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知识点系统归纳

合集下载

遥感技术导论知识要点总结

遥感技术导论知识要点总结

遥感技术导论知识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遥感定义: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以及分析与解译,对物体及现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遥感是一个接收·传送·处理·分析遥感信息,并最后识别目标的复杂技术过程。

)2.现代遥感技术系统一般有四部分:遥感平台(搭载遥感仪器的工具,如飞机,火箭,卫星等)·传感器(收集记录传送遥感信息的装置如:摄影机,摄像仪,扫描仪等)·遥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有接受和记录系统,图像数据处理系统)·分析解译系统。

3.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航天,航空;按电磁辐射能源分类:被动,主动;按电磁波谱的分类:可见光,红外,微波,多光谱,紫外。

第二章电磁辐射及物体的波谱特性一.电磁辐射1.遥感的本质:物体电磁辐射通过传感器成像得到遥感影像,然后遥感影像接受解译从而识别出该物体。

2.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从波动性来看,电磁辐射在某时空的强度I和波振幅的平方成正比;从粒子性来看,电磁辐射在某时空的强度I与该时空粒子出现的几率成正比(粒子出现的几率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的粒子数目的多少)。

波长较长,能量较小的波动性明显:波长较短,能量较大的粒子性明显。

3.电磁波谱:按照电磁辐射的波长或频率大小,依次排列画成图表,这个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遥感主要接收范围在可见光,红外线,微波。

4.紫外线波长在3纳米到0.38微米,可用感光胶片和光电仪器收进行探测,但是该波段散射严重。

5.可见光波长在0.38到0.76微米,具有光电效应和光化作用,在遥感中能用胶片和光电仪器收集记录。

6.红外线波长为0.76到1000微米,其中0.76到1.4微米的范围可用摄影方式探测,所以也称为摄影红外;7.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A.电磁波传播的性质:电磁波的叠加,干涉,衍射,偏振。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1. 电磁波辐射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后会重新辐射出去,形成地球辐射,分为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地面物体的温度和光谱特性会影响辐射的波长和强度,不同的地面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散射和辐射现象。

2. 遥感影像的获取通过传感器获取地面反射、散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记录成数字图像,再经过处理和解译,获取地表信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 遥感数据的分类a.依据数据源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红外遥感数据。

b.依据分辨率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低分辨率数据、中分辨率数据和高分辨率数据。

c.依据数据获取的时间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高光谱遥感数据。

2. 遥感数据的处理a. 遥感图像的增强:使遥感图像更加清晰、丰富、准确地传达地物的信息。

b. 遥感图像的分类:将遥感图像数据根据其光谱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出图像中的地物类别。

c. 遥感图像的解译:根据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对遥感图像进行识别和解释。

三、遥感的应用1. 土地利用与规划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土地变化等相关信息,为城市规划、农田分布、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与管理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植被覆盖度监测等,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灾害监测与应对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害现场的影像数据,如洪涝、地震、火灾等,为灾害监测、评估和救援提供数据支持。

4. 农业生产与资源管理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农作物覆盖度监测、土地肥力评估等,为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5. 城市规划与建设借助遥感技术对城市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获取城市用地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建筑用地信息等,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已经成为遥感领域的热门方向,对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数据支持。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

遥感专业必会知识点总结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感测器(如光电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对地球表面或大气进行监测,收集返回的电磁辐射信号,然后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分析、解译和提取目标地物的信息。

由于遥感技术具有成本低、周期短、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

以下将从遥感技术的基础原理、遥感图像的获取、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对遥感专业必会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遥感技术的基础原理1. 电磁辐射与地球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等物体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各种波段的辐射。

遥感技术利用的核心是通过感测器捕获和记录这些辐射信号,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

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的核心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接收地面或大气发射的电磁波,然后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并记录下来供后续处理分析。

3. 遥感平台的选择及参数设置选择合适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对于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图像至关重要,需要考虑到分辨率、光谱范围、观测角度等参数,以保证获取到的图像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4. 遥感图像的地理坐标系统遥感图像需要具有地理坐标系统以便进行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常用的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投影坐标系统等。

