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马太效应”分析
马太效应知识点总结
马太效应知识点总结马太效应,又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在某一方面取得优势后,由于这种优势使得其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从而使得其在该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而其他人或团体则因为缺乏这种优势而更加困难获得资源和机会,因而在该方面的劣势更加显著。
这种现象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对于社会的不公平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均等有着重要影响。
1. 马太效应的概念和起源马太效应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凯马兹在1960年代提出的。
他在研究社会学问题时发现,某些人或团体在某一领域取得优势后,由于这种优势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因而导致他们在该领域的优势更加凸显,而其他人或团体则由于缺乏这种优势而更加困难获得资源和机会,因而在该领域的劣势更加显著。
这一现象被凯马兹称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这一概念起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太福音25:29)。
这一句话出自耶稣向门徒讲述的一个寓言故事,该故事阐述了一个性格吝啬的仆人因为害怕失去所掌管的财产而将财产藏起来,而另一个仆人则因为勇敢投资使得财产增加了一倍,主人因此将原本被仆人藏起来的财产交给了投资得当的仆人。
这一故事被一些学者解释为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优势后,由于这种优势使得他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因而导致他在该领域的优势更加凸显,而其他人则由于缺乏这种优势而更加困难获得资源和机会,因而在该领域的劣势更加显著。
2. 马太效应的典型表现马太效应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典型表现。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表现:(1)社会领域:在社会领域,马太效应表现为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由于富人更容易获得高收入、优质教育和资源丰富的社会关系,因而他们在获得更多资源和机会时更加容易,而贫困人口由于缺乏这些条件则更加难以获得资源和机会,使得其在社会中的贫困状态更加困难摆脱。
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马太效应出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
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
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也就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类似二八定律。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成功就是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强者(富人)的成功之路其实就是一种积累过程,如学习、知识、认知、财富等等,他们有耐心,懂得日拱一卒的精神,对着既定目标,坚持不懈,终会从量变到质变;而弱者(穷人)大多对未来没有清晰的目标,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放弃了长远目标,就像之前报道,为了一部苹果手机,宁可卖肾,也不愿意多存两个月工资。
再比如境况好点打工人,为了过年而过年,平时节衣缩食,不敢有大的开销,辛辛苦苦攒钱过年,平时精打细算,到了快过年,宁愿花一整年的积蓄去购物。
然而,却极少有穷人愿意用这些钱去学习,去提升自己,为以后过不一样的人生做规划。
认知决定一切马太效应中的富人不仅仅富,而且连穷人的财富也要夺取,这也就是现实社会,就像打工人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多不过老板的财富。
财富增长是认知能力提升的结果,而认知能力的提升,需要全方位的成长。
富人是认知与知识赢到穷人,富有是必然,而穷人往往意识不到,顶多会抱怨社会不公。
评述“马太效应”
评述“马太效应”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现象人所共知,那就是:好的愈容易更好,差的想好起来更难;富的愈容易更富,穷得想富起来更难;强的愈容易更强,弱的想强起来更难;有名的人会更有名,无名的人更难成名;朋友多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朋友少的人更难交到朋友,类似的还可以想到很多。
这就是一种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所彰显的是一种积累优势。
它的对象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或地区,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或进步,就可以得到优势的积累,从而取得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的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同样,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马太效应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因此,本文主要从马太效应的含义入手,寻根溯源进而探讨马太效应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一、马太效应的含义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在信息活动中,由于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惯例,在一定条件下,优势或劣势一旦出现,就会不断加剧,滚动累积,出现强烈反差,即两极分化、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这就是马太效应。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
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
同样,管理上这一名词也不陌生。
二、马太效应的来源马太效应又称塔兰特寓言(塔兰特是古罗马的货币),它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古罗马一个国王要远行,将三个仆人叫到面前,交给每人一锭银子,并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中国经济的“马太效应”分析
中国经济的“马太效应”分析中国经济的马太效应分析马太效应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在当今的经济发展环境中,竞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已成为一种共识。
这种经济发展中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生存,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优化营销手段以及搞好售后服务;个人为了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努力进修提高个人素质以及发现财富创造财富的能力。
然而,我国的贫困人口基数大,财富增长的马太效应致使贫富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贫者愈贫,购买能力越低,消费需求越少,从而导致社会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和经济衰退,这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负面的阻碍作用。
一、马太效应的经济分析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金· 默顿,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科学界的荣誉报酬、资源分配中,那些已经有了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了与他们的科学贡献不成正比的更大荣誉和报偿,而那些不知名的科学家则得到与他们的科学贡献相比不适当的、较少的荣誉和报偿。
