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导向(优先)型贸易政策的形成背景、影响、调整方向及措施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国际贸易》专题作业姓名:***学号:5号班级:国贸2班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摘要: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从欧美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了获取经济上自立,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一直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对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市场非常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无疑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大力扶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振兴,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将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本文将在比较分析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实施过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评价,以寻求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贸易政策;演变过程;一带一路Key words: Trade Policy;Evolution process;B&R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到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3030.4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举世瞩目。
然而,这一模式在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不得不有所调整。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对外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和进出口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总政策是各国从国民经济的总体结构和长远目标出发,在一个长时期实行的基本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各国或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对个别国家或地区所实行的贸易政策;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政策是各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每个时期进出口商品的规模与国际市场状况,对主要进出口商品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即宏观性、统一性、协调性、政治性、国际性。
简述出口导向战略实施的政策与措施
简述出口导向战略实施的政策与措施以《简述出口导向战略实施的政策与措施》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少国家正在努力深化出口市场,以增加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总额。
为了推动高质量出口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对外贸易及服务出口,促进出口结构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各国政府都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出口导向战略政策与措施。
首先,政府应大力支持企业出口发展。
一方面,加强与国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扩大服务贸易,拓宽出口渠道,加快推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暂行管理办法》的实施,积极开展投资环境改善,支持企业自贸区设立企业;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出口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
其次,要加大商贸信息对外推广力度。
鼓励企业建立与国外的贸易领域的联系,构建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利用商务信息、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等互联网技术构建多元的营销渠道,以便更好地营销出口产品。
第三,要加强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和执行可行的技术标准,改善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扩大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为企业出口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此外,政府还要加强出口银行保险体系建设,支持银行增加企业出口融资比重,降低企业出口融资成本;建立公共货物质量追溯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国外市场质量问题;加强产品售后服务,提升用户体验,改善出口企业品牌形象;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以保障企业及其客户的正常出口业务,减少企业出口信贷风险。
以上是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政策与措施的基本内容,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出口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出口管理体系,着力把企业的出口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是发挥出口潜力,促进高质量出口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坚持出口导向战略,形成战略政策统一,加强财政支持和金融保障;建立和完善出口管理机制,提升企业出口能力;完善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增加出口产品销量;继续完善出口环境,推动企业出口发展,提高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共同构建国际贸易新格局。
关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认识
关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认识目录1概述概念:出口导向型经济(也称出口替代战略),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来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用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促进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以增加外汇收入,并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模式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特点我的认识:一般而言,小国因为地域狭小,人口总量不大,市场容量较小,采用这种发展模式可以使其产品生产实现规模效益(东亚,东南亚国家)。
而中国人口基数大,总数多,市场广阔,开发潜力巨大,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对中国经济也有巨大的贡献,所以中国可以也完全有能力并不依赖于出口来拉动经济发展三大需求(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拉动国民经济的马车对2009年中国GDP的经济贡献从数据上看一目了然:官方公布,2009年最终消费对GDP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在2009年创出新高,达92.3%,拉动GDP增长8%;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则为-44.8%,拉动GDP增长-3.9%2中国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的背景3出口导向型经济对于中国的意义4出口导向型经济所存在的不足之处5对于中国出口型经济的发展方向的探讨出口导向型经济在中国目前的阶段:由于欧美市场购买力的下降,中国的出口出现了很大困难,贸易额也持续下滑,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过分强调出口导向型经济已靠近终点或走到尽头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也不切实际。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出口贸易占有较大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出口总额连续地赶超世界传统诸强,在不到15年的时间里从世界第十一位直奔到第二位。
有专家预计,中国2009年或2010年有可能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的“出口冠军”。
这证明,中国确实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最佳路线。
在制造业一直占据产业高端的欧美诸国,事实上已经竞争乏力,凭借中国整体上已经形成的强大产能,中国制造业正在接欧美制造业的班。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
(四)造成资源浪费与紧缺。
在出口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一些企业不惜代价扩大资 源产品出口,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资源紧缺状况。扩大出 口势必造成大量资源流向出口部门, 而出口部门的低效率生产必 然造成资源紧张与浪费, 资源使用效率下降。粗放型出口增长方 式增强了对国际资源产品的依赖。目前, 我国原油、铁矿砂、氧 化铝、铜矿石等进口依存度高达40% 到90% , 进而制约了我国的 议价能力, 并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和防范。此外,由于廉价劳 动力、廉价土地、廉价货币和廉价环境成本(有些是人为造成的) 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得国 家只能大力发展技术水平低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靠它们来实 现经济增长。结果,低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了很大比重,产 业结构有可能锁定于低端化,这与产业逐步升级经济发展方向 是背道而驰的。
