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
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首先,信息获取是网民互动的首要目的之一、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
要平台,提供了广泛的信息资源。
网民借助引擎、社交媒体等工具,获取
各种各样的信息。
他们有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常浏览各类
网站、论坛、博客等,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其次,意见表达是网民互动的重要行为之一、网络环境为网民提供了
一个相对匿名的平台,使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网民对于
社会问题、热点事件等有强烈的评论欲望,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留言、发帖、评论等。
他们追求言论自由和信息公开,对于有争议的话题也经常进行激
烈的讨论。
最后,群体行为是网民互动的一种行为模式。
在网络中,网民往往会
聚集在兴趣相同的群体当中,形成了所谓的“圈子”效应。
这些群体通常
围绕着特定的话题或主题展开互动,并共同维护、追随着特定的价值观和
信念。
群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民的意见表达和行为模式。
总的来说,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与传统的社交行为有一定
的差异。
网络环境下,网民更加注重信息获取和意见表达的自由,同时也
更强调社交和群体行为。
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存在不仅反映了网民对于信息、自由和社交的需求,也对网络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点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点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作者:刘利芳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网民数量激增,人们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网民力量的壮大,再加上事件本身的敏感性,使得舆情事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舆情事件的发酵往往和某一阶段的网民心理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舆情事件在发展中也体现出鲜明的网民心理特点。
分析网民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了解网络舆论的形成以及发展方向,但同时网民心理也会影响舆论引导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网络舆情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并对此提出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舆情事件;网民;舆论中图分类号:D630;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02目前,网络成为网民意见表达的重要场所,公众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社会参与,通过发表舆论,增加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促进事件快速解决,这说明网民在社会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网络作为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使舆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网民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也对舆论引导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
对此,我们需要把握网民的心理特点和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正确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征(一)自我实现心理人人都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他人认同,但现实社会,人们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不容易的。
而互联网虚拟性、开放性的特点,再加上准入门槛低,没有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制度的约束,使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一需求的人转移到网络上。
在互联网上,网民数量庞大,有不少事件是人们通过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引导舆论或者制造舆论,促使事件真相快速浮出水面,最终使事件得到解决。
当这些人发现自己的言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时,并且被更多的人点赞和转发,最后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盲目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一般是指个人受多数人的影响,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自觉地与外界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
中国网络消费者的特征
中国网络消费者特征消费者行为是指感情、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换职能的行为基础。
与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相比较,网络消费者行为在生活方式、价值观、个性、心理以及环境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网络消费是指人们以互联网络为工具手段而实现其自身需要的满足过程。
网络用户则是网络营销的主要个体消费者。
一、中国网络消费者群体:年轻人(大学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白领、社会主流的中产阶层)二、消费者群体特征:1.注重自我 2.头脑冷静,擅长理性分析 3.喜好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 4.充裕的上网时间三、网购消费者心理特征:1.顾客的需求是积极主动的:一般是带着目的性来进行网购。
2.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为理性化:由于电子商务的特殊环境,消费者只需要面对电脑屏幕,没有外界的嘈杂和各种环境的诱惑,同时可以在网络上收集大量的消费信息,商品的选择范围也没有地域限制,消费者可以理性的进行选择和消费。
3.追求个性化消费:个性化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互动功能参与产品的设计,同时也可以指导生产,他们会向提供商提出自己对某些商品的欲望,定制化生产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4.喜欢网购的方便和快捷:消费者的网购行为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的方便性,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节省,特别是对于需求和品牌选择都相对稳定的日常消费品。
