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为什么要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

合集下载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

温儒敏全面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语文报社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你在前行中涤清迷雾……◆新高考◆一、命题将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增大。

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二、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课堂教学要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三、更加注重信息筛选处理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为什么现在那么重视检索能力的训练?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有太多信息需要去辨认。

这些年高考语文在强化检索能力的考查,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所以在教学中,老师们需要引进检索阅读。

备考高三,还需要对检索阅读进行训练。

考查检索能力通常看你在阅读过程中能不能排除概念干扰,能不能提取新的信息。

尤其在实用文阅读中,基本都含有概念干扰这一特点。

另一个变化就是考逻辑思辨。

这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所缺少的,新课标也会注入。

未来,高中语文也专门有逻辑思维这块内容。

20世纪50年代是要学逻辑的,但后来没有了,现在重新重视起来,是因为当今社会太不讲逻辑了,网上掐架的人打了半天都不知道对象是谁,完全没有逻辑。

预计2018乃至今后的高考语文阅读题量会持续增加,锻炼阅读速度、提升反应能力迫在眉睫!

预计2018乃至今后的高考语文阅读题量会持续增加,锻炼阅读速度、提升反应能力迫在眉睫!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话乍一听有些耸人听闻。

2018第五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启动仪式现场,温儒敏与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坐在了主席台上,纵论语文教育、青少年写作和高考改革大势。

这3位大咖也许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们最想亲近的人了。

自今年9月,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后,温儒敏就成了中小学语文老师追逐的对象——对新教材怎么把握和吃透?新教材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出了什么要求?未来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温儒敏揭露现状之后话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大家注意了,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预计2018乃至今后的高考语文阅读题量会持续增加,锻炼阅读速度、提升反应能力迫在眉睫!温儒敏还透露:“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他下面的讲话让参会的人屏气凝神: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2015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

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

2016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

“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学习哥说:高考语文阅读题的选文范围,将会远远超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认知范围。

难度、深度、广度,全面向学术级、经典级看齐!只看《读者》和四大名著,别说高考语文,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温儒敏继续抛出炸弹: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是:“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扩展,就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因为在温儒敏看来,女孩子中学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小立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

浅谈高考语文分值的提高

浅谈高考语文分值的提高

浅谈高考语文分值的提高近日以来,关于增加高考语文分值、降低英语分值的改革框架方案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

这次的高考改革虽然还仅限于北京地区,但是影响到全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这次将语文的分值增加到180分是创造了历史上语文的最高分值,而英语科目的分值降到了100分,一个增加一个减少,对于现在的高考分值的改革,我想北京市有关部门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在这个问题上也包括了很多很深远的意义,我想不仅仅体现的是一个分值改革的问题,更反映出在教育领域等具有思考分析价值的东西,下面我就一一跟大家来谈谈我对此问题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我觉得将高考语文分值的提高是一件弘扬我国汉语言文化,利国利民的好事情。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一直有小道消息称高考语文将要进行一次改革,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母语在一定程度上走入了误区,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母语素养的提高。

这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具有几千年语言文字底蕴的中华民族,我们不能看着未来的青少年学生们对自己国家的语言没有明显提高,反而濒临一种倒退的局面。

所以,高考语文的改革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次的改革意义非常重大,要让孩子们爱上母语,更好的学习母语,并且将来更好的运用母语,我觉得这种改革的宗旨是值得肯定的。

回顾历年的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那便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又说明了什么?我个人认为高考语文作文是高考语文的一个缩影,说明了一下几点。

第一,说明了高考语文很难、很灵活、很多变。

一个人的文学水平是一个慢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才能获得一些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力。

第二,高考语文很难得高分。

因为高考又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应试考试,又鉴于语文科目不好得分,所以很多家长、学生就把复习的火力放到了一些比较容易得分的科目,或者自己更为擅长的科目,比如英语、数学等等,往往忽略了对语文的掌握,对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高考这种应试教育不得不说是把高考语文推入一个怪圈里,而没有将考试最终的本质是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和素养体现出来,母语文化越来越得不到弘扬,这不得不令人心酸,感叹的。

高考语文阅读占比90%,几乎所有题型都需要阅读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占比90%,几乎所有题型都需要阅读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占比90%,几乎所有题型都需要阅读能力!过去,都说理科容易拉开分数。

我们那一代,流行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后来,这句口号慢慢变成"学好数理化,考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家长、学生,也一直奉为真理。

于是,花大力气,补习理科。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阅读写作占比90%,几乎所有题型都需要阅读能力而语文,一直认为,是"很难拉分";的。

可补,可不补!语文老师,也一直被认为是成就感最低的教师。

花的时间最多,收效却最低。

但是,这个观点,最近几年,却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很多家长发现,语文逐渐成了拉分厉害的科目。

