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篇1我读斯塔夫里阿诺斯撰写的《全球通史》是带着通过了解历史对今天的启迪的目的而读的。
读完后受益匪浅,开阔了我的眼界,重新改变了我们以前学习历史的思维和方法,不是把人类历史按照阶级史来划分,而是按照人性本质、文明进步、生产技术变革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进程而划分的。
该书的鲜明特点是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启迪今天人们应该怎么做。
单从这一点讲,这本书的现实启迪意义更大些。
下面是我读后的几点感受:一、关于人性与阶层:人类生来既不是善也不是恶。
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
我们生来就具有基因所赋予的做出某种行为的潜能,但这种潜能变成实际能力的方法则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取决于学习。
黑人天生不是奴隶,土著人和印第安人也不是天生下来就是被人奴役的,白种人也不是天生下来就是强者和统治者,东亚人还曾经驰骋疆场打败过中东穆斯林人和欧洲白人。
之所以后来出现不同的种群和同种群人们出现了差异分化,出现了贫富差距从而出现了阶层,主要还是受社会环境、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其实现在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刚生下来都差不多,之所以后来发生大的变化,与出生的家庭教育、教育背景、实践的社会环境、个人的人生理念及追求目标息息相关。
试想一个不明事理鼠目寸光自私自利的家长能教育出胸怀坦荡,勇于担当的孩子吗?一个没有理想,只会空想,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善于实践和学习的人,他能成功吗?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了阶层的流动,要想达到理想的阶层,只有靠自己,因为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只有奋斗才会有希望改变自己,进而强大自己。
二、关于种族与文明:民族优劣之分争论由来已久,但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明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
决定人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关键是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
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导读: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一)喜欢买书,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买了半年了,一直并没有看过。
今天百无聊赖,取过来看看。
还是蛮有趣的。
特做笔记如下: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是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根源。
作者将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500年之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作者在考察欧亚大陆文明的兴衰时指出:如果其他地理条件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间的“易接近性”;因为易接近性既为各民族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制造了淘汰的压力;欧亚大陆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欧亚大陆内部的游牧部落和周围的各大河流域文明区之间的历史;农业文明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建立起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和黑人的优势;在古代文明的数千年里,中东一直是创造力的中心,但到了古典时代,中东的优势渐渐消失,除了宗教领域外,中东不再是创造发明的重要发源地;古典时代形成的,并在许多情况下一直存续至今的新思想和新制度,都是原先从欧亚大陆诸边缘地区发展起来的文明的产物,如希腊和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正是欧亚大陆的西方古典文明比其他文明遭受了更彻底的破坏,无法复原,被一种崭新的东西所代替,才使西方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西方衰落了,但西方开启的现代革命却蔓延到全世界,因而西方也是成功的。
60年代的新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革命的产物。
而90年代的新世界则正如教皇保罗六世所言,是“科技的神奇影响力”的结果。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二)今天闲来无事,随手翻看了一下以前写的读书笔记,看到《全球通史》时,觉得有几句挺不错的,整理了一下。
当穆斯林帝国与中国对外界文明不屑一顾时,欧洲人却被其他民族的文明所吸引,所着迷。
16、17世纪时,欧洲人惊讶,在掠夺时仍表现出谦卑,有时候甚至焦急地探求良知。
但之后,欧洲变得越来越粗暴、冷酷和褊狭。
对待古老文明正如曾经被对待的轻蔑,习惯于自己的领先地位。
全球通史大学的读书笔记5篇
全球通史大学的读书笔记5篇全球通史大学的读书笔记范文(1)读完《全球通史》这本书,感觉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史观。
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从西方的角度带领我们漫游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
虽然全书有很多西方的主观意识,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依然是现阶段最好的世界通史简介。
第一阶段,即从史前到公元元年。
史前时期即原始社会时期,此时人类刚刚由猿人进化而来,已经可以使用工具。
这个时期的世界地形已经完全成型了。
人类,开始从黄河流域,两河流域等地区开始诞生。
随后人们为了获得食物开始狩猎,采得食物,采集文化出现。
随着食物的短缺原始人类开始聚集在一起生活,自此人类部落诞生,新石器时代到来。
有了村庄和部落,人类开始长时间的定居在一个地方,但是原始的采集与狩猎满足不了因为定居而大大增长的人口。
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可是限制于生产力,不能够在一个地方一直耕作,刀耕火种的方式在部落中被广泛应用。
这样便在人口的不断迁移中传播农业,发现各种各样的种植物。
扩大生产,人口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这是最初的部落文化。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转动,文明之火出现了。
公元35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一个部落完成了从石器时代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转变。
城市中心,制度,文字,社会阶级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标志。
