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合集下载

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技术问答(第一期)

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技术问答(第一期)

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技术问答(第一期,2022.7.15)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工作专班根据《林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T/CREVA3101-2021)、《草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T/CREVA3102-2021)以及全国园地、林地、草地的分等定级技术方案《指引》,部工作专班对部分省份上报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审查,综合审查中出现的问题,整理形成了《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技术问答(第一期)》。

部工作专班将定期总结归纳分等定级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全国技术方案《指引》的重要补充,规范、指导全国园、林、草地分等定级工作,请各省据此完善技术方案、明确技术路线、优化技术环节。

一、共性问题(一)关于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及速查表的问题。

园、林、草地分等应采用统一的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一级分区及速查表。

各地在确定分区时以《林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T/CREVA3101-2021)、《草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T/CREVA 3102-2021)、《全国园地分等定级技术方案指引》为准。

若因特殊情况对分区提出调整,请分析原因、提出调整建议并与部联系,待部研究后回复。

(二)关于是否划分自然资源分等定级二级区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地理生态类型分区基础上,全国自然资源分等定级分区共划分为8个一级区(图1),分别是:温带、寒温带湿润区(Ⅰ),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区(Ⅱ),亚热带湿润区(Ⅲ),热带湿润区(Ⅳ),南亚季风湿润、半湿润区(Ⅴ),半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区(Ⅵ),干旱荒漠半荒漠区(Ⅶ)和青藏高原高寒区(Ⅷ)。

园地、林地、草地分等过程中原则上不再划分二级区,定级过程中可划分二级区,但不提倡。

(三)关于分等定级工作的评价时点问题。

园、林、草地分等定级工作的评价时点与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时点一致,为2020年12月31日。

(四)关于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国家是否下发的问题。

国家不下发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

数据获取困难,又确需使用的省份,可向部提出申请,按照保密管理规定,自行领取数据。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制说明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007年, 全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 个省(区、市)开展。

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 万公里, 共采集样方近9000 个, 入户调查5000 余户。

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 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 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 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

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

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 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年份。

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 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 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 个百分点, 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其中, 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 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 1个百分点。

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 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 个县(旗)。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文章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为:(1)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xx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xxx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xx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据xx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数”说我国草原

“数”说我国草原

国外 同类草原产草量基本相 当,但单位面积 的畜产品 产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 %。发展草原畜牧业还有很 0 大潜力 。
超 载39一 46 _
他表示 ,从普查结果反映出的环境 问题看 ,既有 过去熟知的一些情况 ,如工业污染结构突 出,集中在 少数行业 ,经济发达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 ,也有
2 亿 羊单位 —— . 4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 ,此次普查首次将 农业源、县级政府所在地 以外全部城镇的生活源 以及 垃圾处理厂的渗滤液等纳入调查范围 ,在科学制定污 染物产排核算方法的基础上 ,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了 各类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我国天然草原年载畜能力约24 . 亿羊单位 ,在牧区 县 ,草原畜牧业经济产值 占G P O D 的7 %~9 %。虽然和 0
业化学需氧量 、氨氮排放量分别 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 3 %和7 %,电力热力 、非金属 矿物制 品等6 3 个行业二
氧化硫 、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 占工业排 放总量的8 % 9
和 9 %。 3
3 0 多万公顷,分别是草原面积的21 80 .%和9s .%,远低 于发达国家6 % 0 0 ~7 %的水平 。
根据 普查结 果 ,2 0 年全 国主要污染 物排放 总 07 量 为 :废水 中化学需氧量 为3 2 .6 0 89 万吨 ( 含农业源 1 2 .9 3 40 万吨 ),氨氮为 l 29 万吨 ,重金属 ( 、 7 .1 镉 铬 、砷 、汞、铅 )0 9 . 万吨 ,总磷为4 . 万吨 ,总氮 0 23 2 为4 28 万吨 ;废气 中二氧化硫为2 2 . 万吨 ,氮氧 7 .9 3 00 0 化物为19 . 万吨 ,烟尘为16 . 万吨 ,工业粉尘为 77 0 7 16 4 6 74 8 6 . 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为4 1 . 万吨;工业危险废 6 948 7

