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与小岗村的比较
华西村被称为“天下第一村”的原因
华西村被称为“天下第一村”的原因华西村建于1961年,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属于亚热带气候,华西村有“天下第一村”、“华夏第一村”的美誉,原村党委书记为吴仁宝,现任村党委书记为吴协恩。
旗下的华西集团于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华西村曾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和“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先后加入华西村大家庭。
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5万多人。
华西村被称为“天下第一村”的原因中国第一富村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
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该村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
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 .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
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
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
非常完善的福利制度在这里,村民女50岁、男55岁以上每年可享受1.2万元至1.6万元不等的保养金,每个村民每年可享受5000元标准的免费体检,过上了“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的生活。
关于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
关于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的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摘要】通过对比分析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不同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可以使我们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条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从而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启发。
【关键词】外方内圆集体经济规模优势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都是我国十大闻名村庄。
但是,这三个村庄不仅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历程。
认真考查它们各自的发展路径能够为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接下来,笔者就在描述三个村庄不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一、南街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改革开放以前只不过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村庄。
然而,改革开放后经过短短数十年的时间,该村一跃成为河南省第一个红色亿元村。
由于其如此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特殊的文化、管理理念,南街村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和关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南街村带来了新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使得南街村将村里仅有的两个小砖厂和面粉厂承包给了个人,从此,南街村人结束了靠工分吃饭的生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促进广大农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一制度的最初实施,也给南街村人民带来了实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而发展。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这一制度遇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
这主要表现为随着农业生产边际效率的下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对农业的投入减少了,有的干脆把土地转包给亲朋好友,更有甚者让土地完全荒芜。
到1985年粮食亩产量只有500多斤,农业陷入了全面萎缩的局面。
不仅农业生产如此,南街村的工业生产也经历了从集体经营到个体承包再到集体经营的曲折过程。
1981年,南街村把村里的两个小砖厂和面粉厂承包给个人。
承包制的推行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企业承包使少部分人发家致富了,但广大人民群众连基本的工资都不能保证,村民怨声载道。
浅谈华西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道路
浅谈华西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道路华西村建于1961年,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现有人口30340人,面积30平方公里。
旗下华西集团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华西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华西村就是农村的先进典型,实行以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
在农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华西村位于长江三角洲中腹的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
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优势方便快捷。
经江阴市政府批准,华西村正式更名为“华西新市村”。
2001年6月,华西村周边的三个行政村加盟华西村,合并成为华西一村。
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先后加入华西村大家庭。
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
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
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自强不息的小岗人创造出了“敢想敢干,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