在文明条件下,人类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各种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灌溉技术,冶金技术,风力,水力的利用,车轮的出现文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被称作古典文明,即我们所知的四大文明古国。
这些古典文明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他们便不在满足自身范围的地方?开始向外探索,这样丝绸之路出现,各个文明古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业上的,文化上的交流。
例如佛教便是在这一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
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前三千年,人类社会的大体已经形成了,国家,制度,文化,宗教都已经诞生了,这是人类从野蛮到开化的一次飞跃。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人口对技术与制度的推动,技术和制度对人口的反作用下。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读书笔记(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读这本书是受了《未来简史》的打击,觉得三观需要修正一下,805页厚厚的上下两册,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
主要以前是学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经完全没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实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读不顺的国家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这个流程:自给自足——宗教为王——打来打去——技术变革——海外扩展——谁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灭了自己就好。
胡乱总结的,但是史书一读,还是觉得人类现在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技术进步的发展速度太快,导致在社会形态和人的精神层面的参差不齐也日益严重。
引申到教育和个人成长,古人一辈子做的事情,以现在的信息量,也许一年甚至一个月一个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
但是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与精神层面的进展并没有很好地同步,我们在社会观念上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号喊到现在,之所以还在讲,是没有解决。
读后感。
三观的形成应该并不能归结为生物学的问题,或许物质基础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认为人类是有自己的灵性的动物,不管这种灵性以什么命名,是永远不可能被机器完全替代和模拟的,所以我们对意义的追求也是一种本能,一个不会问为什么的人是没有灵性的。
我们现在对哲学的思考和教育相当的谨慎,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宁可不讲思想,先讲技术,所以STEM如火如荼。
即便讲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诉求,我原先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技术的领先才是实力的体现。
但是当技术进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体系跟不上,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后所有的知识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实时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脑的沟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吗?今后的社会或许需要精英们去消除或减缓矛盾,考虑技术革新的同时如何同步更新思维能力和观念,以使人类这个物种在这个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一点,如果人类还在追求意义的话。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大全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教学总结、活动总结、实习总结、军训总结、工作计划、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learning summary, teaching summary, activity summary, internship summary, military training summary, work plan, debriefing report, experience, other model essays, etc.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大全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大全(4篇)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篇1《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
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
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
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
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精选3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精选3篇)全球通史读书笔记800字篇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两个星期读完了,不过读的有点囫囵吞枣。
因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开下一页历史,到翻完最后一页我还想再看下一页。
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选为教材。
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教学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读《史记》《资治通鉴》没觉得写得好的。
虽然历史上对这两部书,评价是很高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资治通鉴》毛泽东更是一生都在研读。
不过我觉得《史记》、《资治通鉴》就是一本帝王书,都是阴谋、权术、人治、治人那一套。
利用权术驾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
这样的书不看也罢,也只有在现在的中国和一些落后地区还有市场。
而《全球通史》描绘的是人类历史从诞生到现代一系列几次大的飞跃。
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史前社会到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准大幅提高的现代社会。
水渠种田、驯养动物、利用牲畜耕田、铁的发明、火药的发明、蒸汽机、铁路。