对此,他在1973年把这种不恰当分配的复杂模式,命名为马太效应。
这种优势积累效应不仅体现在科学工作中,更体现在当代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一朝领先,朝朝领先的社会现象之中。
马太效应就是从很小的差距开始,使距离越拉越大,最终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
马太效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每一个人的先天禀赋不同,这就决定来了每个人的创造财富的能力是不同的,由此带来的财富初次分配更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通过初次分配所带来的经济和经济以外的社会因素(名誉等)为成功者创造了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促使财富进一步积聚。
通过上述作用机制,马太效应有利于一部分才智卓著的人,发挥其自身的禀赋优势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马太效应所形成的成功者作为先入的既得利益者占据的优势地位又阻碍新的具有才智禀赋的人进入这个圈子,从而阻碍了人才创新和社会发展,也使得两极分化加剧,社会财富分配失调,这就要求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要兼顾公平,缩小贫富差距。
马太效应理论解析
马太效应理论解析马太效应,又称马太现象,是指“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的现象。
这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到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用来描述一种现象:富者愈富,穷者愈贫。
本文将对马太效应理论进行深入解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一、马太效应的产生原因马太效应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资源积累效应:拥有一定资源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
比如,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由于拥有了一定的资本和人脉,可以更容易地获取更多的商机和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财富规模。
2.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资源的不均匀分配。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那些拥有更多信息资源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机会,获取更多的资源,而信息匮乏的人则很难获得同等的机会。
3.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也是导致马太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个社会关系发达的环境中,那些拥有更多社会资源和人脉的人往往能够更容易地获取资源,进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资源积累。
二、马太效应的影响马太效应对社会和个体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社会不公平:马太效应导致资源的不均匀分配,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富者愈富,穷者愈贫,这种现象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加剧社会的不稳定性。
2.经济发展不均衡:马太效应也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
资源的不均匀分配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一些地区或行业会因此而发展迅速,而另一些地区或行业则会陷入困境。
3.个体心理健康:对于个体来说,长期处于马太效应的环境中,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那些一直处于“被夺取”的一方,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助,而“加给他”的一方则可能会产生骄傲和自满情绪。
三、应对马太效应的措施为了减缓马太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公平的机会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的机会竞争机制,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取资源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减少资源的不均匀分配。
穷人为何难以翻身?深度剖析马太效应,助你突破财富瓶颈!
穷人为何难以翻身?深度剖析马太效应,助你突破财富瓶颈!引言:“贫穷就像一潭泥沼,一旦陷入,就很难自拔。
”这句古老的谚语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在现代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贫穷似乎成为了一种难以摆脱的宿命。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不断积累财富,而另一些人却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以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机制和心理因素。
第一章:马太效应的本质与影响1.1 马太效应的定义与起源马太效应,源自《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更多;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于1968年提出,用来描述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科学界,马太效应表现为:那些已经成名的科学家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资金和荣誉,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而在其他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等,马太效应也无处不在。
1.2 马太效应在财富分配中的体现1.2.1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财富的累积效应:富人可以通过投资、创业等方式,让财富不断增值,形成滚雪球效应。
而穷人由于缺乏资本,很难抓住投资机会,财富增长缓慢。
•资源的倾斜:富人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如优质教育、人脉关系等,这些资源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风险偏好差异:富人更敢于冒险,愿意尝试新的投资项目,而穷人则更倾向于保守,不敢轻易尝试。
1.2.2 资源倾斜•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富人区,穷人子女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
•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富人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而穷人则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富人更容易获取最新的信息和知识,而穷人则缺乏信息渠道。
1.3 马太效应的深远影响•社会流动性降低:马太效应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穷人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
•贫富分化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贫富差距过大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马太效应经济学解释
马太效应经济学解释
