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仪教案上课讲义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
2.掌握地球仪的种类、构造和用途。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仪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仪的种类、构造和用途。
2.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地球仪的构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大小。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地球在宇宙中有什么特殊的位置?2.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讲解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提问: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
展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提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影响?4.学习地球仪的种类、构造和用途展示不同种类的地球仪,如标准地球仪、地形地球仪、气候地球仪等。
讲解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球体、支架、底座等部分组成。
讲解地球仪的用途:地球仪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用于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5.实践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
提问:通过实践活动,你们对地球仪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学习地理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四、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
2.观察地球仪,了解不同种类的地球仪及其用途。
3.思考: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
《掌握地球的知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掌握地球的知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基本概念1.1 地球的定义和特性解释地球是什么,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描述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形状、大小、距离太阳的距离等。
1.2 地球的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核心解释地球的板块构造,以及板块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2.1 地球的自转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它是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描述地球自转的速度、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
2.2 地球的公转解释地球公转的概念,它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描述地球公转的速度、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换。
第三章:地球的气候系统3.1 气候系统的组成介绍地球气候系统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大气、水体、陆地表面、冰雪和岩石圈解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3.2 气候类型和气候带描述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气候等解释气候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第四章:地球资源与环境问题4.1 地球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解释自然资源的概念,它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列举地球上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4.2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如过度开发、污染、生态破坏等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等。
第五章:地球仪的使用和制作5.1 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解释地球仪是什么,它是一种模拟地球表面特征的球形模型说明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5.2 地球仪的制作和维护介绍地球仪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择材料、绘制地图、组装等步骤解释地球仪的维护和保养方法,以保证其长期使用和展示效果。
第六章:地球的自然灾害6.1 地震解释地震的成因,它是地壳板块运动导致的震动现象描述地震的测量方法,如震级和震中距离的计算探讨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应对地震的措施。
6.2 火山爆发解释火山爆发的原因,它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导致的喷发现象描述火山的类型和火山喷发的特点探讨火山爆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火山爆发的策略。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教案一:地球和地球仪学科:地理学年级:初中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与地球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理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3.掌握地球上的地理要素及其分布。
4.能够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位置的定位和查询。
5.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6.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课: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介绍地球形状的背景知识,如地球的几何特征和证明地球为球体的实验。
2.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地球的形状及其特点。
3.解释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4.绘制简单的地球剖面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结构的层次。
第二课:地球的运动1.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念。
2.使用模型或演示实验,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带来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3.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探究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来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
第三课:地球的地理要素1.介绍地球的地理要素,包括大陆、海洋、岛屿、湖泊、河流和高山等。
2.展示地球上各个地理要素的分布图和特点。
3.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球上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4.利用地图或地球仪进行实际观察和定位,将地球上各个地理要素标出。
第四课:地球仪的使用方法1.介绍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旋转、倾斜和定位等。
3.组织学生使用地球仪进行实际操作,例如找出一些地理位置的经纬度。
4.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查询和分析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如距离、方向和比例尺等。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实验和观察法:使用实验或观察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及其运动的概念。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分享和解决问题。
4.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理概念和现象。
评估方式:1.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评估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PPT课件讲义
N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S
66o34' N
23o26' N
23o26' S 66o34' S
四、经纬线的主要作用 一分三定
1、分半球及分界
③五带的划分:南北纬23o26'和66o34'纬线。
结论:0o~23o26'为热带;23o26'~66o34' 为温带;66o34'o~90o为寒带。
2、定位置
(20oS, 40oW)
(40oN, 40oE)
四、经纬线的主要作用 一分三定
2、定位置
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利用经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即地 理坐标)。
地理坐标:(纬度,经度) 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数据在前,符号在后。
四、经纬线的主要作用 一分三定
3、定方向
N
66o34' N
23o26' N
23o26' S
66o34'
S
S
60o N
30o N
30oS 60oS
四、经纬线的主要作用
1、分半球及分界
一分三定
④中、低、高纬度与五带间的关系:低纬度包含 热带,高纬度包含寒带,温带包含中纬度。
N
0o
11111
1 西经度
180
1 o1 1 1 1
东经度
1
1
S
海船从远方驶来时,先是看见船的桅杆, 最后才看见船身。
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 弧形的。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 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三轴椭球 体)。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理地球和地球仪优秀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
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
1.2 地球的运动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让学生能够观察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3 地球的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核心。
使用图解和模型展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章:地球仪的使用2.1 地球仪的基本知识解释地球仪的作用和重要性。
展示地球仪的不同类型,如桌面地球仪和悬挂地球仪。
2.2 地球仪的构成介绍地球仪上的基本要素,如经线、纬线、国家和地区边界。
解释地球仪上的比例尺和坐标系统。
2.3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导航和定位。
演示如何通过地球仪来查找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地理位置。
第三章: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3.1 气候系统介绍地球上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带。
利用地球仪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3.2 地形和地貌解释地球上的不同地形和地貌,如山脉、平原和海洋。
