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缂丝的源流与传承

中国缂丝的源流与传承
清代时, 苏州西郊太湖边农民以缂丝为副业。民国 以后, 苏州缂丝集中在郊区陆墓、蠡口、东渚一带, 也是 农民的副业, 但此时缂丝可以远销意大利、法国、美国。 抗战期间, 缂丝几乎都销往日本, 有和服腰带、袍服、册 页, 因为价格低, 产品质量下降。抗战结束, 缂丝失去了 销路。所以到新中国成立初, 苏州乃至全国已无缂丝生 产, 苏州的缂丝艺人都靠种田谋生。 3.2 现代苏州缂丝的两代传人
戗、掼、结、勾技法, 包括长短
戗、批梭法镶色、不规则的木
梳戗、套色掼; 结、掼、勾勒或 图 4 南宋缂丝《莲塘乳鸭图》
辟丝勾等( 图 4) 。
( 现藏上海博物馆)
从南宋开始, 中国缂丝生产大体沿着实用品、欣赏
品两个方向发展, 而欣赏品生产日趋繁荣, 并沿革至
今。其中只有元代初期和中期例外。
2.3 元明清缂丝的兴衰
1 中国缂丝的渊源
中国缂丝有证可考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缂丝 在 文 献 中 有 “剋 丝 ”( 《松 漠 纪 闻 》) 、“克 丝 ”( 《博 物 要 览》) 、“刻丝”( 《鸡肋篇》) 、“刻色作”( 《格古要论》) 等名 称, “缂丝”( 《名义考》) 是明代以来的称呼。关于它的起 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1 缂丝来源于缂毛
敦大英博物馆)
2 中国缂丝的突变
从唐代出现的缂丝带, 到宋代织成匹的面料, 再到
南宋极其精致的书画, 直至现代的特种手工艺术品, 缂
丝的技艺不断发展演进, 划出了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时俱进的轨迹。
2.1 宋代是中国缂丝技术和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宋代缂丝的织造原理虽然与唐代相同, 但花样更
趋复杂、门幅明显加宽。宋代缂丝以河北定州所制最
- 50 -
制, 团龙图案则用孔雀毛捻成线缂制, 极为华贵。这时期 缂丝业的中心集中到了北京宫廷和苏州民间。

苏州缂丝

苏州缂丝

苏州缂丝作者:韩华卓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年第02期摘 ; 要:缂丝,又名刻丝或克丝,是中国传统手工丝织品,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主要存在于江苏苏州及其周边地区,它与苏州刺绣是艺坛上一对孪生子妹。

缂丝的历史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汉墓的陪葬品、唐人的日用品到明代的皇帝龙袍,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关键词:缂丝;丝织品;传统中图分类号:J52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59-01一、苏州缂丝的由来及特色(一)苏州缂丝的由来缂丝,又名刻丝或克丝,是中国传统手工丝织品,是苏州的一种古老丝织技艺,主要存在于江苏苏州及其周边地区,它与苏州刺绣是艺坛上一对孪生子妹。

缂丝的历史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汉墓的陪葬品、唐人的日用品到明代的皇帝龙袍,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缂丝的起源公元7世纪左右,自汉至隋唐,渐趋成熟。

至宋代,在中国织造史上已占有突出的地位,那时“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时制作最盛”。

自南宋以后,苏州地区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

明清时代,苏州缂丝仍昌盛不衰,缂丝技艺在苏州市区及周边的蠡口、陆慕、黄桥、光福、东渚等地广为流传,成为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缂丝素以制作精良、浑朴高雅、艳中且秀的特点,在丝织品中列为最高品第,并是最早用作制造艺术欣赏品的丝织物。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

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并且在2006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苏州缂丝的特色缂丝织造尤其非常独特的工艺特色,据宋庄季裕《鸡肋篇》载: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

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

缂丝ppt课件

缂丝ppt课件
推动缂丝产业的创新发展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缂丝工艺的技术创新和 产品创新;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合作,提升缂丝品牌的 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拓展缂丝的应用领域,将其应用于 服装、家居、艺术品等多个领域,满足市场需求。
促进缂丝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加强对缂丝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提高青少年对缂丝文化的认知和兴趣;举办缂丝文化展览 、技艺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参与缂丝文化;利 用现代媒体和社交平台,推广缂丝文化,扩大其影响力。
经营模式
该企业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缂丝产业的可持 续发展。同时,该企业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不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市场拓展
某缂丝企业在国内市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远销海外,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 。该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展会和活动,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群体,为企业的长远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缂丝在艺术品市场中的价值
收藏价值
缂丝作为传统工艺品,具有很高 的收藏价值,尤其是一些名家作
品或历史悠久的老织品。
拍卖市场
缂丝作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备 受追捧,成交价逐年攀升,成为
投资热点。
艺术展览
缂丝作品经常参加各类艺术展览 ,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
内涵。
缂丝的收藏与投资
鉴别真伪
收藏和投资缂丝需具备鉴别真伪的能力,了解不同年代和地区的 工艺特点,避免购买到仿制品或次品。
03
缂丝的应用与市场
缂丝在服饰中的应用
传统服饰
定制服务
缂丝常用于制作传统服饰,如汉服、 旗袍等,以其华丽的图案和精湛的工 艺增添服饰的艺术价值。
缂丝定制服务逐渐兴起,为消费者提 供个性化的服饰定制,满足不同场合 和需求。