2023草原监测报告

2023草原监测报告

2023草原监测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草原地区进行监测与分析,以了解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状况、变化和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本报告提供了关于草原地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要见解。

本报告可为相关环境保护和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背景草原是一种特殊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对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草原地区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的众多生态服务,如食物供应、水源涵养和自然风景等,还维持了大量生物的栖息地和物种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草原地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为了编制本报告,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收集了地块内草原植被的样本,并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分类。

接着,我们利用遥感技术对草原地区进行了高分辨率影像的获取和分析。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大量气象数据和环境监测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建模分析。

在数据分析方面,我们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草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等进行了定量评估。

同时,我们还对草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灌溉和畜牧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评估。

主要结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2023年草原地区的主要结论如下:1.草原植被覆盖率有所下降:与以往相比,草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持续的干旱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草原地区的物种多样性遭受到严重威胁,许多濒危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3.气候变化对草原地区的影响日益显著:草原地区往往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受影响区域之一。

近年来,草原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明显,表现为降水量不稳定和温度升高等现象。

4.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草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灌溉和畜牧业发展等人类活动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土地退化。

需要加强对人类活动的管理和监测,避免进一步的环境问题。

草原监测简报

草原监测简报

草原监测简报1.沙化监测工作方案怎么写,第四次的这里有个草原监测工作方案,可以做参考!全国草原监测工作方案为做好全国草原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发布全国草原监测信息,指导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草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全面获取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的动态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编制年度全国草原监测报告,为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科学合理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二、监测内容(一)草原资源状况:草原面积、类型、等级、分布情况。

(二)草原生态状况: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等情况。

(三)草原植被状况:植被组成、盖度、高度、物种数量变化情况等。

(四)草原生产力状况:全国及各省(区、市)草原植被长势、鲜草及干草总产量、载畜能力以及各类型草原生产力。

(五)草原利用状况:草原利用方式、载畜量、草畜平衡状况等。

(六)工程建设效果:草原保护建设重点工程区内外、工程实施前后植被和生态状况,包括草原植被高度、盖度、生产力、植被组成及生态环境变化等情况。

(七)草原灾害情况:草原火灾、鼠虫害发生次数、面积、分布、特点及灾害损失情况,草原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情况等。

三、监测工作分工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全国草原监测工作。

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组织编制全国草原资源与动态监测年度计划,组织、协调、指导全国草原监测工作,组织编制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畜牧总站组织草原鼠害、病虫害监测和草原保护工程建设效果监测工作,承担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省级草原监测职能部门按照农业部要求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草原监测工作。

四、监测工作要求(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各单位应依照本方案要求及工作分工,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监测范围、技术路线及相关保障措施。

(二)严格监测技术规范。

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布的统一技术操作规程,认真组织实施,并开展必要的技术人员培训。

(三)统一数据采集上报时间。

各单位要严格按规定时间进行数据采集与上报。

农业部发布《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农业部发布《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l
l l
年全 国草 原监 测报 告》 。 报 告显
示 ,随着 我 国草原 改 革 工作 全 面推 进 、 各项 强 革惠 牧 政策 措
施 不 断完 善 、重 大生 态 工程 建 区、 1 1 0 0个 现代 农 业 万亩 亿 元
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
资 源 化 处 理 科 技 创 新 联 盟 成 立
集 体 学 习 时 的 重 要讲 话 精 神 ,
传达 贯 彻省 委 深 改组第 十 九 次
宜 ,引导 和 鼓励 各 类生产 经 营 主体 探 索适 合不 同地 区 的畜 禽 养 殖 废 弃 物 资 源 化 处理 模 式 , 全面 提升 畜 禽养 殖废 弃 物 资源
化 合 、 大协
在 成 都 召 开
2月 2 4日 , 2 0 1 7年 四川 省 H 7 N 9和 重 大 动 物 疫 病 防控 工
农业 部发布( ( 2 0 1 6年全国 草原监测报告》 草原生 态环境持续改善
日前 ,农 业 部 发 布 ( ( 2 0 1 6
门红 。 截至 目前 ,四川 已推 进
县( 旗、 市) 天 然 草 原 的平 均 牲 畜超载率为 1 5 . 5 % ,分别 较 上
年 下降 了 1 . 1个 百 分 点 和 1 . 5
实把农 业 生态环 保 各 项 工作 抓
在 手上 ,坚持 管业 务 必须 管 环
作 的 特 点 ,加 快 推 进 关键 、 核
心 、重 大科 技 的研发 和联 合 攻
会议 等 系列 会议 精 神 ,安 排 部
署推 进 农业 生态 环保 等工 作 。 厅 党组 书记 、厅 长祝 春 秀 要求, 农业 部 门要担 当担责 , 切

