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化学选择题之中国传统文化
2018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1.《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A.KOH B.KAl(SO4)2 C.KHCO3D.K2CO32.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
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A.苯和水 B.乙酸乙酯和乙酸C.食盐水和泥沙 D.硝酸钾和硫酸钠3. 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
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A:过滤B:萃取C分液D蒸馏4.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化学深入我们生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5.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6.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关于造白糖有如下叙述“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然后以瓦溜(教陶家烧造)置于缸上。
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
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文中涉及的操作过程是A:升华B:干馏C吸附D蒸馏7. 下列对古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A. 《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化学)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后一卷7.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对描述内容所做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答案】A【解析】A、这种灰主要成分一定不可能是为Ca(OH)2,Ca(OH)2可在空气中与CO2继续反应,故A错误;B、“紫青烟”是因为发生了焰色反应,钾的焰色反应即为紫色,故B正确;C、司南中“杓”的应该是有磁性的,磁性氧化铁,材质为Fe3O4,故C正确;D、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该操作为结晶,故D正确;故选A。
8.装置a、b、c中分别盛有试剂1、2、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必要时可加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答案】B【解析】A.浓硝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氮气体中含有硝酸蒸气,无法验证NO2的氧化性,故A错误;B.盐酸与石灰石反应放出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可以除去氯化氢,从而得到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故B正确;C.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可能是二氧化硫,因此X中不一定有CO32-,故C错误;D.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体现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不是漂白性,故D错误;故选B。
9.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 。
工业上,利用乙烯水化法制乙醇:CH 2=CH 2+H 2OCH 3CH 2OH 。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1mol 乙烯和1mol 乙醇分别完全燃烧,消耗O 2的分子数均为3N AB .1mol H 2O 和H 2F +的混合物中所含质子数为10N AC .乙醇催化氧化生成1mol 乙醛时转移电子数为N AD .46g 乙醇中所含共价键的数目为7N A【答案】A 【解析】由CH 2==CH 2+3O 2―――→点燃2CO 2+2H 2O 和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可知,A 项正确;H 2O 中的质子数为10,H 2F 中的质子数为11,故1 mol H 2O 和H 2F 的混合物中所含质子数在10N A 与11N A 之间,B 项错误;2CH 3CH 2OH +O 2――――→催化剂加热2CH 3CHO +2H 2O ,当2 mol 乙醇被氧化时,有1 mol O 2被还原,转移4 mol 电子,生成2 mol 乙醛,故该反应生成1 mol 乙醛时转移电子数为2N A ,C 项错误;46 g 乙醇的物质的量为1 mol ,而1个乙醇分子中含有8个共价键,故1 mol 乙醇中所含共价键的数目为8N A ,D 项错误。
2018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 古文化中化学常见考点探究》
础上与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真正对接。
专题3 古文化中化学常见考点探究
C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专题3 古文化中化学常见考点探究
例题2 (2017年安徽合肥三模)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研究成果,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C )
专题3 古文化中化学常见考点探究
C
专题3 古文化中化学常见考点探究
A
专题3 古文化中化学常见考点探究
四、通过古诗词或古文记载,综合考查化学学科的基本素养 近年来高考特别注重综合素养的考查,一个选择题,也可以通 过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多个不同的知识点,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
所学的知识能力,借助古诗词或古文记载,也同样可以达到该考查
题,既考查了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又考查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所
以我们平时训练时要引起足够重视。
专题3 古文化中化学常见考点探究
一、借助古诗词、古文献中物质变化特点,考查化学变化的本质属性
