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师德之魂
国学经典 师德之魂 师德之本 师德之基

国学经典师德之魂师德之本师德之基重庆万州区天城小学刘纯粹《论语》、《大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等等,积淀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筹久了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汇集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真知灼见,凝练了一座巨大丰富的思想宝库,成了我们的国学经典。
在今天这个崇尚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时代,国学经典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承传的精神纽带与力量源泉,她如阳光、水分、空气一样充盈着中华大地,滋润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一、国学经典师德之魂“国学经典”古老却不陈旧,遥远却依旧教育世人,她能提高人格魅力,洗涤人的心灵,充实人的思想,具有“爱”的张力。
而今再次捧读《论语》,其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宽容、“惠则足以使人”的慈善、“信则人仁焉”的诚信、“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的关爱等不能忘,这些都体现“仁爱”二字。
“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的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爱。
这“仁爱”用在教育教学中,那便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乃师德之魂。
圣贤的“爱”千古流传,发扬光大,鲜为人知。
2008年汶川地震中,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都江堰市聚源中学15名上课老师放弃了瞬间逃生的机会,用自己的生命给孩子打开了一条条获救通道;德阳市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瞿万容老师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这一幕幕动人的事迹至今还在眼前浮现。
倘若没有圣贤的教悔,没有“仁爱”的延伸,他们愿舍己救生吗?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他们履行了教育这一神圣的职责,是典型国学薪火的传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大学》里“如保赤子”的思想,用爱塑造了高尚的师德之魂。
这种“大爱”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道义,且代代相传,才有这可歌可泣的感人诗篇。
美文欣赏:《师德之魂》

美文欣赏:《师德之魂》美文欣赏:《师德之魂》人生在世,以德为本。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为人的圭臬,行为的准则。
只有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能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在孩子心中永驻其崇高的人师形象。
我们幼儿教师对孩子慈母般的爱,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教育爱,要把我们的教育之爱充分体现在每个教育细节之中,爱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金钥匙,爱心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消除与孩子间情感障碍的保证;爱心使师生温馨和谐相处的内在动力;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孩子的感情,使师生成为好朋友的桥梁,孩子能够对老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正是无私地向孩子奉献爱心的回报。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为人的圭臬,行为的准则。
只有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才能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在孩子们心中永驻其崇高的人师形象。
一、为人师,付教育之爱,获恬淡之心热爱孩子是教育的灵魂,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
教师应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当你把炽热的爱通过一言一行传给孩子时,就会激起孩子对你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你所给予的一切。
幼儿教师的劳动虽然是平凡的,但却又孕育着伟大,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们来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它的绿幔。
”我们幼儿教师就要树立起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
因我要管理幼儿园的日常工作,因此在班里呆的时间很少,但我和孩子们相处的关系却非常的亲密,户外自由活动时,常常有孩子偷偷跑到办公室笑嘻嘻问我:“姜老师,你在干吗?俺都想你了,你怎不去给俺上课了……”我想之所以孩子们能如此,或许就是因为我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了教育之爱的每个细节,其实只要我们对教育充满爱,那些充满感动的教育细节便俯拾皆是,只要我们把爱做的更细更彻底,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相信我们的教育之爱便会充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二、为人师,爱孩子,拥有诲人不倦的品质高尚的师德是教育根本的品质,“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
师德之魂----师爱

师德之魂-----师爱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
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
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俗话说:“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儿?”这句话简单明了地道出了何谓师德,那就是爱,这正是师德之魂。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们感动,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教师在生死面前展示出了师德的光辉:汶川县张米亚老师,在地震发生时双手死护住两名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救援人员不得不锯掉他僵硬的手臂来救出孩子,这样一个年轻的老师,在灾难面前,选择了摘下自己的翅膀来保护孩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崇高与伟大的真正含义,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展示着师爱的伟大;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和讲台护住了四名学生,他的牺牲成就了四个家庭的团聚和幸福以及无数的感动。
他们在生死关头用鲜血和生命保护学生的壮举,犹如最后一堂无声的课,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师魂。
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然而,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恨铁不成钢”的爱,某些教师抱着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态度,对学习和品德行为不够好的学生,一味批评训斥,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样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记得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有厌学的情绪,上课常走神或做小动作,作业糊涂至极,甚至干脆不做。
我屡次直接严厉地批评了他,没想到他不但不思悔改,情绪反而更加低落,一副无精打采、毫不在乎的样子,我差点为之气结。
过后,我头脑冷静下来,回想自己的言行,才吃惊地感觉到对他的态度过于偏激并且简单草率,后来,我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支观察揣摩他,抓住他爱表扬的特点,尽量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当他老毛病再犯时,不是再一味批评他,而是避开这事,表扬他热爱劳动,关心集体,这样一来,他可来神了,身子坐得挺直,集精会神,那节课的提问,他回答得正确而且声音十分响亮,课后的作业也做得不错。
师德之魂