小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一跃而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承包”的第一年,小岗村就收了13万斤粮食。
虽然说,这个数字还赶不上农业集体化时的20万斤产量,但比起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时的三万斤,已经远远超过了。
而且,由于农民改用良种和开垦荒地,小岗村在“承包”的头几年,粮食产量还不断有所增加。
这样,便又刮起了一股浮夸风和私有风,说是“一包就灵”,小岗村真的脱贫致富了。
案例小岗村的今昔
案例5—1 小岗村的今昔[案例文本]材料1:《“大包干第一村"的今昔30年》(扬州晚报,2008—2-18)小岗村是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的一个村落,30年前,小岗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小岗家家穷光蛋,磙子一住就要饭。
”学大寨时,小岗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家可派出一人外出“搞生活”(乞讨),人口多的可派两个。
1978年秋,公社调整了小岗生产队班子:严俊昌为队长,严宏昌为副队长,严立学为会计。
11月24日,晚饭后,严俊昌溜达去了严立华家,“商量怎么解决温饱的问题。
”后来,人越聚越多,18个人,最后以摁手印的方式,把全队五头黄牛、一个破耙全都分了,彻底包产到户。
“如果干部倒霉坐了牢,我们就给干部送牢饭,如果真的谁被杀头,就把他小孩养活到18岁.”1979年春,小岗的“秘密"被一级级传上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经实地考察后批示,干到秋天。
可还没到秋天,地委书记王郁昭又来了,回去后开了常委会,最终决定支持小岗。
6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来到小岗.离开时,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叮咛严俊昌一定要把地种好.车走了一段,万里再次探头车外,叮嘱严俊昌要向党讲真话。
车至村头,万里第三次招呼严俊昌过去:“如果有人查你,你就说我同意的,让你干5年."1979年秋收,小岗生产队正式记载的粮食产量是13。
3万斤,比以前翻了4倍。
“那年景,家家过门墩都有粮食,直堆到屋坝子。
"大包干当年,严俊昌家就新盖了6间茅草房,后来又盖了几次。
1993年,盖上了砖瓦房。
“拖拉机,电视机,手表,慢慢地,什么都有了。
”至1984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及推行。
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就来了。
“见你种烟、种棉花、种油料,都要收钱,连养猪还要收20块钱的猪头税.多的一户有两三千,我家有一两千。
"为此,严俊昌写信向万里反映。
后来,温家宝来了。
再后来,乱收费乱罚款没了.种地不赚钱的状况始于1987年.当时,所有跟种植业相关的工业产品价格都在上涨。
华西村与小岗村
华西村与小岗村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华西村和小岗村作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两村在改革浪潮中各自探索前行,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新时代的农村发展之路。
华西村,位于四川省,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改革的一面旗帜。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亩产千斤”的口号后,华西村的村民们积极响应,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他们建立了股份合作制度,实行集体经营,各户按照土地面积投入不同的股金,并分享相应的经济收益。
这种方式在当时尚属前所未闻,但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华西村村民通过实施股份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改革的典范。
与此同时,小岗村则以个体村民的勇气和创新精神赢得了改革开放的掌声。
1978年,小岗村的18位农民联名向村干部上书,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方案。
该方案随后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小岗村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并掀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浪潮。
小岗村的改革措施鼓舞了全国各地的农民,掀起了乡村经济改革的新高潮。
小岗村的改革不仅带来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更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时至今日,华西村和小岗村的前进步伐并未停歇。
华西村在做强农业基础的同时,积极拓展第二、第三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小岗村则以新时代的生态环保理念,推动新农业的发展,塑造农村新形象。
两村的成功经验不仅为我国农村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借鉴,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农民朋友,勇敢前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华西村与小岗村,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一个闪烁着希望的村庄。
他们的历史,是改革开放大潮中波澜壮阔的一页;他们的改革,是中国农村发展道路上的一道光芒。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两个村庄走出更加辉煌的未来,为中国农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小岗村和华西村的风雨40年
小岗村和华西村的风雨40年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23期小岗村和华西村,是中国最知名的两个村庄了。
40年前,18个普通的村民,18个鲜红的手印,安徽凤阳小岗村民率先签下“大包干”生死状,拉开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大幕。
而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则是改革开放以来赫赫有名的“天下第一村”,是“共同致富”的样本。
如果说小岗村创造的是中国改革的历史高度,那么华西村创造的则是中国农村的未来远景。
传奇小岗村,四次红手印第一次红手印:一夜跨过温饱线1978年一个冬夜,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一间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18个衣衫褴褛的村民就着昏黄的油灯,酝酿着一件“可能会坐牢”的“惊天大事”。
“当时生产队饿死了60多个人,饿绝了6户。
” 年逾七旬的小岗村村民严立华回忆说。
