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与文学

合集下载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文学家笔下的“白日梦”——浅谈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发布时间:2023-05-29T07:15:56.115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4月总第447期作者:邱潇潇[导读] 一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愿望的投射,这种情感和愿望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翻译系江苏南京210044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并开创了心理分析学派。

其中,在其作品《作家与白日梦》中,他从“文学作品是一场白日梦”的角度来分析文艺作品的创作。

他提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较大的主动性;首先,他知道如何去加工他的白日梦,从而使之失去令人刺耳的带有个人印记的声音,为别人提供欣赏的可能性;他也知道如何有效地掩饰它们,以使它们那受到压抑的源泉的起源不易察觉。

此外,他拥有处理他所独有的材料使之忠实地表达他的幻想中的观念的非凡能力。

”我认为弗洛伊德的这段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情感和愿望的投射,这种情感和愿望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艺术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了他们的作品中,通过作品来表达他们的各种情感,抒发对于时代、生活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而作品则是情感的载体和寄托,这种情感大多与艺术家本身的经历相关。

以作家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为例,《变形记》的创作与卡夫卡的自身经历息息相关。

首先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及他的家庭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出生贫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男子主义、强势、偏执的家长。

他反对卡夫卡写作,强迫他在自己的工厂里工作,希望子女都能继承他的产业,成为优秀的商人。

生活在这样强权、高压之下的卡夫卡与父亲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也与自己的家庭渐行渐远,他的性格和人生也深受父亲强权干涉的影响。

就像《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也因为异化为甲壳虫最终遭到家人的厌弃,最终孤独地逝去。

其次是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始终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看尽了世态炎凉。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汉师1班韦剑虹 611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强调潜意识作用的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学说和梦的学说。

(1)心理结构学说;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

其中潜意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意识是指凡是自己能够觉察的心理活动,属于心理结构的表层。

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机制,即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回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

虽然它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侧重于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

潜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收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因此又称为无意识)。

它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合社会理性,被压抑着,但是并没有被消灭。

它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被认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是人的心灵的核心。

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后来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被表述为超我、自我和本我。

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中间一层是自我,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因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

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办事。

本我引诱诱使自我满足它的愿望,超我约束自我压抑本我的欲望。

因此,自我要调节本我,知觉现实,寻找一种能够满足需要的适当客体。

晚年,弗洛伊德又把本我修正为两类,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蒙古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影响》范文

《蒙古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影响》范文

《蒙古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影响》篇一一、引言蒙古文学作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吸收和融合世界各地的文学思潮与理论。

在众多的文学理论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蒙古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理论在蒙古文学中的具体表现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二、弗洛伊德理论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主要关注人类无意识心理、性欲冲动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等方面。

弗洛伊德的理论对现代心理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蒙古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影响1. 无意识心理的探索蒙古文学中,许多作品开始关注并探索人物的无意识心理。

作家们通过描绘人物内心深处的欲望、冲动和情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对无意识心理的探索,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2. 性欲冲动的反映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性欲冲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蒙古文学中,不少作品也开始关注性欲冲动对人物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通过对人物性欲冲动的描写,作品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本质。

3. 心理防御机制的揭示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蒙古文学中,许多作品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防御机制,展示了人们在面对内心冲突和压力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这种揭示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心理。

四、蒙古文学中弗洛伊德影响的具体表现1. 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在蒙古文学作品中,许多主题和情节都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关。

例如,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性欲冲动的反映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的揭示等。

这些主题和情节的呈现,使得蒙古文学作品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复杂性。

2. 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技巧和方法。

在蒙古文学中,作家们开始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人物心理、构建情节和塑造形象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的使用,使得蒙古文学作品更加深入地挖掘了人物内心世界和人性本质。

五、结论综上所述,弗洛伊德的理论对蒙古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廖帅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4)廖帅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 弗洛伊德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心理自传及其小说《卡拉马 佐夫兄弟》之间寻找相关对应点,他发现陀斯妥耶夫斯基 是一位创造性的艺术家,神经病患者、道德家和弑父的罪 人。
人是什么?
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就像弗洛伊德对文学的理解 是建立在精神分析层面! 于是: 生物学:是一种灵长目人科人属及直立行走的物种。 化学:人是碳水化合物 哲学:人是万物的尺度 文学: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计算机:人是由数据组成的 ······
《哈姆雷特》
• 弗洛伊德:“哈姆莱特能够作所有事,但却对一位杀掉自己 父亲,并且篡夺自己王位,夺其母亲的人无能为力,那是因 为这人所做出的正是他自己已经潜抑良久的童年欲望之实 现。于是对自己的仇人的恨意被良心的自谴不安所取代。 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其实比这杀父娶母的凶手好不了多 少”。
《卡拉马佐夫兄弟》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文学院文秘班廖帅
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 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 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 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 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 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 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 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 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 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 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 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 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 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 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 次年于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与文学创作
力比多
白日梦
俄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狄浦斯情结
希腊神话里的人物 特斯、修斯、克斯、普斯、托斯、~斯 傻傻分不清楚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就是文艺创作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与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者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之能够表现出来。

