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地方文献

合集下载

随州文化调研报告

随州文化调研报告

随州文化调研报告一、简介随州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湖北省地级市,隶属于鄂州市。

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探讨随州市的文化状况和特色。

二、随州的历史文化1. 历史悠久:随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在公元前770年左右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2. 随州古城:随州有一座古城,建于南北朝时期,是当时具有重要军事地位和经济交通便利的重要城市。

3. 文化底蕴:随州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艺术。

三、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 随州传统音乐:随州地区有独特的传统音乐形式,包括歌舞、器乐等,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曲调深受人们喜爱。

2. 随州传统美食:随州地区有许多传统美食,如糕团、莲藕、散煮等,口味独特而美味。

四、随州的文化活动1. 节庆活动:随州地区有许多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体现了随州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2. 文艺演出:随州市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有戏曲演出、音乐会、舞蹈表演等,丰富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五、对策建议1. 保护传统文化:随州市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它们继续繁荣发展。

2. 弘扬文化传统:随州市应该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随州的文化。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随州市的文化状况和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州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加强保护和传承,同时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随州市的文化。

说一说历史文化名城随州的那些故事

说一说历史文化名城随州的那些故事

说一说历史文化名城随州的那些故事炎帝神农故里炎帝神农故里,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坐落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厉山镇九龙山南麓。

古神农洞位于九农山腰。

史书记载“神农母安登,感农而生炎帝”于此。

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现在,历朝历史学家、历史文献都作了肯定的记载,炎帝神农诞生于“湖北随州厉山”即炎帝神农故里烈山。

如:春秋《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

春秋《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

三国时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

《春秋左传注》第四册:“有烈山氏山之子曰柱为稷(沈韩补注云:“(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

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

农即柱,厉山在今湖北随县北四十里)自夏以上祀之”。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炎帝神农与随州在讨论炎帝神农诸问题时,似有一个前提需要预先明确:自先秦以降,各种典籍关于炎帝神农的种种记载都是间接取之于上古神话和传说,并非有直接文字可考的信史。

冯天瑜:《炎帝文化研究方法论三题》,《炎帝与炎帝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而无论神话或传说,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的。

扩散得愈广,流传得愈久,变异就愈大。

后来见于文献的神话和传说,只是实际存在的神话和传说的一部分,而且必然有不少参差之处乃至抵牾之处。

异源的神话和传说,凡互有出入之处,孰是孰非,有些是分得清楚的,可以考实辨明;但也有些是一时分不清楚甚至永远分不清楚的,那就不妨众说并存。

对于这类真伪莫辨的难题,宁可多一点模糊性而少一点明确性。

先哲有言:“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王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列子·杨朱》。

随州介绍作文

随州介绍作文

随州介绍作文Suizhou is a beautiful city located in the Hubei province of China. 随州是一个位于中国湖北省的美丽城市。

With a long history stretching back to ancient times, it is a place filled with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historical charm. 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一个充满文化意义和历史魅力的地方。

The city is known for its picturesque landscapes, delicious local cuisine, and warm-hearted people. 这座城市以其风景如画的山水、美味的地方美食和热心的人们而闻名。

One of the most iconic landmarks in Suizhou is the Liugongdao Scenic Area. 随州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是柳公岛风景区。

This beautiful park is situated on an island in the middle of the Yangtze River, offering stunning views of the surrounding area. 这个美丽的公园坐落在长江中的一个小岛上,可以欣赏周围地区的壮丽风景。

Visitors can explore lush gardens, ancient templ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while enjoying the tranquil atmosphere. 游客可以探索郁郁葱葱的花园、古老的寺庙和传统的中国建筑,同时享受宁静的氛围。

In addition to its natural beauty, Suizhou is also a cultural hub with a rich heritage. 除了自然美景外,随州还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化中心。

随州市地方文献

随州市地方文献
随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目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随州志 广水市邮电志 湖北省随州市地方名志 随州文化志 随县志 (征求意见稿)四册 随州贸易志 随州市地方志丛书:大雁坡乡志 随州市体育志 随州志·劳动志(征求意见稿) 随州物价志 随县财政志 随县财政简志 随州五十年 钟鸣寰宇——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文集 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随州视角 从屯长到皇帝——大夏国明玉珍故里资料 随州旅游一点通 题名
1999年9月 2002年6月 2003年11月 2004年11月
1993年5月
1992年1月 1995年
任儒举 编著 中共襄樊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 编 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共随州市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编 包毅国 著 华夏文化出版社 谭军 编著 谭军 编著 随州老年书画研究会 编 朱玉梅 编著 朱玉梅 编著 随州市税务局税志办公室编 湖北省随县水利局 随州市文化局编印 随州市税务局史志办公室 随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随县金融志编写组 淅河镇地方志办公室 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随州淅河教育管理站 随县供销合作社志编写室 随县商业局《简史》编写组 随县林业局 随县粮食局《粮食简史》编写组 湖北人民出版社/吴量恺主编 中共随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 随州市委组织部、党史办公室、档案局 随州市委组织部、党史办公室、档案局 随州市委组织部、党史办公室、档案局 随州市邮政志编纂委员会编
167 跋涉(庆祝湖北省随州棉纺织厂建厂20周年征文集)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杨忠烈公年谱 杨忠烈公年谱 随州 应山县 随州八景图考 随州大洪山淳禅师语录 张亚农先生讣告暨哀启 随枣行 随枣会战纪要 屏障襄樊的大洪山 向大自然要饲料:应山县利用野生饲料的经验 李官全修渠除三蟒 学随县赶随县 随县牲畜主要疫病防治秘方汇编 红缨曲(应山县环城人民公社八一民兵连先进事迹) 革命青年的榜样 举旗抓纲领好路学习大寨绘新图——应山县郝店区农业学大寨先进事迹 李先念传奇之旅 建国以来李先念文稿 李先念年谱 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 李先念传(1909-1949) 炎帝神农 炎帝神农大典 炎帝神农大典 炎帝神农大典

