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doc
国学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国学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国学师德师风心得体会(通用16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国学师德师风心得体会(通用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师德师风心得体会1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去学习,到葛源石桥小学学习师德师风,抱着学习的心态,我们走进了葛源,走进了石桥。
在那里,我认真听取了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看着那一个个平凡的名字,殊不知,名字背后却是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
这些乡村教师在不同的环境中却发扬着最伟大的精神,那就是无私奉献。
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行动是对教师高尚师德的最好诠释。
这些教师,无论是自身家庭,还是在大山底下坚守了三四十年,还是自己一个人扛着重担,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的炊交员,管理员,维修工,还是为了那些可怜的孩子……不管是什么,他们的信念都是共同的,那就是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他们为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他们不辞幸苦,任劳任怨,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爱心与责任心谱写出一曲又一曲美妙动人的乐章。
最让我感动的是石桥小学的校长——赵勇。
真的难以想象一个大男人既当爹又当妈。
而且自己曾经还出了点身体状况,差点截肢。
但他面对现实,坦然面对,没有逃避。
学校有六位老师,当时有几位特岗老师刚被分配到石桥小学,这些老师到学校后,看到学校的情况,便有立即返家的念头,但经过赵勇老师的劝说,也做了相应的承若,令他们万分感动,便留了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由于赵勇老师的努力付出,使学校旧貌换新颜,以前没有的,现在有了,以前有的,现在学校更好了,所以,是他们给了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他们给了石桥小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想象着他内心的矛盾,内心的痛楚,却能坚强地走了过来,自己真的是自愧不如,我们生活在发达地区,身处优越的教学环境,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有何理由叫苦叫累。
国学活动师德心得体会
国学活动师德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国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多年来,我深感师德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师德,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规范。
善待学生,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和目标。
在开展国学活动中,我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思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国学活动的师者,首要的是要具备应有的专业素养。
纵观历史文化,我们会发现国学并不是一种教科书式的知识,而是需要深入探究和理解的。
因此,作为国学活动的师者,我们必须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宽广的学术视野。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领会国学的精髓。
为此,我自己不断阅读各种经典文献,与学术界进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其次,作为一名国学活动的师者,要注重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国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播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
在国学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在活动中,我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共同探讨和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国学的精髓。
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和社会公德。
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我相信学生将会受益终身。
再次,作为一名国学活动的师者,要保持清正廉洁的师德风范。
师德风范是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所在。
在国学活动中,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坚持廉洁自律,严禁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行为。
同时,我也注重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举止中做到以身示范,起到榜样的作用。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作为一名国学活动的师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水平。
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
《国学智慧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
《国学智慧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
国学智慧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心得
国学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是教师职业的基石。
作为一名教师,通过研究国学智慧,我深刻体
会到了其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影响。
国学智慧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与教师职业道德
修养的核心要求是一致的。
在国学智慧的指导下,我认识到作为一
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坚守职业道德的底线。
国学
智慧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提醒着教师要懂得如何修身,以身作则来影响学生;要注重家庭教育,做一个合格的父母;要关
心社会大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这些
都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国学智慧还讲究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
养的重要表现。
国学智慧中强调教育的使命和意义,教师应该充满
敬畏之心,把教育事业视为神圣而光荣的事业。
在国学智慧的引领下,我明白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要尽心尽力地教育学生,培养
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
同时,国学智慧中也强调了教师的自我修养和研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
总之,国学智慧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通过学习国学智慧,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师职业的意义和要求,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学习国学智慧,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读《论语》有感归义中学范美霞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
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
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
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
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
师德师风国学心得体会总结
师德师风国学心得体会总结在当今社会,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和文化的传承者。
因此,师德师风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而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道德理念,对于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我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对师德师风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
国学中强调的“仁爱”思想,是师德的核心。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深刻地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用心去了解和帮助他们。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耐心细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用爱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国学中的“礼仪”文化,为师风提供了行为规范。
古语有云:“礼之用,和为贵。
”作为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应当体现出对教育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关爱。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身作则,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师风榜样。
国学倡导的“学而不厌”精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不断学习,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
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还包括对自身修养的提升和对学生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