他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
为了活命,18个村民摁下红手印,共同起誓,瞒上不瞒下,瞒外不瞒内,把田地分到各家,搞起了包产到户。
没有不透风的墙,1979年4月的一天,时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到小岗村所在的梨园公社检查时,发现了这个“惊天秘密”。
是立即扼杀还是等等再看,省市县各级政府选择了后者。
1980年春节刚过,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来到小岗村。
在“大包干”另一带头人严宏昌家,万里和他谈了将近四个小时。
“一开始他就问‘我能随便看吗’,我说能。
他先不表态,不说好也不说坏。
我心里是不安定的,他要说一声不对,那我马上就要进监狱。
但是万里看完第一句话是‘我早就想这么干了,就是没有人敢,你干对了’。
”严宏昌说。
18枚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上年22元的18倍。
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就此结束。
再摁红手印:挽留改革致富带头人1978年以后,中国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然而小岗村“一夜跨过温饱线”,却“二十年未进富裕门”。
“那时候农民就是觉得,我把地种好,只要有吃的就行,没想要吃得好。
浅谈华西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道路
浅谈华西村与小岗村的不同发展道路华西村建于1961年,华西村位于江苏省华士镇,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现有人口30340人,面积30平方公里。
旗下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华西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二十世纪华西村就是农村的先进,实行以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推行“”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
在农村取消人民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华西村位于中腹的省市华士镇。
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优势方便快捷。
经江阴市政府批准,华西村正式更名为“”。
2001年6月,华西村周边的三个加盟华西村,合并成为华西一村。
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先后加入华西村大家庭。
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5万多人。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坚持,实现了。
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
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
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
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典型的如江苏的华、北京的、河南的等等。
这类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一个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团结有效率的和村委会,都有一个目光长远且有威望的领头人,都抛弃了单一的农业经营,有一个或几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龙头产业。
总结华西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概括地说,是体现在他们重实质不重模式,较好地做到了四个方面的结合:1.新与旧的结合。
塔的形式是旧的,但华西人在旧形式下建造的却是98米、7级17层的中国独有的宾馆,它不但是为华西村年产数百万元利润的,同时还表达出华西人步步向上、的豪迈精神。
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典型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材料五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引自《邓小平文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4)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之处?(5)通过分析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的?答案:(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
目的在于使生产消费趋于平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 2)新政的实质在于以国有化形式尽量避免资产阶级自由企业制度的竞争,以政府的力量全面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参观安徽凤阳小岗村收获与感受知乎文章
参观安徽凤阳小岗村收获与感受知乎文章参观安徽凤阳小岗村收获与感受近日,我参观了安徽凤阳小岗村,这次经历令我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在小岗村的参观中,我亲眼目睹了这个贫困山村的蝶变,也感受到了农民们顽强的进取精神和奋斗的力量。
首先,凤阳小岗村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入小岗村,我看到了一片绿色的田野,五谷丰登。
通过采访农民,我得知他们在发展农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他们引进了先进农业技术,种植了高效的优质农作物,同时采用了科学的种植管理,取得了丰硕的农产品收成。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高效化发展。
其次,凤阳小岗村的精神风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岗村的农民们勤劳、勇敢,他们面对贫困和困境,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他们通过勤劳致富,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也为整个村庄带来了繁荣。
在小岗村,我看到了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他们乐观向上、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彰显了农民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小岗村能够取得巨大变化的关键所在。
最后,参观凤阳小岗村给我带来了教育的启示。
