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散文的梦象观及其文学表现

合集下载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散文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汉代散文作品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风格风貌各异。

下面将对汉代散文的特点、流派以及具体代表作进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汉代散文的特点1. 倡导儒家思想:汉代散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孝道、忠诚、礼仪等观念。

散文作品常以阐述儒家伦理道德为主题,弘扬儒家价值观。

2. 注重现实主义描写:汉代散文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追求真实、直观的表达方式。

作品中常描绘人物形象、社会风貌、自然景物等,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

3. 多样化的表达手法:汉代散文注重形式上的多样性,常运用对偶、夸张、议论等手法,以丰富散文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4. 碎片化的写作风格:汉代散文较多采用碎片化的写作方式,通过片段式的叙事、描写,呈现生活的细枝末节,突出日常琐事的真实和细腻。

5. 借鉴古文化遗产:汉代散文借鉴了先秦时期古文化遗产,吸收了先秦散文的优点,但也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代散文风格。

二、汉代散文的流派1.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所著的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理论的著作,其中详细论述了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这本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2. 古文运动:在汉代,有一股追溯古代文化的运动,主张模仿古人的文风来表达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风在散文中较为突出,让人有回到古代的感觉。

3. 原风雅:原风雅是一种追求自然、简约之美的文学风格,强调情感真实、言简意赅。

在汉代散文中,不乏以原风雅为主题的作品,展现了淳朴自然的美。

三、汉代散文具体代表作品1. 《管子》:《管子》是战国末年到汉初时期管仲所著的一部政治和军事著作,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散文形式,以议论方式表达理论观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散文风格的记叙和议论。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汉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它的文学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散文作为一种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分析汉代论说散文的特点,并进行阐述。

首先,汉代论说散文注重思想性和理性。

汉代是一个重视儒家思想的时期,汉代的文人多以儒家经典作为学习的基础。

因此,汉代的论说散文往往融入了儒家的思想,强调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力图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论盛孝章书》中,刘向对《孝经》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探讨,力图阐明孝道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其次,汉代论说散文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性。

汉代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进步,这使得人们对于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汉代的论说散文作品往往关注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动态,关心民生、社会安定与文化进步。

例如董仲舒的《春秋经世书》就是一部着重探讨政治伦理和治国方法的作品。

此外,汉代论说散文富有讽刺和讥讽的特点。

在汉代的社会背景下,官场腐败、社会风气低劣等问题屡见不鲜。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与批评,于是讽刺成为一种常用的文学手法。

汉代的论说散文往往通过嘲讽、讥讽等方式,对现实中的不正之风进行批判,以期唤起人们的自省与改变。

此外,汉代论说散文具有开阔的题材选择。

汉代文人喜欢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开拓多样化的文学题材,不仅论述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问题,还包括了自然、历史、传记、地理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风貌。

例如刘向的《列仙传》详细记载了仙人的生平事迹,既是历史文学的重要成就,又在文学题材上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

最后,汉代论说散文注重文风的典雅和尚古。

汉代文人有较强的修养和审美意识,在写作风格上追求典雅、含蓄的表达方式,注重古人的传统文化和文学遗产。

他们借鉴了古代文人的修辞手法和格调,使得论说散文更加具有古朴雅致的特点。

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长篇句、堂而皇之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道德的忧虑。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散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重视。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达观点、表达情感的平台。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1. 客观写实:两汉散文以客观的视角描述事物,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作家们常以旅行、游历、观察等方式,描写自然景物、社会风貌、人物形象等。

2. 清新自然:两汉散文讲究自然之美,注重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写景时追求具体形象和生动细节,给读者带来清新愉悦的感觉。

3. 抒发情感:散文在两汉时期被广泛用于表达情感。

作家们通过对家国、爱情、友谊、生活等主题的感悟,表达内心情感的真诚与坦荡。

4. 善用比喻:两汉散文以形容、比喻等修辞手法为常用手段,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薤露行》:这是《楚辞》中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屈原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场旅行途中的经历,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是两汉时期最有名的散文之一。

它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感悟,充满豪情壮志。

3. 《过秦论》:贾谊的《过秦论》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政论文章之一。

他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点明了秦朝统一之后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4. 《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篇文章是一种道德散文,通过议论和对话的方式,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做的事情。

三、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形成了文学风格:两汉散文的清新自然、抒发情感的风格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传统。

2. 拓展了文学表达方式:两汉散文突破了诗歌的限制,以自由灵活的方式表达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并对后世的散文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形成了文人思想倾向:两汉散文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文人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

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

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文化蕴含解悟摘要:梦在心理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象中,梦意象也无处不在,有人说:“中国文学史确实也是一部梦文学史”。

意象往往传达着作者的言外之意,通过意象,我们可以更接近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本文选取意象中的梦意象,就其文化蕴含做简单的解悟。

关键词:古典文学梦意象文化蕴含“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出自白居易《梦微之》,“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