然而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特别是保护缺乏效率的工业带来的扭曲,如利息率定值过 低(导致本来稀缺的资本流向了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和资本 密集型企业发展比重过大),本币定值过高从而以牺牲农 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强化了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以 及在封闭自守的状况下缺乏国际交流带来的国际竞争能力 低下,国民经济低效率运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 鉴于进口替代政策的不良影响,我国此后进口替代型政策 逐步减少,出口导向型政策不断增加,从进口替代发展战 略逐渐向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转变。
(3)、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理论认为,出口 的增加会导致出口企业收入以及其他企业产品消费需求的 增加,从而刺激生产企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增加收入, 引发新一轮消费需求的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产生数倍于 最初出口收入增量的增加,即所谓乘数效应。
在这三种理论中,第一、二种理论更多注重出口带动经济 增长的长期趋势变化,第三种理论主要考察出口对经济增 长的短期影响。
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逐渐建立起来。
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战略在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为中国的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国内国际形式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并且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各种影响。
于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调整,从出口导向型向综合平衡型转变。
一、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实施的战略背景(一)基本国情的决定出口导向型经济(Export-oriented Economy)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促进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以增加外汇收入,并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当出口对GDP的贡献远远高于20%,而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80%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出口导向型模式取得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1、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片面地重视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严重滞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践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的巨大成就。
这种增长业绩与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战略以及为工业化战略服务的相关政策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工业化战略以强化高度集中的资本积累和制造业投资为基本特征,长期忽略内部消费市场的开发。
并在人均收入很低水平上出现了产能过剩。
从开始对外开放到加入WTO,中国的过剩产能得以通过国际市场逐渐释放,并且使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获得了强劲的生命力。
2、剩余劳动力的增长上世纪50年代的婴儿潮和70年代后期的独生子女政策为中国劳动力的积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中国人多地少,我国农村人口本来就拥有庞大基数,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作用大打折扣,导致农村地区闲散劳动力增多。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
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被认为可以通过促进出口来增加国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加速技术进步等途径 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些效应与经济增长理论相符合,为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02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 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背景
01
02
03
经济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出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 重要动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出口导 向型贸易政策成为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重要选择。
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通过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出口来促进经 济增长。
量和竞争力。
扩大内需与外需并举
在保持出口增长的同时,扩大 内需,促进内外需平衡发展。
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
简化进出口环节的监管程序, 降低企业贸易成本。
推动贸易与产业融合
促进贸易与产业政策协调发展 ,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
政策措施与创新
优化出口退税政策
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提高出口退税效率,减 轻企业负担。
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新兴市场 的崛起,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面 临新的发展机遇,如扩大内需市场、 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
挑战
同时,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也面 临诸多挑战,如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 抬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 本上升等,需要积极应对。
政策调整与完善
政策调整
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中国政府需要适时调整出口导向 型贸易政策,优化贸易结构,促 进贸易平衡。
特点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对外贸易政策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背景、政策目标、主要措施以及对国家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1978年,中国实行了经济改革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逐步打破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对外经济贸易逐渐扩大。
自此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
二、政策目标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旨在实现多方面的目标。
首先,通过对外贸易,中国可以获得大量的外汇储备,促进汇率稳定。
其次,对外贸易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国内就业。
此外,对外贸易还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竞争力。
最后,通过对外贸易,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三、主要措施为了实现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
其次,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如降低关税、简化贸易手续等,以促进贸易畅通。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并建设互联互通的贸易通道。
四、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对外贸易经济规模的扩大,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外汇储备,支持国家金融稳定,也为中国的国际支付提供了保障。
其次,对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国内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对外贸易还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工的就业转移和城市化进程。
综上所述,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并采取更多的措施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信在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引领下,中国将实现更加可持续、平衡和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
