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与震颤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进展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进展引言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头部的持续性抖动。
长期以来,特发性震颤一直是难以治愈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不适。
然而,近年来,在科学技术和医学研究的推动下,特发性震颤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药物治疗尽管目前还没有针对特发性震颤的明确原因与机制,但药物仍然是其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抗震颤药物一般被认为能够通过调节神经传导以及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来减轻震颤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普地松、丙戊酸钠等。
这些药物可以在减轻手部和其他肢体部位的震颤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还有多种新型抱-那非类药物正在开发中,并已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二、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深部脑刺激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方法,在过去两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在特定区域植入电极,并通过外部器件来调节和刺激该区域,可以减轻或消除震颤症状。
DBS不仅对运动功能障碍有效,同时还改善了生活质量和患者功能。
三、聚焦超声治疗(Focused Ultrasound)近年来,聚焦超声治疗作为非侵入性技术在特发性震颤治疗中崭露头角。
这种技术利用集束超声波直接作用于丘脑区域,以达到减轻震颤症状的目的。
相较于传统手术方法,聚焦超声治疗不需要开刀,可以大大减少相关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四、神经调控器(Neurostimulator)神经调控器是近年来新兴的特发性震颤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使用可移植或可重置的电子设备将电信号传递到神经系统的特定区域,从而调节异常的神经活动。
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来说,神经调控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五、康复训练虽然康复训练不能为特发性震颤患者提供直接治疗,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进行物理治疗和运动训练,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协调性,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在训练过程中也可以有效地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康复医学与康复治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吞咽障碍治疗
针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 口腔感觉刺激训练、进食 姿势调整等。
心理治疗技术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认知, 建立积极思维模式,缓解 情绪问题。
支持性心理治疗
提供情感支持,增强患者 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家庭治疗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治疗, 改善家庭关系,促进家庭 成员间的沟通和理解。
03
康复治疗技术应用领域
实时监测患者生理参数和运动状态,为康复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智能辅助器具
根据患者需求定制的智能辅助器具,如智能假肢、矫形器等,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
虚拟现实技术在康复中应用
虚拟场景训练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场景,进行认知、运 动等康复训练。
沉浸式体验
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帮助患者更好地融 入康复训练中。
康复医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
康复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成为现代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并列为现代医学的四大分支,在保障人 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康复医学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02
康复治疗技术介绍
康复医学与康复治疗 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汇报人:XX 2024-02-01
contents
目录
• 康复医学概述 • 康复治疗技术介绍 • 康复治疗技术应用领域 • 康复治疗技术发展与创新 • 康复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 •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01
康复医学概述
康复医学定义与特点
康复医学定义
康复医学是一门研究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通过综合、协调 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的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 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
筋膜抖动的原理
筋膜抖动的原理筋膜抖动指的是一种手法,它透过快速的震颤和振动来促进身体深层组织的松弛和修复,特别是在运动和创伤后。
这种手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康复领域,但其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本文将介绍筋膜抖动的原理,并试图解释它的作用机制。
一、筋膜抖动的定义筋膜是一种结缔组织,包裹着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起到保护和支撑的作用。