18明朝-书画-《故宫缂丝》

18明朝-书画-《故宫缂丝》

18明朝-书画-《故宫缂丝》《故宫缂丝》:缂丝也称“刻丝”,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丝织工艺,是我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缂丝真正进入艺术领域始于北宋末年,受宫廷绘画的影响,缂丝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为能事,“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甚或造极“胜于原作”的境界。

到了明代,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名家画稿,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

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具有自成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

并被收入皇家的书画著录。

台湾《故宫缂丝邮票》小全张《桃花双雀图》:册、绢本,纵23.4厘米,横20.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出自明织《花鸟写生册》第四开,下幅《山茶双鸟》为第六开。

均为明缂丝中的精品。

台湾《故宫缂丝-明·桃花双雀图》明代缂丝《桃花双雀》原图《山茶双鸟》:册、绢本,纵23.4厘米,横20.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缂丝织绣不只是技术还是艺术,作品也多作为观赏和收藏,因此题材上充满祝颂与庆贺。

图上胖兜嘟嘟的山鸟,肥厚的树叶,浓腻的颜色,让人一见是一派丰厚富裕的感觉。

台湾《故宫缂丝-明·山茶双鸟图》明代缂丝《山茶双鸟》原图2017-17T《凤(文物)》缂丝凤穿牡丹团花,使用局部冷烫工艺,再现了团花“通经断纬”的高超技艺;总公司 2017-17 《凤文物》邮票首日封北京公司 2017-17 《凤(文物)》邮票首日封2017-17 凤(文物)特种邮票 6-1玉凤原地首日实寄封2017-17《凤(文物)》邮票发行实寄封2017-17《凤(文物)》邮票发行实寄封2017-17凤文物邮票,两枚过市版湘邮机宣传戳美术封2017-17《凤(文物)》邮票,《清缂丝凤与十二花神》纪念封2017-17 凤文物特种邮票 6-1新石器时代-玉凤文物出土地极限片2017-17凤文物邮票极限明信片2017-17 凤文物新石器时代·玉凤极限明信片2017-17 凤文物特种邮票 6-1新石器时代-玉凤文物出土地极限片2017-17《凤文物》邮票“晋候鸟尊”自制极限片2017-17 凤文物清·青花凤穿牡丹纹罐极限明信片2017-17 凤文物唐·金凤极限明信片2017-17《凤文物》邮票6-4 唐金凤馆藏地自制极限片2017-17《凤(文物)》唐金凤邮票极限片出土地首日邮戳-专印片2017-17 凤文物唐·青釉凤首龙柄壶极限明信片2017-17 凤文物明·缂丝凤穿牡丹团花极限明信片2017.7.29 凤文物邮票纪念戳片2017-09 有凤来仪鸾凤和鸣个性化小版邮票凤(文物)个性化2017-17 凤(文物)邮票百鸟朝凤都市旅游卡交通卡邮折2017年江苏无锡《凤(文物)》邮票发行纪念邮戳卡。

缂丝工艺特点

缂丝工艺特点

缂丝工艺特点缂丝工艺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织物加工工艺,它的特点是将细丝缂成细细的丝线,然后再用这些丝线进行织造,制成出色的织物。

缂丝工艺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纺织文化,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缂丝工艺的历史、特点、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缂丝工艺的历史缂丝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时期,那时的缂丝工艺主要是以制作宫廷服饰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缂丝工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唐代时期,缂丝工艺达到了顶峰,当时的缂丝工艺已经具有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宋代时期,缂丝工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织造工艺的主要形式之一。

明代时期,缂丝工艺又经历了一次崛起,成为了当时织造工艺的代表之一。

到了清代时期,缂丝工艺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织造工艺的代表之一。

二、缂丝工艺的特点1、细丝缂成缂丝工艺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细丝缂成细细的丝线,这种丝线非常细腻,可以做出非常精美的织物。

细丝缂成是缂丝工艺的关键之一,也是缂丝工艺的最大特点之一。

2、线路清晰缂丝工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线路清晰,这是因为缂丝工艺需要将细丝缂成细线,这些线路非常清晰,可以在织物上呈现出非常清晰的线条。