马太效应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K·马特夫斯(Robert K. Merton)提出的概念,描述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现象。
在经济学中,马太效应可以解释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马太效应在经济领域的解释主要有两个方面:
1.资源积累:富人相对贫困人口更容易获取和积累资源。
他们
有更多的资本、教育和机会,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实现财富增长。
与此同时,贫困人口由于缺乏这些资源,很难摆脱贫困状态。
2.社会网络效应:富人之间的社交网络更加密切并且具有更多
的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这些社交网络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投资机会和经济资源。
相反,贫困人口往往没有这样的社交网络,无法获得类似的机会。
这种马太效应现象也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经济现象来解释,例如:
1.收入不平等:富人的收入往往远高于贫困人口的收入,而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只会增加。
2.财富传承:富人通常能够将财富通过遗产传给他们的子女,
从而使他们的财富持续增长。
贫困人口往往无法享受这种财富传承。
3.教育机会:富人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就处于有利位置。
而贫困人口由于教育机会有限,很难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贫富差距愈发扩大,从而形成了马太效应现象。
为了减少这种不平等,一些政策制度可以采取措施来提供平等的机会,以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并阻止富人财富的不断积累。
马太效应
一、马太效应的概述1. 马太效应的提出马太效应是指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得越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所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用马太效应这个术语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归纳为:任何个人、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方面(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进步或成功,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马太效应一个普遍的现象,并不是哪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这种心理现象表现的强度不一样。
在人类产生之初或者是在原始社会这种现象表现得并不突出,因为马太效应这种现象所指向的对象是对资源的占有,而在原始社会那种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人们所能占有的社会总资源是相当少的,即使少数的人占有了资源也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此人们对资源独自占有的欲望并不强烈,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时的马太效应只是一种观念性的或者只是少数人渴求的,并没有成为一种明显的社会现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成为人们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或扩大,人们便想方设法扩充自己的私人占有,而且对于那些已经占有的相对较多的社会资源的人来说,他们会更容易去占有更多的资源,在一定的社会时期或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社会总资源不会发生太大的量的变化,一部分人占有的资源多,必然会导致其他人所占的社会资源相对减少,这样,马太效应便浮现为一种社会现象。
在不同的社会,体现出的马太效应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总体上来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生产力越发达,社会资源越丰富,资源占有的差距就会越大,马太效应这种现象表现的就会越突出,当然这段很长时期的前提是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2、马太效应无处不在的几种原因分析(1)规模效应在关于马太效应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分析中,规模效应的解释最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
收入分配中的“马太效应”世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一针见血地指出,“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
”话音未落,最近,成都的汤玉莲婆婆就用活生生的事例解读了林毅夫的话。
据广州日报报道,1977年汤婆婆在银行里存了当时可以买下一套房子的400元钱,一忘就是33年。
33年后,这400元存款产生了438.18元的利益,扣除中间几年需要征收的利息税2.36元,汤婆婆连本带息仅可取出835.82元。
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汤婆婆当年可以用这笔钱买400斤猪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华香烟或者50瓶茅台酒。
但按现在的物价来计算,835.82元仅可买420斤面粉,69斤猪肉,40盒中华香烟或者1瓶茅台酒。
差距不可谓不悬殊。
此事遂在网上引起热议。
在通货膨胀预期再次抬头的今天,我们能够从汤玉莲婆婆的事例吸取到什么经验呢?穷人喜欢将钱存入银行,富人则喜欢将钱投入市场,同样“钱生钱”的方法却带来不一样的经济收益,穷人的钱等待的是物价上涨后纸币贬值的冲击,而富人则得到了更多的收益,虽然纸币有所贬值但他们仍是最大利益的收受者。
经济学中有一个原理叫做“马太效应”,讲述高收入者的工资为何比普通人涨的更快,也许就是受“马太效应”的影响,致使如今的富人越来越富裕,于是他们便将更多的钱投入市场,倒是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流通的货币远远超过所需求的,最终导致了纸币的贬值,物价持续上涨。
贫富差异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就形成了话题中惊人的对比。
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就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这里的穷不是绝对贫穷,而是相对贫穷,不是穷人的收入没有增加,而是穷人的收入增幅远低于富人的收入增幅。
基尼系数是贫富收入差距量的反映。
基尼系数的不断增加是贫富悬殊增大的表现。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富人收入增幅要高于穷人收入的增幅。
因而,基尼系数增加可以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
逐年增加的基尼系数佐证了我国收入分配出现了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
我国经济发展观的马太效应分析
一
“ 二五” 计划 的 目标是 在 5年 内国 民 收人 增 长 约 5% , 0 积累率 稍 高 于 第 一 个 5年 已达 到 的水 平 ;
“ 五” 三 计划 的 目标 是 到 17 9 0年 , 产 粮 食 43 0 生 0 亿 ~ 0 46 0亿 斤 、 花 38 0万 一42 0万 担 、 棉 5 0 钢
第 3卷 第 2期
沈 阳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 1 N . o.3 o 2
201 0年 4月 Ju a o hn agU i r t o eh o g ( oi c n eE io ) A r o r l f e yn nv sy f c n l y S ca S i c dt n p .2 0 l0 n S e i T o l e i
改革开放 以来 , 国经济迅 速发展 , 我 取得 了很
大 的成 就 , 民的物质 生活水平 有 了很 大提高 , 人 国
对 环境污 染 、 生态 破坏 的漠 视 。
经济发展 观指 导 经 济发 展方 向, 可 以从 经 这 济 目标 的制定 上体现 出来 。从 我 国各个 五年计划
的 目标 中可 以看 出对 于经 济 数 字的 重视 , 对 于 而
家基本 建设也 有 了很 大进 步 。但 在 发展 过程 中 , 伴随着经 济 的增 长 , 境 问题 日益 突 出。经 济 发 环