筋膜不仅有黏附力,而且还能传递张力和压力。
当筋膜受到刺激或受损时,就会出现僵硬、疼痛和限制运动的情况。
筋膜抖动是一种手法,它通过快速的震颤和振动来刺激身体深层组织,促进筋膜的松弛和修复。
筋膜抖动可以用于康复、运动和疼痛管理等方面。
二、筋膜抖动的原理现有的理论认为,筋膜抖动可能有以下作用机制:1、神经系统的作用筋膜抖动似乎能够刺激身体神经系统,从而减轻疼痛和促进运动。
神经系统中有一种叫做Golgi肌腱器的感觉器官,它位于肌肉和腱连结处,与肌肉的收缩有关。
当筋膜抖动时,这些感觉器官会被刺激,从而减轻疼痛和促进肌肉放松。
2、肌肉的作用筋膜抖动对肌肉也有一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筋膜抖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液流,从而促进肌肉恢复和康复。
筋膜抖动也可以刺激肌肉收缩和松弛,从而改善肌肉的功能和运动范围。
3、筋膜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筋膜可能是身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
它能够传递张力和压力,保持身体的形态和结构。
筋膜抖动可以刺激筋膜,从而改善其弹性和防止受损。
三、筋膜抖动的应用筋膜抖动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康复领域。
它可以用于以下情况:1、肌肉和腱的拉伤、扭伤和损伤后的恢复和康复2、关节僵硬和运动受限的情况3、肌肉疲劳和运动后的康复4、疼痛管理和放松筋膜抖动可以通过手动操作或设备来实现。
手动操作需要经过专业人士的培训和技巧,设备则比较容易操作且效果较为稳定。
四、筋膜抖动的安全性筋膜抖动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康复和放松技术。
它仍然有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如:1、出现疼痛或不适感2、神经损伤或血管损伤3、不适当的使用可能导致肌肉和韧带的撕裂。
什么叫做脊柱稳定性[技巧]
什么叫做脊柱稳定性Write等(1987)最先提出脊柱稳定性的概念,认为在生理条件下脊柱各结构能够维持其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者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害,称为“临床稳定”,而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叫作“临床不稳定”。
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四大类:结构性稳定器—椎体的形状与大小,关节面的形状、大小与方向;动力性稳定器—韧带、纤维环、关节面软骨;流体力学稳定器—髓核的膨胀度;随意性稳定器—整体运动肌和局部稳定肌。
以上四种因素的病理改变都可导致脊柱稳定性的下降,如脊柱骨折导致结构性稳定器的破坏,腰部急性扭伤导致动力性稳定器的损坏,随着年龄增长、髓核的膨胀度逐渐下降,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肌肉功能下降。
对于结构性稳定器、动力性稳定器、流体力学稳定器的问题,临床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矫形器保护、药物、牵引、理疗等方法,对于随意性稳定器的功能障碍,则采取运动治疗技术。
Panjabi于1992年提出了保持脊柱稳定性“三亚系模型”:被动亚系、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
三亚系间的相互关系?被动亚系主要由椎体、小关节突和关节囊、韧带等成分组成。
躯干前屈过程中,后纵韧带、小关节突及其关节囊和椎间盘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
躯干后伸过程中,前纵韧带、纤维环前部纤维和小关节突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
水平旋转运动中脊柱的稳定性主要由椎间盘和椎骨关节突维系。
侧屈过程中脊柱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可能与椎体间韧带作用有关。
在脊柱活动的中位区域,被动亚系还可作为本体感受器,感受椎体位置的变化,为神经控制亚系提供反馈信息。
其感受器主要位于椎间盘、韧带和关节面上。
被动亚系损伤可以增大中位区间的范围,提高对神经控制亚系活动的要求。
中位区域(Neutral Zone)是指在此脊柱活动范围内,脊柱节段活动的内部阻力较小,属于生理性活动范围的一部分,此时总内应力(活动阻力)保持最小值状态。
张力性区域(Elastic Zone)指从中位区域(NZ)到脊柱节段活动极限范围之间区域,此时脊柱节段活动会遇到较大的内部阻力。
PT OT ST
OT又称作业疗法,它是为恢复患者功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从日常生活活动、职业劳动、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对患者进行训练,以缓解症状和改善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儿童OT治疗主要是以训练上肢运动功能,增强手眼协调能力为主。
提高认知能力,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运动治疗(PT)运动治疗属于物理治疗的范畴。
运动治疗是以徒手或借助器械,利用物理学的力学原理来治疗和预防疾病、恢复功能的方法。
运动治疗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治疗两个方面。
主动运动是要求患者主动参与的运动,如关节的运动、肌肉力量的训练、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等。
被动运动治疗是利用机械力或徒手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不需或不能主动活动,如牵引、按摩、关节松动手法、肌肉牵拉。
运动治疗是康复医学中最基本、最积极的治疗方法。
运动治疗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治疗,患者应尽量地主动进行运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让患者任意地活动,而是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运动处方、在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运动治疗不需特殊的、复杂的、价格昂贵的器械,最需要的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娴熟技术的治疗师。
