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梦赋第十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琵琶赋第十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琵琶赋第十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71da880740be1e650e9afe.png)
• 北单于因为汉王朝遣还他的弟弟,又派车谐储王等人居延塞见窦宪,请求向汉称臣,并想入京 朝见。窦宪上表请示后,派班固、梁讽前往迎接。这时,南单于上书汉廷,建议乘机消灭北单 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归汉。汉廷同意,于是,南单于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受重伤逃走。班 固等人走到私渠海,转头返回。窦宪认为北单于势力微弱,想乘机将其彻底消灭,于是在永元 三年(91年),派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率兵出居延塞,在金微山大破北单于,斩首 五千余级,北单于遁逃,不知去向,其国遂亡。
国学 骈体文
琵琶赋
第十,亦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典出 《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 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 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 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雯(1607—1647年),字舒章,江南青浦(今上海)人。 少与陈子龙、宋征舆齐名,合称“云间三子”。明崇祯十 五年(1642年)举人。清军入关时,李雯正在京城,因而 被清朝政府羁留,并被推荐授官为内阁中书舍人,充顺天 乡试同考官。顺治三年(1646年)南归葬父,第二年在返 京途中染病,后不治而亡。著有《蓼斋集》四十七卷、 《蓼斋后集》五卷。
是以长笛寡吟,号钟不发,一唱三叹,孤絃独绝,水乱 春雏,山鸣秋狖。环珮玲珑,绮罗綷縩。
乾清宫赋第十段赏析【清代】俞樾骈体文
![乾清宫赋第十段赏析【清代】俞樾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c42ce72f60ddccdb38a05f.png)
THANK YOU!
既矩叠而规重,亦門千而戶萬。由是而進,則有乾清門 焉。壯皇極之居五,峙魏阙而成雙。
………………………………………………………
………………………………………………………
乾清宫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永乐二十年闰十二月、正德九年正月、万历二十四年二月三次毁 于火,万历三十年(1602年)二月重建,三十二年三月成,直至明终。清易明后,顺治元年 (1644年)正月重建,顺治二年五月成,规制较明代略小,暂为后妃居所。顺治十二年(1655年) 正月按明代规制重建,十三年(1656年)七月成,开始作为清代皇帝寝宫使用,但工程质量低下, 十七年(1660年)三月后放弃使用。其后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建,其中康熙十九年(1680年) 的重修,去掉左右斜廊,将围廊改为穿堂,面宽由七间变为九间;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遭受 火灾,三年(1798年)春,依旧制重建,同年十月完工。
国学 骈体文
乾清宫赋Hale Waihona Puke 第十段清代 俞 樾
作品赏析
•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位于北京市故宫内廷中路。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 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建筑面积1400㎡。
•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自台 面至正脊高20余米。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 “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
• 俞樾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 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 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 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 书》。除《群经平议》五十卷、《诸子平议》五十卷、《茶香室经说》十六卷、 《古书疑义举例》七卷外,其《第一楼丛书》三十卷、《曲园俞楼杂纂》共百 卷。《清史稿》有传。
鸣蝉赋第二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鸣蝉赋第二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1db43364cc175527072208a9.png)
国学 骈体文
鸣蝉赋
第二段
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鸣蝉赋》为作者于嘉祐元年夏,大雨水,奉诏祈晴于醴泉宫,闻 鸣蝉,有感而作。
• 鸣蝉属同翅目,蝉科。鸣蝉体色暗绿色,并有黑色条纹;足绿色; 前翅透明,翅脉黄褐色;中胸背板前缘有以“W”形斑纹;喙管向后, 超过后足基节。它体长35~38mm。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山地。
• 《宋史》:中子棐(欧阳棐)字叔弼,广览强记,能文辞,年十三 时,见修著《鸣蝉赋》,侍侧不去。修抚之曰:"儿异日能为吾此 赋否?"因书以遗之。用荫,为秘书省正字,登进士乙科,调ຫໍສະໝຸດ 州判 官,以亲老不仕。作品赏析
• “蝉”又名“知了”。在古人的眼中,蝉是一种神圣的灵物,有着 很高的地位,寓意着纯洁、清高、通灵。蝉在古人的生活当中是一 种不可或缺的物品,被人们推崇着。从汉代开始,人们都以蝉的羽 化来喻之重生。若是身上有蝉的佩饰,则表示其人清高、高洁。史 记中有:“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的一生虽然大多时间 都在泥土中度过,但待其蜕变为蝉时却攀于枝头远离浮尘,只以树 汁露水为食,正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所以用其来比喻人之清高、高 洁的品德。
THANK YOU!