5.追求时尚的购物体验:现在网上购物已经是一种时尚购物的代名词了,正因为这种原因,人们就很喜欢在网上购买产品,特别是购买到一些独特个性化的产品。
6.网购群体的品牌忠诚度较低:因为网络充斥着太多的信息,竞争对手的促销和广告随时都在迷惑着消费者,也因为网络上消费者之间可以实行良好的互动,所以很容易就受到别人的影响。
四、消费者需求的特点:1.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近代,由于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发展,使消费者的个性被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计算机网络交织的世界,消费品市场变得越来越丰富,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范围全球化、产品的设计多样化,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消费准则,整个市场营销又回到了个性化的基础之上。
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分析
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分析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动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
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如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交媒体网民的行为和心理。
一、群体心理在社交媒体上,网民通常会以一种群体的形式出现,网民之间会互相影响,形成一种“群体心态”。
群体心态是人们在参与群体中,受到其他成员影响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特征。
在社交媒体上,群体心态通常表现为情绪传递、跟风行为、拥护或反对某种事物等。
例如,某些热门话题会引起网民的关注,大量的网民会在社交媒体上讨论这个话题并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会通过社交媒体传递到其他网民中,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二、自尊心理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常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尊心理。
自尊心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所抱持的感受。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常会在自己的主页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工作成就,以及与权威人士的交往关系等,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同时,也会在别人发布的消息下面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展示自己的高见。
这种自尊心理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参与感,但是也容易导致争吵和冲突。
三、妄想心理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一种妄想心理。
妄想心理是指人们在情绪激动或受到挫折时所产生的不现实或不合理的想法。
在社交媒体上,妄想心理通常表现为网络暴力或谣言传播等。
例如,某些网民在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言论或照片时,会被激怒并产生一种攻击性的行为,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谣言传播则是指网民在热点事件的讨论中,为了吸引眼球而散布不实信息。
这种妄想心理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伤害,也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四、安全心理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安全心理。
安全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风险或不确定性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
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报告
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民数量日益庞大,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了解网民的心理特征对于理解网络现象、优化网络服务以及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追求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网民们普遍希望能够快速、轻松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搜索引擎的广泛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相关的内容。
这种便捷性使得网民们在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网络寻找答案。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也满足了网民对便捷获取信息的需求。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热点话题和资讯能够迅速传播,网民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和了解最新动态。
这种即时性和广泛性的信息获取方式,塑造了网民们追求高效、迅速满足信息需求的心理。
二、社交与互动的渴望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具有强烈的社交需求。
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交平台,使他们能够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网络社交中,网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例如,在论坛、贴吧等社区,网民们围绕共同的兴趣话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一个个虚拟的社交圈子。
这种社交互动不仅满足了他们交流的欲望,还让他们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点赞、评论、转发等功能也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参与感。
他们渴望自己的发言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回应,通过这种互动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三、娱乐消遣的需求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疲劳,网民们常常将网络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
网络游戏、在线视频、音乐等娱乐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网民的兴趣爱好。
