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我们该怎么做?
本讲中认为致良知的基本方法
本讲中认为致良知的基本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致良知是人们内心的一种道德感知和选择能力,是人们区分善恶、对错的能力。
而培养和强化致良知是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真理、美好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讲将介绍一些认为致良知的基本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发挥自己的致良知。
要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
道德教育是培育致良知的基石,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和培养道德,才能使致良知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评判,认识到善恶对错,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
要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致良知发挥的重要场所,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我们能够获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和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
要注重自我反思和心灵沟通。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沟通自己的内心,我们才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更好地掌握致良知的表达方式和选择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冥想、写日记等方式,与自己建立起深层次的对话和理解。
要重视知识学习和思维训练。
致良知并非天生具备,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慢慢培养和强化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阅读、独立思考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使致良知在实践中得到更好地体现。
致良知是人们道德和选择的核心,是人们追求真理和美好的重要能力。
通过以上几点基本方法的认识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和强化自己的致良知,使之成为我们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自己和社会做出更好的贡献。
【字数:436】第二篇示例:致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个道德指引,是人类内在本性的一部分,是区分善恶、正误的一种本能。
致良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正确的道路。
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致良知呢?本讲将介绍一些认为致良知的基本方法。
要注意潜意识的培养。
致良知和潜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潜意识来增强致良知。
“致良知教育”学习体会范本
“致良知教育”学习体会范本学习体会:致良知教育致良知教育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接受了致良知教育,并从中获益匪浅。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对致良知教育的学习体会。
首先,致良知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传统文化中,道德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典和伦理道德理论,我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社会的影响。
我学习到了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与他人和平相处的重要性。
这不仅使我成为一个更有道德和有礼貌的人,也提高了我与他人之间的相处能力。
其次,致良知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基于爱和尊重的心理态度,它能够增加与他人的亲和力和理解能力。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被鼓励去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痛苦和困扰,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这使我与他人建立起更加密切和真诚的关系,并且也改变了我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通过人文关怀的实践,我意识到了温暖和关爱的力量,也从中获得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此外,致良知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传统文化中,思辨和创造被视为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通过学习传统经典,我学到了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我明白了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在实践中,我学会了提出问题、挑战传统观念,并寻找自己的答案。
这让我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最后,致良知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们所追求的境界。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了解到自律是成功的关键。
我学到了制定目标、安排时间和管理自己的能力。
我学会了坚持、勇往直前,并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些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定,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通过致良知教育,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品质和精神。
致良知教育让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智慧的博大精深。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1,不以聪明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从来不喜欢被别人夸自己聪明,原因是觉得强调了父母遗传的天赋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却未深入思考,被夸聪明,可能是因为表现出了小聪明,而非真的勤奋好学。
2,立志为里,勤学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
立志在内心,勤学在表现。
勤学不止是勤奋,勤学更是思考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不只是学习知识,妆点门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断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与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是人格的力量。
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
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2何为“仁爱之心”?阳明心学说让我们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爱。
白老师在回答中说:“要拥有这份仁爱,要有这么一份担当,和报效祖国的能量。
”我的理解是,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担当、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