随州介绍-随州简介PPT(经典版)

随州介绍-随州简介PPT(经典版)

3、旅游景点
西游记公园
位于随州市洪山镇温泉村,占地3900亩,景区 由女儿国温泉、西域风情街、水上娱乐园、军 事拓展园、赛马场、动物表演园、农耕体验园、 高尔夫练球场、汽车越野赛场、滑雪滑草场九 大主题公园组成。
3、旅游景点
炎帝神农故里
位于随县神农大道的炎帝神农故里景区拥有神 农洞和神农碑等古迹,还修建有炎帝神农巨像 和谒祖广场等景点,现已成为世界华人的谒祖 胜地。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诞辰,都有 众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祭祖。到达方式: 随州城区搭乘305路公交到纪念馆下。
3、旅游景点
曾侯乙墓
位于随州曾都区擂鼓墩巷的曾侯乙墓,是战国 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距今已有2400 多年历史。在此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尊盘、鉴 缶、鹿角立鹤等一系列国宝已移到博物馆收藏, 这里只剩下墓室和文物的仿制品。到达方式: 乘坐公交206路、310路到随州博物馆,然后 从博物馆后门步行10分钟即到。
3
旅游景点
3、旅游景点
大洪山
位于随县长岗镇的大洪山风景区奇峰林立、山 势险要,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楚北第一 峰”宝珠峰海拔1055米,峰顶坐落着洪山寺上 院的金顶铜殿,这里是观赏日落的最佳地点。 在洪山寺下院还有一株直径2.61米的千年古银 杏也不可错过。到达方式:随州客运站乘坐发 往长岗的班车,会经过景区门口。
广水酸汤鱼
是随州当地特色热门菜之一,也是当地家常菜 系。其中鲶鱼性味甘、温,有补虚催乳、利尿 止痢的功效。菜品颜色鲜艳,口味酸辣。
气泡馍馍
Hale Waihona Puke “气泡馍馍”也称“汽水馍馍”。所谓“气泡馍馍”, 通俗的讲就是发酵的馒头。本文将以“汽水馍 馍”为基础。因为“汽水馍馍”是街边小吃,所 以生产工艺很简单,只要提前先把面粉发酵好, 一锅香甜美味营养的“汽水馍馍”一般15至20分 钟就可出锅。

随州文化调研报告

随州文化调研报告

随州文化调研报告随州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的位置,是湖北省的一个地级市。

它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并且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进行随州文化调研之前,我首先浏览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中了解到了一些有关随州文化的方面。

下面是我对随州文化调研的总结:第一,随州的历史悠久。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随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随州曾是楚国的一部分,楚文化对随州的影响深远。

同时,随州还是秦、汉、唐、宋等朝代的重要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这些朝代的文化和历史遗迹至今仍能在随州找到。

第二,随州的文化遗产丰富。

随州有众多的文化遗迹和古迹,如随州城、双凤桥、建昌宫等。

其中,随州城是随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明代城墙保留最完整的城市之一。

双凤桥是一座古老的石桥,桥上有两只雕塑形象的凤凰,形态独特,寓意吉祥。

建昌宫是唐代宫址,它见证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随州在唐代的重要地位。

第三,随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

随州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例如,随州的春节有许多独特的庆祝方式,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等。

除了春节,随州的端午节也非常有特色,人们会包粽子、划龙舟等,以纪念屈原。

此外,随州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如传统的婚礼、祭祀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随州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四,随州的美食文化独特。

随州的美食文化也是其独特的文化之一。

随州有许多著名的特色小吃,如烧鸡公、油茶、牛肉面等,这些美食都有着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口味,深受游客和当地人的喜爱。

总体而言,随州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通过对随州文化的调研,我不仅对随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和尊重随州的传统文化。

随州的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对于保护和传承湖北省和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随州也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随州的文化,为随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州市的资源与环境论文

随州市的资源与环境论文

随州市的资源摘要:随州的一些资源包括土地,气候,水,森林,草场,矿产,能源,旅游资源等的分布的整体情况及开发利用现状在文中做了一一描述,最后着重介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笔者的建议。

关键词:随州,资源,矿产,旅游(一)土地资源随州市土地总面积961493.94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17%,人均土地0.38公顷。

其中农用地789206.81公顷、建设用地68181.48公顷、未利用地104105.65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2.09%、7.09%和10.82%。

山地面积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滩面积80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61.3%、30%、7.6%、和1.1%。

随州市整体地势呈北部和西南部高,中部、东南部低,土地利用受此影响,区域差异明显。

耕地219829.46公顷(人均耕地1.31亩),约占土地总面积22.86%,主要分布在随州中部和东南部岗地平畈区。

园地12290.32公顷,约占土地面积1.28%,主要分布在曾都区南部的洪山,北部的草店,中部的何店、厉山、尚市、高城及广水的蔡河、郝店等乡镇的丘岗区,与耕地和林地交错分布。

林地465294.4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8.39%,主要分布在随州市北部和西南部低山丘陵区。

其它农用地91792.59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55%,广泛分布在全市农业用地区内。