物质的变化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我们现在所学习的主要是 西方一些科学家在长期的研究中,针对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从不同 角度进行了分类,如根据物质在反应前后的种类及数量特点,化学反 应分为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根据电子转移问题,又可以将化学反应 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等。这方面,我们古时候的炼丹 师们没有针对变化进行分类,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古文记载或一些诗词 ,在真正理解这些诗词、古文的记载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考查我们 对化学变化的本质认识。
古文献中所描述的物质具体状态与性质,这样考查也达到了学有所用
的目的。
专题3 古文化中化学常见考点探究
B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化学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化学一、选择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6 分)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酯,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解析:A.酿造过程中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分解生成乙醇,而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故 A 错误;B.后(司)母戊鼎的主要成分为 Cu,属于铜合金制品,故 B 正确;C.瓷器由黏土烧制而成,瓷器的主要原料为黏土,故 C 正确;D.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与有机物易溶于有机物有关,该过程为萃取操作,故D 正确。
答案:A2.(6 分)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结论正确的是( )A.溶解度:Na2CO3<NaHCO3B.热稳定性:HCl<PH3C.沸点:C2H5SH<C2H5OHD.碱性:LiOH<Be(OH)2解析:A.在相同温度下,Na2CO3 的溶解度大于 NaHCO3,故 A 错误;B.Cl 与P 为同周期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大,非金属性越强,氯的非金属性比磷强,则 HCl的热稳定性比 PH3 强,故 B 错误;C.C2H5OH 分子间存在氢键,其分子间作用力比 C2H5SH 大,则C2H5OH 沸点比 C2H5SH 高,故C 正确;D.Li 与 Be 为同周期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大,金属性减弱,则 Li 比 Be 金属性强,LiOH的碱性比 Be(OH)2 的碱性强,故 D 错误。
答案:C3.(6 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一元弱酸 HA 的K a 越小,则 NaA 的K b(水解常数)越小B.铁管镀锌层局部破损后,铁管仍不易生锈C.反应活化能越高,该反应越易进行D.不能用红外光谱区分 C2H5OH 和 CH3OCH3解析:A.某温度下,一元弱酸 HA 的电离常数为K a,则其盐 NaA 的水解常数 K b 与 K a 存在关系为:K b= ,所以 K a 越小,K b 越大,故 A 错误;B.Zn 的活泼性强于 Fe,组成原电池时 Zn 作为负极,Fe 被保护,所以铁管镀锌层局部破损后,铁管仍不易生锈,故B 正确;C.反应活化能越高,说明反应达到活化态络合物所需的能量越高,存在较高的势能垒,反应不易进行,故C 错误;D.红外光谱的研究对象是分子振动时伴随偶极矩变化的有机化合物及无机化合物,几乎所有的有机物都有红外吸收,C2H5OH 存在醇羟基,﹣OH 有自己的特征吸收区,可以与 CH3OCH3 区分,因此可以使用红外光谱区分 C2H5OH 和CH3OCH3,故 D 错误。
高考化学专题——化学与传统文化(含答案).docx
化学与文化(古文)一一.考物的成分1.我国清代《本草目拾》中叙无机物335 种,其中“ 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五金⋯⋯其水甚,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 里的“ 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水2.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卷七《金石》中指出:有硇水者,剪塊投之,旋而水。
其中的“硇水”指A.醋酸B.酸C.硝酸D.硫酸3.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汞的描述:“⋯⋯得火,不埃,将欲制之,黄芽根。
”里的“黄芽”是指A.金B.硫黄C.黄D.黄4.中国有五千年的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来精,“碱”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能促蚕表的胶蛋白水解而除去,使色白、感柔、色光亮。
种“碱”可能是A.胆B.火碱C.食D.草木灰5 .春秋末期国的工官《考工》中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 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帛。
种液体能洗帛主要是因其中含有A.氧化B.碳酸C.氧化D.次酸6.据《易》:“ 中有火”,“上火下”。
,指湖泊池沼。
“ 中有火”,是指“M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象的描述。
里“M气体”是指A.甲B.一氧化碳C.乙D.气7.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了中材粉的制作方法:“取煅作叶如笏或,平面磨令光,以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埋之一百日,上衣生,成矣。
”中材粉是指A.粉B.醋酸C.冰醋酸D.食8 .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中有用毒的,黑即中毒,但代化学表明只能出砒霜的毒性,下列物也能使黑的是A. Na2 S B. NaI C. NaBr D. NaCl9.《天工开物》中:人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枲、麻、、葛,属禽与昆虫者裘褐、。
各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文中的“枲、麻、、葛”和“裘褐、”分属于A.素、油脂B.糖、油脂C.素、蛋白D.糖、蛋白10.“硫二两,硝二两,兜三半。
右末,拌匀”。
段中国古代丹家“伏火方”的被是黑火配方的形。
2018年全国高考化学模拟考试考前必做难题30题(解析版)