3、色彩鲜艳缂丝工艺的织物色彩非常鲜艳,这是因为缂丝工艺可以使用多种颜色的丝线进行织造,可以做出非常漂亮的色彩组合。

4、花纹丰富缂丝工艺的织物花纹非常丰富,这是因为缂丝工艺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花纹进行织造,可以做出非常精美的织物。

三、缂丝工艺的应用缂丝工艺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在服饰、家居、礼品等领域。

在服饰领域,缂丝工艺可以制作出非常精美的宫廷服饰、婚礼礼服等;在家居领域,缂丝工艺可以制作出非常漂亮的窗帘、床罩、桌布等;在礼品领域,缂丝工艺可以制作出非常精美的礼品盒、酒瓶套等。

四、缂丝工艺的未来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缂丝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缂丝工艺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和工艺,同时也将更加注重创新和设计,推出更加时尚和个性化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缂丝技术

缂丝技术

缂丝,也称作“刻丝”、“克丝”、“克丝”,文异音同。

《玉篇》说:“缂,织纬也。

”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称“刻丝”。

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与苏绣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我国汉魏之间就有了。

在蒙古出土的有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它的织造方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

隋唐以后,已经用缂丝制品作书画包首。

宋代,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已达到相当水平。

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具有自成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

靖康以后,京城迁都临安(现杭州),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迁都,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一直流传至今。

沈子蕃、吴圻都是苏州(吴郡)这一时期的名工巧匠。

元代,缂丝艺术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并开始采用金彩,这对明清两代的缂丝艺术极有影响。

明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当时,苏州齐门外陆慕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

名工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

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

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就是一例。

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缂织人物,前所未有,可称得上一大创举。

名家吴圻缂织的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呈现了缂丝艺术的独特风格。

清代,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

穿越千年的丝绸“雕刻”

穿越千年的丝绸“雕刻”

穿越千年的丝绸“雕刻”缂丝缘起具有悠久历史的缂丝工艺品,高雅艳美,深受世人的珍爱。

从历史资料和出土实物看,早在汉魏时期就出现了一种缂毛的织物。

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我国新疆境内盗掘古墓,在古楼兰遗址所得到的文物中,就有汉代具有“中国希腊混合风格的毛织物花纹残片”,即一种缂毛的织物。

从蒙古出土的汉代“山石树”丝织残片来看,可知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一种近似缂丝这样通经断纬的特殊织造技术了。

缂丝的通经断纬织法最早来自西亚和西域民族的缂毛织法,并由回鹘人(今维吾尔族的祖先)在宋代逐渐传至中原。

1973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发现的公元7世纪女俑束腰带,是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缂丝实物,有草绿、中黄等八色彩丝,运用通经断纬技法织出几何图案。

它们的织造方法和北京双塔庆寿寺出土的元代缂丝《紫汤鹅戏莲片》是完全一致的。

从以上这些实物来看,其织法均为通经断纬之单经平纹交织物,所不同的是唐代以前主要以毛线织成,至唐代纯以丝线织成。

由此证明,缂丝这种特殊的通经断纬缂织技术,我国在汉、魏之间就已经有了。

唐代缂丝唐代以前的缂织法主要受织锦方法的影响,一般以 缂丝是一种古老的丝织技艺,如同是在丝绸上雕刻出来,有镂雕之象,也被称为“刻丝”。

缂丝在汉代从西亚传到中国,再从西域传到了宋代并达到缂丝工艺和技艺的顶峰,成为历代皇家御用之物宫廷之作,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炫耀标识。

明清时期缂丝制作中心集于苏州,缂丝成品以其制作繁复、缂织精良、朴素高雅、端庄秀丽、慧中秀外、经久耐用,堪称织中之圣。

且作品正反如一,与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缂丝的难度非常大,织造起来耗时、费力、费工,难以复制,因此历来被皇室宫廷垄断,民间难得一见。

齐缂或平缂为主。

缂丝的这种缂织方法费时费工,且受配色晕色的局限,一般以几何花纹为主,多用于制作丝带等饰物。

到了唐代,缂丝技术出现了构缂法和绕缂法,弥补了以前的缺陷。

由于没有使用晕色匹配,唐代缂丝色彩层次尚不够丰富,但采用了金线地纹缂织法,表面上比以往更显华贵。

中国古代丝织业的缂丝技术

中国古代丝织业的缂丝技术

中国古代丝织业的缂丝技术缂丝(kesi)又称“刻丝”,我国传统的丝织工艺品之一。

丝绸是中国丝绸艺术的精华。

“克丝”是一种通过经纬向展示图案,形成图案边界,具有雕刻和雕刻效果,具有丰富的双面感和立体感的工艺品。

克丝是一种特殊的丝织工艺,不同于普通的丝织和织锦。

它是由丝绸挂毯制成的,最初由画家绘制成绘画,或人物、风景、鱼、昆虫、鸟和动物。

然后,艺术家们从画作中复制丝绸经面,然后在一台小型木制机器上使用竹叶状梭子作为工具,使用各种颜色的线条“穿过子午线,回到纬线”法,一梭一丝地制作,而一般刺绣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刺绣织物的整个幅面。