展 观是经济 发展 的指 导 思想 , 确 的经 济发 展 观 正
环境 因素却 只是 近年 来 才 有 所 关 注 。“ 五 ” 一 计 划 的 目标 是 工 业 总 产 值 每 年 平 均 增 长 速 度 为
2023年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产能严重过剩马太效应日益凸显
2022年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分析:产能严重过剩马太效应日益凸显汽车行业,在野蛮生长几十年之后,进入了冬眠状态!当下的中国汽车行业产能已经严峻过剩,成千上万辆汽车无人问津,但是车企都表示制造的步伐压根停不下来,由于不准时跟上时代潮流就会随时出局,所以这种越造车越卖不出去的现象成了行业毒瘤。
以下是2022年我国汽车行业现状分析:2022年,占我国汽车产量98%的37家主要汽车企业形成整车产能3122万辆。
其中乘用车产能2575万辆,产能利用率为81%;商用车产能54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2%。
从今统计数据可见,汽车行业已经深深陷入产能逆境,卖不出去的车辆不断积累,成压迫行业的重石,也成为各大企业资金链上的雷点。
从火热到火爆再到冷清,这大抵是每个行业都会遭受的逆境,但是汽车行业的逆境来得如此快让人有点措手不及,究竟这是一个被看好被长期看好的行业,对于汽车行业陷入产能的逆境,缘由无非就是三大点市场已经饱和车企还在加速制造行业产能过剩,最重要的就是市场已经饱和,但是企业还在不停的加速制造。
汽车行业火爆时,各路资本纷纷加速布局,造成了行业的积累现象,为了销量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用价格战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经过短暂的爆发之后,安静开头到来,但是各路资本却不准备退出,导致狼多肉少的局面消失,有的车企产能过剩,有的车企产能不足,这是汽车产业难以回避的现状。
行业问题频出导致库存积累严峻汽车行业从火热到冷清,除了市场的饱和度,就是行业问题的频繁发生,近几年,汽车行业的质量问题让人神伤,从大众的尾气门到各类品牌的频繁召回,导致消费者对汽车行业的信念不断在流失,宁可坐公交车也不买汽车,由于担心全。
说白了就是问题太多,质量堪忧,还没买车的人表示要等等,由于能明显感觉到汽车价格的越来越廉价,都觉得物美价廉的汽车还在后头。
新能源汽车火热传统车企被挤压汽车行业的逆境,说得大部分是传统车企的库存难题,而这些车企遭受库存难题,不仅是市场饱和及行业问题频出,新能源汽车的消失也加剧了此问题的严峻性。
马太效应解释
马太效应解释马太效应是指在某个领域内,成功的人越成功,失败的人越失败的现象。
这个名字来源于圣经中的一段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一现象在很多领域都存在,比如教育、职场、体育等等。
本文将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角度解释马太效应的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如何避免马太效应对人们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角度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马太效应的原因在于人们的自我肯定感和自我效能感。
自我肯定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评价,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信念。
成功的人往往拥有更高的自我肯定感和自我效能感,这使得他们更有信心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挑战自己。
而失败的人则会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这使得他们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去尝试新的事物。
这种心理状态会导致成功者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而失败者则更容易陷入困境。
社会学角度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马太效应的原因在于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社会资源包括教育、工作机会、社交网络等等。
成功的人往往拥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教育、更高的职位和更广泛的社交网络。
而失败的人则缺乏这些资源,这使得他们更难以获得成功的机会。
此外,社会也存在一些隐性规则和偏见,比如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名校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年轻人等等,这也会加剧马太效应的现象。
经济学角度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马太效应的原因在于市场竞争的不均衡。
市场竞争是指企业、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
成功的企业、产品和服务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这使得它们更容易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利润。
而失败的企业、产品和服务则会面临市场份额和利润的下降,这使得它们更难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此外,市场竞争也存在一些隐性规则和偏见,比如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更倾向于选择新兴产业等等,这也会加剧马太效应的现象。
如何避免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马太效应对人们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教育公平性,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经济全球化中的马太效应
经济全球化中的马太效应典出《圣经》的马太福音中的“凡有的,还有加给他,叫他多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在全球化进程中,引入马太效应来说明富国越富,穷国越穷,世界的贫富与强弱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所谓的马太效应,表现在利用国际资金方面处于劣势、发达国际的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霸权主义和疯狂掠夺、贸易额的不平衡等等。
最终形成了全球富国集团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二分之一,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人才都更青睐于发达国际,发展中国家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了。
其原因主要有:1、国际旧格局的存在,发达国家在各个领域中处于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受歧视、被剥削、被掠夺的地位;2、全球垄断的存在,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而这些垄断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政治军事等方面;3、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幼稚,产业结构脆弱,在当今信息产业崛起的时代,如此落后的产业结构必然处于劣势。
因此才会出现经济全球化下“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现象。
但是,我认为马太效应仅仅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正如中国改革开放时邓小平提出的“先富带后富”的政策,发达国家的发展必然有其上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不会毫无止境的下降,到经济发展到一个特定的阶段时,过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为长远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进步,如若不然,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必将成为制约发达国家发展的绊脚石。