他认为释梦的方法也同样能够解释文艺作品,探讨其中的“真正涵义”。

弗洛伊德的文学观是不可能完美的,他夸大无意识,用它去解释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动机和动力而无视文学创作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学家自身复杂的心理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无疑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并且他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各种本能的欲望,特别是性欲的“升华”,强调性欲在文学创作中的支配作用,“是把一种正确的理论夸大到绝对色情狂的地步”,更是片面与偏颇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文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文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文学刍议摘要: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学去研究作家心理深层次无意识创作动机,将注意力深入到人们未曾注意到的深层心理活动之中来分析文学创作,影响了20世纪至今的文学发展,但其过于强调无意识和性本能的观点,引起了一定争议和批判。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学;力比多;无意识;白日梦;俄狄浦斯情结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07-01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内涵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所创的医学学说,用来治疗精神疾病,该理论可以分为三大核心内容: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就是以性欲的内驱力,将称为力比多(libido)。

他把性欲与自我保存本能做了对比,并用力比多一词开始指性欲或性冲动,后扩展为一种机体生存、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是一种与死的本能相反的生的本能的动机力量。

人格: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是由性冲动构成的原始的生命本能,不受理性束缚、无条件地依照“快乐原则”而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满足。

自我,拥有理智和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根据外部需求来控制和压抑本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指导自我去抑制本我的冲动、反省和修正自己违反道德规范和理想的行为,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①。

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人的心理除了显见的意识,还有巨大的潜意识,潜意识层面又可以分成两部分:无意识(unconscious),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前意识(preconscious),它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层面,一定条件下可以让无意识转为意识。

二、精神分析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文学创作的动因来源于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是受作家各种“本能欲望”的驱使——力比多,即性欲。

对艺术家来说,他的创作使自己的性欲得到升华,对欣赏者来说,他们通过艺术欣赏达到性欲的满足和宣泄。

(二)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无意识的表现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独创,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和核心。

文学与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理论在作品中的应用

文学与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理论在作品中的应用

• 揭示文学作品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和启示 • 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 • 为心理学和文学学科的交叉研究 提供理论支持
03
弗洛伊德与荣格理论的比较分析
弗洛伊德与荣格理论的基本差异
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 弗洛伊德注重对个体心理活动的 实证分析,采用精神分析方法 • 荣格注重对个体心理活动的现象 学和深度分析,采用分析心理学方 法
理论观点上的差异
• 弗洛伊德关注潜意识中的性欲和 冲突,强调防御机制的作用 • 荣格关注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 识,强调个性化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应用领域上的差异
•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要应用于心理 治疗和精神分析领域 • 荣格的理论广泛应用于心理学、 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弗洛伊德与荣格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实例比较
文学与心理学在未来研究的可能性
文学与心理学在未来研究的可能性
• 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治疗方法和研 究方法 •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机 制,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素材
文学与心理学在未来研究的应用领域
• 将文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心 理治疗、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 • 为心理学、文学、教育等学科的交叉 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 为文学作品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 考角度和创作灵感 • 使文学作品欣赏者更能理解作品 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冲突 • 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 价值
• 揭示文学作品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和启示 • 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 • 为心理学和文学学科的交叉研究 提供理论支持
02
荣格心理学理论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分析心理学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 • 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冲突 • 探讨文学作品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和启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中国文学界的兴起及发展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以来的精神解放和对西方文艺参照系的迫切渴求,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和哲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

这些现代化思潮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对中国文学与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一时期,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有两种途径.一种方式是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种新思潮向国内引进,偏重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价值。

早在1914年5月一日出版的《东方杂志》十卷十一号上刊载的钱智修《梦之研究》一文中提及:“梦的问题,其首先研究者为福留特博士,Dr.Sigmund Freud”,“福留特氏,为吾人所不愿遇见之者,乃为吾人所欲为所欲得者,当于梦中实现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自此开始传入。

1919年,在美国攻读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汪敬熙在《新潮》第2卷第4期撰文介绍了1919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的六位心理学家关于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的大辩论。

