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散文研究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篇一: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先秦两汉散文专题教案第一章先秦散文发展历程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重点: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战国策选注》原北京师范学院牛洪恩、邱少华、孙悦春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为较好之普及本。
二、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
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起而代之。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
《尚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兼有记叙和论说的散文集,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它“虽非为作文设,而千万世文章,从是出焉”(李耆卿《文章精义》)。
其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在春秋时期严酷的现实斗争中,不仅神权衰落,君权也大受冲击。
“民”的力量得到充分显示,地位大大提高。
一些比较明智的政治家逐渐认识到了“民”在取得和维护政权中的举足轻重作用。
在《左传》的记述中,对此有较为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如邾文公就认为“利于民”比“利于君”更重要,并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
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文公十三年)又如师旷论卫人出其君乃是君之过,他说:“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
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公十四年)这样的清醒认识,分明是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并吸取现实斗争的深刻教训。
其次,《左传》非常强调重视民心的向背。
春秋时期激烈的斗争现实和无数血的教训,使当时一些具有明见达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悟出了得民则兴、失民则亡这一真理。
《左传》通过大量史实的记叙,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证明。
据《左传》所记,民心的向背不仅是统治者个人成败的决定因素,而且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兴亡。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读散文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读散文能获取很多的营养和乐趣。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古代先秦两汉散文,供大家欣赏。
古代先秦两汉散文:论贵粟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一、1.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2.《道德经》《道经》《德经》 3.《国语》4.表本纪书列传诸侯王以及辅汉有功之臣的事迹 5.32 刘向《孙卿书》《孙卿子》杨倞 6.晁错贾谊二、1.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其中《左传》的影响最大。
2.出自《墨子·非命上》,是墨家提出用作为立言的依据,三表即“有本之者,有言之者,有用之者”,又称作三法,墨子把它作为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
三表法标志着古代论证方法的进步。
3.西汉中期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定的一本杂家著作,也称《淮南鸿烈》内容方面吸取了老、庄、荀、韩诸家的思想,并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即重视说理,又运用形象思淮使文章具有很浓郁的文学色彩。
成为西汉中后期论说文的代表作。
4.是西汉前期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其主旨就是通过总法秦朝来灭的覆辙,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史论文章,奠定了史论文借古论今,以史为鉴的写作传达统。
5.是孔门弟子和后学编篡而成的,大约成于战国初年,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散文集。
是语录体散文。
三、1.①—《新书》②—《烈女书》③—《法言》④—《越绝书》⑤—《潜夫论》2.①—《战国策》②—《孟子》③—《韩非子》④—《庄子》⑤—《吕氏春秋》四、1.译文:苏秦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理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为与他说话。
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得到一部姜太公的《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
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经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说:“哪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得到金玉锦缎、获得卿捆的尊贵地位的呢?”出自:《战国策·秦策—苏秦将连横》2.译:限制人民使人民安居而不迁到别处去,不能凭借封疆的地界;巩固国防不能单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有人帮助,很少有人帮助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的,所以君子或者不打仗,打起来就一定胜利。
秦汉散文
刘安
(明·张路 《淮南 王求仙 图卷》 局部)
❖《淮南子》21篇,十几万字。原 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 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 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处 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 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 墨、申(不害)、韩之说,是汉初黄 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说此书: “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 静,出入经道。”
