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分享
分享是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婴幼儿不与人分享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婴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二是家庭教育不当.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VS
道德概述
道德和品德
(1)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动的准则和规范,用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与行为。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是个体遵照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或倾向。(2)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其发生、发展服从社会发展的规律,不以个体的存亡和好坏为转移。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它的发生、发展依附于具体存在的个人,服从个体心理的发展规律,也服从社会的发展规律。(3) 二者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在个体上的反映和表现,是道德内化的结果。(4)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因素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
为婴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抚养者要为婴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其次,家长应满足婴幼儿成长和社会化发展中的各种需要,促进他们积极情感的产生;再次,家长还应帮助幼儿注意观察和实践人际互助,逐步向幼儿渗透交往规则。
0—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发展及教育
目 录
CONTENTS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概述
0—3岁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0—3岁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幼儿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_王福兰
" 中的数据进行了 "2’ 的 (年龄组 2 亲社会行为类型) 列联表 (! 检验 + 结果表明 +" 个年龄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3(!).&*#%+,-)$+/0*111&4*
表" 幼儿亲社会行为类型分布
三、 讨论 (一)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性别比较 本观察表明, 小班、 中班和大班幼儿在亲社会行为 上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这与原来一些结论不大一致。有 的研究认为, 女孩的亲社会行为要多于男孩, 其实, 这一 结论与人们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有密切关系, 一般的社 会文化期待女孩更富有同情心, 更敏感, 因此应表现出 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现实中,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
异可能比人们想像得要小。 (二)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指向对象的比较 指 幼 儿 在 园 的 亲 社 会 行 为 中 $%*%#8 是 指 向 同 伴 , 向教师和无明确指向对象的亲社会行为较少,各仅占 幼儿的亲社会行 #8, %*""8。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 为主要发生在自由活动时间。在自由活动时, 幼儿的交 往对象基本上是同伴, 而且同伴之间地位平等、 能力接 近、 兴趣一致, 更有可能作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与教师 的交往中, 幼儿一般处于接受教育的地位, 更多表现出 遵从行为, 而较少有机会做出亲社会行为。 因此, 幼儿的 亲社会行为指向教师的也少。 (三)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类型比较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多种类型,国外有关研究发 现,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合作行 为。 本研究结果与此基本一致。 从总体上看, 幼儿的亲社 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合作行为发生的频率最高, 占 其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 分别 亲社会行为的 .1*68, 公德行为和安慰行为很少, 仅占 !*"8 , 占 !$*’8 , !%*&8 , 同时, 大、 中、 小班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分布存在 !*!8。 差异,这主要表现为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所占比例显著 高于中班、 小班。在观察中, 我们发现幼儿的合作行为多 发生在幼儿之间自发的合作性规则游戏中,而幼儿之间 合作性规则游戏的开展和顺利进行有赖于其合作意识与 自制能力的发展, 小班幼儿的合作意识、 自制能力较差, 游戏多为无共同目的的玩耍, 合作性的规则游戏较少; 中 班幼儿的合作意识、 自制能力有一定发展, 但还不稳定,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1、心理理论(1)心理理论是指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进行因果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能力;(2)心理理论的发展:a.一般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标志是成功的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作业任务;到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b.言语活动对心理状态的区分:通过对3岁儿童言语的分析,发现他们已能区分心理状态和外部现实,同时,也能够对物理客体和心理客体作出区分;(儿童是先形成主体我然后才有客体我)P.S.习惯化和去习惯化:c.理解看到和知道之间的关系:从2岁起,对看见和知道之间的关系就有一些理解;3岁儿童则不仅能区分看见的和知道的,而且认识到,对同一个物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d.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4岁前通常难以区分物体的外表和本质,只有到4岁以后,儿童才能明白,一个物体可以用它的样子来表征,也可以用本质来表征;e.对他人行为的预测:2岁儿童能认识到他人是有欲望的,并且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到3岁时,儿童不仅能理解他人有欲望,而且还有对世界的信念;f.4岁后儿童对他人心理知识的发展:到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2、幼儿道德认知发展(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2)他律道德阶段: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赋予的,按是否遵从权威来判断是非,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3)自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更多地根据动机而不是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识到规则是可以通过协商和讨论得以改变的,并形成了自己内化的道德标准;幼儿处于上述三个阶段中的第二个阶段;幼儿晚期其道德认知开始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3、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侵犯和亲社会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1)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a.侵犯行为的理论:Ⅰ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来具有的死亡本能是敌意性,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它促使个体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从而追求个体生命的终结;Ⅱ生态学理论:认为人具有基本的侵犯本能,所有本能都是进化的产物,他保证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因此侵犯行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Ⅲ新行为主义理论:将侵犯行为作为挫折的结果,认为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因为攻击行为能够减少挫折带来的痛苦;Ⅳ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侵犯行为通过直接强化和观察学习而获得的;Ⅴ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在侵犯行为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个体对挫折,挑衅等地反应,并不过多地依赖于实际呈现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个体如何加工和解释这些信息;b.