这种现象,表现在2019年的高考上,更加明显。

当然,面对一张张冰冷的语文高考试卷,不仅仅是高中生的噩梦,更提前让部分初中生开始警醒。

其实,高考试卷的出题思路,无疑是在给读小学的学生、家长以及老师发出信号:再不阅读,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了!!!第一道基础题就是阅读!这几天,浙江教育考试院陆续发布了今年的高考各科试卷。

全民作文吐槽后,语文试题再次引发讨论:语文试卷的总分是150分。

在这150分钟,阅读和写作的分数竟然占到了130分!即使是字词基础考查也是放在阅读题里考!这样算下来,整张试卷阅读写作的比例高达90%!小语查阅了历年高考语文卷子,发现,其实,这样的改变从2017年就开始了:几乎所有题型都需要阅读能力,中高考语文未来会在这些方面加大难度。

考卷文字的增加如果你的孩子不经常阅读,考试时阅读速度太慢就会吃亏!举例"全国卷Ⅱ";的语文考卷,现代文言文篇幅极多,题目或许不多,但是阅读起来很费时间。

这样就考验了考生的阅读速度和抓住重点的能力。

未来语文将成为中高考的杀器,高考要实现15%考生做不完卷子。

而在未来,名著阅读的试题会考到更多的细节,以免学生只是在得过且过地背诵。

高考改革之后,语文重要性提高

高考改革之后,语文重要性提高

高考改革之后,语文重要性提高1.重要性提高语文依然为150分。

看起来似乎比重下降了,但其实相反!新政中6选3的每门学科都有基准分40分,即每个考生的高考分数都是以6选3中每门课的40分、共计120分为基准,于是高考实际总分为660-120=540分。

3科总分210分,能拉开差距的只有90分,在实际考试中这个分差还会更低,因此6选3科目对于学生层次的区分度不高。

不止如此,由于英语高考的参考分将会在127-132分左右,所以学生在英语上的分数差距较之前将会有所减小,因而语文、数学在高考中的比重越发增加。

2.得分容易度高于6选3科目6选3科目按照考生在全市的排名比例折算分数。

如全市排名前5%的考生分数为满分70分,排名6%-15%的考生成绩为67分,中间只有3分的分差,但是考生的实际分差则可能不止3分,拉开这3分的分差,学生付出的努力要远大于实际成绩中拉开3分分差。

而语文成绩则是按照实际分数直接计入高考,在语文考试中拉开3分分差,要比6选3学科容易,因此语文学科的回报率是很高的。

3.区分度提高对于擅长理科的同学而言,在理科成绩普遍优异的情况下,语文更成为区别不同层次学生的决定性科目之一。

如果学生在6选3科目中皆选理科,那么语文就成为唯一的文科科目,容易成为短板。

6选3科目的区分度本身已较小,选理科的学生理科成绩普遍较好,这时语文成绩决定了学生最终的高考排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事实上,大部分擅长理科的学生,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在长期忽视语文的情况下,能最先意识到语文学习重要性的同学,容易在高考中胜出。

4、能力考查更突出语文高考试题的改革也逐年推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2014年语文高考中,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个人观点的题目越来越多,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通过识记和题海战术,更多的是灵活运用、综合提高,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面对这样的挑战,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拓展知识面,是语文学习的当务之急。

温儒敏:理性、务实地推动语文教育改革

温儒敏:理性、务实地推动语文教育改革

温儒 敏属于理 性 、 实的那类 学者 。他认 成绩 。 不赞 同“ 文教 学” 我 语 失败 的判 断 记 者 : 当前 应试 教育 体制 力量 仍 然很 强大 的情 况下 . 改 在 课
号或者 写些痛快 文章容 易 . 改革 就难 得 多, 要 在教 育领域 哪怕 是

寸的改 革 。 都要付 出 巨大 的代价 。 我们 光批评 抱怨不行 。 “ 还要 了解社会 , 多做建设 性工作 。 虽是 。 ” 敲边鼓 ”他 的本意却 是呼 唤 . 更多有识 之士关注基 础教 育和母语 教育 。 为社会做 点实 在的事
在 多大程度 上能够 促成高 考改革?
温儒敏 : 程 改革非常 艰难 , 成绩也 是应 当肯定 的。 码在 课 但 起
l教研动态 l 【 点】 焦
专业学 位之所 以能 够在 高校 中设立 。恰恰 是 因为它具 备学 位教 育的规 模提 出了要 求。而从 国际经验 来看 , 研究生 学位 区 将 硕 术性 。 日前 , 育部 下 发《 于开展 研究 生专业 学位 教育综 合改 分 为研究 型学位 和专业 型学位也 是通例 。在英 国 . 士大体 区分 教 关 革 试点 工作 的通 知》提 出要 。 . 改变 研究 生 专业 学位 教 育学 术化 为课 程 型硕 士与 学术 型硕 士 .美 国则 主要通 过第 一级 专业 学位
前 .我 国硕 士专业 学位 的培养 规模在 硕士 研究 生培养 总规 模 中
所 占的比例并 不高。劳动力市 场需 求的变化 、 研究 生就 业去 向的
多元化 、 职业 实践 对知识 技能 的要 求不断 提高 , 都对扩 大 专业学
学位 的规 模 、 障 专业学 位教 育 的质 量 。 当成 为政府 和高校 下 保 应 步 工作 的一个重 点。 ( 索源 : 人比 f ) 9 尊