我认识到,教育对改变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走出贫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岗村注重教育,不仅在农村小学方面加大了投入,提升了教学质量,还鼓励农民返乡创业,致力于培养人才。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才能为农村儿童提供更广阔的未来,也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综上所述,参观安徽凤阳小岗村让我深刻领悟到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引进先进科技、培育农民精神风貌、重视教育等方面的努力,小岗村成功实现了农村的蝶变,展示了农村振兴的榜样。
我相信,在全国各地的努力下,中国的农村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让日本人傻眼的中国十大名村
让日本人傻眼的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十大名村排行榜名单在2015年已经出炉,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位居榜首,而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治理方式,成就了如今让日本人傻眼,让中国人骄傲的十大名村。
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中国十大名村排行榜名单。
NO1:“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
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村,创造了全国多项第一,被称为天下第一村,自从1994年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近百万的中外游客。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
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
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
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
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华西金塔投资1.2亿元,于1996年建成,高98米,7级17层,建筑面积22800平方米,占地3600平方米,是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大楼,1998年4月20日,江泽民书记视察华西村,在15楼题写了“华西金塔”四个字,极大地鼓舞了华西人。
在15楼观光台,可以一览华西村全景:华西北面,砂山、龟山紧依长江,华西村就在这江山环抱之中。
南面一排排数百座的三层别墅,每座445平方米,自带车库,全村350户人家基本上就住在这里。
观小岗村之后感
观小岗村之后感十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我们专业所有人前往小岗,去体会拥有独特印记的小岗精神。
也确实是这样子,小岗是复杂的,让我难以摸清这个“举国名村”的背后精神面貌。
刚下车,是雄伟大气的大门,走进去,是带有零星分布的粪便的水泥路,是亭台香榭惹人注目的小岗村村委会;在往里走,是乏善可陈的门价不菲的按手印处小茅屋,是占地庞大耗费巨资而空置一边的农民培训点,的是方圆二十多公里观者必来的大包干纪念馆,是孤独肃穆门可罗雀的沈浩同志墓。
这是我所见到的小岗,它呈现给我的果然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浅尝辄止,原地绕圈不前,粉黛落尽。
在我和好友峰赶往沈浩墓地的时候,有一位修路的小岗村民嫌我们指了路,我们十分感激他的热情;然而我们瞻仰他的遗容回来,这位村民拦住我们,说了一句:“他(沈浩)那里还好吧?”我当时就愣住了,不知该如何回答,到现在为止,我依然还有些耿耿于怀。
小岗好吗?小岗真的好吗?虽然我已经观看了那么多地方,但我真不知道。
纪念馆里的解说员和我们说,靠着时任安徽省省委书记万里的大胆支持,小岗村开始了包产到队,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大包干”是对包干到户的一种象征性的称谓,即“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8位村民按下红手印,是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隐瞒,瞒不过时,互相约定好了后事和托孤,以防不测。
于是,在1978年11月24日,当小岗村18 户农民“趁着夜色,走进那座破败的农家茅屋时,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冬日夜晚,其实正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黎明。
”小岗村被上上下下公认为“中国改革第一村”。
可以说,中国没有一座村庄,会像小岗这样导致乌托邦式人民公社的彻底解体,并从根本上孕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动员起13亿中国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从大包干纪念馆出来,大家相继来到了沈浩纪念馆。
提到小岗村,也就不得不提他,他让多年停滞不前的小岗慢慢开始了改变的步伐。
他放弃回城工作的机会,成为全省唯一连任两届的下派干部;6年时间,他没能尽孝90多岁的老母,还把本可以在省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女儿送到了萧县老家就读;6年时间,节假日他很少回家,就连过年他也是和小岗人一起度过;6年时间,他将刚刚来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的村,转变成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的新村,用奋斗改变了小岗“一夜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跨过富裕坎”的状况。
农村发展模式的思考
农村发展模式的思考一开始将本文的题目定为《农村发展模式的思考》主要原因是,我希望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待回农村发展的问题,即不仅自己可以致富,而且还能以点带面,使多个产业都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带动整个村里的村民一起致富,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对乡镇的整体经济进行规划、调整和扶持,使这个村庄往更高层次去发展。
一、农村发展模式带着这样的想法,我首先是去了解了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向成功者学习!即先在中国范围内找几个比较成功的村。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华西村、南街村和小岗村(在我的脑海里,我一直以为小岗村是非常成功的典型)。
希望通过分析这三个村的经营模式,来学习和借鉴一些经验,最好是能复制到自己所在的村庄——很明显这是非常天真的想法,甚至连模仿都是奢侈。
1、华西村、南街村和小岗村据了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华西村、南街村和小岗村经营模式分别为政府主导型(苏南模式,以发展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地方政府推动型模式)、集体经济主导型(南街村模式,由“能人”企业家与村政府领导人组织资源)和家庭分散型(小岗模式,通过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组织资源)经营。
