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合集下载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以及复习建议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8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以及复习建议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8
选修一总结以及复习建议
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 1.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 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 化改革。
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 1.改革的分类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 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 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 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 国的改革开放。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 解析:拿到这个材料题时,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材料中提取可以作为答案的信息 第1问中要求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看到孝文帝改革,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孝文帝 改革的内容: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③推行新的租调制; ④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⑤迁都洛阳;⑥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第2问简析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族游牧经济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使北魏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③ 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隋 唐时期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如果可以记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那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你一时想不起来,题目中给了一个方向,结合材料那我们带着问题来到材料,用句号分析法 来简单尝试

(完整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改革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二.课标要求: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高考回眸:1.(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新唐书)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2.(2011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中外古代重要的改革:1、管仲改革:⑴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⑵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⑶影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商鞅变法:⑴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

⑵时间:公元前356年;⑶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⑷结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⑸地位:战国时期最着名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效果最好的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⑴背景: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⑵改革根本目的: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⑶改革内容:在朝廷中必须说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⑷意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雅典的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5、日本大化改新:⑴背景: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改革。

⑵时间:7世纪中期;天皇:孝德天皇;学习对象:中国唐朝;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⑶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⑷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中国近代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6、洋务运动:⑴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内外交困;洋务派产生。

⑵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⑶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⑷内容: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口号:“自强”;代表企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改革及其启示

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改革及其启示中国历史上经历过许多重大改革。

这些改革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改革及其启示。

首先,我们来看看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朝末年为了应对外部压力和国内矛盾而发起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提出了改革内政、强化军队、求和平、对抗外部威胁等目标。

它推动了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洋务运动的启示是,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国内矛盾时,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次,我们来看看清末民初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主要针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改革,提倡科学、民主、进步等思想。

这场运动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的启示是,在推进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再来看看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后推行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改革。

这些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政策的启示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革和开放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最后,还有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新政策。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的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针对农村地区的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新政策的启示是,农村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重大改革的成功,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和管理,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重点识记三、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 代主题。 (2)经济: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 (3)阶级: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 (4)思想:维新思想兴起,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维新派提出维 新变法、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 2.维新过程和内容 (1)兴起: 公车上书 ”成为时
(2)政治: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反抗,阶级矛盾激化。 (3)军事:1856年 克里木 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4)思想:“ 十二月党人 ”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主张废除农奴制, 实行立宪君主制。 (5)人物: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 了改革。
特点
政治
经济 文化
(1)核心是鼓励“耕战” 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建立 地主阶级. 统治 (1)废井田、开阡陌,法律上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 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的改革 (3)颁布标准器, 统一度量衡. (4)影响深远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1.背景 (1)幕府统治的危机
①政治上:专制落后的幕藩体制、等级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领主土地所有制,农民负担沉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外关系上: 闭关锁国 政策、西方列强逐渐入侵。 ④思想上:吉田松阴等人推动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思想的转变。 (2)黑船来袭:1853年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 地的危机。 (3)倒幕运动(前提):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中央设立 矿务铁路总局 、农工商 取消旗人由国家 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 供养的特权,令其 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 自谋生计 预算决算 普遍设立 中小学堂 ,京师设立大学堂; 改革科举制度,废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 除八股 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 发明 .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 海军 裁汰旧军

中国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国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国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中国是一个拥有漫长历史的国家,其制度改革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与演进。

这些历史经验为当今中国的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制度改革的历史经验,并从中总结出对当今中国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尊重传统与创新并重中国的历史上,制度改革往往伴随着对传统价值的尊重与创新精神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大规模的制度改革如秦朝的统一制度、汉朝的科举制度等都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这提醒我们,在当今中国的制度改革中,应该继承传统的价值观念,但也要积极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顺应社会变革与民意需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度改革必须与社会变革相适应,并关注人民的民主意愿和利益诉求。

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制度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了社会的实际情况,没有顺应民意。

在当今中国,应该更加注重对社会变革的观察和研究,紧密结合人民的需求,推进制度改革。

三、稳定与渐进的改革策略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改革大多采取了稳定与渐进的策略。

无论是减租减息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试验,循序渐进地进行的。

这给我们启示,制度改革需要考虑到社会稳定的因素,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四、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与经典著作中国的制度改革历来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和吸收优秀的制度设计。

宋代的科举制度就受到了唐代科举制度以及其他国家的启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制度改革。

这给我们提示,制度改革不应局限于国内的思维和经验,要积极学习借鉴国际上的最佳实践,以提高改革的成功率。

五、制度完善与问题解决并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解决问题和改进。

中国古代的制度改革往往伴随着对问题的识别和解决。

在现代中国,我们也应该重视制度的日常维护和改进,不断解决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积极响应社会变革的需求,推动制度的不断完善。

六、坚持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相结合历史经验表明,制度改革需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相结合。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4.3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4.3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古代重大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政府制定明确的改革措施而推行的,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

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改革的目的一般是富国强兵、壮大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基本上都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

3.改革的结局一般有三种情况,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

4.社会改革对改革者有特殊的要求。

要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要意志坚强、雷厉风行;要讲究策略、灵活多变。

5.那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改革,推动着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