例如,网络游戏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冒险和挑战,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
在线视频平台提供了各种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享受休闲时光。
此外,一些轻松有趣的网络段子、表情包等也成为网民们娱乐消遣的重要元素,它们能够带来欢笑和放松,缓解紧张的情绪。
四、追求个性化与独特性在网络环境中,网民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对我国网民心理与行为作客观评价
对我国网民心理与行为作客观评价1.“逆反”心态
当公共事件的主角或者当事双方,一方为地方政府部门,另一方为普通民众,事件通过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体传播时,网民高度敏感、高度关注,一有风吹草动,顿感风声鹤唳“狼来了”,极易群起而攻之。
当事件双方各执一词尤其是政府一方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固执己见时,激起多数网友逆反心态和蛮劲,而非要与有关部门见个真章,死磕而致满城风雨。
2.“扒粪”心态
事件主角具有“官员”身份或背景,引起网民对立或反常情绪。
3.“民粹”心态
当中国与外国发生外交冲突时,很多人倾向于把外国看成是有敌意和有威胁的。
近年来,外交冲突在媒体中几乎成了中国民粹主义唯一的导火索。
部分网民以“爱国”为旗号,在网上网下大肆鼓噪、煽动事端,对持不同观点的人发动缺乏理性的攻击。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及行为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仿真方法是一种以机器学习算法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通过 训练大量数据来模拟人类行为。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从 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拟的精度和效率。但这种方法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持,并且 难以模拟个体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三、结论与展望
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网民群体行为的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通过对网民群体行为的模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的 演变规律和社会影响机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宣泄心理:许多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各种压力,网络群体性事件 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在事件中,网民通过发表言论、分享观点来释放 情绪,寻求心理安慰。
4、看客心理:部分网民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他 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浏览信息,并不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这类网民往往对事件保 持距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
鉴于网络舆情与网民群体行为的密切关系,对网民群体行为的仿真研究成为 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常见的仿真研究方法包括基于主体的仿真、基于 网络的仿真、基于机器学习的仿真等。
1、基于主体的仿真方法
基于主体的仿真方法是一种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构建具有 一定智能水平的仿真个体来模拟人类行为。这些仿真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状态和 环境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这种方法在模拟复杂的社会现象方面具有较 高的逼真度,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2、媒体报道:媒体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的重要推手。媒体报道的方式和 角度直接影响了网民对事件的理解和判断。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可能误导网 民,导致网络舆论的波动。
3、技术手段: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例 如,实时评论、转发等功能使得网民能够迅速表达观点并与其他人互动。然而, 这也为网络水军、虚假信息等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常见的网民心理
常见的网民心理一、猎奇心理(新鲜的内容容易被讨论)1)揭晓,不为人知的,背后的,秘密,真相,黑幕…2)新闻的最大特点是“新”,这与人们的好奇心理吻合。
对新鲜事物敏感好奇,是每个正常人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二、求真,求实,求知,求美1)求真:互联网由于开放性的特点,使得很多信息的发布需要有过多的顾虑,因此在网上找真相成为很多网民的共识2)求实:网民希望通过网络媒体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世界局势、普通人的生活条件及自我生活空间的变化…,富有现实感、时代感的报道,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重点。
看似真实可靠的内容,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尤其是用亲身经历更有说服力3)求知:经验分享、教程、行业资料、学习成长…4)求美:美景,美图,美文,帅哥美女…三、亲和心理、温暖、感人、被爱、求关注1)亲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并在交往中因自身生活的需要,产生亲和动机和依赖动机。
人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身相关的人和事总是格外关注,对自己熟悉的和事总是备感亲切。
四、逆反心理(别人都说一些知名景点,但是我就说一些不知名的景点更引人注意)1)受众的逆反对抗心理是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可以使传播效果等于零,甚至会引起反效果。
2)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受众本身态度所致;二是外部环境的诱发。
五、对抗心理(常见的投票选择就是一种利用对抗心理开获取网民参与的方法)1)互联网信息由于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得一些在现实世界中经常妥协的情况消失。
在互联网世界中直接了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主流。
因此就会引起不同立场的对抗。
六、参与、自主心理(发起号召引人参与,一些看似无热点的内容也变成热点)1)手里受众不仅仅是接受者和旁观者,他们更多地加入到传播过程中,他们对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可以对传播到内容提出看法,也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放到网上传播。