政府出资设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出口企业提供收汇风险保障, 降低企业因进口商违约、政治风险等导致的损失。
外汇管理便利化
简化外汇管理手续,放宽企业购汇限制,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 便利企业开展对外贸易。
出口促进与贸易便利化
贸易展会与推介活动
政府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贸易展会、洽谈 会等活动,助力企业拓展商机、结识合作
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 量,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
强化品牌建设
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培育和推广, 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支持行业协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发挥桥 梁纽带作用,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行 业合力。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关税 壁垒使得中国商品进入国 际市场面临更高的成本。
非关税壁垒
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 关税壁垒对中国出口产品 提出更高要求。
贸易摩擦增多
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中国与 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 ,影响出口稳定。
政策调整与转型升级
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
政策调整应注重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增加附加值,实现从数量扩张到质量 提升的转变。
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促进产业升级
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通过提供优惠政 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 新和产品研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从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
政策还注重提高出口产品质量,通过 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认证体系等 措施,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 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03
政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出口规模的增长
促进出口增长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出口,通过提供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政策措施,降低了企业出口成本,提高了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了出口规模的 增长。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其中,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外贸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决定推进出口,以引进外汇和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这一决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通过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外国公司的代工订单。
中国的出口产品遍布全球,从电子产品到机械设备,从服装鞋帽到家电用品。
中国的出口市场也成为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就业机会。
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了广泛的就业需求,尤其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
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了制造业的主力军。
这种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提升了亿万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通过劳动力的流动,中国的农村地区逐渐实现了贫困地区的脱贫,增加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此种模式导致中国的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市场。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
其次,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往往会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在出口产业,而忽视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波动影响。
最后,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着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大量的工业生产和高能耗的制造业,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加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在面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时,中国也在逐渐转变其经济发展的模式。
中国政府提出了“内需拉动”的新战略,以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减轻对外需求的依赖。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消费,促进内需,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等。
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调整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调整与发展趋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中国对外经贸政策的调整与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已经从一个汇聚全球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加工厂,逐步转向以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全球经济中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中国外贸政策的转型与调整”、“中国对外投资政策的调整与发展”和“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开放”展开阐述。
一、中国外贸政策的转型与调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政策一直都是以进口出口为导向的。
不过,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和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外贸政策也开始发生转型和调整。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正在转向以质量为核心的贸易模式。
虽然中国已是全球制造业制造大国,在出口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在市场竞争方面,中国的一些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还远不如其它发达国家,这也限制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正致力于提升自身的技术和品牌竞争力,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质量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等措施,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中国正在推行以绿色经济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中国也开始着力推行绿色经济,加强环保法制建设,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在外贸方面,中国也加强了环境标准的立法和执行,运用环境负面清单等措施,限制出口对环境的影响,这也有效提高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中国正在加强与海外市场的合作。
以前中国的外贸主要依赖进出口产品为主,但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部分海外市场成为中国企业拓展的重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加强了与海外市场的经济和贸易合作,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投资协定等多种形式,以促进贸易和投资的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中国对外投资政策的调整与发展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不断加码,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措施日益丰富。
浅析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产生及其弊端
