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祭七节

合集下载

7个传统节日顺序表

7个传统节日顺序表

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庆祝活动。

以下是中国七个传统节日的顺序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

它通常在1月或2月的初一到十五之间举行。

春节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祖先、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观赏烟花和家庭聚餐等。

人们还会穿上新衣服,互相拜年并交换红包。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各种传统表演和游戏活动,如舞狮、舞龙、剪纸和打太平鼓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通常在每年4月4日或5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扫墓,悼念已故的亲人,并给他们上香、烧纸钱、祭拜和整理坟墓。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行纪念活动,如清明文化节、踏青等。

在这个时候,一些人还会欣赏樱花、踏青赏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是一项传统的划船运动,人们会组成队伍划龙舟并参加比赛。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死亡,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食物。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农业节日,也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包括赏月、吃月饼和拜月。

人们会在这一天聚在一起,赏月,欣赏明亮的月亮和美丽的月光。

在这个时候,人们还会吃月饼,它是一种圆形的糕点,有各种馅料,如豆沙、莲蓉和五仁等。

此外,一些地方还有一些特色的庆祝活动,如舞狮、灯展和民间歌舞表演等。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九日举行。

重阳节是为了庆祝秋高气爽的季节,也是人们祭祀祖先的日子。

人们会登高远足,以寓意远离疾病和灾祸,同时也是一种增进亲子关系和家庭和睦的方式。

此外,人们还会戴菊花、喝菊花酒和吃重阳糕等,以求健康和长寿。

6.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

五祭仪式表

五祭仪式表
调油的无酵饼和抹油的无酵薄饼
用有酵的饼和为感谢献的平安祭,与供物一同献上。把一个饼献给耶和华为举祭,是要归给洒平安祭牲血的祭司。
若为感谢献上:在献的日子吃,一点不可留到早晨。为还愿献或甘心献的:献祭的日子吃和第二天也可吃。剩下的祭肉,到第三天要用火焚烧。
赎罪祭
没有残疾的公牛犊(受膏的祭司)
会幕门口
取血到会幕,指头蘸血对幔子弹血七次,又抹血在会幕内、香坛四角,再把所有的血倒在会幕门口、燔祭坛的脚
所有的脂油,盖脏的和脏上所有的脂油,腰子和腰子上的脂油,与肝上的网子和腰子,与平安祭一样;把这些烧在燔祭的坛上牛皮和所有的肉,并头、腿、脏、腑、粪,要搬到营外洁净之地、倒灰之所,用火烧在柴上。
为赎罪献祭的祭司要在会幕的院子里吃。祭司家中的男丁可吃祭肉;这是至圣的。若将血带进会幕在圣所赎罪,那肉不可吃,必用火焚烧。
细面伊法十分之一
不可加上油,也不可加上乳香
血若弹在衣服上,所弹的衣服要在圣处洗净。
凡摸这祭肉的要成为圣。惟有煮祭物的瓦器要打碎;若是煮在铜器里,这铜器要擦磨,在水中涮净。
赎愆祭
没有残疾的公绵羊(如数偿还,另加1/5。)
杀燔祭牲畜
将肥尾巴和盖脏的脂油,两个腰子和腰子上的脂油,就是靠腰两旁的脂油,并肝上的网子和腰
五祭仪式表
祭物
地点

祭物处理
祭物结局
燔祭
没残疾的公牛
会幕门口
奉上血,把血洒在会幕门口、坛的周围。
剥皮,切成块子。肉块和头并脂油摆在坛上。脏腑与腿要用水洗。
一切全烧在坛上,坛上的火要常烧,不可熄灭。燔祭摆在坛上,烧平安祭的脂油。献燔祭的祭司得所献祭牲的皮。祭司穿细麻布衣裤,倒燔祭灰在坛的旁边。穿上别的衣服,把灰拿到营外洁净处。

遵义的传统的节日习俗饮食建筑人物

遵义的传统的节日习俗饮食建筑人物

遵义的传统的节日习俗饮食建筑人物遵义,简称“遵”,古称播州,是贵州省地级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3个区、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和2个自治县,总面积3076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27.07万人,城镇人口312.42万人,城镇化率49%。

