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备考模拟作文及范文(2月20日阅读材料)【刘希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备考模拟作文及范文(2月20日阅读材料)
【热题预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年轻人演绎中华传统文化已渐成潮流。

《国家宝藏》主创团队平均年龄不过30岁,《本草中华》导演组成员清一色为“80后”“90后”……更为可喜的是,今天的年轻人不仅为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在年轻人聚居的网络平台,有的年轻玩家制作“文物”游戏,也有青年设计让国宝(国粹)开口“讲故事”,如此创意“活化”、“青春派”表达,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

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显得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如今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呼短叹……
当年轻这股力量遇上中华传统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作为年轻人中的一员,请根据以上材料,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写一篇演讲稿,拟在你学校举办的以“当年轻遇上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要点: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一方面年轻人演绎、观看、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另一方面却是很多传统文艺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并没有引起年轻人应有的注意。

写作任务主要是引导语中的那5句话:①作者身份“年轻人中的一员”;②读者对象“你校(全体师生)”;③根据以上材料进行联想和想象——不能脱离材料,必须有联想和想象;④主题是“当年轻遇上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写作;⑤文体是演讲稿——注意演讲稿的格式和要求。

演讲稿是由标题、称呼、正文(开头语、主体和结语)组成。

演讲稿的写作要求是:了解对象,有的放矢;观点鲜明,感情真挚;行文变化,富有波澜;语言流畅,深刻风趣。

【立意】在材料当中,命题者对“年轻人演绎中华传统文化已渐成潮流”是持肯定、赞赏的态度的。

对频频“告急”的传统文化也表现出了担忧。

考生在作文的时候可以抓住这两点:对好的做法加以肯定,对于濒危的传统文化要表现出一种思考,如“谁来传承?传承什么?”的问题。

另外,考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谈该如何对待身边的传统文化。

作为一篇演讲稿,对格式的要求非常严格。

另外,演讲稿要有感染力、鼓动性。

毕竟它是在公众场合,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范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的责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的责任》。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包含的东西很多,我们可以将它划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这四个层次。

它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或图书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鲜活的生命的东西。

它就象充实的粮仓,随时可以提供食材给我们充饥;它就象深邃的水库,随时提供清水给我们解渴;它就象服装厂,随时可以提供衣服给我们遮羞御寒······它和我们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它也深深地融入了大家的生活。

作为年轻人中的一员,当我们听着京剧,唱着粤剧,吃着粤菜,写着毛笔字,下着象棋,过着元宵······的时候,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有责任努力地去传承它。

同学们、老师们,在我们的周围,就有着一群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并努力传播它的年轻人。

在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王者荣耀、英雄联盟、魔兽世界、大话西游等游戏的时候,他们却默默地选择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记得前段时间有一档名为《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经常登上网络热搜,怀着好奇之心,我观看了一下,我发现神秘的故宫,伴随镜头移转,一步一景,徐徐地在我们面前展开,真是让观众大开眼界。

无疑是这帮年轻人承担起了传播故宫文化的重任。

无独有偶,像《国家宝藏》、《本草中华》这些节目,也是因为有了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
热爱而得到弘扬。

有的年轻玩家制作“文物”游戏,也有青年设计让国宝(国粹)开口“讲故事”,他们创意“活化”、“青春派”的表达,用时髦的话语解读叙说,为传统文化添上新彩。

可以说,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演绎下,正在积蓄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面对着激情澎湃的传统文化传播者,难道我们能够无动于衷吗?
不少青年人演绎、观看、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固然令人欣喜,但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它们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落在了后面。

缘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显得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如今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这些都是令我们痛心无比的。

面对着那些即将失落的传统文化,难道我们不应该想着为它做一点什么吗?其实啊,我们想再次激活它们,必须要有新颖的创意,重新发现它的亮点,找到新的发展途径,让更多对传统文化有热情和责任感的年轻人参与到“开发”当中。

同学们、老师们,传承传统文化本来就应该是我们每个年轻人的责任。

年长的一辈终归慢慢老去,薪火相传,我们要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让传统文化之火生生不息。

那么,就让我们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吧。

传统文化于我们而言,不只是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中,不只是浸染在琴棋书画的儒雅里,不只是沐浴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书香里,也不只是委身于汉服唐装的余韵里······它于我们而言,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更是万众瞩目的民俗,更是地域文化当中独一无二的奇葩。

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层面的。

就拿茂名地区来说,我们的冼夫人文化、我们的民俗“年例”、高州的茄雕和木偶戏、信宜的飘色和玉雕、化州的跳禾楼和橘红、电白的火把节和舞狮、茂南的十番锣鼓和山歌······就是我们的一张张名片,需要我们大家不断地擦亮。

我们大可以在茶余饭后多一点去亲近它们,多一点去学习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想方设法去传播它们,让它们在我们年轻一代的手中熠熠生辉!只有我们将自己所在地的传统文化传承好了,传统文化自然会遍地开花。