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语录已经广为流传:“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
”因为担当,因为崇高的使命感,华为才得以快速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回归初心,回归仁爱之心,才能洞察发声者的诉求。
何为“无声的呼唤”?因为无声,所以这种呼唤是细妙的、微妙的,很难被觉察到,尽管很难被察觉,但是它却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户为导向的思维。
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
以一颗仁爱之心,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感知别人感知不到的东西,才能洞察什么是“无声的呼唤”,才能实现与“无声的呼唤”进行无缝链接。
今天的品牌该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样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颗仁爱之心倾听消费者的“无声的呼唤”。
《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3规矩和场景非常重要:我已经有很久没有像今天晚上这样收摄自己。
观自己,观其心,正其身,让自己坐得笔挺。
致良知心得体会大全
致良知心得体会大全致良知,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束光芒,它指引着我们走向正确、善良的道路。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而致良知正是我们判断是非、选择善恶的准则。
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致良知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1. 学会倾听内心致良知的声音常常在我们内心悄悄响起,它是我们灵魂的指南针。
而倾听内心的声音,则意味着我们要暂时抛开外界的干扰,专注于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做出决策、选择行动之前,我们可以暂停一下,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
学会倾听内心,我们就能更加明确自己的观念和立场,更好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2. 坚守道德底线道德底线是我们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也是致良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我们要始终坚守道德底线,坚持做正确、合法、善良的事情。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绝不会错。
3. 尊重他人与包容差异在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宽容和谦逊的心。
致良知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观点,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不同,包容他人的差异。
在团队合作、家庭相处中,我们要善于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以平等和互惠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4. 勇于追求真理致良知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求索,勇于面对真相。
当我们遇到疑惑和困惑时,不要逃避或回避,而是要坚持向前,勇敢面对困难并追求真理。
只有勇于追求真理,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向正确的人生。
5. 关爱他人与助人为乐致良知引导我们去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当我们看到他人处于困境时,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和支持。
善待他人,从小事做起,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我们可以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也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和富足。
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良知也意味着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引领他人,改善社会。
我们首先要修身,以言行举止为表,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然后,我们要顾家,以爱为纽带将家庭成员联系在一起,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王阳明:何为良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
王阳明:何为良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什么是良知阳明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致良知学又是阳明学的核心,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致良知说多偏重从哲学角度研究,而对于具体如何致良知即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进行研究则并不多。
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在根本态度上很不同于西洋哲学或印度哲学,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哲学的特色,然后方不至于以西洋或印度的观点来误会中国哲学。
”他认为有别于西方学术,中国古代思想有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重了悟而不重认证等特点。
他提醒我们:“想了解中国哲学,必先对于中国哲学之根本性征有所了解,不然必会对于中国哲学中许多思想感觉莫明其妙,至多懂得其皮毛,而不会深悟其精义。
”以上张先生的话,既适用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同样也适用于中国古代道德修养思想(中国古代学术本来就没有哲学与德育之分。
)在笔者看来,王阳明致良知说的本意就是要告诉人们如何从自己的良知良心出发,在每时每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行实际的而不是理论的、口头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灵魂深处闹革命”。
什么是良知?王阳明说:“学者真能见得良知本体,昭明洞彻,是是非非,莫非天则。
”在阳明看来,良知(或曰良知本体、本体良知)是超越时空的,是光明的,是常觉常照的,是知是知非的,是天理……它是形上本体世界,也是人心的本来面目。
人们之所以发现不了它,是因为被私欲习气蔽塞了。
私欲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不属于心之本体,而是执着于自己的躯体、一切从躯体出发才产生的。
正如乌云虽能遮住太阳,但并不能完全遮住阳光一样,私欲习气也不能完全遮蔽良知本体的光辉。
这个从私欲的乌云中透露出来的一丝光辉,就是知是知非、知善知恶之心。
这个是非之心、善恶之心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的,即便一个十足恶棍也会不时感觉到是非之心对他的谴责。
这就是常人说的“良心”(或曰良知)。
因为它是每个人反省自心当即体验得到的,所以又称之为现成良知(王龙溪语)。
致良知
从“心”上下功,从“事”上磨练
通过学习“致良知”让自己深刻感悟到,致良知不只是教我们做好人,更要做有智慧、有能量的人。
然而这个能量包含的其一就是先从自己的“心”上开始入手,从自己的起心动念上用功,首先要去心上的私欲,因为一分私欲就是一份过失,一份过失即是“危”,这些私欲会阻碍我们的人生,阻碍我们的事业,当我们把内心的针和刺拔掉了就成了为善去恶,拔掉自己那些不依良知而行的错误想法,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只有在自己的心上种大树,才能看得见希望的田野,才会对生活有了方向,不再迷茫。
其二就是要有“仁爱之心”,任何的矛盾和误会都是具有仁爱之心才能化解的,本身我们从事的是客服岗位,更要有仁爱之心去倾听顾客的心声,心有仁爱,智慧也就产生,战略的提升是不言而喻,能量也就随之而来。
大家都说厚德才能载物,将小我放下,把大家装心里,你的事情就如我的事情,你的好坏就如我的好坏一般。