东北和西北及西南部以山地为主,林园地优势较大,耕地质量较差,农作物以旱作物为主。

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分布零散;中部及东南部沿河地势平坦,以水田为主,耕作条件较好,是主要的水稻产区。

建设用地沿河及主要交通干道分布,城镇工矿用地相对集中,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大;其它大部分以丘陵岗地为主,水田、旱地各半,交叉分布,城乡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向城镇集中分布。

(二)气候资源随州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过渡型气候特征,气候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

随州市文化文物旅游资源情况介绍

随州市文化文物旅游资源情况介绍

随州市文化文物旅游资源情况介绍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随州市文化文物资源丰富,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挖掘和整合随州特色文化文物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推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建设。

一、我市主要文化文物景区概况1、擂鼓墩古墓群。

擂鼓墩古墓群是战国时期的曾国王陵区,是我国先秦时期现保存最好的诸侯墓葬群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市目前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17970亩(约12平方公里),其中保护范围3903亩(约2.6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14067亩(约9.4平方公里)。

经过近30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目前已发现大、中、小型各类古墓葬200余座,其中保存完好的大型封土冢4座,堪称“地下文物宝库”。

尤其是1978年发掘的擂鼓墩1号墓(曾侯乙墓),出土了乐器、青铜礼器、兵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等珍贵文物15404件,其中65件青铜编钟、鹿角立鹤、尊盘、编磬架、尊缶、连襟壶、建鼓座、金盏、十六节龙凤玉佩9件文物被定为国宝。

尤其是65件青铜编钟,是目前国内外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韵律最准、十二半音关系最完备的特大型打击乐器,震惊中外,堪称世界奇迹。

曾侯乙墓亦被誉为“地下音乐殿堂”、“藏满瑰宝的地宫”、“世界第八大奇迹”。

1981年发掘的擂鼓墩2号墓,出土珍贵文物2870多件。

其中:青铜编钟、古编磬等乐器49件;青铜礼器,如八鼎七簋、方豆70件。

擂鼓墩古墓群继曾侯乙墓、2号墓葬发掘后,至2010年又先后发掘了30余座中小古墓葬,已累计出土文物2万余件。

2008年《擂鼓墩古墓群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文物保函[2008]246号),200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予以公布(鄂政函[2009]100号)。

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由原5平方公里扩至12平方公里。

三篇文章做优随州农业

三篇文章做优随州农业

三篇文章做优随州农业作者:张琴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年第16期位于湖北省的农业大市随州,食用菌、粮油、茶叶、肉鸡等产业,全省全国赫赫有名,裕国股份、天星粮油、湖北正大、中兴食品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纵深发展风生水起。

“农头”舞动,“既争第一、更争唯一”。

随州食用菌出口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出口多年稳居全省第一的宝座。

从标准化种植、智能化加工到延长产业链、打造知名品牌和产业集群,传统农业大市正在精深加工的沃野上深耕。

优化种植加工,做“精”字文章从种植到加工,工序繁琐,每一道工序都决定了农产品的品质。

标准化基地建设、工厂化生产、新品种研发,食用菌作为随州市特色优势农产品,以裕国、三友、神农生态等一批龙头企业为引领,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扩规模、稳货源、提品质,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夯实了基础。

以天星粮油、新华米业等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大力推广“双订单”生产模式,扩大优质稻的市场份额,让老百姓吃上品质大米。

以中兴食品、神农茶业等龙头企业带动,越来越多低产老茶园正在改头换面,向高优标准化茶园转型。

在加工环节,加工工艺和设备的升级,让产品质效大幅提升。

智能设备逐渐走进农业加工产业,为精深加工加大马力。

裕国股份与无限极、周黑鸭等国内外高端客户合作,倒逼生产工艺升级。

专用车间引进了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粉尘收集、筛选、烘干杀菌等设备,还采用机器人取代人工分拣,在同行业率先进入智能生产时代。

该公司董事长雷于国表示,引进智能设备解决了招工难题,还节省成本、提升质效、避免二次污染。

裕国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香菇加工的结合,提升香菇行业科技化和食品安全控制水平。