草原发展调研报告

草原发展调研报告

草原发展调研报告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为了深入了解草原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我进行了一次草原发展调研。

现将调研结果进行报告如下:一、草原发展的现状1.草原资源丰富,但存在破坏和退化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草原被大量开发和利用,导致大片的草原退化和沙化现象。

同时,过度放牧和无序开展的农牧业生产也加剧了草原的破坏。

2.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亟待提升。

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水源、保持土壤和水源的功能,但目前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存在不足,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工作。

3.草原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草原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二、草原发展存在的问题1.草原生态破坏严重。

过度放牧、草原砍伐等行为导致草原退化,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草原地区的农牧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收入增长缓慢,存在贫困和落后问题。

3.草原保护和管理不到位。

缺乏专业化管理和监管体系,导致草原保护工作不到位,草原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难以保障。

三、草原发展的建议1.加强草原保护和恢复工作。

加强对草原地区的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工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切实阻止草原破坏和退化的现象,并加大力度进行草原恢复工作。

2.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

加大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创新和现代化,提高农牧产品质量,增加农牧业附加值,提高农牧民收入。

3.培育草原产业发展。

以草原特色资源为依托,发展草原畜牧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4.加强草原管理和监督。

加大对草原资源的管控力度,建立健全草原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草原资源的监督检查,确保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结论草原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多个方面。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草原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也有巨大的潜力和机遇。

“中国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技术”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中国草原植被遥感监测技术”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科 学 意 义 。
公 斤 的“猪 王 ”被 商 家 以 2.7万 元 的“天 价 ”拍 下 ,创 下重
我 国在 木 薯研 究 领 域 已 取 得 突 出成 绩 。据 中 国热 庆 市年 猪 拍 卖 新 纪 录 。
带 农 业 科 学 院 透 露 ,在 木 薯 产 业 研 究 方 面 ,已经 建 立 中
种技术平 台等 。圉
(新 闻 来 源 :中 国农 业信 息 网)
(新 闻来源 :重庆农 业信 息网)
·58 ·
电话 /043i一87989877 86814288 868t41 88 E-mail:jlxmsy@163.com
“中 国 草 原 植 被 遥 感 监 测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与 应 用 ”
“淀粉之王”,是世界6亿人口赖以生存 成 果 由 中 国农 科 院 农 业 资 源 与 农 业 区 划 研 究 所 、农 业
的食粮。在我国,木薯作为新型能源、 部 草 原 监 理 中 心 等 单 位 历 经 6年 多 的 密 切 协 作 与 联 合
· 行 业 动 态 ·
2010年 第 2帮 怠 第 263期 第 31卷
在 海 南 博 鳌 举 行 的 首 届 中 国 农 业
一 -.