往大了说就是有如“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大爱的心去对待每一件事情,一切我们所谓的“疙瘩”就会觉得是一种“幼稚”。
有怎样的“心”才会有怎样的“道”,只有建立自己的心灵品质质,“心”、“道”、“德”、“事业”四部曲才会随之提升,我们做不了贤人、圣人,但一定要力争做士人、能人、君子。
不仅在“心”上下功,同时也要从“事”上磨练,“行”上有恒。
顿时觉得自己有无尽的宝藏可开发,生
命充满了希望!一定要好好将“致良知”学懂、学透,打开心门,追随圣贤之道,解放自己的心牢!。
致良知——做生命的主人
致良知——做⽣命的主⼈ ⼼友们好!平台上最近推送的⽂章,基本上由潘鹰⽼师组织的“⼼即理探讨群”⾥整理⽽成,⾮常感谢⼼友们的分享和⽼师们的谆谆教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群,磨砺⾃⼰的⼼志,致良知!今天是长郡⽉亮岛学校的张淼的⼼学感悟,感谢潘鹰⽼师的推荐分享。
各位朋友: ⼤家好!今天我想跟⼤家探讨⼀个关于⼈⼼的话题,探讨我们⽣活、⼯作中的困惑。
请⼤家批评指正。
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络普及,⽅便、快捷。
但是,在这样⼀个物资丰富的时代,我们总是感觉不到有多么开⼼、幸福,很多⼈脸上都看不到喜悦、满⾜的样⼦。
我们有微信,天天刷朋友圈,却感觉空洞⽆物。
我们有车开,却经常犯路怒症。
我们有⼯作,却⽼是抱怨。
我们有房⼦,却还为没有抢到房⽽烦恼。
总之,我们似乎进⼊了⼀个⼈⼈焦虑的时代,焦虑所有我们⾝边的事情,患得患失。
那么,这些焦虑有没有道理?当然有⼀定的道理,诸如竞争压⼒⼤、⽣存环境恶劣、信息爆炸等理由都可以成为焦虑的理由。
但是,我们需要⼀直这么焦虑下去么?我们该如何⾯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处理好“我”与周围各⽅关系呢? 今天,我想与⼤家分享的就是如何关注⾝⼼来解读我们现代⼈的这些困惑。
从阳明⼼学的⾓度来说,现代⼈之所以焦虑的最⼤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定见,不能做到“知⽌⽽定”,我们总是因外部世界的风吹草动⽽“⼼动”,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选择了“跟风”、选择了⼀些并不能让我们觉得很愉快、很安⼼的路径,最终我们发现即便达到了⼀些我们设定的所谓⽬标也⾼兴不了、开⼼不了,或者开⼼、愉悦只是昙花⼀现、转瞬即逝。
所以,在这⾥,我们引出⼀个思考,究竟怎么做⼈才算是达到我们的理想的⼈⽣? 我们通常把⼈⽣定义为成功或不成功两种,那么,成功的要义是什么呢?我们现实⽣活中⼤约判断标准多是挣了多少钱、有多⾼社会地位之类的。
但事实真是如此么?在这⾥我给⼤家分享去年我在上海旅游见闻:在往东⽅之珠的地铁站,下地铁时、拥挤的上车⼈挤得我被卡在地铁车缝⾥,这是我在⼤上海唯⼀⼀次看到上车⽆序状态。
致良知学习心得
致良知学习心得致良知,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是人们在面对问题、选择行为时所依据的内在道德标准。
在学习过程中,致良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我们行为的准则,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依据,更是我们做人处世的基础。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致良知的重要性,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致良知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致良知就是我们的内在导航。
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在考试中,当我们遇到一道不会做的题目时,致良知会告诉我们要诚实,不要作弊;当我们遇到一个困难的课题时,致良知会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要放弃。
正是因为有了致良知的指引,我们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其次,致良知还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一项持久的事业,需要我们付出持久的努力。
而致良知会告诉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而致良知会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不要轻言放弃。
它会让我们明白,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我们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正是因为有了致良知的教诲,我们才能在学习中保持一颗坚定的心,不断向前。
最后,致良知还能帮助我们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于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
而致良知会告诉我们,只有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善于总结归纳,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总之,致良知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我们行为的准则,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依据,更是我们做人处世的基础。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致良知的重要性,它让我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因此,我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致良知,让它成为我学习道路上坚实的支撑,助我不断前行。
致良知心得
致良知心得
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而良知也被当今社会所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
究其本质,良知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实践,也是一种健康的人生观,但是,要想培养良知,我们应该从何处着手?
首先,良知的养成就要从自身做起。
认识到自己的良知,从而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外界所影响,坚持不懈地做一个有礼貌,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其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不断传承良知的重要方式之一。
培养对真理、公正、和谐的尊重和热爱,鼓励和引导学生遵守诚信,团结协作,尊重他人,让我们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开拓进取的人生。
再次,应该培养健康的人格。
良知的发展要建立在健康的人格之上,掌握正确的价值观、情感管理,克服自身的弱点,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环境,这些都是良知养成的必要条件。
最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锻炼良知。
多参加各种实践性活动,如志愿服务、义工活动、文体活动,将理论的洞见转换为社会的实践,在实践中传承良知,促进良知的发展。
良知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能够把握个人价值观,更能够走向未来,发展社会民主与和谐。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尊重自己的良知,在培养自身良知之上,尽力为实现社会繁荣昌盛做出努力。
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的良知,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实现社会和谐正义而努力奋斗!。
致良知四项教规
致良知四项教规
谦虚让位,忠诚信守,乐善好施,诚实守信,即为良知四项教规。
这四项原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有助于一个人的正确引导,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体现良知的美德。
首先,谦虚让位指的是调整自己的态度,尊重他人,遵从公众道德,藉此让任何有益的事情都能被行动起来。
要活出谦虚胸怀,避免浮夸夸张,虚荣心理;当面对竞争时,及时让位,则显示出你谦逊的品质,有助于自身成长,提高个人素质。
其次,忠诚信守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美德,是一个正直正直、站立得住脚步的人应有的美德。