使用地球仪展示不同地形和地貌的分布和特征。
3.3 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介绍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讨论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
第四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的关系4.1 人口分布与城市化解释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利用地球仪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和城市化的趋势。
4.2 农业与粮食安全介绍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分析农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粮食安全的问题。
4.3 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讨论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分析资源利用的不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第五章: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球研究中的应用5.1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介绍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展示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在地球研究中的应用。
5.2 全球定位系统(GPS)解释GPS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3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
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
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高中地理 教案《地球与地球仪》课件
9
特殊的经线和纬线
1、特殊的纬线 ①0° :也叫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南北 半球分界线; ②30°: 中低纬度 分界线; ③60°: 中高纬度 分界线; ④90°:南北极点; ⑤23°26′:回归线, 热带与温带分界线,有无 阳光直射 现象 的分界线; ⑥66°34′:极圈, 寒带与温带 分界线,有无 极昼极夜 现象 的分界线。 2 、特殊的经线 ①0 ° :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 东经度 ,以西为 西经度 ; ②180°: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 西经度 ,以西为 东经度 ; ③20°W:东西半球分界线; ④160°E:东西半球分界线;
[练一练]
一架飞机沿最短航线从A(20°N,150°E)地飞往B(40°S,30°W)地, 先向南,过南极点,再向北 。 飞行方向是如何变化的? 3、两地经度和不等于180°,则过这两地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圈斜交。 最短航程不过两极点,而是过(或凸向)两极地区(或上空)。
17
课堂小结
原理如右图:
圆弧ACB <圆弧ADB
1、若两地都在赤道上,赤道便是过这两地的大圆。最短航线即为正东或正西。 2、若两地经度和等于180°,过这两地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线经过极点。 具体又分三种情况:
⑴同位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
先向北,过北极点,再向南
;
先向南,过南极点,再向北 ⑵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 ; ⑶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要看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 过南极点 的为劣弧,确定后再定运动方向。(即计算所跨纬度数与180 ° 相比较)
10
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通过,可以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 两个半球上。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育同学的分析、比较力量。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使同学受到科学史(教育),培育同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通过观看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熬炼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外形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同学找出前人熟悉地球外形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分。
【教学预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惊奇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其次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殊,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老师:同学们,老师应当怎么回答他呢?同学:地球的。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毕竟是什么外形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吗?同学:圆的……老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预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老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外形,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熟悉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其次页,看一看图1、1老师组织课堂争论:将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究图进行争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
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
有太大变化。
(3)根据月相的变化,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过渡:我们现在凭借卫星可以明晰的了解地球形状的同时,也精准的测出了地球的大小。
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多大呢?1.展示地球大小示意图帮助记忆诗: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2.拓展:展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6)小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我们地球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拿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我们地球母亲有多庞大。
3.展示对比地球与足球场的大小、飞机绕地飞行需要的时间。
相当于728亿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7000平方米)相当于客机沿赤道飞行50小时的距离(飞行速度800千米/时过渡:对于我们来说地球是十分庞大的,但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地球的大小算什么水平呢?4.播放不同星球与地球大小的对比。
展示太阳、月球的表面积,与地球进行对比。
太阳表面积大约是地球的11961倍;地球最大周长大约是月球的4倍二、地球仪过渡:通过数据和对比的方式,知道地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过于庞大,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地球,根据地球的形状我们制作出了它的模型——“地球仪”1.展示地球仪示意图和真实地球图差异:①有地轴:一个假想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两极(指向北极星为北极,相反为南极)②有经纬线:连接两极为经线;与经线相垂直的为纬线。
过渡:为了进一步了解地球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球仪吧!2.展示地球仪制作步骤,说明要求,四、课堂检测1.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体现了以下哪个地理原理是()A. 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C.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D. 地球表面起伏大2.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如果要给地球缝制一件衣服需要衣料约()A. 6371平方千米B. 960万平方千米C. 5.1亿平方千米D. 6.1亿平方千米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阅读右图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与地球仪讲义
A.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
B、不同度数的纬线长度不等
C、沿同一条纬线一直向东走,不改变方向,能回到出发地点
D、沿同一条经线一直向北走,不改变方向,能回到出发地点
9.本初子午线是()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划分南北纬的起始线D.也就是180度经线
A、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B、最短的纬线
C、经过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附近D、地球上最长的经线
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变化的规律是()
A.没有变化B.度数增大C.度数减小D.变化无规律
4.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 ]
A.两者等长B.0°纬线稍长
C.0°经线稍长D.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
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形状制作的模型,是正圆,与地球形状不完全一样。
(2)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纬线
经线(子午线)
概念
与赤道平行的线
连接南北极点,并与纬线垂直的线
形状
圆圈状(除极点外)
半圆状(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不相等,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渐短
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
南北
起始线
0°纬线(赤道,南北半球分界线)
1、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天圆地方------圆球状-----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3. 通过地球仪的使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地形等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的识别。
四、教学准备:1. 地球仪模型2. 教学PPT3. 地图4. 彩笔、直尺等绘图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详细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识别经纬线、如何查找国家和地区名称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实践,尝试识别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名称。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PPT上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如校园地形调查或地球仪制作比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终结性评价则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来评估学生对地球仪知识掌握的程度。