二、遥感图像的获取1. 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主要包括航拍和卫星遥感两种,航拍是通过飞机或者无人机等载具进行空中摄影,而卫星遥感则是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以及遥感平台对地面进行拍摄。

2. 遥感图像的光谱特性遥感图像的光谱范围可以通过调整传感器的波段来获取不同波段的图像,其中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等不同波段的图像可以提供丰富的地物信息。

3.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是指图像中能够识别的最小物体大小,分辨率越高则图像的细节信息越丰富。

一般来说,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可以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等。

遥感知识点

遥感知识点

一、遥感的概念1、遥感(Remote Sensing):不接触地物,从远处把目标地物的电磁波特征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地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的定义广义遥感——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遥感——不与探测目标接触,记录目标的电磁波特性遥感不同于遥测(telemetry)和遥控(remote control),但需要综合运用遥测和遥控技术。

3、几个重要的概念传感器:又名遥感器,是指远距离感测地物环境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的仪器。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称为遥感平台,按高度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二、遥感技术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多波段性(全天候)、多时相性(动态分析)三、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四、遥感技术系统1、定义: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与传输、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2、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遥感试验:对电磁波特性、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技术的试验。

遥感信息获取:中心工作。

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信息的记录与传输:遥感信息处理:处理的原因遥感信息应用四、遥感技术系统1、遥感发展概况与展望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19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航空遥感阶段、航天遥感阶段(气球、风筝、信鸽姿态不定,均不是理想的遥感平台)航空遥感阶段1903年航天遥感阶段1957年2、我国遥感发展概况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遥感原理知识点梳理

遥感原理知识点梳理

遥感原理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绪论1.遥感于1960年由美国地理学家pruitt普鲁伊特提出2.广义遥感(梅安新教授提出):一切无接触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基础)3.狭义遥感(电磁波遥感):从不同高度平台,使用各种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电磁波信息(数据采集)并进行加工处理(数据处理分析),从而对不同地物进行远距离探测与识别(处理结果应用)的技术。

4.遥感平台:地面,航空,航天5.传感器:接收、记录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特征的仪器。

6.遥感技术系统: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与运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可以分为:(1)空间信息采集系统-采集遥感信息(2)地面接收与预处理系统-接收、处理(必要的辐射与几何校正)与分发遥感数据(针对星载传感器建立地面接收系统)(3)地面实况调查系统(遥感技术系统的基础):获取遥感信息之前:通过测定地物反射光谱确定所需传感器类型与波段获取遥感信息的同时:采集地表,大气等有关参数(遥感信息处理运用的辅助)遥感数据处理结果的检验(4)信息分析与运用系统,主要包括:遥感信息的选择技术、遥感信息的处理技术、专题信息提取技术、参数量算与反演技术、制图技术7.遥感分类:按工作平台:地面,航空,航天、(航宇)按探测电磁波工作波段:紫外,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微波,多波段等按应用目的(探测目标):大气,极地,海洋,陆地,外层空间等按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非成像按传感器工作方式:主动(主动发射与接收电磁波),被动(被动接收电磁波(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8.遥感的特点:(1)宏观性与同步性(2)时效性与动态性(3)多波段性(4)综合性与可比性(5)经济性(6)局限性(误差,用途等)9.传感器:扫描仪,摄影机,摄像仪,雷达,高度计,微波辐射计,扫描仪等10.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1970年我国发射东方红一号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波谱特征2.1电磁波与电磁波谱1.电磁波(横波):由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中传播。

遥感领域知识点总结

遥感领域知识点总结

遥感领域知识点总结一、遥感技术简介遥感技术是利用各种感知设备(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直接接触被观测对象,能够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地域的地表信息获取。

在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包括了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红外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

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电磁辐射进行地表信息获取的一种遥感手段。

光学遥感技术可以分为近景遥感和遥驾遥感两种,近景遥感通常使用相机、摄像机等设备,适用于地面观测;遥感遥感则是通过卫星、飞机等平台获取远距离地表信息的一种手段。

微波遥感利用微波波段的电磁辐射进行地表信息获取,主要适用于云雾天气下的地表观测。

微波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地表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冰雪覆盖等信息,对于农业、水资源、气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红外遥感是利用红外线波段进行地表信息获取的一种遥感手段。