运动治疗的方法:1.维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的训练①被动活动②主动和主动助力运动③牵伸活动2.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①抗阻训练:基本抗阻练习、渐进抗阻练习②等速练习3.恢复平衡能力的训练①坐位平衡训练②站立平衡训练③跪位平衡训练4.步态训练5.按摩、牵引、手法治疗6.神经发育疗法①Bobath 疗法②上田疗法③V ojta疗法运动治疗的主要作用有:①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②增强肌力;③增强耐力;④缓解疼痛;⑤改善运动的协调性;⑥改善心肺功能;⑦纠正畸形;⑧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S-E-T技术在儿童脑瘫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分析儿童脑瘫患者和成人在治疗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依从性差;2.自动运动和维持(重复)能力差;3.平衡控制,协调能力差,帮助难以把握。
借助S-E-T 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儿童主动参与的兴趣,又能达到在嬉戏中训练,在训练中嬉戏的目的。
儿童悬吊运动疗法
在支持摆动中,两侧绳索应尽可能的放长。可以通过需要调整 高度固定绳索。
装置上装有可调整的握柄,儿童的手臂可以置于板上。
治疗中要将绳索用锁扣集合起来避免摆动时有不必要的倾斜。
治疗中要注意给儿童一定的保护,以防在摆动中发生碰撞;下 肢变形应穿戴矫形器
吊床
目的:抑制非对称性姿势,角弓反张;诱发颈立直反射促通反身;促进 患儿正中指向;前庭刺激以及动眼训练。
适宜年龄:1岁以上
操作准备:先将凳子的两端分别用安全扣(U型扣)扣住挂在架子的吊绳 上。可以将凳子吊起来调整到一定的高度,也可以平放于地板上。
注意事项
吊凳在摇晃的过程中,容易撞击周围的人或物体。 在吊凳上呈坐位,需要有固定或是很好的稳定性,否则容易发生坠落。
目的:可促进双下肢内收肌和外展肌的肌力训练和牵拉, 尤其 对痉挛 型脑瘫内收肌紧张导致的剪刀步纠正疗效好
S-E-T是一种以主动性、娱乐性为特征的训练脑、神经及肌肉骨骼疾患 的方法。此方法包括早期刺激和感觉统合技术2个部分,涵盖了多感官刺 激和运动功能训练,融合了成熟、动态理论观念,使小儿康复中传统物理 训练方法获得了较好的补充。
S-E-T:Sling suspension therapy
Mechanical principle Therapeutic principle
主动性疗法 作用于薄弱环节和运动控制 在相应的水平上发现相应的训练 进程在可接受范围
视觉 前庭觉
本体感觉
通过肌肉校正全身的平衡 稳定局部的关节
S-E-T 中的早期干预
玩耍为中心的刺激以实现儿童—儿童,儿童—成人的互动 支持孩子的个人活动 有助于动态稳定性和增强注意力跨度 感觉运动的整合
评估的原则
当多个儿童在上面训练的时候并不容易让船晃起来 ,因此最好 一次先推一根吊绳。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1/262第一篇物理治疗 (8)第一章功能评定 (8)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8)一、姿势 (8)二、身高与体重 (9)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9)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0)一、四肢关节 (10)二、脊柱关节 (11)第三节肌力评定 (12)一、徒手肌力评定 (12)二、等速肌力评定 (14)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15)四、肌肉耐力评定 (16)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16)一、手法评定 (16)二、仪器评定 (18)第五节感觉评定 (19)一、浅感觉 (19)二、深感觉 (20)三、复合感觉 (20)第六节平衡评定 (21)一、临床观察 (21)二、量表评定 (22)三、仪器评定 (24)第七节协调评定 (24)一、上肢 (24)二、下肢 (25)第八节步行评定 (26)一、步行能力 (26)二、步态分析 (26)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28)一、心率 (28)二、血压 (29)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30)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 (31)第十节呼吸评定 (32)一、通气功能 (32)二、代谢当量 (34)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 (34)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35)一、压力测痛法 (36)4/262第六节热疗法 (124)一、石蜡疗法 (124)二、湿热袋敷疗法 (125)三、泥疗法 (126)第七节压力疗法 (126)一、正负压疗法 (126)二、负压疗法 (127)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128)第八节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129)第二篇作业治疗 (131)第一章作业评定 (131)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 (131)一、作业需求 (131)二、日常生活活动 (132)三、工作 (133)四、生存质量 (135)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 (136)一、手功能 (136)二、知觉功能 (138)三、认知功能 (146)第三节物理环境 (149)一、家居和社区环境 (149)二、工作环境 (150)第二章作业治疗 (152)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 (152)一、日常生活活动 (152)二、娱乐与休闲活动 (156)三、职业康复 (157)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 (162)一、功能性作业活动 (162)二、手功能 (167)三、知觉功能 (173)四、认知功能 (177)第三节环境改造与辅助 (178)一、自助具适配 (178)二、助行器使用 (179)三、轮椅选择与使用 (181)四、环境适应与改造 (184)第四节矫形器制作与使用 (185)一、矫形器制作 (185)二、矫形器使用 (186)三、压力衣制作与使用 (187)5/262第三篇言语治疗 (188)第一章听力障碍 (188)第一节评定技术 (189)一、主观测听 (189)二、客观测听 (190)第二节治疗技术 (190)一、声音察觉训练 (190)二、声音辨别训练 (191)三、声音识别训练 (191)四、声音理解训练 (192)五、助听器和电子耳蜗应用技术 (192)第二章失语症 (192)第一节评定技术 (192)一、失语症 (192)二、口面失用症 (196)三、言语失用症 (197)第二节治疗技术 (198)一、听理解治疗技术 (198)二、阅读理解治疗技术 (200)三、言语表达治疗技术 (201)四、书写表达治疗技术 (203)五、实用交流能力技术 (204)六、辅助交流技术 (204)第三章构音障碍 (207)第一节评定技术 (207)一、呼吸评定 (207)二、喉功能评定 (208)三、口唇评定 (209)四、下颌评定 (210)五、软腭评定 (211)六、舌评定 (212)七、反射评定 (214)八、言语评定 (215)第二节治疗技术 (216)一、舌感觉运动技术 (216)二、口唇感觉运动技术 (217)三、下颌运动技术 (218)四、软腭感觉运动技术 (219)五、声带运动技术 (220)六、呼吸训练技术 (220)七、发音训练技术 (221)八、语调音量训练技术 (222)6/262九、交流辅助系统应用技术 (222)第四章吞咽障碍 (223)第一节评定技术 (224)一、口面部评定 (224)二、吞咽功能评定 (225)三、摄食吞咽评定 (227)四、吞咽失用评定 (229)五、录像吞钡造影检查 (229)第二节治疗技术 (231)一、颈部放松及口周肌群训练 (231)二、咳嗽训练 (232)三、门德尔松手法 (233)四、屏气吞咽训练 (234)五、吞咽反射促通技术 (234)六、电疗 (235)七、球囊扩张技术 (235)八、进食训练 (236)第五章发声障碍 (238)第一节评定技术 (238)一、发声的客观评定 (238)二、声质的评定 (239)第二节发声训练治疗技术 (239)一、基础发声训练 (239)二、发声矫治训练 (240)第六章口吃 (242)第一节评定技术 (242)一、儿童口吃评定 (242)二、成人口吃评定 (243)第二节治疗技术 (244)一、儿童口吃治疗 (244)二、成人口吃治疗 (245)第七章唇腭裂 (247)第一节评定技术 (247)一、器官结构及功能评定 (247)二、语音评定 (248)第二节治疗技术 (249)一、发声异常训练 (249)二、腭咽闭合不全训练 (250)三、构音训练 (251)第八章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252)7/262第一节评定技术 (252)一、物体操作评定 (252)二、语言发育能力评定 (253)三、语言发育相关能力评定 (254)四、交流态度评定 (255)第二节治疗技术 (256)一、事物及事物状态理解训练 (256)二、事物基本概念的理解训练 (256)三、事物的符号理解训练 (257)四、词句及句子主要成分理解训练 (258)五、句子及语法规则的理解训练 (259)第九章孤独症语言障碍 (260)第一节评定技术 (260)第二节治疗技术 (260)一、孤独症语言交流训练 (260)二、孤独症治疗技术对语言的影响 (262)8/262第一篇第一章物理治疗功能评定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仿生机器人在医疗康复中的应用潜力几何
仿生机器人在医疗康复中的应用潜力几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仿生机器人作为一项前沿技术,正逐渐在医疗康复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它们的出现为那些遭受身体损伤或疾病困扰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有可能彻底改变医疗康复的方式和效果。
医疗康复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新融入社会。
然而,传统的康复方法往往存在局限性,如治疗效果不够显著、治疗过程枯燥乏味、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等。
仿生机器人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仿生机器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物界,它们模仿人类或其他生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例如,一些仿生机器人的关节和肢体结构类似于人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能够实现更加自然和流畅的运动。
在肢体康复方面,仿生机器人可以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运动辅助和训练。
对于因中风、脊髓损伤等导致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仿生机器人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机器人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运动状态和力量输出,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调整,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和运动控制能力。
不仅如此,仿生机器人还可以用于辅助行走和站立。
对于下肢瘫痪的患者,外骨骼式仿生机器人可以提供支撑和动力,帮助他们重新站立和行走。
这种机器人可以感知患者的意图和动作,与患者的身体协调配合,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行动能力和独立性。
在手部康复方面,仿生机器人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一些精细的手部康复机器人可以模拟手指的动作和力量,帮助患者进行手部功能的训练。
对于因手部受伤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手部功能障碍的患者,这种机器人可以帮助他们恢复手部的灵活性和精细操作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肢体康复,仿生机器人在神经康复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患有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仿生机器人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系统、促进神经重塑来改善症状。
例如,通过特定的电刺激或机械刺激,仿生机器人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肌肉震颤、改善平衡能力和认知功能。
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167 -*基金项目:江西省中医优势病种(中风)防治中心项目(赣中医药医政字〔2021〕8号)①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 江西 南昌 330006通信作者:张衍辉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曾宝瑶① 张衍辉① 施凤飞① 洪恩四① 王鹏① 【摘要】 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由于其安全、无创、方便及疗效好等特点,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中,特别是肌肉骨骼康复的骨科术后或外伤炎症康复当中,而相比之下,ESWT 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较少。
神经系统疾患中的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