收视听以清虑兮,斋予心以荐诚。因以静而求动兮,见 乎万物之情。于时朝雨骤止,微风不兴。
………………………………………………………
………………………………………………………
《文选·潘岳诗》:“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唐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远 路鸣蝉秋兴发,华堂美酒离忧销。”南宋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 风半夜鸣蝉。”清 袁枚《所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陈志岁《夏午》诗“插罢前垟绿秧,午间一晌闲静。村边树下风来,不忿鸣蝉 唤醒。”
憎苍蝇赋第六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憎苍蝇赋第六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0b30b9ff00bed5b8f31d76.png)
国学 骈体文
憎苍蝇赋
第六段
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憎苍蝇赋》作于治平三年(1066年)。因为崇奉英宗生父濮安懿王的称呼,朝臣们卷入一场纷争。一派是以中书省 坚持“皇考”,另一方面台谏派主张应称“皇伯”,作者则是站在代表中书省的意见一边。因此,吕诲、范纯仁等台 谏派于是哄然群诋“欧阳修首开邪议”,把弹劾矛头直指向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借物咏怀的寄托作 品,通过把苍蝇比作小人,强烈地谴责台谏派,以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 《憎苍蝇赋》是一篇徘赋,篇幅不长,虽然仅五个自然段,但却将作者的爱憎情感和情绪显露明白无遗。整篇赋的结 构比较简单,呈现近乎“总——分——总”的结构特点,线索也较为明确,以对苍蝇的厌恶之情为全文的发展脉络。 全赋小中见大,通过苍蝇具体害处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对苍蝇的憎恶之情,更是体物写志,将不讨喜的苍蝇比作是祸 国殃民的谗人,隐喻地表达出作者对小人的批评和憎恶,及其作者对当时朝廷现实状况的不满。从这篇赋可以看出作 者辞赋在题材内容上的拓展和创新,以细小之物为赋的组织材料,而且思想含义深刻;此外,这篇赋在艺术表现上的 成就,也突出地表现了作者在辞赋上的独特风貌。作者在学习前人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又独创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并 确立了宋代散文平易自然、委婉曲折的主导风格和骈散兼行的语言模式。
• 小人是中国儒家定义君子的“反义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如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小 人是指古今历史上或传说中身体特别矮小的人一些记载。指搬弄是非的人,与贵人相反。心口皆是是君 子,心口皆非即小人;小人大家还晓得要防他,惟有言称尧舜,心同桀纣,口誓山海而心怀陷阱的人, 最是难以测度了。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事君必定不忠,事亲一定不孝;交朋友必定不讲信用,对待 部属下人,也一定不讲道义,这种人乃是小人中的小人啊!若是使人误信了他的话,而堕入了他的阴谋 之中,那么这种的罪行,在阴间的果报就比阳间罪恶还要大好几倍啊!佛经说:“妄言恶口之人,死后堕 入拔舌烊铜犁耕的地狱之中,要受过久远劫很长时间的痛苦之后,才能再投生为畜牲,经常以荆棘作为 食物;若是再投生为人,则不会具有舌根,口气总是臭秽不堪;就算他说了善言,别人也不会相信;因 此造了口是心非的罪业,就会获得如此的果报!”能敢不戒吗?