为什么说大语文注定要火

为什么说大语文注定要火

为什么说大语文注定要火一、背景大语文将是教培行业的新热点。

高考改革后,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总分,外语学习的热情减退,学习者数量减少;数学命题难度要大幅度降低,拉分空间变小,且在今年的新政超纲检查中,奥数成了重点打压对象。

高考语文科目增加分值,提高难度。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透露高考命题方式的改革方向:阅读速度从7000字将会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增加5%~8%,阅读面将会广泛涉及哲学、历史、科技等内容。

“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语文成为名副其实的拉分王。

不仅高考变难,就连中小学教材都在相应的增加难度,学习起来更难!去年9月开始,全国中小学都统一采用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部编本”语文教材。

小学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增幅高达80%),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教材更加注重朗读,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的训练,综合性提高;中学教材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初中加强“名著选读”,高考必背篇目新增10篇,更加注重阅读和写作。

除了中小幼课堂和教材改革之外,国家也一直在重视并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复兴工作。

荧屏上出现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多档主打传统文化的热播电视节目,引发社会关注。

传统文化需求被点燃,课外辅导中国学大热,当今的父母对于孩子传统文化和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意识渐浓。

二、大语文和传统语文有何区别?传统意义上的语文主要指的是拼音与识字、组词与造句、现代文阅读和作文,以语言学习和应试为主要目标,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语文课本。

而“大语文”,则是用更大的格局和眼光看待语文学习,将语文的学习对象从语言拓展到文学、文化、艺术、历史等更广阔的空间,纵横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包罗万象。

形象一点就是:传统语文偏重语言学习,比如一篇课文要学习字词句、段落章节、中心思想等,强调“知其然”;而大语文更偏重文学部分,注重作者的写作背景与过程,理解作者的故事心境,强调“知其所以然”。

高考作文命题应用更多学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

高考作文命题应用更多学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

平衡的生活”为话题,要求展开写作。这些出题都有哲 理性思考,表面上简单,实际上需要一些辩证思维,难 度不小,也有利于拉开分差。对于那些平时读书少,做 题多,却不善于思考的考生来说,要能自立题目,开展
论述,又有些逻辑性,并不容易。这些题偏重考查理性
思维能力,值得鼓励,以往高考作文中常常见到的那种 “文艺腔”,这里恐怕派不上用场了;但这些题目似乎也 有些“别扭”,那些哲人的话可能是在某种语境中提出 的,现在单独抽出来,其内涵容易模糊,让很多考生不 知所云,往往就会“跑题”。出题还是要考虑大多数考 生的接受情况,切忌设有圈套陷阱。好的题目是让大 多数考生都能发挥,就看发挥得如何了。那种在审题 时就让众多考生损兵折将的题目,不见得是好的题目。
VIjlwerl
I(]『1
snq
201 3.08 制刘建胶l 万方数据
挥得好,而死读书的学生就较难了。 全国大纲卷的题目也很不错。其所提供材料是,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 结果显示,600,6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 人觉得不满意。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 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 也有人认为源于竞争激烈,等等。对于增进同学间的 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 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 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要求根据这些材料自己命题作 文。这个题出得很有现实感,让人联想到前不久网上 炒得火热的“药杀室友”事件,想到现在人情比较淡 薄,考生都会有话可说。这道题其实已经有很多提 示,是有指向性的,难度比起北京卷的题目要低一些, 但在800字左右篇幅中集中谈好某一方面,既能联系 生活感受又能从人际关系的“道理”上论说清楚,亦不 容易。多数考生都可能面面俱到,或者“教化”一番,结 果流于空洞。 江西的作文题目是如何评价“学生有三怕:奥数、英 语和周树人”。此话题久已在学生中流传,每位考生都 可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角度,也都会有话可说。这题目 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容易跑题,是比较能考出水平的。 上述几种命题都比较符合课标的要求,而且这些 题目能够考查出学生实际的语文素养及写作水平,具 有较高的效度。类似这种题,是很难“套题”的,写得好 就可能很好,不好就是不好,会拉开分数距离,方便分 级评分,也就有较高的信度。 还有一些省市的题目是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融 合,也偏于哲理。比如上海卷围绕这样一句话(其实是 一种现象)让考生去写:“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 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安 徽卷引用哲人萧伯纳的话:“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为什 么不做这件事”,要求自命题作文。四川卷以“过一个