同样,天星粮油引进国内先进的大米加工技术和设备,用智能机器人进行包装、码剁、装车。

金银丰集团引进国内一流全自动专用挂面生产线,将建成年产30万吨专用挂面、日供10万人用餐的鲜熟食品早餐工程。

延长产业链条,做“深”字文章从鲜香菇到香菇即食、保健产品,一颗香菇通过层层精选加工,到达消费者舌尖,身价倍增。

随州介绍

随州介绍
随州介绍
内容
★ 随州简介 ★ 随州历史 ★ 随州文化 ★ 随州古迹
随州简介
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湖北省北部,闻名于 世的编钟出土于此。随州 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 的交汇地带,是湖北省对 外开放的“北大门”,国 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 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 转站。
曾侯乙编钟
随州历史溯源
炎帝是农耕文明的缔造 者,是全球华人共同的 祖先,农历四月二十六 为其生辰纪念日。被称 为“有始(祖)有终 (曾侯乙编钟)”的湖 北省随州市每年都举办 庆典活动,数以万计的 海内外炎黄子孙长途跋 涉来这里拜谒炎帝。
“重走神农路·寻 根鄂湘行”活动, 要走的五个地方 分别是炎帝诞生、 种植五谷、品尝 百草、发明耒耜 以及炎帝故去的 地方。
随文化的精神追求在他们的历史传说中达到了很高 的境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比如关于春 秋时期,论述思想文化的变化,每一个研究者都会 提到季梁的那段“夫民神之主也”的论断,他实际 上是儒家文化的先驱,具有可贵的民本思想。季梁 的思想代表了春秋前期的最进步的思想,那时,楚 国都没有这样的贤人。在随国,这种流风余韵长期 存在。随楚结盟,随人没有像郑国人那样唯强是从, 而是坚守盟约,当楚王蒙难,吴国大兵压境,随人 没有屈服,保护了楚昭王。这实在难能可贵。我过 去在研究盟誓历史的时候曾经为这个故事感动不已, 没有想到随国人会这样讲信义。其实这完全是文化 积淀所致,没有一定的传统是不会有这样的行为的。
大约5000年至6000年前,炎帝神农部落在随州一 带繁衍生息。关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帝神农其人,据大量文献记 载和当今学者考证,有“一人说”,即炎帝就是 神农,神农就是炎帝;有“合二而一说”,即春 秋早期时,炎帝、神农分见文献,春秋中期后, 周人与楚蛮融合,南北方共尊的炎帝、神农合成 炎帝神农氏。两种称号合二而一过程大致完成于 秦汉之际。也有“代表说”,“文化英雄说“, 即炎神农是新石器中晚期南方部落首领的优秀代 表,是中华民族创世的”文化英雄“。随州历史 悠久据《礼记》、《左传》等众多文献记载:随州 上古为烈山氏,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本起烈 山五千年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创耕耘、殖五谷、 尝百草",开启史前农耕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 西周,这里使封因为随。《左传》中有"汉东之国 随为大"之说。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随州市 都要举办隆重热烈的"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 以纪念华夏始祖的生辰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烈山 宗亲会等海外华人组织,都要组团前来参加节庆替 典活动。

历史文化名城随州介绍

历史文化名城随州介绍

美丽的山川、湖泊和温泉 山水之间
自然与文化的融合之地
PART 02 历史与文化
历史文化
随州古称“汉东之国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炎帝神龙故里
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地方 作为全球华人炎黄子孙的寻根之源 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神秘和历史的沉淀
编钟文化
在天空的那座城,鸟声似歌悠扬 轻轻的凝望天上,在心里轻轻唱 依稀中仿佛听到,编钟在和唱 探访天际的家乡,你是我的翅膀 背上那充满希望的行囊,追寻着理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活动
我们常常去旅行,但其实我们放不下很多东西,所 以我们的行李才会很多,没有办法放下你的手机, 没有办法放下你身边的人。
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是一 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 加长远。
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 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文化活动
你的体验很不错。这表明你 的神经系统正进行很多调
养,旅而代行生你之命减意力少[义气 的]氧并正气不开始是取 摄入告。诉这别就人是为“这什里么我当你来呼
吸减慢时,你感觉舒服而没
有紧过张”。感的是原一因种。改这变是。气的
正常效果,不会对 你有害,只要你不拔苗助
长。
在旅途中,你会看 到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习惯
结尾
慢下来看世界 一草一木皆风景
谢谢观看
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一朵花
医疗卫生事业
全面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
坚持人名至上,生命至上,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医疗服务卫生能力
PART 04 文化活动与节庆旅行
文化活动
有时间,我们可以 去爬山,去看日出, 去散步,去欣赏大 自然,去陌生的街 角,去做一切我们 曾经或现在也很想 做的事情

随州史志——精选推荐

随州史志——精选推荐

随州史志史前时期据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6000年前,已有⼀⽀远古⼈类在随州⽣息劳作。

1957年6⽉,湖北省⽂管会⽂物调查组在距随州市区约5公⾥的⼭地采集到⼀件⽯英岩打制的⽯器。

经专家鉴定,确认这件⽯器是旧⽯器。

这是湖北乃⾄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旧⽯器时代的遗物。

随州境内新⽯器时代的遗址和⽂物⼗分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新⽯器时代⽂化遗址50余处,新⽯器时代⽂物近⼏年来3000件。

其中,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园遗址和三⾥岗冷⽪垭遗址。

淅河西花园遗址距随州城约20公⾥,遗址分上下⼆层。

下层因潜⼊⽔⾯以下,未能⼤规模发掘,从出⼟少部分遗物来看,已证实其⽂化内涵与中原地区仰韶⽂化类似。

上层为屈家岭⽂化层。

在这⼀层中发掘房基5座,皆由红烧⼟块堆积⽽成,⽊⾻泥墙,茅草盖顶。

还发现⼤量稻⾕壳、窖⽳、成⼈墓葬、⼉童瓮棺葬及当时⼈们使⽤的⽯⼑、⽯铲、⽯斧、⽯錛等⽣产⼯具和彩陶壶、杯、钵、⾖、碗、罐、⿍、盆、锅、甑、空⼼陶器、⽟珠等⼤量⽣活⽤具和⼯艺品。

三⾥岗冷⽪垭遗址距随州城西南约40公⾥。

遗址中不仅出⼟了磨制⽯斧、⽯⼑、⽯镰、⽯箭镞等⽯器,⽽且出⼟了夹砂陶、泥质灰陶及泥质磨光⿊陶等陶器,⼪其以彩绘蛋壳⿊陶最为典型,还发现了⼤量含稻⾕壳的红绕⼟块。

经专家分析鉴定,其⽂化内涵包括屈家岭⽂化和中原地区龙⼭⽂化这两种⽂化遗存。

⼤约5000年⾄6000年前,炎帝神农部落在随州⼀带繁衍⽣息。

关于炎帝神农其⼈,据⼤量⽂献记载和当今学者考证,有“⼀⼈说”,即炎帝就是神农,神农就是炎帝;有“合⼆⽽⼀说”,即春秋早期时,炎帝、神农分见⽂献,春秋中期后,周⼈与楚蛮融合,南北⽅共尊的炎帝、神农合成炎帝神农⽒。