在实践中,要不忘初心,既严于律己又宽容他人;做到忠厚老实,秉持正义,维护公平和信任。
再次,乐善好施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是对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是一种伦理道德。
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以公益慈善的心态去向他人供给赞助与援助,仁至心尽,施以爱心,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共建一个幸福的社会。
最后,诚实守信是人人都应遵守的规矩,要遵守诺言,做守信用的人,说说做做,努力实践,让诚实诚信成为自己一贯习惯的行为准则。
诚实和守信是一个人行为表现出来最明显的品质,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精神,以保证自己未来的发展,以保障人们之间的诚信,垂直的为社会做好自己的责任。
谦虚让位、忠诚信守、乐善好施及诚实守信,这四项教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应该契约于自己,在实践中体现良知的美德,把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致良知》心得怎么写_读《致良知》有感_《致良知》心得体会范文5篇
《致良知》是一本启迪人心灵的书籍,它提醒我们要保持良知,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不要让贪欲和世俗的诱惑左右自己的行为。
这本书让读者深入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直面内心,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在阅读《致良知》后,我对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致良知》告诉我们要有清晰的目标,有明确的做事计划。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才能更好地抵抗诸如懒惰、拖延和浪费时间等行为,才能更好地做出清晰而明智的决策。
同时,《致良知》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要心浮气躁,以保持清醒。
读书学习是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所必需的过程,不断学习和思考将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
其次,《致良知》还提出了做事的正确态度。
这包括要有坚定的信仰和正直的品德。
坚定的信仰和正直的品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个性塑造至关重要。
谦虚的态度和尊重他人同样也是成功的关键,任何一位成功的人都有一个谦虚的心态。
第三,《致良知》还教会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可以说,修行最难得的是待人接物,与人相处容易发生矛盾,出现误解将影响人际关系。
学会平和、谦虚地与人交往将更好地满足人际关系的需要。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也要关注到自己的言辞及行为的影响,应该避免过激的言辞和不友善的行为,不要让人感到受到了攻击。
总体而言,《致良知》教导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和品德的人,掌握重要的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技巧,使我们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读完该书后,我更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及路线,并更清晰地理解了自己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的态度及言谈举止的影响。
此外,《致良知》还教育我们如何表现出自己的品性和良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及沟通技能。
在这个时代,工作与系统性学习成为了我们的主要任务,而人际关系却无法忽视。
借鉴《致良知》中的观点,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我责任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生活起伏和人际关系问题。
总之,《致良知》对我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2023年《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
2023年《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2023年《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11,不以聪明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从来不喜欢被别人夸自己聪明,原因是觉得强调了父母遗传的天赋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却未深入思考,被夸聪明,可能是因为表现出了小聪明,而非真的勤奋好学。
2,立志为里,勤学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
立志在内心,勤学在表现。
勤学不止是勤奋,勤学更是思考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不只是学习知识,妆点门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断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与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就是人格的力量。
学习的知识,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
两者需要相互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3年《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2近期公司组织致良知学习,我们卡车服务站在孟站长的带领下也认真学习了致良知里面的内容,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触。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善良。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颗宽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对,与其做无所谓的挣扎,还不如放下心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克服所谓的困难,用自己的努力体验前人经历过的境界,只要打通心灵的一些关节,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应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时候,问下自己“要是圣人处于这种环境下,他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让自己做事情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首先要培养自己接受现实的心态,放弃一些负面情绪,以一种积极、冷静、乐观的态度去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发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气和的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对于企业的“良知”就是对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作为一名员工,做任何事情要从公司利益出发,公司的利益就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要正确地面对问题,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进步了!企业也就发展了!2023年《致良知》学习心得体会3今天的课主要说了知行合一和中国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简单的统一,从最初的认识错知错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处最终的高度的用词没记住不够准确,大意就是大众公认的认可的一个好的行为准则)是一个逐步攀登的过程,刘老师的解释知和行原本就是统一的,我这样想就这样做了没有对错之分,后来想想也会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去有些事不会想那么多,也就是常说的“不过脑子”看见产生的结果了才知道“哦!原来这样。