=__1
科 技 创 新 论 坛 上 ,中 国热 带 农 业 科 学 院
热带生物技术 研究所所长彭 明宣布 ,以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王文泉研究员为
量日

:IX

童磨量
Ba
术 ,综 合 组装 获得 较 完整 的基 因组 草 图 。 准 ,“中 国 草 原 植 被 遥 感 监 测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与 应 用 科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篇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主要表现为:(1)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21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

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

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

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草原退化监测技术导则

草原退化监测技术导则

草原退化监测技术导则
1.背景介绍: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2. 监测目的:草原退化监测旨在及时了解草原退化的程度、趋势和影响,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监测指标和方法:草原退化监测指标包括土壤侵蚀、草地植被覆盖度、草地生产力等多个方面。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遥感技术、GPS 定位、生态调查等多种手段。

4. 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草原退化监测数据需要通过专业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得出准确的监测结果和趋势分析。

5. 监测报告编制和发布:草原退化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结果、分析和预测,以及保护和恢复措施建议等内容,并及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6. 监测质量控制和保证:草原退化监测需要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机制,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7. 监测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草原退化监测需要专业的监测人员和技术支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

- 1 -。

2010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10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农民日报/2011年/4月/13日/第003版综合新闻2010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制说明为准确掌握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农业部组织开展了2010年全国草原监测工作,重点监测草原植被生长状况、生产力、利用状况、灾害状况、生态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本次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

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2个主要省(区、市)的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地面监测工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草原植被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

为做好2010年监测工作,农业部制定了专门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

各地根据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共有4000多人参加了本次监测工作,在400多个县(旗)开展了草原地面调查,设置样地3400个,获得样方数据6900个,工程效益样方数据近800组,入户调查数据5100条。

根据地面监测和入户调查数据,技术支撑单位运用3S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了认真分析测算,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根据监测分析结果,组织起草了监测报告初稿,并召开专家会进行会商,与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进行了沟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10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10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年份。

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97632.21万吨,较上年增加4.04%,较近5年平均值增加3.45%;折合干草约30549.71万吨,较上年增加4.04%;载畜能力约为24013.11万羊单位,较上年增加3.96%。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成效显著与非工程区相比,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高度平均提高41.8%,鲜草产量平均提高50.5%,可食鲜草产量平均提高56.6%。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2010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0%,较上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2.03.31•【文号】自然资发〔2022〕65号•【施行日期】2022.03.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土地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2〕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有关直属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直属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内蒙古、吉林、长白山、龙江、伊春森工集团:按照《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共同做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的意见》(自然资发〔2022〕5号),现就开展2022年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以下简称“林草湿调查监测”)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工作任务与分工(一)工作目标和任务依据《国土空间调查监测、规划和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及2021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统一底图,开展2022年全国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掌握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现状和变化情况,科学评价其质量和生态状况,同步支撑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为科学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监督管理、林长制督查考核、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提供决策支撑,为履行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提供服务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二)职责分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组建工作专班 (见附件1),全面负责林草湿调查监测工作统筹和管理,监督各地调查监测工作推进情况。

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林草主管部门参照以上模式组建工作专班。

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是关于草原资源和生态的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文件。

该规程定义了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的目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旨在提供科学、规范、可靠的监测数据,为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该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监测目的和原则:明确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的目的和原则,包括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等。

2. 监测指标和方法:列举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的指标,如植被覆盖度、土壤水分含量、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等,并介绍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3. 监测程序和频率:规定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的程序和频率,包括监测的时间、地点和样品采集等具体操作步骤。

4. 数据处理和分析:介绍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图表制作等。

5. 报告编制和发布:规定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结果的报告编制和发布程序,包括报告的内容、格式和发布的渠道等。

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技术规程的制定旨在规范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草原资源的科
学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恢复。

草原监测 实施方案

草原监测 实施方案

草原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草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草原退化、草原火灾等问题。

因此,开展草原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对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测内容。

1. 植被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监测草原植被的覆盖度、物种组成、植被生长状况等情况。

2. 土壤监测,对草原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监测土壤养分含量、酸碱度、水分含量等指标。

3. 畜牧业监测,监测草原畜牧业的规模、放牧强度、畜群结构等情况。

4. 气候监测,监测草原地区的气温、降水量、风力等气候因素。

三、监测方法。

1.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草原地区进行植被覆盖度、土壤水分含量等方面的监测。

2. 实地调查,组织专业人员对草原地区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样本进行植被和土壤分析。