2018年全国高考化学模拟考试考前必做难题30题(解析版)1.《五金铁》中记载:“若造熟铁,则生铁流出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对,筑一方塘,短墙抵之,其铁流入塘内,数人执柳木排立墙上……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
”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金属冶炼方法由金属活动性决定B.熟铁比生铁质地更硬,延展性稍差C.炒铁是为了降低铁水中的碳含量D.该法与近代往生铁水吹空气炼钢异曲同工【答案】B2.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各文献中所记载的古代化学研究过程或成果不涉及分离提纯操作的是()A.《本草纲目》“(烧酒) 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盛露滴。
”B.《齐民要术》“凡酿酒失所味者,或初好后动未压者,皆宜廻作醋。
”C.《开宝本草》“(消石) 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D.《天工开物》“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
”【答案】B【解析】A、描述的是酒的蒸馏,涉及分离提纯操作,选项A不选;B、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氧化可以转化成醋酸和水,涉及化学反应但没有涉及分离提纯操作,选项B选;C、包含溶解,蒸发结晶,涉及分离提纯操作,选项C不选;D、榨油或加热熔化使油脂从果实中分离出来,涉及分离提纯操作,选项D不选。
答案选B。
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5℃,1L 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 AB.常温常压下,17g甲基(—14CH3)所含的中子数9N AC.标准状况下,1L己烷充分燃烧后生成的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N AD.1mol乙酸(忽略挥发损失)与足量的C2H518OH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充分反应可生成N A个CH3CO18OC2H5分子【答案】A【解析】A.25℃,1L 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 A,A正确;B.常温常压下,17g甲基(—14CH3)是1mol,所含的中子数8N A,B错误;C.标准状况下己烷不是气态,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物质的量,C错误;D.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1mol乙酸(忽略挥发损失)与足量的C2H518OH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充分反应可生成CH3CO18OC2H5分子的个数小于N A个,D错误,答案选A。
2018年全国高考化学模拟考试经典母题30题(解析版)
2018年全国高考化学模拟考试经典母题30题(解析版)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古代文献涉及的化学研究成果,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是指CaOB.《黄白第十大》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主要发生了置换反应C.《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利用到蒸馏D.《梦溪笔谈》中“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中的剂钢是指铁的合金【答案】A点睛: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要求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曾青涂铁是一种可溶性铜盐的溶液放入金属铁得到金属铜的过程;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剑刃硬度要大,所以用碳铁合金。
2.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燃放烟花爆竹时,硫燃烧生成SO3B.六水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C.太阳能电池板的材料是二氧化硅D.乙烯可做水果的催熟剂【答案】D【解析】A.点燃爆竹后,硫燃烧生成SO2,不能生成SO3,故A错误;B.六水氯化钙不能吸水,则不能作食品干燥剂,故B错误;C.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成分是硅单质,不是二氧化硅,故C错误;D.由于乙烯是植物当中天然存在的生长激素,能调节植物的成熟和衰老,所以乙烯可作水果的催熟剂,故D正确;故选D。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能电池利用光导纤维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B.棉花、蚕丝所含元素相同,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C.人工分子筛( 多孔硅铝酸盐)可以用作吸附剂和催化剂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所以摄入越多越好【答案】C4.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00g46%甲酸(HCOOH)水溶液所含的氧原子数为5N AB.标准状况下,18 g冰水中共价键的数目为N AC.56g铁与71gCl2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3N AD.7.8g Na2O2与足量的水(H218O)反应生成的氧气所含的中子数为0.5N A【答案】A【解析】A.100g46%甲酸(HCOOH)水溶液中,甲酸的物质的量为46g÷46g/mol=1mol,甲酸中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水的物质的量为54g÷18g/mol=3mol,水中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则氧原子的总物质的量为5mol,数目为5N A,故A正确;B.18g冰水中水的物质的量为18g÷18g/mol=1mol,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共价键,则1mol水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2N A,故B错误;C.56g铁和71gCl2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根据2Fe+3Cl22FeCl3可知,与铁反应时Cl2少量,Cl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则1molCl2反应时,转移电子数目为2N A,故C错误;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18O=4NaOH+O2,在该反应中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O2中的氧原子全部来自于Na2O2,1个O2分子中含有16个中子,7.8g Na2O2的物质的量为7.8g÷78g/mol=0.1mol,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O2的物质的量为0.05mol,O2中含有的中子数为0.05mol×16×N A mol-1=0.8N A,故D错误;答案选A。