两种称号合⼆⽽⼀过程⼤致完成于秦汉之际。

也有“代表说”,“⽂化英雄说“,即炎神农是新⽯器中晚期南⽅部落⾸领的优秀代表,是中华民族创世的”⽂化英雄“。

关于炎帝神农的⽣地,据⼤量史籍记载,有“厉⼭说”,即炎帝神农“起列⼭,谓列⼭⽒,今随厉乡是也”。

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随州市第二届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

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随州市第二届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

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随州市第二届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3.15•【字号】随政办发[2006]9号•【施行日期】2006.03.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随州市第二届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随政办发[2006]9号)各区、市人民政府,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部门: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随州市第二届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三月十五日随州市第二届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方案根据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编纂湖北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的通知》(鄂办文〔2000〕 19号)和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编纂随州市第二届市、区(市)地方志书的通知》(随办文〔2003〕34号)要求和全市修志工作实际,制定《随州市第二届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随州市第二届地方志书的编纂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面、系统、真实、科学地记述全市断限内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充分反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基本任务与承编单位(一)编纂市志2部。

分别为随州市志、广水市志,其中随州市志由曾都区人民政府承编,广水市志由广水市人民政府承编。

(二)市属部门志8部。

市交通志、市环保志、市供电志、市质量技术监督志、市烟草志、市盐务志、市邮政志、市电信志。

以上部门志由各职能部门承编。

(三)市属企业志4部。

市齐星公司志、市购物中心志、市楚风公司志、市车轮厂志。

夏、商、西周时期随州的历史和文化

夏、商、西周时期随州的历史和文化

夏、商、西周时期随州的历史和文化第一节夏朝建立前后随州一带有关历史传说一、尧放丹朱所谓夏朝建立前后,指尧舜禹时期,从考古学文化来看,大约与石家河文化相当。

在这一时期,随州一带乃至整个长江中游都是三苗的居地。

《战国策·魏策》记吴起的话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史记·吴起列传》所记略同,但以洞庭为左,彭蠡为右。

洞庭即湘北的洞庭湖。

彭蠡即《尚书·禹贡》汉水入江“东汇泽为彭蠡”的彭蠡,为今湖北黄梅至安徽望江间湖泊的通称。

魏源:《书古微》卷5“九江”条文山不可考,衡山则非湘南衡山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中山经》,巴蜀书社1985年版。

《山海经·中山经》:宣山(按今河南泌阳)“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即《水经注·汝水》之雉衡山,在今河南南召县南。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南巡的路线:“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

”此衡山在淮水和南郡之间,即今安徽霍山县南的霍山。

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9;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6两座衡山分别于桐柏山与大别山的东西两端,吴起说的衡山“所指或许是桐柏山及大别山各山脉”。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总之,三苗活动区域大致在伏牛山、桐柏山及大别山以南的长江两岸一带地区,与石家河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合。

罗运环:《楚国八百年》,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位于桐柏山南麓的随州地区,自然属于三苗的北疆,因而在夏人同三苗的斗争中,这一带成为双方争夺的要地,尧舜禹也由此同随州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尧放丹朱于丹水,则是夏人南征的嚆矢。

《世本》:“尧娶散宜氏之子(女),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

”《尚书·尧典》也说丹朱为尧子。

《汉书·律历志·世经》云:尧“让天下于虞,使子朱处于丹渊为诸侯”《太平御览》卷70引《尚书逸篇》略同。

介绍随州的作文

介绍随州的作文

介绍随州的作文Suizhou is a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

With a history dating back over 2,200 years, it is home to many ancient relics and historical sites. 有着超过2200年的历史,这里有许多古迹和历史遗址。

The city is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in the eastern part of Hubei Province. 这座城市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的东部。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ttractions in Suizhou is the Suizhou Museum. 随州博物馆是随州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It houses a vast collection of artifacts dating back to various dynasties, showcasing the city's cultural development over the centuries. 博物馆内收藏着各个朝代的大量文物,展示了随州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化发展。

Visitors can explore ancient pottery, calligraphy, paintings, and other historical items that provide a glimpse into the city's past. 游客可以探索古陶器、书法、绘画等历史物品,窥见这座城市的过去。

In addition to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Suizhou is also known for its picturesque natural scenery. 除了历史意义,随州还以其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关于随州曾都、广水古诗词

关于随州曾都、广水古诗词

关于随州曾都、广水古诗词1. 引言随州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曾都和广水是随州市内两个最著名的地区,同时也是文人墨客们创作古诗词的重要源泉。

本文将介绍随州曾都和广水这两个地方以及与其相关的古诗词作品。

2. 随州曾都2.1 曾都概述曾都是随州市的核心区域,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都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多个朝代都曾是省级行政中心。

曾都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古迹和文化遗产,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2.2 曾都古诗词曾都的灿烂历史和独特文化孕育了大量的古诗词作品。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曾都古诗词:•曾楼词 - 由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以描述曾都的盛景和人文风貌为主题•曾都山歌 - 是曾都地区民歌的代表,歌颂了当地美丽的景色和勤劳的农民这些古诗词作品不仅反映了曾都的繁荣和美景,还展现了当时文人的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广水古诗词3.1 广水概述广水是随州市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随州市的南部。

广水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文化活动的存在,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