致良知心得体会
致良知心得体会致良知是人们在道德准则下的良知感觉和判断力。
对于个人而言,致良知是自身内心的呼唤和约束,是一种对善恶的判断和选择,是对正确道德行为的追求和坚守。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良好的良知,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负责,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
我个人理解,致良知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和行为的审视和反思。
它指引着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能够清晰、明确地判断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道德规范,以及是否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
通过致良知的反思,我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在下一次面临类似情况时改正自己的行为。
致良知还要求人们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在与他人相处时,我始终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对待别人,不带有主观偏见和歧视,通过尊重和包容他人的不同,与他人和谐相处。
同时,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或矛盾时,我会先行反思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向对方道歉,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友好关系。
另外,致良知还要求我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义务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无论是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有需要的人,我坚信自己能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改善他人的生活,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最后,致良知还需要我对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观坚持不懈。
在追求个人理想和信念的道路上,我会时刻秉持良知的指引,选择正确的道路,并为之努力奋斗。
我会积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素质,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努力。
总而言之,致良知是每个人内心的伴侣和良师,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
它是我对自己道德道路的坚持和承诺,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表现。
只有在不断修炼致良知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成为真正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更多贡献。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追求,我们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致良知学习心得
致良知学习心得致良知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什么是良知,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良知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
在这篇心得中,我将分享我在致良知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致良知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和判断问题。
在课堂上,老师经常给我们提出一些道德难题,要求我们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良知和对道德的理解来进行判断。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我逐渐养成了用良知来看待问题的习惯。
我学会了用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利益和影响,并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这种思考方式不仅在道德问题上有所帮助,在其他学科和生活中也能得到应用。
其次,致良知教会了我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些选择可能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致良知的学习,我学会了在做决策时要认真思考,衡量自己的选择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且尽量做出符合良知的决策。
我明白了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有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甚至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压力。
但只有坚守自己的良知,才能够做出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决策。
而且,致良知还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伟大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何通过良知来引领自己的人生。
他们追求真理,执着于正义,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声音。
通过学习这些人物的事迹,我深深地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并且尽力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我明白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并且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此外,致良知还培养了我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经常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合作,我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了倾听他人的声音,积极参与到团队中。
致良知每日心得感悟
致良知每日心得感悟摘要:一、引言:说明致良知每日心得感悟的意义和价值二、正文:【引言】致良知每日心得感悟,是一种积极向上、追求自我完善的生活态度。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能引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良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美好。
以下内容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每日心得感悟。
【自我反思】每日反思是心得感悟的基础。
在每晚临睡前,回顾一天的言行,审视自己的过错与不足,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长期坚持,能使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学习成长】养成每日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可通过阅读、听课、观看教育视频等多种途径,拓宽视野,丰富内心。
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生活实践】将良知观念融入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善良、真诚、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