❖ 后二十余年(前221),秦一统天下,秦 王政为始皇帝,以斯为卿、丞相,力主 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同 文书,明法定律。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出巡会稽,少子胡亥、李斯、赵 高等从,行至沙丘病卒。赵高说斯伪作 遗诏立胡亥,是为秦二世。二世信用赵 高,诛戮公子大臣,荒淫无道。斯贪恋 禄位,阿谀取容,然卒为赵高所陷,以 谋逆罪下狱,诬服。二年(前208),腰 斩斯于咸阳,夷三族,年约七十左右。
❖其中《陈政事疏》、《过秦论》 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 宏文”(《汉文学史纲要》)。
《陈政事疏》:
❖ 贾谊的政治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 《陈政事疏》中。
❖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汉书·贾 谊传》说:文帝时,“匈奴强,侵边。 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音见) 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 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 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 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 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 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 理颇为生动,堪称优秀的文学 散文。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 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 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 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 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先秦两汉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绪论郁达夫,散文本是东渐的产品。
一、“散文”一词最早见于(晋)木华《海赋》: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
散文:文采。
错综会丽的色彩。
二、“散文”一词作为文体名称出现最早在南宋中后期。
吕本中:近代诏书,或用散文,或用四六。
周必大: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四六同。
金王若虚:欧公散文自为一代之祖,而所不足者精洁峻分健耳。
三、“散文”这一概念古今含义不同。
古: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文章。
四、先秦两汉散文中的散文词的含义: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是广义的散文。
一切无韵、单行散句、不拘对偶、声律之文。
包括政令之文、哲理之文、史传之文、学术之文、文艺之文、以及应用文、辞赋等等。
第一章散文的萌芽和发展一、甲骨卜辞殷商占卜的纪录二、钢器铭文庙号,制作者,三、《易经》卦爻辞易,周易。
商周之际是旧筮辞的选编。
占筮的记录。
周:朝代名。
易:本义蝘蜓(蜥蜴、守宫),一种虫子。
引伸义为变易或占筮书的通称。
64卦,小畜:舆说辐,夫妻反目(9卦,九三爻)。
舆:车说:脱辐:类似于轮胎钢丝。
大畜:九二:舆说輹。
解,九三:四获三狐,得黄矢(铜箭头)。
贞吉。
大壮,九三:小人用力,君子用罔。
贞厉。
羝羊触藩,羸其角讼·九二:不克讼。
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
凶。
说理类:谦,亨。
君子有终。
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四、春秋——鲁国的编年史1.记史系统从鲁陷公元所——鲁哀公十四年,一共记载了200多年历史,16000名字,记242年历史。
首次形成了完整的记史系统。
2.语言特点(1)极其简单(2)微言大义春秋中的语言特点,陷微的语言中包含着深远的意思。
作者认为恰当的词对所寄寓的事的褒或贬。
天王使宰喧来归惠公仲子之春秋笔法、皮里春秋有一字褒贬。
五、尚书《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
1.释名:上也,上代以来之书。
2.上断于尧,下迄于秦,是一尧典——秦誓58篇第二章殷商、西周散文盘庚上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
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第一节我国散文的起源1、散文的概念与韵文相对(不押韵即散文),出现较晚概念: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鹤林玉露》2、散文的产生从文字记事开始(比诗歌出现晚,诗歌在文字产生前已经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文字产生前,两种记事方式A结绳记事B刻划符号记事甲骨文甲骨占卜:序辞、命辞、占辞、验辞钟鼎彝器周易(接近规范的散文)卦: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内容:1、表现行旅生活2、反映战争3、反映尖锐社会矛盾4、反映原始风俗第二节先秦散文的特点中国古代散文总体的特征1、强调实用2、浓郁的政治色彩(实用是为政治服务,与官方紧密联系,大部分散文都是官方文书)3、散文的理论稳定少变(文以载道、证道、喻道、明道)先秦散文的特点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2、文史哲不分3、我国古代各种文体文章滥觞第三节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式阶段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都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孙子兵法》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富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三、战国中期,唱主角的是诸子散文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四、战国后期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诸子散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春秋》一、《尚书》1、《尚书》的成书与真伪问题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关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晁错《古文尚书》——孔安国2、《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的文体:典、谟、训、诰、誓、命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最早的叙事文:《顾命》、《尧典》《尚书》文章特点语言特点:文字古奥、佶屈聱牙风格:质直古朴二、《春秋》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现存《春秋》乃鲁国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逐年记载这242年间鲁国的历史。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 避患者何不为也?