凤姐方觉是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面来。

”出自《红楼梦》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情节。

古典文学作品中这些“梦”的含义是否同于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呢?梦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好奇,它给人们传达信息的同时,人们也在通过对梦的描写传达着自己的信息。

一、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历史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梦慢慢的从个人行为转变成社会符号,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意象。

最早的梦意象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那时出现的甲骨卜辞里面记载了贵族关于气候变化的梦,并把这些和鬼魂信仰联系在一起。

《诗经》里面虽然关于梦的作品不多,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此后中国梦文学和梦意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的《左传》对梦的记载有丰富的词汇,语法结构也变得复杂,出现了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梦意象。

到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用蝴蝶梦通过寓言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梦意象开始具有更为纯粹的文学色彩;宋玉《神女赋》和《高唐赋》中的“神女梦”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开创性的“美女”形象。

两汉时期,王延寿的《梦赋》被称为“中国最早专门写梦的名作”。

唐宋两朝梦意象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李白、苏轼、陆游等文学大家的诗词中都经常出现梦意象。

到明清时期,梦意象得到更大的发展,《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展示了更加丰富的梦意象。

二、古典文学中梦意象的类型殷商时期人们通过占卜来解释梦,认为梦是鬼神或者祖先给他们的凶兆,梦意象侧重于宗教,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对统治者或是创造者的敬仰,对鬼神害怕又妥协的心理。

论《左传》中的梦境叙事

论《左传》中的梦境叙事
论《左传》中的梦境叙事
2。唤攵学教育
内容摘要:《左传》是先秦散文中篇幅最为宏大的著作,不仅是一部叙述详实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一部 文采华美的文学作品。而其中大量的梦境描写,可以说是其叙事的亮眼之处。《左传》是中国文化中梦文学的滥 觞,本文从《左传》梦境文本分析出发,探讨《左传》中梦境的内在意义,以及以《红楼梦》为例,分析梦境叙事在中 国历代文学中的深刻影响、最后结合西方荣格心理学的释梦进行比较关照,深度挖掘《左传》梦境中的民族心 理。
从梦境的对象来看,一般有 梦人(仇人、子嗣)、梦鬼(鬼魂、冤 魂)、梦神(天使、河神)这三种。对 于梦神或梦人来说,如宣公三年, "燕姑梦天使与己兰”。郑穆公的 母亲燕姑本是贱妾出身,她梦见 祖先伯備化作天使送给她兰花, 并明示她“以是而为子”,最终博 得文公的宠幸,生下穆公,取名曰 "兰”。还有昭公元年,"邑姜梦帝 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 属诸参,其蕃育其子孙。'”武王之 后邑姜也是梦见“天帝”给自己送 来子嗣,生下了虞。这里关于子嗣 的梦,对象多数是天神或神化了 的祖先,这可能与母系社会氏族 文化的一些传承,以及王权神授 的观念有关。如《诗经•大雅•生 民》篇中就有:"履帝武敏歆,攸介 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 后稷。”后稷的出生也是伴随着神 迹的,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燕姑 是贱妾,郑穆公若想明正言顺地 继任,就必须有个不同凡俗的出 身,这对后世史书中记载的帝王 出生,天降异象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如草根皇帝刘邦,《史记高祖 本纪》中记载:"其先刘媪尝息大
据张高评先生统计,《左传》 记梦预言约26条,但我仔细翻阅 《左传》,列出与梦境相关的内容, 发现《左传》中梦境叙事实际达到 30处之多。这些梦境内容无论是 关于国家的衰亡预测、还是氏族 的兴衰、个人的祸福生死,都成为 了《左传》中极其生动而又不可或 缺的内容。有古代学者把《左传》 的梦境描写直接定性为巫术失 真,却忽略了其中包含的文学价 值与研究意义,如晋代范宁在评 《春秋三传》时称:“《左氏》艳而 富,其失也巫。”也就是说,左氏得 实,而"失”就是在于这些诡丽的 梦境了。

庆节和相关作家和作品 分析先秦至汉代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庆节和相关作家和作品 分析先秦至汉代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庆节和相关作家和作品分析先秦至汉代文学中的生命意识一、孔子的生命意识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人孔子就曾经站在河畔发出这样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有感于逝去的时光犹如这滔滔河水奔流向前,无论白天黑夜,永远不会停息,进而联想到人的生命在这苍茫宇宙中是何等的短暂,不禁发出意味深长的慨叹,这慨叹,典型地表达出中国最古先人的生命意识具有丰厚的内涵:一方面,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不存在任何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支配人的命运,人永远是自己的主宰者;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既然短暂,就更应该珍惜光阴去积极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而不是虚掷光阴,浪费宝贵的生命。

可以说孔子的时间生命观透露出儒家珍惜光阴、积极人世的情怀,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屈原的生命意识战国时代的屈原曾在《离骚》中说道:“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在日月穿梭、春秋交替中,屈原表达了强烈的时光不居、时不我待的困惑;在“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中表达了岁月飞逝,功业无成的困惑和迷茫。