缂丝是绘画与缂织的综合艺术。

一幅缂丝作品,正反两面纹样丝毫无差,与双面绣异曲同工、相映成趣。

纵观画面隔断处,与镂刻相仿,因此,缂丝又叫刻丝或赳丝。

Kesi的生产工具简单,工艺复杂。

整经、嵌经、抽样、纬编、后整理等10余道工序。

这项技术易学难精。

织一件成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俗话说“女人老了才能完成”。

克西最初是一种北方工艺品。

它在南宋时期传到苏州。

吴忠盛产丝绸。

蚕丝具有纤维长、强度高、弹性好的特点。

它是表达柯西艺术个性的最佳材料。

因此,克丝工艺一经流传,就生根发芽、发展起来,并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缂丝有其专用的织机――缂丝机,这是一种简便的平纹木机。

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丝。

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

彩纬的织工须有一定的艺术造诣。

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

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丝,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

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

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缂丝: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

缂丝的发展

缂丝的发展
元代缂丝作品《八仙拱寿图》
仙山祥云金龙图
明代缂丝的技术水平 在继承宋元缂丝的优秀 传统的基础上有进一步 的发展。缂丝技法除继 续沿用宋元之外, 创造 了装饰味很浓的凤尾戗 和双子母经缂丝法。 明代缂丝的艺术风 格颇具精丽艳逸风,与宋 代缂丝的典雅庄重之韵, 可谓各有千秋,相异其趣。 但到嘉靖以后,缂品上过 多地使用补色,用丝不细, 织(kè),又称 “刻丝”,是中国 传统丝绸艺术品中 的精华。是中国丝 织业中最传统的一 种挑经显纬,极具 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缂丝是一种经彩纬显 现花纹,形成花纹边 界,具有犹如雕琢缕 刻的效果,且富双面 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 缂丝的编织方法不同 于刺绣和织锦。
缂丝的工艺流程如下:
1. 落经: 将生丝调到织机后轴上。 2. 牵经( 穿竹筘) : 把生丝经线按需要的根数、尺寸牵出。 3. 上经: 包括接经头, 拖刷经面, 打结, 嵌经面, 捎紧。 4. 挑交: 把经面上的经丝交替分成为一根上一根下。 5. 打翻头: 把每根经丝扣上丝线圈, 结在木条板上,分成上下两排, 使经 面可上下交替开口。 6. 拉经面: 在上好的经面上, 拉上几梭纬线, 使经面排列均匀。 7. 上样: 把图案勾稿用撑样板托于经丝下面, 用蘸墨毛笔依样在经丝上勾 画出来。 8. 摇线: 将熟丝色线摇绕至梭子中的竽筒( 古称“棦”, 材料为竹子或 木头) 上, 然后将线筒装进梭子。 9. 缂织: 足踏竹棒, 控制翻头上下开口, 手工穿梭后将梭子在纬线上均 匀拨压, 另一手将线条轻轻按捺, 逐渐放松纬线, 拨压好后交替经面开口 穿梭拨压。完成后将作品从织机上剪下。 10. 修毛: 完成后的缂丝织品正面附毛( 纬线线头) , 织品铺平后用剪刀 将线头修剪无痕, 至此作品全部完成。 11. 装裱上框: 将织品裱装于镜框之中, 精品多以红木镜框装裱。

苏州缂丝工艺流程

苏州缂丝工艺流程

苏州缂丝工艺流程缂丝,又名刻丝,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

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传遍全中国,成为主要产地。

明清时代,苏州缂丝仍昌盛不衰。

一、历史渊源从新疆古楼兰出土的汉"中希混合风格之毛织品"花边残片与解放前蒙古人民共和国出土汉丝织石树残片来看,两者都是通经断纬的"单经"的平纹交织物,前者以毛丝织成,可称它为缂毛,后者纯蚕丝织的,可称为缂丝。

缂丝的起源大约在公元7世纪,自汉至隋唐,渐趋成熟。

南宋朱克柔缂丝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院),画面上,碧波荡洋,芦苇青青,红果白鹭,绿萍翠鸟,子母鸭双在塘中嬉水漫游,水中白莲吐艳,浮萍点点,间以蜻蜒、草虫。

整幅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生动活泼。

还有沈子蕃的《梅鹊》《青碧山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些作品具有工丽巧绝、自成风韵的独艺术风格。

到了靖康以后,因宋代统治阶级怯弱无能北方被异族侵扰,便迁都临安(现杭州),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南移也使工艺美术由北南迁。