从点滴做起,关注环保、助人为乐,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情感管理】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抱怨、不气馁,以积极的心态寻求解决办法。
同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交互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保持谦逊、友善的态度,拓展人脉资源,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总结与展望】每晚对一天的心得感悟进行总结,提炼出对自己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同时,展望未来,为自己设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鼓励自己不断前行,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每日心得感悟,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践行良知,成为更有价值的人。
致良知——精选推荐
致良知致良知需要坚持做3件事。
1、不动⼼:⽆论遇到什么处境,都要控制⾃⼰的⼼。
王阳明⼼学的⽬标,是“触之不动”。
⽆论遇到什么处境,都要宠辱不惊,不因得失⽽动⼼。
对普通⼈⽽⾔,做到不动⼼,是很难的。
常⼈的⼼态是,得之则喜,失之则悲;顺境得意,逆境抱怨。
这是⼼随物动。
触之不动,是不以物喜,不患得失。
控制⾃⼰的⼼,不随物⽽动。
我们⽣活在⼀个五光⼗⾊的物质世界,⼼难免会因物⽽动。
王阳明说:“怎么能不想听,怎么能不想看?除⾮是死灰槁⽊、⽿聋眼瞎之⼈。
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不去跟随它也就⾏了。
”“只要⼼不去跟随它,就是不动⼼。
”这点,我深有体会。
在⽹上写⽂章,会遇到形形⾊⾊的⼈,有的⼈专门给你泼冷⽔,说难听的话攻击你。
以前看到这些恶意的留⾔,⼼会在意、动⽓,和对⽅针锋相对打⼝⽔战。
⼏年下来,慢慢地,⼼境就转变了。
别⼈赞美我,我不感到⾼兴;别⼈诋毁我,我不感到⽣⽓。
荣誉和诋毁,像⼀阵风吹过来,我的⼼感受到了,但是不去勾住它,它⾃然来,⾃然⾛,我转头就忘记了,⼼⾥空空,没有东西留下。
这种⼼态,能⼀直保持的话,就是荣辱不惊,不动⼼。
2、事上练:不停留在理论上,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
王阳明⼼学,知⾏合⼀,⼼即是理,致良知,理论的东西,⼈⼈都可以背诵下来。
但是,知道不等于做到,做到⼀时,不等于做到⼀世。
王阳明经常和弟⼦说,要在事上练。
王阳明有个弟⼦,有⼀天收到⼀封家书,说⼉⼦病危。
由于鞭长莫及,弟⼦很忧愁。
王阳明说:“你这样忧愁,对你⼉⼦的病有什么帮助?”弟⼦说:“没有帮助。
”王明阳说:“那你应该开⼼⼀点。
”弟⼦反驳说:“⼉⼦病危了,怎么可能开⼼起来?”王阳明说,这就是“事上练”的机会。
平时光说不动⼼,真正遇到事情,就慌得⼀塌糊涂,⽅⼨⼤乱。
要在事情中锻炼⾃⼰的⼼,学会⾃控。
王阳明的⼼学,看似简单,难在实践。
我们每⼀个⼈,都⽆法控制外在的遭遇,但是可以控制⾃⼰的⼼。
当不幸的事情发⽣时,就是最佳的“练⼼”机会。
只有把⾃⼰本能的负⾯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保持冷静,想出最好的应对⽅法。
致良知基本方法
致良知基本方法一、什么是致良知?致良知是指遵循内心的良知,按照道义准则去行动和判断的能力。
它是人类固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一种直觉和智慧。
致良知是人们判断善恶、是非的一种准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致良知的发挥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和践行致良知的基本方法:1. 自省反思: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审视是否符合自己内心的良知准则。
在面对问题和困境时,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培养道德意识:了解并且接受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要明确区分是非善恶,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
3. 倾听内心声音:在做决策或面临选择时,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听从自己的良知和直觉。
不要被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左右自己的判断。
4. 尊重他人:与他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不伤害他人的利益。
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情感。
5. 勇于担责:当面临错误和错误的后果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并积极主动地采取补救措施。
不要推卸责任或逃避问题。
6. 追求真理:要有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精神,不盲目从众,不随波逐流。
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和评价事物,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7. 培养同理心:要善于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主动帮助他人。
在与他人交流时,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8. 坚守原则: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不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违背自己的良知准则。
9. 建立良好习惯: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如守时、守信、讲究卫生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良知和道德规范。
10. 持续学习和提升: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通过阅读、参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判断能力。
三、致良知的重要意义:1. 个人成长:培养和践行致良知可以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修养和道德素质。
只有以良知为准则,才能做到言行一致、坚守原则。
致良知晦养厚积心得
致良知晦养厚积心得致良知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准则和良知判断力。
它是人类独有的道德感知系统,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内在导航。
而积累厚实的良知,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致良知晦养和厚积的心得体会。
晦养致良知需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宁静。
在当今喧嚣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诱惑所侵扰。
为了保持内心的宁静,我们可以通过冥想、读书和与大自然接触等方式,远离嘈杂的环境,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平静和安宁。
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声音,听见良知的呼唤。
厚积致良知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等。
同时,我们还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和学习,我们才能拥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种能够感同身受他人痛苦和喜悦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通过培养同理心,我们能够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关心社会的发展,从而做出更有利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注重践行致良知。
致良知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和准则,更是一种行动。