脑卒中后遗留的功能障碍,给无数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尝试把体外冲击波应用在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本文对其近十年的相关临床应用进行统合、对比及分析,希望能为未来的脑卒中康复提供新的思路与应用依据。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疗法 脑卒中 功能障碍 综述 Research Progres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Post-stroke Dysfunction/ZENG Baoyao, ZHANG Yanhui, SHI Fengfei, HONG Ensi, WANG Pe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11): 167-175 [Abstract]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especially in orthopedic surgery or traumatic inflammation rehabilitation for musculoskeletal rehabilitation, due to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afety, non-invasive, convenience and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contrast, ESWT has less application in neurological rehabilitation. Stroke, one of the neurological diseases, has become the first cause of death in China, with high incidence rate, high mortality and high disability rate. The post-stroke dysfunction has caused great distress to countless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apply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o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dysfunc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evidence for future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Key words]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Stroke Dysfunction Review 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11.037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我国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是危害国民生命和健康的两大特征。
老年常用康复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老年常用康复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又称理疗,即通过人工或天然的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达到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目的的方法,包括光、电、声、磁、冷、热、水、力八类,理疗具有消炎镇痛、镇静与催眠、兴奋神经-肌肉、缓解痉挛、软化瘢痕及松解粘连、促进骨痂形成等作用。
理疗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特异性,其特异性决定了每一种理疗都有其独特的治疗作用,如TENS主要用于镇痛等,而且,理疗的治疗剂量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大剂量有时会起抑制作用,尤其是神经变性的初期。
(一)低频电疗法低频电疗法(low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是指应用脉冲频率在0~1000Hz之间的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
1.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适用于失神经支配后1个月之内,预防肌肉萎缩,如患者失神经支配数月,可用于预防肌纤维化。
(1)治疗作用:①预防肌肉萎缩:规律性收缩和舒张会产生“唧筒效应”,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代谢和营养;②镇痛:通过血液循环的改善,促进致痛物质的代谢,达到止痛的作用;③抑制肌肉的纤维化:电刺激可以防止肌肉结缔组织的变厚和变硬。
(2)操作方法:分双极法和单极法,一般主张用双极法,能使电流集中于病肌而不影响邻近肌肉,但当肌肉过小或刺激整个肌群时,应采用单极法。
治疗初期,每次治疗肌肉收缩10~15次,休息3~5分钟进行第二次治疗,反复4次,要求每次治疗肌肉收缩达到40~60次,随着病情的好转,每次肌肉收缩的频率达到20~30次,每次治疗量是80~120次。
治疗的肌肉要求收缩足够强,患者没有疼痛感或疼痛很轻,肌肉收缩幅度每次接近,邻近肌肉反应小;如果出现肌肉收缩先强后弱,伴有明显的颤抖,每次治疗数小时后仍有僵硬感,说明电刺激过度,应减小电流或立即停止治疗。
(3)适应证:偏瘫、周围神经损伤、失用性肌萎缩、尿潴留等。
(医学课件)SET悬吊治疗技术
•
•21
侧面线
第一~五跖骨→腓骨肌
腓骨头→腓骨韧带
胫骨外髁→髂胫束、外展肌
→阔筋膜张肌
→臀大肌
髂骨脊→侧面腹斜肌
肋骨→肋间肌
第一、二肋骨→头夹肌
→胸锁乳突肌
乳突、枕骨粗隆
•
•22
弱链测试方法
在闭链运动中进行,在患者可以完成动作的最低水平上开 始,缓慢增加负荷直到患者在无法完成标准动作或者出现 疼痛。
浅层背侧线
足趾底部→足部筋膜屈趾短肌 跟骨→腓腸肌 股骨突→股二头肌 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 骶骨→竖脊肌 枕骨粗隆→颅骨筋膜 前侧眉骨上缘
•
•20
浅层前侧线
足趾背侧→前侧肌群 胫骨粗隆→髌骨韧带 髌骨→股四头肌 髂前上棘 耻骨粗隆→腹直肌 第五肋骨→胸骨肌 胸骨上缘→胸锁乳突肌 乳突
大腿肌肉群(11对)
腹直肌、缝匠肌、阔 筋膜张肌、股二头肌 长头、半膜肌、半腱 肌、耻骨肌、长收肌、 短收肌、大收肌、股 薄肌
•
•6
三、平衡功能训练;
四、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
开链运动:肢体近端固定而远端关节活动的运动
闭链运动:肢体远端固定而近端关节活动的运动
先练神经——闭链训练
止点在核心
(7对+1块)
(25对)
(1对)
膈肌(1块)
膈肌
腹部肌群(5对)
腹内斜肌、腹横肌、 腰方肌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背部肌群(9对)
回旋肌、多裂肌、棘 间肌、横突间肌
背阔肌、下后锯肌、 竖脊肌(棘肌、最长 肌、髂肋肌)
盆底肌群(8对)
髂肌、腰大肌、梨状 肌、臀大肌、臀中肌、 臀小肌、闭孔内肌、 闭孔外肌
康复科普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
康复科普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什么是体外冲击波??是利⽤机械波经由反射器发射后集中成⾼能量的冲击波,其能量是超声波的1000倍左右。