广水以其宜人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3.2 广水古诗词广水地区的景色和文化给文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许多著名的古诗词作品都与广水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广水古诗词:•广华山 - 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歌颂了广华山的壮丽景色和奇观•广水别妻 - 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为妻子写的一首别离诗,表达了思念之情这些古诗词作品不仅展示了广水自然景观的美丽,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结论通过对随州曾都和广水的介绍,以及与其相关的古诗词作品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地区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体现。

随州曾都和广水不仅是历史名城,更是文人墨客们创作的重要源泉。

通过研究和欣赏这些古诗词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随州的历史和文化,并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

随州市的资源与环境论文

随州市的资源与环境论文

随州市的资源摘要:随州的一些资源包括土地,气候,水,森林,草场,矿产,能源,旅游资源等的分布的整体情况及开发利用现状在文中做了一一描述,最后着重介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笔者的建议。

关键词:随州,资源,矿产,旅游(一)土地资源随州市土地总面积961493.94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17%,人均土地0.38公顷。

其中农用地789206.81公顷、建设用地68181.48公顷、未利用地104105.65公顷,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2.09%、7.09%和10.82%。

山地面积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积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滩面积80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61.3%、30%、7.6%、和1.1%。

随州市整体地势呈北部和西南部高,中部、东南部低,土地利用受此影响,区域差异明显。

耕地219829.46公顷(人均耕地1.31亩),约占土地总面积22.86%,主要分布在随州中部和东南部岗地平畈区。

园地12290.32公顷,约占土地面积1.28%,主要分布在曾都区南部的洪山,北部的草店,中部的何店、厉山、尚市、高城及广水的蔡河、郝店等乡镇的丘岗区,与耕地和林地交错分布。

林地465294.44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8.39%,主要分布在随州市北部和西南部低山丘陵区。

其它农用地91792.59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55%,广泛分布在全市农业用地区内。

东北和西北及西南部以山地为主,林园地优势较大,耕地质量较差,农作物以旱作物为主。

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分布零散;中部及东南部沿河地势平坦,以水田为主,耕作条件较好,是主要的水稻产区。

建设用地沿河及主要交通干道分布,城镇工矿用地相对集中,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大;其它大部分以丘陵岗地为主,水田、旱地各半,交叉分布,城乡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向城镇集中分布。

(二)气候资源随州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过渡型气候特征,气候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

随州介绍作文

随州介绍作文

随州介绍作文篇一哎呀,说到随州啊,我觉得那可是个挺有意思的地儿。

也许有些人还不太了解呢,但咱随州可是有不少好东西的呀。

你看哈,那编钟,老有名了。

那可是咱随州的宝贝呀,每次想到那编钟能发出那么好听的声音,我就觉得老神奇了。

就好像穿越到古代,看到那些古人在那演奏似的。

还有随州的风景,我觉得也挺美的。

像大洪山啊,那山山水水的,走在里面就感觉特别舒服。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去大洪山玩,哎呀妈呀,那玩得可嗨了。

一路上嘻嘻哈哈的,看到好看的景色就哇哇大叫,现在想想还觉得挺逗的呢。

随州的美食也不错呀,什么拐子饭啦,虽然我也不知道为啥叫这个名儿,但就是好吃。

我觉得随州人都挺热情的,在街上遇到个熟人就能聊半天。

可能有人会说随州这不好那不好,但我觉得吧,这就是咱随州的特色呀,我还就喜欢咱随州这股子劲儿呢!篇二嘿,随州啊,我来跟你唠唠。

随州这个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有时候我觉得它挺繁华的,有好多好玩的好吃的。

但有时候又觉得,哎呀,好像也没啥特别的。

就拿那炎帝神农故里来说吧,那可是个挺神圣的地方。

每次去那,我都有点小紧张,感觉好像要和老祖宗近距离接触了一样。

不过说真的,去那逛逛还真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呢。

随州的小吃也挺多的,热干面、牛肉面啥的。

我就特别爱吃热干面,那芝麻酱一拌,哎哟,香得很呢。

有时候早上起晚了,就赶紧跑去买一碗热干面,边走边吃,也不管形象啥的了。

不过随州也有让我不太满意的地方啦,比如说交通有时候会有点堵。

但这也不能全怪随州呀,现在哪个城市不堵呢?我觉得咱随州还是在慢慢发展的,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也许再过几年,随州就会变得让我都认不出来了呢!你们说是不是呀?篇三随州啊,我对它的感情还挺复杂的呢。

有时候我会特别喜欢它,觉得它哪儿都好。

但有时候又会觉得,哎呀,也就那样吧。

比如说随州的公园,我经常去那玩。

有时候在那散步,看着那些花花草草,心情就特别好。

我还在公园里放过风筝呢,跑啊跑的,感觉可自由了。

湖北随州文化介绍用排比、拟人

湖北随州文化介绍用排比、拟人

湖北随州文化介绍用排比、拟人随州古为汉东大国,建制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其地北接中原,南临江汉,自古为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处,具有地理特点。

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英才辈出,文人荟萃。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慕名游随,称赞随州。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以景抒怀。

勤劳智慧的随州人民,历来具有热爱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行陇涂间放田歌历历,数十里不绝。

的优良传统,行陇涂间效田歌历历,数十里不绝。

清程大中:《随耶行记》,田歌历历,数十里不绝。

清程大中:《随那行记》,展现了随州人民的传统风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炎帝神农文化、编钟文化和旅游文化为代表的逐步形成。