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墓、蠡口、光福一带。

明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除明宫中有御用缂丝艺人外,苏州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当时在苏州齐门外陆墓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

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因此明代缂丝以苏州最有名。

二、工艺特征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

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

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因此得名"缂(刻)丝"。

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缂丝的前世今生

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缂丝的前世今生

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缂丝的前世今生作者:王金平来源:《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06期缂丝,又称“刻丝”,被称为“织中之圣”。

它以通经断纬的特色织法而闻名,以生丝为经线,彩色熟丝线为纬线,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的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双面均具备立体感织像,可谓是中国汉族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估)曾为缂丝赋诗一首:雀踏花技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

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宋徽宗这首七言诗提到的刻丝,就是缂丝。

追溯到起源,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出现,因其极具特色的织造工艺及深厚的历史文脉,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缂丝的传承与发展有研究考证,作为一种特殊工艺的缂丝最早来自西域少数民族的缂毛,而中国的缂丝织物在彩陶土器时期就已经存在,到了商代则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缂丝织物也已渐趋精良。

关于缂丝的记载,早在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中就有部分记载,“刻丝作”曰:“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

”根据相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唐朝时期,由于与西方交流的频繁,缂丝工艺有了质的飞越。

隋唐以后已经用缂丝制品做书画包首。

到了宋代,缂丝达到了全盛发展时期,缂丝无论从数量、规模、种类上都与之前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此时缂丝织造已不仅仅是一项民间工艺,已渐被官府所重视,朝廷专门在官营的手工作坊中设置“克丝作”,从事缂丝制作。

元代以后,缂丝技艺渐往简练豪放方向发展,与宋朝的精细细腻又完全不同。

明代时期,缂丝技术渐趋下滑,缂丝用品更是一度在宫廷销声匿迹。

但令人欣慰的是早已在苏州扎根的缂丝工艺,开始转向以流行画作为题材的观赏性缂丝作品,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人的作品成为当时缂丝的表现内容。

清代之后,缂丝技术曾有大幅度回升的趋势,但终因政治因素而枯萎凋败,甚至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国礼”缂丝:“买的是织娘的寂寞”

“国礼”缂丝:“买的是织娘的寂寞”

“国礼”缂丝:“买的是织娘的寂寞”作者:王山山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09期41年前,一场跨越了最辽阔海洋的握手震撼了全世界。

1972年2月,周总理将一套金地牡丹六扇屏风作为国礼送给了第一位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成就这份珍贵礼品的,正是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缂丝。

缂(音同“刻”)丝起源于上古,兴盛于宋代,曾因皇家垄断而日渐式微,终在新中国成立后被重新发掘扶持。

2009年,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老技艺曾锁在深宫缂丝,也叫“刻丝”,织造工具类似织锦,为古老木机及若干竹制梭与拨;然而与织锦不同的是,缂丝所采用的是“通经断纬”式织造技艺,用同色蚕丝贯通作经,用各色彩丝作纬,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采用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式织制图案。

缂丝无关印染,不需底布,手法繁复。

因为采用了这种“通经断纬”的独特织造技术,缂丝在中国众多的丝织品中个性鲜明独树一帜,被誉为“织中之圣”。

“缂丝的兴盛期是在宋朝。

由于宋朝崇尚文学,当时不少皇室贵族都用缂丝织物装裱名家字画。

南宋时期,受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

” 北京曹美姐缂丝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于缂丝能运用各色丝线,自由灵活地表现图案,因此摹缂出来的作品往往能够‘胜于原作’。

文艺天子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就有摹缂的作品存世。

”明清时期,缂丝被皇家垄断,民间不再允许使用缂丝织物。

缂丝完全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制器物及官员官补。

“一件皇帝祭天祭祖时所穿的缂丝龙袍,可能需要若干织工数年甚至1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陈新说。

晚清时期,由于国力衰微且陷入动荡,中国的缂丝工艺几近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保护、提高、发展”的指导方针下,缂丝工艺一度枯木逢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在苏州设立了很多生产缂丝日用品和工艺品的工厂,当时日本从这些工厂大量进口缂丝织品。

“那时,一条由缂丝大师花费300个工时织造的9米长、0.33米宽的顶级和服腰带在日本可以换一辆丰田汽车。

缂丝,织中之圣

缂丝,织中之圣

缂丝,织中之圣作者:萧锋来源:《收藏/拍卖》 2017年第11期图/文:萧锋“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

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宋徽宗此诗,说的便是织中之圣——缂丝。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由于织造难度大和技法特殊,它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盛名;又因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被称之为“千年不坏艺术织品”。

到目前为止,它是唯一不能被机器代替的织造工艺。

缂丝又称“刻丝”,是以桑蚕丝为原料的高档丝织手工艺品, 享有“织之中圣”美誉。

由于技法独特,使缂丝具备了任何织绣方法所不能比较的优势,用色和图案不受限制。

其织物质地坚实挺括且没有正反区别。

至今缂丝仍只能以手工织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于2006 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存缂丝藏品主要以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为大宗并最具代表性。

