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可以说,创新不仅关系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未来。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
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凝固的文化、僵死的文化。
不创新,文化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繁荣发展。
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就是自身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有一种求变图强的精神。
现在,世界文化格局幻,各种文化潮流相互激荡,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意义日益凸显出来。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我们要对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深入的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焕发创造,增强创新能力,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一,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敏锐发现并引领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使文化更好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准确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
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抓住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全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
第二,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
2021_2022学年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1)在社会实践根底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开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另一方面,表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表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文化创新不能离开传统而空谈,否如此就失去根基。
表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要求文化创新表现新的时代精神。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根底。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之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重要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开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2)表现: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开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根底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3)要求: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与“海纳百川〞是否矛盾?提示:“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海纳百川〞明确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共处。
二者并不矛盾。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制错误倾向1.对文化开展的错误倾向:(1)“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是指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承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浅析文化艺术表演市场营销策略
浅析文化艺术表演市场营销策略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文化创新”,而高雅艺术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却出现了机制落后,传播手段单一的现象。
作为一名艺术生,了解和掌握文化艺术市场营销的一些基本知识越来越有必要。
下面我想就文化艺术表演市场营销的策略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文化艺术表演提供的是一种艺术产品与服务,具有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可变性与易逝性的特点。
这种特性充分地表现出文化艺术表演相对于其他产业,是一种不可触及且不可被储存的无形的产品,而不可被储存的产品也表现出了表演艺术易逝的特性。
对于表演艺术而言,其产品的产生,常常是需要花费相当的人力与物力,在固定的场所,经过多次排练后的产出,这些特点决定了文化艺术表演的营销不可能针对市场的需求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调整,更多地体现为艺术产品创造市场,找到适当的顾客.这一点在以古典艺术为主的表演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文化艺术表演的营销不能根据市场变化放弃原有的艺术品与风格,而是要根据产品创造交易市场并影响消费行为。
它的构成主要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与促销,即提供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制定合理的价格、构建方便多样的渠道与采取高效的促销策略。
产品,是对文化艺术表演团体所提供的节目、作品和服务的整合.不能仅局限于舞台上演出的作品,而应把演出所提供的所有事物都包括在内,比如期望产品、附加产品与文化艺术性服务,是一种全产品的概念.价格,是指根据不同的经济能力与欣赏倾向,实施不同的定价政策。
为演出制定一系列的价格组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因为对文化艺术表演而言,除了各产业都具有的有形货币成本之外,还需要面对社会与美学价值、文化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带来的无形成本。
202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专题14 文化创新(解析版)
202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专题14 文化创新答题要领——探究命题角度1文化创新的作用[答题术语](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这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命题角度2文化创新的途径[答题术语](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途径。
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基本途径。
既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
(6)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进步、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形式和内涵的发展。
解题示范——应用[典例]1.(2017·高考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
推进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化现象之下 ,一些文化产品仍然存在着跟风严重 、思想 “ 贫 血” 、 脱离现实生 活、 形式老套单一等问题 , 导致文化产品的质 量和数量不成 比例 , 有效供给不足 , 难 以满足人 民群众多层次 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适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的新变化新 特点 , 开展以内容创新为核心 的文化创新 , 既坚守 民族优 良传 统、 又吐故纳新 , 与时俱进 , 体现一定前瞻性 , 引领社会文化消 费潮 流 ; 注重 人文关怀 、 增强平 民意识 , 深入广大人 民群众火 热的现实生活 , 敏锐捕捉 、 形象表 现人 们的精神诉求 、 愿望心 声; 大胆创新 文化的表现形式 、 手段 、 载体 、 技巧 , 增添生活气 息和时尚元素 ,提供为多数文化消费者喜闻乐见 的精神文化 产品 , 不断巩固和提高我 国文化 的感染力 、 吸引力 。 三是要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 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 力, 提高文化传播力 。 好的文化 内容 , 只有通过有组织 、 有效率 的文化生产过程 , 才能到达文化消费者 。在 当今全球化 、 市场 化、 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 文化软实力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文 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否先进 , 是否能提供 富有竞争力的文 化产 品 、 文化服务 , 是否具有较高 的文化生产效率 和效益 , 直 接制约着文化 软实力的提升。文化生产力 的发展遵循生产力 发展 的一般规律 。 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 本质上就是对文 化生产关系的调整 、 创新 , 这就要求破除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