在对时间的深刻体悟中,屈原开始了生命自觉的探索。

为了追求美好的人格理想。

他更是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然生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多次遭到谗言迫害而流放荒蛮之地,长路漫漫仍不忘探索生命的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所生活的楚国当时内外交困、污浊不堪,但他仍怀揣着香草美人的美好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始终心系黎民苍生,通过内外兼修的努力,以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生命意识的最高层次。

屈原用生命谱写的诗篇深刻激励了后人,李白曾挥毫写下“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诗句来赞美屈原的美好人格可与日月同辉,光耀千载。

三、两汉时代--最本真的生命信仰到了汉代,等级森严的门第观念使很多知识分子失去了出仕为官的机遇,失意的文人开始对外在的信仰、权威、标准产生了怀疑。

文人的传统价值观有了动摇,表现出一种重个体生命、轻社会群体的倾向,由追求外部的功名利禄转而开始关注生命自身,开始把人作为一种本真的生命体来对待。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三节:《老子》 《庄子》

先秦两汉古代文学第三节:《老子》  《庄子》

二、荀子散文的特点 1、淳厚详谨,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式 整齐,充满智慧的“学者之文”。 2、形成了成熟的论说文体制。论题鲜明, 结构完整,逻辑周密,说理透辟。 3、擅用比喻,将之发展成为一种论证方法。 4、《成相》篇与《赋》的写作。文学史上 最早以赋名篇。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两者同出而异名, 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注本) •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 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万物 恒有欲 也,以观其所噭jiào。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两者同出, 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帛)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 (有)生于亡。 (简) •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 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 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氷雪, 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 雲氣,御飛龍,而逰乎四海之外。其神 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略)。之人 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 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东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东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东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东汉时期,散文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技巧。

以下是对东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文体特点1. 简洁明快:东汉散文以言简意赅、文字简练为主要特点,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

2. 想象丰富:东汉散文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夸张等修辞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

3. 人民观点:东汉散文关注社会现实,以普通人的视角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和情感。

二、代表作品1. 《赤壁赋》:东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等手法,以描绘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为主线。

2. 《七发》:由宦官曹茂撰写,主要以议论人生、思考时事等为主题,对人生、伦理等进行反思。

3. 《太平广记》:东汉末年刘知几所编写的文集,涵盖了各种奇闻轶事、著名历史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一。

三、修辞手法1. 比喻:在表达中使用比喻手法,通过类似的形象或事物来加深读者对某个主题或情感的理解。

2. 夸张:通过夸大事实或情感的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对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其中的差异和特点,以加强表达效果。

4. 描写:通过生动而精细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景象或情感。

四、主题内容1. 思考人生:东汉散文多以人生哲理、命运探究为主题,让人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 关注社会:东汉散文经常关注社会矛盾与问题,以批判与讽刺的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的观点和思考。

3. 爱国情怀:东汉散文中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家国情怀。

总结:东汉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真实的内容深受文人的喜爱。

其简洁明快、想象丰富的特点,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瑰宝。

通过对东汉散文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以及国家的关注和思考。

东汉散文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并为我们今天的文章创作提供灵感和借鉴。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与幻想描写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与幻想描写

古代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梦境与幻想描写。

从古代神话到唐诗宋词,从古代戏曲到小说,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动人的、奇幻的梦境与幻想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折射出了作者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智慧。

在古代神话中,梦境和幻想往往是人们与神灵交流的方式之一。

比如在中国古代神话《封神演义》中,小说通过许多人物的梦境与幻想描写,展现了各种各样的神话故事。

其中,王贲的幻想使他获得了神的眷顾,成为国君;而女娲石的梦境则展示了大妖鸟与大玄鸟之间的争斗,以及后来神仙嫁神仙的故事。

这些梦境与幻想描写,不仅丰富了神话故事的情节,也彰显了神灵与人类的联系与互动。

在古代戏曲中,梦境与幻想的描写也是常见的题材之一。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梦境成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梦境中,有那些庄重肃穆的神话,也有那些轻松幽默的幻想。

通过贾宝玉的梦境,小说运用了梦境与幻想的手法,以此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以及贾宝玉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矛盾。

同时,梦境与幻想还赋予小说以浓厚的神秘色彩,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在古代诗词中,梦境与幻想的描写也是非常常见的主题。

比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他通过梦境的描写,将自己化身为古代的诸侯王,追溯了自己的历史渊源,并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思考。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通过幻想的手法,将自己置身于一个青丝女子的身上,用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哲学。

这些诗词中的梦境与幻想,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也达到了启发思考、抒发感情的目的。

不论是神话故事中的梦境与幻想,还是戏曲与诗词中的描写,都充分展示了古代作家们对梦境与幻想描写的独特见解和丰富想象力。

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读者带来了无穷的思考和想象。

对文学创作来讲,梦境与幻想的描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可以给作品带来神秘色彩和想象空间,同时也深化了作品的意义与感染力。