关于缂丝的称谓,历来有所不同。

作为丝织工艺现今多用“缂”字。

南梁顾野王所著《玉篇》中释为:“缂,紩也,织纬也。

”缂丝织造时以小梭织纬,根据纹样多次回纬中断以变换色丝,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可见此“缂”字正合“通经断纬”的技术特点。

清代皇家著录宫廷书画的《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均记作“缂丝”。

宋代庄绰《鸡肋篇》以及明代张应的《文清秘藏》、曹昭的《格古要论》、高濂的《遵生八笺· 燕间清赏》等书记作“刻丝”。

明代吕种玉在《言鲭》中说:“宋代通作刻丝。

大概宋代人本作‘缂’,大众不识‘缂’字,而用‘刻’字假借,又以为此种工艺品‘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由此看来,认为本应为“刻”字的人也只是因为一些表面的视觉效果罢了。

宋末元初周密的《齐东野语》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辍耕录》等书写为“克丝”,宋代洪皓的《松漠纪闻》、吴自牧的《梦梁录》等书又称“剋丝”。

“缂”“刻”“克”“剋”四字音同,互相假借,一直没有定论。

经纬纵横的指尖艺术缂丝作为丝织物,与绣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到底有多金贵?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到底有多金贵?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到底有多金贵?
缂丝出现于公元7世纪,是一种古老的手工织品。

缂丝也被称为“织中之圣”。

“缂丝织造工艺”更是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寸缂丝一寸金,因为缂丝的精美细致,在宋代时常常被用来模仿山水画作,色泽丰富,效果逼真。

缂丝使用“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术,经丝为本色丝,纬丝为花纹丝,只要没有花纹的地方,纬丝就不会通过,相比于其他织物通经通纬的织法,缂丝的纬丝是断的。

所以缂丝的正反面花纹基本一致。

并且缂丝断纬处通常会有小缝隙,造成雕刻的感觉,所以缂丝也被称为“刻丝”。

也是因为缂丝的织造难度,它的织造至今无法用机器替代。

它不仅是一种普通的织物,它的织造需要织者拥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底蕴。

也由于其学习传承难度太大,一度处于失传的边缘。

三年上手,十年上道的高要求令人望而却步。

缂丝的金贵更体现在它的织料定然是真丝,经线通常为生蚕丝,纬线常用熟蚕丝织。

加上缂丝需要精心创作的图案,细致耗时的工艺,基本无法进行仿制或者作假。

每一幅都价值连城,独一无二。

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投身于缂丝技艺的传承中去,让它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织中之圣,缂丝

织中之圣,缂丝

织中之圣,缂丝#2020国风大典# #风从东方来# #这才是国风#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也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和摹缂名人书画。

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

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缂丝作品一般有3个特点:1.缂丝作品大多是一种集体创作的作品,后人判断这类作品价值的高低只能看其作品本身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2.缂丝的创作往往很费功夫和时间,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所以,一件缂丝作品的完成往往倾注著作者大量的心血;3.缂丝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许多缂丝作品既有平涂色块的平缂,也有构图造型的构缂、齐缂。

缂丝作品一般立体感很强,加上缂丝作品的题材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故其艺术和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分庭抗礼,甚至有所超越。

另外,缂丝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它的织造工具是一台木机,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

织造时,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

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其花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可想而知。

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缂丝的织造技法为: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押样梭、押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技法众多。

但无论做什么缂丝品,结、掼、勾、戗这四个基本技法是绝对不可少的。

从古到今我国出现过许多缂丝名家,缂丝技艺因他们而诞生,也因他们而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最终使得缂丝在中国丝织业中显得更加夺目。

历史上的苏州缂丝

历史上的苏州缂丝

历史上的苏州缂丝历史上的苏州缂丝历史上的苏州缂丝,一寸缂丝一寸金。

下面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了解。

历史上的苏州缂丝: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盛名。

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缂丝的品种有两大类:一类是日用品,有包首、手提包、皮夹、书籍封面、眼镜袋、台毯、靠垫和和服缂丝腰带等。

另一类为艺术品,有金地屏风、屏条、中堂、手卷、册页等。

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清,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缂丝的历史极为悠久,据考证,我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出现,到后来,缂丝成为皇权的象征。

缂丝工艺自汉代就已产生。

但是缂丝第一次从民间工艺品的身份走进艺术品殿堂是在北宋末年。

宋朝是一个最有“文艺范”的朝代。

受社会上层文艺思潮,特别是宫廷画的影响。

作为工艺品的缂丝开始努力从“工”向“艺”转变——缂丝艺人们开始临摹文人画。

最初,他们只是试图依葫芦画瓢试图在缂丝机上复制名人字画。

没现到缂丝画借助彩色丝线的表面力,甫一出世就达到“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的效果。