它作⽤于⼈体导致不同组织密度之间产⽣能量梯度差及扭拉⼒,产⽣裂解硬化⾻、松解粘连、刺激微⾎管再⽣、促进⾻⽣成等作⽤,达到组织再⽣及修复的⽬的。
利⽤体外冲击波治疗⾻骼肌⾁系统疾病的⽅法称为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
?冲击波(SW)是能量的突然释放⽽产⽣的⾼能量压⼒波,具有压⼒瞬间增⾼和⾼速传导的特性。
⼆、原理:发散式弹道式(⽓压弹道)通过可⾃由移动的冲击波治疗探头,由⽓压弹道产⽣的冲击波以放射状扩散的⽅式传送⾄治疗部位,因⽽更合适于治疗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疼痛。
三、疗效机制:(⼀)材料破坏机制空化效应: 即在⼈体组织中所含的⼤量微⼩⽓泡在冲击波的作⽤下急速膨胀、破裂,出现⾼速液体微喷射,产⽣撞击效应。
空化效应有利于疏通闭塞的微细⾎管,松解关节软组织的粘连。
(⼆)镇痛效应体外冲击波能够对位于⽪肤、肌⾁、结缔组织、⾻关节的疼痛感受器施⾏强刺激,激发⽆髓鞘C 纤维和Aδ纤维启动“门控”疼痛控制系统,⽽发⽣镇痛效应。
⽆髓鞘C纤维将信号传导⾄脊髓后⾓,再到中脑导⽔管周围灰质,同时⼜作为抑制信号再传回后⾓,使疼痛信号不发⽣作⽤。
有髓鞘的Aδ纤维也可抑制C纤维导⼊的脊髓信号传输。
随着疼痛记忆消失,正常的运动⽅式得以恢复,并且不在需要神经和肌⾁的代偿性保护,从⽽避免了慢性疲劳性疼痛。
(三)成⾻效应冲击波可通过直接作⽤和间接作⽤促使新⾻的形成。
(四)代谢激活效应冲击波可改变局部细胞膜的通透性。
⼀⽅⾯压⼒波可以改变离⼦通道,导致细胞膜分⼦间距增⼤。
神经膜的极性发⽣变化,通过抑制去极化作⽤产⽣镇痛效应;另⼀⽅⾯,代谢反应可以使细胞内外离⼦交换过程活跃,促进代谢产物被清除和吸收,从⽽使慢性炎症减轻和消退。
(五)应⼒效应冲击波在组织细胞表⾯产⽣拉应⼒、压应⼒和剪切应⼒。
应用神经调节技术治疗康复
应用神经调节技术治疗康复在现代医疗领域中,神经调节技术正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
通过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干预,这项技术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减轻症状,并提升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应用神经调节技术治疗康复的相关内容。
1. 神经调节技术的概述神经调节技术是一种基于神经系统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电刺激、药物或其他手段对神经信号进行调节,从而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
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多种康复领域,如运动功能恢复、神经疾病治疗以及精神健康管理等。
2. 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神经调节技术运动功能康复是神经调节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例如,在脑卒中康复中,神经调节技术可以通过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促进神经再生和恢复,提高患者运动能力。
另外,这项技术还能够帮助患者降低疼痛感知,减轻肌肉痉挛,并改善运动协调能力。
3. 神经疾病治疗中的神经调节技术神经调节技术在神经疾病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
例如,对于帕金森病患者,通过对深部脑刺激技术的运用,可以减轻震颤、僵硬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神经调节技术还能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4. 精神健康管理中的神经调节技术除了治疗神经疾病,神经调节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精神健康的管理中。
一些研究表明,对特定脑区进行电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神经性疾病具有一定疗效。
此外,神经调节技术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压力和焦虑等问题。
5. 神经调节技术的优势和挑战神经调节技术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挑战。
其优势在于非侵入性、可调节性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然而,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长期安全性的考量以及设备成本的高昂等。
6. 未来发展前景随着对神经调节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该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未来,通过对神经调节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拓展其在神经疾病和精神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范围。
医康复在现代康复医学中的优势和特色
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
脑卒中康复
帕金森病康复
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手段,改 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言语障碍等症状,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通过药物治疗、运动疗法等手段,减 轻帕金森病患者的肌肉强直、震颤等 症状,提高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
脊髓损伤康复
针对脊髓损伤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和 矫形器辅助,改善运动、感觉等功能 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05
医康复的未来展望
科技驱动的医康复
1 2
智能康复设备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发智能康复设 备,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康复治疗。
虚拟现实与现实增强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和现实增强技术,为患者提供沉浸 式的康复训练体验,提高康复效果。
3
远程康复
借助远程医疗技术,实现远程康复评估、指导和 监控,方便患者在家进行康复训练。
03
医康复的特色
个体化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 病情、生活习惯等因素,以满足患者 的特定需求。
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识别患者的 特殊需求和潜在风险,制定针对性的 治疗计划,提高治疗效果。
跨学科合作