从发展梯度上看,3个地区分别展示了我国农村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别,反映了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从产业结构上看,3个地区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反映了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的不同格局。
(参考文献: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以华西村·南街村和小岗村为例)。
华西村、南街村和安徽凤阳小岗村是非常成功的模式,后来才知道前两个村施行的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小岗村则是政府造出来的用新闻粉饰出来的所谓承包到户的“成功典型”。
我非常失望,集体经济肯定不是说我们想搞就搞,承包到户涉及土地流转等问题,现状又这么不乐观,所以根本不是什么可以借鉴的成功典型。
2、“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除此以外还有“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以家庭经营和发展个私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而“珠江模式”则是指乡镇集体企业加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
全国新课改省区T8联考届高三12月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广东实验中学、东北育才中学、石家庄二中、华中师大一附中、西南大学附中、南京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福州一中八校全国新课改省区T8联考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2020.12 命题学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命题人:王晓宁苏旸王晓莺审题人:邓志娟考试时间:2020年12月30日下午14:10—15:25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目要求的。
1.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西周孝王曾攻打西边的游牧民族犬戎,犬戎臣服于周,并固定为西周王朝提供马匹,后来他们的首领非子受周天子分封,建立秦国。
从这段历史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秦国最初并非中华民族的一部分B.华夏族形成是多元融合的历史过程C.秦灭六国是华夏文明衰退的体现D.中华文明最初起源于陕西西部地区2.东汉时期成书的《四民月令》记载了当时大地主田庄内的一年事务安排,田庄中一年四季都有农副产品的买卖,如“籴”“粜”(即粮食买卖),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以备御寒,十一月买“白犬”用于祭祀等,田庄内部还有酿酒、冶铁甚至兵器制造等手工业生产。
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逐渐松动B.商人地位逐渐提高C.地方割据势力壮大D.社会经济有所发展3.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参与对基层民众的教化,他们向民众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劝喻百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这些劝喻和禁约,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
与这一历史现象相一致的观点是A.“礼法立教,出礼入刑”B.“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4.北宋画院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是传世山水画名作(下图为节选),以长卷形式展现江南风貌,并用特殊的矿石颜料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绘画风格,其中花鸟人物都细节丰富,栩栩如生,被宋徽宗视为珍藏佳品。
这幅作品集中体现了A.文人画的意境和趣味B.贴近市井的风俗描绘C.江南农业生产的环境D.关注自然的审美取向5.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了一次起义打入北京皇宫,嘉庆帝事后痛心地说:“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
小岗村学习心得体会
党组织部赴小岗村开展学习沈浩精神主题教育活动2015年7月11日,在公司党支部带领下,我们26人赴凤阳小岗村参观学习。
当天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以及到了沈浩纪念馆门前在20位党员的见证下五名预备党员宣誓入党仪式。
在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在听取导游的介绍下,仔细观看了(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层区图片以及大屏(十八颗红手印),1978年的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在生死契约上按下18个红手印,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切实感受了当年小岗村18位农民敢为人生勇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
曾经吃粮困难,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村子,一年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了当时中国高层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小岗穷则思变,他们大包干责任制的做法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制度,帮助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来小岗之前,我是抱着兴奋与期望的,可当走进小岗村的主干道上,看着路边砖瓦房和良田,我不禁有些失望,更多的是困惑,小岗村作为农村改革第一村,与现在的华西村,九星村比起来差距太远,三十多年来,小岗人只是脱了贫,但未真正致富,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过了温饱线,未进富裕门”。
他们只是走好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步在随后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小岗人走的并不如意。