缂丝画引起了画家们的注意力,他们试图借用缂丝这一全新的表现形式在突破中国画的边界。

于是缂丝画便的从一种民间工艺品摇身一变,变成了一种全新的画种“缂丝画”。

黄色缂丝云蝠寿袷袍,清乾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到南宋时期,缂丝画达到巅峰,花鸟虫鱼、山水人物。

凡中国画表面的题材,都能在缂丝上找到相应的作品。

也正是从北宋开始,缂丝画被收入皇家书画著录。

自此以后,缂丝从一种普通的丝织品变成了皇家御用织物。

品月色缂丝海棠袷大坎肩,清晚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苏州地区,作为中国丝绸手工艺最兴盛的地区。

缂丝业自北宋缂丝画发仞初期便在苏州落地生根。

自宋皇室南迁后,苏州更是成为了整个缂丝业的中心。

在南宋时期的吴郡(今苏州),更是诞生了缂丝史上最大的腕儿——沈子蕃。

绛色缂金水仙纹袷马褂,清光绪,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风景、花草虫鱼、翎毛走兽、名人书法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流历史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

中国新疆楼兰古城汉代遗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风格”缂丝毛织品。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又发现了缂丝毛织物,其制作极为精美。

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

在蒙古出土的有汉代“山石树”丝织的残片,它的织造方法“通经断纬”,与北京双塔出土的宋缂丝“紫汤荷花”完全一样。

缂丝工艺发展到唐朝时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

当时的制作多为丝带等实用品。

缂织技法一般以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尚有明显的缝隙即“水路”。

此外,也有掼、构和搭梭等缂织法。

唐代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

缂丝工艺也在这个时期随着谴唐使和各国的留学人士传播到世界各地。

以至于今天我们还能在邻国日本看到百姓将缂丝作做为自己该国最为贵重的面料用来制作腰带、和服和日本僧人的袈裟。

北宋时期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

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最为流行的是南北朝以来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如《二王书录》。

这些摹缂正如卞永誉所言的那样:“文倚装成,质素莹洁,设色秀丽,画界精工,烟云缥缈,绝似李思训。

”至北宋晚期,受皇帝的趣味和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脱窠而出,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

在北宋与南宋的更替之时,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的转移,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故有“北有定州,南有松江”。

宋代,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已达到相当水平。

那时“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时制作最盛。

”南宋时期南宋时,江南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

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的攀比创新中灵活运用掼、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处理灵活。

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具有自成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

尤以朱氏的技法最佳,使得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宋徽宗赵佶对她极为推崇,在她的织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

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缂丝艺术发展的第一次高峰。

靖康以后,京城迁都临安(现杭州),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随着迁都,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慕、蠡口、光福一带,一直流传至今。

沈子蕃、吴圻都是苏州(吴郡)这一时期的名工巧匠。

自汉至隋唐,渐趋成熟。

元代元代,缂丝艺术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并开始采用金彩,缂丝简练豪放,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这对明清两代的缂丝艺术极有影响。

又加之当时是信奉佛教的蒙古人统治中国,对金色的喜崇使织物内加金的作法成为风尚,且金彩又多盛行于与佛教有关的挂轴制作。

如《纂组英华》记载元代缂丝作品释迦牟尼佛唐卡,其中释迦佛用十色金彩织出,异常精美。

明代明代,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

明宫廷“御用监”下设“缂丝作”,以管理缂丝的生产。

但宣德朝后,随着国力的富强,禁令渐弛,织造日多,并重新摹缂名人书画,“南匠北来效技呈能,制作之精不亚宣和”。

至明成化年,缂丝生产已再趋繁盛,作品主要产于苏州、南京和北京等地。

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即名噪一时,其中缂丝《瑶池献寿图》、缂丝《沈周蟠桃仙图》等佳作终为宫廷所收藏。

缂丝生产被皇室垄断,技艺的装饰意味就显得尤为浓厚了,创造出凤尾戗和双子母戗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纬线中掺合了孔雀的翎毛等珍贵材质显示皇家风范。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小型作坊之间的经济竞争,高档面料也在不段尝试新的方法,质地也越发的柔软,“明缂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此时江南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当时,缂丝作品苏州齐门外陆慕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

名工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

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

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就是一例。

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缂织人物,前所未有,可称得上一大创举。

名家吴圻缂织的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栩栩如生,呈现了缂丝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明万历年间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江南的丝织业被皇权牢牢的控制着,缂丝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明清的龙袍衮服、宫闱之内的日用品、官员等级象征的标志——官补,无不是缂丝中的上品佳作。