总结起来,古代文学中的梦境与幻想描写丰富多样,这些描写不仅以神话、戏曲、诗词等形式表现出来,还赋予了作品以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力。

为什么说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为什么说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为什么说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更富于
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确实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寓言与幻想:《庄子》中经常使用寓言故事来表达哲学观
点,利用动物、自然景物等形象化的寓言来阐述抽象的哲
学概念。

庄子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寓言与幻想,使得他的思
想更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

2.奇特的形象和景观:《庄子》中的文章展示了丰富多彩的
形象和景观。

通过构筑奇特的想象空间和场景,庄子以想
象力之翼引领读者进入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境界。

这些形
象和景观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3.诙谐和幽默:《庄子》的文章中常常运用诙谐和幽默的语
言,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使得文章更具趣味性和幽默
感。

庄子以充满诙谐的语言表达哲理,让读者在笑声中产
生对生活和宇宙的思考。

4.创造性的思考:庄子的思想追求自由、无为和自然,他以
超越常规的视角与观念,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通过对人生、宇宙及人性的深入思考,勇于提出与众不同
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展现了他的创造性思考力和独特见解。

综上所述,《庄子》的文章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庄子的寓言、奇特的形象和景观、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创造性的
思考,使他的文学作品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一格,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庄子的创造性思维和独到见解也为后世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与幻想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与幻想

古代文学中的梦境与幻想梦境与幻想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它们为文学作品增添了神秘感和想象力。

作家们运用梦境与幻想描绘出各种奇幻的场景和情节,使读者跳脱现实,进入一个充满变幻和想象的世界。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中梦境与幻想的运用,并分析其意义与审美价值。

一、神话传说中的梦境与幻想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梦境与幻想常常用来传递神秘的力量和预示未来的信息。

比如在中国的《山海经》中,描述了许多神奇的梦境和幻境,如有人在梦中闯入了神仙家园,或者遇见了各种怪兽魔鬼。

这些故事中的梦境与幻想具有启示和预兆的意义,让人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梦想和幻想的向往。

二、文学作品中的梦境与幻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梦境与幻想往往被运用来揭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思想的追求和憧憬。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宝玉的梦境揭示了他内心的情感纠葛和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梦境在这里具有象征和隐喻的作用,描绘了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展现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诗歌中的梦境与幻想诗歌是古代文学中最充满想象力的形式之一,梦境与幻想在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诗人们通过描绘梦境与幻想的美景和情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向往。

例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他通过描绘秋夜的明月和逝去的爱人,展现了自己对过去的思念和惆怅。

梦境和幻想在诗歌中创造出一个唯美的世界,使读者与诗人共鸣,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力量。

四、小说中的梦境与幻想小说是古代文学中最具有故事性和叙事性的形式之一,梦境与幻想在小说中经常用来建构复杂的情节和创造奇幻的人物。

例如,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通过悟空的梦境和幻想,展示了他对自身修行和追求自由的内心斗争。

梦境和幻想在小说中既是情节的推动力,也是人物心理的折射,使读者对故事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五、梦境与幻想的审美意义古代文学中的梦境与幻想不仅仅是一种虚构的手法,更是一种审美表达和思想探索。

高三语文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和解读

高三语文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和解读

高三语文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和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精神追求。

在高三的语文学习中,赏析和解读这些作品,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论语》、《道德经》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哲学散文为主,体现了先秦时期的风俗民情、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

秦汉文学秦汉文学以史传文学和辞赋为代表,其中《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展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画卷。

《楚辞》中的《离骚》则是汉代文学的杰作,以其深邃的哲理和华丽的辞藻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以诗歌和骈文为主,代表诗人有曹操、曹植、陶渊明等。

骈文则以六朝四大家最为著名,其文学成就在形式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唐代文学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诗歌尤为突出,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伟大诗人。

唐代诗歌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巅峰,而且在内容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宋元文学宋元时期,词和戏曲成为文学的主要形式。

苏轼、李清照等人的词作情感细腻,影响深远。

戏曲方面,南戏和杂剧的出现,为后世的戏剧文学奠定了基础。

明清文学明清两代,小说和戏剧发展迅速,成为文学的主流。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文学作品的赏析诗歌赏析诗歌赏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意象与意境: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通过物象表达情感的载体,意境则是诗歌情境交融后形成的艺术空间。

•韵律与节奏:诗歌的韵律体现在平仄、押韵等方面,节奏则是由诗的句式、字数等因素决定的。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力。

•情感与哲理:诗歌的情感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哲理则是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散文赏析散文赏析则侧重于:•行文结构: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是否严谨流畅。

汉代梦文化研究

汉代梦文化研究

汉代梦文化研究作者:骆婉阮素芳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2期摘要:汉代是中国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梦文学成就突出。

汉代梦文化以丰富多样的文学样式出现,汉代诗歌、汉赋、汉代散文中无一不涉及梦文化,其中史传文学中记梦成就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本文在追溯先秦梦文化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汉代史传散文的代表作品《史记》《汉书》中的梦文化现象透视汉代梦文化的风貌。