八、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给予更多的时间和帮助;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拓展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形状、大小、构造和自转等。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并能使用地球仪定位和测量距离等。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3)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地球仪(1)地球仪的构造原理(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地球仪的地理信息三、教学过程1. 地球的基本知识1.1 地球的形状询问学生,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成因。
地球的形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近似于一个椭球。
这是因为地球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外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球近赤道处周长较大,面积也较大。
而赤道两极处周长较小,面积也较小,故地球形状呈扁球形。
而现在已经证明,地球的形状并不完全是一个扁球,而是由许多局部不规则的地形和海洋构成的复杂曲面。
这个曲面比扁球的形状更接近地球的实际形状,称为“地球的参考椭球面”。
1.2 地球的大小询问学生,地球的大小是多少?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及其量度方法。
地球的大小是指地球的直径或周长。
地球的直径等于赤道直径和极轴直径的平均值。
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1.276万千米,极轴直径约为1.276万千米。
地球的周长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2万千米。
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磁测、测角、卫星测量等方法来准确获取。
1.3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询问学生,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变化过程。
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
地壳:距离地面最近的地球的一部分,是由岩石和土壤等组成的,厚度比较薄,在陆地上平均约30~40公里,在海洋上平均约5~10公里。
地幔:地壳下面的一层,太阳和地球中心之间。
它由非常厚的硅酸盐岩石和熔岩组成,因为地壳的重量负荷在地幔之上,所以地幔是矿物的最大储藏所在。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5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5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同学学会观看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样子、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同学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同学知道纬度确实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样子的熟悉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改变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熟悉和把握的。
教学重点:1.地球的样子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假如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迟疑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唯恐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日,我们就先来熟识一下地球的一些状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样子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样子的熟悉过程〕〔讲解并描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渐渐发觉,有许多自然现象说明了地球外表是圆的,特殊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胜利,有力地证明白地球的球形样子。
如今,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看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板书〕一、地球的样子和大小1.地球是个球体〔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肯定圆的圆球体呢?〔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肯定圆的圆球体。
《地球和地球仪》 讲义
《地球和地球仪》讲义一、地球的概况(一)地球的形状在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最初,人们凭直观感觉认为“天圆地方”,即大地是平坦的,天空如穹顶般覆盖在上方。
然而,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当船只驶向远方时,先消失的是船身,最后才是桅杆,这一现象让人们开始对“地平说”产生怀疑。
后来,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更是清晰地展示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
这些数据让我们对地球的巨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相比之下,人类在地球上显得如此渺小,但却在这个星球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
(三)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
地幔则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 2800 多千米,它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内核为固态。
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影响着地球的地质活动、磁场等重要现象。
二、地球仪(一)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它的作用不可小觑。
首先,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全貌,包括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其次,通过地球仪,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经线、纬线、赤道等重要的地理概念。
再者,它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研究地球地理环境的重要工具。
(二)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定为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 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 180°,分别称为东经和西经。
纬线则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纬度为0°。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知道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教学要求:1、能够用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2、能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3、认识地球仪。
4、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地轴、南极、北极、经线、纬线。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工具:地球仪、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略)。
好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形状,这似乎是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如同我们知道太阳是圆形的,八月十五那晚的月亮是圆形的一样,因为我们能够看得到,但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表面,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怎么知道它是个球体呢?我们今天就要了解人类是如何探索地球的形状的,这个探索过程可以说是漫长而且曲折,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由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
2、认识地球的形状。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图1,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由“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虽然是进了一步,但是都是人们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进行的猜想,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而卫星照片是通过科技手段得出的证据。
学生阅读(五分钟)。
好了,大家阅读完这段材料,有什么感想?是否感受到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的那份坚持不懈勇气的勇气精神?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具备这种认真的求学精神,相信很多同学以后都会很出色。
好了,返到课本上,远古时代的人,生活条件非常简陋,他们没任何交通工具,每天都是生活在自家门口的几尺地方,除了他居住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他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所以对天和地的观察,就靠一双眼,那单用眼睛看,看到地是平的,天是圆的。
再到后来,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发明了船啊马啊之类的交通工具,古人有机会去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可能有一日,来到海边,经过观察,发现从远方驶来的船只,是先看到桅杆(船上用来挂旗帜、用来架设电线的杆),再看到船身。
《地球和地球仪》 讲义
《地球和地球仪》讲义一、地球的概况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无比神奇而又美丽的星球。
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承载着无数的生命和无尽的奥秘。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半径约为 6378 千米,极半径约为 6357 千米,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
这使得地球看起来就像一个被压扁了一点的橘子。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占 71%,陆地面积约占 29%。
从太空中看,地球就像一颗蓝色的宝石,那大片的蓝色就是海洋,而陆地则像是点缀在蓝色海洋中的岛屿。
地球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865 千米,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核则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金属,内核是固态的金属。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其重要的运动形式。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 小时,这导致了昼夜的交替。