思想观念 , 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方式做法 , 打破一切束缚 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 创造出能够适应 、 促进生产力极大发展 的新 型生产关系。 这一关系涉及文化生产 的方方面面。 最主要 的是 围绕生产者——文化市场主体展开的 ,在我 国就是 围绕 文化事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单位而展开的一系列关系。 当前 , 主 要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基本要求 ,在确保 国家意识形 态安全的前提下 , 以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为 中心 , 以建立新型政 企关系为重点 , 根本转变文化管理部 门的职能 , 激 发文化微观 活力 , 完善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和 文化发展规律 的文化市场体 系, 真正 以市场为导 向, 优 化配 置 人才 、 资金 、 技术 、 信息 、 物质等一切文化要素 ; 建设公平 、 开放 的市场竞 争环境 , 施行合理 的文化经济政策 , 实行科学的文化 管理 , 打破不合理 的文化垄断 , 落实公 民的文化权益 , 最大 程 度地保护 、 激发文化生产 的活力 、 创造力 , 促进优秀文化产 品 环境 。 不断涌现。在此前提下 , 要创新文化传播 理念 , 树立科学的传 二是要以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为宗 旨, 不断创新 文化 内容 。 播理念 , 充分尊重文化接受者 的心理需求 , 从单 向灌输 向双向 个 国家文化软实力 的最终体现是人 , 是一国国民 ; 一个 国家 互动 的传播模 式转变 ;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的新型传 不 断开 拓新 的传 播空间 ; 创新文 化营销方 式 , 善于利 文化软实力的强弱 , 本质上表现于 国民能力素养的强弱高下 。 播体 系 , 国文化 的基本精神 , 无不透过 国民的言行举止展现出来 , 体 用新 的传播渠道 、 载体 , 借鉴新的传播方法 、 技巧 , 不断提高文 现于他们所创造的一切有形无形的“ 产 品” 。就文化软 实力而 化传播 的效益 。 言, 体现其价值理念 的正是文化 的内容 。 人们正是在接受文化 参考文献 : 内容的过程 中,在不知不觉 中体会到文化特有的力量——感 『 1 J 胡锦 涛: 《 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 为夺取全 染力 、 规劝力 、 涵养 力等 , 转变 或提 高思想 , 陶冶高 尚情操 , 激 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 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 发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 提高我 国文化软实力 , 要按照科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人 民日报 , 2 0 0 7年 1 0月 2 5日 学发展观的要求 , 贯彻 以人为本原则 , 着眼于促进人的 自由全 面发展 、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 的文化权益 , 在张扬文化“ 娱人 ” 功 能 的同时 , 更要强化“ 育人” 功能 。应该看 到 , 当前在繁荣的文
【人教版】2020年高考政治题典专题25文化创新(含解析)
专题25 文化创新【考情解读】考点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考向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考向梳理】1.文化创新2.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和深刻意义。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高考典题汇编】1.(2018•江苏高考)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
材料表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D.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答案】C2.(2015·海南高考)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通过计算口诀和手指拨珠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珠动数出,算存一体,实用方便,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 )①产生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②体现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③表明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④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③说法绝对,直接经验未必比间接经验更可靠;④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正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②正确。
答案选A。
3.(2014·江苏高考)“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
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
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
材料说明( )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答案】A【解析】本题材料并未涉及汉字的地位、中华文化的特征等方面的问题,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
从哲学的视角审视企业文化建设
从哲学的视角审视企业文化建设钟添生(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哲学视角审视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与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对如何建设优秀企业文化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文化哲学视角内涵建设路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舶来品,主要代表人物是美籍日裔学者、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大内和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泰伦斯迪尔。
它的建设是一项丁作程序复杂、操作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工程,既要求有一批具有很强策划能力的设计者。
还要求有社会制度的保证、文化制度的影响和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普遍认同.这些必要前提条件的存在昭示了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所面I临的困难性和艰巨性。
笔者对企业文化尤其关注.在此不揣冒昧.试从哲学的视角对企业文化进行粗浅的思考。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从哲学视角审视企业文化的内涵早在党的十四大就发出了“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号召,但至今对企业文化理论仍然存在严重的认识误区:“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I作”、“文体活动”、“标语口号”、“规章制度”、“企业标志”。
诸如此类的认识偏差还有许多。
不可否认.上述五种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们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企业文化的载体.因而实际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对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了片面的理解。
其局限性是娃而易见的,对实际工作是不利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现特征。
而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它决定现象,并且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而现象总是这样那样表现着本质。
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途径。
许多人之所以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产生这样那样的偏差,走入误区,就是冈为他们只看到了企业文化丰富多彩的表面现象.而对深藏于内的本质不了解。
总结: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途径:
①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当代就要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
②基本途径:
A、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这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2)方向:①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3)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时代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遵循三大规律走新媒体科学发展之路
在广 东调整经 济产业 结构 、走新型工 业化 的 征途上 ,广 东电视 台 “ 站在 时代 的高起点上
推 动 文 化 内容 形 式 、 体 制 机 制 、 传 播 手 段 的
创新 ”,尊重 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 ,大 力发展
新体业尊经发规 采集 媒 产 ; 重 济 展 律, 取 团
律 ,走 新 媒 体 科 学 发 展 的 道 路 。
