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 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 掌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及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过程和结果。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凸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鸦片战争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3. 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背景、原因和过程。

2.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对清朝政权、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2. 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3. 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018版 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案

2018版 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制度是在各个解放区建立起来的。

在解放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此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已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2.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等因素的增长,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中共中央作过深入的分析。

1.怎样看待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

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这种经济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

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

刘少奇指出,民主革命胜利以后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路线的斗争”。

毛泽东赞同刘少奇的观点,并说,“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主要事件,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程共十个章节,本教案将提供前五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目标和activities。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主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3.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第二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1.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第三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3. 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第四章: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1. 北洋政府的组成和特点2. 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3. 北洋政府的衰落和崩溃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和主要人物3.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和影响四、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2.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鼓励积极的学习态度。

3. 期末进行课程考试,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1.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背景2.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的过程和成就3. 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第七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 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影响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1. 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和过程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 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第九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 改革开放的背景和主要政策2.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成就第十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与展望1.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经验和教训2. 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3.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七、教学activities1. 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安排相应的课堂讲解和讨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始教学要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要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3.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要点: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要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第五章: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北洋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阐述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历史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现象。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参考书籍:相关历史著作和学术论文3. 历史纪录片: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纪录片4. 网络资源:历史网站、学术论文库等六、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教学要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过程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影响国共合作与冲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七、第七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八、第八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要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九、第九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开放教学要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十、第十章: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教学要点: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十一、教学方法(续)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历史课题研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系、部:政治理论课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教务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本科教学系列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8年修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政治理论课部2019年3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时间:2007-9-5 主要内容:➢课程说明➢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内容概要➢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学大纲➢参考资料➢实践教学课程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期间的历史,如近代中国的演变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探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等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