关键词:汉代梦《史记》《汉书》从心理学角度说,梦是一种心理体验,起初它只是沉睡在人们的潜意识中。

后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梦逐渐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并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文化现象,即梦文化。

中国梦文化从一开始零散的梦魂观念、梦兆迷信、占梦之术发展到成型的梦说、梦书,再到成熟完备的梦文化体系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代史传散文的代表作品《史记》《汉书》中的梦文化现象,深入探究汉代梦文化的内在意蕴。

一、梦文化溯源中国古代先民的“梦”观念大致经历原始初民的梦魂观念、殷代甲骨卜辞中的梦兆迷信和周代的占梦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相互承接,彼此延续,使得中国梦文化不断向前推演。

同时,先秦典籍中也有着丰富的记梦素材。

(一)古代先民“梦”观念的演变历程首先,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梦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根源。

据资料记载,原始初民的梦魂观念应是梦文化的雏形。

学者刘文英先生认为,人在白天活动时,灵魂寓居在人的肉体当中;夜晚睡眠时,灵魂则会离身外游①。

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思想中,人们对梦魂观念更是深信不疑。

如我国东北地区的赫哲族人都相信人有三个灵魂:生命灵魂、转生灵魂,思想或观念灵魂②。

由此可见,梦在原始先民的思想中被认为是神灵与人进行交流的桥梁。

其次,随着梦魂观念的深入,原始先民把梦视为神灵对做梦者吉凶祸福的暗示,便出现了梦兆迷信。

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的占梦活动即载于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的“黄帝梦大风”。

殷代的甲骨文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梦”字。

古代文人的梦与幻象在文学中的表现

古代文人的梦与幻象在文学中的表现

古代文人的梦与幻象在文学中的表现
1. 概述
•介绍古代文人及其对梦与幻象的独特体验和表达方式。

•引出本文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梦与幻象的描写与意义。

2. 古代文人对梦境的追求
•分析古代文人如何将梦境作为创造灵感的来源。

•探讨古代文人通过梦境来实现心灵交流、抒发情感以及寻求精神上的超越等方面。

3. 梦境对古代文人创作的影响
•研究梦境对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不同形式文学作品中充满想象力和独特韵味的影响。

•分析梦境如何引发古代作者转换视角,展示想象力和写作技巧。

4. 幻象在古代文学中的角色
•推测幻象在古代文学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例如指称某种命运,揭示某种真理或暗示某种隐喻。

•收集古代文学作品中幻象的例子,并解读其寓意和意义。

5. 古代文人的梦与幻象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
•探讨古代文人对梦与幻象的表达方式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启发。

•分析现代作家如何借鉴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技巧来揭示当今社会中存在着的类似问题或主题。

6. 结论
•总结古代文人在文学中表现梦与幻象的独特方式和意义。

•强调梦境和幻象对于文学作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性,并展望其在未来持续影响下去的可能性。

通过以上六个部分,本篇文章将全面探讨古代文人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梦境与幻象以及这些元素对他们创造过程与想象力之影响。

同时,也会引申到这些不朽经典如何通过时间与空间牵扯到我们今天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勾勒出未来可能发展演变方向。

为什么说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请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为什么说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请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为什么说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章更富于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请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与其他诸子文章都不同,它更具有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首先,庄子充分运用想象力。

《庄子》经常以虚语深思的形式,引用形象的文字来表达有关深刻的思想,同时也用想象形成一些小故事,如《逍遥游》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彼上穷碧落,彼下黄泉,白骨如山,黑气盈视,都,都”。

这里创造出一种多元层次的境界,能够将心理世界和艺术世界完美融合,为想象力增添张力。

其次,庄子在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形象性的文字标签,如桃叶鸣凤,青松翠柯,控弦猿猱,以及溪波萦绕的描述。

这些文字描绘出来的景物和场景,都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影像,让诗歌更具有生命力。

最后,庄子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他用自有玄机的语言提出来的一些思想和观念,都是前面没有人提出过的,例如相似之道、道有灭亡等,反映出庄子具有创新精神,他创新地把哲理思想、崇高思想和文学创作融合到一起,使得他的散文能够更加富有创造性。

总之,《庄子》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与其他诸子文章具有明
显的不同,可以说庄子的文章更加富有想象力、形象性和创造性。

先秦两汉散文的梦境及生命沟通

先秦两汉散文的梦境及生命沟通

先秦两汉散文的梦境及生命沟通[摘要]先秦两汉散文出现的梦境,在许多是个体生命之间进行沟通的情节。

有的是人和天神在梦中进行沟通,天神受到人的感应而进入人的梦境;有的是由于血缘、政治或地域的关联,各类鬼魂进入人的梦中;有的梦境体现的是生命一体化理念,梦者变为其他生灵,或某种生是进入人的梦中。

这类寄托生命一体化理念的梦象,《庄子》写得最为夸张。

[关键词]先秦两汉散文;梦境;生命沟通;生命一体化梦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存在形态,人处在梦境之中受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支配,继续进行精神活动。