文风方面
鲁迅评价: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论语》言简意赅 晚《周墨诸子》子讲莫究能逻辑先也。
《孟子》言辞雄辩 《庄子》想象奇特
《荀子》论证缜密 《韩非子》犀利峻峭
汉代散文
政论文 :贾谊 史传文 :司马迁、班固 汉赋 :司马相如 、班固、张衡等 《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以 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魏晋南北朝散文
特征: ①在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人感慨往往密 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赋) ②在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 多样化。(骈文)
代表作家: 魏 曹氏父子 魏晋 阮籍、嵇康 东晋 王羲之、Fra bibliotek渊明 南朝 鲍照
三峡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汉赋
赋的特点: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 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
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 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最 早写作赋体作品的是战国后期的荀子。宋玉也有赋体作品, 如《登徒子好色赋》等。
先秦到两汉散文发展历程
先秦到两汉的散文发展脉络史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和因伤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而先秦的散文主要是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其中包括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在这当中,又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是作为文献结集的《尚书》以诰命体形式出现;二是按年代记史的《春秋》、《左传》,以编年体形式出现,;三是分诸侯国记史的《国语》、《战国策》,以国别体形式出现。
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始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甲骨卜辞是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凶吉应验情况刻在加固之卜兆旁。
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的状况。
如:“㞢于王吴□二犬”(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记载了王吴他受到殷人的侑祭(㞢祭)。
同样,商周的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最早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叙事。
到了周代,不仅有了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
如:“隹(惟)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王才(在)周穆王大(太)[室],王若曰:曶,令女(命汝更)乃且(祖)考(司)卜事,易女(锡汝)赤巿(韨)、□,用事。
王才(在),丼吊易(邢叔锡)曶赤金,曶受休[命]于王。
曶用丝(兹)金乍(作朕)文孝白(考宄伯)牛鼎,曶(其)万[年]用祀,子子孙孙(其)永宝。
”(《曶鼎》)当中就讲周懿王或孝王的元年六月的乙亥日,周王在穆王大室册命作器者—曶,命令他继承祖考的职司掌管周王朝的卜事,即铭文所谓的“更(赓)乃且(祖)考司卜事”,并且赏赐了作器者。
邢侯后人在宗周为王臣者井叔还赏赐作器者以赤金(铜)一钧(30斤)。
作器者感到荣耀,遂以赤金作鼎以为纪念。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散文专题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先秦两汉散文的最基本的文献分类和一些感性知识。
2.通过合作讨论,掌握先秦两汉散文中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和论证思维模式。
3.能够针对先秦两汉散文具体问题查找资料,深入探究并解决问题。
4.培养和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接受和传承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各章节的知识点,是教师教学讲授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范围。
2.讲课时应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不应面面俱到,一般性地重复教材。
对于作品的讲解分析更应突出重点,应避免繁锁和面面俱到的赏析。
3.对具体问题怎样去讲述,教师应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4.由于课程内容丰富,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
三、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四、课程教学重、难点和方法,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七、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编先秦散文(18学时)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第一节先秦文学的产生(1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文学的源头;(2)传说时期的文学;(3)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4)诗乐舞紧密结合。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文学的分期;(2)教学难点是先秦社会与文学的关系。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1学时)1.教学内容(1)文史哲不分;(2)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3)时代和作者难以确定。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文学的文史哲不分的基本形态。