红外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地表温度、火灾监测、环境变化等信息,对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激光雷达遥感利用激光雷达进行地表信息获取,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优势,主要适用于地形测量、建筑测绘、城市规划等领域。

二、遥感数据解译遥感数据解译是指利用遥感图像对地表信息进行识别、提取、分析的过程。

遥感数据解译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准备、预处理、信息提取、信息分析等。

数据准备包括获取遥感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数据配准等工作。

预处理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大气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处理,以保证图像质量。

信息提取是指根据遥感图像特征,对地表信息进行分类、识别等工作。

信息分析是指对提取的地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工作,从而获取有用的地表信息。

遥感数据解译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像元分类、遥感图像分析、遥感信息系统等。

像元分类是指将遥感图像像元按其特征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等。

遥感图像分析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等工作,主要涉及的技术包括纹理分析、形状分析、光谱分析等。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概论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球表面各种信息的技术。

遥感可以利用航空器、卫星等平台来进行观测和测量,通过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对地球的各种现象和特征进行监测和分析。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在农业、水资源、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遥感的原理遥感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各种遥感数据。

传感器可以利用电磁波、红外线、微波等方式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不同的传感器可以获取到不同波段的数据,从而获取到地球表面的不同信息。

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两种类型,其中光学遥感数据主要是通过对可见光、红外线等光谱的捕捉,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而雷达遥感数据则是通过微波的回波信息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到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包括地形、地物、植被、水域、土壤等。

三、遥感的分类遥感可以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光学遥感和雷达遥感两种类型。

光学遥感主要是利用可见光和红外线等光学波段进行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信息,包括地形、地物、植被、水域等。

光学遥感主要利用航空摄影、卫星摄影等方式获取数据,可以在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等领域得到应用。

雷达遥感则是利用雷达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可以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度、形状、液体含量等信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

四、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航空摄影、卫星摄影等方式进行观测和测量。

航空摄影是利用航空器进行大范围、高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信息,适用于小范围的地面观测。

而卫星摄影则是利用卫星平台进行大范围、中低分辨率的遥感观测和测量,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宽幅图像信息,适用于大范围的地面观测。

通过这些方式获取的遥感数据可以在地质勘探、农业监测、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应用。

遥感知识点归纳总结

遥感知识点归纳总结

遥感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遥感的基本概念1. 遥感是通过利用飞机、卫星等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2.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传感器感知地面目标发射的辐射能量,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或电信号,再利用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和信息提取。

二、遥感的分类1. 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辐射波段的不同,遥感可以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

2. 根据传感器所在的平台不同,遥感可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3. 根据获取的数据类型不同,遥感可以分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红外遥感等。

三、遥感数据的特点1. 遥感数据具有多波段、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连续性等特点。

2.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地貌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

3. 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解译和数据应用。

四、遥感数据的应用1.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农业资源管理,包括农田监测、农作物遥感调查、粮食产量预测等。

2.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包括城市地形测绘、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城市扩张分析等。

3.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和保护,包括森林火灾监测、水质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等。

4. 遥感数据可以用于自然资源勘查,包括矿产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等。

五、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1. 遥感影像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等;2. 遥感数据解译可以采用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方法;3. 遥感数据处理中涉及到的技术包括遥感数据库管理、遥感模型构建、遥感影像融合等。

六、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遥感技术在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多波段、3D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遥感在精准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与无人机、机器视觉、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将使得遥感技术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更加成熟。

3.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更大作用。

遥感概论知识点

遥感概论知识点

遥感概论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遥感概论—刘朝顺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的概念1.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二、什么是传感器1.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获取。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分类: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4.构造: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

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

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

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换、校正和编码等。

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

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三、遥感的特点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5.时效性 - 动态、快速获取监测范围数据。