侵犯行为的发展:2岁以前侵犯行为不知向任何特殊的人,为一特殊目的指向特殊个体的真正侵犯行为出现在4岁左右;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一般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c.侵犯行为的控制:Ⅰ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与关注;Ⅱ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Ⅲ移情训练;Ⅳ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也叫向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a.亲社会行为理论:Ⅰ社会生物学理论:可以用“族内适宜性”来解释,个体为了维持种族的生存与繁衍,需要个体牺牲自己以换取“族内适宜性”;Ⅱ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其中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利他原则被内化为理想自我的一部分,儿童将努力会主动提供帮助,以避免良心的惩罚;Ⅲ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强化和社会学习的结果;Ⅳ认知理论:认为随着智力的发展,个体掌握了重要的认知技能,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亲社会行为推理和行为的动机;b.亲社会行为的训练:角色扮演训练;自我概念训练;行为自我强化;榜样示范;(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别化的概念: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别特征的过程;角色的社会化包括先后四个过程:(①理解性别②获得标准③取得认同④形成偏爱)①性别的认同(理解性别)性别认同: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对自己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一个分类;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性别同一性: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性别恒常性:包括三方面内容:性别的稳定性(时间恒常性):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时间或年龄而发生变化;性别的一致性(情景恒常性):指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服饰,发型等而发生变化;性别的非动机性: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愿望而随意改变;研究表明:幼儿达到稳定性的平均年龄为4岁,达到一致性的年龄为5岁;②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别角色标准:每个社会都有一套关于男性和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期望模式,这个模式就是性别角色标准;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认识和信念;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于某一性别相联系的活动或态度的偏爱;性别角色偏爱与下面三方面因素有关:一是自己的能力越接近某一性别标准,越希望自己能为这个性别;二是对同性别父母越喜欢,就越想成为这个性别的成员;三是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的关于某一性别的价值线索的影响;性别化的理论Ⅰ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两性间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Ⅱ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化是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Ⅲ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化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获得的;Ⅳ认知理论:认为儿童首先学会完成性别的分类任务,在此基础上,他们更容易感受,注意,记忆那些与自己性别一致的活动和行为,发展起与自己性别相联系的行为模式;(3)同伴关系1、同伴关系的作用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②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③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④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2、同伴关系的发展①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②不再把成人当作唯一依靠的对象而是主动寻求同伴③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更密切、频繁和持久④偏爱同性同伴⑤对同伴依恋强度增加⑥语言发展使同伴间交往更有效⑦儿童间从事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大大增多了⑧儿童建立友谊数量增长但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的3、同伴关系的训练儿童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可能引起同伴关系障碍,而这种障碍容易导致消极情感的产生。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
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智力障碍儿童概述•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框架•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现状•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方法•智力障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实践•研究展望与挑战目录智力障碍儿童概述01CATALOGUE智力障碍是指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智力显著低于正常人的状况。
根据智力障碍的程度,通常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等级。
智力障碍的成因包括遗传、环境、生物和心理等多种因素。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认知、语言、社交、自理能力和适应行为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学习能力较弱、语言发展迟缓、社交技能不足、自理能力较差以及适应行为有障碍。
智力障碍的定义与分类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需求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需求,应注重个体化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在教育方法上,应采用游戏化教学、情境模拟、实物操作等直观、形象和生动的方法,以增强孩子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在教育内容上,应以生活技能、社交技能、自我照顾技能和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决策能力。
在教育形式上,应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共同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框架02CATALOGUE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自愿地为社会或他人提供的帮助、支持、保护和分享等行为,是一种积极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定义亲社会行为包括多种类型,如帮助、分享、安慰、合作、道歉等。
这些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对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类型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与类型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年龄、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等,以及社会的环境、文化、教育等。
影响因素影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状态、个性特点等;外在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
学前儿童发展科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1.依恋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中也有婴儿的作用。
()答案:对2.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婴儿把自身和物体分开,把自己和他人分开,从而产生了“主我”。
()答案:错3.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是学前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答案:错4.两个年龄不同的儿童智商得分相同,说明他们的智力相同。
()答案:错5.2个月大的婴儿在视崖的深侧心跳会变慢()答案:对6.儿童最初的推理是传导推理,这种推理并不具有逻辑性。