民事堂赋第五段赏析【南宋】王十朋骈体文
![民事堂赋第五段赏析【南宋】王十朋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152c714b35eefdc9d3331d.png)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字龟龄,号梅溪。生 于温州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南宋著名政治家、 诗人,爱国名臣。
•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 进士第一(状元)。官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 领。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陈抗金恢复之计。历知饶、夔、湖、 泉诸州,救灾除弊,有治绩,时人绘像而祠之。
作品赏析
• 王十朋上任后,严于律己,关心民众疾苦,大胆揭露贪官污吏不顾 民众死活,坑害百姓的种种劣迹。他在《民事堂赋》中说:“啖民 脂以饱妻子兮,犹雀鼠之偷太仓。苟不民事之是思兮,又将奚逭乎 天殃。”痛斥一些官员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豢养妻妾,与偷 盗国家仓库粮食的麻雀、硕鼠有什么两样?如果不为民所想,不为 民办事,势必逃脱不了上天的惩罚。
苟不民事之是思兮,又将奚逭乎天殃。嗟会稽之 大府兮,罹荐嵗之凶荒。
……………………………………………………… ………………………………………………………
《宋史》记载:“诏:‘十朋乃朕亲擢。’授绍兴府签判。”皇帝安排王十朋到绍兴任职,说明 了两个问题:一是绍兴府作为南宋临安的陪都,位置重要,朝廷十分重视;二是将新科状元派到 绍兴任职,是想让其在基层历练,可以看出皇帝对王十朋给予了殷切的期望。签书判官厅公事为 州府之幕官,协助知州处理府事,审判民事案件等等,主管州府司法工作。王十朋志得意满,
• 王十朋深知民是国本,是国之源,自己愿清清白白做官,殚精竭虑, 为民办事。他作的这首诗其实是自警诗,悬挂在公堂之上,时刻警 醒自己把爱民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克己奉公、勤政廉洁,上不辜 负皇帝的信任和重托,下不辜负黎民百姓的期盼。
• 绍兴二十九年腊月七日,王十朋秩满解官离越,绍兴百姓用自酿老 酒送行,十九日回到故里左原。在绍兴不到两年时间里,王十朋还 写了《会稽三赋》等著作。
绣屏赋第十段赏析【清代】高景芳骈体文
![绣屏赋第十段赏析【清代】高景芳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04fd4f5c52d380eb62946de0.png)
国学 骈体文
绣屏赋
闺房里面的屏风。 • 高景芳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父高琦官居浙闽总 督,
雅好诗书,母亦能诗文,兄弟皆擅诗,弟钦、钰通过科 举 入仕。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女时便表现出不凡的才 情。红雪轩稿记载,高景芳其父为建昌太守,从“其子高天爵 袭爵、荫官至建昌知府”...闺中所作《绣屏赋》已是很成 熟的作品,后来赋一直是她热心写作的文体。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红楼梦》中黛玉和宝玉在罗汉床上一同坐着闲聊,已属非常亲密 的举动。盥洗盆架和屏风屏风现在不需要了,但在古代女子闺房中 属于常设布置,而盥洗盆今天和卫生间合在了一起,在古代女子是 在自己的屋子里洗漱的。花瓶&花架&字画花瓶、花架、墙上字画等, 这个现在一般都和书房合在了一起。记得十几二十年前,很多女孩 子(包括男孩子)的房间墙上都会贴满大大小小的明星、字画的画 像,别有一番风味,然而随着今天墙画壁纸的流行,这些已经慢慢 淡出了历史的舞台,闺房中已不多见。而学习针织女工、弹琴就不 细说了,总体来说,古代女子的闺房几乎可以承载女子“待字闺中” 的一切生活,虽然听起来很美妙、很温馨,但实际上这何尝不是另 一种束缚呢?试想一个人的十几年,尤其是最美好的豆蔻年华,都 在一个小屋子中垂垂等待,宛如焚琴煮鹤。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高景芳(1681―?),字远芬,汉军正红旗人,归张宗仁。《红雪 轩稿》张宗仁序曰:“余年十九,即受知于今大司空武原陈夫 子……越二年,就婚渤海……戊戌(1718年)秋,病初起,沦茗相 对,忽以汇成之稿六卷示余。且谓余曰:‘二十年绣余病后之绪言, 具在于是。’”由此上推,则其应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成婚。 景芳《七思》提到“承欢十八年”、“笄年归侯门”,可以推断她 应是18岁出阁,生年为康熙二十年(1681年)。其诗文集刊刻于康 熙五十八年(1719年),弟钦于同年所作序跋中均未提到其姊亡故, 可知景芳的卒年应在此后。
思子台赋第十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思子台赋第十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8cf62a6510661ed9ac51f329.png)
……………………………………………………… ………………………………………………………