6.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7.经济性-应用领域多,经济效益高。

8.局限性。

四、遥感的发展历史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萌芽阶段)3.航空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理解PPT)一、电磁波谱1.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称为电磁波谱。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遥感基础知识1.遥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2.遥感数据的分类、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3.遥感的数据源、传感器和平台;4.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和光谱反射率;5.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图像解译1.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遥感图像的特征提取方法;3.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算法;4.遥感图像解译中的误差源和误差评价方法;5.遥感图像的应用领域和典型应用案例。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2.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遥感技术在气象、地质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4.遥感技术在国土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四、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1.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技术;2.遥感图像的增强和滤波处理方法;3.遥感数据的特征提取和信息提取方法;4.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解析技术;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处理方法。

五、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1.遥感与GIS的概念、关系和集成模式;2.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3.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转换和交互;4.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的集成方法;5.遥感与GIS的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遥感应用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1.遥感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2.遥感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遥感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政策问题;4.遥感数据在社会冲突和隐患管理中的道德问题;5.遥感数据的技术限制和社会影响问题。

以上内容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遥感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概论知识点汇总

遥感概论知识点汇总

遥感概论—刘朝顺第一章绪论一、遥感的概念1.广义::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系统。

二、什么是传感器1.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来获取。

2.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3.分类:摄影类型的传感器;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

4.构造:1)收集器:收集地物辐射来的能量。

具体的元件如透镜组、反射镜组、天线等。

2)探测器:将收集的辐射能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

具体的无器件如感光胶片、光电管、光敏和热敏探测元件、共振腔谐振器等。

3)处理器:对收集的信号进行处理。

如显影、定影、信号放大、变换、校正和编码等。

具体的处理器类型有摄影处理装置和电子处理装置。

4)输出器:输出获取的数据。

输出器类型有扫描晒像仪、阴极射线管、电视显像管、磁带记录仪、XY彩色喷笔记录仪等等。

三、遥感的特点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4.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5.时效性- 动态、快速获取监测范围数据。

6.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7.经济性-应用领域多,经济效益高。

8.局限性。

四、遥感的发展历史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萌芽阶段)3.航空遥感阶段4.航天遥感阶段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理解PPT)一、电磁波谱1.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称为电磁波谱。

遥感基本知识超强汇总

遥感基本知识超强汇总

遥感基本知识超强汇总⼀. 遥感的基本概念1.遥感的基本知识“遥感”⼀词来⾃英语Remote Sensing,从字⾯上理解就是“遥远的感知”之意。

顾名思义,遥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受来⾃⽬标物体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标物体的属性。

实际⼯作中,重⼒、磁⼒、声波、机械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理探测(物探)的范畴,因此,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被测⽬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这五⼤部分。

1.⽬标物的电磁波特性任何⽬标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信息的获取接受、记录⽬标物体电磁波特征的仪器,称为“传感器”或者“遥感器”。

如:雷达、扫描仪、摄影机、辐射计等。

3.信息的接收传感器接受⽬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者胶⽚上。

胶⽚由⼈或回收舱送⾄地⾯回收,⽽数字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输送到地⾯的卫星接收站。

4.信息的处理地⾯站接收到遥感卫星发送来的数字信息,记录在⾼密度的磁介质上,并进⾏⼀系列的处理,如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户可以使⽤的通⽤数据格式,或者转换为模拟信号记录在胶⽚上,才能被⽤户使⽤。

5.信息的应⽤遥感技术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它涉及到航空、航天、光电、物理、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以及诸多应⽤领域,它的发展与这些科学紧密相关。

2.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上,如:车载、⼿提、固定或活动⾼架平台。

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如:飞机、⽓球等。

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天器上,如:⼈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µm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µm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µm之间。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完整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完整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完整引言遥感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获取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

本文将从遥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原理与分类、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遥感在环境监测、资源调查、地质勘查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对遥感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总结。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Remote Sensing)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的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的特定区域进行观测和记录,然后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来获取地球表面和大气的信息的一种技术。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的特性,通过感应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观测,然后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地表特征和大气物理参数等信息。

二、遥感的发展历程遥感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法国科学家对地球表面采用长焦距照相术进行观测。

20世纪初,随着航空摄影术的发明,遥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卫星技术的进步,遥感技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观测,还可以获取更多更精确的信息。

在遥感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断提出了各种遥感技术和方法,比如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激光雷达遥感等,这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使遥感技术更加全面和精确。