同样,发展中国家在处于劣势的时候是不会坐以待毙,目前,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打破国际经济政治的旧秩序,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而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提高政府决策能力、重视国民教育和科技发展也正是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实施的;尤其是加强南南合作,建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性和专门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以达到在国际事务中协调一致,为自身争取发展空间。
通过双方的逐步的认识与努力,经济全球化中的马太效应必然不会长久,经济全球化必然能促使全球“共奔富裕路”的。
分析马太效应
分析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马太效应”是十几年来经济学界经常提及的,经济学界用它提醒决策者,要避免贫富差别过大。
此术语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个重要法则。
基本特征:1、经济领域将眼光主要聚焦在CPI的上升幅度,而对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关注似有盲点。
其实,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要大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扬。
数据显示,近几年在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领域,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对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产生一定影响。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4200元扩大到4941元,全国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与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631元扩大到今年的1209元,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与集体经济单位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599元扩大到今年的4028元。
2、垄断经济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属于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差距合理,0.4-0.5之间为差距过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
自2000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连续几年上升,已在0.4的国际警戒线徘徊。
2005年,10%的城镇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3元,比上年增长13.4%,是全国平均收入的2.7倍。
10%的最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135元,比上年增长9.5%,仅为全国平均收入的29.9%。
互联网金融中的马太效应研究
互联网金融中的马太效应研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金融行业也开始逐步向线上转型。
在此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成为了一种新的模式,其快速发展和深深影响着整个金融行业。
然而,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一个贯穿始终的现象是马太效应的存在。
马太效应是指在一个特定领域或行业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马太效应体现为少数平台的垄断地位,导致其他平台难以生存。
首先,少数平台垄断市场,拥有着巨大的用户数量和规模优势。
这些平台依靠着品牌效应和用户口碑优势,一路领跑,成为了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头部企业”。
而其他平台尽管在产品、服务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却难以获得用户的关注和认可。
因此,这些“头部企业”掌握了大量用户和业务,形成了市场地位的垄断。
其次,少数平台拥有着更加丰富和强大的资源,如技术、管理、资金等。
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潜力,想要进入该领域分一杯羹,但由于资源不足,导致他们难以与“头部企业”竞争,最终难以生存下来。
而“头部企业”大量投入研发和技术升级,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使得他们的优势进一步加强。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法规环境的限制。
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政府和监管机构对其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这些监管规定增加了“头部企业”的资本压力,加重了其他企业的竞争难度。
监管越来越严格,也使得有些企业在行业中犯规而被取缔,对互联网金融的合规经营形成足够的打击和警醒。
在马太效应下,尽管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也存在着中小企业,但由于资源短缺和监管约束,其规模和商业模式也最终难以与“头部企业”相提并论。
这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来说并不利,独大的市场环境极易产生监管漏洞,湮灭掉创新氛围。
在重视监管的同时,对于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应研究如何避免马太效应的问题。
那么,如何应对马太效应呢?一方面,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协助金融机构“红利”转化,提供一些不直接涉及“头部企业”优势的创新渠道,推动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创新技术和服务。
正视“马太效应”
龙源期刊网 正视“马太效应”作者:来源:《中国知识产权》2012年第03期“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而在知识产权领域,“马太效应”体现得更为明显。
以我国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布为例:2011年,国内发明人被授权的专利总量为11万多件,排名前十位的企业拥有量高达9800多件,约占总量的9%;中兴通讯一家的3178件就占了全国总量的2.8%;我国拥有1700多家上市企业,23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企业总数更高达一千多万家,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两级分化的现象可见一斑。
多数民众对知名知识产权企业的偏爱态度也体现着“马太效应”。
每当知识产权强势企业与弱势企业发生竞争或冲突时,社会各方多倾向于强势一方,使得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分化愈加明显。
对iPad商标案件,社会大众更多倾向于拥有众多知识产权的苹果公司。
“马太效应”作为一种普遍显现的现象,本身不具有是非与可褒贬性,在知识产权和企业创新领域的体现更无可厚非,但其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我们必须要意识到的。
知识产权的过度集中,意味着垄断性技术和标准的过度集中,而这种集中很有可能显现为各别企业对市场的绝对垄断,不利于我国整体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解决和应对“马太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后果,需要全面的分析与解决。
减小企业间知识产权贫富差距,不是靠一两个鼓励政策就可以做到的,而必须从构建长期稳定的公平市场机制出发,努力减少企业不合理负担,让企业拥有长期发展的信心和目标。
科学而有效的全局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改变和完善。
而当下我们首先就是要正视“马太效应”,只有正视,才有可能从容而合理的应对。