梦是人睡眠状态的产物,是生命静态中出现的动态。

梦使人的精神在睡眠中活跃起来,并呈现出开放的态势。

梦要有它的入梦对象,入梦对象的出现,往往成为人的生命与外界相沟通的方式。

梦境中的生命沟通,承载着各种各样的生命理念。

先秦两汉散文中的诸多梦象都有生命沟通的内涵,其中寄寓着神灵崇拜观念、灵魂不死观念、万物有灵及生命一体化观念,梦者和所梦对象进行着生命的沟通。

一天神崇拜是古代普遍存在的观念,先民相信冥冥之中存在这个超验的神灵,并且往往以入梦的方式与人进行生命的沟通。

这种沟通有时以天神直接现身的方式进行,有时则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通过某些事象来显示。

《尚书·说命上》讲述如下故事:王宅忧,亮阴三祀。

既免丧,其惟弗言,群臣成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日明哲,明哲实作则。

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王庸作书以诰曰:“以台正于四方,惟恐德弗类,兹故弗言。

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

”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

说筑傅岩之野,惟肖。

爰立作相。

王置诸其左右。

这里叙述的殷高宗武丁因梦而得贤相傅说的故事。

武丁在为父居丧期间三年不参与政事,丧期已满,仍然一言不发。

大臣劝他发号施令,他唯恐自己说错话,不肯发言。

正在他冥思苦想如何应对大臣的请求时,梦见天帝向他推荐一位好助手,可以做他的代言人。

于是,他按照梦中所见人物的形貌到天下四处寻找,终于发现正在筑城的傅说,他就是梦中出现的那个人,于是置傅说为相。

诸子散文特点简介

诸子散文特点简介

四、《论语》
诸子散文特点简介
1、《论语》的编撰: 2、汉时流行的《论语》; 《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3、《论语》的文学成就: (1)片言只语,但反映了说话人的思想性格及风貌。 (2)记录了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刻画出了认为 的思想性格。 (3)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感情色彩。 (4)记录了一些警句,成为后世人们生活、学习、 工作的座右铭。
1、思想和生平: 2、关于〈韩非子〉 3、艺术成就: (1)寓言故事。 (2)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 理,切中要害。
2、《庄子》的真伪: 3、文学成就: (1)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很强的寓言故 事;
九、《荀子》
1、荀子的生平和思想: 人定胜天;学而知之;性恶;“隆礼尊贤 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2、相关《荀子》 3、艺术成就: 比喻;结构谨严,语言质朴简约,类比法 4、影响: 〈礼〉〈智〉〈云〉〈蚕〉〈箴〉。
十、〈韩非子〉
2记录了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刻画出了认为的思想性格
一、先秦诸子散文兴起的原因:
1、经济方面,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各 诸侯国的势力增强。 2、政治上,蚕食兼并 3、文化方面,官学兴起,士的产生。
二、诸子 散文发展的阶段:
1、春秋后期,语录体,《论语》《墨子》。
2、战国中期,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 瞻,《孟子》、《庄子》。
3、战国后期,论题集中,说理透彻,文辞富 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荀子》、《韩 非子》
三、诸子散文鲜明的时代特色:
1、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 欲言,对现实的理解有深度和广度。
2、在文风上,诸子散文各自有独立的个性和 风格。
3、在语言上,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彩和修 辞。
4、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已经确立了论说 文的体制。

先秦文学中的梦境描写及其历史地位初探

先秦文学中的梦境描写及其历史地位初探

作者: 王立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7-73页
主题词: 先秦文学;中国文学;叔孙豹;小说戏曲;《国语》;太虚幻境;戏曲小说;神话传说;武王;
理中
摘要:梦,是人心理中潜意识活动的表现。

梦境,是社会生活现实内容非有序化的、形象的反映。

梦境描写,是揭示人内心世界、浓缩外界信息的文学艺术手段之一。

先秦文学缘其居于中国文学肇始之初,当然较粗疏稚嫩,但它已含有渚多思想、艺术、审美上无限发展的因子与基素,其梦境描写集注了古人对宗教、艺术、历史等观念的感受和认识,给后世文学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论秦观词的梦意象

论秦观词的梦意象

论秦观词的梦意象1、相关定义1.1、”意象”概念“意”,《说文》释:志也。

志即识,心所识也,说的是人的主观情志。

”象”,《说文》释:像者,似也,是形象、物象的意思,是对于意的物象传达。

明代王夫之对”意” 与”象”也做了精辟的论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

”这里的”情”与”景”指的就是”意”与”象”。

可见”意象”,是”意”与”象” 的统一。

也就是说”意”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判断和主观想象,而”象”是艺术家所面对的客观世界,如山石、花草、林木、人物等等。

”意”与”象”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世界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物化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起源于中国古典美学, 与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是相统一的。