三、遥感的原理与分类1. 遥感的原理遥感技术基于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散射、辐射和吸收等特性,通过感应器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观测,进而获取地表特征和大气物理参数等信息。

遥感技术的原理可以简要概括为: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与地表物体的相互作用、数据获取与处理。

2. 遥感的分类遥感根据不同的波段和传感器,可以分为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根据不同的平台,可以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应用,可以分为地质勘查、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等。

四、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1.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包括传感器的观测、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遥感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遥感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遥感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知识点一、遥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遥感的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遥远距离采集并记录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数据类型可分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和热红外遥感;按照数据获取平台可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辐射传输原理:地球表面物体受到太阳辐射照射后,会发生反射、散射和吸收,这些辐射经过大气层的传输和变化后达到遥感仪器,形成遥感数据。

2.遥感数据的获取原理:通过遥感仪器记录地球表面物体的辐射或能量信息,如通过遥感卫星的光学传感器记录地球表面反射光谱。

3.遥感数据的处理原理:遥感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解译和分析等过程,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遥感的主要技术与方法1.遥感图像解译: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或计算机辅助解译,识别和判读地表物体。

2.遥感数字化:遥感图像通过扫描或数字相机获取,然后通过数字化处理,得到数字图像。

3.遥感分类:将遥感图像中的地表物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别或类型,如土地利用分类、植被类型分类等。

4.遥感定量分析: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数学模型和算法的分析,提取地表物体的数量信息,如土地覆盖变化分析、物质迁移分析等。

5.遥感辅助决策:通过利用遥感图像数据进行地表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等。

四、典型遥感应用领域1.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探测到地下的地质信息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监测,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情况。

3.植被监测与农业信息提取: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植被的生长状况、植被类型和叶面积指数等信息,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测和评估。

4.城市规划与环境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城市的用地分布、建筑物高度和环境污染等信息,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进行监测和分析。

5.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信息,进行监测和评估,为应急救灾提供支持。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遥感导论知识要点

遥感导论知识要点
航天遥感阶段 (1957年至今)
电磁波谱:波长从小到大:ϒ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可见光波谱在0.38~0.76µm,
紫色:0.38~0.43µm;蓝色:0.43~0.47µm;青色:0.47~0.50µm;
绿色:0.50~0.56µm;黄色:0.56~0.59µm;橙色:0.59~0.62µm;红色:0.62~0.76µ。
公式:
基尔霍夫定律:
定义:实际物体辐射与黑体辐射之比,也称比辐射率或发射功率。
公式:
被动遥感主要利用电磁波谱哪些波段?
答: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
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可以看作大气顶端接受的太阳辐射。(I0=1.360*103W/m2)
思考题:
1、无云的晴天,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
这是由于散射原理,因为无云的晴天,天空是由气体原子和分子组成,它比可见光的波长小得多,发生了瑞利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所以波长较短的可见光,蓝光和紫光先散射出来,所以天空呈现蓝色。
2、朝霞和夕阳为什么都是橘红色?
这是由于散射原理,天空是由气体原子和分子组成,它比可见光的波长小得多,发生了瑞利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由于朝霞和夕阳穿过大气层的距离比白天的长,所以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都被散射殆尽,只剩下波长长的橘红色和红色散射出来,所以是橘红色。
电磁辐射的度量:
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J
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是波长的函数,单位W
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W/m2
辐照度(I):被辐射物体表面上的辐射通量密度,单位W/m2

遥感知识点系统归纳

遥感知识点系统归纳

遥感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遥感卫星则是指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

遥感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它可以在轨道上运行数年,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

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远距离的探测。

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卫星获得的图像数据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到地面站,地面站发出指令以控制卫星运行和工作。

9月8日,搭载遥感卫星二十一号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

当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此次任务还同时搭载发射了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拓二号卫星。

遥感卫星二十一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天拓二号卫星主要用于小卫星技术试验。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93次飞行。

19日11时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据了解,这颗卫星系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使国产光学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

光学遥感卫星的分辨率优于1米即达到亚米级,是现在国际上遥感卫星最高分辨率等级。

“高分二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首批启动立项的重要项目之一。

“高分二号”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卫星相互配合,推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应用,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行业和首都经济圈等区域应用提供服务支撑。