国学中提倡的“中庸之道”,对于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面对学生差异、家长期望、教育改革等多重压力时,我们应当保持平和的心态,既不盲目追求功利,也不消极懈怠,而是要寻找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路径。
国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激励教师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担当。
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传播正能量,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更为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通过学习和实践国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风,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国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尊敬、让家长放心、被社会认可的优秀教师。
师德师风结合国学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结合国学心得体会在教育的长河中,师德师风始终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国学的丰富内涵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对于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我在结合国学学习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育的本质在于启迪心智,塑造人格。
古代圣贤如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教诲至今仍为我们所推崇。
孔子提出的“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国学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修身即是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齐家则是要在教育工作中注重团队合作,与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关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
国学中的“仁爱”、“礼仪”、“忠诚”等传统美德,对于塑造教师的师德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日常教学中,我努力践行这些美德,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将国学的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通过讲解《论语》、《大学》等经典文献,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启发他们思考人生和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发现学生不仅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品德修养上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当然,将国学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
我认识到,要想让国学的精髓真正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就必须将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创新教育方法,使之适应当代学生的成长需求。
在此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比如在国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不断充实,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创新。
因此,我将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5篇范文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5篇范文第一篇: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本学期有幸参加了石家庄市中小学教师德育培训班。
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国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常听别人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男女授受不亲;还有诸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一些朗朗上口的章句,别人说得越起劲,我却听得越迷惑,……我带着疑问,带着求知的心态听郭杰教授讲了《国学概说》后,我对国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经过祖祖辈辈国人的创造、提炼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的财富——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们各个生活领域中起着启发作用,仍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国学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学科,是让我们在研学中国古文化中领悟万物运行的玄妙,感悟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国学,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这对我们今后生活和工作有着良好的帮助。
二、对教学《唐诗宋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我们小学课本里也安排了一些内容。
结合刘尊明教授的讲座,我觉得在教学时,不应该盲目追求唯一的标准的分析与评价,而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个人体验,给学生独立体验的自由与空间,尊重学生的多元表达。
唐诗宋词是古人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结晶,沉淀着古人丰富的情感,文学性极强,又充满了人情味。
这些决定了诗歌教学的过程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实验论证、逻辑推理,而在于呈现文本内涵,激活学生的生命激情,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审美体验。
当每首诗词作为教学对象出现在课堂中的时候,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召唤着师生将它唤醒、将它丰富。
新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种体验就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个人的感悟。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力,那么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不但教师可以把创造主体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加以充分理解与体验,而且学生还能渗入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意识,重塑艺术形象,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甚至体味到作家创造艺术作品时未曾想到的东西,从而深化原来并不深刻的东西。
《国学智慧与教育师德修养》心得
《国学智慧与教育师德修养》心得国学智慧与教育师德修养心得国学智慧和教育师德修养都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在我个人的研究和实践中,我深感这两者对于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和价值。
以下是我对于国学智慧和教育师德修养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国学智慧国学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哲学、伦理和教育思想。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和传承国学智慧有以下几点意义:1. 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通过教授国学智慧,可帮助学生了解、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国学智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善良和道德修养,通过研究国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公民。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国学智慧注重人的智慧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研究国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育师德修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
以下是我对于教育师德修养的一些认识和感悟:1. 以身作则:教育师德修养的核心是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我们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教育学生要从自身做起。
2. 尊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教育师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
3. 持续研究:教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服务学生。
通过研究国学智慧和培养教育师德修养,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努力研究、提升自己,为培养学生成才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对于国学智慧和教育师德修养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够对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启发和帮助。
国学对教师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接触到国学,感受到了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国学的熏陶下,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国学对教师心得体会的总结。