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对社会才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总是不遗余力的带我们去通过远古的历史、来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社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问题。
而他对这些新的问题也总是不下定论,让我们自己去思考。
世界未来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毁灭呢?环境问题、人口急剧增加和资源匮乏、核扩散危机、基因工程、社会不公平和贫富悬殊、青年的反叛,异化、犯罪和吸毒、恐怖主义、地缘政治和宗教争端、贸易保护主义、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社会到底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坏呢?历史也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创造、探索,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将见证这段历史,也都要参与到这段历史当中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潜力。
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确定无疑地预知未来,但是,他们能比较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正文:《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原由有二,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像邻里的打鸡骂狗。
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不能从过去跳出来,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
那是历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它们眼中的中国,国人,毕竟,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记来博今后一笑。
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像电流的流动,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
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
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但你并没有变成我,我也没有变成你,但相对亲近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
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记忆的最小物质载体呢,它会不会飘荡起来,形成“魂魄”。
而这一记忆的物资载体会不会因为被活的生命体(人)交换而体现原生命的部分特征。
这样说来,魂魄附体就不是一个迷信话题,而是一个科学课题。
我们的五千年典籍中,这样的记载何其多也。
书中美国这位老先生讲道:“电子、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互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在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有一类有机聚合体形成了生物。
”[4页]也就是说把人微观了分,人无非是一堆有机聚合体,或说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只不过是它们有的人的排列方法。
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尘埃”[4页],如此应证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极限,在我看来,宏观世界外还有宏观,没有尽头,微观世界内仍可微观,无穷尽也。
全球通史阅读笔记
全球通史阅读笔记关于全球通史阅读笔记1刚刚读完《全球通史》上下册,这种大裤头的书,我看的好像并不多,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史前史到21世纪,基本上还原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一个过程。
开卷间,感觉人类历史长河浩瀚无边,仿佛可以听到远古传来的呼唤,每一朵浪花激起,就蕴含着上百年的故事;掩卷后,又感觉人类历史昙花一现,那些存活过的王朝和人物,都已烟消云散,要不是在历史中读起,像是不曾存在过。
从中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伟大。
文明和野蛮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相生相克,你无法用感情色彩去评价哪种力量更高级,他们之间的冲突,成为历史推动的主要动力。
这就像人性的善恶一样,它更像是一种主观评价,其实善恶并无区分,只在人的一念间。
利益的驱动成为很多发明、冒险、开拓的原动力。
比如最早西欧国家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对外航海远行,有了很多地理大发现的壮举。
例如好望角、美洲大陆、大洋洲的发现等。
他们都是在本国或邻国权贵的经济资助下完成的探险。
甚至是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也是源自对纺织品生产效率提升下的创造。
杀戮与战争基本也是因为围绕经济掠夺和宗教信仰来展开的。
没有一个永存的王朝,最长寿的拜占庭王朝似乎存在了近2000年。
大多数王朝都是你唱罢我登场,有种对空长悲切的感叹。
近两百年的历史加速了世界的变革与发展。
最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距离我们也仅仅过去70余年。
还不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印之战距离我们似乎更近,而中东的巴以冲突、叙利亚战争还一直存在的局部战争,我们目前的和平环境的确是难能可贵。
关于全球通史阅读笔记2《全球通史》真是一本好书!阅读它,品味它,思考它,可以提高我们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思维更全面,更缜密,更人性,更向善。
书中提到,人类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是使知识与智慧平衡。
知识,即技术和科学。
智慧,即如何运用知识,而使人类和社会不断进步。
人类掌握知识更容易,更快捷,因为知识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欢迎,且很快便被采用。
读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通用6篇)
读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通用6篇)读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篇1《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
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
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
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
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