师德之魂—爱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对于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师德的灵魂,就是爱。
经过一年的教学活动,给予我很深的启发。
这次参加的特岗教师培训,又使我受到了生动而深远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
教师这一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为每一们孩子的幸福成长创建有益的环境,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个孩子。
师爱犹如沃土,滋润着学生;师爱犹如阳光,普照着学生;师爱犹如明灯,指引着学生;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身为教师,对每一位孩子都要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教师永远做爱的播撒者。
了解学生是师爱的基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需要。
作为一个教师,要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关爱,在给予学生爱的同时,要考虑到学生是否接受,是否能够理解,才能给予学生最适合的爱。
尊重学生是师爱的基石。
作为一个教师,要尊重学生,考虑学生的自尊心。
这是让学生理解师爱,喜爱教师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点。
不注意这一点,无论你对他们的爱有多么深,他们也无法了解,只有师生间相互尊重,才能有师生间相互关爱。
公平对待是师爱的准则。
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这也是每一个学生的呼声,在工作中,教师要把赞许和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与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朋友,用爱心去赢得每一个学生的信赖,才能促进教学工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的爱不仅独特,而且具有神奇的魔力。
爱,不是一向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爱,必须通过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去实现;爱,必须通过无私的钻研与奉献来诠释。
爱就意味着奉献。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燃烧的蜡烛”,是“人梯”,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
德之魂—树师表,修教师的“精气神”

德之魂—树师表,修教师的“精气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之魂是指一个人高尚的品德、道德修养。
德之魂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它可以让一个人行善积德,做到有德有才,有修养有品质。
而在修教师的职业中,德之魂更是至关重要,因为教育是一项关乎人的心灵的事业,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情操来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精气神”更是教书育人的核心。
树师表,正所谓“树不栽,水不灌,人不教”,教育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事业,需要有一批高尚的师表来传承教育的精髓。
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修教师的德之魂更是需要加倍呵护,因为他们所育才成材的学生将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德之魂的传承需要建立在教育者身上,他们需要成为学生们的楷模和榜样,他们的“精气神”也将会通过他们传递给学生。
一个修教师的德之魂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高尚的品德包括了诚实守信、正直勇敢、忍让宽容等等。
一个修教师在教育中需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
他们需要始终恪守自己的底线,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从他们身上学到高尚的品德。
一个修教师的德之魂需要具备崇高的情操。
崇高的情操包括了爱国情怀、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
一个修教师需要让学生们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热爱社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学生们才能够成为有责任感的人,有担当的人。
一个修教师的德之魂需要具备高尚的价值观。
高尚的价值观包括了人文精神、美德追求和全球胸怀等。
一个修教师需要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懂得珍惜人的尊严和生命,懂得追求美好的品质和心灵的净化,懂得关注全球的发展和和平的构建。
所以,衡量一个修教师的“精气神”是否得体,是否高尚,这不仅是一个教师个人的修养问题,更是一个整个社会文明的象征。
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熏陶情操,开发智慧。
一个修教师的“精气神”将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也将会深刻地影响社会的进步。
在如今的社会中,教育者的角色更加重要。
《爱,师德之魂》 师德演讲稿