()答案:对7.观点采择是指一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观察、感受和思考的能力。
()答案:对8.幼儿期处于友谊概念的第一阶段,即游戏玩伴阶段。
()答案:对9.陌生情境技术主要用来测量1-2岁儿童的依恋水平。
()答案:对10.在婴幼儿时期,对于同伴社交性来说,社会化发展比认知发展更重要。
()答案:对11.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包括()答案: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12.幼儿记忆的特点有()答案: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13.师幼关系的特点()答案:内隐的长久性###稳定性和亲密性###游戏性###外显的单向性14.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表现为()。
答案: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各种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15.托马斯等把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典型的类型,分别是()答案:抚养困难型###发动缓慢型###容易抚养型16.新生儿的视觉特点包括()。
答案:视觉运动不协调###喜欢看复杂的有模式的东西###偏爱看人脸17.学前儿童对认识理解存在如下特点()答案:对于知识究竟是如何获得的,缺乏“反省”###幼儿童知道信息源自外部世界,但他们并不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学前儿童对知识的建构性缺乏认识18.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包括()。
答案:行为特征###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19.影响早期同伴接纳性的个体因素有()答案:儿童的身体特征和面部吸引力###出生顺序20.被忽视型儿童往往具有以下特点()答案:孤独感较重###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21.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
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 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友善合作 等亲社会品质。而过度溺爱或严 厉惩罚的教育方式可能阻碍幼儿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家长榜样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 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 的影响。家长的亲社会行为示范 有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行
为规范和技能。
建议三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可以积极营造和谐、友爱的教育环境,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动、合作和分享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集体游戏、庆祝活动等,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
THANKS
感谢观看
维护秩序
幼儿能够尊重和维护公共秩序,如排 队、保持安静等,表现出良好的公民 意识。
关心他人与同情心
关心他人
幼儿能够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表现出善良和关爱的 品质。
同情心
幼儿能够理解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产生共鸣和同情,表现出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
05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策 略
Chapter
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 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可以深入了解幼 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幼儿教育和家庭教 育提供科学依据。
汇报范围
本次汇报将重点介绍幼儿亲社会 行为的概念、分类、发展特点以
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将结合具体的研究案例和 实践经验,探讨如何促进幼儿亲 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教育干预措施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探讨
Chapter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在某幼儿园,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如“过家家”、“医生与 病人”等。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与他人合作、分享、互助和 同情,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亲社会行为案例分析与关怀
幼儿园亲社会行为案例分析与关怀幼儿园亲社会行为案例分析与关怀在幼儿教育中,亲社会行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幼儿园是孩子们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分享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于幼儿园亲社会行为的案例分析和关怀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全面探讨幼儿园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深入了解这一主题。
一、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积极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帮助和尊重他人等。
对幼儿园儿童来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不仅是为了个体的发展,更是为了整个班级和集体的和谐发展。
通过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孩子们可以在早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分析在幼儿园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亲社会行为的案例,下面我们以两个实际案例来分析。
案例一:小明在玩具角斗场上抢夺玩具,经常拒绝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过多的电视游戏时间使其对玩具缺乏兴趣,缺乏沟通技巧导致了与其他小朋友的分享问题。
针对此案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干预和关怀:1. 增加小明的玩具选择,引导其培养兴趣和乐于分享的态度。
2. 鼓励小明多参与团队游戏,提高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案例二:小芳在课堂上总是不愿参与集体活动,拒绝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表现出自我封闭和不愿与他人交流的倾向。
针对此案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帮助和关怀:1. 给予小芳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
2.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小芳逐渐融入集体生活,建立自信心和对他人的信任。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孩子们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中,我会注重引导孩子们进行亲社会行为的训练,包括分享玩具、与他人合作、尊重老师和长辈等。
我也认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3~6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
摘!要!采用, 新故事对来自两所幼儿园的( 探查了这一阶段儿 $ $名 $ !/ 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进行了测查! 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展&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但是儿童对于二级 #岁左右的儿童能够掌握二级未知知识! 错误信念的理解要晚( !年 ! /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对于信念问题的错误回答主要基 ! 于一级推理! 相当一部分的/岁儿童能够基于二级推理对信念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 发展不是一个全或无的过程! 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心理理论! 二级未知! 二级错误信念& 分类号!M J # #
) ) ( ( $ % $ ! ! &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 ! 知( 虽然儿童心理
理论的发展水平因社会经验和测查任务的不同而有 所变异! 但是一般来说! 儿童在#岁左右能够达到对 错误信念的认知& 然而! 这些研究仅探讨了儿童对 于一级错误信念的认知&I 描述个 @ O : @ O等人指出! 体对真实事件的思考 " 一级信念 # 对于解释他们与 物% 与人之间的互动固然起关键作用! 但是并不能充 分揭示社会互动的本质 展的研究早已表明
$ ! K !