Sou h Chi t na Tel i on ou nal , 2OO8 ev si J r No . O6
特 稿
遵循 三大规 律 走新媒体 科学 发展 之路
在 这样一个 全新 的信息 时代 ,传 媒产业面 临
着 前 所 未 有 的 考 验 , 同 时 也 获 得 了 难 得 的 发 展 机 遇 ,在 国 家 提 高 文 化 软 实 力 的 过 程 中 ,
Sout h Chi na Tel i on ev si Jo nal , 2OO8 o. ur N a
从我国新 闻传媒机构的发展演变过程来看 ,
中心 ”,对各项新媒体业务进行统一协调、科学
化和 公 司化的组织 结构形 式 ,走 市场化 条件
下 传 媒 产 业 化 发 展 的 道 路 ; 尊 重 行 业 自 身 规
05 0
张惠建
在人类发展史上 ,2 世纪注定是媒体产业的一个全新时代 ,从上个世纪9年代互联网 1 0 的普及开始 ,伴随着软硬件技术和产 品设计 片刻不停的创新 ,新世纪形成 了一股前所未有 的新媒体革命浪潮,不仅引发了技术、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等~ 系列变革 ,而且对政治、 经济、文化 、社会、道德等产生全方位的巨大影响,电视传媒作为媒体产业的主力军 ,在
另外 ,在 当今新经 济时代 ,随着 工作 生活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策的研究摘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战略任务,这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对策一、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之所以能赢得新的进步、开创新的局面,主要是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扎实推进。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发展的活力时,我们必须遵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的原则。
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征,不能搞一刀切,要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
其中对于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改革,要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切实解决好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难点问题,要以创新机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
而承担公益性文化生产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产权关系是根本点,产权归属矛盾是影响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我们要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文化企事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2019届高考政治题典专题25文化创新(含解析)
专题25 文化创新【考情解读】考点一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考向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考向梳理】1.文化创新2.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和深刻意义。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高考典题汇编】1.(2018•江苏高考)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
材料表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D.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答案】C2.(2015·海南高考)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通过计算口诀和手指拨珠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珠动数出,算存一体,实用方便,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之美誉的中国珠算( ) ①产生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②体现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③表明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④印证了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③说法绝对,直接经验未必比间接经验更可靠;④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正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②正确。
答案选A。
3.(2014·江苏高考)“小伙伴”是近年来的一个网络热词。
其实,“伙伴”最早是军事用语,士兵十人共用一个灶吃饭,称为“火伴”。
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火伴”被写作“伙伴”,词义也从同灶吃饭的士兵扩展成了同伴。
材料说明( )A.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迁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D.网络文化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答案】A【解析】本题材料并未涉及汉字的地位、中华文化的特征等方面的问题,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不能入选。
202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专题14 文化创新(解析版)
202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专题14 文化创新答题要领——探究命题角度1文化创新的作用[答题术语](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这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所在。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命题角度2文化创新的途径[答题术语](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一个基本途径。
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基本途径。
既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
(6)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进步、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形式和内涵的发展。
解题示范——应用[典例]1.(2017·高考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
2019年精选高中政治思品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 文化创新人教版知识点练习二十七
2019年精选高中政治思品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人教版知识点练习二十七第1题【单选题】以振兴乐坛、培养巨星为己任,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唯一宗旨,《中国好声音》在四季后仍然风生水起。
然而《中国好声音》在2015年遭遇版权问题,改为《中国新歌声》。
这启示我们( )①应该坚持文化创新,重视原创性②应坚持正确的方向,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③汲取外来的文化并进行全盘继承④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一窗一世界,江南园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嫁到海外,掀起海外投建江南园林的热潮。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和全球化不断深入,近年来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华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 )①依托经贸,在往来中获得商业利润的同时进行价值观念上的宣传和渗透②体现尊重,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③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实现国际影响力的飞跃④立足民间,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之中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印象》,源自于纯正的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着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它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一种向往。
这说明(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陕西蓝田县近年来积极挖掘本地传统乡约家训中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围绕“品行端正不违法、勤俭持家借物力、邻里互帮不生非、崇文尚德重教育”等内容,对千年以前由“蓝田四吕”兄弟制订、我国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进行重新修订并形成了《蓝田新乡约》。
这表明( )①传统的乡约家训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②要批判继承传统乡约家训并推陈出新③乡约家训主导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树新风、立正气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方案