《汉书·戾太子传》: 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借治盅陷害太子,太 子自杀于湖上,后武帝 “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 汉武帝晚年多病, 江充诬奏有人用巫盅的法术咒他。武帝派江充查办。江充同太子刘据有怨,乘机诬陷太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 惧祸,拘杀江充。武帝发兵追捕,相杀五日,太子战败自杀。事后武帝知道太子是冤死,在湖邑 建 “思子宫” 和“望思台”,表示怀念。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苏轼全集》之《飓风赋(并叙)》、《思子台赋(并引)》或以为苏过之作。 • 《思子台赋并引》,只有前面的引为苏轼所作,赋为苏过作。其引云:“予先君宫师(指苏洵)之友史君,讳经臣,字
彦辅,眉山人。与其弟沆子凝皆奇士,博学能文,慕李文饶之为人,而举其议论。彦辅举贤良,不中第。子凝以进士 得官,止著作佐郎。皆早死,且无子。有文数百篇,皆亡之。予少时尝见彦辅所作《思子台赋》,上援秦皇,下逮晋 惠,反复哀切,有补于世。盖记其意而亡其辞,乃命过作补亡之篇,庶几后之君子,犹得见斯人胸怀之仿佛也。”苏 轼《史经臣兄弟》(《苏文忠公全集》卷72)所记略同。苏轼《思子台赋引》谓“乃命过作补亡之篇”,这是《思子台 赋》为苏过所作的铁证。中华书局《苏轼文集》此赋校记云:“《外集》卷有此文之引‘予先君’云云,无赋。《文 鉴》卷十收此文,谓为苏过作。今附存于此。”《文鉴》作苏过作品收是对的,明人所编的《苏轼外集》只收引而不 收赋,也是对的,因为只有引是苏轼所作,赋乃“命过作”。由于《思子台赋引》有“乃命过作补亡之篇”语,因此 前人很少把此赋误为苏轼作。王偁云(注:《东都事略》卷93《苏轼列传》,台北文海出版社宋史资料萃编本。) : “(苏)过终于通判定州,有《飓风赋》、《思子台赋》行于世。”周密云(注:《浩然斋雅谈》卷上,四库全书 本。) :“小坡《思子台赋》云:‘彼杨公之爱修兮,岂减吾之苍舒。’皆深中人情。”“小坡”即指苏过。浦铣云 (注:《复小斋赋话》卷下,槜李遣书本。) :“苏叔党《思子台赋》盖坡翁命补亡史君彦辅篇也。正使坡翁自作, 未必能过。观其上援秦皇,下逮晋惠,又及夷灭张汤、主父偃之流,孟德、杨公之事,波澜愈阔,然去题稍辽矣。即 结之曰‘吾将以嗜杀为戒也’,故于末而并书,不独宾主分明,抑亦法律精细。
梦赋第三段赏析【南宋】释居简骈体文
![梦赋第三段赏析【南宋】释居简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85aea6b4102de2bd960588f1.png)
国学 骈体文
梦赋
第三段
南宋 释居简
作品赏析
• 人之梦往往倏忽不定,正如庄周梦蝶,“讵知子之梦为东山,而东山之梦为子与?”这连黄帝、 孔子等也说不清。而他又说“理之竟没没焉。彼有目者,不言而喻。盖不待黄帝、孔子而能 辨。”在释居简看来,有些问题是儒释道都很难解决的。也就是说,现实是客观存在的,通过 实际的考察,就可断明。人们不能被某种思想所拘束,用固有的理论去解释现在发生的事。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年),字敬叟,号北涧,潼 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 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 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 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 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 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有《北涧文集》十 卷、《北涧诗集》九卷、补续高僧传》卷二四、《净慈寺志》卷 八、《灵隐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庄周梦蝶,意思是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出自《庄子·齐 物论》。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 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在这里,庄子提出一 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屈原庙赋第十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屈原庙赋第十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fbca58bb4cf7ec4bfed060.png)
国学 骈体文
屈原庙赋 第十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其时苏轼刚登进士不久,归守母丧期满,告别四川 故乡,与其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汴京(今河南开封),途经湖北秭归屈原庙, 有感于国家命运,触景生情写下此赋。
• 《屈原庙赋》通过想象描写了屈原的经历,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悲伤绝望的 心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 国家命运的忧思,更是表达了他不屈服现实、勇于抗争的决心与勇气。全文熔 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语言明畅,感情真挚,充盈着一股奋发向上的豪气,被 认为是发屈原之心的作品,其词气与屈原暗合。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 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 ………………………………………………………