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
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
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
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读全球通史的读书笔记篇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全球通史的中学生读书笔记5篇
全球通史的中学生读书笔记5篇《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来救治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机;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全球通史的中学生读书笔记5篇,供大家参考。
全球通史的中学生读书笔记范文(1)一直以来就很喜欢读历史,感觉可以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与那些历史中有趣的人们进行交流。
陆续的看了很多与历史有关的书籍,但都是片段式的',就连初中、高中上历史课所学到的历史,也是明确的划分出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这次阅读《全球通史》这本书算是连贯性的对整个人类的历史做一次梳理,把以前看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看得更加通透。
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从史前史到__世纪,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已于20__年去世,这本书是其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这本书有意识的淡化世界史中政治方面的内容,而把全人类的文化、社会生活的演进作为史学考察的重点,尽量以更加客观的角度来描写历史,让读者真正进入到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而不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对现实世界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便于读者理解民族国家形式遮盖下的真实世界。
这本书从人类还是食物的采集者讲起,到人类进化为食物的生产者,进而人类发展出古典文明,欧亚大陆上的中世纪文明,也没有忘记非洲大陆上的人类文明演进,以及一些在灿烂文化边缘的被孤立的文明,最终讲到新兴西方世界的兴起与衰落,宏观上十分的全面。
这本书的每一个篇章的最后一节内容都是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这些启示带给我们的思考都非常的有意思,和我们上中学时死记硬背的历史意义很不一样,这些启示与思考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结论,它涉及方方面面,却带给人很多思考的空间。
比如第一篇讲述了人类作为食物的采集者,可以采集到的食物种类很繁多,那时的人类死亡多是因为意外和医疗条件的落后,如果一个人顺利的活着,寿命并不比现在人类寿命短,这与他们丰富而又健康的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是相关的,现在的营养学家推荐给人们的健康饮食与当时以采集为生的人们所获得的食物结构是十分相似的,那个时候人们也主要以植物的果实为主,肉食的摄入量十分有限,而且那时人类的食物种类远比现在丰富,结构也更加合理,书中引导读者以此来反思现在生活中人类的饮食结构。
全球通史每章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每章读书笔记在开始读《全球通史》这本书之前,我就像一个在历史海洋边徘徊的小孩,对那广阔而深邃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
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神秘大门,每一章都像是一个全新的探险之旅。
第一章,讲的是文明的起源。
我仿佛看到了远古时期的人类,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求生。
那时候,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汽车飞机,只有简单的石器和粗糙的衣物。
他们为了寻找食物,要跟凶猛的野兽搏斗,要在丛林中穿梭,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的智慧开始萌芽。
他们学会了用火,用火来取暖、烤制食物,这小小的火苗,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第二章,是关于古代文明的发展。
我看到了埃及的金字塔在沙漠中屹立,那巨大的石块是如何被搬运、堆砌起来的,至今仍是个谜。
想象一下,那些劳工们在烈日下挥洒着汗水,只为了给法老建造永恒的安息之所。
还有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繁荣的贸易让城市充满了生机,人们交换着各种物品,从粮食到珠宝,从陶器到织物。
第三章,讲述了古典文明的辉煌。
希腊的城邦,雅典的民主制度,那是人类对政治制度的一次伟大探索。
人们在广场上激烈地辩论,为了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那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让人心生敬佩。
罗马的军团,那整齐的队列,锋利的武器,征服了大片的土地,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但在这辉煌的背后,也有着无尽的争斗和血腥。
第四章,谈到了中世纪的文明。
那是一个宗教统治的时代,教堂的钟声在城市和乡村回荡。
骑士们身披铠甲,为了荣誉和爱情而战。
城堡里的贵族们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农民们则在土地上辛勤劳作,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劳役。
第五章,是关于近代文明的崛起。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勇敢的航海家们驾驶着帆船,驶向未知的海洋。
他们面对狂风巨浪,疾病和饥饿,却毫不退缩。
新大陆的发现,让世界的版图重新划分,也带来了无数的财富和苦难。
第六章,讲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厂里的机器轰鸣作响,取代了手工劳动。
城市变得拥挤不堪,烟囱冒出滚滚黑烟。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全球通史读书笔记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虽是长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个,便是介绍人类各阶段文明的兴衰之史。
但我感到,在外敌入侵时,除了军队力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自身的骨气。
正如福熙元帅在“一战”结束后说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一战”结束后,参战的各国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内心,暂作休整。
虽然未再发生大型战争,但日本侵占了满洲,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这等于把它们置于“二战”最有利的位置。