浅析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产生及其弊端作者:刘沛生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第14期[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确立“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顺应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充分利用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取得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但2003年以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如果我们不加以慎重对待和认真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出口;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经济增长方式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4. 027[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1)14- 0048- 03“出口导向型”模式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其核心内容是,发展中国家应致力于生产在成本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的工业产品,并向发达国家出口以改善贸易条件。
该理论将资源拓展为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资本丰富的国家应当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应当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简单地说,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它着重于利用国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以生产出口产品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即主要以出口的增长来带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乃至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也日渐突出。
综合起来分析,无论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还是与之伴随的负面效应的产生,都与我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越来越深,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不少国内学者呼吁中国经济增长战略必须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转变。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政策的调整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还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并探讨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口导向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以出口导向为主。
政府鼓励企业出口产品,吸引外商投资,并通过出口加工贸易形式吸纳外资。
政府实施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政策,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灵活的经营条件。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降低关税、提供出口退税、取消贸易壁垒等政策来激励出口。
这一政策的效果显著,中国的出口逐年增长。
通过出口贸易,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发展,并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也推动了国内产业的升级和技术进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自由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作为加入WTO的条件,中国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供给外资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
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更加紧密。
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伙伴,也受益于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和保护。
此外,中国的加入也推动了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为全球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三、从出口导向到内外贸平衡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市场的扩大,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渐从单一的出口导向转向内外贸平衡发展。
政府开始鼓励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加强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减少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为了实现内外贸平衡发展,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鼓励创新和转型升级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使中国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提高了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贸易摩擦与新外贸政策随着中国的崛起,外部贸易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和措施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和措施1. 引言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渠道。
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和措施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介绍。
2. 进出口贸易政策2.1. 外贸政策框架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外贸政策框架,以引导和规范我国的进出口贸易。
这些政策框架包括:•总体方针:坚持对外开放,推动自由贸易,加强国际合作。
•发展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策导向:坚持市场化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产业升级。
•政策手段: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税收等政策,鼓励进出口贸易。
2.2. 出口政策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出口政策,支持和促进我国的出口贸易。
这些政策包括:•出口退税: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产品,给予一定比例的退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竞争力。
•出口信用保险:为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降低交易风险,鼓励企业扩大出口规模。
•外汇管理:简化外汇结算程序,提高资金流动性,方便企业开展国际贸易。
2.3. 进口政策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进口政策,促进我国的进口贸易。
这些政策包括:•关税调整: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关税水平,促进进口商品流通。
•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在特定区域试行更加开放的进口政策。
•优惠关税协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订优惠关税协定,扩大进口商品种类和数量。
3. 进出口贸易措施3.1. 贸易便利化措施为了提高进出口贸易的便利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关简化:优化通关流程,简化报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电子口岸建设:推行电子商务海关申报,实现在线报关、支付等操作。
•单一窗口:建设全国统一的贸易便利化信息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3.2. 质量监管措施为了保障进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产品认证:对进出口产品进行强制性认证或自愿性认证,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对于中国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和变革几乎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通过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及其影响。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是增加外贸收入,以支持国内经济建设。
在这一阶段,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出口、引进外商投资、扩大对外贸易的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1978年颁布的《对外贸易法》,该法规定了委托贸易、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等贸易模式,并放宽了外国投资者的资本进入条件,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贸易政策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加入WTO后,中国开始实行更多的市场经济原则,并逐步开放了更多的领域,如金融、服务、农业等。