2018年高考化学(课标版)仿真模拟卷(三)含答案
2018高考仿真卷·化学(三)(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Fe 56 Co 59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意蕴含蓄,意境深远。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漫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W、Q、X、Y、Z是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X原子K、L层电子数之比为1∶2,Y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Z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W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Q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之和为6。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Y的简单氢化物比X的稳定性强B.含有元素W的盐溶液既能显酸性,也能显碱性C.常温下,W元素的单质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D.Z、W的单质分别与Q的单质化合后的产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不相同9.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 L HF中含有氟原子的数目为0.5N AB.2 mol SO2和1 mol O2混合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的数目为4N AC.46 g NO2和N2O4的混合物中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2N AD.1 mol乙醇分子中含有极性键的数目为8N A10.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A装置用Cu和浓硝酸可制取NOB.图B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Cl2C.图C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D.图D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分离CO和CO211.对下列有机化学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反应+Br2+HBr属于取代反应B.淀粉和纤维素属于多糖,在人体内水解转化为葡萄糖,为人类提供能量C.分枝酸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可与乙醇、乙酸反应,也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取蔗糖水解液少许,先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再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证明其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12.NaBH4燃料电池具有理论电压高、能量密度大等优点。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练1.(2018·山东烟台会诊,8)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各文献中所记载的古代化学研究过程或成果不涉及分离提纯操作的是()A.《本草纲目》:“(烧酒)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盛露滴。
”B.《齐民要术》:“凡酿酒失所味者,或初好后动未压者,皆宜廻作醋。
”C.《开宝本草》:“(消石)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D.《天工开物》:“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
”【答案】 B【解析】A项,描述的是酒的蒸馏,涉及分离提纯操作;B项,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氧化可以转化成醋酸和水,涉及化学反应但没有涉及分离提纯操作;C项,包含溶解、蒸发结晶,涉及分离提纯操作;D项,榨油或加热使油脂从果实中分离出来,涉及分离提纯操作。
2.(2019·陕西汉中中学高三月考)春秋时期齐国的官书《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
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A.氢氧化钾B.碳酸钠C.氧化钙D.次氯酸钠【答案】 A【解析】贝壳的主要成分为CaCO3,煅烧时分解生成CaO,CaO溶于水后生成Ca(OH)2,草木灰中含K2CO3,草木灰和贝壳灰混合加水后发生反应CaCO3沉淀和KOH,KOH是一种强碱,能使油脂发生水解从而能去油污,达到洗涤丝帛的目的。
3.(2018·山东名校联盟期末联考)《炼丹秘诀》中的“抽汞法”有如下叙述:“朱砂不计多少。
入沙锅中以炭屑填平锅口,剪蛎壳板如锅大密钻小窍盖之,却将空沙锅一个与前锅二口相合,铁丝固济(包括有用铁丝缠和用盐泥固济二法),地下掘一穴安埋空锅,锻炼之后候冷取出,大概银朱一两只有真汞三钱。
”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A.蒸馏B.升华C.干馏D.萃取【答案】 A【解析】意思为“向一沙锅中放入一定量的朱砂,用炭屑填平锅口,剪与锅一般大蛎壳板,在上面钻许多小孔,盖在锅上,再将一空沙锅与该锅的口密合,再用铁丝等固定密封,在地上挖一洞,将空锅放在洞口上,加热锻烧,冷却后可以得到汞”。
2018届高考化学选择题之中国传统文化Word
选择题之中国传统文化中 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 文化。
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 和 丹 、 古代的 酒制醋、四大 明等等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依据 “在高考命 中,要高度重 文化 于立德 人的独到功能,弘 和考 中国 秀 文化,体 高考 国 材的重要使命。
各学科在 中都要 中国 秀 文化有所体 ” (教育部考 中心主任姜 ) 。