$ ! J !
心!!理!!学!!报
$ /卷
) ( / 的结果( 但是他们发现! 儿童对于二级错误信念 !
认识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学前期作为儿童二级错 误信念认知发展的关键期! 对于这一阶段个体二级 错误信念认知发展状况的考察! 能够为我们提供儿 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发生发展以及儿童心理理论 的纵向发展状况的有价值的信息& 鉴于此! 本研究 旨在采用 1 新故事 ! 探讨我国 C T 8 9 9 8 7 :等人设计的 , 学前儿童获得,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关键年龄及其 发展&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27页PPT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浅谈2~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浅谈2~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作者:戴晶静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22年第02期2岁以后,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喜欢尝试一些过去不会做的事情,并坚持自己的做法。
同时,幼儿开始出现占有意识,对属于自己的物品,不愿意让他人接触。
在这一时期,随着幼儿的自我意识萌芽,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也开始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也是儿童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基础。
成人应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2021年5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宋玥博士领导的“小小助人家”研究团队来到笔者所在的保育中心,并邀请了32名2~3岁幼儿开展了亲社会行为研究。
研究者是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一名女研究生,在实验前没有与参与实验的幼儿进行过接触,实验地点是幼儿熟悉的活动室。
本次实验主要围绕幼儿助人和分享两种行为,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展开研究。
助人实验:研究者拿着笔走在活动室内,“不小心”绊了一跤,笔掉到了桌子上,她想请幼儿将笔拿给她。
分享实验:在赠予小红花贴纸环节中,幼儿得到了4张贴纸,研究者没有得到贴纸,她希望幼儿能分一个贴纸给她。
游戏中,研究者会依次提供一系列线索(如悲伤的表情、指向小红花的动作、用言语向孩子请求帮助等),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结果发现:在不提供任何线索的情况下,只有10%的孩子主动帮助了研究者,只有3.3%的孩子主动将小红花分享给了研究者。
那么,其他孩子是不愿意帮助研究者,还是想要帮助但不知道该怎么做呢?我们通过后续研究发现,一旦研究者提供了线索,就有90%的孩子帮助研究者,有86.7%的孩子与研究者分享了小红花。
由此说明,孩子们有帮助别人的意愿。
但是,40个月左右的幼儿更多的是依靠他人的言语请求来判断是否提供帮助及如何分享,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并提高幼儿读懂线索的能力。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在人际交往和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获得的年龄特点及发展顺序。
2、理解学前儿童性别差异的表现及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3、了解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结构理论,熟悉学前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
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作用及特点。
5、熟悉学前儿童亲社会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的内容及特点。
技能目标:1、了解如何培养和促进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
2、掌握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方法。
3、形成关于学前儿童正确的道德认知、心理理论观点和科学育人的态度。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道德认知的发展心理理论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角色的差异道德认知的发展理论道德认知的特点心理理论的作用心理理论的特点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问题导入:今天,对冬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冬冬要上幼儿园了。
早上,妈妈送他的时候,冬冬边走边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吗?”“老师凶不凶?”“幼儿园可以吃到汉堡包吗?”到了幼儿园以后,冬冬发现如果有新来的小朋友哭了,老师就会抱起他(她),冬冬也想让老师抱一抱,就假装大声地“哭”了起来,老师果然也抱了他,他很开心。
晚上回到家,冬冬又问了妈妈一个问题:“为什么男孩子小便可以站着,而女孩子必须蹲着呢?”第一节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对于性别角色,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从生理学角度的解释是:“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验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的解释是:“社会认定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从社会学习理论角度的解释是:“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
”根据科尔伯格的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获得要经历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三个主要时期。
儿童性别同一性、性别稳定性与性别恒常性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性别同一性的产生早于性别稳定性,是性别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其次,儿童所处的生活情境对其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影响不大;再次,性别恒常性出现最晚,在9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
3.研究方法应多元化,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相互比较与验 证。
(一)联合注意:联合注意(joint attention)是指个体追随他人的注意, 而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同时注意同一物体的过程。
四 讨论
对探讨问题一的回答:
(一)本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选择性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 存在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者发现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高的儿童会表现出 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但在控制年龄效应之后,两者之间不 再存在显著关联。
(三)分析结果表明:在一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还是在二级 错误信念认知水平上,它们都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正向关 联。
同伴接纳分类标准
生日小狗故事
故事描述了母子之间的互动,一位妈妈故意错误地告诉 儿子将会收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因为她想给他一个惊喜。 接着,在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儿子发现了他真正的生日礼 物。后来,奶奶问妈妈孩子是否知道他真正的生日礼物(二 级未知问题),以及孩子认为他将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日礼物 (二级错误信念问题)。
探讨问题二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
重要性? 同伴接纳
(年龄因素)对其预测作用?
