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的五种变化
八年级上册大气压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大气压知识点大气压,是指地球周围的气体对地面或物体所施加的压力,这种压力是由于气体由于重力而受到的压缩而产生的。
了解大气压的知识对我们理解和预测天气以及进行气象学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八年级上册大气压知识点。
一、大气压的概念大气压,又称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空气对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一般来说,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地球表面的海拔高低变化而变化。
在同一高度上,气压与气温、相对湿度、天气等因素均有密切关系。
二、大气压的测量大气压的测量仪器称为气压计,一般常用的有水银气压计、青铜气压计和气动气压计等。
常见的气象台站会使用水银气压计来测量当地的大气压。
三、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的变化通常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地面高低、地形、时间、季节等。
在不同的时间和季节里,气压存在着周期性的变化。
气压的高低对天气起着重要的作用,气压升高或下降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
四、大气压的单位大气压的常用单位为帕斯卡(Pa),1帕斯卡相当于1牛/米^2。
气象学中常用的一个更大的单位是百帕(hPa),也称为毫巴。
1百帕等于100帕斯卡≈0.1千克力/厘米^2。
五、大气压的应用大气压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在气象预报、物理学、机械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比如,在气象学中,研究气压变化可以用来判断天气的转变;在物理学中,研究气压可以用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原因;在机械学中,气压可以用来制造机器和仪器等。
六、总结本文介绍了八年级上册大气压知识点,包括大气压的概念、测量、变化、单位和应用等方面。
通过了解大气压的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和研究自然现象。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下,地球上方大气压的值有所不同。
本文择取大气压的五种主要变化,做一些分析讨论,供参考。
1、大气压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n;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
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
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μ=p0gh/RT(μ为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P0为地球表面处的大气压值,g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R为普适气体恒量,T为大气热力学温度,h为气柱高度)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
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2、大气压随地理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
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叫“干空气”。
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
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18.106,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
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因气候等因素影响,局部某处的大气压值变化可能不遵循这一规律)。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下,地球上方大气压的值有所不同。
本文择取大气压的五种主要变化,做一些分析讨论,供参考。
1、大气压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n;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
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
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μ=p0gh/RT(μ为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P0为地球表面处的大气压值,g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R为普适气体恒量,T为大气热力学温度,h为气柱高度)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
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2、大气压随地理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
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叫“干空气”。
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
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18.106,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
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因气候等因素影响,局部某处的大气压值变化可能不遵循这一规律)。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一、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1.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也不一定相同。
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大气压也不一定相同。
即大气压还随区域、时间而变化。
2.高气压区和低气压区。
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做高气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气压区。
3.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如下图)(1)高气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上往下流动,故天气晴朗,空气干燥。