一、经过 判断作出选择1.我国晋朝傅玄的 《傅 觚集· 太子少傅箴》 中写道:“夫金木无常, 方园 行, 亦有 括, 与性形。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里的“朱”指的是A . Fe 3O 4B . CuOC . HgSD .CuS2.《新修本草》 是我国古代中 学著作之一,物 844 种,此中有对于 “青 ”的描绘 : “原来 色,新出窟未 者,正如瑠璃 ⋯⋯ 之赤色 ⋯⋯”据此推 , “青 ”的主要成分A . CuSO 4 ·5H 2OB . Fe 2(SO 4 )3·9H 2OC . KAl(SO ) ·12H OD .FeSO ·7H 2O4 2243.中国 文化 人 文明 献巨大, 古代文件中充足 了古代化学研究成就。
《本草集注》中写到“以火 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
“硝石”指的是A .Na 2SO 4B . KNO 3C . Ca(NO 3)2D . KIO 3二、经过判断作出选择4、《本草 目拾 》中在 物名 “鼻冲水 ”条当今写到: 以玻璃瓶, 塞其口,勿使灰心, 力不减。
气甚辛烈,触人 ,非有病不行嗅;在“刀 水 ”条当今写到:治金 ,以 此水涂 口,即 合如故。
里所 的“鼻冲水 ”、 “刀 水 ”分 指的是 A . 氟酸、食 水 B .氨水、碘酒 C .石灰水、硝酸 D .稀硫酸、食醋 5. 国所著《周礼》中 沿海先人“煤 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 ,并把 种灰称 “蜃”。
高考化学试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解析版)
微专题高考化学试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专题微突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的陶瓷、中草药、四大发明、酿造、冶金以及起于中国贸易的“丝绸之路”等不仅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教育部考试中心姜钢主任指出:“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化学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学科的同时也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通过高考化学试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并预测未来高考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命题方向。
一、对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关注1(北京卷)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下列商品,主要成分属于无机物的是()A.瓷器B.丝绸C.茶叶D.中草药A.AB.BC.CD.D【解析】瓷器是硅酸盐产品,是无机物,故A正确;丝绸是蛋白质,茶叶、中草药都属于有机物,有机物含有碳元素(CO、CO2、碳酸盐等除外),大多数能够燃烧,且多数难溶于水。
变式练习:1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等传入西方,将西方的宝石等带入中国。
丝绸裁剪缝制的过程是(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新鲜茶叶中含维生素C,其结构式是,其含氧官能团的名称、;宝石的成分复杂,其中所含的Al2O3,工业上通过电解氧化铝和冰晶石的熔融液来冶炼金属铝,电解过程中作阳极的石墨易消耗,原因是。
②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缅油气管道将石油和天然气输入中国。
石油是分馏的各馏分均是(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其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是,CH4-CO2催化重整不仅可以得到合成气(CO和H2),还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某温度下,在体积为2L的容器中加入2mol CH4、1mol CO2以及催化剂进行重整反应,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是50%,其平衡常数为mol2·L-2。
2018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与传统文化》
1.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2.《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
其方法与分离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法原理上相同的是A.甲苯和水B.硝酸钾和氯化钠C.乙酸乙酯和乙酸D.食盐水和泥沙3.古代药学著作《本草经集注》共七卷,其中对“消石”的注解如下:“… 如握雪不冰。
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
这里的“消石”是指A.氢氧化钙B.硝酸钾C.高锰酸钾D.硝酸钠4.《木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这里的“石碱”是指A.KOH B.KAl(SO4)2C.KHCO3D.K2CO35.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
该物质是()A.熟石灰B.草木灰C.明矾D.漂白粉6.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
例如,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是中国为世界科技花园贡献出的一颗璀璨明珠,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这句话中的丹砂指的是HgS,下列关于这句话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个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B.这个过程是可逆反应C.这个过程发生了复分解反应D.“丹砂烧之成水银”过程中还可能产生SO27.下列对所给信息或标志的说明或解释,错误的是B 《抱朴子》记载“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废弃的塑胶、玻璃、铝盘、废纸、桌布等垃D8.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此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中,核原料裂变产生的2种放射性同位素碘-131和铯-137的中子数不同C.乙烯与氧气在银催化作用下生成环氧乙烷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要求D.PM2.5是指天气中直径接近2.5×10-6m的颗粒物,其分散在空气中形成胶体9.中国古代化学成绩斐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代造纸是以木材等为原料,用去除杂质后的纤维素制成的,纤维素属子天然高分子B.火药是由硫磺、木炭、硝酸钾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得的C.“China”来源于闻名于世的我国陶瓷,陶瓷是一种硅酸盐产品D.司母戊鼎是商朝铸造的青铜器,它是由纯铜制作的10.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习题(带答案)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习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