教育部通知2021年中小学教材有新变化高考语文要让15%的人做不完

教育部通知2021年中小学教材有新变化高考语文要让15%的人做不完

教育部通知, 2021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一句话,“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惊呆众人!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重点讲述中小学教材的变化内容以及语文学习的应对策略,望各位看到此文的家长转给身边需要的人,家校联合,为孩子的教育统一作战!在三科教材由教育部统编以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材实行了三十年的“一纲多本”政策。

2017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课堂。

三年过渡期后,到2019年,“部编本”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此前在这三个科目上使用的多种形态的教材将告别课堂,成为历史。

“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的变化,是所有家长、老师最关心的问题!”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说。

具体到底变成了什么样?再带大家来看一下!语文课本变天:一年级就有《论语》使用新教材的语文有什么值得家长关注的重大变化呢?大量增加古诗文,新的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

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

今年高考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由60篇增加到70篇。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语文园地里设有《日积月累》,是要求孩子背诵并测验默写的。

这一栏里经常会出现文言文,一年级下册已经要求背诵并理解《论语》选段“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了!增加课外阅读,最明显的是初中阶段,名著阅读已经是必考内容,并有指定书目,小学新教材里也增加大量课外阅读要求。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现在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孩子每天必须阅读30分钟以上。

中高考再次证明:语文才是拉分王!2018全国各地的中高考结束后,段子手都在吐槽中高考作文,学霸们却早已开始关注今年升学的最新动向,总结经验,适应变化,调整提升学习策略和方法了。

中高考再次证明:语文才是拉分王,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更是学霸之间拉分的利器!2018年高考语文题目刚公开的时候,考生和网友就炸了锅,所有人都喊难。

温儒敏引领六大方面的高考语文改革

温儒敏引领六大方面的高考语文改革

温儒敏引领六大方面的高考语文改革陈秀征组稿高考语文怎么改革?一直处于高考改革焦点。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3月18日在《光明日报》发文《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与建议》,6月10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高考语文改革已看到曙光》,点明了语文改革的走向。

8月17日,温儒敏教授又在北京大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高端研修论坛就此做了专题报告。

温教授的引领和预测包含六大方面。

一是考卷命题的材料范围要拓展。

历来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依赖的材料都比较偏狭,主要就是文学方面的,“文学化”太过了,而且偏于琐碎的分析。

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我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太偏重文学,视野不够宽,而且文学的教学也并非就是往审美和情感教育方面靠,而是局限于琐碎的分析,这肯定不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

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

二是注重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考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语文课的要义就是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过去高考语文命题对这方面是不够重视的,现在有改进,将促进语文教学,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课改之后探索开设选修课,本意就是拓展阅读面,可是受制于高考,很难实施。

近年来也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另外,这两年很多试卷都出有背诵填补经典名句名段的试题。

我认为都是应当鼓励的。

读书状况其实最能体现语文素养,高考语文理所当然要重视。

我们看到已经有这方面更“大胆”的尝试,如去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部编版小学语文】《天地人》教学建议

【部编版小学语文】《天地人》教学建议

《天地人》教学建议一、识字本课6 个生字以三字一组分两行的方式呈现,易于学生朗读、记忆。

针对课文编排的特点,建议教学时以 3 个字为一组进行教学。

第一组可以充分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在看图说话中引出“天地人”3 个字。

第二组可以通过师生对话引出“你我他”,把识字和日常表达结合起来,充分借助日常用语进行听读、正音。

本课要认的6 个生字中,“人”的声母是卷舌音,“你、我”是第三声,单个字读要注意读到位。

由于学生还未学习拼音,建议借助图片、听读、创设情境交流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1)图片示范正音。

可以依次出示一组相关图片,如“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教师手举对应的生字“人”示范读,学生跟读,理解字义。

(2)场景听读正音。

如,借助生活场景认读“地”,教师可以用枚举法展示各种生活场景:铺满土的叫土地;铺满沙的是沙地;长满草的是草地;铺满雪花的是雪地。

教师手举生字卡片“地”,听学生的发音,并及时正音。

(3)日常交流正音。

“你我他”是日常交流用语,可以衔接入学教育的内容,创设交流氛围。

如教师一手举生字“你”,问“你叫什么名字”,并把生字卡片“你”递交给学生;一手举生字“我”,说“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

出示生字“他”,指学生问“他叫什么名字”,并把生字卡片“他”递给这名学生。

在交流递送生字卡片的过程中正音识记生字。

本课要求识记6 个生字。

“天、人”结构较简单,“地、我”结构相对复杂,“你、他”带有相同的部件。

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动作、生活场景等,形象化地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感受汉字的趣味性。