一、国学强化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国学中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这些道德观念深深植根于教师的心中。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为学生树立榜样。
同时,国学中的“师德”观念也提醒我们,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益终身。
二、国学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国学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
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国学中的“教无定法”观念也告诉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国学丰富了教师的知识体系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医学等多个领域。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国学,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
四、国学培养了教师的修养国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我们要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同时,国学中的“中庸之道”观念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要宽容、理解,善于引导学生。
五、国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国学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思考,反思。
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国学中的“教学相长”观念也告诉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成长,与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国学对教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学习国学,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国学经典之师德修养
《国学经典》之师德修养本讲主要讲国学经典与师德修养的关系。
一、国学与经典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
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中国话称为国话,喝茶称为国饮,技艺文化包括琴棋书画,民俗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等人文文化:如四书五经,二十四史教师要学习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教师的师德修养的内容,如在论语、春秋、先秦诸子、庄子、墨子等著作中找到规范教师的内容。
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德的本质是树人和育才,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有才能的人。
教人的目的是教化,学习的目的是要为己用。
是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21分钟)二、师德修养的四个字(一)师:1、师法自然。
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自然是榜样、对象。
2、《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的本意就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
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
自己就能让(供)人学习,成为别人的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韩愈:道有很多含义。
大路。
可以理解为法则、规律、方法等。
传道:教师要知道、明道。
求其正。
教师要知天道,酬勤,地道,厚德,人道,相处。
授业:就是交给知识、本事。
有业可授。
教师的业要精。
宽厚的背景精深的业务。
解惑:指点或帮助学习解决问题。
德、才、师。
(二)德:德者德也。
精神或心理的深化。
道德是人化高低程度的体现。
(三)修:贯穿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在实践中不断的自我完善,付诸行动。
过程就是积善的过程,不仅要有善念,还要有善行,言行一致。
实实在在的修。
(四)养:1、滋养,养好自己,滋养他人。
过程是缓慢的。
理解现实条件下的价值观,保持成长和向上的趋势。
2、养成,把应该有的道德华为己有。
养的过程要相伴终身。
师德修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化为己有,融入生命的过程。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如爱国、敬业、诚信、礼义廉耻等。
品读经典 涵养师德读书心得
品读经典涵养师德读书心得品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篇1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作为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带着崇敬的心情,我认真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
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郭雪是中国人特有的国粹,蕴含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华。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世界上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
国学经典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
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
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
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
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
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
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
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
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国学经典中的师德观解读
龙源期刊网 国学经典中的师德观解读作者:向共富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2017年第10期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国学经典是中华师德观的重要传承载体,蕴含丰富的中华师德观内容,能够为现代师德观建设提供“本源性”启示,促进现代师德观的重塑。
一、君子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而教师更应该以做人之道为本,国学中强调师德务本,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君子务本的师德观强调仁德教育为本,利益追求为末。
这一师德观不仅要求教师以德为本,不断提升教学技能。
同时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应以提升学生基础技能学习和培养学生道德为主。
现代教育中存有以成绩为主的教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成绩的重要性,而忽视学生德育,从而导致教育偏差问题的产生。
因而,在现代师德观中引入君子务本的理念,建构德育、智育、美育相辅相成的教育观,以促进完善现代师德观构建。
二、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国学中强调言传身教的师德观。
现代教育理论中强调的实践教育理论与生活教育理论均源于言传身教的教育观。
言传身教的核心在于强调道理人格化,即学习道理应被证明为具有人格特征,教师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才能被学生接受。
现代教育中存有重视理论而忽视“立身行道”教育的问题。
在现代教育中引入言傳身教的师德观,让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各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现代师德观的建构。
而从“父母是第一位教师”的角度分析,引入言传身教的师德观也能促进和完善家庭教育。
三、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国学中强调教学相长的师德观。
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中强调的思想交换、交流学习等教育理论强调的核心理念相同。
教学相长的核心是尊重基础上的平等交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品国学-悟师德
品国学,悟师德侣俸中学王德凤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身为教师,注定了人生中多了几个关键词:儒雅、高尚、奉献、淡定;也注定了从芸芸众生中独立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培育学生心智性情的同时提升自我的品德力量!《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是能让人学习,同时,教师要少惑,或没惑,才能指点或帮助学习解决问题。
古人讲:德者,得也。
也就是说如果你获取了人格修养,你就有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了升华,精神或心理的深化。
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人化程度高低的体现。
作为教师,更应从国学中领悟其真理,修身养德,爱己爱生。
晋代思想家、文学家傅玄说:“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
”《礼记·儒行》中说:“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由此可见,修身养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有其狭隘的阶级局限和较为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其体现的“勤学立志,见贤思齐;慎独律己,谦虚正直;不逐名利,明廉知耻;忍辱负重,浩然正气;修身齐家,报国济世;洁身自好,勤俭节约”等思想,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师爱是教师师德的核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爱”与“被爱”就如饮水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更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素”,所以,教师要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并落实在日常教学中。