网民自主性心理强。
七、个性化、与众不同(一些现实中看似小众的个性化需求,在互联网上能吸引忠诚的特定人群)1)在大众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
网民特征分析
• 二、网民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 • 2002年3月有37%的美国网民访问利色情网站。 •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很容易掉进网上色情的陷 阱,而且成瘾之后很难克服,网上色情成瘾就 像吸食可卡因一样。 • 2006年11月,韩国信息通信部对1085名青少年 和2415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许多 孩子层迷恋上网逃过学,部分青少年建立了黄 色网站。 • 网络婴儿期的表现
• 四、网络传播对受众接近权的突破 • 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 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 受众接近权的意义 • 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 • 2.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介环境。 • 3.比较妥善地解决了信息源和传者之间的关系。
• 实现受众接近权的现实困境 • 1.传统大众传媒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性。 • 2.传统媒介的高度选择性。
•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命题: •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 的社会传播过程。 •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 约舆论。
• 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起重要作用的“从众 心理”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带来而有所改变。 • 从心理学角度看,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认知失调和对孤独的惧怕。 • 从认知失调理论看,群体的压力会让人产生失 调,而从众是减少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 • 网民的特点是: • 网民的身份是匿名的; • 多数群体不是稳定的。
第四节 网民的上网目的和动机
• • • • • • • • • • 一、网民上网目的分析 根据2002年7月CNNIC的网民调查的部分结果, 用户上网最主要目的: 获取信息 46.1% 休闲需要 31.1% 工作需要 6.2% 对外通讯、联系 4.9% 学习需要 4.3% 获得免费资源 3.3% 炒股需要 2.5%
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网民互动是网络世界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网络社交的核心。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动,如留言、评论、转发、私信等等,这种互动催生出了众多的社交平台和社区。
那么,网民互动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是什么呢?一、社交需求人类是社交动物,每个人都有交际的需求。
在网络上,这种需求得以更好地满足。
很多人在网络中寻找到了真正的朋友和心灵伴侣,也有很多人通过网络结交到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
二、匿名性网络上的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掩盖身份的环境。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必担心言论会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
这种匿名性也造成了网络上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
三、情感共鸣网络互动平台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信息、照片和视频等,这些内容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人们往往会在评论区积极留言,表示对这些内容的同感或不同看法。
这种情感共鸣是网络互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四、规范意识网络有它的社会规范,虽然这些规范不像现实社会中那么明确,但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在网络环境中,大部分人都会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并对不良言论和行为进行反对和抵制。
这种规范意识是网络互动的重要基础。
五、多样性网络互动平台上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在不同的主题下展开讨论和交流。
这种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范围,也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
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朋友,这种多样性是网络互动的重要特点。
六、自我展示网络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发布实时照片、视频等内容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这种自我展示是网络互动的重要一个方面,同时也与人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息息相关。
总之,网民互动是网络社交的核心部分,它将人们连接起来,让人们在其中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感。
通过各种方式互动,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建立起了强大的社会网,这种互动也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交需求的本质。
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分析
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分析
其次,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另一个驱动因素是自我展示欲望。
社交媒
体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成就和个性。
网民会选
择性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展示给他人,这样做带来一
种满足感和成就感。
但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容易导致自我标榜和虚假展
示的问题,人们倾向于展示只好的一面而隐瞒负面或不完美的一面,这会
给他人带来一种压力和不真实感。
第三,社交媒体网民行为中的一种常见心理是焦虑。
社交媒体上充斥
着各种成功故事、精心打造的形象和完美生活的展示,这会让人们产生焦
虑和比较心理。
看到别人的成就和幸福,人们会自然地与之比较,并感到
自己不够好或不如他人。
这种焦虑心理可能导致自尊心下降、抑郁和自卑
等问题。
最后,社交媒体网民行为中的另一个心理是成瘾。
社交媒体的设计和