屈原庙位于秭归县城东北方的屈原故里,距县城约30千米,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成长地。该处立 有“楚大夫屈原故里”石碑,并建有屈原庙。此 庙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后经多次毁建,现存屈原庙 于1980年翻修,为民居 建筑形式,面阔3间,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白墙,素朴古雅,内塑新 塑 屈原像1尊,附近有香炉坪、响鼓溪、王寨山等景区,风光宜人。
• 接着作者写了屈原宁愿为国而死也不随从流俗的决心。对于很多人而言,屈原的确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完全没有 必要为了这样一个国家去死,但是他就是去了,原因何在,因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 种精神。正如齐奥朗所言:“一个国家的偶像灭亡了,那么这个国家就灭亡了。”偶像就是文化,就是精神。屈原悲 伤的不是国破家亡,而是神器被毁,楚国就此不复存在了,这是令他感到绝望的根本之处。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良知 的人,他是不能够就此苟活于世的,是不能够没有灵魂、行尸走肉一般地活下去的。屈原是一个贵族,他有着无与伦 比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不能够受到一丝一毫玷污的,同时越是高贵的灵魂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击。
述酿赋第五段赏析【北宋】梅尧臣骈体文
![述酿赋第五段赏析【北宋】梅尧臣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a148f35901020206409c36.png)
国学 骈体文
述釀赋
第五段
北宋 梅尧臣
作品赏析
• 《楚辞·招魂》揭露:“铿钟摇虡,锲梓瑟些。娱酒不废,沈日夜些。兰膏明烛,华镫错些。” 一幅楚国贵族点燃明烛,敲响编钟,聚众夜饮,斗酒狂欢,通宵达旦,醉生梦死的图画跃然纸 上。《周礼·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郑玄注引郑司农云: “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这里说的酒是米酒是专称,不 是今天对酒类的通称。民间虽不如贵族肆无忌惮,豪华铺张,日喝夜饮,同样喜饮善喝。虽然 我们不能亲见当时楚地饮酒的民风民俗,但有江陵凤凰山8号墓简163载:“甘酒一伤”为证, 甘酒即醴酒,醴,古代酒的一种,因饮用的味道甜美,也称甜酒、甘酒。《说文》:“醴,一 宿熟也”指酿制快,相当于现代的酒酿,荆楚之地俗称“伏汁酒”。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遗 策又载:“嘏酒一器”释者认为:“嘏即酤,《说文》:一宿酒也”。证明楚人确实有喜好饮 酒的习俗。
君臣為麯糱,道德為酒醴。酣仁漱義,四海熏和,莫知 所以。逮乎率土澆弊,材不授矣。
……………………………………………………… ……………………………………………是汁滓一起饮用,另一种是除其糟而存其汁,仅喝 其汁水,此汁水称“镵”。宋玉在《招魂》中所写的称之“挫糟冷饮”。宋玉是楚王的文学侍臣, 湖北宜城人,他在《招魂》一文中描写楚人酒宴的场面很大,而且十分奢华,可见楚国时期酒业 繁荣的景象。三国时曹操将南阳郡郭芝总结的“九酝酒法” 详细制酒工艺过程写成奏本《上九天 酝法》呈献皇帝,可见南阳“九酝春酒”的名气和地位。
•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 “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 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 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赤壁赋第十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赤壁赋第十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a5e683fc4ffe473268ab6f.png)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
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 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 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 “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 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 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 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 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中秋月赋第十段赏析【南宋】杨万里骈体文
![中秋月赋第十段赏析【南宋】杨万里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475055eff9aef8941e06c6.png)