接着在新潮第2卷第5期发表了《心理学之最近的趋势》上发表文章介绍弗洛伊德的本能和无意识理论,指出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有着重大影响。

1920年的《东方杂志》十七卷二十二期上又刊登科学消息《佛洛特新心理学之一斑》,简明扼要却较早地介绍了弗氏学说。

1920 年,《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在《民铎》杂志的二卷五号上发表《论精神分析》,简要地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生平,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本能”、“发泄”、“里比多”、“自我”、“情结”、“压抑”等概念。

1921 年, 朱光潜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福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18卷14号)一文,最早涉及弗洛伊德的文艺美学思想,高度赞扬“福鲁德的学说,一方面创造了心理分析一个独立科学,使神经病治疗学和变态心理学受莫大贡献;一方面放些光彩到文艺、宗教、教育、伦理上去”。

章士钊自1923年接触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兴味大起,觉得“反复诵之,词气骤难尽晓,故中途执卷未释”(《孤桐杂记》,1927)。

【精品】弗洛伊德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

【精品】弗洛伊德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

弗洛伊德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弗洛伊德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由此而衍生发展的弗洛伊德主义对后来的心理学、人类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美学、诗学以及文艺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四前后,弗洛伊德学说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笔者试从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述弗洛伊德学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无意识;性本能;梦;文学引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在西方,他是位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所从事的精神病治疗及心理学领域,渗透到了人类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美学、诗学以及文艺学等诸多领域,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弗洛伊德学说自20世纪传入我国后,先后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弗洛伊德学说弗洛伊德学说的形成,与他接触到的哲学思想、受到的医学方面的训练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弗洛伊德深受叔本华、尼采反理性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医学方面,弗洛伊德从沙可、伯恩海姆等人对精神病的看法及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另一方面,18世纪末以后,西方社会开始接受精神病源于机体病这一观点,精神病人开始被社会承认与重视并给予人道的治疗。

于是,在特定的哲学、医学、社会背景下,弗洛伊德通过自己的思索及实践,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一)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潜意识的心理学说,二是指精神病的治疗技术。

弗洛伊德研究心理的方法比较独特,他对心理的研究是在治疗精神病的基础上进行的,把研究重点放在“无意识”这个被传统心理学所忽视的领域。

他认为心理学应是无意识内容的科学,人的精神过程本身是无意识的,而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学的关系人教111 2011212551 傅萧文学是用来表现人内心情感的,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文人雅士都爱在内心有感之时借文学之手,让内心情感得以宣泄。

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也是从人的内心出发,探索人的心理世界。

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精神层次,主要是人的精神活动,欲望、冲动、思维、幻想、情感、判断、决定等等、这些因素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而文学也很简单,欲望、冲动、思维、幻想、情感、判断、决定,无不是文学产生的原因。

你生气,你高兴,你悲伤,各式各样的心理,你需要借一样东西抒发。

此时,文学成为了最好的工具。

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人感受着外界的刺激,受到刺激后,内心受到触发,然后开始用语言,用图画,抑或用歌曲,用表演来散发内心的情感。

前意识又称下意识,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

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

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

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社会不断的在禁止着一些东西,你不能写这个,你不能说那个,可是依然有很多文人保持着那份“潜意识”,从不害怕畏惧,有什么说什么,才不管你个什么不许,禁止。

像韩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浅析弗洛伊德的文学观点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在长期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发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性。

但当他们想要洞察自身心灵时,曾经睿智的目光却变得迷惘起来。

人们在研究天地间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苦苦思索着人性的本质。

前代的智者提出要认识自己,提出了“理念”的概念;后来的哲人则发现了本能、意志与意识,心灵的面纱已被撩开了一角。

还有文学,这面世界的镜子,既反映了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若隐若现地反映了人的本性。

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麦克白》都表现了永恒的人性。

后来的作家更是有意识地敲响了人类意识的大门。

就在人类进行探索时,弗洛伊德于世纪之交创立了心理分析(或精神分析)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未知领域起到了积极的向导作用,同时也为文学创作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佛洛伊德主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1856-1939)创立的、系统叙述人类精神活动的心理学学说。

关于潜意识活动的研究是佛洛伊德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他对现代小说创作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佛氏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领域像一块巨大的浮冰,隐藏在下面的不可见部分是一大片不受自我意识支配的领域,称为“本我”(ego),它集中了本能的冲动与原始的欲望,本质上是不合理性的,是受欢乐原则支配的,力图寻求满足。

浮冰上所能看见的是合乎理性与理智的那部分意识,称为“自我”,指经过感官经验了外部世界之后合理的组织起思维过程并能主宰行为的那部分心理,它的作用是按照外部世界的需要压抑和排除非理性的冲动(即“本我”)。