(2)低气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下往上流动,故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
注意:一般来说,高气压区多晴燥天气,低气压区多阴雨天气。
二、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1.大气压的变化对人体会有一定的影响。
如:人在晴朗的天气一般心情较舒畅,而在阴雨天往往感到疲倦和心情不宁,这跟晴天和阴雨天大气压高低有关。
2.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外受到的压强是相等的。
当外部大气压变化时,人体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例如:长期生活在平原上的人,突然来到青藏高原,刚开始会有高原反应,但是生活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适应了。
注:因气压减小、缺氧等原因产生头晕,甚至恶心、呕吐等现象的反应叫高山反应3.生产、生活、科学领域中大气压的应用。
(1) 中医的拔罐疗法。
(2)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要增压。
(3)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宇航服。
三、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具体事例:*在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 (原因:高山上,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高压锅的使用原理:高压锅里的压强大,水的沸点高,食物容易熟。
四、生活用品与大气压1、真空压缩保存袋2、吸尘器: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原理:靠电动机高速驱动风机叶轮旋转,使空气高速排出,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气压差,在这一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经滤尘器过滤,排出清净的空气,气压差越大,吸尘器能力越强。
例题:1.大气压随季节而变化。
一年中,大陆上的最高气压值出现在季,最小气压值多出现在季;晴天的气压比阴天。
大气压的特点
大气压的特点
大气压是指大气中一个特定位置上单位面积所受垂直上的气压力。
大气中有很多不同的气体,所以大气压是复杂的。
它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随高度变化。
大气压呈放射状递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它的减少有一定的速率,在海平面上每增加1000Hpa,其高度就增加大约8km。
二是随温度变化。
当气温升高,大气压就会减小,反之则会增大。
因此,温度影响大气压。
三是随地理位置变化。
当改变地理位置时,大气压也会发生变化,即改变地理位置的大气压不同。
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公式
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公式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文章:咱们平时生活在地球上,好像感觉不到大气压的存在,但其实它一直都在默默“工作”着呢!说到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公式,这可是个很有意思的知识。
先来说说什么是大气压。
想象一下,空气就像一堆看不见的“小精灵”,它们一直在挤压着我们周围的一切。
这种挤压产生的力量,就是大气压啦。
那大气压为什么会随高度变化呢?我给您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去爬山,一开始在山脚下,感觉呼吸还算顺畅。
可随着我越爬越高,就开始觉得呼吸有点费劲了。
这就是因为高度增加,大气压变小了。
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公式是:P = P₀ × (1 - h/44300)^5.255 。
这里的P 是高度为 h 处的大气压,P₀是海平面的大气压。
咱们来仔细琢磨琢磨这个公式。
就好比爬楼梯,每上一级楼梯,就相当于高度增加了一些,而大气压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点点地变小。
比如,当 h 增大时,(1 - h/44300) 这个值就会变小,然后经过一系列运算,P 也就跟着变小了。
再比如说坐飞机吧。
当飞机快速上升到高空时,机舱内会通过一些设备来调节气压,不然咱们可就难受啦。
这也是因为外面的大气压变化太大,如果不调节,咱们的身体可能会受不了。
在实际生活中,这个公式用处可大了。
比如气象学家可以用它来预测天气变化,工程师在设计高楼大厦或者航天器的时候,也得考虑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不然可能会出大问题。
回到咱们的日常生活,有时候去高原地区旅游,不少人会有高原反应,其实也是因为大气压变小了,身体一下子没适应过来。
总之,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公式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只要咱们多想想生活中的例子,就能更好地理解它。
而且,了解这个公式,能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说不定在关键时刻还能派上用场呢!。
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1气压对高度的影响
气压是物理学上对空气的压力的定义,它可以根据高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的最显著的特点是,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系数慢慢下降。
一般情况下,海平面处的大气压力约为101325Pa,而海拔1000 m以上,大气压力约会开始减少,在大约4600m处,大气压力将降至海平面的一半。
由于大气压力的变化特性,海拔5000m或6000m 时,大气压力会降至原来的25%或20%。
在更高处,例如海拔8000 m,大气压力会降至原来的百分之十左右。
一般来说,随着高度的上升,气压的变化是呈线性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海拔的不同高度处,气压的变化速率是恒定的。
根据拉普拉斯方程,海拔4600m处大气压力约为101325Pa,我们可以求出每上升1000m,大气压力减少的数量。
大气压是由大气中的分子力的总和构成的,分子力又被称为大气压因素,其受温度、大气成分、风力和高度等因素影响,所以随着大气组分、海拔和温度等条件来变化。
因此,气压会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海拔更高时,其压力系数会相应的减少,海拔5000m或6000m时,大气压力系数会减少
到25%~20%,而在更高的海拔地方时,大气压力还会降低,减少到百分之十以下。
综上,气压会随着高度而发生变化,具体变化取决于大气组分、海拔和温度等条件,但其一般变化趋势是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减少,在同一海拔内线性变化。
气压与什么因素有关?
气压与什么因素有关?