这是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们胆小怕事,便将一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现给外人!“二战”揭开大幕,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狮计划”,魔爪伸向了英伦三岛。
日复一日的狂轰滥炸,虽然一开始德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国居民,并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也不见有人心惶惶的时候。
反而,这段轰炸时期坚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们为皇家空军的胜利欢呼,士兵们则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战斗。
终于,希特勒第一次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看,这就是骨气的力量!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自1937年起,至1943年开始反攻,总是不断地有人投向日本。
我们的民族难道真是如此窝囊吗?不!抗日名将英雄辈出。
那么,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紧。
因而,这些人为后人所不齿。
战争,如此残酷。
正是因为这残酷,它培育、磨砺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
在这试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现出来。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2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空的无边无际,海洋的无穷无尽,让人感受到渺小。
与此类似的是当我们把目光望向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人同样只是一个短暂的节点,在一个统一的世界中,将每一个重要的节点抛开来看,会得到不一样的体验。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关于《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前几天刚刚读了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对于我这个历史修养薄弱的人来讲还是受益匪浅。
读的时候,总嫌写得不那么精彩,有些枯燥,许多精彩的历史事件似乎都一笔带过了。
现在想想,才明白这是由《全球通史》的研究课题决定的。
全球史的研究,是对地球诸“文明”的兴衰以及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而“文明史”的视角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大尺度的视角,在这么大的视角下,统治者的个人意志造就的一些历史事件就淡化掉了。
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淡化掉了,凸显出的是技术在决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文明发展的制约条件的。
比如说,只有实现了“农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进步之后,才可能有剩余的财富以供争夺,于是才可能有战争;也只有在耕种农业发达了以后,才分化出不事农耕的商人、匠人、文人,才可能有城市从而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
再比如,古代大帝国的版图扩张,总有一定限度,而这种限度就是在于不够发达的通讯技术、运输技术使得帝国的再也无法将控制能力延伸到边疆,有时甚至因为力量分散使得权位不稳,后院起火。
这在罗马帝国、蒙元帝国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冷兵器时代的帝国注定无法统治全球。
对世界史的探究必定要对“西方何以崛起,一时取得全球霸权”这一最重要的人类文明史问题作出回答。
通过读此书,我认为可以归结为稳定、开明的文化、足够发达的技术和强烈的扩张欲望。
这几点缺一不可。
中华帝国一时曾在技术上领先于全球,但没有强烈的扩张欲望,郑和出洋纯粹为了炫示威风。
而之前的蒙古帝国扩张欲不可谓不大,但太没文化,以致统治者到了哪里都被当地宗教、文化同化,最终四分五裂。
而此前所有文明的共同点,便是都没有达到统治一个全球性的大帝国的技术水平,农业生产、航海技术、军事技术、通讯技术,皆是如此。
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本身的力量全面地解放开来,觉醒了的人民建立了一个个政治上民主、自由的民族国家,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条件。
全球通史怎么写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怎么写读书笔记全球通史怎么写读书笔记篇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
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
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
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20XX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20XX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5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5篇《世界通史》承载着的是史料学说,内容不失厚重,读着却没有感受有一丝枯燥的味道。
全球通史读后感1刚刚读完《全球通史》上下册,这种大裤头的书,我看的好像并不多,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史前史到21世纪,基本上还原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一个过程。
开卷间,感觉人类历史长河浩瀚无边,仿佛可以听到远古传来的呼唤,每一朵浪花激起,就蕴含着上百年的故事;掩卷后,又感觉人类历史昙花一现,那些存活过的王朝和人物,都已烟消云散,要不是在历史中读起,像是不曾存在过。
从中我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伟大。
文明和野蛮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相生相克,你无法用感情色彩去评价哪种力量更高级,他们之间的冲突,成为历史推动的主要动力。
这就像人性的善恶一样,它更像是一种主观评价,其实善恶并无区分,只在人的一念间。
利益的驱动成为很多发明、冒险、开拓的原动力。
比如最早西欧国家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的对外航海远行,有了很多地理大发现的壮举。
例如好望角、美洲大陆、大洋洲的发现等。
他们都是在本国或邻国权贵的经济资助下完成的探险。
甚至是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也是源自对纺织品生产效率提升下的创造。
杀戮与战争基本也是因为围绕经济掠夺和宗教信仰来展开的。
没有一个永存的王朝,最长寿的拜占庭王朝似乎存在了近2000年。
大多数王朝都是你唱罢我登场,有种对空长悲切的感叹。
近两百年的历史加速了世界的变革与发展。
最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距离我们也仅仅过去70余年。
还不包括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印之战距离我们似乎更近,而中东的巴以冲突、叙利亚战争还一直存在的局部战争,我们目前的和平环境的确是难能可贵。