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才的重大使命。
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
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b)A.Na2SO4B.KNO3C.Ca(NO3)2D.KIO3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c)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3(2016•济宁一模)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b)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6、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高考化学 专题一 化学与STSE、传统文化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人贱着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质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为枲、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为裘褐、丝绵。
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文中的“枲、麻、苘、葛”和“裘褐、丝绵”主要成分分别属于() A.糖类、蛋白质B.糖类、油脂C.蛋白质、纤维素D.纤维素、油脂解析:选A。
其中“枲、麻、苘、葛”属于草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纤维素属于糖类;“裘褐、丝绵”属于禽兽和昆虫,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正确选项为A。
2.(2018·凉山州一模)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大量CO2排放可导致酸雨的形成B.用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处理水中的悬浮物C.电渗析法、蒸馏法、离子交换法是海水淡化的常用方法D.硅太阳能电池与原电池的原理不相同解析:选A。
CO2是温室气体,不能形成酸雨,故A错误;可溶性的铝盐和铁盐可水解为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铁胶体,可吸附水中的悬浮物,故B正确;海水淡化常用电渗析法(化学)、蒸馏法(物理)、离子交换法(化学),故C正确;硅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理不相同,故D正确。
3.《本草纲目》中有“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的记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薪柴之灰”可与铵态氮肥共用B.“以灰淋汁”的操作是萃取C.“取碱”得到的是一种碱溶液D.“浣衣”过程有化学变化解析:选D。
A.“薪柴之灰”中含有碳酸钾(碳酸根),与铵(铵根)态氮肥共用时,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降低肥效,故A错误;B.“以灰淋汁”的操作是过滤,故B错误;C.“取碱”得到的是碳酸钾溶液,属于盐溶液,故C错误;D.“浣衣”过程中促进油脂的水解,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4.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加碘盐要在菜准备出锅时添加的目的是防止食盐中的碘受热升华而流失B.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的目的是防止水果中的葡萄糖被氧化C.向燃煤中加入生石灰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D.光线透过密林中树叶间的缝隙产生一道道光柱的现象是气溶胶产生的丁达尔效应解析:选D。
2018年高考化学大二轮复习 专题一 基本概念 第1讲 传统文化与STSE学案
第1讲 传统文化与STSEZ 真题感悟hen ti gan wu (课前)1.(2018·天津·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 )A .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 .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 .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D .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解析] A 错:用谷物酿造酒和醋的过程是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乙醇,乙醇可以被氧化生成乙酸(醋的主要成分)。
B 对:后(司)母戊鼎是青铜器,属于铜合金制品。
C对: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
D对:屠呦呦利用萃取原理将青蒿中的有机物青蒿素提取出来。
2.(2017·全国Ⅲ·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解析]审题时抓住关键词“合成纤维”,合成纤维是将人工合成的、具有适宜相对分子质量并具有可溶(或可熔)性的线型聚合物,经纺丝成形和后处理而制得的化学纤维。
尼龙绳是由尼龙切片制成的纤维丝经一系列加工制成的,它属于合成纤维,A项正确。
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它属于天然纤维,B项错误;羊绒衫的主要原料是羊毛,属于蛋白质,C项错误;棉衬衣的主要原料是棉花,棉花属于天然纤维,D项错误。
3.(2015·北京·6)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高考化学复习选择题之中国传统化学
一.考查物质的成分1.〖2015全国Ⅰ〗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2.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在其《物理小识》卷七《金石类》中指出:有硇水者,剪银塊投之,则旋而为水。