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大气温度、大气密度等有关,一般随高度升高按指数律递减。
气压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年之中,冬季比夏季气压高。
扩展资料
大气压的变化还跟天气有关。
在不同时间,同一地方的大气压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知道,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当空气中含有较多水蒸气时,空气密度要变小,大气压也随着降低。
一般说来,阴雨天的`大气压比晴天小,晴天发现大气压突然降低是将下雨的先兆;而连续下了几天雨发现大气压变大,可以预计即将转晴。
另外,大气压的变化跟温度也有关系。
因气温高时空气密度变小,所以气温高时大气压比气温低时要小些。
大气压的变化
(μ为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P0为地球表面处的大气压值,g为地球表面处 的重力加速度,R为普适气体恒量,T为大气热力学温度,h为气柱高度)
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 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 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在2km 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 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 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返回
下一页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分子引力在起作用。众所周知,流体本身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 它的流动性。之所以流动正是因为构成流体的分子结构松驰,相互引力很小,才使得
整体无固定形状,因此依靠引力来平衡自身的重量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杯内水柱上表
面没有受到任何向上的拉力。
在用有机玻璃板作实验时,板面光滑平整,与杯口接触严紧,按紧倒置过程中水一
宿舍里的小实验
• 覆杯实验(薄纸 硬纸板 塑料板) • 笔管提水
返回主页
塑料板
返回
硬纸板
返回
笔管提水
返回
世界之闻名实验
马德堡半球实验 托里拆利 实验
返回主页
马德堡半球实验
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生动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使人 们认识了大气压的强悍:1654年5月8日,在德国的马德堡市发生了一件 新闻:德国国王和贵族们都赶来观看一个实验,主持这个实验的是这座 城市的市长奥托•格利克,他是一位热心科学实验的科学家。得知托里拆 利实验后,也放下公务,做起了科学实验。
气体的压强。
用软质薄片作实验,手在按着薄片倒置过程中已使薄片向杯内凸入,倒置后随着杯
预测天气的气压变化原理
预测天气的气压变化原理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气压变化是天气预报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观测和分析气压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本文将介绍预测天气的气压变化原理。
一、气压的定义和测量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通常用帕斯卡(Pa)作为单位。
在地球表面,气压的平均值约为101325帕,也就是标准大气压。
气压的测量通常使用气压计进行,常见的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水银气压计。
水银气压计利用水银在管道中的上升高度来测量气压,而无水银气压计则利用其他物质的性质来测量气压。
二、气压变化的原因气压的变化是由大气中的气体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气体分子在大气中不断碰撞和运动,这种运动会产生压力,即气压。
气压的变化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温度变化: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从而增加气压。
相反,温度的降低会导致气压的下降。
2. 湿度变化:湿度的增加会导致水蒸气的增多,而水蒸气的分子量比空气的分子量大,因此湿度的增加会导致气压的下降。
3. 高度变化: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的密度和压力会逐渐减小,因此气压也会随之下降。
4. 大气运动:大气中的气体分子会随着风的吹动而产生运动,这种运动会导致气压的变化。
例如,风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会导致高压区的气压升高,低压区的气压下降。
三、气压变化与天气的关系气压的变化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气压的升高通常意味着天气的好转,气压的下降则意味着天气的恶化。
这是因为气压的升高会导致空气下沉,从而减少云层的形成,天空晴朗;而气压的下降会导致空气上升,形成云层和降水,天气变得阴雨连绵。
此外,气压的变化还可以预示着天气的变化趋势。
例如,气压的快速下降通常意味着即将来临的暴风雨;而气压的缓慢下降则可能预示着阴雨天气的到来。
通过观测和分析气压的变化,气象学家可以预测未来几天甚至几周的天气情况。
大气压随天气的变化规律
大气压随天气的变化规律嘿!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大气压随天气的变化规律。
你知道吗?天气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太阳晒了晒火,还和大气压息息相关。
就像我们人类要适应不同的气压,天气也会根据大气压的变化来变换脸色。
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探索一下这个天气和大气压的不解之谜吧!1.1什么是大气压?大气压,其实就是大气对地球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力。
就像你紧紧抱着一台宝马电瓶车,压在地上的力就越大。