居于“自我”以上的是“超自我”或“超我”,指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理性等因素。

它使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本我”即欲望受到抑制。

愿望受到现实原则即理性与现状的压抑,从而使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保持平衡。

但是,佛洛伊德认为,对本能的压抑一旦过分,超过了极限,就会产生一种内向或外向的破坏性,甚至导致精神分裂。

弗洛伊德的主要学说观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完整整理版)

弗洛伊德的主要学说观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完整整理版)

弗洛伊德的主要学说观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朱立元《文艺理论》弗洛伊德一生虽只写过为数不多的文艺论文,如:《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等,但他在许多著作和文章中,对文艺创作、文学批评和美学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相当精辟的观点和看法。

他的文艺美学思想,从早期心理学开始,经过精神分析学阶段已基本形成,再经过他的弟子及其他精神分析学家的推广、应用和重新阐释,最终发展成为一整套文艺批评理论,对现当代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里将其几个主要观点及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作一简要评介。

(1)无意识理论无意识(又译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

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

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经验。

前意识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阻止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

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

弗洛伊德第一次形象地描绘了人的心理结构。

他把人的大脑比作大海里的冰山: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

意识是清醒的、理性的,但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是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蒙古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影响》范文

《蒙古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影响》范文

《蒙古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影响》篇一一、引言蒙古文学作为多元文化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保留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其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蒙古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本文旨在探讨弗洛伊德理论如何在蒙古文学中得到体现,以及这种影响对于蒙古文学发展的意义。

二、弗洛伊德理论与蒙古文学的交汇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理论包括潜意识、性欲驱动、梦的解析等观点,这些观点为作家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视角和思考方式。

在蒙古文学中,作家们开始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探索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

三、蒙古文学中的弗洛伊德式表达1. 潜意识与主题表达:在蒙古文学的一些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人物潜意识的挖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例如,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梦境、幻觉等元素,正是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体现。

2. 人物塑造与心理分析: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蒙古作家展示了弗洛伊德所提出的“生之本我”和“超我”的观念。

作品中的人物常常面临着道德和欲望的冲突,这些冲突体现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和复杂性。

3. 文化元素与心理分析的结合:蒙古文学中的某些作品在讲述传统故事时,也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这表明,弗洛伊德的理论已经与蒙古文化深度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创作手法。

四、弗洛伊德影响下的蒙古文学意义1. 拓展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入,为蒙古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表现形式。

这使得作家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从而创作出更具深度的作品。

2. 丰富了文化内涵:弗洛伊德理论与蒙古文化的融合,使得蒙古文学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有助于保留和传承蒙古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为蒙古文学的国际化提供了可能。

3. 推动了文学的跨文化交流:蒙古文学在吸收弗洛伊德理论的同时,也将其传播到了其他文化中。

这有助于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发展。

弗洛伊德文学评

弗洛伊德文学评

弗洛伊德文学评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和理论不仅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文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生动、全面和指导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弗洛伊德对文学的评述。

弗洛伊德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阅读都是一种心理过程,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他提出的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往往受到无意识的力量驱使。

同样,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也是无意识欲望的表达和投射。

例如,恐怖小说中展现的人类最深层的恐惧,往往与个体内心的冲突和不安息息相关。

此外,弗洛伊德还提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这些机制是为了保护个体免受内心冲突和焦虑的伤害。

在文学作品中,角色的行为和情绪往往会受到防御机制的影响,例如否认(denial)、移情(transference)和投射(projection)等等。

这些机制的运用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真实和具有共鸣力,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其中的情感和冲突。

另外,弗洛伊德还研究了梦境的意义和解析。

他认为梦是无意识欲望的自由表达,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个体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常常与梦境相似,通过对这些象征和隐喻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无意识信息。

例如,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常常可以代表诗人内心的欲望和情感。

弗洛伊德的文学评述对于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同时,这种解读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从而帮助个体实现自我认知和心理成长。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对文学的评述在心理学和文学研究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无意识理论、防御机制和梦境解析等理论为文学解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心理分析在文学上的应用

心理分析在文学上的应用

心理分析在文学上的应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派产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后经过半个多世纪时间的磨洗,影响逐渐超出了心理学的范围,扩大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于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更为巨大。

弗洛伊德运用心理分析学派中的潜意识论、泛性论和释梦说,来解读文学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些评论文章如《妄想与梦》《创作家与白日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都曾在读者当中产生过轰动效应。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翻译了许多弗洛伊德的著作,还同时翻译了一些介绍弗洛伊德文学观的著作。