附件二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方案(2011)为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文化部于2009年起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
经过两年的推进,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已建立起理论研究、项目培育、人才培养、评优奖励、示范推广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的管理,保证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原《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思路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指导,通过对文化创新活动的系统组织和支持引导,在文化领域推选出一批具有现实意义、富有创新精神、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项目纳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打造符合政府目标和公众需求的文化服务精品,加以重点扶持与推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基本原则1、政府引导、整合资源.从文化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强政府的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调动各类文化创新主体间的紧密联系和有机互动,激发文化的创新活力。
2、顶层设计、系统策划。
立足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强对项目的系统筹划,强调项目的整体设计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各创新要素间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文化创新工程“培育有目的、促进有成果、推广有效果”的系统工程目标。
3、注重培育、加强示范.按照从小到大,由大到强,以点带面的思路,注重项目培育,加强优秀项目的推广示范,稳步推进国家文化创新工作的开展,将理论研究、项目培育、工作试点、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机结合,推动国家文化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
4、依靠基层,支持共建.鼓励区域文化创新,支持部地项目共建,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在政策配套,项目管理和成果推广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的建设。
新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必修
核心素养术语必背1.政治认同: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科学精神: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树立创新意识;文化发展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公共参与:积极投身文化交流活动,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投身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4.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5.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知识体系考点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及原因是什么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为什么必要性1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重要性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时代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2.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地位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文化创新的要求1文化创新必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2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一个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两个基本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013届高考政治复习回归课本《文化生活》常用关键词归类总结
2013届高考政治复习回归课本——《文化生活》常用关键词归类总结一、基础1.经济是文化的基础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3.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6.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二、根本、基本、重要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3.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三、途径、方式、形式1.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13.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四、本质、实质、性质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五、标志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3.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4.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5.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六.特征、特点、属性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民族性、继承性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七、保证、保障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八、最、首先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是口语3.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4.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九、核心、中心、关键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3.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十、原则、准则1.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十一、体现、表现1.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3.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6.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十二、目标、目的1.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3.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十三、源泉、来源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2.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文化源于社会实践)3.中华文化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十四、动力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十七.精髓、灵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4.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十五、精神1.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2.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3.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4.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5.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6.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7.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十八、主题1.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共同理想十九、关系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2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4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5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6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7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8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二十、意义1.文化的作用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3.文化传播的意义4.文化创新的意义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6.爱国主义的重要性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9.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10.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二十一、措施1.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如何对待外来文化3.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4.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5.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6.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8.青少年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同时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申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和凝聚⼒。