“以己之爱,启动心灵”,师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师爱是雨露,可以使枯萎的小草发芽;师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可以浸润孩子稚嫩而倔强的灵魂,满足孩子被爱的需要,从而给孩子一种安全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国学与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国学与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国学智慧与现代师德师风的融合:一份心得体会在当今社会,教师作为知识传播和道德教化的重要角色,其师德师风始终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将传统的国学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以下是我在学习国学经典与实践师德师风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国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慈悲为怀”,这些思想精髓对于塑造高尚的师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体会到,将这些传统美德融入日常教学和师生互动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爱心、有修养的现代公民。
国学中的教育智慧对于指导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与现代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努力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我。
国学经典中的礼仪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古代师生之间的礼仪规范体现了相互尊重和谦逊的态度,这对于现代教师来说,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激励学生,建立起基于信任和尊重的师生关系。
国学中关于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理念,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教育的发展需求。
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更加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这也激励我不断追求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国学的智慧还体现在对教师精神境界的提升上。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国学中关于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思想,启示教师要有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这样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国学活动师德心得体会
国学活动师德心得体会作为一位国学活动的师德师范,我深刻体会到了师德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从事着国学活动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下面是我对于师德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作为国学活动的师德师范,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师风。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行为举止、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的标杆,更是学生人格发展的榜样。
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到言传身教,言行一致。
首先,我们要有爱心。
作为国学活动的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但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首先要从我们自己做起。
我们要学会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苦,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得到必要的帮助和关心。
其次,我们要有耐心。
教育是艰辛的工作,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发展速度。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鼓励他们不断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有时候,学生可能会迷茫、消沉,这时候我们更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再次,我们要有责任心。
作为国学活动的师德师范,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和责任。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文化修养,我们的责任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我们要认真备课,提前准备好教学材料和课件,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二、作为国学活动的师德师范,我们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敬业精神。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坚守岗位,要有定力,要有恒心,要追求卓越。
首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敬业精神。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我们作为国学活动的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范围。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和突破。
国学经典涵养师德培训总结
国学经典涵养师德培训总结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是我们必须要涵养的品质之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国学经典涵养师德培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师德。
以下是我在国学经典涵养师德培训中学到的一些重要的内容:1. 以德为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以德为先的原则。
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
2. 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3. 尊重学生: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论他们的成绩如何。
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4. 热爱教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应该热爱教育,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只有热爱教育,才能够真正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受益终身。
5. 勤奋敬业:教师应该具备勤奋敬业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6. 诚实守信:教师应该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够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7.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8.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9.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0.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国学经典涵养师德培训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培训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师德。
学师德师风 国学心得体会
学师德师风国学心得体会在漫长的教育历程中,师德师风始终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将国学的智慧应用于现代教育,对于提升师德师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以下便是一份关于学习师德师风并结合国学心得体会的范本。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
在深入学习国学经典后,我对师德师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孔子曰:“教学相长”,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强调了教师不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知识与德行并重,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
国学中的“仁爱”、“礼仪”、“忠诚”等理念,是我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调的核心价值观。
我相信,通过这些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通过讲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中,我发现将国学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诗词鉴赏等形式,使得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他们对国学经典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
除了教学内容上的融合,我还尝试将国学精神贯彻到教育管理中。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会借鉴古代圣贤的智慧,如《大学》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我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管理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当然,国学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或模仿,而是要与时俱进,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我努力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点,既不失古训的精髓,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教授国学经典的同时,我也会引入现代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创新能力。