其中的“硇水”指()A.醋酸B.盐酸C.硝酸D.硫酸3.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这里的“黄芽”是指()A.金B.硫C.铜D.铁4.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色泽光亮。
这种“碱剂”可能是()A.胆矾B.火碱C.食盐D.草木灰5.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和“蜃”(贝壳灰)混合加水所得液体来洗涤丝帛。
这种液体能洗涤丝帛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A.氧化钙B.碳酸钠C.氢氧化钾D.次氯酸钠6.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
泽,指湖泊池沼。
“泽中有火”,是指“M 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
这里“M气体”是指()A.甲烷B.一氧化碳C.乙烯D.氢气7.我国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中药材铁华粉的制作方法:“取钢煅作叶如笏或团,平面磨错令光净,以盐水洒之,于醋瓮中阴处埋之一百日,铁上衣生,铁华成矣。
”中药材铁华粉是指()A.铁粉B.醋酸亚铁C.冰醋酸D.食盐8.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用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变黑即为中毒,但现代化学表明银针只能检验出砒霜的毒性,下列物质也能使银针变黑的是()A.Na2S B.NaI C.NaBr D.NaCl 9.《天工开物》中记载:人贱者短褐、枲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其质造物之所具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之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
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
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
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
一、通过判断作出选择
1.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里的“朱”指的是
A.Fe3O4 B.CuO C.HgS D.CuS
2.《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 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CuSO4·5H2O B.Fe2(SO4)3·9H2O
C.KAl(SO4)2·12H2O D.FeSO4·7H2O
3.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
A.Na2SO4 B.KNO3 C.Ca(NO3)2 D.KIO3
二、通过判断作出选择
4、《本草纲目拾遗》中在药物名“鼻冲水”条目下写到: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
则药力不减。
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在“刀创水”条目下写到:治金创,以此水涂伤口,即敛合如故。
这里所说的“鼻冲水”、“刀创水”分别指的是A.氢氟酸、食盐水B.氨水、碘酒C.石灰水、硝酸D.稀硫酸、食醋
5.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NaHCO3 C.SiO2 D.CaCO3
6.《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酉阳杂俎》一书:“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
”这里的“石漆”“石脂水”是指
A.油脂B.油漆C.石油D.甘油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 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8.明代《天工开物》记载锌冶炼:“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也”(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
结合你所学的金属冶炼的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倭铅是指金属锌和铅的混合物B.该冶炼锌的方法属于热还
原法
C.主要的还原剂是煤炭中的C
D.冶炼Zn 的反应总方程式为:ZnO+C 高温
Zn+CO↑
9.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精炼丝绸,该“碱剂”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能促进蚕丝表层的丝胶蛋白杂质水解而除去,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
柔软、色泽光亮。
这种“碱剂”可能是
A.食盐B.火碱C.草木灰D.胆矾
10. 古代炼丹家将丹鼎类比为自然界,整个丹炉在炼丹家看来就是一个缩小的“宇宙”。
用
来炼制丹药的仪器,即我们今天所讲的反应器,按加热方式和温度高低不同、操作方式
不同而有不同种类,鼎是其中广泛使用的一类。
初唐至盛唐的《灵砂七返论》有以下描
述:“鼎者有五:一曰金鼎、二曰银鼎、三曰铜鼎、四曰铁鼎、五曰土鼎”,以下物质可作为“土鼎”的主要成分的是
A.碱金属的硝酸盐B.碱金属的碳酸盐C.碱土金属的硅酸盐D.铵盐
11. 唐朝刘禹锡的《浪淘沙》有“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
是沙中浪底来。
”的描述,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 该过程利用的原理与分液类似
B. 沙子的主要成分是SiO2
C. 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D. 该过程得到的物质在自然界能稳定存在
三、通过判断作出选择
12.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与下列分离方法类似的是
A.苯甲酸的重结晶B.从碘水中提取碘
C.分离乙醇和二甲醚D.分离沙子和氯化钠溶液
13.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
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B.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
C.硝酸钾和氯化钠D.氯化铵和碳酸铵
参考答案:
C D B B A C B B C C C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