3. 数据分析,利用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展示,发现问题和趋势。

四、监测实施。

1. 组织专业团队,成立草原监测小组,包括遥感专家、生态学专家、土壤学专家等,进行监测工作。

2. 制定监测计划,根据监测内容和方法,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的时间、地点和频次。

3. 采集监测数据,按照监测计划,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监测工作,采集监测数据。

4. 数据分析和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撰写监测报告,及时发现问题和趋势,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五、监测成果。

1. 及时发现问题,通过监测工作,可以及时发现草原退化、土壤侵蚀、植被减少等问题,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提出建议,根据监测成果,提出相应的草原保护和治理建议,指导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

3. 促进可持续发展,监测成果可以为草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六、总结。

草原监测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监测工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进草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监测评估报告模板

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监测评估报告模板

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监测评估报告模板1. 摘要本报告是针对某保护区的陆生野生动物监测评估结果,总结了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数量分布及趋势、生境状况、威胁因素和保护管理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大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提供了对该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保护现状的评估和建议,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2. 引言保护区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基地,陆生野生动物是该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节介绍了保护区的背景和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本次评估的目的和方法。

3. 物种多样性本章节对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包括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丰度。

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对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描述,包括珍稀濒危物种、特有物种和迁徙物种等。

4. 数量分布及趋势本章节对保护区内的陆生野生动物数量分布及趋势进行了评估。

通过长期的监测数据和统计分析,对各个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季节性变化、种群密度和趋势、种群结构和动态等。

5. 生境状况本章节对保护区内的生境状况进行了评估,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各类生境的质量和动态变化。

通过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对各类生境的面积、质量和完整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描述,评估了生境对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影响。

6. 威胁因素本章节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面临的威胁因素进行了评估,包括栖息地丧失、非法狩猎、非法贸易、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

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对各种威胁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趋势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7. 保护管理工作本章节对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评估,包括法律法规、监测和保护措施等。

通过对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调研和数据分析,评估了管理工作的效果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8. 综合评估和建议本章节对保护区的陆生野生动物保护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估,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对前述各个方面的评估结果的综合分析,全面描述了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策略和措施,为保护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草原病害普查工作总结报告

草原病害普查工作总结报告

一、工作背景近年来,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受到草原病害的严重影响,为全面了解草原病害的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保障草原生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我国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草原病害普查工作。

本报告总结了2023年度草原病害普查工作的开展情况、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二、工作目标1.全面掌握草原病害种类、分布、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2.为制定草原病害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3.提高草原病害防治技术水平;4.保障草原生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三、工作内容1.制定草原病害普查工作方案,明确普查范围、对象、内容、方法等;2.组织专业人员对草原病害进行实地调查、采样、鉴定;3.建立草原病害数据库,对普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撰写草原病害普查报告,提出防治建议。

四、工作成果1.普查范围:本次普查覆盖全国草原区域,涉及草原病害种类、分布、危害程度等方面;2.普查对象:主要包括草原病害、虫害、鼠害等;3.普查成果:共发现草原病害种类100余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20余种;草原病害发生面积达到1200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10%左右;4.防治建议:针对普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防治建议:(1)加强草原病害监测预警,建立健全草原病害监测网络;(2)加大草原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力度,推广先进防治技术;(3)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提高草原自我修复能力;(4)加强草原病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牧民防治意识。

五、存在问题1.草原病害普查工作范围广、任务重,部分地区普查力量不足;2.草原病害种类繁多,部分病害鉴定难度较大;3.草原病害防治技术相对滞后,防治效果有待提高。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1.继续加强草原病害普查工作,扩大普查范围,提高普查质量;2.加大草原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力度,提高防治效果;3.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提高草原自我修复能力;4.加强草原病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牧民防治意识。

总之,2023年度草原病害普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草原病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绩效报告