这些运用心理分析学研究文学的方法,给我国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有助于评论界对作家的创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弗洛伊德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能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加以诠释,即使作家们竭力隐藏自己的个性和个人色彩,竭力表达其客观性。

以往文学观认为,文学创作的最初冲动是不自觉的,只能是来自灵感,而灵感决定作品的心灵特质。

弗洛伊德认为,灵感的材料来自潜意识,这正是进行心理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潜意识是人类生命历程中已经发生但目前未被觉察的心理活动,像梦一样,由以往精神生活的碎片所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即使不记录梦境,在本质上仍然是作者的梦,是作者潜意识愿望的实现。

潜意识一直陪伴着人的终生,每个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积累着生活的记忆。

随着岁月的流动,许多往事,甚至包括那些看起来已经走出记忆范围之外的往事,已经积淀成潜意识的一部分,有时在梦中复活,并没有被遗忘。

如果潜意识中全都是快乐与幸福,他们偶尔光临今日的生活,必将给我们增加更多快乐与幸福,那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然而潜意识中恰恰与之相反,那些我们以为已经消失了的痛苦,如鬼魂一样不时地来访问我们的内心,打开我们封闭的伤口,显示着创伤从没有痊愈。

昨日制约着今日,死者统治着生者,年轻时代的印象折磨着老年时期的精神。

这时,抵制潜意识造成的悲剧力量,又成为了一种潜意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抵制方式,作家的方式就是写作。

弗洛伊德与文学艺术(一)

弗洛伊德与文学艺术(一)

第一讲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学
• 第一节 弗洛伊德生平与精神分析学的诞生
• 一、弗洛伊德生平
弗洛伊德
•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20 世纪最具影响的思想家之一,被誉 为可与马克思、爱因斯坦相媲美的 犹太伟人。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一般以 191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 期主要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 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后期则提出 “三重人格结构”说,使精神分析 学作为一种理解人类动机和人格的 理论体系确立起来。
第一讲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学 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 心理疾病的原理
• 从心理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我们如何解释 癔病患者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运作的原 理是什么?心理疾病(癔病)的症状是有 意义行为的前后贯的展示,是由深藏的精 致的情感逻辑构造出来的。所反映的人类 需要的冲突。 •
第一讲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学 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
1856年5月6日,在距离维也纳东北方向大约70多公 里的一个叫弗赖伯格(Freiberg)的小城镇里。 1873年,在一个犹太慈善机构的资助下,进入维也 纳大学医学院学习,主要从事神经细胞方面的研究。 后来进入维也纳总医院当一名住院实习医生。 1885年,弗洛伊德依靠奖学金到巴黎进修,师从萨 佩特利尔医院院长——著名的神经病学家让· 马 丁· 沙可学习。在巴黎学习的这4个半月,成了弗洛 伊德一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位当时最有名 望的神经病学家沙可致力于癔病研究领域,使弗洛 伊德把兴趣从躯体方面转到心理方面,为精神分析
第一讲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学 一、精神分析学的诞生
• 布洛伊尔注意到的,当安娜在治疗中说出她 的某些“幻觉”——其实应当包含引发症状 的诱因后,她的症状就会消失。这种情形的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安娜曾看见一只狗从杯子 里喝水的事件。她叙述自己童年时,如何走 进她不喜欢的女家庭教师的房间,看见她的 狗从玻璃杯内喝水,引起了她的厌恶,但出 于家庭教养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来。她在催 眠中,恢复了她对往事的回忆,尽量发泄了 她的愤怒情绪,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才消

西方文学·弗洛伊德

西方文学·弗洛伊德

西方文学·弗洛伊德西方文学·弗洛伊德西方文学·弗洛伊德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中产阶级的犹太人家庭。

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毕业后,在维也纳中心医院工作。

1883—1885年对脑髓进行了重要的研究,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为临床精神病理学,并在“催眠疗法”的基础上创造了“谈话疗法”,开辟了治疗精神病的新道路。

以此为基础,弗洛伊德对精神病病理和人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了一整套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从而开拓了心理学、精神病理学以及文学艺术理论等学科的新领域,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著有《梦的解析》、《性欲理论三讲》、《精神分析引论》、《群众心理学和人类“自我”的分析》、《自我和本我》、《文明和它的不满》、《图腾与禁忌》、《无意识》、《列奥纳多·达·芬奇》、《幻想和梦》、《巧智及其无意识的关系》、《精神分析大纲》等。

根据弗洛伊德的有关论述,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心理结构说、人格结构说和心理动力说三个密切相联的系统。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在他看来,如果把心理看作是一座冰山,则意识不过是其露出水面的部分,藏在水下深处的是无意识,无意识所占的比例不但比意识要大,而且对意识发出决定作用。