嗯,就是这种感觉!大气压通过气压计来测量,而气压计实际上就是一种压力计。
它可详细解读出外面的大气压到底有多大。
1.2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说起大气压和天气的关系,我就想起了一句俗话——"高压犹如大爷,低压像个大妈"。
是的,大气压高的时候,天气往往是晴朗无云;而大气压低的时候,天空就像病怏怏的大妈一样,阴沉沉的,甚至可能下起了倾盆大雨。
2.大气压的变化规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自己的天气预报仪?其实,大气压的变化规律就是天气预报小秘密的关键之一!你能听到它的声音吗?就是那种悉悉簇簇的时间告诉你,天气要变了。
2.1急转直下,低压登场突然间,天空变得灰蒙蒙的,仿佛蛰伏已久的巨兽想要喷吐出来一样。
这时候,你要听从大妈默默地告诉你:"小伙子,要准备了,低压来了!"是的,低压就像是一个面带微笑的炸弹,它让空气变得轻盈,甚至可以带来雷阵雨和狂风暴雨,所以你可千万别忽视它的存在啊。
2.2高压到来,晴空万里转眼之间,天空就像一个开心果一样,晴朗明亮。
这时候,大爷高压就肆意地炫耀着他压迫的力量。
天空湛蓝,白云朵朵,你会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中。
而且,高压还能帮你驱散心中的阴霾、防止天气变化带来的不适,简直是天气预报员的好基友。
3.天气变幻莫测,大气压也放电天啊,天气怎么这么变幻莫测呢?就像我们的情绪一样,忽上忽下的,挡也挡不住。
原来,在各种天气变换的背后,还有着大气压在发电!3.1天气冷暖交替的秘密听说了没,大妈低压最喜欢和小姑娘冷空气一起搭档。
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一、气压随高度的变化一个地方的气压值经常有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其上空大气柱中空气质量的增多或减少。
大气柱质量的增减又往往是大气柱厚度和密度改变的反映。
当气柱增厚、密度增大时,则空气质量增多,气压就升高。
反之,气压则减小。
因而,任何地方的气压值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递减。
如图4·1所示,甲气柱从地面到1000m和从1000m到2000m,虽然都是减少同样高度的气柱,但是低层空气密度大于高层,因而低层气压降低的数值大于高层。
据实测,在地面层中,高度每升100m,气压平均降低12.7hPa,在高层则小于此数值。
确定空气密度大小与气压随高度变化的定量关系,一般是应用静力学方程和压高方程。
(一)静力学方程假设大气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则某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点单位面积上所承受铅直气柱的重量。
见图4·2,在大气柱中截取面积为1cm2,厚度为△Z的薄气柱。
设高度Z1处的气压为P1,高度Z2处的气压为P2,空气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为g。
在静力平衡条件下,Z1面上的气压P1和Z2面上的气压P2间的气压差应等于这两个高度面间的薄气柱重量,即P2-P1=-△P=-ρg(Z2-Z1)=-ρg△Z式中负号表示随高度增高,气压降低。
若△Z趋于无限小,则上式可写成-dP=ρgdZ(4.1)上式是气象上应用的大气静力学方程。
方程说明,气压随高度递减的快慢取决于空气密度(ρ)和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
重力加速度(g)随高度的变化量一般很小,因而气压随高度递减的快慢主要决定于空气的密度。
在密度大的气层里,气压随高递减得快,反之则递减得慢。
实践证明,静力学方程虽是静止大气的理论方程,但除在有强烈对流运动的局部地区外,其误差仅有1%,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将(4·1)式变换高度所降低的气压值。
实际工作中还经常引用气压高度差(h),它表示在铅直气柱中气压每改变一个单位所对应的高度变化值。
显然它是铅直气压梯度的倒数,即式中R d=287J/kgK为干空气的气体常数。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层中的气压变化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层中的气压变化气压是指大气中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气体重力作用力。
大气科学通过研究气压的变化来了解大气层的运行规律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本文将从气压的定义、测量方法、变化原因及影响等方面阐述大气科学研究大气层中的气压变化。
一、气压的定义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气体重力作用力,通常使用帕斯卡(Pa)作为单位,1帕斯卡等于1牛顿在1平方米上的压力。
气压可由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的动能和重力共同决定,较低的气压表示气体分子运动较快,较高的气压表示气体分子运动较慢。
二、气压的测量方法气压的常用测量方法是利用压力计或气压传感器进行测量。
压力计通过高度差测量液体的压强来推算气压,而气压传感器则通过电子元件感知压强变化并输出相应的电信号,从而进行气压测量。
三、气压的变化原因气压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变化、湿度变化、海拔高度以及气压系统等。
当温度升高时,气体的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气体会膨胀,导致气压升高;当温度下降时,气压会降低。
湿度变化也会对气压产生影响,水蒸气的存在会导致气体分子间的碰撞减少,从而降低气压。
此外,海拔高度也是影响气压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层中的气压逐渐减小。
气压系统是指大气层中形成的高压和低压区域,它们之间的压强差形成了气流运动的动力来源,进而影响天气变化。
四、气压变化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气压变化对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大气中的气压变化较大时,会形成气旋或高压系统,进而导致气流的运动和风速的变化。
气压的升高通常伴随着晴朗的天气和较强的下山风,而气压的降低则常伴随着云雨的出现和风力的增大。