(1)生活语境识字。

本课6 个生字都是常用字,我们可以呈现各种生活中带有生字的图片,通过不同语境帮助学生识记、认读生字。

(2)比较识字。

比较“地”和“他”,说说不同在哪里。

(3)动作猜字。

辨认“天”和“人”,可以根据字形请学生上台演示动作,其他同学猜汉字。

学有余力的话,可以结合生活,积累“天地、他人”等词语。

温儒敏:应增加高考语文总分和作文分值

温儒敏:应增加高考语文总分和作文分值

温儒敏:应增加高考语文总分和作文分值今年的高考已结束,语文和作文试题一如既往引人注目.如何评价今年的高考命题?高考作文阅卷是否存在“秒杀”和“草菅人命”的情况?在高考的前提下,语文教学如何摆脱应试模式?带着这些问题,高考结束后,中国青年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今年作文题注重理性思维北京卷出得不错,有新意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请您从整体上评价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作文命题的趋势是什么?温儒敏(以下简称温):从网上看到全国的和一些省市的高考作文题,总的印象是比较放得开,体式多样,能尽量考虑让绝大多数考生都有话可说;材料作文还是占多数,让学生有想象、思考的空间,但又有一定的限制.和往年比较,还有一点变化很突出,那就是注意往理性思维靠拢.大约有半数以上作文题都是给一些材料(故事、图片或者语录等),要求学生找到材料所提示的核心,展开各自的思考与议论,考查的除了语言运用,很重要的是理性思维能力.我觉得这个变化是可喜的.去年这个时候我在《人民日报》也曾评论高考作文出题的趋向,认为应当往理性靠拢,摆脱“文艺腔”和套式作文的风气,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现在看来,这越来越成为共识.高考作文题是很难出的.既要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多数学生有话说,又要考虑有合适的难度.往年很多作文题的题旨太单一和常见,学生很容易把平时准备好的素材装进去,“套式作文”或者“馅饼作文”比比皆是,阅卷时很难拉开距离.今年北京卷出得不错,比较有新意,有适当的难度,不容易套题.所给材料是火车巡逻员每天在深山里守护铁路的故事.考生阅读材料后必须抓住某些可以发挥的要点,比如平凡的工作,执著地有责任感地做事,生活的充实和内心的宁静等.这些都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才能写好,空话套话比较难派上用场,也就比较能考出真实的水平.但也有些省市作文题比较直白,缺少新意.如四川卷“关于水的讨论”,江西卷围绕“拥有什么”的讨论,新课标卷关于油漆工给船油漆时顺便补洞的故事材料,学生一看就会奔向“职业道德”等“意义”,容易千篇一律套题,因为难度系数不合适,就不容易考出水平.记:每年高考结束后,对高考作文的分析就会马上出来,也有不少人会拿当年的作文题目与国外的题目相比,或是与民国时候的作文题目相比,您认为这样的比较是否科学?温:不能简单地拿外国的作文考试题目和中国高考作文题进行比较.为什么?考试的规模、性质不一样.外国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大一统的高考(韩国等少数国家有高考,但规模较小),他们一般都是“资格”考试(相当于“会考”),是设定的一个基本的较低的“门槛”,过了这个“门槛”,再由考生所申报的学校来组织考核,很看重学生平时的成绩及综合素质.外国的考试不会像中国高考这样“一考定终身”,所以标准可以低一些,区分度不用那么精细,考题也可以灵活一些.民国时期也不是全国统考,是各个大学独立组织考试,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因为是学校说了算,考试题目往往比较个性化.而中国的高考是全国性统考,考生多,规模大,牵涉千家万户,公平性不能不放到首位,这种考试政策性很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考试”.但是,在充分考虑考题科学性、适当的难度系数和评分的区分度等要素的前提下,高考语文和作文的命题也还是要不断改革的.从这一点说,又可以适当参考国外作文考试命题的经验.例如,欧洲有些国家的会考作文题,比较注重考查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死读书的学生,这类题目就比较难做好.我们的高考题历来较侧重描述与抒情,考文笔如何,这要改一改.高中毕业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高考作文命题尽量往理性思维靠一靠,这一点可以借鉴外国出题的经验.至于民国时期的考试作文题,五花八门,但又都比较倾向抒情描写.比如,季羡林先生报考清华大学那一年的题目,是《梦游清华园》,很有趣,但不太能考查理性思维.这类题目人文性强,能得到喝彩,但放到现今高考,就不一定合适.作文阅卷的问题不是“草菅人命”而是“趋中率”太高,拉不开距离记:高考作文评分阅卷带有更大的主观性,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议论,甚至有观点认为,高考作文的评分是在“草菅人命”,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您认为如何才能更科学地阅卷?温:说高考作文的评分是在“草菅人命”,这就有点过分了.不能把高考“妖魔化”,那样对学生的心智成长是不利的.现在的高考语文阅卷是严肃的.拿作文来说,阅卷之前都有“岗前训练”,标准定得较细,是多个阅卷老师评分的综合,不是一个阅卷者就敲定.虽然时间短,但还是有基本操作要求的.今年很多省市作文考题都往理性思维靠拢,而且难度适当,尽量避免套题作文,这都有利于考出水平.广大考生和家长没有必要听那些谣传,受“高考妖魔化”的影响.高考阅卷马上就要开始了,我这里提点建议.根据往年的情况,高考作文阅卷的确存在问题,这问题不是民间传说的“秒杀”,不是“草菅人命”,而是分数“趋中率”太高,拉不开距离.高考语文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作文评分一般分4个等级,其中二等40分上下(或者35~45分).据北京、福建等多个省市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作文卷占75%~80%,一等占8%~10%,满分作文凤毛麟角,35分以下的三、四等也不到20%.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二等分占比重如此大,即“趋中率”畸高,考得再好也很难企及高分,稍有准备就可以拿40分上下,再差也不至于落入三、四等.评分等级的这种非正态分布,不能反映考试水平,对考生是很不公平的.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作文评分有不确定因素,规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阅评,彼此给分的差异若超过5分,就需重新评阅.这规定本也是为了保证质量,却容易造成阅卷者为求“保险”而求同“趋中”.我曾建议调整高考作文评分等级标准,实施评分正态分布.如果分四等,二等(也就是35~45分)以占50%~60%为宜.应当提高一等的比重,可以达到15%左右.这些可以作为规定性指标.区分度大了,才公平,也才有选拔功能.高考作文因为趋中率太高,无论怎样都不会太差,也不能太好.结果就给广大师生一种错误印象,普遍认为语文和作文教学“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而放松语文教学.有的学校校长甚至让语文给其他好“拿分”的学科“让路”.这就是语文教学越来越边缘化的原因吧.高考语文应减少选择题适当增加文言文分值记:您以前曾说过,高考制度还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因此语文的改革还要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我们如何做才能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面作用?温:都说高考是很无奈的“指挥棒”,那么我们可以试试改造这支“指挥棒”,让它从正面去“指挥”,让教学和社会风气朝积极的方面改进和发展.我提三点建议:一是解决刚才说的高考作文评分“趋中率”问题,让二等分这个“大肚子”减减肥,考分正态分布.二是减少选择题.选择题表面上容量大,覆盖面宽,但有意制造似是而非的“圈套”,考生在这里要花很多时间,试题的难度提高了,区分度反而可能小了.实力较差的考生碰“运气”都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所以要改进,少出选择题,宁可多出一些填空题.三是关于文言文.今年文言文考分占的比重较大,我认为是合适的.不能因为文言文难学,应用性不那么强,就放弃.文言文是汉语的源头,没有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就很难说语文学得好,再说,适当接触文言文,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体验.高考语文中文言文适当增加分值,会刺激与鼓励教好学好文言文.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增加高考语文总分,可以从现在的150分,增加到200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让学生在作文考试中能尽量考出各自的水平.现在语文高考150分钟,由于作文之外其他考题太过繁琐,需要的时间也多,挤给作文的时间一般也就是50~60分钟.在这样短时间内要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其实是很难的,别说是中学生,就是中学或者大学老师恐怕也很难写好.如果高考语文的总分增加到200分,其中作文100分,这会极大激励语文教学,重视母语学习.这建议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为学科“争地盘”.语文教学现在受到很多批评,但怎么改都很难让大家满意,因为这是“基础的基础”;事实上受高考(包括分值)制约,语文“拿分”的确“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就很难得到重视.“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这句话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说的.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也是给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的课程,增加一些总分,大家应当会理解.对高考的“指挥棒”不要光盯着负面的影响,也可以从正面去发挥作用.如果高考语文和作文能实事求是做一些调整改革,让这个“指挥棒”从正面去“指挥”,相信那很管用,能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本文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温儒敏:改革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走向