踩山节: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时间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

第一天上午,要举行立竿仪式,是在山坡中央竖起一根系着松柏枝条和鲜花彩旗的花杆,作为采花山的标志。

花杆竖好后,年长者向人们敬酒祝福,同时锣鼓声声、鞭炮齐鸣、芦笙悠扬,男女老少跳起蹬脚舞,耍狮灯,一片欢腾。

晚上,篝火雄雄,人们围坐在篝火旁饮酒对歌,通宵达旦。

苗族同胞吹芦笙、跳舞、对歌、尽情欢笑,聚亲会友,共庆新春。

砍火星节:苗族传统节日,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

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

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

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祭山节:农历三月,春山明媚,春雨融融,春燕归来,万物复苏,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

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

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

一村只有一姓者,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则轮流主持,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主持人面对神树,恭恭敬敬地献祭,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备受爱护,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吃新节:孟秋季节,繁忙的农田管理基本结束,作物初熟,丰收在望。

仡佬族人认为,这是天地、祖宗保佑的结果,所以新粮一熟就怀着喜悦、感激之情,迎请天地与祖宗尝新。

端午节祭祀

端午节祭祀

端午节祭祀篇一:端午祭祀屈原程序端午祭祀屈原程序一、净手侍者二人,着汉服,一人端铜盆或瓷盆,一人端盛盘内置白色毛巾。

所有参与祭祀者轮流净手。

二、奏乐古琴、古筝。

三、燃香侍者递香三支给主祭人,点燃插于祭桌香炉之中。

四、跪拜行三跪礼。

全体与祭者,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

五、初献:献酒初献者献酒(用黄酒)三杯(杯用爵器)。

每次一拜。

六、亚献:献鲜花和水果亚献者以橘子九枚分装三盘。

每次一拜。

七、终献:献粽子和鸡蛋终献者粽子九个,鸡蛋三个分装三盘。

每次一拜。

八、读祝主祭朗读《祭屈原文》。

三拜。

九、撒江主祭者将部分祭品抛洒入江心。

十、齐诵《离骚》着汉服者10人齐读《离骚》(裝册黑夹)。

十一、吟诵《橘颂》东方幼儿园负责参加。

十二、民俗体验活动(一)扎五毒(二)撒艾叶水(三)点雄黄酒(四)编五色丝线(五)汉服介绍人员分工:篇二:端午祭祀屈原策划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南嘉汉服社端午节祭祀屈原策划书策划方:yxn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南嘉汉服社20XX年12月21日目录一.活动背景.........................................3二.活动目的及意义...................................3三.活动主题.........................................3四.组织机构.........................................3五.活动时间地点.....................................3六.活动流程.. (4)七.人员安排.........................................5八.物资预算.........................................6九.注意事项.. (6)十.应急方案.........................................7十一.附录...........................................7(一)祭祀屈原流程.. (7)(二)民俗体验活动...................................7(三)志愿者名单. (7)一.活动背景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已经成为端午节的标志被传承下来。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目前我国的传统的节日具体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是咱们中华文化久远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构成部分。

在我国的传统的节日,毫无疑问并不是从远古传说发展趋势来的,从这种广为流传迄今的节日风俗习惯里,还能够清楚地看见古时候人民社会的精彩镜头。

农历正月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家中原始天尊华诞,佛家中大肚弥勒佛华诞,古时候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多样名字。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限。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药王孙思邈)华诞。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股市开市,神话传说中五路财神华诞。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被称为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家中阎罗王华诞,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家中玉帝华诞。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块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文化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万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二爷得道成仙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家上元节,是天官尧的华诞。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来源于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故事。

这一节日又与降水节令有关。

春分后的时节是降水。

古代人觉得,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雨天、故此谓天穿。

神话传说与节气像结合,就建立了天穿节这一民俗文化节日传统式。

天穿节的具体风俗习惯:煎饼果子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打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资源或祭磨神。