(2)教学难点是先秦散文作者身份。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学时)1.教学内容(1)由巫到史;(2)贵族文学的兴起;(3)士阶层的兴起及其文学活动。
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是先秦散文作者流变;(2)教学难点是巫史文化传统与先秦散文特色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0.5学时)1.教学内容(1)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化;(2)礼乐文化和西周春秋文化;(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化。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先秦及两汉文学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先秦及两汉文学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成员之一,其地位之所以重要,得益于其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追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八个阶段。
先秦文学文学艺术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原始人类的双手、大脑及语言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人类开始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为文学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
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包括了从古代歌谣到神话传说,再到早期散文的发展过程。
古代歌谣因为是口头创作,所以很少流传下来。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古代歌谣在周代的继续发展,它收集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
《诗经》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继《诗经》之后,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的出现,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限制。
它的特点是,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都有,并且句中有楚声“兮”字,配合上丰富而深刻的内容、飞腾的想象、瑰丽的色彩,把中国诗歌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并成为汉赋体制形成的重要来源。
神话也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他是人和自然斗争过程中,由于当时生产力条件地下和原始人类知识的有限,他们只能凭借想象,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幻想。
因此神话成为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对后代的诗歌、小说、戏曲都有很大的影响。
继《诗经》的诗歌高潮之后,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代,兴起了散文的高潮,特别是战国,达到了散文的鼎盛时期。
散文的发展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历史散文著作主要有鲁人左丘明所作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及国别体史书《国语》,西汉刘向编校整理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诸子散文是表述各家思想的说理文,包括《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先秦两汉的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赏析:历史与诸子散文之变迁
先秦两汉的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方面,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其中,《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一般地说,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有《尚书》、《春秋》,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
诸子散文方面,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
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此外,在两汉时期,还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历史著作,以及贾谊、晁错、桓宽、王符、崔寔等先秦诸子散文的余波,他们的政论散文为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政治主张提供了有力的文字记录。
同时,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也展现出两汉时期的诗歌风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如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
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先秦两汉散文的研究论述
・
先 秦 两 汉 散 文 的 研 究 论 述
孙 玉 晓
( 河南省洛 阳市伊川县职业教育 中心 河南 洛 阳 4 7 1 0 0 0 )