此外,气压变化还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气压系统的形成和移动引发了大气环流的变化,进而改变了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
例如,副热带高压系统和赤道低压系统的变化会导致季风气候的出现,而极地高压系统的变化则会影响极地地区的冻结和融化过程,从而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大气科学通过研究大气层中的气压变化来深入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
大气压的影响因素
大气压的影响因素大气压的变化还跟天气有关。
在不同时间,同一地方的大气压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知道,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当空气中含有较多水蒸气时,空气密度要变小,大气压也随着降低。
一般说来,阴雨天的大气压比晴天小,晴天发现大气压突然降低是将下雨的先兆;而连续下了几天雨发现大气压变大,可以预计即将转晴。
另外,大气压的变化跟温度也有关系。
因气温升高时空气密度变小,所以气温高时大气压比气温低时要小些大气压不是固定不变的。
为了比较大气压的大小,在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科学家对大气压规定了一个“标准”: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当温度为0℃时,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
既然是“标准”,在根据液体压强公式计算时就要注意各物理量取值的准确性。
从有关资料上查得:0℃时水银的密度为13.595×103kg/m^3,纬度45°的海平面上的g值为9.80672N/kg。
于是可得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P 水银=ρ水银gh=13.595×10^3kg/m^3×9.80672N/kg×0.76m=1.01325×10^5Pa。
这就是1标准大气压的值,记为1atm。
在最近的科学工作中,为方便起见,有另外将1标准大气压定义为100kPa的,记为1bar。
故现在提到标准大气压,也可以指100kPa。
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湿度越大大气压强越小初中物理老师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
”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易说清,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归结为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问题。
今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我们通常所称的大气,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整个空气层。
它除了含有氮气、氧气及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外,还含有水汽和尘埃。
我们把含水汽很少(即湿度小)的空气称“干空气”,而把含水汽较多(即湿度大)的空气称“湿空气”。
大气压短时间内反复波动的原因
大气压短时间内反复波动的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大气压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因此,如果观测点的高度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例如由于天气系统的移动或地形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大气压的波动。
大气柱的重量还受到密度变化的影响,空气的密度愈大,也就是单位体积内空气的质量愈多,其所产生的大气压力也愈大。
因此,如果空气密度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例如由于温度或湿度的变化,也可能会导致大气压的波动。
大气压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在通常情况下,每天早晨气压上升,到下午气压下降;每年冬季气压最高,每年夏季气压最低。
这种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也可能会导致大气压在短时间内反复波动。
请注意,大气压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上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天气条件和观测数据进行分析。
马德堡半球实验
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模型。
实验原理当马德堡半球中空气抽出后,在外部大气压强作用下,球很难被拉开。
实验作用1.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2.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实验拓展1.大气压强很大,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强。
2.大气压的五种变化(1)大气压随地势高低的变化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
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
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μ为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p0为地球表面处的大气压值,g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R为普适气体恒量,T为大气热力学温度,h为气柱高度)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
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2)大气压随地理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