功能旨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它们常常通过推送通知、滚动信息
和社交反馈等方式来吸引用户。
这些功能会刺激人们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产生快感和满足感,从而让人产生依赖和成瘾。
社交媒体成瘾会导致时间
浪费、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可以归结为社交性、自我展示欲望、焦虑和成瘾等因素。
了解这些心理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交媒
体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保持适度和健康的态度。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和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减少焦
虑和成瘾,以促进社交媒体的良性发展。
从网络谣言看网民的态度及其心理
从网络谣言看网民的态度及其心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谣言现象也在逐渐增多。
网民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和心理也越来越复杂。
本文将从网络谣言的定义、产生背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网民的态度、网民的心理等角度进行分析。
网络谣言是指没有事实依据的在网络上散播的消息,其目的是引起公众的恐慌、误解或搞乱社会秩序等。
网络谣言的存在背景主要源于网络的自由和匿名性,让一些人可以利用网络散播虚假信息,达到某种不良目的。
同时,有些人也会被网络上的谣言所迷惑,认为谣言有一定的可能性是真的,导致更多的网民被误导。
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网络谣言的散播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误解,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会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网络谣言会让网民对社会监管的能力和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失去信心,甚至对官方发布的信息存在怀疑。
对于网络谣言,网民的态度是复杂的。
一方面,有些网民会对谣言进行质疑和辟谣,积极参与到维护网络信息真实性的行列中,促进信息的准确传播;另一方面,有些网民会故意制造谣言,或者编造所谓“内幕”、“真相”,企图获取关注和利益。
另外,网民的心理也是影响其对网络谣言态度的因素之一。
一些网民由于长时间接触信息过于饱和,导致受众对新信息变得更为敏感。
这时,即使有些明显逻辑上矛盾的谣言也会得到许多人的信服。
同时,对于某些人来说,参与到制造和传播谣言中,也是一种打破平淡生活、获取刺激和快乐的方式。
在面对网络谣言的时候,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持理性思维和对信息的深度辨析。
我们应该多关注有明确来源、证据提示比较具有可信度的信息,而不是盲目相信一些无法验证的信息。
同时,要尽可能地去传播真实的信息,从而减少谣言散播的机会。
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需要网民共同的努力和参与。
只有我们保持冷静、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才能有效地减少网络谣言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
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盐城师范学院2013——2014第二学期《文艺心理学》课程期末考察论文文学院班浅析网络语言所反映的网民心理〔摘要〕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上交流时使用的由文字、符号、数字、图形等组成的网络语言形式。
在总结网络语言的特点的同时,也对其中反映出的网民心理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心理特征在现在社会里人们是不可能脱离网络世界的,尤其是作为生活在21世纪科技社会的我们,网络就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新词不断涌现,充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而这些网络用语所反映出来时下网民的心理特征。
一、对“网络语言”的界定“网络语言”是一种粗糙的称呼,其中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例如互联网、网民、猫等;另一种性质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17次统计报告显示,30岁及以下的网民占71.0%,网民呈现年轻化的态势。
调查还显示,学历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大专及以上网民普及率更是高达84.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民中的大多数是年龄在30岁以下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
年轻人具有求异、求变的个性,往往思维活跃、机智幽默、妙语连珠。
我们在分析网络语言特点的同时,也能看出这个特殊群体在特定时期的心理状况。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对网民心理的体现第一,网络语言的简单便捷———网民效率意识的体现。
刘禀诚先生曾撰文提到现代汉语词汇的趋简性,认为人们受言语交际学的制约,崇尚简练化的词语,如“家电”等[2]。
网络语言更是如此。
我们打一个汉字要敲4次左右,而用字母或数字代替则只用一次或更少。
在像网络语言这样的非正式交际中,信息传递的简便快捷相当重要。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地完成沟通,必须做到信息交流的迅速,因此要求网络语言的输入方便快捷,于是人们便挖空心思地创造出简短且便于输入的网络语言。
网络群体事件中网民的心理分析
如 中彩 票
一
样 困难
,
并 非 曝 光 就 能 引起 定是那些极大
,
成 两 种 意 见 的 对峙
占主 导 地 位 的 意 见
。
最 后 逐 步形 成
一
个
形 成 强 大舆 论
网络意 见领袖的形
,
成
,
是 群体 膨 胀 的 关 键 点
是 整个事件
民挖 出 来 曝 光 的 事 情
可 能成 为
一
,
这 个 过 程 中 大 部 分 网 民是 无 意 识
网 的 匿 名体 制
,
曝光
。
种 是 当事 人 或 知 情 者 通
I
为 当事 人 和 揭 发 人 提 供
,
球 赚取 点击 率
,
,
先保持不 沉底
,
不被
,
过 网 络进 行事 件 真 相 的 直 接 曝 光
;
一
是
了心 理 安全 保障
使 得 他们 有 胆 量 说 真
淹没
。
某 人 突 然发现 了其 中的突破 点
网络 群 体 訇 件 中 }l= 里 网 民的 心 理 分 析
一
提起
“
群 体性
“
” ,
有文 化 的 人 很
”
,
果 事 件 的 处 理 得 到 网 民认 可
民的 赞 扬 声 中
一
,
那 么在 网
网络舆 论的形 成过 程
,
是 网络群
容 易想 到 勒庞 的
乌合之 众
。
满脑子
,
,
桩 网 络 群 体性 事 件 就
,
地 触 动 了 大 部 分 人 敏感 神 经 的 事 件 才
青年网民调查报告范文
青年网民调查报告范文根据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青年网民在网络使用习惯、时间分配和偏好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以下是对这些特征的详细分析:首先,青年网民的网络使用时间呈现出较高的集中度。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青年网民更倾向于在晚上10点至凌晨2点期间使用网络。