不包括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中东文明、印度文明在内,中国文明是历史上唯一没有遭到大的摧毁的完整文明体系。
在经过工业革命、信息互联网革命之后,人类创造了强大的世界,也面临着巨大的冲突,人类控制与环境压力的冲突。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精选23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精选23篇)《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精选2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篇1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虽是长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个,便是介绍人类各阶段文明的兴衰之史。
但我感到,在外敌入侵时,除了军队力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自身的骨气。
正如福熙元帅在“一战”结束后说的:“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一战”结束后,参战的各国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动的内心,暂作休整。
虽然未再发生大型战争,但日本侵占了满洲,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这等于把它们置于“二战”最有利的位置。
这是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们胆小怕事,便将一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现给外人!“二战”揭开大幕,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狮计划”,魔爪伸向了英伦三岛。
日复一日的狂轰滥炸,虽然一开始德军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国居民,并未有一丝一毫的动摇,也不见有人心惶惶的时候。
反而,这段轰炸时期坚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们为皇家空军的胜利欢呼,士兵们则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战斗。
终于,希特勒第一次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看,这就是骨气的力量!回过头来看我们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自1937年起,至1943年开始反攻,总是不断地有人投向日本。
我们的民族难道真是如此窝囊吗?不!抗日名将英雄辈出。
那么,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紧。
因而,这些人为后人所不齿。
战争,如此残酷。
正是因为这残酷,它培育、磨砺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
在这试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现出来。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篇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空的无边无际,海洋的无穷无尽,让人感受到渺小。
与此类似的是当我们把目光望向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人同样只是一个短暂的节点,在一个统一的世界中,将每一个重要的节点抛开来看,会得到不一样的体验。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00字(精选6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00字(精选6篇)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00字篇1《全球通史》读书笔记背景介绍:《全球通史》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巨著之一,由美国学者亨利·J.斯宾塞·亚当斯创作。
该书于1926年首次出版,在半个多世纪中一直被视为全球史学的权威之作。
本书旨在描绘全球文明的演化过程,涵盖从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事件,以及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深入分析:《全球通史》以全球视野审视人类历史,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并探讨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演变。
作者认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趋势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本书对全球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20世纪以来的全球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作者认为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个人观点:个人认为,《全球通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历史学著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描述过于简略,缺乏细节和深度;其次,作者对全球化的看法过于乐观,忽略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贫富差距扩大、文化冲突加剧等问题。
但是,总体来说,《全球通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对比与参照:与其他历史学著作相比,《全球通史》更加注重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这也是其独特的优势之一。
此外,与一些国内的历史学著作相比,《全球通史》在写作风格上更加客观、严谨,避免了过度主观臆断的情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全球通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对某些历史事件描述不够全面、对全球化问题的看法过于乐观等。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00字篇2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里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短处,就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缺乏。
缺乏的结果是导致看待中国的立场不够客观,尤其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还有的一个明显就是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两者都很深入。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今天闲来无事,随手翻看了一下以前写的读书笔记,看到《全球通史》时,觉得有几句挺不错的,整理了一下。
当穆斯林帝国与中国对外界文明不屑一顾时,欧洲人却被其他民族的文明所吸引,所着迷。