对无意识的强调和重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突出特点。

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建立起他的人格结构理论。

他认为心理人格的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本我”又称“伊德”,是最本原的一种本能冲动,即性的欲望;“自我”即受现实生活的各种伦理原则所抑制的伪装了的本能;“超我”即受伦理原则支配的道德化了的“自我”。

本能冲动在道德化了的“自我”支配下,只有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才能泄示出来,它在背后支配着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动力是本能,本能是生物有机体内在的能量,求生本能(性本能和个体生存本能) 和死亡本能是人最基本的本能,而性本能则是人最重要的本能。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周诗秀FULUOYIDEZHUYIYUWENXUE一、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内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病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弗氏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一个犹太家庭,二十五岁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前,他的工作主要是对精神病患者的调查。

随着他心理分析工作的进展,弗氏对催眠术在治疗歇斯底里症的作用产生了兴趣。

1902年到1938年,他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神经病理学教授。

二十世纪30年代,纳粹在德国掌权,严重威胁了弗氏的生活和事业。

他于1938年去伦敦,但一年后便患癌症去世。

弗氏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很多,精略地划分,弗氏理论包括下列内容:人的三重性。

人格结构为三种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来自拉丁语),指动物的冲动,生物性的天性、需求,是作为个体基因遗传一部分的、肉体决定的冲动。

“超我”是约束“本我”冲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限制,是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组成的,可通俗的指我们平时所说的“良心”。

“自我”是整合了“本我”和“超我”冲突要求的那部分。

“自我”是真实的,它必须是改变了“本我”快乐欲望,也必须受到“超我”的道德检验,是最好的本我和超我冲突之间的实际和解人。

“俄底浦斯情结”。

此情结来源于天性、满足的机会、对父亲的恐惧之间的逻辑。

当一个小男孩开始成熟并体验了性的欲望时,他自然转向他最近的、最可能成为他满足之源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他的母亲。

同样的,当小女孩成熟时,会发现父亲是个有吸引力的人。

这些本我的意识受到超我的压制时,就形成对抗、焦虑和紧张。

为舒缓这种紧张,人格会升华,即把性欲冲动引向某种高尚的活动或创造,其中包括文学艺术的创造,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

梦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对梦和无意识进行精神领域的分析,仍然是本我意愿的满足和达成。

人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以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

弗洛伊德与西方文学作品

弗洛伊德与西方文学作品

弗洛伊德与西方文学作品摘要:弗洛伊德是一位法国的精神病医生,他一生以治病著书为业,却对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形响。

本文就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对几篇佳作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弗洛伊德主义的内容与主要支柱,并从中一窥弗洛伊德本人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弗洛伊德,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争议源自他所创立的弗洛伊德主义和他的精神分析学说。

本文只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来分析几篇佳作,从而达到间接一窥弗洛伊德人格魅力的目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这位法国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大师,一生以治病著书为业,却与文学有着奇妙的渊蔽。

应该说,弗洛伊德与文学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弗洛伊德影响文学,文学也同样影响着弗洛伊德。

早在儿时,弗洛伊德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十九世纪初风行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感兴趣。

他在《自传》中写道,他最喜爱的作家有福索克勒斯、莎士比亚、歌德、陀斯妥耶夫斯文基、吉卜林、马克·吐温、托马斯·曼、茨威、罗曼·罗兰等。

而他在文学上最崇拜的偶像是歌德。

他曾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阅读了《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作品;一九三O年弗洛伊德还获得过“歌德文学奖”。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性本能(或力比多,后期,弗洛伊德常用爱洛斯eros来表述性本能)和释梦,是精神分析法的三大主要支柱。

1.《化身博士》与《沉默的羔羊》英国小说家史蒂文森写过一篇小说《化身博士》。

主人公杰克尔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心的科学家。

杰克尔在他的实验室里发明了一种药,自己一吃下去,马上就摇身一变成了海德先生。

这位海德先生胆大包天,坏事干绝,什么禁区都敢闯,什么快乐都要尝,全然没有半点禁忌和顾虑。

杰克尔还发明了一种解药,海德先生只要一吃下去,立刻又变回了那个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杰克尔博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张华(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本文叙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这些理论对文学创作起源、意识流创作流派及精神分析派文学评论的阐述及影响做出了论述和分析。