本课程3学分,48学时,包含36理论学时,12实践课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1.1.2 技能目标1.1.3 情感目标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1.2.2 晚清社会的变革与特点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2 案例分析法1.3.3 小组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新课1.4.2 主体讲授1.4.3 案例分析与讨论1.4.4 总结与反思1.5 教学评价1.5.1 平时成绩评价1.5.2 课堂参与评价1.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目标2.1.2 技能目标2.1.3 情感目标2.2 教学内容2.2.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2.2.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2.3.2 图片展示法2.3.3 小组讨论法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新课2.4.2 主体讲授2.4.3 图片展示与讨论2.4.4 总结与反思2.5 教学评价2.5.1 平时成绩评价2.5.2 课堂参与评价2.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三章: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3.1.1 知识目标3.1.2 技能目标3.1.3 情感目标3.2 教学内容3.2.1 五四运动的背景及其意义3.2.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与过程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3.3.2 视频观看法3.3.3 小组讨论法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新课3.4.2 主体讲授3.4.3 视频观看与讨论3.4.4 总结与反思3.5 教学评价3.5.1 平时成绩评价3.5.2 课堂参与评价3.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四章:抗日战争与中国战时社会变革4.1 教学目标4.1.2 技能目标4.1.3 情感目标4.2 教学内容4.2.1 抗日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4.2.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与特点4.3 教学方法4.3.1 讲授法4.3.2 图片展示法4.3.3 小组讨论法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新课4.4.2 主体讲授4.4.3 图片展示与讨论4.4.4 总结与反思4.5 教学评价4.5.1 平时成绩评价4.5.2 课堂参与评价4.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五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1 教学目标5.1.1 知识目标5.1.3 情感目标5.2 教学内容5.2.1 解放战争的背景及其意义5.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5.3 教学方法5.3.1 讲授法5.3.2 视频观看法5.3.3 小组讨论法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新课5.4.2 主体讲授5.4.3 视频观看与讨论5.4.4 总结与反思5.5 教学评价5.5.1 平时成绩评价5.5.2 课堂参与评价5.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六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6.1 教学目标6.1.1 知识目标6.1.2 技能目标6.2 教学内容6.2.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6.2.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6.3 教学方法6.3.1 讲授法6.3.2 对比分析法6.3.3 小组讨论法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新课6.4.2 主体讲授6.4.3 对比分析与讨论6.4.4 总结与反思6.5 教学评价6.5.1 平时成绩评价6.5.2 课堂参与评价6.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七章:文化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7.1 教学目标7.1.1 知识目标7.1.2 技能目标7.1.3 情感目标7.2 教学内容7.2.1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7.2.2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发展7.3 教学方法7.3.1 讲授法7.3.2 历史资料分析法7.3.3 小组讨论法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新课7.4.2 主体讲授7.4.3 历史资料分析与讨论7.4.4 总结与反思7.5 教学评价7.5.1 平时成绩评价7.5.2 课堂参与评价7.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八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8.1 教学目标8.1.1 知识目标8.1.2 技能目标8.1.3 情感目标8.2 教学内容8.2.1 改革开放的背景及其意义8.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成就8.3 教学方法8.3.1 讲授法8.3.2 实例分析法8.3.3 小组讨论法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新课8.4.2 主体讲授8.4.3 实例分析与讨论8.4.4 总结与反思8.5 教学评价8.5.1 平时成绩评价8.5.2 课堂参与评价8.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9.1 教学目标9.1.1 知识目标9.1.2 技能目标9.1.3 情感目标9.2 教学内容9.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9.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9.3 教学方法9.3.1 讲授法9.3.2 案例分析法9.3.3 小组讨论法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新课9.4.2 主体讲授9.4.3 案例分析与讨论9.4.4 总结与反思9.5 教学评价9.5.1 平时成绩评价9.5.2 课堂参与评价9.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1 教学目标10.1.1 知识目标10.1.2 技能目标10.1.3 情感目标10.2 教学内容10.2.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涵与意义10.2.2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与挑战10.3 教学方法10.3.1 讲授法10.3.2 小组讨论法10.3.3 情景模拟法10.4 教学步骤10.4.1 导入新课10.4.2 主体讲授10.4.3 小组讨论与情景模拟10.4.4 总结与反思10.5 教学评价10.5.1 平时成绩评价10.5.2 课堂参与评价10.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一章: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11.1 教学目标11.1.1 知识目标11.1.2 技能目标11.1.3 情感目标11.2 教学内容11.2.1 中国近现代史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11.2.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史发展11.3 教学方法11.3.1 讲授法11.3.2 比较分析法11.3.3 小组讨论法11.4 教学步骤11.4.1 导入新课11.4.2 主体讲授11.4.3 比较分析与讨论11.4.4 总结与反思11.5 教学评价11.5.1 平时成绩评价11.5.2 课堂参与评价11.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二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与思考12.1 教学目标12.1.1 知识目标12.1.2 技能目标12.1.3 情感目标12.2 教学内容12.2.1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启示12.2.2 对近现代史的思考与反思12.3 教学方法12.3.1 讲授法12.3.3 反思写作法12.4 教学步骤12.4.1 导入新课12.4.2 主体讲授12.4.3 小组讨论与反思写作12.4.4 总结与反思12.5 教学评价12.5.1 平时成绩评价12.5.2 课堂参与评价12.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三章:口述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3.1 教学目标13.1.1 知识目标13.1.2 技能目标13.1.3 情感目标13.2 教学内容13.2.1 口述历史的概念及其价值13.2.2 口述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应用13.3 教学方法13.3.1 讲授法13.3.2 口述历史资料分析法13.4 教学步骤13.4.1 导入新课13.4.2 主体讲授13.4.3 口述历史资料分析与讨论13.4.4 总结与反思13.5 教学评价13.5.1 平时成绩评价13.5.2 课堂参与评价13.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四章:数字时代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14.1 教学目标14.1.1 知识目标14.1.2 技能目标14.1.3 情感目标14.2 教学内容14.2.1 数字时代对近现代史教育的影响14.2.2 数字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应用14.3 教学方法14.3.1 讲授法14.3.2 数字资源展示法14.3.3 小组讨论法14.4 教学步骤14.4.1 导入新课14.4.2 主体讲授14.4.3 数字资源展示与讨论14.4.4 总结与反思14.5 教学评价14.5.1 平时成绩评价14.5.2 课堂参与评价14.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五章: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15.1 教学目标15.1.1 知识目标15.1.2 技能目标15.1.3 情感目标15.2 教学内容15.2.1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5.2.2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15.3 教学方法15.3.1 讲授法15.3.2 案例分析法15.3.3 小组讨论法15.4 教学步骤15.4.1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一门名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标准(2018年版)一、课程标识二、设计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中国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兼具思想政治与历史学特征的新课,它将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祖国未来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教学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明确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本科课程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既能够对当代大学生的教学历史逻辑思维训练,又能够培养他们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知识。