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绩效报告

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绩效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绩效报告一、项目背景及目的林草湿是我国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林草湿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变化情况,推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开展了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对林草湿资源的调查和监测,掌握其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为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项目实施情况自2018年开始,我国启动了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项目充分发挥调查监测技术手段,通过遥感影像、地面调查等手段,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草湿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

截至目前,已完成了一批地区的林草湿资源调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项目绩效评估1. 调查覆盖率:项目通过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手段,使得调查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提高了调查的准确性和覆盖率。

各地区的林草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调查,覆盖范围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数据质量:项目通过采用多种数据融合的方法,有效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数据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3. 项目成果应用:项目形成的调查监测数据,在政府决策、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应用。

项目成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 经费使用情况:项目对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各项费用均得到合理支出和监督。

经费使用情况得到了规范,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项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 需要进一步提高调查技术水平,加强遥感技术及人员培训,提高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需要加强对项目成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成果的应用率和社会影响力。

3. 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推动林草湿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五、项目未来展望未来,林草湿调查监测项目将继续深入开展,加大调查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监测体系,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农村资源监测统计经费(草原监测)项目指南

农业农村资源监测统计经费(草原监测)项目指南

农业农村资源监测统计经费(草原监测)项目指南一、项目目标获取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草原灾害状况、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情况及效果监测评价,形成各类报告、图件、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进一步推进草原监测工作的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为草原保护建设的规划与决策,实现草原的合理永续利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服务。

二、项目内容XXXX年,继续开展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草原灾害监测预警、草原工程效益监测等工作。

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获取草原资源和生态状况及动态变化信息,评价草原质量,预报合理载畜量,编制年度草原监测报告,开展草原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开展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监测技术支撑与服务。

开展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有关基础工作。

(二)草原灾害监测预警开展草原虫害监测预警、草原鼠害监测预警、草原毒害草监测预警和牧草病害监测预警工作,开展草原鼠虫害长期观测点野外调查等。

及时了解和掌握灾害状况,进行灾害发生趋势预测分析,及时指导草原救灾。

(三)草原工程效益监测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工程检查指导。

包括开展草原禁牧休牧、草原承包、基本草原划定等有关工作,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种草绿化宣传等工作。

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工程效果监测。

包括组织省级协作单位对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风沙源治理工程、西南岩溶地区草原石漠化等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分析与评价。

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长期观测点野外监测。

三、实施区域项目实施区域为全国主要草原分布区域。

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23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四、申报范围和资金使用方向(一)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草原灾害监测预警、草原工程效益监测等工作主要由农业部畜牧业司、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全国畜牧总站承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制说明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2007年,全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

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开展。

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万公里,共采集样方近9000个,入户调查5000余户。

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

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

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年份。

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其中,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旗)。

草原火灾明显减少2007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受害草原面积11419.2公顷。

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6%。

草原鼠虫害面积增加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1.8%,较上年增加3.9%。

虫害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5.3%,较上年增加4.5%。

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区以及禁牧、休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仍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

局部区域由于受干旱、鼠虫灾害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草原资源状况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

草原在全国各省(区、市)均有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北方16个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3.1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7.6%。

其他15个南方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约7958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9.7%。

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区草原面积2.9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1%。

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约1086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7%。

全国草原共分18个类,813个型。

面积位于前3位的依次是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和高寒草原类,面积1.5亿公顷,约占草原总面积的37.5%。

其中,高寒草甸类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湿润地带;温性荒漠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极端干旱与严重缺水地区;高寒草原类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干旱地带。

草原是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

我国天然草原上已知有饲用植物6704种,其中属于我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有320种。

天然草原上还分布着大量有经济、药用等价值的植物资源,如甘草、麻黄草、冬虫夏草、雪莲、苁蓉等。

天然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动物达20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40余种,如藏羚羊、野牦牛、马鹿、雪鸡、雪豹等。

天然草原有放牧和饲喂家畜品种250多种,主要有绵羊、山羊、黄牛、牦牛、马、骆驼等。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2007年牧草生长季节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略好于上年,属偏好年份。

气候状况: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在5~9月生长季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气温偏高1℃以上,热量充足,其中内蒙古东部偏高2~3℃。