主题词:弗洛伊德主义,文艺创作起源,意识流文学创作,精神分析派文艺批评Freudianism and LiteratureW an Lei(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Xinyang, Henan, 464000)Abstract: This thesis states the basic points of Freudianism and impacts on the origin of literary creation, on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genre and on the psychoanalytical literary criticism.Key Words: Freudian theoretical viewpoints, literary creation, stream-of-consciousness, psychoanalytical criticism一、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内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病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德创始人。

弗氏出生于摩拉维亚的弗莱堡一个犹太家庭,二十五岁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前,他的工作主要是对精神病患者的调查。

随着他心理分析工作的进展,弗氏对催眠术在治疗歇斯底里症的作用产生了兴趣。

1902年到1938年,他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神经病理学教授。

二十世纪30年代, 纳粹在德国掌权,严重威胁了弗氏的生活和事业。

他于1938年去伦敦,但一年后便患癌症去世。

①弗氏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很多,粗略地划分,弗氏的理论包括下列内容:人的三重性。

人格结构为三种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id,来自拉丁语),指动物的冲动,生物性的天性、需求,是作为个体基因遗传一部分的、肉体决定的冲动。

“超我”是约束“本我”冲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限制,是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组成的,可通俗的指我们平时所说的“良心”。

“自我”是整合了“本我”和“超我”冲突要求的那部分。

“自我”是真实的,它必须是改变了“本我”快乐欲望,也必须受到“超我”的道德检验,是最好的本我和超我冲突之间的实际和解人。

“俄底浦斯情结”。

此情结来源于天性、满足的机会、对父亲的恐惧之间的逻辑。

当一个小男孩开始成熟并体验了性的欲望时,他自然转向他最近的、最可能成为他满足之源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他的母亲。

同样的,当小女孩成熟时,会发现父亲是个有吸引力的人。

这些本我的意识受到超我的压制时,就形成对抗、焦虑和紧张。

为舒缓这种紧张,人格会升华,即把性欲冲动引向某种高尚的活动或创造,其中包括文学艺术的创造,以想象的满足代替实际的满足。

梦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对梦和无意识进行精神领域的分析,仍然是本我意愿的满足和达成。

人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欲望改头换面,在梦中以象征形式得以表现,梦中的许多形象都是性象征,含有隐秘的意义。

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与梦相比,梦是睡眠时的意识流,无意识是醒来的意识流。

人的强迫症、遗失口误、语无伦次、呓语,都与梦一样,可分析出真实的动机和症结。

二、弗洛伊德理论与文学艺术的起源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属心理学和病理学研究范畴的,但它却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弗氏的理论介入了文学艺术的起源这个由来已久的、复杂的论题的讨论。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文学艺术的作品,是作家、艺术家无意识欲望的升华。

无意识当中遵守“快乐原则”的“原我”总是以意识中恪守的“现实原则”的高尚面目出现的。

弗氏的著作中有一些专门涉及论文学艺术的,如《米开朗基罗的摩西》、《诗人与白日梦的关系》、《列奥朗多·达·芬奇:孩提时代回忆的性特征研究》、《陀斯托耶夫斯基与弑父》等。

弗氏将作家、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置于精神分析的视野下,以他们童年的经验、俄底浦斯情结和各种无意识动机来理解创作过程,将传统的一维心理层面创构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立体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由性压抑而蓄集的无意识异常重要,虽看似无边无际,但主宰创作的心理过程。

欲望的压抑,使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得到感情的宣泄。

“美”的概念的根,实际上根植于原我的“利比多”,即性冲动之中,从性欲中获得美的享受。

因此,性的冲动是人类心智最高的文学艺术和社会成就的根本动力。

弗氏还将文艺创作与白日梦做了比较,认为创造性作家无疑于一个做白日梦者。

白日梦的本质仍是梦,是清醒时刻的幻想,仍来源于潜意识。

艺术创造中的心理机制与潜意识象征表现的白日梦的心理机制完全一样,但作家创作的故事,是本能的“升华”。

作家的职责和任务,是在模糊的意识中通过创作将受压抑的冲动欲望纳入艺术轨道,得到适当的疏导和发泄,获得精神的满足,以免成为精神病的患者。

“艺术家就如同一个患精神病的人那样,他从一个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

但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寻找那条回去的路,而再度地把握现实。

”②因此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它是预防治疗全社会人们精神病患者的工具。

尽管文学、艺术的创造是无意识的象征和表现,因而人们获得的不过是精神方面变相的满足,但它却导致了现代人类文明的形成。

三、弗洛伊德的理论与文学的意识流创作意识流的文学创作兴起于二十世纪初。

它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其特点是故事的情节安排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并收回,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结构。