温儒敏:改革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走向
4.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
5.提倡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现在多数人都读不完整本书,一是没有耐心, 二是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所以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 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6.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相当一部分糟粕,只属于它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转 化,也不可能支持当代文化生活。如传统文化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 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 诚信、正义、大同等观念,都是精华的部分,可以继承和转化、吸收;而愚忠、愚 孝、封闭、自私、奴性、麻木,等等,都是糟粕,应当批判和抛弃。
新教材
读书为要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用一家媒体的 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 不变的法宝。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 要的宗旨。
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语文的最重要的办法。举一反 三(精读课)运用精读学来的方法来读其它书(略读课)。老师们赤手 空拳重读课文,才使备课有温度,自己的感知。
2. 自由阅读
名著导读的主要功夫依旧在课外,课内只是激发兴趣,提供建议,或者 排除难点。所以,教师在做名著导读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自由”这 两个字。哪怕学生完不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得不好,也不要扼杀他的兴趣。
具体做法 名著导读要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目标管理,就是要设立名
著导读的总体任务和要求;过程管理,则是把完成任务每一步需要做的பைடு நூலகம்情 都规定好,包括“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消灭什么状态”“每天读多少页” 等。
比如《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写给自己看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回忆, 是成年人很痛苦的时候靠小时候的生活(回忆)来安慰自己,并不能当 成故事来读。所以要给学生预先说明这本书理解起来有难度,告诉他你 能读最好,读不懂就查查资料,了解一些背景,想办法读完;实在理解 不了没关系,以后再说。同时也要告诉他方法——