作者 简介 :孙 玉晓 ( 1 9 8 0 .0 3一) ,民族 :汉 ,性 别 :女 ,籍贯 :河 南洛 阳 ,研 究方 向 :古 代文 学 ,学 历 :学士 ,职称 :中教 。
展 的 萌芽 阶段 ,现如 今很 多先 秦 两 汉 散 文 作 为 古 文典 范 在 语 文 课 “ 再 作冯 妇 ” 、“ 缘 木求 鱼” 等 寓言 故事 。 本 中出现 ,通过 对 其 学 习 与研 究 去领 会 先 秦 与 两汉 时 期 的 政 治 、 2 与 两汉散 文相 关的论 述 经 济 以及社 会 面貌 。本文作 者 分 别 对 先 秦 与 两汉 时期 的散 文 特 征 2 .1 政 治性散 文 进 行论 述 。 西汉 前期 的散 文 大多 数 是 一些 在 中央 政 治 机构 任 职 的 政治 家 1 对先 秦 时代 的散文 的研 究 创 作 的 ,因此 两汉 散 文洋 溢 着 这 一 时代 的政 治 色 彩 。代 表著 作 是 1 .1 历 史散 文 贾谊 的 《 过 秦论 》 以及 晁错 的 《 守边 劝 书》 ,前 一篇散 文作 品展 示 历 史散 文 散发 着 文 学 性 的气 息 ,其 代 表 的 著 作 有 《 左传》 、 出贾谊对 国家 命运 的忧虑 情 怀,它彰显 了两 汉政 治家博 大 的胸襟 以 《 战国策 》 、《 春秋 》 、《 尚 书》 等 ,以下本 文作 者对 《 左传》 、《 战 及历史家的聪慧 ,该散文作 品结 构严谨 ,主次 分明 ,文采 洋溢 ;与贾 国策》 这 两个 历史性 散 文作 品进行 深入 的探 讨。 谊的散文风格相对 比,晁错 的争论文 的题材更 与实 际生 活贴切 ,但是 感 强烈程 度上不及 贾谊。东汉后 期学术散 文的衍生 《 左传 》 原 名 为 《 左 氏春秋 》 ,它 是 解 读 经 文 的 一 类 书 籍 。 在文采方面以及 隋 《 左传 》 最 为先 秦时 期记 载 历史 信 息 量 最 大 、规模 最 宽 广 的史 书 , 使唯心主义神学思想得 以充分的体现 ,此时认识 论得 以构造 。 它将 先秦 时期 秦 国以及他 国 的政 治 面 貌 、军 事 概 况 以及 外交 成 就 2 .2 史传类 散文 等方 面 的经典 事例 进行 深入 的分 析 。它作 为一 部 经典 的历 史名 著 , 《 史记》 作 为我 国纪 传体 通史 的著 作 ,包 括 1 3 0卷 ,字符 数 达 带有 极 为浓烈 的政 治和道 德 色 彩 ,全 书 中它 所 提 倡 的 观 念 与儒 家 5 2万 ,这一史 传散 文赢 得 的美 誉 是颇 多 的,例 如 鲁 迅先 生 对 其 有 学 派的理 念相 似 ,它 表达 出 “ 以民 为本 ” 的道 德 思 想 高度 。此 外 这样 的评价 “ 史家 之绝 唱 ,无 韵之 离 骚 。 ”《 史 记 》 揭 开 了汉 王 朝 《 左传 》 借助 对 历 史 事 例 阐述 的 途 径 ,将 社 会 的 阶级 矛 盾 披 露 出 统治 阶级 的面纱 ,使 其 丑 陋 的 面貌 展 示 出来 。 司马 迁 一 边 赞 赏刘 来 ,借此 表达对 残 暴 统 治 阶级 的不 满 ,对 子产 、晏 婴 等政 治 家 政 邦 的丰 功伟绩 ,又一边 讽刺 其对 乡村 生活 过度 依 赖的 现象 。 《 香芋 治理念的追捧。《 左传》在散文领域所取得文化成就是很高的 ,这 本 纪》 是 对失败 者项 羽 的 讴歌 同时 又 抒 发 了作 者 怜 悯 的情 怀 。尽 主要 是因 为其在 对 战争进 行 记 述 时 条 理 清 晰 ,繁琐 但 是 不 缺 乏 规 管 《 史书 》 这 一 两汉 散 文 著 作 中 记 录 的 人物 大都 是 高层 阶级 的 , 整性 ,语句 简练 但又 富有 文采 与写作 情调 。 但 是并不 缺乏 社会 中低层 人 物 的身 影 ,将 社会 的 面 貌全 方 位 的展 《 战国策》共有 3 3卷 ,细分为 l 2策。 《 战 国策》的主流思想 示 出来 ,构成 了波 澜 壮 阔 的史 书 画卷 ,将 作 者 司马 迁 的史 识 思 想 与 《 左传 》 等 史书存 在 很 大 的差 异性 。在该 散 文 作 品 中作 者 以赞 观 念淋漓 尽致 的体 现 出来 。 2 .3 汉赋 扬 的 文笔去 描绘 战 国策 士 凭借 自己的 真 才 实学 出入仕 途 官 场 的 这 事实 ,但是 作 者对他 们 的个 人 尊 严 是 肯 定并 维 护 的 。翻 阅 《 战 汉赋是 两汉 时代 文 学 的 主 流形 式 ,在 西 汉 初期 骚 体 赋 为 汉 赋 国策》 这 一散 文著 作 中,很多 篇 幅是对 侠 义之 士壮 志 豪情 的 赞誉 。 的主 要外 在表 现 形 式 ,对 这 一 散 文 的 内容 进 行 剖 析 ,如 果 剔 除 兮 ”字 ,那 么我们 可 以发现整 篇散 文 四言句 频 频 的应用 ,赋 的内 站在 文学 的 角度对 《 战 国策》 进 行分析 ,我们可 以认为其 特色 可以 “ 在两大方面有所体现 ,一是语 言表达上 句句呈 现委婉、明 朗、流 畅的 容大 多数是 以设 问的形 式 得 以论 述 的。西 汉 时 代 赋 的最 大 特 征 是 特征 ,并能将历史事件的 曲折 过程详细 的论述 出来 ,应用排 比、夸 张 铺陈扬 厉 ,就是将 自己的 志 向与 意 愿 融入 进 某 一 物 体 身 上 ,汉 赋 等修辞手法达到大快 人 心的效果 ;另一 个特色 是这一散文 类史书在对 在创作 的过 程 中应 用 了大量 的连 词 与叠 词 ,对 偶 排 比等修 辞 手法 , 策士的言语进行记录时 ,常常将 一些寓意深 刻 的故事 渗透进去 ,此 时 此外汉 赋 的辞藻华 丽 ,篇幅 长短不 一 。 《 战 国策》 这一散文著作中思想 论述得具 体 明确 、通俗 易懂又不乏 味 , 3 结 束 语 因此 其成为我国经典 文学宝库 中的又一颗耀眼的明珠。 本 文作 者认 为 ,开 放 型 、宽 松 型 的思 想 文 化 环 境 有 利 于散 文 1 .2 诸 子散 文 的发展 ,在笔 调 以及 思 想情 感 方 面 能够 开 辟 文 学史 上 的先 河 ,可 诸 子散 文是 百家 争 鸣 的 主要 产 物 ,该 类 散 文经 典 的 代 表 作 有 以成 为后 人 的写作 风格 的模 仿 典 范 ,此 外 在 先 秦 两 汉 时期 很 多 士 《 论语》 、《 墨子》 、《 孟子》 、《 庄子》 、《 韩非子》 等,本文对 《 孔 人将 散文视 为 自身才 华施 展 的 平 台,去 表 达 自己 想要 参 与 社 会 政 子》 、《 孟子 》 进行 重点 的解 析 。 治生 活 的欲望 ,或 者是 在 传 播 自己 的政 治 主 张 以及 治 国方 略 。总 《 论语 》 是对 儒 家学派创 始 人孔 子思想 的记 载 ,它 不仅 仅 是一 之 ,积极 的研究 先 秦 两汉 时 期 的 经典 散 文 著作 ,使 我们 认 识 并 感 部学 术 著作 ,同 时其也 携带 文学色 彩 。《 论 语 》 的语 言 风格 一 般是 悟到 祖先 的政治 思 想 ,同时 借鉴 他 们 的写作 风 格 ,使 自己 的文 学 口语 化 、容易 理 解 ,言 简 意赅 但 是 寓 意深 刻 ,例 如 “ 岁 寒 ,然 后 底蕴 愈显 丰厚 。 知松 柏之 后凋 也 …” ,“ 道 不 同 ,不 相 为谋 ” 具 有深 刻 的哲 理性 以 及启 发 意义 ,在后 世 演 化 为名 言 警 句 或者 是 成 语 等 ,对人 格 的塑 参考 文献 : 造起 到 了极大 的辅 助作用 。 [ 1 ] 李炳 海.先秦 两汉 散 文对 自然 生命 观 的理 论 阈 释 [ J ] .中 《 孟 子》 这一 诸子散 文倡 导 的思 想 为 “ 仁义” ,大力 推 行 “ 仁 国文 化研 究,2 0 0 9 . 政 ”这 一治 国理 念 ,因 而 “ 民贵 君轻 ” 自然 而 然 的就 成 为该 诸 子 [ 2 ] 化 晓方. 西 汉散 文研 究 [ D] . 陕西 师范 大学 ,2 0 1 1 .