弗洛伊德肯定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这种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着力于表现无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流作家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弗洛伊德曾把无意识比喻作一口疯狂混乱的大锅,而意识流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是杂乱无章和反复多变。

其创作的手法之一也是弗氏理论上提出的“白日梦”,以梦游的形式表现内心独白;另一手法也是弗氏提出的“自由联想”,让人物随时随地进行突然的、跳跃式的联想。

其创作的人物特征,对扭曲的性格、畸形的心理赋予社会意义。

意识流作家据弗洛伊德的学说,把人的心理比作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是沉入水底的基础和主题。

根据这种理论,意识流作家便在冰山底层做各种探索,对人内心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变性,以及对变态心理和无意识领域的开掘也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1883——1924)的《尤利西斯》为此代表作之一。

全书十八章,压缩在主人公十八个小时的心理路程,刻画了主人公无所事事,卑微胆怯,猥缩可悲的形象;从更大的意义上,探索了爱尔兰民族意识,揭露其社会危机,可以说是西方社会精神崩溃的史诗。

另一个典型是美国“南方作家”的代表,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全书四部分,第一部分以康普生家三儿子,一个白痴的自白作叙述:第二部分以其大儿子,一个心理脆弱的大学精神崩溃是的意识流动作叙述;第三部分以其二儿子,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偏执者的自语作叙述;第四部分才写一个心理健康的黑人。

主题揭示了一个南方家族的衰落和南方传统道德的瓦解。

除此以外,美国作家劳伦斯,美国作家弗吉尼娅·伍尔芙也都是以意识流手法创创作的大师。

中国当代作家王蒙,也用意识流的手法进行过有益的创作。

四、弗罗伊德理论与文学批评弗氏本人就用自己的理论对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进行了解析。

主人公俄狄浦斯不知不觉应驻了神灵的预言,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最后导致命运的悲剧。

弗氏认为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童年时代愿望的实现”。

③另外,他以同样的现实,解释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主人公的叔父克劳狄斯杀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娶了他的母亲,他复仇时延宕及犹豫的态度是因为哈姆雷特知道克劳狄斯“使他看见自己童年时代受到压抑的愿望的实现”。

他自己“并不比他要惩罚的那个犯罪的人更好”。

④不少文艺批评家把弗罗伊德的理论直接拿来用于文学分析和批评,亨利·默里(Henry A. Murry)对美国作家《白鲸》分析就是一例。

白鲸是清教道德的象征, 即超我。

驱使船员追捕白鲸而遭覆灭的船长埃哈伯,代表狂暴固执的本我; 虔诚的大副斯达巴克努象征平衡节制的理性, 亦即自我。

另一个例子, 她认为美国诗人爱伦•坡的一生及其全部作品, 都贯穿着俄狄浦斯情结。

④余凤高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几位重要作家也作过“心理分析”。

他认为鲁迅深受弗罗伊德心理分析的影响。

《在酒楼上》上的主人公吕纬甫的两种“怀旧”, 一种是反封建和扬新(去城隍庙拔神像的胡子和议论中国改革的反封建经历), 一种是尽忠和守旧(受母亲委托, 手续繁琐地迁葬早已办去世﹑连模样都模糊的弟弟), 如果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 小说里所说的吕纬甫的两件事都是著作自己的。

另外,《不周山》里女娲“力”的强大无比, 产生于压抑产生的利比多;《兄弟》则表现梦的潜意识⑤。

除此之外, 他还对郁达夫、施蛰存、许杰、郭沫若等作家的一些作品做出了分析。

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派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是由作者和作品的分析转向对读者心理的分析。

这些批评者认为, 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能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自我能与别人即作者的自我同一, 即突破“每个自我与别人的自我之间的障碍。

”弗氏透过意识活动表面寻找无意识动机的理论, 对结构主义者追寻深层结构的努力很有影响。

④弗罗伊德理伦不仅是心理学理论, 而且成为了更为广泛意义的文化哲学, 具有独特的人性观和文化观。

弗罗伊德在对人的心理的分析中发现了无意识, 发现了艺术家的特殊地位;他的梦幻和自由联想的学说, 丰富了作家的创作技巧; 他的人格的层次学说、俄狄浦斯理论成为精神分析派的批评武器。

从这些意义上来说, 弗罗伊德主义对文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①(美) 雷蒙德·保罗, 艾迪斯·W·金(1999). 二十世纪社会思潮.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②高扬(1980). 弗罗伊德传. 广州: 南粤出版社.③(奥地利) 弗罗伊德(张燕云译) (1987). 梦的解析.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④张隆溪(1986).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 北京: 三联书店.⑤余风高(1987). “心理分析”与中国现代小说.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