它强调创作主体的独立性的同时, 又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审美价值, 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意象作为中国艺术的文化基因, 它所包涵的范围上至形而下的器,下至人心的情与理。

它渗透于我们的笔墨、线条乃至精神、情感和灵魂之中。

“东方意象”即特指有中国本土特征的意象艺术语言。

我国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在这块沃土上,中国”东方意象”油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2、意象的概念2.1 意象的起源2.1 意象的起源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周易》已有”观物取想”,”立象以尽意”之说。

”立象以尽意”是把象看作一种象征符号,是”表象之意”。

象,生于意,又表示意,意与象是相互依存的,语言只不过是描绘出意中之象来传达心意而已。

这时意象的术语还属于哲学范畴。

“意象”作为复合词的出现,始于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王充的《论衡》“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1]王充在这里首次提到”意象”一词,尽管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审美范畴,但由于在进行礼射时,所射之物己非实在之动物,而是熊糜之类在侯布的绘形,这绘形于心即谓”意象”,而”意象”出于绘形,那么,这绘形实际已通于艺术、审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两汉散文的梦象观及其文学表现 李炳海内容提要 先秦两汉散文的梦象观及其文学表现呈现出复杂的走向。

传统观念把梦视为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活动,可以生于人的康健状态,也可以生于人的病态。

医学理论则认为梦是人的病态的产物。

道家散文在以议论方式说梦时,认为梦生于人的病态,而以寓言描写梦时,往往把梦境看作是正常的生命活动。

巫术思维及相关作品承认梦的预测性,能够加以验证,道家散文则反复渲染梦的真幻难分。

关键词 先秦两汉散文 梦象 病态 真幻〔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6-0125-05 梦是人类重要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态。

怎样看待梦,是古代先民经常思索的问题。

对于梦所作的解说,反映出古人对于人的生命的体验和理解,以及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评论和选择。

先秦两汉散文所反映的梦象观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有的是由时间的推移所造成,还有的和学派的生命理念密切相关。

先秦两汉散文对不同的梦象观作了理论阐述,同时又用具体的故事作了生动的展现。

一梦是人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还是只在人的病态时才会出现的现象,这是古代梦象观经常涉及到的议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出现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梦是人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这种看法在先秦两汉时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一种传统的理念。

这种观点有的反映在具体的论述中,也有的通过作品的梦象展示出来。

《周礼・春官・占梦》写道: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

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

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

这里叙述占梦之官的职责,同时把人的梦分为六种。

正梦是无所感动而自然生成的梦,噩梦是因惊愕而梦,思梦是有所思而梦,寤梦是有所悟而梦,喜梦是因喜悦而梦,惧梦是因恐惧而梦。

这是把各种梦象和人的生理、心理状态相沟通,分别建立起对应关系。

人在觉醒时处在无意识状态,睡眠后会自然入梦,这就是正梦。

人在觉醒时有自觉意识,思索问题,睡眠时会出现思梦、寤梦。

人的情绪有惊愕、欢喜、恐惧等多种表现,于是出现噩梦、喜梦、惧梦。

在《周礼》作者看来,以上六种梦都是出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状态,有的出自正常状态,有的则生于病态。

《左传》记载的梦象很多,如果加以划分,基本上属于正常态和病态两类。

成公十年记载的晋景公之梦、昭公元年记载的晋平公之梦,都是在疾病中出现的,属于病态之梦。

还有那些反映心理恐惧的梦,也可以划入病态类型。

《左传》记载的另一类梦象,是人在健康状态所做的梦,有的是体现生殖崇拜的孕妇之梦,有的是预示战争胜利、或是即将登国君之位的吉祥之梦,梦者不是处于病态,没有任何生理和心521理疾病。

《左传》记载的梦象表明,它的作者认为梦象可以生自人的病态,也可以生于人的健康态。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于这位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文化巨人,先秦两汉散文多次记载他的梦象。

《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这是孔子在晚年时所发的感慨,由此推断,孔子在年富力强时经常梦见周公,身体健康时周公经常出现在梦中。

《礼记・檀弓上》和《史记・孔子世家》均有对孔子临终前状况的记载,其中《史记》的叙述更为明晰: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间。

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后七日卒。

孔子是殷人血统,他在病重期间梦见自己坐在两柱之间陈献祭品,是按照殷商的丧礼行事。

这个梦是孔子病重期间出现的,反映出他对身后之事的考虑。

孔子的梦有的生于身体健康之际,有的生于病重期间,都作为正常事象记录下来。

孔子本人和司马迁都把梦象看作是人的正常生理和心理现象,它可以生于人的健康状态,也可以生于人的病态。

与先秦儒家及传统的梦象观相反,先秦道家在对梦进行论述时,基本上把它作为人的病态的产物看待,从而对它持否定态度。

《庄子・大宗师》篇写道: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按照庄子的说法,体悟道性的真人是不会做梦的。

从相反方面推论,凡是睡眠期间有梦象出现者,都没有入道,不是体悟道性的真人。

为什么真人“其寝不梦”,庄子在这里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已经作了暗示,即与人的嗜欲有关。