《先秦两汉散文研究》复习题
《先秦两汉散文研究》复习题一、选择题1.鼎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独特标志,鼎作为一种重要礼器,象征着权威和地位。
“禹铸九鼎”的古史传奇,实际上映射了( ) A.禅让制的结束 B.夏朝的建立 C.商朝的发展 D.西周的强盛答案: B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答案:D3.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答案:C4.《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胜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面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商品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待社会稳定的必要性答案:B5.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D6.有学者认为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对他最有力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总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成、牛牵引犁头府士状 3答案:A7.“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致事”的现象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消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答案:C8.《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任②名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A.①②B. ①③C.②④D. ③④答案:B9.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继续教育 先秦两汉散文专题
《战国策》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的最后定名是由:•A、刘向•B、左丘明•C、司马迁•D、史官参考答案:A《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写得很成功,个性非常突出,最为丰满,英勇果断,沉着机警的是:•A、范蠡;•B、勾践;•C、夫差;•D、伍子胥参考答案:D下列史书中具有大量的外交辞令,显示了一种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外交气氛的是:•A、《战国策》•B、《左传》•C、《国语》•D、《春秋》参考答案:B在文学意义上,代表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的是:•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荀子》参考答案:B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体断代史,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A、《左传》•B、《国语》•C、《春秋》•D、《战国策》参考答案:A《国语》的体例是:•A、编年体•B、国别体•C、纪传体•D、纪事本末体参考答案:B《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较为驳杂,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所反映,但其主要思想倾向却很突出:•A、纵横家•B、儒家•C、道家•D、法家参考答案:A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经学著作:•A、《春秋繁露》;•B、《举贤良对策》;•C、《淮南子》;•D、《新语》参考答案:A《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A、刘向;•B、刘安;•C、刘彻;•D、贾谊参考答案:B在西汉后期散文方面也可称得上是位模仿大师,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等:•A、刘向;•B、扬雄;•C、刘歆;•D、晁错参考答案:B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文中第一次分析出自春秋战国以来重要的学术流派,即阴阳家、儒家和:•A、墨家;•B、名家;•C、法家;•D、道家;•E、佛家参考答案:A、B、C、D《荀子》散文艺术:•A、学者之文,严谨周详;•B、长者之文,淳厚老练;•C、通才之文,博大精深;•D、多用生动比喻,甚至类比参考答案:A、B、C、D《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较之《国语》、《左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为:•A、长于说辞;•B、善于写人;•C、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D、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参考答案:A、B、C、D汉代散文的发展阶段:•A、西汉初期;•B、西汉中期;•C、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D、东汉后期参考答案:A、B、C、D下列人物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有:•A、孔子;•B、老子;•C、孟子;•D、荀子;•E、韩非子参考答案:A、C、D《史记》与《汉书》的不同主要体现为:•A、体例内容;•B、•C、人物描写;•D、语言运用;•E、叙事风格参考答案:A、B、C、D、E下列散文是西汉初期的是:•A、陆贾《新语》;•B、贾谊《新书》;•C、晁错《论贵粟疏》;•D、王充《论衡》参考答案:A、B、C《冯谖客孟尝君》通过选择典型事件来刻画冯谖的深藏不露、奇士风采、以及他的政治远见和谋略手段即:•A、初为门客;•B、弹铗三唱;•C、为君市义;•D、复相位;•E、立宗庙参考答案:A、B、C、D、E被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代文章大家有:•A、贾谊;•B、晁错;•C、扬雄;•D、参考答案:A、B下列人物形象是《郑伯克段于鄢》的有:•A、共叔段;•B、郑庄公;•C、姜氏;•D、颍考叔参考答案:A、B、C、D《汉书》最受后世称赞的是“十志”,如《食货志》、《艺文志》、《地理志》等。