《爱,师德之魂》师德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表关于师德的演讲。
题目是《爱,师德之魂》。
师德,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它不仅代表着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和关怀,更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
师德如同一颗珍贵的明珠,闪烁着温暖和光芒,照亮着每一个学子的成长之路。
首先,师德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上。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各自的个性和特点。
作为教师,我们要真正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积极的指导和支持。
只有真正关心和关爱学生,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在学校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呵护。
其次,师德体现在教师的榜样力量上。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好榜样。
我们要严守职业道德,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品德修养的培养。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用温暖和关怀去感染他们,用真诚和坚持去教导他们。
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三,师德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责任上。
教师肩负着培养未来的重担,我们要将教育事业视为己任,发扬奉献精神。
我们要不计报酬地投入到工作中,尽心尽力地教育每一个学生。
我们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成长。
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健康、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
最后,爱是师德之魂的核心理念。
只有充满爱,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关爱和榜样力量。
爱能温暖孩子的心灵,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爱能让孩子感受到教师无私奉献和付出的价值。
爱能让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爱心、责任感和影响力的人才。
在这个充满爱的教育环境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关心和关爱。
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榜样力量,不断进步和成长。
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师德之魂

师德之魂——“师爱”临高县加来中心学校杨萍冰心老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有爱便有了一切。
”踏上三尺教台以来,我正为实现这一切而努力着,我带着一颗为学生服务的心走上讲台,我深深感悟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
师爱是严慈相济的爱,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爱。
无私、广泛而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学生“亲其师”,才会“通其道”,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却铸就了永恒的教育事业。
把爱献给教育的人也有回报,当看到桃李满天下,学生成为社会栋梁时,我们会欣慰地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曾经这样想到:茫茫人海中,我可以是渺小的,但在事业面前,我却不能渺小。
因为育人的事业是阳光下最崇高的事业,她需要我满腔忠诚,无私奉献,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茫茫人海中,我可以是平凡的,可在孩子们心里,我却不能平凡。
因为今天的学生是祖国明日花园里的绿苗,她需要我辛勤耕耘,精心培育,技高艺精,博学多才。
在新世纪的德育环境里,因为爱是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一种态度。
我们只有用“爱”去解读、感化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所以,我们必须主动地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多参与他们的活动,在师生交流活动中尽可能多找一些共鸣点。
比如在课余时间,我常常与学生一起聊天、谈笑、下棋。
这样一来,学生就感觉到老师除了严肃的一面以外,还有随和、热情的一面,老师也有和我们相同的生活情趣。
这种相同的生活情趣往往一下就把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所以说“只有爱,才能赢得爱。
”你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
教师想得到学生的尊重,首先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
我个人认为作为老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和亲近,必须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善于排除学生心灵中的困扰。
如我班的王海同学,五年级学习成绩比较差,为了摸清情况,我把他的父母请到我的办公室,和他的父母一起谈谈如何把成绩提高,没想到他的父母在老师交谈中一个劲地数落他儿子懒、爱到网吧,不听父母的话,王海同学在一旁听了非常反感,一直用眼睛瞪着父母。
爱满天下--师德之魂.doc