医康复强调多学科合作,包括医学、康复治疗、护理、营养等多个领域,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 服务。
儿童意外伤害康复
针对儿童意外伤害患者,如骨折、 关节脱位等,通过物理治疗、康 复训练等手段,促进患儿骨折愈
合、关节功能恢复。
老年康复
老年慢性病康复
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 尿病等,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 整等手段,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 发生。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
针对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如阿尔茨海 默病等,通过药物治疗、认知训练等 手段,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浅谈振动疗法在康复中的运用
浅谈振动疗法在康复中的运用振动疗法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振动疗法指的是利用机械、电磁或声波等形式产生的振动刺激人体的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式能够帮助康复患者提高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性,同时改善循环系统功能和降低疼痛感。
本文将从振动疗法的机理、适应症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首先,振动疗法的机理主要包括生理与神经生物学机制。
振动疗法通过机械振动刺激,可以直接作用于肌肉、韧带和骨骼系统,从而提高肌肉力量和肌肉神经的协同作用。
此外,振动还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促进神经元生成和再生,改善神经功能。
振动刺激还可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促进骨密度的增加,并促进骨骼的新生。
其次,振动疗法适用于多种康复疾病和不同人群。
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振动疗法可以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
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振动疗法可以改善肌肉僵直、震颤和平衡问题。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振动疗法可以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
对于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振动疗法可以提高肌肉耐力和爆发力,从而提高运动表现。
此外,振动疗法还可以用于慢性疼痛患者、关节炎患者、残疾人等人群的康复治疗。
进一步,振动疗法在康复中的治疗效果显著。
研究表明,振动疗法可以增加患者的肌肉力量、肌肉收缩能力和运动协调性。
振动疗法还可以改善平衡能力和步态,减少摔倒风险。
此外,振动疗法还可以促进骨密度的增加和骨骼的新生,减少骨折风险。
另外,振动疗法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感和缓解肌肉疲劳等作用。
综上所述,振动疗法在康复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振动疗法在康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振动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康复患者,特别是对于具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急性骨折和肿瘤等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其次,振动疗法的剂量和频率也需要慎重控制,过高的剂量和频率可能会引起不适反应,如恶心、头晕和疲劳等。
因此,在应用振动疗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调整。
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疗中的创新与应用
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疗中的创新与应用引言:康复医疗是一项重要的医疗领域,旨在通过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帮助病患者恢复或改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脑机接口技术作为一项创新技术,逐渐在康复医疗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脑机接口技术在康复医疗中的创新和应用。
一、脑机接口技术介绍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通过直接连接人脑与计算机或其他外部设备的技术,将人脑中的神经信号转换为计算机可识别的形式。
这种技术的实现离不开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等神经信号检测技术,以及脑电放大器和神经电信号解析算法等。
脑机接口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康复医疗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手段。
二、脑机接口技术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1. 肌肉训练和神经重塑: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监测病患者运动意图的神经信号,实现对康复设备的控制,从而进行肌肉训练和神经重塑。
病患者通过意念或动作来激发外部设备或假肢的运动,进而促进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康复。
2. 运动控制与运动模拟:脑机接口技术还可以将病患者的运动意图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中的指令,实现运动控制。
通过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病患者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运动能力和康复效果。
三、脑机接口技术在语言康复中的应用1. 失语患者康复:脑机接口技术可用于失语患者的康复。
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波信号,将其转化为可以被理解的语言输出。
患者可以通过思维控制生成语音或文字,从而进行沟通和语言康复。
2. 认知康复与脑刺激: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将特定的刺激与任务相结合,促进认知康复。
