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PPT课件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PPT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PPT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二 基本特征 肌肉:对称性肢带肌无力近端
晚期肌萎缩明显 与肌无力相一致的腱反射减退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神经肌肉接头: 主要累及眼外肌 延髓肌和肢带肌; 无肌萎缩; 特征为症状的波动性; 腱反射不受影响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周围神经: 对称性远端的感觉 运动 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尤其腱反射改变明显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一 机制 从大脑的运动神经元 到肌肉这一通路 任何环节病变 均可导致肌无力或瘫痪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二 部位与病变的关系
一电解质紊乱 1 低钾:
肢带肌无力呼吸肌及延髓肌 多不受影响 腱反射存在;补钾有效 发作性数小时~数天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 高钾:
家族性; 发作性持续12小时;频繁; 肌无力常累及某一肌群; 可有延髓肌和呼吸肌受累;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 多数性单神经病:
为多个不相邻的周围神经损害; 常见病因为糖尿病 结缔组织病 变等
3 单一神经损害:
多为局部病因所致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4 神经丛病变: 见于外伤 肿瘤或炎症等 臂丛损害:上部 下部 腰骶丛损害:
5 前根损害: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6 前角损害: 节段性特征;肌张力降低 反射改变 肌萎缩; 可见肌束震颤 多为远端无力; 也可能以近段为主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伴有疼痛或肌强直; 禁食 运动后或使用钾诱发钾敏
感性; 发作时血钾多正常或升高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3 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诱因:寒冷 自发 特征:寒冷诱发
反常性强直活动后加重 常染色体显形遗传; 常伴高血钾或正常血钾

中枢神经系统总论PP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总论PP课件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感知、思 考、学习和记忆,以及控制身体的运 动和反应。它还参与调节身体的各种 生理活动,如呼吸、心跳和血压。
结构与组成
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高级认知和情感 功能;脊髓是连接大脑和周围神经的通道,负责传递信息;周围神经则负责将感觉信号传送到大脑, 并将大脑的指令传送到肌肉和器官。
03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感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是指感受机体内、外环境 刺激的器官,如皮肤、黏膜、视 器和听器等。
神经中枢是指对传入信息进行处 理和整合的中枢,如脊髓和大脑 皮层等。
感觉传导通路是指外界刺激通过 神经元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过程,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 中枢和大脑皮层等部分。
传入神经元是将感受器的刺激传 递到神经中枢的神经元,其突起 构成传入纤维。
现异常病灶。
如血液检查、脑脊液检 查等,可以检测相关指
标,辅助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使用相应的药 物进行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 药、降血压药、抗癫痫药等。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疾病,如脑梗塞或脑 出血,手术治疗可以清除血肿 、解除压迫,恢复脑功能。
康复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疗法、作业疗 法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数十亿个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神经元通过 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这些信息在神经网络中快速传递和处理,以实现各种复杂的认知和行为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01
神经元
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单位,它通过电化学信号传递信息。根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
-
1
第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总论
1.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2. 正常影像表现及其变异 3. 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
2
第一节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一.颅脑
1. 头颅X线平片:正、侧位、切位 2. 脑血管造影 3. 脑CT 4. 颅脑MRI 5. 气脑造影及脑池造影:少用
-
12
-
13
-
14
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颅脑CT
1.自颅底至颅顶轴位扫描可显示的重要结构:四脑室、 岩锥、内听道、桥小脑角池、垂体窝、鞍上池、四叠 体池、基底核、内囊、胼胝体、三脑室、丘脑、松果 体、侧脑室、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大脑灰质、大脑 白质、大脑纵裂等
2.平扫:脑室、脑池、脑沟、脑裂呈低密度;脑实质呈 软组织密度,皮质略高于髓质。
小病变、了解血供
3. MRA:脑血管病筛查 4. 特殊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
(DTI)、灌注加权成像(PWI)、MR波谱、脑功能皮层定 位成像(fMRI)
-
5
常用影像检查方法
一.脊髓
1. 脊椎X线平片:正位、侧位、双斜位,间接判断
脊髓异常,作用有限
2. X线椎管造影:有创,已被MRM替代 3. DSA检查:椎管血管畸形、脊髓肿瘤的辅助诊断
中等高 流空
-
23
正常影像学表现
五.脊髓CT
➢硬膜囊平扫呈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位于椎管内;神 经根鞘呈直径1~3mm的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位于侧隐 窝内。
六.脊髓MRI
➢位于椎管中心的带状影,呈中等信号,周围环绕T1WI 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蛛网膜下腔。