所说填仓,意思是铺满粮仓。

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光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二月初二、青龙节,佛家中济公活佛观音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传说中文昌帝君华诞。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被称为花神节,百卉生日,仙女生日(开花期)。

5、二月十五:道家中九天玄女皇后娘娘华诞,道家中须菩提祖师、精忠岳王华诞。

(节日主题班会)中国四大鬼节是哪四个

(节日主题班会)中国四大鬼节是哪四个

中国四大鬼节是哪四个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中元节出生的人好吗,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四大鬼节是哪四个1、三月三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2、清明节清明节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或5或6日,我国传统节日。

3、七月十四/十五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拟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

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

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

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

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

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

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那么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所以,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

2023年七夕节是几月几号哪天(详细)

2023年七夕节是几月几号哪天(详细)

2023年七夕节是几月几号哪天(详细)2023年七夕节是几月几号哪天2023年七夕节是公历2023年8月22日星期二,农历二零二三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被称为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的起源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

东汉时,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织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鹊桥同织女相会,民间据此传说形成了七夕节,并且一直保留下来。

每逢七月初七,也是魁星的生日。

因为魁星左右着文人的考运,所以读书人又把七夕节称为魁星节或者晒书节。

在这一天拜祭魁星,是星辰崇拜的具体表现。

七夕节是中国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重要节日之一,除汉族外,满、朝鲜、壮、侗、苗、畲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但有些少数民族对这个节日有其自称,如满族称之为祭星节,鄂伦春族称之为祭月亮等。

七夕也****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节源于哪代?七夕节源于汉代,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节的来历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你了解了多少,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十大传统节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十大传统节日春节一、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便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也是过去姑娘小伙最喜欢的日子之一。

三、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割股啖君”之功的介之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功不言禄,与母隐迹绵山。

晋文公求之不出,抱树而死。

后来晋文公为悼他,禁止国人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这一天定为“寒食禁火节”。

寒食节最初确定在寒冷的冬季,后来“随时之宜,唯变所适”,逐渐演变确定在了清明节令期间。

鉴于寒食节活动内容长期在清明节日期间进行,久而久之,寒食节名称渐渐被“清明”所替代。

一般风俗是在清明前一天或两禁火禁烟,吃冷食。

汉族的七大节日

汉族的七大节日

汉族的七大节日(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引申为“开始”,“旦”即早晨,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则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祝,如祭灶、掸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放鞭炮、饮屠苏酒、吃团年饭(年夜饭)、守岁、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逛花市、闹社火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元宵节。

正月也叫元月,“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在中国道教里则称为“上元节”。

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俗语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从汉朝时开始的,最初源自佛教的“燃灯礼佛”。

一到夜晚,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人们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让看灯的人们都来猜灯谜。

现在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灯展。

在中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人们还制作出千姿百态的冰灯,给元宵节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彩。

按照传统的习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即汤圆)。

(三)清明节“清明”,在我国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

作为节气,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此时,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清净明丽的景色,所以称之为“清明”。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清明是一年中非常关键的时刻,春耕春种就在这时开始,因此清明的迟早和天气的好坏,都会对全年的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

清明节的主要节日习俗是扫墓和踏青。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除了有法定节假日的节日之外,还有没有法定节假日的节日,共计22个传统节日。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意义和习俗,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以及习俗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是中国法定节假日。

中华传统节日除了以上的节日,还有元宵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端午节,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各地书法不一)的盛大节日,端午节的习俗包括: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包,系花花绳,饮雄黄酒等,端午节是一个民族齐乐的美好日子。

清明节,是春分后第15日。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这一天人们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墓。

春节,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春节的习俗包括:回家,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吃团圆饭,走亲访友等,有着浓浓的中国特色风味。

中秋节,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又称祭月节、月光诞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的习俗包括:吃月饼,赏月,饮桂花酒等,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所以中秋也意味着庆祝秋收。