高考作文改起来并不难——专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高考作文改起来并不难——专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高考作文, 改起来并不难——专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为公平起见, 通常要求同一份作文需2-3人评阅, 相互给分差异若超出5分, 就需重新评阅。

改作文工作量相当于数学两倍, 又必需在7天之内改完。

阅卷人看一篇800-1000字作文, 时间只有一到两分钟, 甚至只有几十秒。

于是阅卷人就会相互求同“趋中”, 最简单方法就给二等。

这就是高考作文事实……“每个人都在埋怨, 每个人都在参与。

高考包含考生前途, 老师违心教学也能够了解。

有位老师说自己找了三个名人——季羡林、霍金、苏东坡, 让考生背熟这三个人名言, 经过排列组合, 能够应对15个不一样题目。

”——温儒敏类似“高考作文需要改革”呼吁早已屡见不鲜, 其结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到底是否一改就会“天下大乱”?稳步推进改革有什么思绪?有些显著不合理“技术性”弊端可否先改?不妨听听国家基础教育教授工作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和部分高考作文命题、阅卷教授意见。

底,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和《课堂内外》杂志召开了一次相关“高考作文”“民间会议”, 会议召集人温儒敏通知与会者——无须提供论文, 方便直奔专题; 会议现场不请领导, 不请记者, 畅所欲言。

来自北京、天津、宁夏、四川等省份高考作文命题教授、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高考作文研究教授以及少许退休语文老师二十余人会聚北京。

会议开始, 北大汉字系前任系主任、现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开门见山: “不要发怨言, 要提建设性意见。

关键是要用数听说话。

”与会者踊跃讲话表明, 确实当得起“民主、求实、建设性”等用来描述会议形容词。

会后温儒敏综合与会者意见, 向相关机构提交了《相关“高考作文”相关问题和改善提议》。

“很多同志和老师都认为我们这份提议点到了很多要害, 是建设性, 但相关部门主动性似乎还没有表现出来。

”温儒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趋中率”和“文艺腔”南方周末: 相关高考作文, 与会者认为哪些问题亟需处理?温儒敏: 最显著问题是作文分数“趋中率”太高, 相当程度上已失去选拔功效。

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

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

温儒敏解读语文教材变化
温儒敏是一位中国语文教育专家,他对语文教材变化的解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传承: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注重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他认为,真正优秀的语文教材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价值观和公民责任等问题,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2. 强调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他主张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注重实用性和生活性的增强: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他主张通过教材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 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温儒敏认为,语文教材的变化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促进跨学科学习。

他主张通过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温儒敏对语文教材变化的解读主要关注语文教育的价值传承、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实用性与生活性的增强以及学科
整合和跨学科学习等方面,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高考语文新课标形式解读

高考语文新课标形式解读

分怎么拿?不得不说,高考语文变难了,因

为它不再只考课本和文学常识,而是在考学
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不仅如此,语文在各学科间的重要程度
也已经凸显。
看看高考的变化、教材的变化和学科重要程度的变化, 还有这几年爆红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 面》《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节目……所有的现象都在告 诉我们:
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不读名著行不通!
不积累古诗文行不通!
不会写作行不通!
轻视语文行不通!
谢谢对高考语文的关注!
全国卷I、卷II、卷III,单古诗文考察就占
34分;而北京卷文言文+古诗文的考察分数高
3.
不积累古诗文
达44分!也就是说在北京高考语文卷中, 【文言文+古诗文+名著】占到了54分的比例!
=
这分数意味着什么?拿到它,大专变本
本科变高职
科、二本变重本、21பைடு நூலகம்变985。 但如果不读古诗文、不看名著,这几十
"题目太多、字数太多根本做不 完!"让很多考生叫惨连天。他们 正是温儒敏教授口中说的"15%的 人"。 1. 阅读能力差=做不完 今年的高考试卷,乍一看满满 都是文字!去年说的"高考变革" 已经实现,所有题目都在默默考 查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能力。阅 读不行卷子根本做不完
2. 不读名著=不会做
感受下2018北京高考卷 微作文题目(10分):
温儒敏还透露:"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 完!"他说: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 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2015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 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