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渴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斗过程,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进程及其必然性;帮助大学生正确总结经验,认识国情,学会全面地分析矛盾,解决问题;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掌握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社会主义信念,使之能更好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教学基本原则1.适用性原则。

本课程教学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线索,着力阐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基本经验。

同时,在论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时,还要注意联系社会上热点、难点,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或者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

2.应用性原则。

改革创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参与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全过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组织学生讨论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晚清社会变革主要内容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起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和影响的理第六章: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 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4.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分析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3. 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案例分析: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实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关系进行思考。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让学生深入研究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政治制度。

3. 分析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2. 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影响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2. 比较分析:对比清朝末期与民国初期的政治制度,让学生了解历史变革的实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关系进行思考。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让学生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 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内容1. 五四运动的背景与过程2.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 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讲座式教学: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探讨中国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国际环境。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过程。

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5.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与背景。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与主要事迹。

3.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动机。

2. 洋务运动的过程与主要成就。

3.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5.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洋务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018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2018年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四章
国民革命的进行 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革命
1. 分析评价五四运动 2.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
3.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4.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北洋军阀分裂表现
皖系:段祺瑞 三 大 派 系
直系:冯国璋 曹锟 吴佩孚 张学良
奉系:张作霖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共产 党的产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并且使得中国 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五四运动
知 识 结 构 要 点
发生的历史条件 取得胜利的原因 运动的历史意义 成立的历史条件 成立的必然性 成立的历史意义
3.邻居孩子听到笑声,来凑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 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 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孔乙己: 「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6.自此以后,又好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 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 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后来再也没有看见他。
民国奇人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 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 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 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 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 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 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 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 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 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 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 国人”。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天京事变的意义。

【教学内容】一、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 英国的殖民扩张和中国市场的需求2. 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2.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革三、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3.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四、天京事变的意义1. 天京事变的背景和过程2. 天京事变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和天京事变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事件。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天京事变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的质量。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课件: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和天京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过程,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学内容】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原因1. 洋务运动的背景2. 洋务运动的原因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2. 洋务运动的影响三、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过程1.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2.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四、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2.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事件。

2018版 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案

2018版 纲要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革命失败后领导人民同国民党新军阀进行英勇斗争、勇于探索的突出表现,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迈出的最有实际意义的一步,是对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大发展,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发生的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与中国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这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反动统治的开始。

在国民政府成立大会上,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成为国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仍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现了宁汉先对峙又合流的局面。

在蒋介石一手操纵下,国民党于1928年2月召开二届四中全会,改组了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组成。

谭延凯为国民政府主席。

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军委主席、国民党中常委,后又出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

国民党内出现了暂时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国民党新军阀四派系(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开始了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

(二)全国形式上的“统一”1928年4月,国民党军讨伐张作霖,奉系军队败退出关。

1928年6月4日凌晨5时23分,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

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司令。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从此,北洋军阀退出了历史舞台,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建立了政治统治,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这种“统一”是不稳定的。

即便蒋介石集团在国民党确立了主导地位,本集团内部以及与其他集团尤其是与地方实力派之间,也仍然矛盾重重,冲突不断。

(三)国民党政权的性质看一个政权的性质,主要看其内外政策代表着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特别是民族危机的加剧。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中国禁烟运动。

2. 鸦片战争的过程:英军的入侵与清政府的战败。

3.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剧。

4.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众生活的困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详细阐述英军的入侵与清政府的战败。

3. 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民族危机的加剧。

4. 探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介绍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众生活的困苦。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特别是民族意识的觉醒。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矛盾加剧。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事变等。

3.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民族意识的觉醒,民众反抗精神的激发。

4.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内部分裂,外部势力干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部分)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分析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3. 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件。

3. 讨论法:探讨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评估】1. 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历史事实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对晚清社会变革的理解。

3. 分析学生对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联系的认识。

第二章:民国初年的政治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

3. 认识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宪法、政治体制改革。

2. 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民主思想传播、社会矛盾加剧。

3. 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对比分析法:分析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探讨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评估】1. 考查学生对民国初年政治制度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民国初年社会特点的认识。