同学们、老师们,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那么,让我们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吧!让传统文化充实我们的生活,丰盈我们的内心,滋养我们的精神。

我也坚信,传统文化定会因为我们的年轻和敢作为而生机勃勃。

只有我们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自己的责任,为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奉献才智,传统文化才能够拥抱时代,走向未来。

传统文化的兴衰,我的责任!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文化自信范文】人民日报:激发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
王宇燕
经济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壮大,军事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强大,唯有文化建设才能使一个民族伟大。

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更需要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锻造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找准文化自信的落脚点。

文化犹如一个生命体,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依旧富有生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向往,归根结底也在于牢不可破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我们需要在更深层面去思考、去重视。

文化自信的根基在哪里?在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

漫漫人类文明史,数个文明古国相继衰落,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自强不息,靠的是独具特色且不断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世界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一面面红旗在疾风暴雨中褪色,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高高飘展,靠的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成功嫁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上。

就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山西运城市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上千名共产党员自发组织近万人民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自制了一面篮球场大小的党旗,开展了一场“享党福,感党恩,跟党走”的群众活动,它生动表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旦和民族传统文化嫁接成功,就必然根深本固,枝繁叶茂、花红果硕。

文化自信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亿万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实践中。

把握和审视中华文化,需要在世界文明的大视野大格局中汲取营养,也要赋予新时代鲜活、生动的内涵。

具体到社会治理层面,既要珍视制度文明、坚守治理理念,又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

运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有“这里最早叫中国”的美誉,也有被称为“德圣”
“孝祖”的虞舜故里,“百善孝为先”的观念沉淀在当地群众的内心最深处。

建立德政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开设德孝大讲堂,组建德孝志愿服务队等,一系列创造性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让群众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取得文化共识和价值共识。

这表明:我们党完全有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民群众也十分乐意在实践中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相结合。

文化自信的落脚点在哪里?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哺育着一个民族的成长时,也滋养着文明的进步。

具体到运城,一方面通过弘扬德孝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转变作风,让群众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另一方面,用文化建设带动经济建设,实现了经济的逆势而上,财政收入也快速增长。

我们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文化传承上不丢传统精髓、在多元交流中汲取外来精华,为迈向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经济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壮大,军事建设能使一个民族强大,唯有文化建设才能使一个民族伟大。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更需要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锻造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找准文化自信的落脚点,一个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中华民族,才更有吸引力、更值得尊敬。

(作者为山西运城市委书记)
【文化自信范文】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文化自信”三喻
金苍
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博物馆一票难求,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历史;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电影院人头攒动,一年440亿元票房堪称奇迹……
这只是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

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

“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与文化的互动生长,正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印证着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判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何以自信?有三个比喻,值得沉思。

文化,可喻之为河。

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

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对于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

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文化,可喻之为山。

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

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

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定时代的价值航标,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流淌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潜流。

奇伟瑰丽、高迈超绝,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

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

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对于中国,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对话”成为必然和必须。

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

不拒众流、扬帆出海,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河、山、海,是“应然”境界,“实然”却常遇尴尬。

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进来”也不“走出去”,封闭了海洋的疆界。

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
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文化自信范文】以人民为中心铸牢文化自信
作者:罗嗣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能够自信?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念,尤其是其所蕴含的人民性特质。

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时代的文化既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基础,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制度,其往往反映一定阶级的诉求并体现意识形态属性。

正是在此意义上,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为人民大众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共产党人文化理念的重申。

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意味着把人民大众当作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意味着文化发展应当基于人民生活。

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贵族为主体的旧文化向人民为主体的新文化转型。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就通过举办工人读书班推行平民教育,陈独秀则鲜明提出要推翻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由此可见,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推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植根人民生活的沃土。

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才能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而铸牢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只有当人民大众成为文化价值主体、文化表现主体和文化实践主体,他们才会由文化的局外人变为文化的守护者。

早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致力于扫盲、文字简化、文化普及和动员,引导人民大众成为文化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广大工人、农民成为文化的主人,在学习本民族文化和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他们守护着社会主义制度赋予的文化权利和文化身份,守护着我国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记忆,这种对自身文化身份和血脉的认同,强化了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发展,新的文化作品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某些偏颇。

如不少影视作品充斥着宫廷斗争的情节和帝王将相形象,较少出现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的身影。

可以说,关于文化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重要判断,既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人民性思想一脉相承,也有着重要的现实针对性。

用高质量文化成果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对文化产品的质
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为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告诫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

必须认识到,文化市场上的票房、上座率等销售数据并不必然反映文化自信状况,真正的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用高质量的而非低俗、媚俗的文化成果切实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基础上。

只有处理好文化与市场的关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才能以高质量文化成果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让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只有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更加彰显。

为此,要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在此过程中,在文化资源配置和项目建设上向农村、基层倾斜,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提升贫困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