马太效应调研报告
马太效应调研报告马太效应调研报告马太效应是指在社会和经济领域中,富者愈富,强者愈强的现象。
这个效应得名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目前,马太效应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并且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领域,马太效应表现为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研究发现,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越大,富人获得财富的速度就会越快。
这是因为财富的获取往往需要一定的起始资本,而拥有较高起始资本的人更容易获取更多财富。
因此,贫困家庭很难通过个人努力脱离贫困,而富裕家庭则能够更轻松地积累财富。
其次,在教育领域,马太效应同样存在。
由于贫富差距的存在,富裕家庭往往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给子女,使他们在学习方面占据优势,从而更容易进入优秀的学校和获得更多机会。
相反,贫困家庭由于缺乏教育资源,子女的学业发展相对较为困难,容易产生学习差距。
这种教育差距往往会延续到成年后的就业和社会地位上。
此外,在科研领域,马太效应也是普遍存在的。
研究表明,科研领域中,顶级科学家往往获得更多研究资源和支持,从而能够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地位。
而初级科学家则相对较少获得支持,导致他们在科研道路上的发展更加困难,进一步拉大了科研界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的存在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贫富差距的拉大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贫困家庭无法获得必需的资源和机会,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性,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
其次,马太效应也可能影响人们的社会流动性。
由于财富和资源的集中,使得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难有明显的改善,从而可能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针对马太效应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
首先,我们应该采取政策措施来减少贫富差距。
例如,通过税收制度的调整和社会福利的改善,让财富分配更加公平。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减少教育差距。
中国版马太效应
中国版马太效应作者:薛沙来源:《当代工人·精品C》2012年第01期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政府开支无监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近10年我国GDP一直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
再看分蛋糕的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近10年的增长速度竟一直在25%以上。
国家在分蛋糕时,一刀比一刀越来越大。
当然,国家切走的那块不等于分走的一块,这里还有一个税收使用的问题。
公民和企业向政府纳税,缘于现代共和制的基础:纳税公民和政府达成了一个契约,公民向政府纳税;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国家安全、社会治安、灾难应对、救贫济困、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最低生活保障等。
政府切走了这块蛋糕,就要在公民监督下提供这些公共产品。
当下,无论横向纵向比,中国纳税比例都很高,同时公共产品提供又很少。
这是今天社会矛盾日益激烈的重要原因。
另外,这块蛋糕也养了一个庞大的政府。
当今中国,从中央到县和镇,均有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检五套班子,还有工青妇残等十几个庞大机构,他们都由纳税人供养。
此外还有社会矛盾激化衍生出的维稳、打黑、扫黄、阻访等部门。
去年有人称,中国维稳费用已超过军费开支。
庞大政府的无节制、没有监督的开支,消耗了巨量的蛋糕。
中国的三公消费已超过扶贫济困的民政开支,超过了教育、卫生和住房开支,这真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大格局。
政府的税收还大量投入到了国有企事业中。
政府直接投资,直接管理企业;靠垄断资源和垄断市场,建立起高消耗、低效益的垄断国企。
各级政府近几年成立的各种投资公司已形成十几万亿地方债务。
一个动辄要投千百亿的国家项目如高铁,连人大图章都不盖,行政长官说上就上。
政府从正常企业收到的税,以财政和政府投资的方式投到日益扩大的垄断国企中,又以非市场经营方式阻碍正常企业发展。
从做蛋糕的那里切走的蛋糕,反使真正做蛋糕的人无法做大蛋糕。
1000倍与30倍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正在出现政府赤字和公务员工资发不出来的情况。
金融市场的马太效应与市场集中度
金融市场的马太效应与市场集中度金融市场是各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平台。
然而,在金融市场的运营过程中,人们普遍会遇到一种现象,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这种现象被称为“马太效应”,指的是收入或财富的不平等现象逐渐扩大的现象。
同时,在金融市场中还存在着市场集中度的问题,即市场参与者集中在少数大型机构或者个人手中的情况。
本文将从金融市场的马太效应及市场集中度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金融市场的马太效应金融市场的马太效应是指财富或收入的不平等现象逐渐扩大的趋势。
在金融市场中,资本积累使得富人更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本和利润,从而使其财富迅速增长。
相反,缺乏资本或者处于边缘化地位的人则很难有机会获得较高的回报,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
金融市场的马太效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马太效应在金融市场中的发生有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金融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少数大型机构或个人具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研究能力,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市场的走势,从而更容易获取利润。
其次,金融市场的规则和制度也可能对马太效应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些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不力可能导致少数人获得了更多的优势,而边缘化群体则很难进入市场并获取收益。
此外,金融市场的风险也是导致马太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风险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对于缺乏资本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人来说,参与金融市场可能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从而更难以获取利润。
二、金融市场的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中个别参与者的相对集中程度。
在金融市场中,市场集中度较高意味着少数机构或个人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而大多数参与者处于边缘地位。
市场集中度过高会导致市场的垄断或寡头垄断,进而产生不良的经济后果。
金融市场的市场集中度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金融市场中的少数大型机构或个人掌握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和优势。