第一章、绪论遥感(Remote Sensing):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遥感的系统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遥感方面知识点总结

遥感方面知识点总结

遥感方面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与地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物会通过反射、辐射和散射等方式与入射的电磁波相互作用,不同的地物对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特性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遥感平台获取的电磁波数据来识别、分类和分析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物。

1. 光学遥感原理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红外光等电磁波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遥感方法。

在光学遥感中,遥感平台会携带光学传感器,通过接收来自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光学遥感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对地物的特征进行精细化的识别和分析。

2. 雷达遥感原理雷达遥感是利用雷达系统发送微波信号,并通过接收微波信号的回波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遥感方法。

在雷达遥感中,遥感平台会携带雷达传感器,通过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地面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雷达遥感可以在多云天气下获取地表信息,对地面地形、植被等特征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分析。

3. 热红外遥感原理热红外遥感是利用地球表面目标的热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遥感方法。

在热红外遥感中,遥感平台会携带热红外传感器,通过接收地面目标的热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热红外遥感可以通过地面目标的热辐射特征,对地表信息进行识别和分析。

二、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遥感图像的预处理、信息提取和信息分析等步骤,对遥感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提高地表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效率。

1.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校正、配准和辐射校正等处理,以保证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在遥感图像的预处理中,需要进行大气校正,地形校正,影像配准等处理,以提高遥感图像的信息质量。

2. 遥感信息的提取遥感信息的提取是指通过遥感数据进行地表信息的分类、识别和提取等处理,对地表信息进行量化和分析。

在遥感信息的提取中,需要进行地物分类、植被指数提取、土地利用类型提取等处理,以获取地表信息的定量化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遥感卫星则是指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

遥感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它可以在轨道上运行数年,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

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远距离的探测。

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卫星获得的图像数据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到地面站,地面站发出指令以控制卫星运行和工作。

9月8日,搭载遥感卫星二十一号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

当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此次任务还同时搭载发射了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拓二号卫星。

遥感卫星二十一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天拓二号卫星主要用于小卫星技术试验。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93次飞行。

19日11时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据了解,这颗卫星系目前我国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使国产光学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首次精确到1米。

光学遥感卫星的分辨率优于1米即达到亚米级,是现在国际上遥感卫星最高分辨率等级。

“高分二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首批启动立项的重要项目之一。

“高分二号”卫星投入使用后,将与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卫星相互配合,推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应用,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等行业和首都经济圈等区域应用提供服务支撑。

第一章、绪论遥感(Remote Sensing):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或事物的技术。

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

遥感的系统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遥感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

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简填)多波段性。

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多时相性。

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粒子直径小于波长.(N/CO2/O3/O)对可见光明显,波长越长散射越弱.影像中霭、雾产生的主要原因.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烟/尘埃/小水滴)方向性明显.潮湿天气影响大.无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粒子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水滴)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大气窗口概念: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物体的反射:镜面、漫、实际物体反射。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地物电磁波波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低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简称极地轨道。

高轨:地球同步轨道。

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1、点的像仍然是点。

2.、与像面平行的直线的像还是直线;如果直线垂直于地面,有两种情况:第一;当直线与像片垂直并通过投影中心时,该直线在像片上的像为一个点;第二;直线的延长线不通过投影中心,这时直线的投影仍为直线,但该垂直线状目标的长度和变形情况则取决于目标在像片中的位置。

3、平面上的曲线,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一般仍为曲线。

像片的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微波遥感的特点: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力;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接受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一像元的辐射量化级。

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辐射畸变:地物目标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在实际测量时,受到传感器本身、大气辐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称为辐射畸变。

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大气影响的粗略校正通过简单的方法去掉程辐射度(散射光直接进入传感器的那部分),从而改善图像质量。

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校正的方法是将波段b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减去a,来改善图像,去掉程辐射。

几何畸变:遥感图像的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变形。

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简填)1.遥感平台飞行的姿态2.地球曲率3.地形起伏4.地球旋转5.大气折射6.传感器自身性能所引起的几何位置偏差。