二 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所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取小班、 中班、大班的116 名儿童作为被试,有效被试113人。包括男孩62名, 女
孩51名, 年龄分布在40个月到79个月之间, 平均年龄为59. 7个月。根据 3—6岁中点5岁1个月,把被试分为两组:年长组(5岁以上组,N=57)与年幼 组(5岁以下,N=56)。
(四)愿望理解:
儿童亲社会能力养成
儿童亲社会能力养成作者:刘俐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20年第09期儿童是人成长的一个特殊阶段,对于其今后成长、发育十分重要。
亲社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帮助儿童适应社会生活,这样才能够为幼儿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育。
对此,幼儿园在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儿童亲社会行为能力的有效培养。
亲子阅读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幼儿园教师加以科学引导。
亲社会行为能力概述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亲社会行为一般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由于幼儿本身的能力十分有限,且与社会接触不深,缺乏机会,因此,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能够促进幼儿可以更好地协调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亲社会能力属于幼儿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具备的一项重要品质。
只有具备一定的亲社会行为能力;儿童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才会相应提升,情感日益丰富;进而在各种类型的活动中,学会如何帮助他人,并学习知识技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亲子阅读与亲社会行为能力培养基于上述分析,亲社会行为能力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对于其今后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园必须要在今后将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能力培養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亲子阅读就是一种有效手段,需要幼儿园合理制订亲子阅读活动计划。
为儿童营造亲子阅读氛围亲子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要让儿童在幼儿园学习期间,也能够获得来自家长的关爱,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在家长的引导下,儿童可以更好地适应,在理解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培养较好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对于思维发育刚刚进入初期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家长是其重要的依靠,在家长的陪伴下,儿童会更愿意参与各项活动。
为此,幼儿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从实际角度出发,一方面,构建起阅读主题墙饰。
亲子阅读的顺利展开,不仅需要家长的配合,还需要幼儿园从硬件上创设大环境,包括阅读规则、行为习惯、亲子阅读档案等,让儿童可以随手翻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8.4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学习材料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倾向。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又是社会化的结果。
幼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就能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同情和帮助、分享、谦让等行为。
研究发现,3个月的婴儿就能对友善和不友善做出不同的反应。
5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有认生现象,对他们较为熟悉的人发出微笑,对不熟悉的人表示拒绝。
1岁左右时,婴儿还可能会对那些孩子做出一些积极的抚慰动作,如走过去站在他们身旁,或者拉一拉对方的手,或者轻拍或抚摸一下对方受伤的地方等。
2岁左右时,幼儿已经基本具备了各种基本的情绪体验,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亲社会行为。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并非一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有些不仅不增多,还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
如面对一个摔倒在地的小朋友,较小的幼儿比较大的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同情的行为反应。
可见,同情等亲社会行为并非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需要借助于教育,幼儿不可能离开教育而自发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指向教师王美芳、庞维国研究表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88.7%是指向同伴,指向教师的仅为6.5%,主要原因是亲社会行为多发生在自由活动时间。
2.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通常认为女孩比男孩更喜欢帮助别人,更喜欢表达关怀与慷慨,虽然女孩确实比男孩更多地表现出同情或担忧的面部表情,但研究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并没有性别差异。
王美芳、庞维国研究表明,小、中、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3.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在幼儿园小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伙伴的次数比较接近,这是由于小班幼儿的性别角色、认知水平处于同一阶段,他们并不严格根据性别来选择交往对象,因此,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和道德的发展.ppt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一般理论的
学习,学会正确的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教学重点,难点: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
第一节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2.幼儿利他观念的水平 3.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
三、幼儿分享观念的发展 1.分享观念的产生 2.分享观念的发展
四、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 五、儿童合作性的发展 1.儿童合作行为的发生 2.学前儿童合作的发展 3.文化背景对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柯尔柏格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柯尔柏格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分为三个阶段: 一、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 的注意 二、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 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
复习思考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业题: 怎样认识和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
生和发展?