16、17世纪时,欧洲人惊讶,在掠夺时仍表现出谦卑,有时候甚至焦急地探求良知。
但之后,欧洲变得越来越粗暴、冷酷和褊狭。
对待古老文明正如曾经被对待的轻蔑,习惯于自己的领先地位。
欧洲初始资源的贫瘠,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不断寻求对外学习和扩张。
将自己置于最低位,以一种谦卑的心去看他人,或许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中国的落后当然在于它的自大,儒家文明一直向国人灌输着中庸之道,却忽视了长此下去,当儒家本身完全成为了一种统治工具时,没有新的思想的碰撞,安于现实,乃至自满情绪的不断上涨。
“天朝上国”的自居使得统治阶级完全忽视了外来文明,不仅摧毁了刚刚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扼杀了中国当时的一切希望。
在古代,存在着一种反对将创造性的学习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的强烈偏见。
近代以前,思想家与劳动者一直是分开打。
欧洲继承了古希腊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具体事物,实际技艺不感兴趣,而追求世界的本源,万物的本质。
近代,随着资本的扩张,文艺复兴阶段的影响,欧洲人为了寻求更大的利润,开始重视技术,为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也就带来了欧洲的繁盛。
科学革命所带来的改变之所以远远高于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在于它的研究方法——科学本身包含了无限进步的可能,而且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18世纪80年代生产力的惊人进步似的机械化工厂体系不再依赖现有的需要,而是创造出新的需要,不断去刺激消费。
英国之所以可以首先发起工业革命,当然不仅仅是瓦特的功劳,更在于它独特的背景条件:社会结构的合理,重商主义的流行,商业制度的建立,流动资本的丰富,海外市场的刺激,科学、哲学底蕴的爆发。
在我们分析事情原因时,不能仅仅局限在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联系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背景条件,探求根本原因,以及预见它所导致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0历史一班王珮1012200025利用这个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一书,感触颇深。
在此写下我的一些感受并整理成读书笔记,由于此书章节甚多,因此选取部分章节进行整理。
第一编史前人类·第一章:人类-食物采集者地球形成于50亿年前,在40亿年前由无机物自然进化出有机的单细胞生物(争议很大,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根源,很多人说是不可能的,只能理解为上帝创造或外星球带来,有关无机物进化有机物实验室应该也一直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着实验,但还没有成功),然后继续进化从微生物-原始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3亿年前适应陆地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最后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在生物界统治地位已经达到6000万年。
在经历了几次恶劣气候-冰河时代的循环之后,在400万年前产生了相对聪明直立行走的原人,又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在大约40000年前(或许更早)在非洲出现了有语言、会使用火和工具的真正意思上的人类。
虽说也有一些个别证据试图证明人类是在各个大陆单独起源,但现在主流的观点还是整个人类都起源于非洲。
我们以前学习历史时说中国在几十万前年的北京人和元谋人什么的,根据DNA和Y染色体分析,跟我们现代的中国人毫无关系,可以理解为自然进化的原人又自然灭绝了。
从最宏观的角度来看,地球的发展有几大转折点。
第一大转折点是生命从非生命物质中进化出来,第一大转折点之后所有生物都通过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来适应生存环境,这也就是后来达尔文所提出的进化论(可惜当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给利用了,孪生出了社会达尔文)。
第二大转折就是人类的出现,人类不再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当然也会有一定改变,也就是下面我说的人种的起源,不过改变很小,远达不到物种的改变),而是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
现在随着人类的科技不断发展和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第三大转折的到来,到时候人类不但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也能改变自己的基因。
只有人类能改造环境,这一人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这么难定义的词这么简单就说明白了)。
人类的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
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成就有:制作丰富的劳动工具和武器;制作利用毒药;对食物的防腐、利用灶和石板加工;利用夹板处理断肢、止血带、绷带、放血疗法、灌肠疗法;分辨星座;航海技术。
与我想象中的艰苦生存在世上的旧石器时代人类不同,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原始人生活得也相当快乐,以沙漠中的布希曼人为例,成年人平均每周只花15个小时去狩猎和采集食物,其它时间都是幸福的光阴。
再看我们现在的生存压力,看看蜗居,看荥阳几千块一平方的房价,看我们高昂的教育医疗成本……话说回来,之所以说原始人的快乐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确压力很小,他们不考虑过去,不考虑将来,因循守旧,偶尔有不遵守部落传统的人也会被杀掉,除此之外还是很残酷的,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效率非常低,所以单位面积能养活的人口就很有限,这样多胞胎一般只留一个,前一个小孩断奶前出生的婴儿也会被杀掉,食物短缺时老人、儿童、身体虚弱的都会被杀掉,加上缺医少药,只有约为10%的人能活过60岁。
由于女人采集的植物并不比男人狩猎得来的食物少,所以女人的地位也并不比男人的地位低,两者是平等的,但是否存在母系氏族社会即女人支配男人我在这本书里还没有发现。
种族的出现:尽管部落一直在限制人口的发展,但到旧石器末期为止人口还是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就出现了人口的迁徙,在向各地迁徙的过程中,开始有了种族的差别,这是各个地区的人类为了适应当地自然气候进化并相互隔绝造成的,但这种人种上的分化发生的很晚,是在完全意义上的人类形成之后才开始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各个地区各个种族可以通婚,还有现存的种族在智力方面没有很大差别。
在10000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末期,地球出现了六大种族,各种族大致分布如下:高加索人分布在欧洲、北非、中东,并正在深入到印度和中亚;黑种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沙漠以南;俾格米在今天的喀麦隆、加蓬、刚果一带;布希曼布满了非洲的其它地方;澳大利亚种人分布在印度中南、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蒙古人种分布在东亚、南北美洲。