缂丝在大清朝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即融和了缂丝、刺绣、绘画等多种工艺)。

清代清代,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采用诗文通篇缂于幅面的比比皆是,如《御制三星图》上截缂乾隆皇帝的“三星颂”和《岁朝图》,下截蓝色隶书乾隆御制岁朝诗,文字书法缂织精细,显示了名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时至晚清,随着国势衰弱,中国近代战乱不断,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

解放后解放后,在党的“保护、提高、发展”的方针指引下,缂丝枯木逢春。

1954年成立了“苏州市文联刺绣生产小组”(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邀请了两位缂丝老艺人沈金水、王茂仙进行缂丝制作。

1956年又在民间发展了一批缂丝人员,同时招收了一批青年学徒,当时共有二十多人,二十多台缂机。

先后缂织了《玉兰黄鹂》、《牡丹双鸽》、《博古图》和《双鹅梅竹》(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等一批缂丝艺术品。

20世纪60年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1962年苏州刺绣研究所缂丝艺人俞家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首次创新了一幅缂丝作品《天坛》,他以一张摄影作品为蓝本,在缂织时吸收了西洋画的特点,大量增加了色线,运用多种戗色技法。

整幅作品轮廓精确、线条挺括,富有光感、质感、立体感,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隔年,该所王金山等3人,应北京故宫博物院邀请,进故宫复制宋代的缂丝作品。

王金山在故宫里整整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先后复制了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鹊》、《青碧山水》和缂丝名家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复制作品真假难分,受到专家的高度赞扬。

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日本商家大批量的向中国订购和服腰带和贵袈衣(日本和尚高档礼服性袈裟),缂丝行业迅猛发展,苏州、南通及杭州周遍地区缂丝厂家和作坊也逐渐成立。

苏州先后建立了苏州缂丝厂、吴县东山缂丝厂,蠡口、黄桥、陆慕缂丝厂,称为五大缂丝龙头厂,共有六百余员工,缂机六百多台。

除了生产缂丝艺术品之外,主要生产缂丝日用品——和服腰带。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工艺美术外贸出口任务猛增。

和服、缂丝腰带由于受到日本客户的青睐,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各缂丝厂家纷纷添置缂机设备,人员达一万之众,缂机上万台,超过历史上缂丝作品任何时代,缂丝生产空前发展,几乎形成“村村有工厂、家家有机台”的规模。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从1985年初开始试制。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是较有声望的单位,它曾经被称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四大明珠之一。

虽说当时苏杭两地的缂丝业也都刚刚重新起步,南通的缂丝技艺还是远远落后于他们的。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缂丝艺术传人王玉祥,在研究和传承缂丝技艺过程中,继承缂丝艺术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成功地复原出缂丝引箔腰带,经过几个月的研制,江苏第一条缂丝类引箔腰带在南通研制成功,并能小批量生产。

同时王玉祥将这一技术无偿的分享给业内的另一位苏州缂丝大师——王金山先生,为南通工艺美术行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引箔腰带技术基础上,南通又从日本学习了中国远古的原生态缂丝技术——本缂丝(日本称“本缀”)的技艺,接受了日方赠送的一台日本300年前左右的木质机台(这台机样至今还完好地保留在南通宣和缂丝研究所内)。

这样就也形成了苏州以生产明刻丝为主,南通以本缂丝生产为主的两大缂丝工艺流派。

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工艺美术外贸任务日趋下降,缂丝日用品生产面临困境,企业劳动力过剩,生产萎缩,技艺人员外流,绝大部分企业停业转向。

仅苏州刺绣研究所和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原南通户田经贸)两家仍坚持生产,他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把东方的缂丝艺术与西方的绘画艺术、摄影艺术相结合,先后缂织了一批艺术新品《静物》、《孩童》、《大卫人像》等,给缂丝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宣和缂丝研制所在制作过程中,用干燥草、干燥花制成箔纸,再切割成细条织在面料里,使其画面更加贴近自然;把丝毯织法移植到缂丝技术法中,使画面的立体感增强,更具生动性等技法充实这一古老而年轻的传统工艺。

除了制作常见的贵袈衣和腰带外,同时还制作唐卡和名人书画摹缂等工艺作品。

其中摹缂张大千的《花鸟》(1941年)、范曾的《东坡吟啸图》(1987年)《简笔高士》(1996年)等作品,不但摹刻出山水人物画原作的风格和内容,还将每个画家的用墨风格、墨色、笔锋等细部特征,表现的丰富而生动,维妙维肖,宛若天成,其织理之美,又别具经纬交织的风韵。

当今,从事缂丝生产企业仅有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南通三和经贸)、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金山大师(缂丝)工作室和吴县光福、黄桥、角直等地的王嘉良、过焕文、吴文康、陈晓君等民间艺人。

主要生产缂丝艺术品和缂丝日用品“和服腰带”“贵袈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