中枢神经系统mri诊断.ppt

中枢神经系统mri诊断.ppt

脑瘤基本MRI影像学表现
5、脑积水 ◆ 交通性脑积水 ◆ 阻塞性脑积水 ◆ 代偿性脑积水
脑瘤基本MRI影像学表现
6、脑外肿瘤常呈以下表现: (1)肿瘤有一宽基底紧贴于颅骨内面 (2) 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增宽,或在脑池 脑沟内有异常信号。 (3)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位。 (4)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信 号。
(五)先天畸形:首选MRI
第四节 颅内肿瘤
学习要点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1. 掌握颅内肿瘤的MRI诊断原则 2.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的典型MRI影像学表现 3. 熟悉MRI对颅内肿瘤诊断的价值 4.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的MRI影像学
诊断及鉴别诊断
学习难点
本节学习中的难点: 1. 神经上皮肿瘤的分类及MRI影像学表现 2.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
正常表现(MRI冠状1)
冠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冠状2)
冠状位 T2WI
正常表现(MRI矢状1)
矢状位 T1WI
正常表现(MRI矢状2)
矢状位 T2WI
第二节 异常MRI表现
学习要点
掌握异常MRI表现
学习难点
常见短T1长T2病灶及短T1短T2病灶
一、脑质信号异常: 1、长T1长T2:
转移瘤的MRI影像学表现 3.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颅内肿瘤起源
★ 颅骨、脑膜、血管、垂体、颅神经、脑 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颅内肿瘤分布
★ 婴儿和儿童期 ◆ 幕下: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瘤
★ 成人与老年人 ◆ 幕上:70%,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脑膜瘤、转移性肿瘤

神经系统定位和定性诊断-总论PPT课件全篇

神经系统定位和定性诊断-总论PPT课件全篇
缓慢的迂曲的和蠕动特点的异常动作,当动 作持续时最好把它看成是异常姿势,这时则 采用肌张力障碍一词
.
56
运动系统 锥体外系疾病
异常运动的类型
– 肌阵挛:突然、快速的抽搐样肌肉收缩,根 据其分布、与诱发刺激的关系及病因可将其 分类
– 肌痉挛:突然的反复的快速的协调的异常运 动,通常可不难模仿
.
57
神经科学的目的是研究人类感觉,行为,思 考,记忆的产生过程.
.
3
神经病学介绍
至今,人类的基因组中有80,000对基因已 被排序。除去外伤, 所有影响神经系统的 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遗传性。人类基因 组的信息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确定不同疾 病的致病基因, 从而预知某一个体对特定 疾病的易感性.
.
4
神经病学介绍
从这些脊髓前外侧系统发出的纤维通过 丘脑中继核及非特异性丘脑投射核及中 脑网状结构。
由丘系和脊髓前外侧系统发出的纤维在 脑干加入头部的感觉纤维。
.
17
感觉系统
感觉的传导通路
头部的痛温觉由三叉神经 (V) 脊束核支 配; 触觉,压觉,姿势觉主要由三叉神经 感觉主核及中脑核传导。
.
18
感觉系统
.
31
感觉系统 定位诊断
感觉皮层病变
– 可损伤对侧躯体的辨别性感觉功能。因此, 病人不能定位受累侧的刺激或识别躯体不同 部位的位置。也可能不能通过触觉识别物体, 或确定其大小,重量,硬度或质地。
.
32
感觉系统
器质性与精神性感觉障碍的鉴别
– 精神性感觉障碍可伴有精神紊乱,可能有几 种特征性表现。
.
59
反射
腱反射
– 通常,腱反射可被分为以下几级: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下方,主要负责协调和平衡人体的运动,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
小脑内部有许多神经元和突触,通过接收来自大脑和脊髓的信号,对运动进行精确 的调控。
小脑还参与学习和记忆过程,对人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脑干
脑干是大脑与脊髓之间的过渡区 域,主要负责传递和调节神经信 号,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神经元网络的可塑性
01
研究神经元网络如何通过学习和经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以提
高认知和行为能力。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
02
探索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神经再生与修复
03
研究如何促进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修复,为脊髓损伤、脑卒中
等疾病的治疗提供可能。
人工智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神经影像分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脑部影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解读,提高对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神经电生理信号处理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脑电、肌电等神经电生理信号进行自动识别 和分类,用于监测和干预神经系统活动。
神经网络模拟与建模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 为研究神经功能和疾病提供工具。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未来治疗策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基因治疗,如通过纠正致病 基因来治疗遗传性疾病。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或神经细胞移植来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促进神经再生 和功能恢复。
神经调控与修复技术
发展新型的神经调控和修复技术,如深部脑刺激、神经调控等,以改 善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产生的过度兴奋 表现(大脑皮质运动区刺激性病变—部分性运
动性发作 )( 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 • 释放症状:CNS受损-对低级中枢控制功能减弱-
低级中枢的功能表现出来(锥体束征) • 休克症状:CNS急性局部性严重病变引起与之功
能相关 的远隔部位的神经功能短暂缺失 (脑 休克,脊髓休克)