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水分条件较为优越,其中西部大部草原区水分条件明显好于常年和上年。

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新疆北部和西南大部地区水热条件匹配较好;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虽气温偏高,但降水持续偏少,夏秋连旱时间长。

其他草原区水热条件与常年大致相当。

植被长势时空动态: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呈现出“前期较好,中期较差,后期转好”的态势。

5月长势明显好于上年,偏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西南等地区;6月长势与上年接近;7月长势不如上年,长势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等地区;8月以后长势逐渐好转,至9月中旬长势好于上年,主要表现在东北东部、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

植被长势综合评价:全国草原植被长势区域差异明显。

长势好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大部、新疆西北部、西藏西部、四川西北部、华南局部等地区;长势差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华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南部和东北部以及青海西南部等地区;长势与上年接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中东部、云贵高原、华中局部等地区。

草原生产力200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产草量居前十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广西、黑龙江、湖北,其天然草原鲜草产量约66397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的69.7%。

从区域看,北方16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232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58038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61%。

南方15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5650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37176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39%。

西部12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522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67021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70.4%。

全国六大牧区的平均单产为2078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50320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52.8%。

与上年相比,产草量明显提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新疆西部和西藏西南部等地区;产草量明显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四川、西藏和新疆3省(区)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增加,甘肃、河南、贵州、宁夏、重庆、云南等6省(区、市)的产草量较上年增产明显,增产幅度超过10%;河北、湖北、辽宁、青海4省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减少,陕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山西等5省(区)的产草量较上年减产明显,减产幅度在10~30%。

从草原类型看,18类草原中,热性草丛类的鲜草单产最高,为10771千克/公顷,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江西和四川等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高寒荒漠草原类的鲜草单产最低,为473千克/公顷,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和甘肃等高寒干旱地区。

单产超过全国草原平均单产的草原类有9个,从低到高依次为:温性草甸草原类、低地草甸类、沼泽类、暖性草丛类、山地草甸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其产量之和占全国草原总产量的59.4%。

其他草原类的单产均低于全国平均单产。

与上年相比,有5类草原产草量的增加幅度在10%以上,分别为温性荒漠类、高寒草甸类、高寒荒漠类、高寒草甸草原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其产草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24.1%;有4类草原产草量的下降幅度超过10%,分别为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热性灌草丛类和沼泽类,其产草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27.1%;其他类型草原产草量与上年接近。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2007年,对国家近年来实施的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等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工程效益进行了监测。

对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4个省(区)244个各类项目区监测表明: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效益显著,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退牧还草工程对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8省(区)87个县(旗)的退牧还草工程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利用2007年、2000年遥感数据,对内蒙古、新疆、四川和云南省等4省(区)16县(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的植被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2000年未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时相比,工程区的植被平均盖度提高9个百分点,产草量平均提高26%。

京津风沙源草地治理工程对河北、山西和内蒙古3省(区)9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旗、市)草原建设项目进行的监测表明:植被恢复良好。

与2000年未实施工程时相比,内蒙古自治区3旗(市)、河北省3县、山西省3县(市)全境草原植被盖度分别提高了6.3个、6.0个和5.6个百分点,产草量分别提高了12.6%、12.5%和11%。

严重沙化草地面积减少。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区域的严重沙化草地约为90360公顷,比2000年减少约20.1%。

其中,阿巴嘎旗减少了18.8%,苏尼特左旗减少了21.5%,锡林浩特市减少了24.2%。

通过工程建设,草原植被逐步恢复,生产力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草原利用状况2007年各地继续积极推进草原利用方式的转变,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加快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原改良步伐,实施舍饲圈养,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草畜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左右,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从六大牧区的情况看: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四川和西藏的牲畜超载率分别为20%、38%、38%、39%、39%、40%。

从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情况看: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旗)。

草原火灾2007年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次数及受害草原面积比上年均大幅下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其中草原火警200起,一般草原火灾47起,重大草原火灾1起,无特大草原火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