而沈浩同志的到来,让小岗村慢慢焕发了生机,从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图片展中,我看到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的六年中,对广大农民群众充满着无限热情,对党组织充满着无限的深情,为小岗村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把自己的宝贵生命献给了小岗村,我相信小岗村在新的带头人领导下,沿着既定的“三步走”战略。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据,发展红色旅游,着办好工业园,一定会走向富裕。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沈浩同志埋头苦干的实干作风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深深触动了我,在今后工作中,我一定要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学习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为安徽侨丰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设备管理工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_以华西村_南街村_小岗村为例
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以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为例周 沛(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南京 210093)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对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的实地调查,就农村社区发展道路和模式作分析研究。
农村发展道路与模式既受制于具体社区的客观自然历史条件,更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创造性抉择。
乡村工业化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普遍性的命题;权威结构是农村社区发展的保证,这是一个实证性的结论;发展模式则是一个现实而有趣的论题。
选择好适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或模式,是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农村发展;农村发展道路与模式中图分类号:C 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0)10-0059-08 本文试图结合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的调查,对农村社区综合发展作一概要分析。
一、一个普遍性的命题:乡村工业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动力从传统型到现代型,是农村社区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严格意义上说,“传统”抑或“现代”并非取决于时代而是决定于生产方式,马克思说过,“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1〕就农村社区而言,是传统型还是现代型,在当前主要看非农化程度,即乡村工副业的发展程度。
如果某地还停留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没有任何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及交换在内的工商业,那么,该地无疑属于传统农村社区。
世界历史证明,任何国家都要经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同样,农村社区的发展也要有非农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其中,乡村工业化是由传统农村走向现代农村的必由之路,无非各地区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具体发展形式不一样而已。
无论是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还是阿尔温・托夫勒的“超工业社会”理论,抑或是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理论,都差不多地认为,人类的几次“文明浪潮”依次是农业社会文明、工业社会文明和超(后)工业社会文明。
“第一次浪潮的变化,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革命。
小岗村:“我们不是不想富”
小岗村:“我们不是不想富”作者:刘科研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22期“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过富裕坎。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用这句话形容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2008年5月,《中国经济周刊》随搜狐2008“中国速度全国行”走进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大学生“进驻”小岗村进入小岗村,沿着村里的“友谊大道”一直向东,就看到著名的“大包干”纪念馆。
在村东头有一大片大棚种植区。
在蘑菇大棚边,《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第二批来小岗村创业的大学生尹小二。
现在,尹小二和女友一共有两个大棚,小岗村对大学生创业实行优惠政策,免收土地租金,政府同时也提供2万块钱的贴息贷款和1.2万补贴。
去年一年,小二的秋菇卖了1万多块钱,春菇也卖了1万多块钱。
“明年我还想种一些蔬菜大棚。
”尹小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了解,2006年5月,王中华等几名大学生来到小岗村,尝试种植大棚双孢菇,率先开始了大学生在小岗的创业。
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起9个双孢菇生产大棚,他们的行动,受到许多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凤阳县委的大力支持,凤阳县委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予以扶持。
据介绍,刚开始村民们对蘑菇大棚种植并不看好,而且对这几个年轻人搞农业种植并不信任。
但到第一季菇收下来,几个年轻人的双孢菇大棚平均收益就达近万元。
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原本那些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加入。
目前,已有30多名大学生来到小岗创业,带动村民发展双孢菇300余棚150多亩。
此外,2001年开始,小岗村推广葡萄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600多亩。
第二代小岗人的“探索”之路《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村子里走访了几家农户,正好碰到了当年18名“带头人”之一的严立学的儿子严家奎。
2004年严厉奎曾在村里做大型耕田机出租,帮助村民耕田种地,每年能收入万把块钱。
但是年轻的严厉奎仍不满足,于是去了宁波打工,一干就是几年。
参观小岗村心得体会.doc
参观小岗村心得体会篇一:小岗村学习心得体会小岗村学习心得体会5月3日,在区团工委的带领下,我们赴凤阳小岗村参观学习。