元宵节,是每年农历一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七姐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中国传统节日1、除夕(每年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2、春节(正月初一)3、元宵节(每年正月十五)4、清明节(每年4月4日-6日,春分后的第15日)5、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7、中元节(每年七月十五)8、中秋节(每年八月十五)9、重阳节(每年九月初九)10、腊八节(每年腊月初八)11、春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12、填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13、龙抬头(每年二月初二)14、上已节(每年三月初三)15、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16、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17、九毒日(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18、姑姑节(每年六月初六)19、财神节(每年七月廿二)20、寒衣节(每年十月初- )21、秋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22、下元节(每年十月十五)中国现代节日1、胆(每年1月1日)2、植树节(每年3月12日)3、劳动节(每年5月1日)4、五四青年节(每年5月4日)5、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6、建党节(每年7月1日)7、建军节(每年8月1日)8、教师节(每年9月10日)9、国庆节(每年10月1日)。

七夕节有哪些习俗

七夕节有哪些习俗

七夕节有哪些习俗七夕习俗香桥会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

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

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19】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拜七姐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

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

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广东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

宋人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

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

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传统“七姐诞”庆祝仪式由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为期一至二晚。

不同地方庆祝“七姐诞”的仪式各有不同特色。

“七姐诞”乞巧习俗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流行。

【1】【3】【9】【27-28】在广州,无论贫富之家,姑娘们都会梳妆打扮,点上香烛,“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见《广州岁时记》)。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简介一、春节春节就就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得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就就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就就是一年得开始。

传统得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

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得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得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

而南方有吃年糕得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

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得活动热闹非凡。

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就就是我国民间传统得元宵节,汉代以正月十五日为祭祀、祈福之日,后受到道教思想影响,以此日为“上元”,又称灯节。

后世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共称“三元”。

至北魏时已成为固定节日。

至唐代,张灯成为最主要、盛大得活动,其夜又称“元夜”、“元夕”。

此夕京城内,宫廷与民间盛陈灯彩,金吾不禁夜,纵士女尽兴游观。

至宋代更为繁盛,又有食汤圆、灯谜、百戏、烟火等活动,后世相沿,遂增加,一般自十三日开始,称“上灯”,至十八日止,称“落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得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得习俗。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会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宋朱淑真《元夜》诗:“十里绮罗春富贵,千门灯火夜婵娟。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三、清明节清明既就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就就是一个历史悠久得传统节日。

七夕节各地不同的习俗

七夕节各地不同的习俗

七夕节各地不同的习俗七夕节是我国历史十分悠久的传统节日,不知不觉,又一年的七夕节就要到了,知道七夕各地的习俗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夕节各地不同的习俗,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夕节各地不同的习俗广东:七娘会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

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

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

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

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

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台湾:拜“床母”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

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

“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端午节名词解释

端午节名词解释

端午节名词解释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

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021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2年端午节:6月3日至5日放假,共3天。

高山族节日:五年祭(中国传统节日)

高山族节日:五年祭(中国传统节日)

高山族节日:五年祭(中国传统节日)台湾高山族支系排湾人的传统祭祀节日,排湾语称“玛勒乌克”,又称迎神祭。

每隔五年举行一次,在农历九月择日举行。

五年祭,为排湾人奉送神灵的仪式。

传说,排湾人的祖灵,每五年来探访子孙一次,为了感谢祖先保佑他们的幸福生活,每隔五年要举行一次祭祀活动。

节日之前,部落男子要刻画神牌,制作长矛;女子则要酿酒,制神衣。

祭祀这天,人们都要穿上民族盛装,去祭场参加奉送神灵的仪式,祭后,集体饮酒歌舞。

最后,各家还要送神牌、长矛等到部落首领家里。

祭司作祭以后,选取其中精美的祭品,将它们丢弃到村外,以示送神。

节日期间有两项大活动:一为刺球赛,一为舞会。

刺球赛之前部落中所青年人要进山砍竹,在家门口插竹行祭,以驱除恶臭。

然后广场上搭一座平台,准备刺球赛用的球。

最早以袖子为球,后来演变为藤编的球,用麻线与藤皮编成,大小如蓝球,中心系有一根绳子。

刺球在平台前的广场举行,届时部落全体青年男子都要盛装参加。

他们手持长约六米、顶头很尖的竹竿,列队站在台前,由为首的长老将球抛掷于空中,众青年各用竹枪向球刺去,每刺中一只球,围观的人们都要热烈欢呼,以刺中次数最多者为优胜。