国学 骈体文中秋月赋第十段南宋 杨万里
作品赏析
• 《中秋月赋》是作者写给紫岩先生张浚的作品,也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体现。 • 王子俊(字才臣)与杨万里、周必大、朱熹等名人都有交游。他与杨万里相交游始于1165年
春夏,那年正是杨万里在家丁父忧的第二年,他作《送王才臣赴秋试序》:“予退居于南溪之 北涯三年,户不闭而无客,未尝扫迹,而出无所于往……最后得王生子俊才臣者……居数月, 告予以行”。后来,两人的关系像长兄与小弟一般,十分融洽友爱,杨万里先后作《和王才臣》 《和王才臣再病二首》《夜宿王才臣斋中,睡觉间风雪大作》《乾道丙戌中秋,与友人王才臣 埜酌言及师友怀紫岩先生慨然赋之》《寒食享祀谢王才臣送北果》等诗文。对于王子俊的诗和 文,杨万里给予了高度评价:“《史论》有迁、固之风,古文有韩、柳之则,诗句有苏、黄之 味。至于四六踵六一、东坡之步武,超然绝尘,自汪彦章、孙仲益诸公而下不论也。”可见他 的才学的确很出众,吟诗作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于杨万里的评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点评说:“其推之甚至。今其他文已湮没不传,无由证所评之确否。但就此一卷而论,其典雅 流丽,亦复斐然可观。故朱彝尊亦谓其由中而发,渐近自然,无组织之迹。” • 杨万里《跋王才臣史沦》,渭其年十七作《历代史论旁十篇,已老气横九州,无毫发遗恨。古 文有韩、柳之则,诗句有苏、黄之味,四六超然绝尘,典雅流丽,由衷而发,渐近自然,无组 织之迹,卓然自成一家。《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三松集》十八卷,久佚,今存《格斋 四六》二卷,有《豫章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为一卷,王氏十卷楼抄本题作《格斋先生三 松集》一卷。《全宋诗》卷二六七九录其诗十首。《全宋文》卷六四二四至六四二七收其文四 卷。事迹见杨万里《送王才臣赴秋试序》(《诚斋集》卷七七)、《裎史》卷一五。
求志赋第十段赏析【北宋】晁补之骈体文
![求志赋第十段赏析【北宋】晁补之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ebad54a6c30c2258019e4e.png)
作品赏析
• 绍圣元年(1094年),晁补之出知济州(今山东巨 野)。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 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 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将捕贼的方法 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 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 (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 (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 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 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 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著有《鸡 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宋哲宗元祐初年(1086年),晁补之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并认为他可任馆阁, 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
• 元祐五年(1090年),晁补之终因校书郎官奉微薄,不足赡养,乃乞补外官, 得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元祐七年(1092年),晁补之被召回朝廷后,任著作 佐郎。元祐末,绍圣初宋王朝政局大变,用章惇为相、倡绍述之说,新党复起, 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亦受累离开京师。
耿吾何不可留此土兮,切悲越人之机。岂其食鲑而化音 兮,无所用吾之緌。
……………………………………………………… ………………………………………………………
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十七 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于是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 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 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 此人人都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述酿赋节选【北宋】梅尧臣骈体文
![述酿赋节选【北宋】梅尧臣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214f6177232f60ddcca17c.png)
THANK YOU!