在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看到,1978年的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在生死契约上按下21个红手印,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到了沈浩纪念馆参观了同志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有他的生活用品、工作笔记和生前的事迹报到。
他的岗位和工作虽然平凡,但是使人打心里由衷的敬佩,他家里有9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和正在上学的女儿,为了小岗村的发展,不能尽孝尽责。
他的这种艰苦朴素、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时刻激励着我们的工作。
30年前的红手印,他们为了一块地,30年后的红手印,他们为了一个人。
小岗人后三次按下的351个红手印,把他们可亲可敬的沈浩书记,永远留在了小岗村。
一路上通过导游的介绍和之前观看的纪录片,感到沈浩同志生前在小岗的奉献是家喻户晓、妇幼兼知。
他不仅“身”入基层,“心”系百姓,时刻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
而且能够多做利民之事,主动为群众办实事,认真落实惠民政策,扎扎实实地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取信于民。
按照村民的话说,他不是来做官的,他是来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这样的干部我们当然拥护。
光说一个好,那是要发自内心的,要看切切实实为群众带了利益、让群众得实惠。
沈浩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是永恒的,将永远激励我们。
赵龙锦2013年5月9日篇二:小岗村学习心得体会党组织部赴小岗村开展学习沈浩精神主题教育活动2015年7月11日,在公司党支部带领下,我们26人赴凤阳小岗村参观学习。
当天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以及到了沈浩纪念馆门前在20位党员的见证下五名预备党员宣誓入党仪式。
在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在听取导游的介绍下,仔细观看了(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层区图片以及大屏(十八颗红手印),1978年的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在生死契约上按下18个红手印,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小岗村的教训
小岗村的教训
佚名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04(000)006
【总页数】1页(P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54
【相关文献】
1.小岗村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J], 李森林;盛先友;
2.小岗村在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征程上——凤阳县小岗村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现场侧记 [J], 张万金
3.不能否定小岗村的意义——关于小岗村和华西村的比较研究 [J], 陈爱华;
4.不能否定小岗村的意义——关于小岗村和华西村的比较研究 [J], 陈爱华
5.小岗村的教训 [J], 高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点]华西村与小岗村的比较
华西村与小岗村的比较最近有两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报道比较引人注目。
首先是安徽省小岗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沈浩病逝在工作第一线,小岗村的村民说,沈书记是积劳成疾,为了小岗村的发展而累垮的。
沈浩病逝后,他的事迹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另一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消息来自江苏省华西村,华西村由村民集资20多亿,要盖一个74层的摩天楼,高度328米,据说是中国第八高楼,世界第十五高楼。
单独看这两条报道,也许感触不深,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有一些深入的理解。
小岗村还比较穷,比较落后,这是肯定的。
相关报道说,西元2003年,小岗村的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沈浩就是在这种情况调到小岗村当书记。
西元2006年沈浩任期届满,全村人又以当年悄悄搞“包产到户”时的方式,又按了红手印,要求沈书记留下,沈浩便一直在小岗村干下去,不幸于西元2009年11月病逝于工作岗位,就像是新时代的焦裕禄。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小岗村当年红遍全国,当年的报道说,小岗村的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按下“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大潮,小岗村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的旗帜。
那份村民按红手印的文件,也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具有了标志性的意义。
华西村呢?不说别的,只说那栋摩天楼,说它是村民集资,具体情况是,200位华西村村民,每人出资1000万,他们成为这栋楼的业主。
据我判断,不够的部分由村集体补足。
据华西村负责人介绍,村民出资非常踊跃,目前资金已经全部到位,不像其他地方建楼还要贷款、垫款。
华西村民的自有、实有资金可以保证明年大楼交付使用,而不需要银行一分钱。
与小岗村相比,华西村的村民实在是太有钱、太“不差钱”了。
虽说位于江苏的华西村,自然条件可能比安徽的小岗村好一点,但是,一个由村民集资20多亿建摩天大楼,一个还处于贫困边缘,无论如何,两者的反差依然是巨大的。
当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想法?小岗村作为“包产到户”的发源地,作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起点,它的“成功”在当年是由一整套理论完美解释的,即:个人积极性的发挥,比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要好,集体经济的效率低,个人的效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西村呢?不说别的,只说那栋摩天楼,说它是村民集资,具体情况是,200位华西村村民,每人出资1000万,他们成为这栋楼的业主。据我判断,不够的部分由村集体补足。据华西村负责人介绍,村民出资非常踊跃,目前资金有、实有资金可以保证明年大楼交付使用,而不需要银行一分钱。与小岗村相比,华西村的村民实在是太有钱、太“不差钱”了。虽说位于江苏的华西村,自然条件可能比安徽的小岗村好一点,但是,一个由村民集资20多亿建摩天大楼,一个还处于贫困边缘,无论如何,两者的反差依然是巨大的。当我们把它们放在一起,会有什么想法?