这些机构或个人通过垄断地位,可以操纵市场价格,制定不公平的交易规则,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的“马太效应”分析中国经济的“马太效应”分析同时运用税收政策,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减少结构性失业。
要通过运用税收政策影响投资方向来防止地区差异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
如给予落后地区中的一些重要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以投资抵免或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提高资本积累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采掘业、矿产业这些利用自然资源较多的,同时吸收劳动力较多的中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给予减免资源税,增加增值税抵扣项目的优惠,减轻其税收负担等。
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及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考虑把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发展瓶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地区,形成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加大对小企业扶持力度,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以税收减免的方式,或者财政专款设立小企业基金,或者通过财政补贴的方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渠道。
支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内外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即使走出眼下困境后,也不能忽视这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存在大量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在一定时期内,这部分人员具有较强的就业需求。
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之一。
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程度地吸纳其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
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
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周边成为了各种人群众聚集的地方,由于高校周边的特殊性和社会治理相对滞后性,高校周边安全隐患突出。
这既有高校自身教育的因素,也有社会治理不到位的因素。
为此,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创新治理路径高校周边环境是指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受到高校辐射带动,并与高校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总和。
高校周边环境是因高校而存在,反过来对高校的改革发展又产生影响。
高校周边良好的环境,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反之,则直接影响高校的安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就当前高校周边安全隐患和治理路径创新做一粗浅探析。
一、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主要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逐步进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剧增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最直接的一个表征。
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高校成为了一个“商机无限”的地方,因此,高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吸铁石”,吸引了各式各样人群的到来。
大量人口的聚集和相对滞后的社会治理,使得高校周边的安全隐患比较突出。
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
高校的聚集功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方面各类捕捉“商机”的人员也聚集到校园周围。
聚集在高校周围的人员十分复杂,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有经商的、打工的,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些流窜人员、复杂人群的聚集,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
这些人员中,由于目的不同,或是为了经济利益的争夺,或是为了土地权属的争议,或是为了个人权益的争纷,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引发的冲突,对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
在校园周边,林立的各种网吧、酒吧、歌舞厅、小旅馆、出租房等存在着无证经营的情况,经营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由些细小矛盾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没有按要求安装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特别是消防设施,这给在这些场所消费的学生人身和财产上的安全带来了隐患。
更有甚者,如社会闲散人员、流窜人员,在高校周边游荡,时刻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安全,尤其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高校,师生遭到勒索、敲诈、抢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饮食消费是高校学生最主要消费,高校学生消费的特点是希望得到“物美价廉”的食品。
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各异,对食品的要求是花样多、变化快,这对于首先要保证不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均能有饭吃、不能随意涨价的学校食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时刻变化的需求,这为校园周边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校园周边的小餐馆、大排档,甚至流动摊点以其花样多、口味好、价格低吸引了学生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就餐环境条件卫生差,有的摊点就是几块木板搭起来的,许多摊点是无证经营、无卫生许可,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有些商贩为谋取私利,购买变质大米、过期鱼肉、地沟油等原料,存在着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隐患,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也无从追究,即便追查到相关责任人,他们也无力赔偿。
交通安全存在隐患。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新校区大多位于公共交通不便的城郊接合部。
这些地方,交通运输条件简陋,道路设施不完善,有的校园周边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没有隔离栏,有些交通标示也不清晰,加之过往车辆车速快,使得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此外,由于学校提供给学生往返学校与市区的交通工具有限,这就为“黑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均投入了运送学生的行列,由于这些车辆不具备客运资质,一些司机又属无证驾驶,且这些车辆安全性差,极易出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员也无赔偿能力,学生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精神文化产品存在隐患。