我们要将致良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
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做出符合良知的决策。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
致良知晦养和厚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提升自己的修养、培养同理心和践行致良知,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
只有在良知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
让我们一起努力,晦养厚积,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致良知心得
致良知心得
早在古代,良知就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话题。
人们用各种方式思考良知,试图从内心深处理解它的含义,对其做出评价和解读。
今天,我们也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良知特有的品质和创造性,只有自我反思和深入体验才能更加清楚地感悟和运用。
首先,要理解良知,我们必须先搞清楚良知的定义。
良知是一种心灵的活动,是一种人的内在本能,是一种指导人行为的原则,也是基于道德准则的判断。
它能够辅助我们正确的做出决定,帮助我们把握正确的情绪,也是我们精神上的根本依据。
紧接着,要想体验良知,我们必须让自己更加坦诚,更加谦虚,勤奋学习,发展运用良知的能力。
我们必须珍视时间,学会专注,利用有效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克服内心的阻碍,积极分享智慧,展现自己的真正价值,在人生旅途中明确方向。
更重要的是,良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
我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时时增强自己的良知水平,不断调整良知水平,丰富自己的良知经验,以及对良知背后的道德价值的深入理解,将良知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
最后,要让良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必须努力去实践它,并将它付诸于日常生活中。
良知可以成为我们做决定时的智慧指南,帮助我们坚持善良的人格,不断探索内心的真实,勇敢书写梦想,实现人生的荣耀。
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智慧,是一个人重要的人格特质,是一种精
神的启迪,更是一个人心灵的升华。
珍惜良知,释放自我,将良知传承,让它点燃每一个人的精神!。
致良知的四大法宝志诚证勤
致良知的四大法宝——志、诚、证、勤要说致良知,不得不说说开篇提到说不清楚的“良知”;我们不妨先将视线放到东方哲学大背景中去,东方哲学一直想搞明白一个“终极”,这个“终极”在事实上衍生万物,在逻辑上可以推演万物,在理论上解释万物;但是关注的点不同,其范畴有所不同,佛教的“空”关注的是人与终极真理,老子的道关注一切的人和事、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关注的人伦道德、墨子兼爱关注的是人与人,朱熹的理关注的是人与世界万物、阳明关注的是人与自己;为什么先生关心的是人与自己呐这里面与先生溺于佛道对参禅、静坐、导引等关照内心的修炼方式都有较深的体悟入圣路径有关,也与明朝主流意识形态的压抑有关系,这里面不做展开;那么先生思考人与自己得出的“终极”是什么就是这里要说的良知,良知最早的时候出现在孟子中“所不虑而知,谓之良知”;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从本体上来讲,延续了孟子观点,但是从思想厚度来讲,良知还是一个逻辑起点,还包含致良知等,含义变得极其丰富;那么怎么来理解不虑而知的良知呐;我想起了婴儿之未孩的比喻;这是个道家比喻,这里不妨借来一用;因为婴儿其实就是按照天理来行事,饿了吃,乏了困,不开心了哭,开心了笑,简单粗暴,确实纯然天道;但是我们成年人历事太多,根本不可能回到婴儿,那怎么办呐我觉得是塑造一个“良知”自己,他就是一面照妖镜,发现意之所用处的杂念、私欲,然后剪除它,到一定境界之后,这个“良知”自己会同于天理的“良知”重合,就能复归于婴儿;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发乎于良知,就能够不虑而知;事实上当这个我们用良知来表达这个“终极”,总是会有词义上的障碍、会有意到形的不顺畅,妙不可言、道可道非常道等,就是在表达这个困境;先生也认为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示人以形状大略;后世着述更有妄自分析、逞其技的嫌疑,离道更远;那么非生而知之的我们,又想意会这个良知,那么怎么办呐可通过圣贤之书给我展示的形状大略来窥见:(1)心中良知与天地灵明对应,能够解释和应对自然之理;将自然之理引入到个人的道德思考,是宋明理学繁荣一个重要原因,里面综合道、佛家很多的观点,有一个集大成的野心;先生的良知沿袭这一点,也常常将良知引申到天地万物,去与万事万物对应,这种引申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本然之理,对应在人心即为良知;天地万物能被理解是因为其灵明与我心对应,是因为且必然是内心良知被理解、体悟;(2)良知有条有理,但无厚薄;“亲民”、“仁人”、“义”等传统儒学价值观念,试图认识的人与人、阶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决方案,社会实用性相对较强,个体价值道德实践作用很小;发展到宋明理学演变成“民胞物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将自然万物也纳入体系,范畴进一步扩大,而解决社会问题的实用性大大缩减,提升自己道德实践的可能性大大加强;良知学说是理学一个分支,在道德境界的追求,也认同天地万物为一体;之所以有先后是良知上的一个自然的条理,是道理上的先后,是我们认识论上的先后,但本质上、本体上是一体的,是不可切割的,是没有厚薄之分,比如说知行合一念起念落有先后,但是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也可以这么说,人吃肉、猫吃鱼,不能说人比动物重要或者说猫比鱼重要,自然的条理即是如此;3良知体悟之后,其效验、光景非常撩人;因为体悟良知之后,哲学思考常常遇到一些疑问便能迎刃而解;比如说什么是圣人、什么是道德思考和实践的试金石指南针、如何能点铁成金、什么是本体之乐;其实这种光景说出来,肯定也是形状大略,但是能够解决一些节点问题,比如当你感受到内心笃定,似有指南针,你会知道自己于道近矣;比如说你无所不乐等,你也会知道自己于道近矣;说完良知之后,就必须说说功夫怎么做了,我想大概有以下四个字来总结:(1)志,首先是立志;大家还记得小时候的的作文我的理想是什么吗我记得的很清楚,我作文本上写的是立志做一名科学家,我还真朝这方面努力过,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我更喜欢文科,但为了理想依然然绝然的选择理科;但接下来,我并不打算往下讲我的理想是被扼杀,还是被扼杀了,也不关心你们的理想什么,而是要说先生学问这里立志是要立什么志;先生这里立志并不是做什么职业、变不变成土豪,而仅仅是做圣人,如果你觉得做圣人太高调了的话,可以换一个说法,达到念念不忘天理的境界;立志之后,就必须要专一,坚定或者用先生的话来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所以以后见到捂着心口走路这个姿势的人,你一定膜拜咯,因为这个人是持志如心痛;但是说实话,做圣人真的很难,先生怕一般资质的人立志只有不能够坚持,所以加了一句勿忘勿助;就像种了一棵树,只管精心栽培,自然会枝繁叶茂,如果每天都想着树怎么还没长高,不断挪动,恐怕树也活不长;(2)诚,于一言一行意之所用处处省察克治、诚心正意;这里的诚主要指的是不自欺,无论是慎独,还是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还是省察克制,关键是一个诚字;为什么诚字如此重要,就是因为正心诚意要无一毫意必固我,而固我又是一种本能,从娘胎里带出的,尤其是固我常常导致过与不及的私欲产生,克制起来相当困难,有时候就会给自己伪装;另外,如高尚的动机、受到教育、别人的眼光等,夹杂在这个克制对抗中,又会让伪装更厚,所以说不自欺很重要;那么诚或者说不自欺的尺度是什么呢就是宋儒、明儒追求的“民胞物与”、“天地万物一体”,这么说可能抽象,不妨通俗一点,那就是将自己纳入到事物之中去,看作其中一个因素去考虑,才能对自己客观,对自己客观之后,才能对所遇到的人和事客观,才能做到诚心正意,才能未发之中;(3)证,以天地万物、人情事变印证心体之道;之所以提一个证字,一方面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表意的象形文字、道法自然的审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等,都必须要借助物像的东西来表达思想、观点,传递信息,那么常常用天地万物来印证思想也是必不可少,比如说前面的名篇岩中花树讲场景的多,说概念的地方少;同时,先生将自己的学问定义为人情事变的学问,那么人情