最近有两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报道比较引人注目。首先是安徽省小岗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沈浩病逝在工作第一线,小岗村的村民说,沈书记是积劳成疾,为了小岗村的发展而累垮的。沈浩病逝后,他的事迹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另一条关于中国农村的消息来自江苏省华西村,华西村由村民集资20多亿,要盖一个74层的摩天楼,高度328米,据说是中国第八高楼,世界第十五高楼。单独看这两条报道,也许感触不深,把它们放在一起,就会有一些深入的理解。
相关报道指出,小岗村的沈浩书记生前也考察过华西村等农村集体经济的成功典型,也有将小岗村改造为集体经济的宏愿,但是,沈浩英年早逝,他的这一愿望没能亲自实现。不知道将来接沈浩班的小岗村新领导,会不会将沈浩未完成的心愿继续下去。华西村、小岗村的对比说明,私有经济、集体经济都不能绝对,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甚至将对立面妖魔化的做法都是弱智,海外归来的大学者未必胜过一个农村老人。因此,我在这里要重复以前的观点,中国农村要发展,还是要靠优秀的带头人,完全靠村民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不一定能迅速改变农村的面貌。三年前小岗村村民竭力挽留外来的、上级派来的沈浩,已经说明了村民自己也有这样的需要。
小岗村还比较穷,比较落后,这是肯定的。相关报道说,西元2003年,小岗村的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沈浩就是在这种情况调到小岗村当书记。西元2006年沈浩任期届满,全村人又以当年悄悄搞“包产到户”时的方式,又按了红手印,要求沈书记留下,沈浩便一直在小岗村干下去,不幸于西元2009年11月病逝于工作岗位,就像是新时代的焦裕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小岗村当年红遍全国,当年的报道说,小岗村的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偷偷按下“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大潮,小岗村也因此成为改革开放的旗帜。那份村民按红手印的文件,也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具有了标志性的意义。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小岗村的名气可能比华西村更大,对于华西村的宣传,并不如小岗村那么声张。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华西村的成功,不符合国内主流经济学家的理论,不符合私有化的理论。然而,华西村的村民和领导,没有在主流经济学家的呱噪下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主张,终于取得了令无数主流经济学家哑口无言的突出成果。华西村在集体经济主导下所取得的成功,甚至令国外媒体也目瞪口呆,他们总想找一点华西村的隐患、破绽、不足等等阴暗面,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华西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和幸福感,甚至比美国的人均水平还高。把华西村和小岗村放在一起,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私营经济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绝对选择,集体经济也不是必须抛弃的落后制度,关键还在于要针对现实,做出适合自身条件的选择。
华西村年过80的老支书吴仁宝说得好,他说,在我们这里,既有社会主义也有资本主义,只要是好的,不管它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可以用。这位农村老支书的见解,在我看来,比很多留学归来的大学者要高明得多。在华西村有很多雕塑,既有孔子也有清官海瑞和菩萨,还有毛泽东和邓小平,这彷佛是华西村的一个理念:一切有用的思想和观念,都可以为我所用,标准只在于是否适合我,而不是绝对化的理论。先验的、先入为主的理论,往往会因为不切合实际而失败。纯粹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强迫实践,不如从实践出发来总结理论。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还是需要智慧的。实事求是需要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深入准确的分析和了解,不像照抄照搬那么省事。小岗村的不成功是很明显的,华西村的成功也并非说它就没有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华西村坚持从实际出发,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小岗村作为“包产到户”的发源地,作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起点,它的“成功”在当年是由一整套理论完美解释的,即:个人积极性的发挥,比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要好,集体经济的效率低,个人的效率高。进一步来说,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基于人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自私理论,在效果上要好于人人为大家的集体主义。换句话说,小岗村就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私有制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的典型,因此也成为改革的旗帜。然而,事实证明,几十年下来,这一个人主义的典型并没有成功,人均收入很低,处于贫困的边缘。沈浩来到小岗村,受到村民的欢迎,除了为村民办实事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替小岗村到处申请“帮扶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