随州地处鄂象交界,为南北文化荟萃之地,其特点是南北兼收、诸艺并存。

以戏剧为例,反映楚文化的汉剧、楚剧在随南拥有广大的观众,表现中原文化的曲剧、越调、豫剧在随北也有广泛市场。

而别具一格的随州花鼓戏,更为随州人民喜闻乐见。

最初的随州花鼓戏是一些民间艺人身背一个圆形小鼓,边打、边舞、边唱的民间小调,后来发展到人唱,众人帮,打起锣鼓冬冬仓。

至今神农庙,年年赛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剧调,随州花鼓戏逐步形成了以蛮调、呋调、梁山调、彩调为主的声腔艺术,内容大多反映男女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鞭达嫌贫爱富、歌颂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级荒诞的糟粕并存。

境怀握实髓是随州花鼓戏的又一特点,如果需要时,人在后台答应即可,皇帝从不正面出场,反映了花鼓戏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小戏的特点。

建国后,特别是1956年建立专业花鼓剧团后,上演剧目大大丰富,整理编演、移植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演出现代戏共40多台。

1985年,新编历史剧《楚庄王》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一次搬上银幕,将随州花鼓戏推向全国。

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为主体的随州民间文艺集南北之精华,绚丽多姿、独具一格,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宗极珍贵的文化财富。