刺球赛意在效仿祖先刺杀敌人的英雄事迹。

比赛毕,进行舞会和宴欢。

由本村头人邀集全村青年参加。

在节日期间,每年青年都在自己身上带来茅草结,以驱除恶灵。

五年祭又是成年仪式的最后一项活动。

祭仪十分隆重,由女巫师及男司祭率领子裔在祖灵屋前献供,先祭拜天地男女神,创造宇宙之神,自然神,精灵、妖怪和山、水、风、火、谷等神。

仪式庄严肃穆而虔诚。

接着,开始盛大舞会,由全村社男女穿上民族盛装,踩着古老的舞步,随着歌声和鼓的节奏,绕成一长排蛇形队伍,一圈又圈地回转,象征着排湾人的祖先图腾“百步蛇”的再现,气势磅勃、甚为壮观。

五七祭文大全

五七祭文大全

五七祭文大全
五七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祭祀仪式,通常用于纪念祖先或者重要的节日活动。

五七祭文既可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也能够传达对家庭、亲人和祖先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
一份关于五七祭文大全的文章:
五七祭文大全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古代的时候,祭祖是每个人都要进行的一项重大活动,由于祭祖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五七祭文也逐渐形成并广泛流传。

五七祭文是以五言古诗和
七言绝句的形式,表达对祖先的追念和哀思。

五七祭文史上有很多传世之作,以下将选取一些优秀的五七祭文,供大家欣赏品读。

一、《太上感应真君神道碑》
上善若水,合于道德。

通天地之心,万物之祖。

既化三宝,幽阳神灵。

涵元化承,合符金铃。

我们的先祖,你们无私奉献。

祭祀五常,菲薄之义。

致不朽之切,焕耀琼英。

予今孙奉,敬承以恭。

二、《太祖庙碑》
昔我先祖,龙图之民。

开辟九州,绎兆当临。

遗业之光,明显取师。

修国家法,敬鬼神祗。

三、《国家祭文》
子孙有不忘先祖之志,前德不衰者而可久存;
庶几灵枢卧论,理法厥昭微秘;
元化碑穴,大哲大嘉。

我们是国家的子民,承先祖以鉴,申之于道文禄;
百穀已上,知萌植焉。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五七祭文,这些祭文以优雅的文辞和深切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先的追思和敬仰,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五七祭文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成为了传承祖先文化的载体,也是对历史和传统的一种珍视和传承。

愿我们能够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谈谈七夕节

谈谈七夕节

谈谈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夕祭”,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一、七夕节的起源七夕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时期。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人们会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祭拜牵牛星和织女星,以此祈求丰收和幸福。

这个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七夕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以下是其中一些习俗的详细介绍:1. 祭拜七姐七夕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是祭拜七姐。

七姐是传说中的织女,被认为是织布女神,具有精湛的织布技艺。

在七夕夜晚,人们会在庭院或室内设立供桌,放置七姐像或织布机,并献上鲜花、水果、美食等供品,祈求七姐保佑妇女们织布技艺精湛,家庭和睦,婚姻美满。

2. 乞巧活动七夕节另一个传统习俗是乞巧活动。

在七夕夜晚,人们会在室内放置一张桌子,上面放置针线、五彩丝线和木梳等工具,并进行比赛。

比赛的方式是在一夜之间用五彩丝线穿过七根针,或者用木梳将红丝线编织成辫子。

完成这些任务的人被认为是巧手,可以获得祭拜七姐后的福报。

3. 七夕诗词七夕节还是一个重要的诗词节日。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写下各种关于七夕主题的诗词,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

这些诗词形式多样,例如七绝、律诗、词等。

其中最著名的七夕诗词之一是唐朝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三、七夕节的演变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七夕节逐渐发生了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七夕节的演变和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 宋代(960年-1279年)的七夕节宋代的七夕节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在这个时期,七夕节的庆祝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例如搭彩楼、扎花灯、赏月、吃七夕糕等。

同时,宋代也是七夕节诗词创作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的七夕诗词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2. 明清(1368年-1911年)的七夕节明清时期的七夕节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但庆祝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死人下葬后还要“做七”,每7天悼念一次,为何“五七”最重要?