此外,加入WTO还让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全球贸易体系,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对外贸易“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自2013年提出的一个大型经济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来加强若干经济走廊的贸易和投资联系,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在“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下,中国可以建立更多贸易伙伴,并在更多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革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涉及到贸易结构和贸易伙伴。
由于中国经济初步现代化以来对外贸易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也开始着眼于加强贸易伙伴关系和提高贸易结构。
中国开始致力于建立更多的自由贸易区,以促进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关系,在IT、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更紧密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贸易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充满了变革和进步。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已经实现了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到跨境贸易,从依赖传统贸易伙伴到拥有更加多样化的贸易伙伴,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合理调整和完善。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和措施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和措施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政策概述1. 中国贸易发展的背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出口贸易政策和措施是指国家在贸易领域采取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旨在促进贸易平衡、增加出口、控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
2. 政府主导的贸易体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政策和措施主要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等部门共同制定和执行。
政府主导的贸易体制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推动贸易发展。
二、出口政策和措施1. 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是指政府对出口企业支付一定比例的税款,以鼓励出口和提升竞争力。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根据不同商品和行业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退税率。
(1)优化退税比例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力,我国不断调整出口退税比例,以适应出口企业的需求。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进一步提高了退税比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
(2)简化退税流程为了方便企业享受退税政策,我国简化了退税申请和审批流程,缩短了退税时间。
采取电子化申报和核验方式,提高了退税的效率和准确性。
2. 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是指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给出口企业的保险和担保服务,以解决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风险,并为出口融资提供支持。
(1)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保障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交付款项和风险对付。
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给予了一定的补贴,降低了企业的贸易风险。
(2)银行担保中国进出口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为出口企业提供各类担保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采取信用证、托收、保函等方式,提供融资、担保和结算服务,支持出口企业拓展市场和投标参与。
3. 出口加工贸易政策出口加工贸易是指我国企业采用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生产加工,将成品出口,并根据加工内容和金额,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1)加工贸易减免税我国对于加工贸易产品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税,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当前,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其中,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污染治理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保障中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年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
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进口并提高关税,这给中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出口业务的稳定,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需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协商和谈判。
在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时,中国政府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坚定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同时,也需要加深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推动双边和多边的贸易协定的签署。
这样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出口业务的稳定性。
其次,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在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下,中国的出口企业需要加大研发和技术投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强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这一改革旨在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技术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在这篇文章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制造业转型和人才引进。
首先,制造业的转型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传统的制造业面临着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冲击,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中国的制造业需要向高端、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升级。
这样,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才有可能保持中国出口贸易的良好发展。
其次,人才引进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
为了适应新经济和新业态的发展,中国需要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
这些人才应该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推动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帮助中国出口企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三、环境污染治理的压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问题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很大的威胁。
在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下,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首先,需要加强环境监管。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以及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对外贸易政策1978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外贸易开始迈向国际市场。
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积极吸引外资,推动出口贸易增长。
为了吸引外资,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提供了税收优惠和特殊待遇,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通过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中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制造业基地。
2. 吸引外资:出口加工贸易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发展。
3. 增加外汇储备:外贸顺差使中国大量积累外汇储备,提升了国际金融实力。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贸易政策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