一般常见的民间文艺形式有龙灯、板凳龙、狮子、旱船、高跷、鼓书、道情、呐、山歌、号子等数十种,尤为突出的是以随州(独人轿、独龙杠、独角兽)为代表的民间文艺形式,更是显示了地方艺术特色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炎帝神农大典 南宋湖北最大的一位军事家孟珙 何成濬先生自传 应山记略 台北市随县同乡会成立 溳水源流考 黄建中传略 黄昌谷和黄建中——追忆湖北两黄先生 花鼓戏 花鼓戏初探 先慈曹母程太夫人哀启 何成濬将军战时日记 何成濬将军的自述与日记 忆双亲——写在发表先父雪竹公日记之前 何成濬小传(增补稿) 何雪竹先生百龄冥诞祭 何成濬先生具仁者风范 怀乡琐记 桑梓忆往 花鼓戏 邱冠儒先生八秩寿续 随县与欧阳修 刘保国传奇 应山周为贰国楚改贰县探源及楚兼并经过 四十年来家国 秦代应山为冠县地考 何雪公(成濬)为逃犯洗冤 回忆应山八年敌后抗战事迹 随县出土的古代文物 何雪公述 应山县沿革 坐镇武汉的何成濬将军(书简) 应山县名胜古迹(回应山探亲后写) 淡于名利的书法家姜辅周同乡简介 应山乡贤左树燮为金门县政奠基 清严法师——随县姜兴华行谊
121 随州教育志 122 随州五十年 123 地级随州市十周年成就展 124 辉煌历程
125 名人名家题咏随州(随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126 随州志(下册) 127 神农的传说 128 随州志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名城探秘-随州历史文化百题 随州崛起之路 随国演义 随州吟集 荆楚踏歌行 老区颂歌 楚天明珠 鸡鸣山传奇 神韵随州行 神农故乡的路-新闻作品笔耕录 随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十年成果集 随州方言大观 在炎帝神农诞生的地方 随州奋进四十年 随州统计年鉴 随州统计年鉴 随州统计年鉴 随州统计年鉴 随州统计年鉴 随州统计年鉴 随州统计年鉴 随州统计年鉴 随州市1990年多种经营典型汇编 随州财会 随州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工、业、物、价、农、业) 调查报告文集 随州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灿烂的曾都历史文化(曾都区文史资料第一辑)
2009年1月
1989年 1984年6月 2005年12月
中共随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 李厚义 刘永国 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编 武汉出版社 广水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编 刘光辉 主编 解贵成 编著 罗映洪 罗军 中共随州市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编 湖北省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湖北省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中共随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洛阳市委员会中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中共随州洛阳区委员会随州市洛阳区公所 李冠泉 主编 胡立志 著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随州史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随州市人事局
18 名家话炎帝神农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炎帝神农典籍与传说 大洪山风情录 随州古话 帝州逸史 国宝编钟 国家风景区大洪山 大贤季梁 大洪山佛教从林塔名碑记
27 楚天名胜大洪山 28 随州革命斗争大事记 29 广水文史资料丛书第十三辑:毓秀广水映山红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随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目录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随州志 广水市邮电志 湖北省随州市地方名志 随州文化志 随县志 (征求意见稿)四册 随州贸易志 随州市地方志丛书:大雁坡乡志 随州市体育志 随州志·劳动志(征求意见稿) 随州物价志 随县财政志 随县财政简志 随州五十年 钟鸣寰宇——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30周年文集 中国乡村妇女生活调查——随州视角 从屯长到皇帝——大夏国明玉珍故里资料 随州旅游一点通 题名
167 跋涉(庆祝湖北省随州棉纺织厂建厂20周年征文集)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杨忠烈公年谱 杨忠烈公年谱 随州 应山县 随州八景图考 随州大洪山淳禅师语录 张亚农先生讣告暨哀启 随枣行 随枣会战纪要 屏障襄樊的大洪山 向大自然要饲料:应山县利用野生饲料的经验 李官全修渠除三蟒 学随县赶随县 随县牲畜主要疫病防治秘方汇编 红缨曲(应山县环城人民公社八一民兵连先进事迹) 革命青年的榜样 举旗抓纲领好路学习大寨绘新图——应山县郝店区农业学大寨先进事迹 李先念传奇之旅 建国以来李先念文稿 李先念年谱 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 李先念传(1909-1949) 炎帝神农 炎帝神农大典 炎帝神农大典 炎帝神农大典
奉献在神农谷里 炎帝神农与随州 炎黄文化与现代文明 广水人物 随县旅游 银杏王国 随州风光——罗映洪 罗军艺术摄影作品集 烽火白兆山
38 随州文史资料(第二辑) 39 随州文史资料(第三辑) 40 随州史话 41 洛阳文史资料(第三,四辑)纪念洛阳解放四十周年专辑 42 洛阳古今(第一集) 43 随州籍海内外同乡录(国内本) 44 随史拾遗 45 艺文传家——随州市文史资料第五辑 46 47 48 49 50 51 52 随州市人事工作资料汇编 探索之路——随州大部制得实践与思考 炎帝与炎帝文化 随州市旅游景点传说 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 炎帝神农故里散记 神奇的擂鼓墩——随州文史资料第一辑
230 231 232 233
清严法师肉身菩萨现世 圆寂廿七年后弟子完成海藏寺重建工程 慈舟大师传 清末科举考试最后一科中兄弟同科中举李继桢李继膺 三言二拍
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目录
责任者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随州市地方志编纂 委员会 《广水市邮电志》编纂领导小组编 随州市地名领导小组 随州市文化局编印 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随州市贸易志编辑室 淅河镇地方志办公室编 《随州市体育志》编写组 随州市劳动局编写组 随州市物价局编 随州市财政局编 随州志财政局编 中共随州市党委史办公室编 李幼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编 吴治平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程卫国 编著 樊友刚 编著 武汉出版社 刘玉刚 顾问 樊友刚 黄克勇 选编 武汉出版 社 刘玉刚 顾问 樊友刚 选编 武汉出版社 薛国旺 周兴林 编著 武汉出版社 刘晓鸣 主编 罗毅 著 武汉出版社 樊友刚 著 武汉出版社 樊友刚 编著 武汉出版社 王文虎 著 武汉出版社 释彻慧 主编 樊友刚 郭国安 陈彦召 编著 中国新闻出版 社 中共随州市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广水市委员会文 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日期 1988年 1983年3月 1987年7月 1984年 1987年12月 1975年—2004年 1983年12月30日 1984年6月 1986年12月 1869年—1983年 1981年5月22日 1999年
黄惠风 主编 1993年3月 黄敬刚 著 人民出版社 夏洪国 编 随州市曾都区生态文明办公室 广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7年—2001年 随州市统计局 编 2009年 随州市统计局 编 2007年 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随州市档案局 中共随州 2002年8月 市委党史研究室 合编 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随州市档案局 中共随州 2011年 市委党史研究室 合编 随州市统计局 编 2008年 李虎 注释 陈亚东 主编 包毅国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彭晓可 詹升海 王萍 著 夏日新 编著 湖北长江出版社 范军 著 湖北长江出版社 魏和平 李炳生 编辑 随州市多种经营领导小组《随州报》编辑部 苏建国 主编 黄相业 主编 黄光明 陈德军 主编 随州市档案局编印 中共随州市曾都区委老干部局编 中共随州市曾都区委老干部局编 中共随州市曾都区委老干部局编 随州市文化局编辑 李厚义 叶青竹 明享 龚焱 顺忠 著 随州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 刘大业 收集整理 李厚义 刘永国 李顺忠 主编 奇立芳 编著 刘建华 著 兰为坤 陈华 主编 1987年5月
157 乐乡号角-随州报社十年回首 158 重庆谈判资料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湖北旧闻录(第四册) 三国胜迹湖北多 随州市群众文化工作资料选编 随州歌声(1987年第二期) 随州歌声(1987年第四期) 随州歌声(1988第一期) 随州歌声(1988第二、三期) 随州歌声(1989第二期)
2002年1月 2001年2月 1996年10月 1984年11月
1988年3月 1984年11月12日 2005年12月
1989年8月
陈放 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谢洪斌 主编 李厚义 吴治平 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胡青兰 李厚义 李冠泉 孔令才 顾问 随州市政协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随州史文史资料委员会 1989年10月 编 政协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随州市城乡 建设委员会 合编 中国湖北市随州市厉山炎帝神农纪念馆 编 长 江文艺出版社 湖北省博物馆 1979年7月 随州市宣传部随州日报社 汇编 2013年7月
53 随州文史资料(第四辑) 54 随州文史资料(第六辑) 55 炎帝 56 随县曾侯乙墓 57 随州叶家山考古新闻专辑
58 59 60 61 62 63 64
改革大潮涌随州 曾侯乙墓礼乐制度研究 神圣的使命——人大代表风采录(第一辑) 曾都区生态文明建设知识读本 广水年鉴(第二卷) 随州统计年鉴2009 随州统计年鉴2007
1999年9月 2002年6月 2003年11月 2004年11月
1993年5月
1992年1月 1995年
任儒举 编著 中共襄樊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 编 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共随州市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编 包毅国 著 华夏文化出版社 谭军 编著 谭军 编著 随州老年书画研究会 编 朱玉梅 编著 朱玉梅 编著 随州市税务局税志办公室编 湖北省随县水利局 随州市文化局编印 随州市税务局史志办公室 随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随县金融志编写组 淅河镇地方志办公室 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随州淅河教育管理站 随县供销合作社志编写室 随县商业局《简史》编写组 随县林业局 随县粮食局《粮食简史》编写组 湖北人民出版社/吴量恺主编 中共随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编 随州市委组织部、党史办公室、档案局 随州市委组织部、党史办公室、档案局 随州市委组织部、党史办公室、档案局 随州市邮政志编纂委员会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