死人下葬后还要“做七”,每7天悼念一次,为何“五七”最重要?

死人下葬后还要“做七”,每7天悼念一次,为何“五七”最重要?农村丧事中的“过柒”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一下过去农村丧事中的讲究,我以前已说过不少,大家可以翻翻前面的文章。

这篇,主要讲讲”犯七“与“打七”风俗。

(棺前烧纸)在农村生活过的网友都应知道,办丧事时会请阴阳先生,根据亡人的生卒年月日时,写“殃榜”,推“柒单”。

“柒单”写在一张方白纸上,出殡后,亡家会把柒单贴在原灵堂的后墙上,并把子孙钉连同扣上的青白线,钉在柒单上方,下没香案,供奉亡人的“神主”和“柒单”——这供桌又叫“柒桌”。

注意,“子孙钉”就是收殓时,将棺盖钉起来时使用时剩下来的一根钉子,这是有意留下的,一般封棺用4根,但买时要买5银,留下一根,这根就是子孙钉。

要说明的是,也有用6根的,那买时就要买7根。

(红色漆画棺)(棺钉,考古出土,如剩下没用则称“子孙钉”)“柒单”之“柒”是数字“七”的繁体写法,现在都写作“七单”(下文均写作“七单”)。

主要写明三个内容:一是亡人的姓名和生卒时间;二是“七数”,把亡人死后的四十九天,分成七个时间段,即“七日”,也称“冥七”,冥七与农历日期相对照,叫“冥阳七数”;三是在四十九天内即在七数里孝子贤孙要履行的丧俗事宜。

这七单似一种“日程表”,相当于丧事指南,丧家会根据七单上列出的事项,开展各项活动——这就是“过七”风俗,也称“做七”。

(清代殃榜)与亡人生前一样,孝子每天早中晚三次,在七桌上放一碗饭、一双筷子,烧纸磕头,叫“供七”。

每逢“七日”的前一天和当天晚上则要用三碗水饺祭奠,叫“报七”。

从死者倒头当天起,每7天悼念一次,要悼念7次,共计49天,这样共有7个“七日”。

其中最重要的是“五七”。

在第5个“七日”第一天的早晨,太阳未出之前,孝子和全家老少,要在大门外设一桌供菜,围跪在旁,面向东方哭泣,俗称“望五七”。

据说这一天亡人也在“望乡台”上望一次子孙后代,此后就见不到了。

所以,到五七这天,老老少少,男男妇妇都要来哭祭,让亡人望一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项祭礼
在旧约律法中,神定了七个节期:
逾越节(The Feast of Passover or Pesach)
记念在离开埃及的前一夜,天使击杀埃及地所有的长子,却越过以色列人的房屋,拯救了以色列各家。

逾越节(出埃及记12; 利未记23:5) 开始於尼散月十四日(宗教历的正月,即西历3月至4月期间),连接七天,每天要献许多祭,头一日和第七日休息,给百姓守严肃会。