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叫“干空气”。
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
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8.966,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18.106,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
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因气候等因素影响,局部某处的大气压值变化可能不遵循这一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压的五种变化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等条件下,地球上方大气压的值有所不同。
本文择取大气压的五种主要变化,做一些分析讨论,供参考。
从微观角度看,决定气体压强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气体的密度n;二是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
在地球表面随地势的升高,地球对大气层气体分子的引力逐渐减小,空气分子的密度减小;同时大气的温度也降低。
所以在地球表面,随地势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数值是逐渐减小的。
如果把大气层的空气看成理想气体,我们可以推得近似反映大气压随高度而变化的公式如下:
μ=p0gh/RT
由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大气温度变化这一次要因素的影响时,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h的增加按指数规律减小,其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在2km以内,大气压值可近似认为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在2km以外,大气压值随地理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渐缓。
所以过去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介绍: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毫米汞柱。
地球表面大气层里的成份,变化比较大的就是水汽。
人们把含水汽比较多的空气叫“湿空气”,把含水汽较少的空气
叫“干空气”。
有些人直觉地认为湿空气比干空气重,这是不正确的。
干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而水气的分子量只有,所以含有较多水汽的湿空气的密度要比干空气小。
即在相同的物理条件下,干空气的压强比湿空气的压强大。
在地球表面,由赤道到两极,随地理纬度的增加,一方面由于地球的自转和极地半径的减小,地球对大气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空气密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地区温度较低,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较少,可近似看成干空气,所以由赤道向两极,随地理纬度增加,大气压总的变化规律是逐渐增大。
对于同一地区,在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地面的大气压值也会有所不同,这叫大气压的日变化。
一天中,地球表面的大气压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最高值出现在9~10时。
最低值出现在15~16时。
导致大气压日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大气的运动;二是大气温度的变化;三是大气湿度的变化。
日出以后,地面开始积累热量,同时地面将部分热量输送给大气,大气也不断地积累热量,其温度升高湿度增大。
当温度升高后,大气逐渐向高空做上升辐散运动,在下午15~16时,大气上升辐散运动的速度达最大值,同时大气的湿度也达较大值,由于此二因素的影响,导致一天中此时的大气压最低。
16时以后,大气温度逐渐降低,其湿度减小,向上的辐散运动减弱,大气压值开始升高;进入夜晚;大气
变冷开始向地面辐合下降,在上午9~10时,大气辐合下降压缩到最大程度,空气密度最大,此时的大气压是一天中的最高值。
同一地区,在一年之中的不同时间其大气压的值也有所不同。
这叫大气压的年变化。
大气压的年变化,具体又分为三种类型,即大陆型、海洋型和高山型。
其中海洋型大气压的年变化刚好与大陆型的相反。
通常所说的“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指的就是大陆型大气压的年变化规律。
下面对此略做分析。
由于大气处于地球周围一个开放没有具体疆界的空间之内,这就使它与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有着很多区别。
夏天,大陆中的气温比海洋上高,大气的湿度也比较大,这样大陆上的空气不断向海洋上扩散,导致其压强减小。
到了冬天,大陆上气温比海洋上低,大陆上的空气湿度也较夏天小,这样海洋上的空气就向大陆上扩散,使大陆上的气压升高。
这就是大陆上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的原因。
大气压随气候变化的情况比较多,但最为典型的就是晴天与阴天大气压的变化。
有句谚语叫“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反映的就是大气压的这一变化规律。
通常情况下,地面不断地向大气中进行长波有效辐射,同时大气也在不断地向地面进行逆辐射。
晴天,地面的热量可以较为通畅地通过有效辐射和对流气层的向上辐散运动
向外输运。
阴天时,云层减少了对流层大气向外的辐散运动。
云层这种保存地表和对液层热量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这样,阴天地区的大气膨胀就比较厉害,从而导致阴天地区的大气横向向外扩散,使空气的密度减小,同时阴天地区大气的湿度比较大,也使大气的密度减小。
因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阴天的大气压比晴天的大气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