• 吾觀於世未,始達此夫以天下為壚甖,兆庶為粱米。君臣 為麯糱,道德為酒醴。酣仁漱義,四海熏和,莫知所以。
第三段—第四段 省略
作者简介
•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 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 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 (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 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 “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 “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 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 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骈体文
述酿赋 节选
北宋 梅尧臣
第一段
• 少居楚郷,楚多釀者,故觕識酒之然,夫酒之作也,必良 其器,必香其泉,法式具舉,酸敗罕旃,取有豐約,味有 醲泊,則曰聖曰賢,和神懌氣,積日彌年。自時厥後,兹 道寢隳。昔飲其醇,今飲其醨。昔也熙熙,終日不亂,舒 暢四肢。今也冥冥,
欧阳修《梦中作》诗歌鉴赏
![欧阳修《梦中作》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73aef4f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8.png)
欧阳修《梦中作》诗歌鉴赏欧阳修《梦中作》诗歌鉴赏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歌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欧阳修《梦中作》诗歌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试题】(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参考答案】(1)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20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II卷)【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在滁州做太守时,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
他不但诗、词、文都擅长,还有史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成就。
他的《六一诗话》是第一部以诗话的方式论诗之作。
【译文】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
下了一局棋,竟发现世上已经换了人间,也不知过去多少年了;借酒浇愁酒已尽,更无法排遣浓浓的思乡情。
【鉴赏】《梦中作》这首诗写的是“梦境”。
梦境的特征是恍惚迷离,无须明确的具体内容和内在的逻辑性,但作为诗,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立意、情感和审美的特征。
欧阳修的这首诗还是做到了的。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四句写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正是“梦中作”的特点。
前两句写秋夜夜深独吹笛,写乱花使诗人迷惑看不清道路,所表达的正是被贬后焦虑、失意之情;第三句写人世间容易变换,第四句直写思念家乡,表达的是诗人对无聊的官场的幻灭和厌倦,从而即便是酒醉、酒酣也想着返回家乡。
问大钧赋第十段赏析【唐代】刘禹锡骈体文
![问大钧赋第十段赏析【唐代】刘禹锡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4105afa26925c52dc5bfd4.png)
• 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初一,宪宗因上年冬平定蔡州的叛乱,大赦天下,然而刘禹锡却“纵逢恩赦, 不在量移之限”,也就是说,即便皇恩浩荡赦免罪犯,也不会关照到他。不过,刘禹锡虽然一生遭遇多 次贬官,身心遭受重大的打击,但他却一直没有失去一颗昂扬豪迈的心,而是以乐观的精神,写了《问 大钧赋》,创造了迁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迁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迁 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问大钧赋》还成了刘禹锡一生中所撰写的九篇赋中排在第一的赋。