下次课预习要点: 儿童的道德发展
发展心理学一些重要的有关的年龄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一些重要的有关的年龄知识点母亲印刻与敏感期: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1 —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4 —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 —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10岁前外语学习的关键期;5岁前音乐学习的关键期;10岁前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期;2-3、5-6岁是儿童掌握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年龄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 —1岁):口部类型人格障碍;约6个月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从出生到六个月, 儿童的世界是无对象的肛门期(1-3岁):肛门人格障碍;性器期(3-6岁):恋母情结、恋父情结一一3岁以后所谓的性生活”;潜伏期(6-11岁):自居作用;生殖期(11至13岁开始:固着和倒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八个发展阶段,解决八对矛盾婴儿期(0-2):基本的信任一不信任;体验希望儿童早期(2-4 ):自主感一羞怯、疑虑:体验意志学前期(4-7):主动感一内疚感;体验目的学龄期(7-12 ):勤奋感一自卑感;体验能力青年期(12-18 ):同一感一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成年早期(18-25 ):亲密感一孤独感;体验爱情成年中期(25-50 )繁殖感一停滞感;体验关怀老年期(50 —):完善感一厌倦感体验智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建立客体永久性” 一--12个合法延缓期月;前运算阶段(2-7 ):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2 ):形成具体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守恒--可逆)一般认为8岁达到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2 —15 ):形成抽象思维能力胎儿生长阶段胚种阶段(0-2周)第一次分裂在合子形成36小时后;合子形成13天左右胚胎圆盘开始分化三层;胚胎阶段(3-8周)关键期3-4周开始形成神经系统;4周末心脏泵血同时有心跳;8周末人样”;骨化”胎儿阶段(9-38周)10周可区分性别(男婴阴茎形成);13周开始无条件反射形成;13-16女性生殖器官形成;第四个月母亲感觉胎动;17周开始清醒与睡眠,开始新陈代谢;25-28早产存活率50% ;29-32早产存活率85%约266天胎儿降生婴儿期(0-3岁)新生儿(0-1月)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儿童心理的发生感觉的出现标志儿童心理的发生:新生儿的偏视与偏爱的研究;新生儿的感觉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研究婴儿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㈠大脑形态的发展:1•脑重增加:0-1 岁:390g~660g(成人的50% ) ; 3 岁:950g (成人的60% ); 15 岁:1400g (成人的95% )和林书不同婴儿期(1-3岁)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2•大脑皮质的髓鞘化2岁时白质已基本髓鞘化大脑机能的发展•脑电波——a波的出现标志婴儿脑成熟;5个月已出现脑电活动2•大脑皮质一一弥散向集中发展;皮质兴奋强于抑制;3•大脑单侧化一一单侧化是渐进的过程;单侧化是恒定的过程5岁以前大脑的损伤不会造成言语功能的丧失婴儿认知的发生发展感觉的发展:嗅觉、味觉味觉感受器胚胎3个月开始15周已成熟;嗅觉胎儿7、8个月视觉胎儿中晚期4、5个月;6月以前具有立体觉(3.5个月);4个月颜色偏爱;听觉5、6个月胎儿已建立听觉系统触觉胚胎2个月第49天胎儿已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4个月以后有够物行为知觉的发生发展颜色知觉;4个月颜色偏爱;图形知觉;3个月可分辨简单形状;8、9月以后获得形状恒常性;4月以前大小知觉恒常,6月以前婴儿能辨别大小深度知觉&空间知觉一一视涯试验6月或者3月;2-3月保护性闭眼反应;3岁儿童可辨别上下方位知觉常性8、9月以后获得形状恒常性;4月以前大小知觉恒常客体永久性9-12月婴儿注意的发生1-3个月偏向曲线等不规则图形婴儿记忆的发生发胎儿时期产生前言语阶段(0-1岁)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妊娠中后期(5-8月)母亲语音的偏爱新生儿期(0-1月)声音定位母亲语音的偏爱对成人语音的同步反应”发音游戏期(2-3、4月)发音游戏互相模仿辨别清浊辅音一一获得语音范畴知觉能力语音休修正期(5-8、9个月)学话萌芽期(9-12个月)语音的前言语发展;(吴天敏和许政援)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多音节阶段(4--8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卡普兰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哭叫” (0 —个月卜唧唧咕咕” (1 —、6个月)、咿呀学语” (6 —0 个月卜标准化言语” (11个月)朱曼殊、张仁俊0-4个月单音节阶段4-10个月多音节阶段11-12个月学话萌芽阶段前言语交流的发展:婴儿9个月原始祈祷、原始陈述一一有目的有计划的交流;9个月一一工具性行为的仪式化一一交流约定性婴儿最早可以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指代关系的词语标志言语的发生(9-11个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伴接纳分类标准