在高校新校区校园周边,由于远离城区,大学生需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网络文化等精神文化产品明显不够,不少商贩也窥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于是,网吧、卡拉OK厅、棋牌室、桌球室、书店等在高校校园周边建成落地,这些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一些商贩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精神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反而用一些黄、赌、毒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
由于这些场所和产品主要流通于城郊接合部的高校校园周边,相关的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做到实时监控,更多的是收到举报后进行一两次清理,但这些场所和产品的成本低,即便进行了清理,又很快“死灰复燃”,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存在隐患。
二、高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十分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有关各方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也给予了重视,但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高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
高校周边的复杂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复杂,高校校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交叉渗透,空气、水源、地质环境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高校与周边共用的水电网、通信网、公共交通及公共卫生环境等,使高校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而成为独立的象牙塔。
二是社会环境复杂,高校周边有居民区、商业区,有的高校周边还有工业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区域,功能不同,也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市区用地紧张,还有些高校或新校区不得不建在远离市区的小城镇或城郊接合部,这些区域社会治安管理力量和措施相对不足,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
三是人员情况复杂,校园周边人员各式各样,有当地居民,有固定场所的经商者,也有流动的小商小贩;有有证经营者,也有无证经营者;还有流动人口、社会闲杂人员,甚至流窜人员,复杂的人员情况给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
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不顺。
这一方面来自政府思想上的认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自身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而对高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甚至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学校周边环境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与地方政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在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真正把学校周边环境的事情当大事来抓;另一方面是措施不力,有些地方政府认为,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主要是治安问题,由公安机关一家处理就行了,但涉及交通、卫生、工商、税务、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时,公安机关又无能为力。
而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口头上很重视,实际上不重视”、“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这使得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
三、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有关各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探索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
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
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研究、推进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
其次,把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目标管理体制中,进行目标考核与评估,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和个人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成效显著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批评通报,督促其整改,对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部门或个人的责任。
再次,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检查督查,突出问题导向,通过现场办公会、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发现问题当场研究、当场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创新内容与方法,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要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教育的效果。
高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教育内容上,多用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多教学生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安全防范知识,力求在教育内容上吸引学生;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表演,多媒体技术展示和实践演练等,力求在教育方法上吸引学生;在教育的时间节点上,要注意一些特定的时间,如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每学期开学和放假前,以及节假日前后,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
创新硬件与软件,提高高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实效性。
要加强高校校园周边的硬件、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维护高校周边的安全稳定。
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抓好校园保卫人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特别是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益;要加强管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增强主人翁意识。
二是要建立一支由当地执法部门、社区干部、高校保卫人员等组成联合工作队伍,定期或不定期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