温儒敏剧透视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温儒敏剧透视高考语文改革方向

员” “半个 幽默大 师”……那么,教 情 绪渐渐 消失 ,最后 能够 自信 独立
师语言一定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 地 朗读完 毕 。在 最后 的评课 中 ,评
力。这样的课堂 ,怎么会不生动呢? 委 们都提 到 了这 个生成 ,为 这名教
三照生成 。教 师在备课 中会做 师加 分不少。
对付考 试 。比如 ,有 老师总 结 出15 可 能增加 到 i万字 ;阅读 题量 也 增
种 写法 : 怎么 用爱 因斯坦 的名言 , 加 了,今 年 的题量 ,不 是题 目的数
怎 么 套 入 自 己 的 经 历 和 想 法 , 怎 么 量 ,是你 要做完 的题 的体 量 ,比去
联系新闻,诸 如此类。
师 的口头语 ,这固然不对 。但从另一 迪 智慧,生成精 彩?
方面来看,教师的 口头语分散 了学生
笔者 曾在 《小 学语文教 学》杂
的注意力 ,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
志 上读过 一篇 文章 ,里面讲 到 :在
上 海 市 特 级 教 师 贾 志 敏 说 过 , 一 次 优 质 课 评 比 中 , 一 名 学 生 由于
中小学生 喜爱 的童话作家 曹文 轩也 15O分 ,作文 占60分 。作 文分 数分
在 “部编 本 ”教 材 的编 写 队伍 里 , 成 四等 ,二等 分是42 ̄45分 。他们
前一 阵是编小 学、初 中的 ,现 正要 调 查 了4个 省 ,75% ̄85%的学生是
编高 中语 文课本 。 “将 来 的作 文怎 二等分 ,根本拉不开距离 。
培 养 ,才 能 保 护 好 孩 子 的 文 学 天 类 高校 的学生作文 成绩 ,比考入二
赋 ?”老师们 有一肚 子 问题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儒敏:为什么要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温儒敏:为什么要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
北京市《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将语文分值从150分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调到100分,文理科综合300分调到320分,数学不变,还是150分。

这个消息出来后,社会反响巨大,据网上投票统计,大多数人赞成,也有不少人反对。

这是肯定的,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不可能意见完全一致。

我是极力赞成这种改革的,这是经过多年争论和反复研究后终于沉淀下来的结果,预示着举步维艰的高考改革终于又迈出沉重的一步。

为什么要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理由有三。

一是语文学科属于基础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对一个人成长的“覆盖性”影响,是其它任何学科都难于取代的。

语文学好了,能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

有人可能认为,我是中文系教授,对语文情有独钟,说这话是“王婆卖瓜”。

其实很多卓越的科学家也都强调语文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院士就说过,“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

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它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长和思想的开展。

反之,如果语文学得不好,数、理、化等其它学科也就学不好,常常是一知半解。

”他强调的就是语文的基础性。

苏步青先生曾向教育部部长建议,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第一天考语文,及格的再参加以后的考试,语文不及格的就直接淘汰。

苏步青担任复旦校长时,就把语文列为自主招生考试必考科目之一,并说:“其它科目可以不考,但语文一定要考。

”看来,语文的基础性决定了它不应当和其它学科等量齐观,适当增加高考语文的分值是完全必要的。

二则语文又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培养目标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应当延伸到整体素养。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把“语文素养”当作核心的终端的课程目标。

而“素养”的考查是比较难于量化的,光靠一些知识性的题目,或者局限于一些具体的能力测试,都难于检测总体的语文素养。

高考之所以要考作文,也是希望通过作文来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因为作文有赖于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及其背后的思维力、审美力、文风,等等,其实就是素养。

而这些年来,高考作文的分值一直在60分左右,显然不够,难于承担“综合考查”的任务。

多年来,我和许多专家都呼吁增加高考作文和整个语文考试的分值,理由就是原来150分的“盘子”不够大,需要扩大一点,才“盛”得下语文素养综合考查的内容。

三是现在母语学习普遍不受重视,语文教学已经被边缘化。

因为语文素养提升要靠大量阅读,要长期积累,很难依赖“短促突击”的复习去提高考分,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势必放逐语文,挤掉本该学语文的时间给英语或其它“好拿分”的学科。

有的学校甚至公开要语文给其它学科“让路”。

适当增加语文分值,将有利于恢复语文应有的地位,让全社会重视母语教育。

现在很多人眼睛只盯着分值的增减,而不看整个改革的方案,不同学科立场就难免有片面的争执。

就说英语的分值降低吧,其配套措施是平时增加等级考试,最终退出高考,实行社会化考试。

其实是更重视英语,也更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

同样,语文分值提高也并非万事大吉,重要的是要改进现有的普遍的语文教学模式,向多读书以提升素养的路上靠拢,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当然,语文高考命题和阅卷也必须改革,增加科学性和公平性。

高考改革牵涉方方面面,需要积累,稳妥推进,最终的目标应当指向高考的社会化以及整个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有百利无一弊的改革是不存在的,既然踏出这一步,就要超越坐而论道,勇敢前行,不断实践与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