这一现象可能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工作学习时间密切相关。
许多青年人需要在白天工作或上学,晚上才有时间专注于网络活动。
因此,网络平台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段,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服务,以吸引更多的青年网民。
其次,青年网民对于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等娱乐内容的偏好较为明显。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青年网民每天至少花费2小时浏览社交媒体平台,而短视频的使用时间更是达到近3小时。
这一现象表明,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成为青年网民们获取信息、娱乐放松的首选渠道。
针对这样的偏好,相关平台应该不断提供新鲜有趣的内容,吸引更多的青年用户,同时也要关注内容的合法性和健康性,保障青年网民的信息安全。
第三,青年网民对于在线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近60%的青年网民每周均至少花费3小时进行在线学习或寻找自我提升的资源。
这一现象可能与当前社会对于技能更新和职业发展的重视有一定关联。
青年网民们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等,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因此,相关平台应该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并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内容定制,满足青年网民对于学习的需求。
最后,青年网民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青年网民更关注平台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愿意选择对信息进行保护和隐私安全较为重视的平台。
这一现象反映了青年网民对于个人隐私的关切和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
因此,相关平台应该加强对于用户信息的保护,明确规范数据使用行为,并提供对用户个人信息及隐私安全的透明化声明。
综上所述,青年网民的网络使用习惯、时间分配和偏好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研究综述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176 -2017年第10期 总第53期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研究综述张珈绮[摘 要] 社会矛盾是舆论的根源,但舆论不能从社会矛盾中直接产生;媒体是公众意见的交流平台,但并不能够生产意见;意见源自人的头脑,而使意见最终成为舆论的机制却是社会心理。
任何舆论都必须经历复杂的心理过程,即使是在网络时代,网民的心理互动也是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网民心理;网络舆论;舆论引导[作 者] 张珈绮,国防大学军事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关于网民心理的研究目前为止,国内业界尚未形成对网民心理概念的明确界定。
有学者综合网民和社会心理的叙述,提出网民心理是网民在互联网上积极发言、发帖等关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表现①,也有学者将网民心理概括为网络使用者在网络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或行为②。
网民心理是网络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人们把网络心理等同于网民心理。
网络心理的研究对象是互联网上一切传播活动的心理现象,至少包括网民心理、网络媒体从业者心理、网络管理者心理、意见领袖心理等。
《网络传播心理学》(申凡,3013)一书把网络心理划分为网络交往型传播心理、网络广场性传播心理、网络组织型传播心理、网络公告型传播心理以及网络检索型传播心理。
但在实际研究中,除了网民心理,对其他类型的网络心理的研究极少。
所谓网民一般心理,是指所有网民具有的共同心理极其特征。
目前对网民一般心理特征的研究普遍是从网民作为个体的心理特征及网民在群体中的心理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网民个体心理是在网络中单个网民面对社会事件所产生的心理;网民群体心理是众多态度、情绪、意见相似的网民共同持有的心理③。
(一)网民的个体心理特征就上网需求而言,《网民心理初探》(李春华,1998)根据网民不同的上网动机将网民划分为精英型、社交型、娱乐型、平均型和沉溺型,并分析了各类网民的心理特点。
文章认为,精英型网民要求更高的网络服务;社交型网民在网络隐匿性下使原有的社交障碍消失;娱乐型网民偏爱娱乐方式;平均型网民能够理智使用网络;沉溺型网民意志薄弱有明显逃避社会责任的倾向。
持续重度网民的网络行为及健康心理调查
持续重度网民的网络行为及健康心理调查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于网络。
尤其是在COVID-19疫情期间,隔离和社交距离措施导致更多人依赖网络进行工作、学习和社交。
然而,不良的网络行为和网络成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持续重度网民的网络行为以及网络成瘾与健康心理之间的关系。
二、持续重度网民的网络行为1. 无限制的网络时间持续重度网民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花费大量时间上网,直到对其他活动感到失去兴趣。
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睡眠不足、身体不健康。
2. 无节制的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成为了持续重度网民的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那些沉迷于游戏的人来说,游戏成了他们活着的主要意义。
这种游戏成瘾行为往往导致学校成绩下降、脱离真实社会、甚至对家庭、朋友产生影响。
3. 无法拒绝的社交媒体另一个成为持续重度网民的重要原因是沉迷于社交媒体。
网络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等,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与朋友交流和共享信息,进而加强社交关系。
但是,如果无法控制社交媒体的时间和频率,出于寻求关注和认同感而在网上发布一些私人信息,这可能会对自我形象和自尊心造成损害。
4. 信息过载与注意分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喜欢在网络上获取新闻、文化和其他各种信息。
然而,当我们尝试在网络上找到我们想要的信息时,我们会发现有太多的信息需要搜索和筛选。
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导致我们容易注意分散、无法集中注意力。
三、网络成瘾与健康心理1. 精神压力和抑郁持续重度网民的行为可能导致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依赖网络的一种心理障碍。
这种障碍可能给一个人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抑郁,使他们无法享受生活中的任何事情,甚至没有办法思考或处理日常事务。
2. 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对于许多网络成瘾者来说,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安全感和快乐,暂时忘记了现实生活的压力和挫折感。