16
• 5.疼痛:pain (1)局部疼痛 :如神经炎所致局部神经痛 (2)放射性疼痛: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神经系
统刺激性病变时,疼痛由局部扩展到受累感觉神 经支配区 (3)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 分支,手指远端挫伤 整个上肢痛 (4)牵涉性疼痛:由于内脏与皮肤传入纤维都汇聚 到脊髓后角神经元,内脏病变疼痛可扩散到相应 体表节段,心绞痛 左侧胸及上肢内侧痛
21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后柱损害--深感觉丧失和触觉减退,感觉性 共济失调
• 侧柱损害--脊髓丘脑侧束损害--对侧浅感觉 丧失
• 半侧损害Brown-Sequard Syndrome:损害 平面以下同侧中枢性瘫痪和深感觉缺损, 对侧痛温觉缺失如外伤、脊髓肿瘤早期
• (三)脑干损害 • 交叉性感觉障碍
认觉、定位觉和重量觉等
5
躯干四肢痛温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投射纤维 第三级N 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中枢突 第一级N元
周围突 感受器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丘脑上辐射(内囊后肢)
丘脑腹后外侧核
对 脊髓丘系 侧 脊髓丘脑侧束
白质前连合
脊髓 I、V、VII、VIII层
背外侧束中上升1-2节段 后根外侧部 脊N节
指轻微的刺激引起强烈的感觉 (较强的疼痛感)
14

• 2.感觉倒错:dysesthesia 指非疼痛性刺激却诱发疼痛感觉
• 3.感觉过度: hyperpathia 一般发生在感觉 障碍的基础上。感觉的刺激阈增加, 反应 时间延长,强烈,定位不明确。见于丘脑 和周围神经损害
15
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
• 4.感觉异常: paresthesia没有刺激发生感觉。 如麻木,痒,针刺,蚁走感,电击感,束 带感和冷热感等,具有定位价值
22
23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1.丘脑性损害: 对侧各种感觉缺失 • 刺激性-→对侧自发性疼痛,弥漫性,一般
镇痛剂无效 • 2.内囊性损害:内囊后肢1/3损害 对侧偏身
感觉缺失
24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3.皮质性损害: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附近 (第3,1,2区)。单肢感觉障碍
• 皮质性感觉障碍的特点是出现精细性感觉 障碍
• 刺激性病灶 -→感觉性癫痫发作 • 癔病性感觉障碍
25
26
第二节 运动系统
27
运动系统 概述
• 运动机能可分为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 随意运动--有意识的,能随自己的意志而执
行的动作 • 不随意运动--不经意的,不受自己的意志控
制的动作。在正常情况下,它常伴着随意 运动而产生,协调着随意运动,使动作完 成准确,保持机体正常姿势
T4
周围突
脊N
L3
感受器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皮肤感受器
S75
每一脊神 经后根的输入 纤维来自一定 的皮肤区域,此 种阶段性支配 现象于胸段最 明显
8
颈:C3 肩:C4 乳头:T4 剑突:T6 脐:T10 腹股沟:T12、L1
9
上肢:外侧:C5 、C6 中指:C7 内侧:C8 、T1 、
T2 下肢:股前:L1-3
脊N 躯干四肢皮肤感受器
中脑 脑桥 延髓 脊髓
6
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通路传 导通路
大脑皮质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投射纤维
丘脑上辐射(内囊后肢)
中脑
第三级N
对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脑桥

侧 内侧丘系
交叉 第二级N元
丘系交叉 薄束核、楔束核
延髓
中枢突
薄束、楔束 后根内侧部
C8
第一级N元
脊N节
2
第二章 神经系统损害的 定位诊断
3
第一节 感觉系统
4
感觉系统 概述
• 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觉器官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 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包括:
• 1.浅感觉(来自皮肤和黏膜):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 2.深感觉(来自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运动觉、
位置觉和振动觉 • 3.复合感觉(皮质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
• 3.神经丛型:多片状分布 • 4.神经后根型:阶段性分布,根性疼痛
20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二)脊髓损害 • 1.后角型:单侧阶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
变阶段痛温觉丧失,触觉、深感觉保存。 见于一侧后角病变(脊髓空洞症) • 2.前联合型:双侧阶段性分离性感觉障 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和深感觉保存 • 3.传导束型:
临床神经病学 概述
• 是人体最精细的系统 • 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
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前 者主管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 后者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 神经系统的症状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四类: 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断联休 克症状
1
• 缺损症状:指神经组织受损使正常神经功能减弱 或缺失(三偏征,面神经炎)
28
运动系统 概述
膝:L4 小腿内侧:L4 小腿外侧:L5 大腿后:L4-S2 鞍区:S3-5
10
感觉系统 解剖生理
• 肢体的分布规律较复杂 • 周围神经在体表的分布与脊髓的阶段性感
觉分布不同 • 每个感觉根或脊髓阶段支配一片皮肤的感
觉,称皮节 • 重叠支配:每一皮节均由3个相邻的神经根重
叠支配
11
髓内感觉传 导束的层次排列
胆囊病变 右肩痛
17
感 觉 障 碍 定 位 诊 断
18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一)周围神经损害: • 各种感觉成分绝大多数都在同神经内进入
脊髓,因此完全断离时,支配区域各种感 觉均丧失
19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1.末梢型:对称性手套和袜套样分布。如:多 发性神经炎
• 2.神经干型:感觉障碍大片状分布,沿神经 干压痛
对诊断脊髓病 变有重要价值
12
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
• 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 • (一)抑制性症状: • 感觉径路被破坏或功能受抑制时-→感觉缺
失或感觉减退(痛温触深) • 如果在同一部位只有某种感觉障碍而其他
感觉保存 -→分离性感觉障碍
13
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
(二)刺激性症状 • 1.感觉过敏:hypersthesi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