爱满天下--师德之魂爱遍天下——师德的灵魂教师道德的灵魂是一颗爱孩子的心。
如果一个老师不知道如何爱孩子,他怎么能谈论教师的道德呢?正是由于教师对孩子的爱和无私奉献,教师这一职业受到了无数的赞扬。
因此,在我的工作中,我用爱和我的孩子交朋友,用我对孩子的爱赢得父母的信任和尊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技能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他们的孩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爱孩子呢?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如果你爱孩子,就尊重他们陈鹤琴先生告诉我们:”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力量,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不允许儿童做他们能做的事情,不允许儿童思考他们认为是等同于阻止儿童的身心发展。
”因此,每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或有新发现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允许和鼓励孩子们提出不同的意见。
即使孩子们的意见是错误的,我也创造机会让他们找出自己的错误,找出自己的错误。
然而,尊重儿童的选择是远远不够的。
对儿童的尊重应该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我记得在一次家访中,一位家长诚恳地告诉我一件小事:“一天早上,当我进入幼儿园时,我的孩子很早就给老师打了电话,但老师正在和其他家长交谈,没有听到我说话。
我的孩子失望地走进教室。
”听完这件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的一个小小的疏忽,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从那以后,我把它当成了一个警告。
每天早上,当我进入幼儿园时,不管我在忙什么,每当一个孩子走进教室,我立刻向他打招呼,微笑着说:“早上好。
”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对儿童的尊重不是仅仅通过口头表达的,而是应该通过真诚的行动来实现。
”第二,要爱孩子,必须关心他们。
经过七年的工作,我深深地感觉到老师不仅是教书和解惑的人,也是孩子生活中的母亲和游戏中的伙伴。
他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关心孩子。
我不记得有多少次我为湿漉漉的孩子换了裤子。
有多少次他们被不想去幼儿园的哭闹的孩子踢了一脚?从学习到玩游戏,从吃饭到睡觉,从喝水到上厕所,这就是我如何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关心和照顾我的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师德之魂
刘宏伟
《论语》、《大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等等,积淀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筹久了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汇集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真知灼见,凝练了一座巨大丰富的思想宝库,成了我们的国学经典。
在今天这个崇尚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时代,国学经典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承传的精神纽带与力量源泉,她如阳光、水分、空气一样充盈着中华大地,滋润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一、国学经典师德之魂
“国学经典”古老却不陈旧,遥远却依旧教育世人,她能提高人格魅力,洗涤人的心灵,充实人的思想,具有“爱”的张力。
而今再次捧读《论语》,其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宽容、“惠则足以使人”的慈善、“信则人仁焉”的诚信、“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的关爱等不能忘,这些都体现“仁爱”二字。
“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的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爱。
这“仁爱”用在教育教学中,那便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乃师德之魂。
圣贤的“爱”千古流传,发扬光大,鲜为人知。
2008年汶川地震中,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都江堰市聚源中学15名上课老师放弃了瞬间逃生的机会,用自己的生命给孩子打开了一条条获救通道;德阳市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瞿万容老师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这一
幕幕动人的事迹至今还在眼前浮现。
倘若没有圣贤的教悔,没有“仁爱”的延伸,他们愿舍己救生吗?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他们履行了教育这一神圣的职责,是典型国学薪火的传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大学》里“如保赤子”的思想,用爱塑造了高尚的师德之魂。
这种“大爱”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道义,且代代相传,才有这可歌可泣的感人诗篇。
国学经典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拉近了我们与圣人的距离,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在国学经典中去寻找、去品味蕴藏着“爱”的源头活水。
二、国学经典师德之本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也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即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因此,作为教师既当“经师”又当“人师”。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师德之本。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础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
然而,今天走出校园,充满耳目的常常是盗窃吸毒、贪污受赌;弱者无肋,壮力血流;脏话漫天,污水满地……凡此种种,让人的道德人格走向扭曲;再者,虽然是在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但有教者只是把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经典之句让学生背诵之外,很少给学生另找读物,甚至连阅读课也被占用。
为了分数,老师们只是让学生抄、写,很多时候都是不停地一套一套的试卷练习,在练习时即便是把一些名家篇句设计成了一道道高质量的习题,可事后问起学生读过哪些名篇诗句,文中的景、作者的情,此文章美在何处?学生难回答。
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的语感文笔、理解感悟、智慧灵性常常消磨殆尽。
因此,让少年儿童诵读国学经典势在必行,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的回归与弘扬。
学生读国学经典最大的收获是进行中国文化的教育,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
”我们不妨就拿传授历史文化知识、道德伦理知识、团结友爱,被誉为“袖里通鉴”的《三字经》让学生念;拿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小百科全书《千字文》让学生诵;拿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倡导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的《弟子规》让学生品……久而久之,“经”就激发起他们心性向善、向上,向圣贤看齐,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奠定孩子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
学生的心灵纯净空廓,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我们就利用这一特点来指导他们诵读经典:(1)课前、放学诵读。
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的“学而时习之”。
把每天放学的“过马路,左右看”路队歌改成“人之初,性本善”,这样在纪律上还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2)诵读用于游戏、活动之中。
把课间休息的童谣游戏改成有节奏的国学经典名句。
在文体活动时,将经典内容编成文艺节目,既锻炼学生的创造才能,又使学生接受经典的教育;(3)让经典走进课程。
将国学经典融于课堂教学中,把教材中成语、寓言、典故、小故事等与经典密切相关的内容适时延伸,引经据典,让教学内容更鲜活、更生动。
让每周的阅读课读经典;(4)开展践行活动。
结合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等教育活动,适当组织学生对照经典语句,在学习和生活中读,做到知行统一。
(5)保护好诵读兴趣。
教师和家长要创设好良好的诵读氛围,做到经常的、有精神的、抑扬顿挫的诵读,不给孩子布置诵读任务和诵读指标,以读促思、以思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