然而,当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获得足够的快乐时,他们开始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试图通过更多的网络活动来获得更多的快乐,但这种做法往往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
网络消费者的心理动机和特征
实训报告实训名称网络消费者的心理动机和特征专业班级学号姓名XX实训日期实训地点指导教师实训目的通过该实训,了解目前网民现状,熟悉网络消费者的特点和心理动机,明确网络消费的需求特征,能够对网络消费者的购买过程进行分析。
实训要求需要掌握网络消费者特点和心理动机相关的基础知识,有连接网络的电脑。
实训内容(记录各项内容的操作步骤)1、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下载第1次、第10次、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状况调查报告,比较各次报告的数据变化(主要在人数、性别、年龄、收入、职业、文化程度等),分析网民发展状况对网络营销的影响。
2、通过搜索说明网络消费者购物的动机(如需求动机、心理动机等)。
3、登录当当网()和卓越网(),看看商品打折的信息,并进行比较,打折的商品是否能够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4、网络的特点使得顾客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增强,也使得顾客对网站的忠诚度降低,网站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吸引顾客、开拓市场,并维持顾客的忠诚度,以稳定市场?5、完成实训报告。
实训结果 1、登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站,通过比较第一次、第十次、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状况调查报告,有以下几点结论:人数明显增多、女性互联网普及程度相对较低、网民年龄结构继续向成熟化发展、互联网进一步向低收入者覆盖、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网民中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农林牧渔劳动者等群体占比上升较快,无业/下岗/失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产业服务业工人等职业占比在下降。
网民发展状况对网络营销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一直不断的提高,网民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在网络营销方面确实有着不错的发展,但是还是要靠产品的潜在顾客进行对症下药,如果找到门路,网民增多对于网络营销当然是不错的前景。
2、通过搜索了解了一些网络消费者购物的动机,有:寻求物美价廉、方便实惠、种类繁多、选择的范围大、减少了中间环节、可以买到从本地买不到的东西等等。
3、登陆了当当网和卓越网,比较了下商品打折的信息,就拿图书来说吧,当当推崇满多少元打多少折,而卓越网上的图书是满多少元立减多少钱。
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
网民行为特征分析
《城市网民网上行为与市场研究报告》通过互联网实验室对网 民的调查,掌握了一些关于网民行为的数据,据此,我们勾画了 一张“网络服务地图”,通过网民行为归纳,定义了现今活跃在 网络上的10种网民:
一纯信息网民
信息网民,人数占网络消费市场15.6%,人数规模居第 二位。
“纯信息网民”主要以中年低网龄的人群为主,他们对 网络的了解不深,只会或者只愿意简单看看新闻,查找工作 相关的信息。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度很低,网络在他们生活中 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此类网民的职业从我们调查数据也可 看出,多是办公室文员、一般行政管理人员。
90 后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情况:90 后网民共2731.5 万占网民 总数的13%,网民按年龄的分布状况如下图所示:
90 后网民访问行为特征综述
特征一:90 后网民对购物、娱乐及视频等网站类型的访问偏好较强
90 后网民访问行为特征综述
特征二:小型购物网站在90 后用户群体中的普及度高于整体网民
二纯沟通网民
“纯沟通网民”只使用互联网的交流沟通服务,他们 人数占到整个网民群体的10.7%,年龄分布比较平均,学历 偏低,上网和工作的相关度低。
“纯沟通网民“以青年为主,主要在公共场所和家庭 上网,他们和“一般网民”的区别在于他们基本只使用沟通 交流类服务(QQ/Mail),而较少使用信息获取和休闲娱乐类 服务。他们的网络意识和网络使用知识是比较低的。
网民心理特征分析
网民心理特征分析是网络舆情研究涉及到的重要内容。目前, 网民心理不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受到西方各种理论和思潮 的冲击。主要呈现出九大心理特征:
第一,渴求新知; 第三,彰显个性; 第五,减压宣泄; 第七,追求平等; 第九,自我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IT网民整体状况分析 IT网民整体状况分析
• 总体网民规模 2010年上半年,我国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6月,总体 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 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
IT网民整体状况分析
• 总体网民规模
90 后网民访问行为特征综述
特征三:90 后网民对小型网站访问偏好性普遍存在,分布规律较随 机。
90 后网民心理行为特征综述
90后网民网络娱乐应用最突出
90后网民目前在6-19岁之间,独特的年龄段决定了这一群体 网络应用范围较窄,应用主要集中在网络娱乐类应用上。90后网 民在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应用上使用率最高,其中,有80%的90 后网民都玩网络游戏,高出80后10个百分点,更高出 70后近20 个百分点。而在其他应用上相对较低。
三基础网民
基础网民,占全体网民市场的22.0%,是网民服务市 场的基础。他们使用全部的基础服务,基础网民的性别男女 基本平衡,上网地点比较散,学历分布比较平均,上网使用 的服务品种,电子邮件占29.1%,网络聊天占到28.4%,新 闻25%,工作查询24%,。
四纯娱乐网民
“纯娱乐网民”指只使用基本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的网民, 他们是网络服务市场金字塔构架的中坚力量,占网民总量的13%。 性别构成为男性占多数,“纯娱乐一般网民”的年龄分布以青年为 主,19-24岁最多,达到45%,学历分布显示出低学历为主,上网 地点只在公共场所占41%,只在家庭占26%,这和公共场所上网目 的性比较强,多为休闲娱乐为主是相关的。工作的关系以低工作关 联度为主,使用的具体服务品种,以沟通、娱乐为主,其中多媒体 娱乐占的比例是10类人群中比例最大的。
七泛娱乐网民
平均年龄25岁,大专文化,中级网民层属于年轻的纯 娱乐网民和年龄稍大的信息娱乐网民之间,上网地点以公共 场所和家庭为主。他们多用网络聊天、游戏、新闻等服务。
八网络工作网民
男性比例多于整体网民比例,平均年龄28岁,学历本 科为多,上网地点以家庭和单位为主,上网主要和工作相关。
九次全能网民
更新博客 网络社区
48.3% 49.1%
-0.8%
论坛/BBS 论坛/BBS
19.5% 13.0%
6.5%
交友网站
15.6% 9.3%
6.3%
网络游戏 网络娱乐
46.2% 44.7%
1.4%
网络音乐
78.7% 78.9%
-0.2%
网络视频
59.7% 58.2%
1.5%
网络购物
11.4% 12.7%