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 天,这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地球仪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人们发明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虽然比地球小得多,但却能帮助我们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各种地理现象和位置关系。
地球仪通常由球体、地轴、底座三部分组成。
球体代表地球,上面标有各种地理要素,如经线、纬线、海洋、陆地、山脉、河流等。
地轴是一个假想的轴,穿过地球仪的南北两极,使地球仪能够绕着它转动。
底座则起到支撑和稳定地球仪的作用。
经线和纬线是地球仪上非常重要的线条。
经线也叫子午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并且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定为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 0°经线向东和向西,各分 180°,分别称为东经和西经。
纬线则与经线垂直相交,指示东西方向,并且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约为 4 万千米,纬度为 0°。
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 90°,分别称为北纬和南纬。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地球和地球仪的思考。
1.1.1 利用图片展示地球和地球仪的图像,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外观。
1.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地球仪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3 简介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讲解2.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2.1.1 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组成。
2.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地球仪是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的,通过缩小地球的尺寸,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2.1.3 地球仪的分类:地球仪可以根据制作材料、尺寸、用途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2.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2.1 放置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调整支架和底座,使地球仪保持平衡。
2.2.2 观察地球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国家等。
2.2.3 查找地理位置:使用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网格和地图索引,查找地球上的具体地理位置。
2.3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2.3.1 教育领域: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
2.3.2 科研领域:地球仪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如气候研究、地质研究等。
2.3.3 日常生活:地球仪也可以作为家居装饰品,增加居室的文化氛围。
三、教学内容3.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3.1.1 地球仪的构造:介绍地球仪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
3.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3.1.3 地球仪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地球仪,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2.1 放置地球仪:讲解如何正确放置地球仪,以保持其平衡。
3.2.2 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篇一:《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能力目标1、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2、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引导法、分组讨论法学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讲授新课]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预习提纲自主学习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读P4图1.1“天圆地方”)1、读图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2、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3、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4、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理解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准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理解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使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以前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理解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理解世界.简单地理解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篇一」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教学过程:[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
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
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
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
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圆弧状况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 1 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我们人类
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古代时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星际的研究,日月星辰,各
有其妙。
好,今天让我们进行第一章第一节的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⑵、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哪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4)、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力的培养,并学会描述相关事物。
平均半径6371 千米;赤道周长
约4 万千米;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表述要准确、清楚。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T推测地球是球体T麦哲伦环球航行T卫星照片T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
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
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
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4)、⑴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⑵再一次用数据证明了地球是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综合能力训练
五、附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盖天说T推测为球体T麦哲伦环球航行T卫星照片T两极稍扁、赤道
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 千米
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4 万千米
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 2 课时)
邱海宁
教学目标:
1 、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呀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
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
生:地球仪。
师: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认识地球仪1 、自主学习: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
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时针,从南极
上空看()时针。
(也可以让学生用水杯来做演示)
【教师精讲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探究结论】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学习任务(二)经线和纬线
1、自主学习: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⑩高中低纬度是怎么划分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1)学生动手画一条经线和纬线,完成下表。
小组观察讨论。
(1)经度和纬度的确定
规律:1、向哪去越来越大就用什么字母表示。
(由此可以总结出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
2、0度和180度只有一条,所以后面不带字母。
(2)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想象从中部平分,学生很容易找到赤道。
2、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很容易认为是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然后老师进行引
导两方面的问题①东经30度和多少度组成的经线圈可以平分地球?②为什么不用0度和180度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探究结论】实践探索记录表
活动一: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找到的地轴、赤道,用文字标出南、北两极
点。
活动二:在下面的底图中绘出你在地球仪上看到的纬线、经线。
活动三:在地球仪上,禾U用老师提供的绳子、刻度尺,通过观察、测量、对比等方法, 小组同学合作共同总结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并将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4.活动四:在地球仪上,通过观察、寻找、归纳出纬度、经度划分的规律,并把活动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对经线和纬线的学习,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不论是用手触摸地球仪;特殊经线和纬线;还是划一条经线和纬线;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对比法的学习。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1基础训练
2、赤道是()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呢?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六、附板书设计:
在上面找万面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