中国在加入WTO后,逐步实现了市场准入的自由化和开放化,取消或降低了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准入的自由化和开放化使得外国企业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 提高国际竞争力: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使得中国商品更具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出口。
3. 促进技术转移与创新:外资企业的引入促使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转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当前的对外贸易政策当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调整。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积极应对外部压力,推动了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进口:为了平衡贸易关系,中国积极扩大进口,减少关税限制,开展贸易投资自由化试验区等举措,鼓励更多的进口。
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分析
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分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政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外贸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1. 市场多样性:国际贸易政策变化促使中国外贸企业将目光转向更多样化的出口市场。
中国越来越重视开拓新兴市场,如东南亚、非洲和拉美等地。
这种转变使得中国得以降低对传统市场的过度依赖,增强了出口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持续增长:多元化的出口市场使中国的外贸发展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新兴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外汇收入的增加。
三、进口环境的改变1. 贸易壁垒:一些国家加大了对中国商品的贸易壁垒,采取了贸易救济措施。
这对中国的外贸企业造成了一定压力,但也促使中国加强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2. 货币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变化还导致了一些国家调整了货币政策。
这使得中国的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进口成本。
同时,也对中国的出口市场形成了一定压力。
四、贸易规则的变化1. 贸易保护主义: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限制措施。
这对中国的外贸企业构成了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力度,促使贸易规则的变革。
2. 贸易便利化:一些国家也在加大贸易便利化的力度,简化了贸易程序,降低了贸易壁垒。
这为中国的外贸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便利化和自由化。
五、外贸企业的调整与转型1. 技术创新:国际贸易政策变化迫使中国的外贸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外贸企业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
2. 经营策略:外贸企业需要调整经营策略,如开发新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等,以适应国际贸易政策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
六、贸易平衡问题1. 出口导向性下降: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导致了中国出口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大,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面临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2.“十二五”期间促进加工贸易转型 •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近年来我国加工贸 易已出现增长缓慢的趋势。据统计,2010—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 出口总值为11577 .6亿美元、13052.1亿美元和13439.5亿美元,同比 增长27.3%、12.7%和3%,分 别 占 当 年 我 国 进 出 口 贸 易 总 值 的34%、35.8%和34.8%,因此,即使从数量上看,目前加工贸易也 不足以构成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了。 • 但是,尽管加工贸易目前发展缓慢,且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认 为,加工贸易符合我国国情,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客观存在,今后 仍将是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产 业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根据中国 的具体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实,我国仍然需要发展加工贸易。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因噎废食,而是需要痛定思痛,加快加工贸 易的转型升级,并制定一个中长期的发展战略。
二、经济现状分析及政府动态
• 1.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现状
• 自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以来,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 化,但总的来看,中国处于世界制造业供应链的低端,主要进口商品 为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技术、资本产品,出口的是以原材料、中 间产品为投入品的加工贸易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出口商品结构以劳动 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密集型产品为辅,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居于 劣势。中国的外贸出口完全是一种粗放型出口模式。劳动密集型产品 具有可替代性,在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国家(如一些发达国家)往往 也会转而购买本国与进口相竞争的产品,尽管本国生产此类产品不具 有比较优势。此外,出口导向战略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高,出口 市场相对集中。当下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实质上属于粗放型、出口产 品可替代且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的外贸战略。
• (二)日本、亚洲四小龙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获得成功的示范作用 • 二战后,日本抓住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直接在原来进口替代模式的 基础上转向实施出口导向模式,以增加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经 济增长,取得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国际 上获得巨大的成功。 • 随后,亚洲的“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于 上世纪60年代效法日本,由进口替代转向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实行鼓 励和刺激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和措施,同样开始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至上世纪80年代时,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 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难以维持: • 1.贸易摩擦日益增加。近年来,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 我国的贸易摩擦日益严重,使外贸环境有所恶化,我国原有的贸易格 局将会改变。 2.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客观上,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必然带来 人民币汇率升值;主观上,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民币的国 际地位,人民币的升值成为必然。人民币的升值必然会带来出口商品 的外币价格的上升,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下,出口额一定会减少 。 3.资源瓶颈问题。原来出口的低端产品对国内资源消耗严重,为 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将会从政策上限制那些低技术含量产 品的出口。在没有相应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前,这必将影响总体出口 水平。
•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 • 目前及今后十年,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工贸易发展 战略目标是:作为我国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应进一 步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通过延长国内产业链以及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和附加值,增加国内收益;应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以推动 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把加工贸易发展与实 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改善民 生结合起来,切实完成好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 级”的战略任务。