第一编史前人类·第二章:人类-食物生产者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划分的标志除了工具的升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
在旧石器时代,由于采集的效率较低,在物产富饶的地区2、3平方公里也仅仅只能养活1、2个人,在贫瘠地区可能要50平方公里才会养活1个人,这样的话单位面积养活的人口就很有限。
尽管原始人已经努力不让人口增长超出食物来源,但在长年累月的积累中,人口还是逐渐提高,人口的增加造成了人类的迁徙,经过了上万年的增加-迁徙,终于让全球除了南极洲之外的各大洲都住满了人(当然,密度很低)。
人类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一部分人早就发现和懂得如何种养植物,但却缺乏改变的动力,因为轻轻松松的采集就够吃了,何必费事。
但是当地球再无空地可迁,人口继续增长造成人口压力越来越大时,原始人不得不自己种植物补充采集的不足,就单位养活的人口而言,农业远远超过了采集。
农业首先在那些少数拥有可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成为主业,在驯化、改良的过程中,野生动植物能提供越来越多的食物,这样本来是半捕猎采集半圈养耕种的原始人就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做食物生产者,直到变成了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
这一转变的过程是渐进的,各地区时间不同大都需要2000年左右。
小麦大麦猪牛羊都起源于中东,玉米蚕豆南瓜番茄花生土豆起源于美洲,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农业发源地,主要有水稻、小米、高梁、大豆、茶叶、桑树、漆树。
早期的原始农业非常落后,耕种的土地失去肥力之后就要休耕8或10年(刀耕火种),这样造成休耕的土地与正在种植的土地比例总处在5:1或是10:1,加上人口的持续增加,耕种者需要不断推进,农业就是这样从发源地传播向四面八方。
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从新石器时代初期到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总人口从500多万增加到了13000多万。
第二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第3章: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先说一下历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前文说的“人为化的环境”,这是广义的文化,这样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作文化,历史学上为区别后来更先进的文化,把文化限定在石器时代时期,城市、文字、青铜器兴起之后的时期称为文明。
文化到文明的改变就如同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说某个文明在公元前XX年产生也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大概推测的年代,不可能太精确。
西方又把文明划分为古代(古典)文明、中世纪文明、近代文明,这本书虽然标榜打破的西方三分法,其实基本上还是这么分的,对我们中国是很不公平的,不过无奈的是,一是中国的整个文化、文明概念,历史、考古学体系都是源自西方,二是三分法在欧亚大陆文明史上来讲最具有代表性,中国文明虽然成就很大,但在整个欧亚大陆文明史上影响很有限。
还是接着说几个概念。
古代文明是指最初的自然形成的几个大河文明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古典文明是指前两次蛮族入侵后的文明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500年”,然后是中世纪文明,从500年到1500年,以前被称为黑暗时代,后来婉转一点称为中世纪,意为古典与近代中间的文明,最后就是近代文明,从1500年之后都是。
值得骄傲的是中国起码在古典和中世纪时期的文明成就是站在这世界的顶端的(之一)。
刚说了文明和文化和区别,现在说下文明的特征。
文明相对于部落文化而言有如下特征:城市成为社会的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或交税,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
、已知的地球第一个文明是公元前3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文明,昨天在网上查了很久也没查是苏美尔人是什么语系、人种,有人说苏美尔不属于任何语族它是独特的,还有小部分人根据苏美尔自称“黑头的人”猜测是黄种人还与华夏文明有某种联系可信度不高。
苏美尔人最伟大的成就是发明了楔形文字,这种不好保存的烂泥板现在竟然有大量出土,真是没天理。
之后经常内斗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23世纪被闪族阿卡德人征服,建立起了美索不达米亚第一个帝国,再之后的又一个帝国就更有名了,就是在公元前17世纪创立的巴比伦,以前学历史提到两河流域的第一个文明就是它,把两河流域的文明少说了近2000年。
再一个伟大的文明是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这个我们了解多些,金字塔、木乃伊、狮身人面像,至今还有人不相信在5000年前的埃及人会有那么大成就,还以为金字塔是外星人造的,由此可见埃及有多么伟大。
值得一提的是埃及的草纸,一部分人说5000年前的埃及才是纸的发明者,在我看来他们只是草纸的使用者,跟我们以前在竹简上刻字是一个道理,不能算是通用意义上纸的发明者,不过在4、5000年前埃及已经在草纸上记录数学、医学文献了,这种文明程度真是不能比啊。
再往后是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印度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这段历史,以为自己的文明是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开始的,直到20世纪几百处遗址被发现。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高度的模块化,城市都经常统一规划采用火烧砖建造,砖的尺寸只有两个标准,从文明诞生到被雅利安人摧毁都没有变化,甚至有些城市遭到洪水破坏后在原址上新建的城市也造得跟原城一模一样。
与后来没有留下有形的遗物但留有大量文字资料的雅利安人不同,古代印度文明留下了大量城市遗址却没有可读文字资料。
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跟古代印度一样,别说米诺斯了,包括后来的迈锡尼文明在被发掘前也一直被当做神话传说看待。
米诺斯是个独特的文明,除了米诺斯的其它文明都是在大河流域上自然发展出的农业文明,只有米诺斯是商业文明。
由于商业活动女人的作用并不低于男人,所以米诺斯和其它文明另个不同是这里男女更为平等,不象大河文明下妇女已经沦为附庸。
中东地区第一次蛮族入侵在公元前1500年平息,形成小亚细亚地区的赫梯、两河流域的亚述(一部分闪族阿卡德人与当地印欧胡里安人结合)、还有埃及(下埃及被闪族联盟喜克索人征服,以色列人正是在这个时期随喜克索人离开了巴勒斯坦去埃及享福了,结果100多年后埃及人翻了身,以色列人都沦为奴隶,忍无可忍之下了有了著名的“出埃及记”,但再回到巴勒斯坦时这里已经有了新的民族居住,现在巴以的矛盾根源就在此处)。
公元前1100年第二亚述帝国凭借强大的军事技术开始扩张,在公元前700年最终征服了整个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
盛极而衰,在公元前612年被统治地区组织的联盟终结。
之后波斯人用亚述的军事技术征服了从尼罗河到印度河的整个中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