韩愈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
韩愈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韩愈恢复了先秦两汉时期的优秀散文传统,成为唐代散文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提倡文言文,并提升了散文的地位,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两汉时期,散文创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的散文主要有“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家所写的哲学散文,如韩非子的《韩非子》、荀子的《荀子》等;又有《左传》、《史记》等大量的历史记实类散文;还有象征主义运动的韵文散文,如《离骚》等。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凝练、深刻、生动、清晰、通俗易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理性与智慧。
而到了唐代,散文逐渐萎靡不振,文学水平大大下降。
韩愈恢复了先秦两汉时期的优秀散文传统,成为唐代散文运动的领袖之一。
韩愈提出了文言文的使用,让散文成为正式文学的一部分。
他不仅在创作上努力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主张要用古文,使文章更具哲理性和智慧性,提高文章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另外,他还将文学与政治相结合,开辟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在韩愈的散文中,既有写景类、抒情类、议论类等多种类型,也兼备优美和思想深刻之点。
他的散文以思想为宗旨,语言富于典雅之美,既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也有给予读者智慧和思考的文化内涵。
韩愈的散文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学观,他认为“文必信,信必行”,他强调文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注重文学与政治意义的结合。
韩愈的散文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具有思想性和文学性相统一的美学传统。
他的作品主题面广,内容丰满,既有哲学的思辨性思考,也有描写生活场景的形象感受。
例如,他的《师说》《进学解》等篇,抨击当时贪官污吏及逆行不道的人,呼吁庶民们争取进取的机会,这一思想也影响了后代儒家思想家;他的《春日园林》《洛阳牡丹》等篇,描写了春天和花卉美景,从而具有自然美和人文美。
韩愈的散文体现了散文的古典美学传统,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思辨价值。
他的作品强烈地表现了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同时富有良好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先秦两汉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第一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
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
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
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
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
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
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复杂了。
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尚书》在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
《虞书》、《夏书》不是虞夏时的作品,而是出于后人的追记或经后人加工。
《商书》、《周书》基本上殷商、西周时的作品,但也经过后人的加工。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相传孔子曾编定过《尚书》100篇。
秦火后,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只有2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绝唱之《史记》
论文摘要:
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无论是在其创作目的、内容、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所体现的文学思想,都可谓之“无人可及”,与《汉书》的比较更彰显出他的千古绝唱。
他以独特的魅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世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形象;其创作艺术也为后世散文家竞相模仿。
关键词:纪传体人物刻画悲剧性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高度赞扬。
袁著《史记·文学之研究》①甚至称:他简直可以与英国的莎士比亚互相伯仲。
的确,作为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也是我国纪传文学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全书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虽然这种体例各有区别,但他们确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与其共同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展开,如果说本纪是北斗,那么世家就是环绕北斗的二十八宿。