总结我的国学学习与教育实践,我认为师德师风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1]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
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
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
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
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师德师风国学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国学心得体会在千年的传承中,国学不仅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铸就了一代代教师崇高的师德师风。
作为教育工作者,汲取国学中的教育智慧,弘扬和践行优良的师德师风,对于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乃至于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以下便是我对师德师风以及国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师德的核心是“爱”,这种爱不仅是对学生的关爱,更是一种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国学经典中有云:“教学相长”,这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和情感关怀。
通过细心观察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耐心解答他们的疑惑,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师风的建设离不开“正己”。
国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身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修身。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始终坚守诚信、公正的原则,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我都力求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激励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国学中蕴含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我影响深远。
例如,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强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调整教学方法。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尽量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进步。
同时,我也重视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学习国学还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中融入国学元素,如诗词、历史故事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他们学会尊重历史,理解文化多样性。
国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南。
通过对国学的学习和实践,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将继续秉承国学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为培养更多有德有才的社会栋梁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致力于传承和发展国学的教育者,我将坚守师德,发扬师风,用国学的智慧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共同书写教育的新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因为孔子而骄傲和自豪,外国人因为孔子而研究中国,“孔子学院”于是成为许多国家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尤其是研究中国的古人和今人的学术机构。
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
可见,《论语》之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 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 , 不要沉浸于女色 ; 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 不要与人争斗 : 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 不要贪得无厌。
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
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 人生观的引导 , 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
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
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
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
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
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
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
纵观《论语》全篇,孔子这里的诲人不仅指教诲他人以知识,还包括教诲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
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号是“有教无类”,它打破了阶级的差别,年龄、贫富、贵贱等界限,学生中长幼老少者有之,富贵贫贱者有之,但孔子却把他们调教得各有专长,各有成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团体,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间,师生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没有因为困厄而变心从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场景,令人感动,对于我们很受启发。
子路、曾皙、冉有等弟子侍坐在孔子身旁,孔子和他们坦诚自然交谈,孔子启发他们:“如惑知尔,则何以哉?”弟子们于是很自然地说出真心话来。
子路鲁莽率直,公西华谨慎持重,曾皙洒脱悠然,无不显示了个人不同的才性、抱负和愿望,孔子于是据此对他们做恰切的指导。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
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
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
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四、修己治人,仁爱至上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
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括。
“仁”是孔子所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
在《》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然具体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和,孔子提出“仁”,是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
“巧言令色,矣仁”!那些肩笑,炎附,出于利欲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不是“仁”。
何“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仁矣⋯⋯恭、、信、敏、惠:恭不侮,得众,信人仁焉,敏有功,惠足以使人”。
孔子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守信就会得到人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遣人。
就是孔子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
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有很多,但就教的人准,只此几点,我就足矣。
可,孔子仁德思想的深影响。
一是教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着追求,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
二是教个人的人事度,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会,甚至,才能和他人和睦相,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思考的,来做自己做的事,提高事效率。
三是教要信做人,“信人仁焉”。
教的不同于其他,它要求教要人表,因此,教在与人打交道程中,一定要信,否,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学生打交道,事先一定要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已承的要准按要求,包括我学生的,学生的要求等。
四是教学生的度要慈善,“惠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
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
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
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
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郭庆财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译注》2009 年 8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