• 《问大钧赋》中有序一百多字,旨在说明刘禹锡写《问大钧赋》的缘由。赋文 中有“圆方相函兮,浩其无垠”、“剔其刚健,纳之柔濡”、“且夫贞而腾气 者,健而垂精者昊昊”、“彼蒹葭之苍苍兮,霜霰苦而中坚”、“一献三售” 等佳句,限于篇幅,不再拓展。总而言之,《问大钧赋》是直接与间接抒发了 刘禹锡自己哀怨激愤的感情,是对封建统治者者的用人方法进行了揭露与暗讽, 是一篇“托讽幽远”、词藻瑰丽、精炼含蓄的佳作,也是一篇有朴素的唯物主 义哲学观点的赋文。
作品赏析
• 王逸《天问章句》云:“《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 问,故曰《天问》也。”余因悟刘禹锡《问大钧》之为非。
• 《问大钧赋》中的“钧”,本意是制作陶器的转轮,《汉书·董仲舒传》所说: “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大钧”是因为它能造物,所以用来比喻做 天、自然或造化的神。刘禹锡要凭天而问“大钧”,就是要问造化之神,希望 造化之神能够给自己振作的勇气和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问“大钧”是含有 问当 时的君王的意思。
国学 骈体文
问大钧赋
第十段
唐代 刘禹锡
作品赏析
• 大钧,指天或自然。《文选·贾谊<鵩鸟赋>》:“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 李善注:“如淳曰:‘陶者作器於钧上,此以造化为大钧。’应劭曰:‘阴阳造化,如钧之造器也。’” 晋陶潜《神释》诗:“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著。”唐李白《门有车马客行》:“恻怆竟何道,存亡任 大钧。”王闿运《愁霖赋》:“余以身心为策兮,大钧为轮;四时为马兮,百年为旬。”古乐中的大调。 《国语·周语下》:“大钧有鎛无钟。”韦昭注:“大调,宫商也。”三国魏有《武始》、《咸熙》、 《章斌》三舞,总名为《大钧之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作品赏析
• 《述梦赋》便是一篇长歌当哭的悼亡之作。作者把大喜融人大悲之内,在爱与死的猛烈的撞击 下产生出炫人心目的光焰,传达了他刻骨铭心的爱的记忆与死的怀恋。
• 明道二年的四月,鸟语花香,可此刻的欧阳修却无心欣赏怡人的春景,因为胥氏夫人的突然去 世带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正月胥氏夫人即将临盆,欧阳修却因公事外出汴京,并顺道前往随州 探望叔父欧阳晔。等到三月返回洛阳时,胥氏夫人生子未满月就因病去世,年仅十七岁。两人 未能见到最后一面。“昔共处兮堂上,忽独弃兮山阿。”天圣九年,欧阳修迎娶恩师胥偃之女, 作有《南歌子》,反映了二人的情深意浓。然而好景不长,新婚才一年多,胥氏夫人骤然因疾 去世,从此天人相隔,留下欧阳修与未满月的孩子。顿失爱妻的欧阳修痛苦不已,写下了《绿 竹堂独饮》。全诗共五十六句,首十句从残春无景赏、美酒不酌,长歌当哭引出爱妻的永诀; 次十四句,续写妻亡物在、睹物伤情的悲痛,“残花不共一日看,东风送哭声嗷嗷。洛池不见 青春色,白杨但有风萧萧”;后二十八句展现了欧阳修在亡妻去世后独居时对人生的思考。
• 《述梦赋》以古赋的形式,借对于梦的希冀,抒发了作者对爱妻顿逝的悲痛。强烈的内心冲突 随着哀婉的语言节奏拨动读者的心弦,与作者共同奏出一曲和泪的哀乐。文中语气词“兮”的 运用,使文章一唱三叹,如泣如诉,如歌如哭,更增加了文章浓重的感情色彩。作品从头至尾, 几乎无法用冷静的语言作客观的叙述,这便使悼亡的悲恸之情充溢全篇。
THANK YOU!
愿日之疾兮,愿月之迟,夜长于昼兮,无有四时。惟音 容之远矣,于恍惚以求之。
……………………………………………………… ………………………………………………………
天圣九年(1031年),欧阳修二十五岁,恩师胥偃便把小女许配给欧阳修。胥氏年方十五。婚后, 夫妻恩爱,伉俪情深。不幸两年后,胥氏生子不满一个月,因病而逝,年方十七岁。五年后,遗 子也染病夭折。为了感激怀念胥氏,欧阳修曾深情地撰《绿竹堂独饮》诗及《述梦赋》等作品, 表达了对胥夫人的悼念。
国学 骈体文
述梦赋
第十段
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述梦赋》这是一篇悼亡赋,作于明道二年(1033年)。本年正月,欧阳修因 公赴开封,事后又赴随县探望叔父欧阳晔,于三月回到洛阳。时胥夫人病卒, 产子未满一月。作者悲痛万分,长歌当哭,倾吐丧妻之恸。梦中觅妻,写得恍 惚虚渺;醒后兴感,尤为凄楚动人。句式灵活变化,感情真挚,全文如泣如诉, 感人肺腑。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