至于七十列传,则是历史天宇上北斗,二
十八宿以外的群星。
《史记》的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勾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他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始终,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
《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司马迁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夫子自道和“发奋读书”说中。
白寿彝《史记新论》②写于1964年,辨析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内涵。
他认为“究天人之际”指的是司马迁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司马迁把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阴阳五行的迷信说法加以区别,通过对人事的分析,说明天道不可信,用宗教的历史揭露宗教迷信的虚妄,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既有进步意义,也有他的局限性。
“通古今之变”重要表现在编纂古今关系、略古祥今,眉门分明的处理,对历史事件,人物评价的历史发展的观点,对当代政治危机与社会危机的揭露,以及对学术发展变换的记载上。
“成一家之言”则表现在综合古今典型及其他资料创造出一部通史、综合古今学术辨析源流得失、综合已有的实体创立新的史书题裁等方面。
通过对这三点的细致分析,深入探讨了司马迁的思想内涵。
《史记》的对于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
其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
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却是狡诈权谋。
张良、陈平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但在司马迁的笔下,张良令人高深莫测,带有几分神异,而陈平这位智囊却更有人情味。
《史记》的同类人物形象之间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物之间的反差就更大了。
更可赞的是司马迁在表现人物时,既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做了铺垫。
陈平年轻时勤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樊哙发迹前以屠狗为生,成为将军以后仍有莽撞豪爽之气,对刘邦项羽也敢直言直语,大声大气。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厚的悲剧气氛。
项羽这位英雄人物,他爱人礼士却又嫉妒贤能。
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心,不杀刘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
他有时与部下同甘共苦,分衣推食,有时又非常吝啬,兼有风云气和儿女情。
然而这样一位旷世英雄最终却自刎乌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悲剧,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性格悲剧。
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予自己深切的同情。
他赞扬弃小人、雪大耻;他笔下的蔡泽、彭越等人,都是在逆境中成功。
无数的苦难都带有悲剧性,当然也暗含了司马迁的人生感慨。
《史记》、《汉书》同为历史经典作品所载事实又有重合部分,因此自汉代起,就有关于班马异同的讨论。
白寿彝《司马迁与班固》③分十个专题研究两汉历史和史学的发展,运用丰富的史料指出,《史记》“重视人心向背,不是在为统治者献治安策,而是重视人民群众的爱憎,表达对人民群众处境的同情和义愤,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与丑态”具有异端思想,有人民的成分。
《汉书》则“用正宗的观点挤掉了《史记》的进步精髓而加以改写”,以封建性代替人民性,有维护西汉统治的正统思想。
因此,无论是在题材的创作上还是历史的见识上,班固都不能与司马迁并提。
韩兆琦的《史记通论》④中《史记与汉书》一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史汉的异同高下。
他认为《汉书》继承发展了《史记》的成就,包括:《汉书》的体例比《史记》更为严整更为统一了;《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了;《汉书》多收经世之文;《汉书》补充了许多重要事实;班固拨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见,突出了他要表达的某些思想。
与此同时,指出:《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反迷信思想,而《汉书》相对迂腐。
《汉书》来源于《史记》,但从此开始转入正轨,更自觉的形成中国后代的正史,于是,《史记》自然地成为文学历史两个支派共同的祖先了。
总之,《史记》无愧为汉代散文最杰出的代表,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注:①【中央大学半月刊第一卷第13期1930年5月】
②【求实出版社1981年版】
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年版第4期】
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文献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先秦两汉散文研究》本卷主编费正刚
北京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本卷主编聂石憔李炳海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汉散文的历史地位》汪耀明《复旦大学学报》
先秦两汉散文研究
结课论文:千古绝唱之《史记》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姓名:孟晓旦
班级:1005班
学号:10110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