生日小狗故事
故事描述了母子之间的互动,一位妈妈故意错误地告诉 儿子将会收到什么样的生日礼物,因为她想给他一个惊喜。 接着,在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儿子发现了他真正的生日礼 物。后来,奶奶问妈妈孩子是否知道他真正的生日礼物(二 级未知问题),以及孩子认为他将会获得什么样的生日礼物( 二级错误信念问题)。
两维
眼动实验发现,单人成语第二个字的总阅读时间显著长于物理成 语;随后,互动成语前三字的凝视时间显著长于单人和物理成语。脑 电实验发现,在成语呈现后500~700ms,解读单人和互动成语诱发的 额 区 晚 期 正 成 分 (LPC) 平 均 波 幅 显 著 大 于 解 读 物 理 成 语 ; 之 后 在 700~800ms,解读互动成语诱发的额中区LPC平均波幅显著大于解读单 人和物理成语。眼动注视模式和脑电证据共同印证了理解单个他人的 心理与理解多人的互动心理存在时间和强度上的差异。相对于物理表 征和单人心理的加工,理解更为复杂的互动心理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 和更强的神经活动。
二级错误 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 为
同伴接纳
?
是否与一级错误信念认知条件下一致?
探讨问题二
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
重要性?
同伴接纳
(年龄因素)对其预测作用?
二 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从山东省济南市的一所普通幼儿园随机选取小班、 中班、大班的116 名儿童作为被试,有效被试113人。包括男孩62名, 女 孩51名, 年龄分布在40个月到79个月之间, 平均年龄为59. 7个月。根据 3—6岁中点5岁1个月,把被试分为两组:年长组(5岁以上组,N=57)与年幼 组(5岁以下,N=56)。 (二)研究工具 1.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测量 采用了Sullivan,,Zaitchik等人设计的测量 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的新故事( new story)范式,“生日小狗故事”和 “小画书故事”。 2.同伴接纳的测量 Coie和Dodge的“两维五组的”方法。 3.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评定 采用陈欣银等人设计的儿童行为量表(CBCL教师版)中的亲社会因子来评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一)联合注意:联合注意(joint attention)是指个体追随他人的 注意, 而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同时注意同一物体的过程。 1.反应性联合注意:指婴儿根据他人的注视和姿势而注意同一个物体 2.主动性联合注意:是指婴儿利用自己的姿势、眼睛接触使他人注意 某个物体、事件或者他们自己。 (二)情绪理解:指对情绪加工过程有意识的了解,或者对情绪如何起 作用的认识。 (三)意图理解: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同样的动作可能会有不同 的原因, 只有理解行动者的意图才能真正理解动作的意义, 因此, 意图 理解是获得心理理论的第一步。 (四)愿望理解:
1.00 0.05
1.00
注:*p<0.05,**p<0.01,***p<0.001
控制儿童年龄的情况下,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相关不 再显著;社会选择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仍然保持显著正相关。
(二)儿童社会选择性的多重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儿童错误信念认知与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程度的相对 重要性, 运用ENTER法,进行多重回归分析 因变量 自变量 标准β R² (校正后的R² ) F 总体SP 二级错误信念 亲社会行为 二级错误信念 亲社会行为 二级错误信念 亲社会行为 0.12 0.24* 0.10 0.30* 0.27* 0.17 0.08 0.11 0.11 5.01** 3.27* 3.38*
对探讨问题二的回答:
(一)本研究发现,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相比,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二)对不同年龄组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两类 矛盾的影响模式。本研究者认为5岁以下儿童对于 二级心理状态认知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但 却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
3.社会认知因素和社会行为因素在儿童同伴关系发展中的相互作用以
及相对重要性是近年来社会性发展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4.近年来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儿童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但
都是基于对儿童的一级错误信念认知的分析,而对于二级错误信念认知 与儿童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模式尚不清楚。
探讨问题一
三者是否 存在关联?