逾越节是三大节日中第一个(其他两个是七七节和住棚节)。

犹太男丁每年要在这三个大节上示罗守节(圣殿完成後上耶路撒冷守节)。

逾越节原本分为逾越节和除酵节(利未记23:6-8),但後来犹太人将两个节期合为一个。

这两个节期是关连的。

逾越节是记念在离开埃及的前一夜,天使击杀埃及地所有的长子,却越过以色列人的房屋,拯救了以色列各家。

除酵节是记念在埃及匆忙离开的苦境,当时甚至没时间让面酵发起来。

预备逾越节
逾越节需要很多预备工夫。

正月初十要挑选一只无瑕疵的羊羔,留在家中到十四日,这就是逾越节的羊羔。

逾越节前夕,家中所有的酵和有酵之物都要取出来烧掉(出埃及记12:19)。

这代表离开寄居埃及时的罪恶生活。

逾越节筵席
正月十四日逾越节那天,在黄昏的时候,要宰杀逾越节的羊羔,用火烤了、与无酵饼和苦菜同吃。

羊羔的骨头一根都不可折断。

无酵饼造法简单,只用面粉和水而成,且很快烤好。

逾越节筵席含义丰富:羊羔的血代表罪得洁净、苦菜代表在埃及为奴的苦况、无酵饼代表纯洁。

除酵节(The Feast of Unleavened Bread)
记念在埃及匆忙离开的苦境,当时甚至没时间让面酵发起来。

正月十五日,开始庆祝除酵节(利未记23:6-8)。

一连七天到廿一日,百姓要吃无酵饼。

第一天和第七天有严肃会,不可作工(利未记23:7, 民数记28:18,25)。

七七节(The Feast of Weeks)
又称为五旬节(Pentecost),庆祝小麦丰收的节期,将初熟的麦子献给神。

七七节(出埃及记34:22; 民数记28:26-31; 利未记23:15-21) 是三大节日中第二个(其他两个是逾越节和住棚节)。

犹太男丁每年要在这三个大节上示罗守节(圣殿完成後上耶路撒冷守节)。

这节日是由逾越节第二天(即献禾捆为摇祭的初熟节那日),数七星期,到第七个星期的次日就是了,所以称为七七节。

因为是第50 天(七星期共49 日,七星期的次日就是第50 日),所以又称为五旬节。

七七节是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後才守的。

这个节日是在小麦收割结束时,那时献上从刚收成的小麦作成的第一批饼(所以有时称为收割节)。

这天是圣会,只要守节一天,不可作工,百姓要到会幕前聚集,为收成献上感恩,也是为了记念神在西乃山上颁布律法。

吹角节(The Feast of Trumpets or Yom Teruah)
吹角呼召人作反省和悔改,预备赎罪日的来临。

後来这天也成为犹太人的新年。

吹角节是在提斯利月(即七月,西历9、10月间)初一日,守节一天(利未记23:23-25; 民数记29:1-6) 。

犹太人自从被掳之後就以吹角节为新年。

但宗教历的正月是尼散月。

这日是圣会,算为安息日,不可作工,百姓要到会幕前聚集。

祭司吹角招聚百姓为赎罪日准备。

现在犹太教称新年到赎罪日的十天期间为「敬畏的日子」(the days of awe)。

在这段时间百姓有一个机会自己省察、为罪忧伤痛悔。

角声提醒人赎罪日已经近了。

赎罪日(The Day of Atonement or Yom Kippur)
这是犹太人最严肃最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天,大祭司每年一度进入至圣所,又献上赎罪祭,向神祈求赦免和洁净。

住棚节(The Feast of Tabernacles or Sukkot)
庆祝丰收和记念在旷野飘流四十年住帐棚的境况。

住棚节(利未记23:33-43; 民数记29:12-40; 申命记16:13-15) 是三大节日中第三个(其他两个是逾越节和七七节)。

犹太男丁每年要在这三个大节上示罗守节(圣殿完成後上耶路撒冷守节)。

这节是惟一特别指定要欢乐的节日。

节期从提斯利月十五日开始,这是第七月(即西历9、10月间),刚好是收割季节的结束时(因此有时称为收藏节出埃及记34:22)。

住棚节是赎罪日後第五天,由一个最严肃的节日转为一个最欢乐的节日。

这节期共一周,在这期间参加守节的人,要住在搭棚或帐蓬里,记念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之後,因不信在旷野漂流四十年的生活方式。

住棚节第一日有圣会,算为安息日,不可作工,百姓要到会幕前聚集。

严肃会(The Feast of the Last Great Day or Shmini Atzeret)
宗教节期的完结。

住棚节後次日,提斯利月廿二日,继续庆祝一天,称为严肃会。

这日算为安息日,不可作工,百姓要到会幕前聚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