3. 分析学生对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

3. 认识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2.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3. 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8版第二讲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8版第二讲
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一部分: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局限
阶级局限性 自身腐败现象的滋生 军事战略上的重大失误 自身教义与儒学的错误取舍 认识对侵略者理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
洋务运动的兴衰
第二部分: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三部分: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教训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思考:
三个阶级的探索为什么失败了?
谢谢观看
————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01
内容
目录
02
03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洋务运动的兴衰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第一部分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第一部分: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拜上帝教、金田起义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天京事变 湘军破天京
第一部分: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意义
第三部分: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三个问题
要不要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第三部分: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百日维新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军事方面 文化教育方面
第三部分:代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第二部分: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作用
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教案
1.3.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1.3.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难
点点
80年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布作
置业
欣赏或阅读有关这一时期的书籍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3次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






教学纲目:
1.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1.1.军事侵略
1.1.2政治控制
1.1.3经济掠夺
1.1.4文化渗透
1.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1.2.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2.2粉碎瓜分中国图谋
1.3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10次
授课日期
12月11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了解中共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其失误的性质。
2.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20年间,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认识其重要意义。



授课日期
10月23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4、《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5、《毛泽东早期文稿》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湖南省委编,湖南出版社,1990
6、《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薄一波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7、《剑桥中华民国史 1912-1949》(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课堂讲 授、讨论
世界反法西斯战 2
14
争中的中国抗 战、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地位
理论讲 授、交流
中的国共两党
同上
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
理论讲授 与讨论
作业
解码:国共两党 2 15 一败一胜的历史

内战爆发的过程和决定因素
理论讲授
密码
16
世界眼光中的社 2 会主义道路选择
建国以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积累的 经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本课程通过对史实、经典和人物的了解、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树 立崇高优美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先进的价值观;通过学习、讨论甚至质疑的过程,培养学 生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能力,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人文基础和心理基础。
周次 1 2 3 4 5
教学主题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全国本科院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它通过系统阐述近代中国 的国史和国情,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揭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本课 程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 本课程的学习、思考和实践,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应达到合格或优秀大学生的水平。
作业
11
中国人民有了自 2 己的政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10.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展开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发展
10.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5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0.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难
点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3.1.两对主要矛盾
3.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难
点点
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布作
置业
阅读教材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2次
授课日期
10月16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了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认识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了解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史的重大意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了解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5.2.3.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难
点点
中国革命战略的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曲折过程及其原因。
布作
置业
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7次
授课日期
11月20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1次
授课日期
10月9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道路











·






教学纲目: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教学纲目:
5.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5.1.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5.1.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5.1.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5.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5.2.2.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






教学纲目:
8.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8.1.1.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8.1.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8.2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8.2.1.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8.2.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
8.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置业
电影欣赏:建国大业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9次
授课日期
12月4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了解新中国成立时的国情,认识新中国以后取得成就的辉煌。
2.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中国为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11次
授课日期
12月18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其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教学纲目:
授课日期
10月23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认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都是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2.科学分析上述探索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深刻认识这些探索最终都不能为中国独立、富强找到出路的根本原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要求
1.了解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复习
旧课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教学纲目:
7.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7.1.1.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1.2.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2.3.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难
点点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布作
置业
观看电视剧:太平天国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4次
授课日期
10月30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目的要求
1.了解日本侵华历史及罪行,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2.认识中华民族大团结对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意义,懂得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教学纲目:
6.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6.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6.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6.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






教学纲目:
4.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4.1.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1.2.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3.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4.2.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4.2.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教学纲目:
2.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2.1.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1.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2洋务运动的兴衰
2.2.1.内忧外患双重打击下清王朝的自救运动(背景与性质)
2.2.2.洋务运动的内容
2.2.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评价
2.2.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2.3.1.空前民族危机下的救亡改良运动
9.3.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发展
9.3.3.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环境改善
9.3.4.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难
点点
中共党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意义。
布作
置业
中共党人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是什么?
8.3.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8.3.2.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8.3.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8.3.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难
点点
建国初期的中国国情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布作
置业
阅读:《走进梁家河》
1.3.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3.2民族意识的觉醒
1.3.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启发。
重难
点点
80年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布作
置业
欣赏或阅读有关这一时期的书籍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3次




教务处制表
教师授课教案表
授课教师:第10次
授课日期
12月11日
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了解中共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其失误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