宏观政策 给出口企业提供减免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出口补贴、 特征 出口信贷和出口保险等,目的在于降低出口成本,开拓 国外市场,增强出口竞争能力。给出口生产企业提供低 利生产贷款,优先供给进口设备,放宽进口配额;原材 料所需外汇,大力引进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建 立出口加工区等,目的在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 量,增加创汇能力。
• (3)、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理论认为,出口的增加会导 致出口企业收入以及其他企业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生产企 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增加收入,引发新一轮消费需求的增加,最 终使国民收入产生数倍于最初出口收入增量的增加,即所谓乘数效应 。 • 在这三种理论中,第一、二种理论更多注重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长期 趋势变化,第三种理论主要考察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
世界代表国
• 2.出口导向型经济在亚洲的发展 • 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成功的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以日本为首的 东亚国家相继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东 亚各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十年的高速增长,相继实现了现代化。出 口导向型贸易战略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经济发展理论本身并没有 错,但是其倡导者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即对外贸易总是在一定 的国际经济关系中进行的,离开国际经济关系背景孤立地谈贸易 的作用,就不可能正确解释实行外向型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经济高速增长的真正原因。
经济特征 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 术相结合,发展出口商品的生产从而加速外向型经济的 发展;
阶段特征 中国处在主要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大 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服装、纺织品、一般 家电制造业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环境的 变化,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
• (三)国际贸易一些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 从目前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以下三种理论对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带 来的经济增长给予了解释,这些理论为我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提供 了理论基础。 • (1)、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按照劳动生产率 或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从事生产,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 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本国可以改善国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带动经 济的增长。 • (2)、新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 ,本国政府凭借生产扶持、出口补贴等出口激励政策和关税、配额等 进口保护手段,使国内具有动态规模经济的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或 者使具有静态规模经济的企业在市场上谋取更大份额,实现垄断利润 由国外向本国转移,增加本国的国民净福利。因此,由出口鼓励政策 带来的出口扩张,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并通过提供信息交流渠道和引 入竞争机制等途径,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实现经济 的持续增长。
中国出口导向(优先)型贸易政策的形 成背景、影响、调整方向及措施
1 2 3 4
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形成背景
经济现状分析及政府动态 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评价 经济的调整方向及措施
一、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形成背景
• 1.世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特征 在原料进口替 代的基础上发 展出口替代工 业,即把出口 替代与进口替 代结合起来 拉美(巴西, 阿根廷,墨西 哥) 原来出口初级 产品,日益增 加对初级产品 的加工出口, 提高附加值 马来西亚,泰 国,科特迪瓦 地域狭小,矿 产资源贫乏, 充分利用劳动 力资源发展劳 动密集型的装 配加工工业 亚洲“四小龙 ”
• 在1960年至1979年的19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香港为 7%,新加坡为7.4%,韩国为7.1%,台湾(1960年.1978年)为6. 6%。而同期所有中等中收入国家的此项指标仅为3.8%。接着泰国 和马来西亚也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实施出口导向模式,同样取 得了良好效果。1974年~1993年间,上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平均增长 率为7.5%,是西方发达国家的2倍。可以说出口导向模式的实施推 动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 日本、亚洲四小龙及其他国家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成功对中国起到了 很好的示范作用。
•
•
•
3.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背景
时代背景 国际
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 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连进行普通贸易都很 困难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重视重工业,导 致轻工业和农业严重 滞后
改革开放后 实行开放政策后,中国 同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 关系出现重大转机;中 国的海外市场扩大
• 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形成原因分析 • (一)极端进口替代型战略使中国经济陷入困境 • 新中国成立后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国实行的是极端的进 口替代型发展战略。在这一时期,我国大力进行进口替代工业的建设 ,一些基础原材料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当时,我国出口及贸易收汇 主要依赖农副产品及矿产品。出口的目的是为了支付基本的进口所需 的外汇,而进口则主要是为了建立自主的工业基础。这为我国工业化 进程奠定了基础。 • 然而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特别是保护 缺乏效率的工业带来的扭曲,如利息率定值过低(导致本来稀缺的资本 流向了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发展比重过大),本币定值 过高从而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强化了经济结构的二元特 征,以及在封闭自守的状况下缺乏国际交流带来的国际竞争能力低下 ,国民经济低效率运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鉴于进口替代政 策的不良影响,我国此后进口替代型政策逐步减少,出口导向型政策 不断增加,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逐渐向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转变。
• 90年代中期,我国外贸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大国贸易通常所具备的一 些特征: • ①贸易规模大型化,挤入贸易大国行列。199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 约为3400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成为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 • ②市场容量与出口供给能力空前增大,进全球贸易大国普遍的关 注。我国己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进口额超过除新加坡外的东 盟6国进口总和或东欧转型经济国家之和,亦大于墨西哥和巴西的总 和。另一方面,我国已成为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性供给者 ,纺织、鞋帽、箱包等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 • ③进出口意向开始左右或影响某些重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 国贸易不同于小国贸易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大国的供求能左右国际 市场价格,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贸易条件。如近几年我国的进 口举动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某些初级原材料和农产品国际价格的波动。 在出口供给方面,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国,左右 全球此类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作用也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