《庄子・刻意》篇对于悟道之人无梦作了进一步论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不思虑,不豫谋。

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其神纯粹,其魂不罢。

虚无恬忄炎,乃合天德。

这里所说的圣人,也就是《大宗师》反复提到的真人,都是体悟道性、进入道境之人。

圣人无梦是因为他们没有精神负担,不存在心理压力。

这种精神境界来自于他们顺应自然、被动应对的处世方式,而没有任何欲望的驱动。

《刻意》篇还写道:“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

”这是把好恶喜怒哀乐视为人的心理病态,圣人没有这些情感变化,所以“其寝不梦”,世俗之人难以避免这些情感,自然要其寐有梦。

《庄子》的作者把做梦看作人的心理疾病,因此,《庄子・齐物论》篇对于梦象作了如下展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

”成玄英疏:“凡鄙之人,心灵驰躁,耽滞前境,无得暂停。

故其梦寐也,魂神妄缘而交接;其觉悟也,则形质开朗而取染。

”庄子在这里所说的“其寐也魂交”,指的是睡眠时出现梦象,他把梦看作是对于人的折磨,是精神疲劳造成的神经错乱,是一种病态。

把做梦看作是人的心理疾病,这种观念在《列子・周穆王篇》论述得极为充分:觉有八征,梦有六侯。

奚谓八征?一曰故,二曰为,三曰得,四曰丧,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

此者八征,形所接也。

奚谓六侯?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

此六者,神所交也。

不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惑其所由然;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知其所由然。

知其所由然,则无所怛。

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火芮;阴阳俱壮,则梦生杀。

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

是以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沈实为疾者,则梦溺。

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

将阴梦火,将疾梦食。

饮酒者忧,歌舞者哭①。

子列子曰:“神遇为梦,形接为事。

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

故神凝者想梦自消。

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

古之真621①陶鸿庆:“饮酒者忧,歌舞者哭,两句之首皆当有‘梦’字。

”见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页。

 人文杂志 2007年第6期721先秦两汉散文的梦象观及其文学表现821 人文杂志 2007年第6期梦的吉凶是事情成败的征兆。

王潜基本是位理性作家,但他受巫术思维惯性的制约,仍然承认梦象的真实性、预见性,没有超越传统的樊篱。

战国是怀疑精神勃起的时代,道家对待梦象的真实性和预见性提出质疑。

《庄子・齐物论》篇写道: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

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这段话首先否认梦象和后来的事象存在同类相通的对应关系,指出梦象和后来出现的事象往往不是相对应,而是截然相反,这就否定了梦象的预示性。

后面反复指出梦象的虚幻性,连现实的人生都像一场梦,何况真正的梦象,没有实在性可言。

至于究竟谁能把梦象说破,庄子持悲观态度。

他认为出现真正能够解开梦象的大圣,那就像早晨和傍晚能相遇一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大宗师》篇还写道: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这还是说人生本来就是真幻难分,梦为鸟还是梦为鱼没有定数,觉醒状态和梦境也很难分清。

庄子论述梦象时,不是去认定它的真实性、预见性,而是把它看作真幻难分,亦虚亦实,完全是出于偶然。

对于梦象真幻难分的属性,《列子・周穆王篇》从另一个角度加以论证: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

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

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

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

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跨河南北,越岱东西,万有余里。

其阴阳之审度,故一寒一暑;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

其民有智有愚。

……一觉一寐,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

这是从地缘角度切入来论述梦的真幻难分。

地处西南偏远地方的居民没有昼夜之分,在黑暗中长睡,把梦象看作是真实的,觉醒之后所见则是虚幻的。

中央之国昼夜分明,那里的居民把梦象视为虚幻,而以觉醒时所为是真实的。

两个地域的居民对于梦象所作的真幻判断完全相反,作者以此向人们表明,梦象的真幻虚实是无法判断的。

《周穆王篇》还有如下寓言: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

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

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

顺途而咏其事。

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

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者矣。

”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

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

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

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

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

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

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

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

”以闻郑君。

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

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

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

今亡黄帝孔丘,熟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这篇寓言通过环环相扣的连续情节,生动形象地显示出梦的真幻难分的性质。

樵夫猎取到鹿并把它藏起来,这是实有其事,他却认为自己是在梦中。

另一位男子汉根据樵夫提供的信息找到鹿,他的妻子却认为这是梦中所为。

以上两个情节是以真为幻,以觉为梦。

樵夫梦见藏鹿之处及取走鹿的人,并寻找到对方,这是由幻到真、由梦到觉。

这样一来,梦和觉、真和幻就纠缠在一起,谁也说不清楚。

法官判定两人平分其鹿,国君认为法官判案也是在做梦。

这则寓言的主题非常明确,梦和醒难以分清,梦象的真幻虚实亦无法判断,道家的梦象观通过这则寓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责任编辑:杨立民921先秦两汉散文的梦象观及其文学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