b.年龄结构 b.年龄结构:年龄结构上,18-35岁人群为网购人群的主体。其中25-30 年龄结构 岁人群占33.8%,18-24岁人群占30.0%,31-35岁人群占26.9%。 参与比例较低的人群集中在一老一小。首先,18岁以下的人群 一方面对网络的知识和经验不及网购的主流人群,另一方面其经济条 件、判断力和周围环境也对其有所制约。而40岁以上的人群对于网购 的风险评估略大,对网络的知识和经验也同样不及年轻人。 因此,18-35岁的人群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网购人群的主体。
IT网民整体状况分析
• 宽带网民规模 2010年上半年,我国宽带网民规模继续增加。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 据, 2010年1-5月,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979.2万 户,达到11301.7万户,而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了168.8万户。
IT网民整体状况分析
• 宽带网民规模
IT网民整体状况分析
二纯沟通网民
“纯沟通网民”只使用互联网的交流沟通服务,他们 人数占到整个网民群体的10.7%,年龄分布比较平均,学历 偏低,上网和工作的相关度低。 “纯沟通网民“以青年为主,主要在公共场所和家庭 上网,他们和“一般网民”的区别在于他们基本只使用沟通 交流类服务(QQ/Mail),而较少使用信息获取和休闲娱乐类 服务。他们的网络意识和网络使用知识是比较低的。
差异(男性比女性) 差异(男性比女性)
网络新闻 网络媒体
66.1% 68.9%
-2.8%
搜索引擎 信息检索
58.7% 61.7%
-2.9%
网络求职
12.4% 9.7%
2.7%
电子邮件 网络通讯
34.4% 42.2%
-7.8%
即时通信
64.9% 74.1%
-9.2%
拥有博客
34.3% 51.6%
-17.3%
网民心理特征分析
网民心理特征分析是网络舆情研究涉及到的重要内容。目前, 网民心理不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受到西方各种理论和思潮 的冲击。主要呈现出九大心理特征:
第一,渴求新知; 第二,猎奇探究; 第三,彰显个性; 第四,娱乐时尚; 第五,减压宣泄; 第六,跟风从众; 第七,追求平等; 第八,渴望创新; 第九,自我实现。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f.消费观念 f.消费观念 2追求个性化的消费 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个性化消费成了现代消费的主流。而网上购物的人群集中在18--35岁 之间,这些人是典型化的主要代表,他们往往富有想象力、渴望变化、 喜欢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个性化消费需求很大。
五典型娱乐网民
“典型娱乐网民”就是使用沟通和休闲娱乐的网民群体, 他们占到整个网民的9.9%。男性占到70%;低年龄段网民 占多数,以低学历为主,主要使用的网络服务品种为网上聊 天63%,网上游戏55%,多媒体娱乐15.7%。 “典型娱乐网民”以青少年男生为主,一般在公共场 所和家庭上网,上网的目的性也较强,主要为玩游戏和聊天, 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使用人数占的比例都超过50%,这也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最普遍的最典型的网络玩家,互联网对他 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一个跨越时空差距进入想象空间的虚拟娱 乐世界。
男性比例多于整体网民比例,平均年龄28岁,学历本 科为多,上网地点以家庭和单位为主,上网主要和工作相关。
十全能网民
男性在高级网民比重最高,占76%,平均年龄最大近 30岁,高学历最大多,研究生比例最大,网龄最长5年以上, 上网在单位家庭、家、单位。这是一般网民发展的终极状态。
网民行为特征分析
《城市网民网上行为与市场研究报告》通过互联网实验室对 网民的调查,掌握了一些关于网民行为的数据,据此,我们勾画 了一张“网络服务地图”,通过网民行为归纳,定义了现今活跃 在网络上的10种网民:
3.手机网民规模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10年6月,手机网民用户达 2.77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手机网民在手机用户和总体网 民中的比例都进一步提高。
IT网民整体状况分析
3.手机网民规模
IT网民整体状况总结
• 学生是新网民的构成主体,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 • 新网民手机上网的使用率较高,手机上网发展速度较快; • 新网民网络应用数量较少,其侧重的应用与网民总体略有不同; • 新网民对互联网的人际交往价值认同较高,但网络生活孤独感较强; • 新网民对互联网实用价值的认同随使用时长的增长而提升;
网民行为特征分析
《城市网民网上行为与市场研究报告》通过互联网实验室对 网民的调查,掌握了一些关于网民行为的数据,据此,我们勾画 了一张“网络服务地图”,通过网民行为归纳,定义了现今活跃 在网络上的10种网民:
一纯信息网民
信息网民,人数占网络消费市场15.6%,人数规模居第 二位。 “纯信息网民”主要以中年低网龄的人群为主,他们对 网络的了解不深,只会或者只愿意简单看看新闻,查找工作 相关的信息。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度很低,网络在他们生活中 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此类网民的职业从我们调查数据也可 看出,多是办公室文员、一般行政管理人员。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d.上网时间与上网习惯、 d.上网时间与上网习惯、喜好 上网时间与上网习惯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d.上网时间与上网习惯、 d.上网时间与上网习惯、喜好 上网时间与上网习惯 下表不同性别新网民上网习惯喜好
类型
具体应用
男性新网民
女性新网民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b.收入水平 b.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c.收入水平 c.收入水平:上图呈现的是本次调查中IT网民的收入分布情况,收入在 收入水平 1501-3000元、3001-5000元价格区间的比例持平,均为31.7%,累计 比例63.4%;其次为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比例为28.8%;5001-7000 元中高收入者所占比例为4.7%;7000元以上高收入者比例累计为3.1%。 可见,收入在1500-5000元之间的中层收入群体是网络购 物消费的主力。而高收入群体的网络购物比例则相对较低。
-1.3%
网络售物
1.3% 1.3%
电子商务
0.1%
网上支付
3.6% 3.7%
0.0%
旅行预订
0.9% 1.3%
%
网络金融
1.9%
网络炒股
3.2% 6.3%
-3.1%
网上教育 网上教育
9.5% 9.0%
0.6%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e.广告接受度 e.广告接受度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a.教育背景 a.教育背景:网购网民的文化结构主体为高中、中专、职高、大专和大 教育背景 学本科群体。3者一共占了9成以上的比例。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b.年龄结构 b.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IT网民网购特征描述
六信息娱乐网民
“信息娱乐网民”,就是使用信息获取和休闲娱乐类 服务的网民,占整体网民的6.4%,“信息娱乐网民”性别 以男性稍多,占63%。突出的是30岁以上网民占40%,大专 学历占到41.9%,而本科学历占到20%。信息娱乐网民在中级 网民中属于年龄偏大,学历高,更偏重工作的类型,上网地 点也以单位和家庭为主。他们使用的网络服务以新闻、工作 信息获取为主,比较可能发展成网络工作型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