事变自然是处处用来印证学问和功夫,比如当陆澄得知小儿生病,手足无措时,先生指点他要关注内心的平衡,过度关心包含私欲;比如说为人处事一门心思去猜测别人的不诚信、欺诈会使自己陷入欺诈和不诚信,远离尧舜之道等等;另一方面跟先生的学问主张有关,先生主张从心之本体处入手,那么外在事物必然会是一种辅助,一种用来印证道理的素材,天地万物、人情事变皆备于我,皆为感受良知应感而动、随物而照服务;(4)勤,君子不器,随物而格,勤致良知;必有事焉或事中磨被认为先生学问接地气的标志,我觉得事中磨的提法是一个勤下功夫的问题;致良知有三部曲,静坐息私虑—省察克制—何思何虑,初学时人欲明显,一抓一个准,用静坐息思就可以;第二部是最难、最关键,因为好色、好货、好名藏在细体入微处,甚至装扮成一个诚实的小男孩,让我们不易察觉,这个时候需要省察克制,如果不历事,省察克制就见不到功夫,一旦突然有事,私欲又会袭上心头;在事上下功夫下功夫也是一个“集义”过程,一个明理的过程,等到“端拱而治”,六卿各司其职时,自然达到“何思何虑”、“未发之中”,也就是致得良知,做圣人咯;先生的主要思想就说这么多,不复杂,却也不简单;不复杂是因为义理轮廓明晰,就在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3个论断里面;不简单是因为细节处处处可用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去往复解释,是因为“我”实践的学问需要身体力行,在事中磨炼才能体悟;我想还说说为什么要学习阳明学第一点,我觉得是对“终极”的思考的本能;大部分甬上阳明的习友都认为,保安是最无私、最深刻的教育家,因为他们见到任何陌生都会恭敬的问上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陌生人回答这个问题时,肯定会有那一瞬间的犹豫,如果对这个犹豫去深入探究,就会引发对“终极”思考;相信关注这篇文章的人,大多数是珍视这个犹豫的瞬间的人,是想认真回答保安三问的恐龙;阳明先生作为一门对天道体悟的学问,作为内修学问的巅峰,在解决保安三问很有一套的,不信你可以试试;第二点选择先生的学问,就是选择过一种“省察克治”的人生;先生的学问有如此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有一整套“我”实践功夫理论,无论是追求做圣人的恐龙,还是心怀诗和远方的苟且者,都可以用这套功夫来完善自己,用鸡汤一点话就是可以做更好的自己;这套功夫论里面,省察克治可能比较关键,它可以帮助我们知道意之所起,知意之所用,知道了意之所起,知意之所用,才敢说自由精神,才敢说我的人生我做主;第三点选择先生的学问,可上应圣学精神,下对现代生活;先生的学问从圣学中来,是为己之学的巅峰,既有圣学仰之弥高的精神,也有一般的修身功夫指南;很多人学国学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感觉,学一大堆之乎者也,与实际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阳明学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先生主张随物而格,无论从事的行业是什么,都是印证天理的素材,真正的追求是致得心中良知,那么把工作做好事致良知的过程,致良知可以更好做好工作,两者相得益彰;因此选择先生的学问,上可应圣学精神,下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诚意正心,以四两拨千斤之法统御世利纷华,不忘初心;谢谢各位的耐心;附录:心学传习录构架1、心学的核心理论: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2、核心概念:心、理、知行、动静、格物正心、诚意、致知、戒慎恐惧、集义、主一居敬、穷理、物来顺应、克己克私欲、必有事焉事上磨、寂、至善、惟精惟一、博文约礼3、重要比喻:温清知行合一、勤拭良知之镜功夫、不作花想不作叶想勿忘勿助、致良知、不器不着私意,但循天理、头脑致良知之关键、要领处、持之如心痛立志、本末尊德性而道学问、金子成色立志、良知公共性、好好色恶恶臭知行合一4、名篇名章: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论知行合一、除花间草事中磨时动气是恶,循理是善;若从吾身心出发,事情才有善恶;若廓然大公,是的便还他是,非的便还是,即是儒非佛;循天理不着私意即未发之中、拔本塞源论论良知、金子成色论论致良知、岩中花树论心外无物;南大吉改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体 。
无需外求,向此心求得 比例即人格 圣人境界,无我利他的境界
~致良知,知行合一
➢ 思无邪。 ➢ 心正、念正、行自正、果自正 ➢ 去一份私欲,即复得一份天理 ➢ 慎独、戒慎恐惧 ➢ 静时省察克治,动时事上磨炼 ➢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六项精进
➢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 要谦虚,不要骄傲 ➢ 要每天反省 ➢ 活着,就要感谢 ➢ 积善行,思利他 ➢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 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 虚伪。
3.知善知恶是良知——价值观
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学来描述“良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 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 是自动闪现,迅如闪电,如你所知,这个评价思维就是良知。
致良知,我们该如何做?
Thanks
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致良知的结果
➢ 幸福圆满、喜悦 ➢ 智慧:心纯见真 ➢ 事业成功:心性VS经营
1.无善无恶心之体——世界观
王阳明说过这样的话:“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 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例如,眼中放入一些 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
➢ 依良知而行 ➢ 逆天理而行
➢ 即循天理而动,得天助,顺之 者昌
➢ 逆天理而动,失道寡助,逆 之者亡
~敬天爱人
➢ 敬畏天理 ➢ 敬人者,人恒敬之 ➢ 爱人者,人恒爱之 ➢ 作为人,何谓正确?
~吾性自足:无需外求,向此心求得。
心
私欲
➢心如明镜
➢私欲即镜上污垢
➢心纯见真
➢蒙蔽智慧、做出错误的选 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 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 是良知,为善去恶是致 知。
比如得到一笔确凿的不义之财,我们最先出现的是对这份不义之财的是非评价,而不是行为、情绪和 生理上的反应,这个是非评价就是良知。它先天而来,自动自发,不受你控制。
4.为善去恶是致知——方法论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个困惑,当然也是我们的困惑。他问:“静坐用功,觉得此心异常强大,甚至想着如果 我们遇到某某事,必能轻松解决。可一遇事就蒙了,真是烦躁。”
部门周讨论会
学习蒋总致良知和稻盛哲学 学习心得分享
主持人:吴晓翠 日期:2016/2/25
致良知和稻盛哲学 学习心得分享
-蒋猛
圣人之道,心学也
提升心性,拓展经营
人生的目的:磨炼灵魂,让自己的 灵魂,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比出 生的时候更加高尚一些。
心、志、智、行、果、命Fra bibliotek~天理即良知 良知
天理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冥冥中天道运行的规律:敬 畏、仁爱、因果法则
我们于此可以知道,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
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这就是王阳 明的世界观: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2.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生观
人人皆有良知,为何有人会流芳千古,有人则遗臭万年?为何有人出类拔萃,有人 却碌碌无为?为何有人是善人,而有人就成了恶人?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他们的人生观出了问题。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 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
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头)就有了善恶, 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
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