对现实生活的启发
空城计
小红帽
学校
社会交往思考ຫໍສະໝຸດ 1.实验中采用的材料以及整个实验范式可以进一步优化。对于我国心 理研究者来说,探索自身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无疑是非常 重要的,也是我们心理学中国化必须要做的。 例:王益文,郑玉玮,沈德立,崔磊,闫国利.(2012).解读成语中的他人 心理与互动心理:来自眼动和ERP的证据.心理学报,44(1),100-111. 2.实验中采用的任务生态化程度不高,并不能很好的测量儿童以及其 他年龄段主体心理理论的发展。例如在不同情景(压力、情绪等)下 儿童心理理论的运作情况。 3.研究方法应多元化,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相互比较与验 证。
(四)不同同伴地位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亲社会行为
分析发现:1.受欢迎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得分显著高于被拒绝儿童和有争议儿童,和被忽视 儿童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之间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 2.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受欢迎儿童的亲社会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同伴地位的儿童。
四 讨论
对探讨问题一的回答:
(一)本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选择性与其亲社会行为之间 存在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者发现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高的儿童会表现出 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但在控制年龄效应之后,两者之间不 再存在显著关联。 (三)分析结果表明:在一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还是在二级 错误信念认知水平上,它们都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正向关 联。
或认知! 例如:小美认为小刚认为巧克力在橱子里。
小刚认为巧克力 在柜子里哈
小刚
小美
一 问题提出
(一)背景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成为认知发展研究中的一
个新的最为活跃的领域。
2.心理理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儿童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发
展,因而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Slaughter,Flavell)
(五)错误信念理解: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物或某事的一种看法或态度 ,是对外部世界的表征(王美芳,陈会昌,2001)。根据信念与外部世界 的关系,个体所拥有的某种信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当人 们的信念与外部现实世界不相符时,我们称之为错误信念。 (六)研究范式 1.非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 (1)预期―观看任务:实验者让婴儿观看故事表演, 演员将玩具放在 一个地方后离开。婴儿观察到实验者将玩具转移到别的地方。当演员 再次出现寻找玩具时, 短暂停顿, 观察婴儿首次注视的位置, 如果婴儿 注视玩具原来的位置, 说明他们能够根据演员的错误信念预测行为,如 果婴儿注视玩具现在的位置, 则表明他们不能理解他人错误信念。
小画书故事
小画书的故事则描述了同伴之间的互动,宁宁故意错误地 告诉小亮小画书放置的地点,因为她想自己独占。接着,在宁 宁不知道的情况下,小亮看到她从藏画书的地点拿小画书。然 后,老师问宁宁小亮是否知道小画书真正的放置地点(二级未 知问题),以及他认为小画书在哪里(二级错误信念问题)。
同伴接纳的测量
年长组SP
年幼组SP
总体上表明,亲社会行为可能是影响儿童同伴接纳水平的更为重要因素。对 于年长组来说,亲社会行为可能是影响儿童同伴接纳水平更为重要的因素。 对于年幼组儿童来说,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可能是影响儿童同伴接纳水平更为 重要的因素。
(三)儿童社会影响力的多重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儿童的社会影响力对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亲社会行为的回归不显著。
三 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和同伴接纳之间 的相关分析
变量 年龄 信念认知 社会选择 社会影响 亲社会行为 年龄 1.00 0.54*** 0.04 -0.10 0.23* 信念认知 社会选择 社会影响 亲社会行为
1.00 0.18 -0.07 0.23*
1.00 0.05 0.26**
(2)期望―违反任务:与预期观看任务相同,婴儿也是观看类似的故 事表演, 不同的是, 当演员再次出现时, 此时有两种实验条件, 一种是演 员去玩具原来的位置找, 另一种是演员去玩具现在的位置找, 观察被试 注视演员所寻找的位置的时间。如果婴儿在第一种实验条件下注视的 时间比第二种实验条件下短, 那么说明婴儿能够理解他人的错误信念 。反之, 则表明婴儿不能理解他人错误信念。
现场提名的方式进行个别施测,要求儿童说出自己在班 里最喜欢一起玩的三位小盆友、自己的三位好朋友(积极提 名)和最不喜欢一起玩的三位小朋友(消极提名) LM是积极提名分 LL为消极提名分
受欢迎儿童 同 伴 地 位 群 体 社会选择性分数(SP=LM-LL) 被拒绝儿童 被忽视儿童 有争议儿童 社会影响力分数 (SI=LM+LL) 普通儿童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 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心理理论: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 如愿望,信念,感知觉,情绪,需要和意 图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 性的预测和解释。
一级信念:个体对真实事件的思考 例如:小美认为巧克力在柜子里。
嘿嘿,巧克力在柜 子里。
二级信念:对他人关于另外一个人的信念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