例如,通过使用与特定任务相关的刺激,如观看特定图像,让患者的脑电波信号反映其注意力水平,并通过反馈来训练患者改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
四、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1. 神经疼痛管理: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可以监测病患者的神经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疼痛治疗设备的控制指令。
这些设备可以通过刺激神经系统来减轻疼痛,提高疼痛管理效果。
2. 神经失调康复:脑机接口技术可以监测和控制病患者大脑神经区域的活动,以改善神经失调的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美国,肌肉-骨骼系统疾患始终高居慢性损 伤疾病的首位,也是就诊率最高的疾病(每年大 约有1.3亿患者就医),每年的医疗费用超过2500 亿美金。而发展中国家每年的医疗费用超过1120 亿美金—相当于国家发展援助资金的2~3倍及国 家GDP收入的2%。
第三节:Neurac治疗机理
神经肌肉系统与感觉运动系统(视觉、前庭觉、本体感 觉)作为运动的控制与修正中枢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固 定并编码遗传下来的。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疼痛或长时间的废用有促使稳定肌 “关闭”的倾向(Moseley & Hodges, 2005 Botti et al. 2004, Graven-Nielsen et al, 2002, Le et al. 2001, Moseley & Hodges, 2006),从而导致运动质量、肌力及神经肌肉系 统控制能力的降低,进而降低生活质量。 此时即使最初的疼痛得到缓解,稳定肌的“关闭”依然 会持续,并可能导致再次损伤与疼痛,这种恶性的循环由于 缺乏主动治疗的介入最终会造成慢性损伤。 这也是为什么欧盟健康指导原则推荐应用主动运动治疗 非特异性下背痛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用相当于人的体重的一 半的力举起距离支点1米远的一个人时,我们的施 力点应该在距离支点2米远的与重力点相反方向的 位置。下方的卡通画中,翘翘板的中间固定的点即 为支点。
左图的例子可以解释为 以下两种运动形式: 1.正在实施肉眼可见的 关节运动(如肌肉正 在向心收缩) 2. 仅有运动倾向而无肉 眼可见的关节运动(如 肌肉等长收缩或静力 性收缩)
第一节 Neurac简介
Neurac® 产生背景
Neurac 的前身来自于一种被称为S-E-T(悬吊 治疗技术)的训练技术, 这种训练技术最早由挪 威的物理治疗师及医师发明,并逐渐在应用中完善 和进步。Neurac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先进的科 学理论及相关的临床和应用研究。
第二节 肌肉-骨骼系统疾患
S-E-T与震颤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
1、S-E-T与震颤技术在骨科康复(下腰痛)中的 应用,腰部核心肌群的训练。
2、S-E-T与震颤技术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 (neuromuscular activation,Neurac)
第一章
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神经肌肉激活技术 (neuromuscular activation,Neurac)的治疗理念及 产生背景。 Neurac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神经肌肉功能训练 技术,其治疗技术贯穿个体化及渐进性训练原则, 例如Neurac常应用可调节的不稳定的吊索实施 闭链运动进行训练,这种无痛状态下的训练过程所 强调的不稳定原则是提高神经肌肉适应性及功能的 关键。
1. 应用吊索、吊绳及平衡垫等在不稳定环境下精心设计上下肢 和/或躯干(头部)的运动; 2. 应用闭链运动(CKC)开展无痛的、高强度的肌肉训练; 3. 对吊绳及吊索应用震颤技术;
Redcord 发明了一种肌肉功能障碍测试评定 系统,称为弱链测试 (Weak Link Testing ,WLT) , 这种测试系统可以确定失活或“休眠”的肌肉, 测试失活肌肉的肌力,从而判定肌肉软弱程度和/ 或功能受限的程度。 确定弱链后治疗师就可以针对性的应用 Neurac 治疗技术实施治疗。
悬吊点由膝部移动到足踝部,可以增加力臂,从 而躯干和肩部需要用更大的力以保持姿势稳定。
下面举例说明采用不同的悬吊方法可以改变肢体 用力的大小: 1. 轴向悬吊 -运动轨迹为水平面; -各向活动均无重力参 与;仅在较大范围的运 动,肢体做升降运动时 重力参与。 -关节受到轻微压力 (取决于绳子的长度)。
第二章
本章主要讲述如何应用Redcord训练系统实施 安全有效的治疗。在本章中我们会学习到杠杆原理、 力臂概念,如何通过改变肢体或躯干悬吊点的位置 实施不同目的的训练,以及Redcord训练系统在不 同的临床治疗、运动与训练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节 生物力学基本原则在实践中的应用
力矩=力×距离(W = F x D) 在古代,人们已经知道应用杠杆原理移动沉重 的石头,我们应用 Redcord 设备时同样应用了类似 的杠杆原理。应用杠杆可以轻松的将物体移动较远 的距离,例如,要仅花费一半的力举起一件物品 (如一个人)时,杠杆原理要求我们应该使施力点 与支点间的距离为支点与重力点间距离的两倍。
4. 内侧悬吊 - 朝向悬吊点的运动阻力 不断下降; - 远离悬吊点的运动阻力 不断增加; - 倾斜的运动轨迹决定运 动为复合运动。
5.外侧悬吊 - 朝向悬吊点的运动阻力 不断下降; - 远离悬吊点的运动阻力 不断增加; - 倾斜的运动轨迹决定运 动为复合运动。
作为导致疼痛及功能障 碍的主要原因,骨关节疾病 及相关的肌肉-骨骼问题困 扰着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 然而,幸运的是,针对骨关家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患有慢性疾患的 人群中约50%为骨关节疾病及其相关的肌肉-骨骼问 题,由于到2020年全球50岁以上人口预计增长1倍, 因此这些问题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及经济带来的 负面影响在未来10余年间将持续上升,并由此导致 财政紧张及健康服务行业压力的增加。而在这些罹 患肌肉-骨骼系统疾患的患者中20%采取门诊就医的 方式。
2.尾端悬吊 - 运动轨迹为凹面; - 运动过程阻力不断增加; - 回到起始位的运动阻力 不断下降; - 运动过程中关节被动 减压; - 运动范围较轴向悬吊减 小。
3. 头端悬吊 -运动轨迹为凸面; -运动过程中阻力不断下 降; - 回到起始位的运动阻力 不断增加; - 运动过程中关节承受压 力; -运动范围较轴向悬吊增 加。
Neurac的治疗核心是激活“休眠”或失活的 肌肉,恢复其正常功能。 完成失活肌肉在无痛情况下的再激活主要依 靠感觉运动刺激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大脑、脊 髓或肌肉内感受器发出或接收的信息重新整合并 对运动程序重新编码。 简而言之,就是唤醒之前“休眠”的肌肉, 重建其正常功能模式及神经控制模式。
Neurac 技术的成功归结于以下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