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

6.改革是社会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

因此,改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与流血冲突。

历史高考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高考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1、改革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2、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外:梭伦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中: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3)失败的改革:外:苏联改革。

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3、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开放的规律

改革开放的规律

改革开放的规律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工作。

改革开放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开放以市场为导向是其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经济生产和分配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效率低下。

而改革开放后,逐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在竞争中提高效率和质量。

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政府与市场之间相互作用政府与市场之间相互作用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规律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经济生产和分配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而在改革开放后,政府逐步转变角色,从“大管家”变成“服务员”,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规划等方式,为市场提供公平、稳定、可预期的环境,同时也对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调节。

三、改革开放的渐进性改革开放的渐进性也是其规律之一。

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逐步推进改革,避免“急功近利”和“一刀切”的做法。

同时,在推进改革时,需要注意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避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四、改革开放的全局观改革开放必须具备全局观。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目标,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和短期效果。

同时,在推进改革时也要注意协调好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是改革开放的主要规律。

这些规律不仅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着普遍适用性。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些规律,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改革开放工作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改革规律总结

改革规律总结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 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第6页/共15页
45.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 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 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 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 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 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 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 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 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 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 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 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4、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五看:
(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根本原因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 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者策略方 针是否得当; (4)看改革者的素质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① 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② 改革要符合国情,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急 于求成 ④ 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等。 ⑤改革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 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要 有斗争精神、必胜信心。 ⑥改革的措施须行之有效,用人要得当,改革者要有远 见卓识和政治魄力。 ⑦善于获取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的规律

改革开放的规律

改革开放的规律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自1978年以来,中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思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规律是一系列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原则,指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开放促发展改革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

开放不仅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走进中国,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形成了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格局。

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促创新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创新能力,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通过改革创新,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改革开放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力,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三、规律促和谐改革开放的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统一性原则,指导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规律是改革开放的基石,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四、稳定促发展改革开放是一场全面深化的改革,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来推动。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稳定是改革开放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的基础。

五、人才促创新改革开放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中国发展的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人才是改革开放的核心资源,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六、和谐促共赢改革开放的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民生改善,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和谐是改革开放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目录课标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 (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2)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4)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6)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0)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12)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16)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商鞅变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

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

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知识点总结答题模板与高考例题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知识点总结答题模板与高考例题

高考选修专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知识举例、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外国: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汇总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汇总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汇总一、梭伦改革1、时间:公元前594年2、背景:(1)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尖锐,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随着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反对贵族专权,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3)梭伦当选为首席行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

3、性质:奴隶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4、内容:(1)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作抵押。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的数量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力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

(3)改革国家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5、特点:改革存在“中庸”的色彩,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6、意义:(1)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2)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3)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4)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7、局限性:(1)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力。

(3)允许贵族报留祖传地产,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二、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2、背景:(1)战国时期,秦国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

(2)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4、指导思想:法家思想5、内容:(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上: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4)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5)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改革的规律

改革的规律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日本“脱亚入欧”的进步性
学习西方近代文明,有利于日本摆脱落后的封建制度,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有利于日本的崛起。
《基础训练》78页第5题
1、倒幕运动的领导者?主体? 2、文明开化的核心?
3、殖产兴业的三大阶段?意义? 4、《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内容?规定的政 体?特点?意义?性质?局限性?
我们共学习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的 九场改革。这九场改革各有其特点, 发生在不同的国度、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 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2006北京高考: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 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 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 ②废 除封建制度 ③实施“大陆正策” ④推行文明 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④ D ①③④ 明治期间,许多高级官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 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所谓“脱亚入欧”即脱离 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
D
2、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英王亨利八世改革的相同点是 ①目标对准天主教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瓦解了罗马教廷的封建神权统治 ④建立起与基督教对立的新教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七、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 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值得后人学习。
同意一:它客观上为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自由劳动力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 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由沙皇主持,是在维护地主贵族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 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掠夺,因而是一次封建性改革。
练习巩固:
1、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之前,两国面临的背 景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辨析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改革虽然不象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选修3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9大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宗教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风俗改革。

改革性质梳理一、奴隶主阶级的改革梭伦改革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性质的改革,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下层人民的要求也没有很好地满足。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

二、封建地主的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三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所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资本主义的改革16世纪,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会的日趋腐败,更重要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进一步高涨。

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天主教势力强大,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借助宗教反对天主教神学的方式来进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等。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一、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
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2、根本目的:
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3、领导力量和方式:
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0)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
2、根本目的、实质:
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领导力量和方式:
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三)、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改革的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生产力: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二).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
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
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
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三).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四).改革的原因(背景)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关于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作用之间的关系:
A、改革原因:一般情况下改革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经济方面,然后是政治方面
B、关系:原因决定目的目的决定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决定作用
根本原因决定本质内容本质内容决定作用
(五).改革的过程
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六).改革的结果
①成功:
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
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

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七).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
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八).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
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
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要坚
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
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九).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应该首先分析
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
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
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
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十).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
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

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