几何畸变校正具体步骤1)计算校正后每一点所对应原图中的位置;2)计算每一点的亮度值。

求出原图所对应点的亮度: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三次卷积内插法。

数字图像增强方法对比度变换直方图与图像的质量概念:是一种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

将图像中过于集中的像元分布区域(亮度值分布范围)拉开扩展,扩大图像反差的对比度,增强图像表现的层次性。

又叫辐射增强。

方法:线性变换和非线性变换。

1、线性变换:在改善图像对比度时,如果采用线性或分段线性的函数关系,那么这种变换就是线性变换。

调整线性参数,改变变换效果分段式线性变换2、非线性变换:变换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即为非线性变换。

图像卷积运算:在图像的左上角开一个与模板同样大小的活动窗口,图像窗口与模板像元的亮度值相乘再相加,得到新像元的灰度值。

图像运算:两幅或多幅单波段影像,完成空间配准后,通过一系列运算,可以实现图像增强,达到提取某些信息或去掉某些不必要信息的目的。

多种信息源的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目视解译:又称目视判读,或目视判译,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目标地物的特征: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图形、空间位置、相关布局。

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够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

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判读标志。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明确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

野外考察:制定判读的分类系统,建立解译标志。

3、室内详细判读统筹规划、分区判读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去伪存真、静心解译4、野外验证与补判野外验证:检验解译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疑难问题的补判:对室内判读中遗留的疑难问题的再次解译。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手工转绘成图;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

遥感影像地图:遥感影像地图是一种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

遥感影像地图的特点:1)丰富的信息量2)直观形象性3)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4)现势性强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的基本过程和方法1、遥感影像信息选取与数字化2、地理基础底图的选取与数字化3、遥感影像几何纠正与图像处理4、遥感影像镶嵌与地理基础底图拼接5、地理基础底图与遥感影像复合6、符号注记图层生成7、影像地图图面配置8、遥感影像地图制作与印刷第六章、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正像素:一个像素内只包含一种地物。

混合像素:像素内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地物。

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基本过程1、根据图像分类目的选取特定区域的遥感数字图像,需考虑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成像时间、图像质量等。

2、根据研究区域,收集与分析地面参考信息与有关数据。

3、根据分类要求和图像数据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图像分类方法和算法。

制定分类系统,确定分类类别。

4、找出代表这些类别的统计特征。

5、选择训练区。

在非监督分类中,可用聚类等方法对特征相似的像素进行归类,测定其特征。

6、对遥感图像中各像素进行分类。

7、分类精度检查。

抽样法和误差矩阵法8、对判别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检验。

图像分类中的有关问题(简论)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度受到限制1)大气状况的影响:吸收、散射。

2)下垫面的影响:下垫面的覆盖类型和起伏状态对分类具有一定的影响。

3)其他因素的影响:云朵覆盖;不同时相的光照条件不同,同一地物的电磁辐射能量不同;地物边界的多样性。

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把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知识与经验形式化后输入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模仿专家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是代替专家解决专业问题的技术系统。

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三大部分: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子系统(填)遥感图像解译知识获取系统狭义的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计算机解译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简论)1、抽取遥感图像多种特征对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自动解译来说,一般分别对目标地物采用低、中、高三个层次进行特征抽取和表达。

2、逐步完成GIS各种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利用GIS数据减少自动解译中的不确定性GIS数据库在计算机自动解译中发挥以下重要作用:(1)对遥感图像进行辐射校正,消除或降低地形差异的影响;(2)作为解译的直接证据,增加遥感图像的信息量;(3)作为解译的辅助证据,减少自动解译中的不确定性;(4)作为解译结果的检验数据,降低误判率。

3、建立适用于遥感图像自动解译的专家系统,提高自动解译的灵活性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1)建立解译知识库和背景知识库。

(2)根据遥感图像解译的特点来构造专家系统。

4、模式识别与专家系统相结合既可以发挥图像解译专家知识的指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模式识别提供经验性的知识,又可以利用数字遥感图像本身提供的特征,有助于提高计算机解译的灵活性。

5、计算机解译新方法的应用(1)人工神经网络在遥感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