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民,⽤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量,⽤以爱国主义为核⼼的民族精神和以改⾰创新为核⼼的时代精神⿎舞⽃志,⽤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民族特⾊、时代特⾊。
开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众化。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法创新,⿎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才⾛向世界。
(⼆)建设和谐⽂化,培育⽂明风尚。
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播影视、⽂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
重视城乡、区域⽂化协调发展,着⼒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员的精神⽂化⽣活。
⼤⼒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品德建设。
动员社会各⽅⾯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深⼊开展群众性精神⽂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平等、尊⽼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三)弘扬中华⽂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化是中华民族⽣⽣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
要全⾯认识祖国传统⽂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对各民族⽂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物和⾮物质⽂化遗产保护,做好⽂化典籍整理⼯作。
加强对外⽂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明成果,增强中华⽂化国际影响⼒。
(四)推进⽂化创新,增强⽂化发展活⼒。
在时代的⾼起点上推动⽂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段创新,解放和发展⽂化⽣产⼒,是繁荣⽂化的必由之路。
探索内容创新 追求有效传播
探索内容创新追求有效传播
顾红梅
【期刊名称】《中国报业》
【年(卷),期】2010()4
【摘要】从行业本质来看,传媒业是创意产业,创造力是现代媒介的引擎,创新是传媒发展的动力。
《新闻晨报》从2000年6月1日创刊始,一直追求在创新中谋发展,以此彰显其内容独特的魅力,凸显品牌效应,增强有效传播能力,最终提升其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
十七大报告多次提到文化创新,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新闻晨报》创新的核心是内容创新;内容创新的发动机则是机制创新;品牌活动的创新更是为内容创新锦上添花。
【总页数】3页(P54-56)
【关键词】文化创新;内容形式;有效传播;《新闻晨报》;品牌效应;十七大报告;创意产业;现代媒介
【作者】顾红梅
【作者单位】上海新闻报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
【相关文献】
1.思维换角度内容挖深度话语添温度渠道拓广度——常州日报社创新新闻传播的探索与实践 [J], 黄四清;陆文文;
2.思维换角度内容挖深度话语添温度渠道拓广度——常州日报社创新新闻传播的探索与实践 [J], 黄四清;陆文文;
3.科技内容传播新模式——科学出版社数字产品的创新与探索 [J], 王异
4.对外传播内容及形式的创新探索 [J], 卢文兴
5.“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内容与形式创新探索——以网络新闻编辑为例 [J], 章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
创新
2012-01-20 01:34:5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可以说,创新不仅关系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未来。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
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凝固的文化、僵死的文化。
不创新,文化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繁荣发展。
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不衰,就是自身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有一种求变图强的精神。
现在,世界文化格局风云变幻,各种文化潮流相互激荡,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意义日益凸显出来。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我们要对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深入的反思,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第一,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要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敏锐发现并引领时代变革的风气之先,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使文化更好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准确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统筹城乡、区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
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紧紧抓住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全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
第二,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
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倾听群众呼声,反映人民愿望,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把更多更好
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要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现文化品种、样式、载体、风格的极大丰富,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第三,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进行创新。
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用更加宽阔的视野来观察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时了解掌握国外文化发展动向,积极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扬弃升华,使中华文化不仅能够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兴盛发展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大胆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又不简单模仿、照抄照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使中华文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四,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创新。
科技与文化历来紧密相连,如影随形。
可以说,谁占有先进科学技术,谁就占领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要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提高文化的生产传播效率。
要大力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努力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
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使中华文化的影响通过网络得以广泛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