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

合集下载

黄疸的临床表现

黄疸的临床表现

黄疸的临床表现文章目录黄疸的临床表现1、黄疸的临床表现发热:黄疸伴发热多见于急性胆管炎,同时还伴有畏寒。

肝脓肿、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均有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时常先有发热,而后才出现黄疸。

腹痛:黄疸伴上腹部剧烈绞痛或疼痛者,多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

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与钝痛;肝脓肿或肝癌也可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

皮肤瘙痒:黄疸伴皮肤瘙痒者多见于肝内、外胆管梗阻(胆汁郁积)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癌肿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复发性黄疸等。

部分肝细胞性黄疸者也可伴有皮肤瘙痒,而溶血性黄疸常无皮肤瘙痒。

尿、粪便的颜色:梗阻性黄疸时尿色深如浓茶,而粪便颜色可变淡,胆道完全阻塞时粪便似陶土色。

溶血性黄疸者尿如酱油色,粪便颜色也加深;而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色轻度加深,粪便色泽呈浅黄色。

2、黄疸的病因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

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3、黄疸如何诊断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并非疾病。

对于黄疸的诊断并不难,但是鉴别诊断很重要。

只要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

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则为显性黄疸。

黄疸如何预防1、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或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应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2、妇女如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黄疸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

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酱油色尿即血红蛋白尿)
黄疸的诊断步骤
体格检查要点:
黄疸 :溶血性(柠檬色);肝细胞性(浅黄或金黄色);梗
阻性(黄绿色、深绿色或绿裼色)
皮肤改变 :胆汁淤积性(瘙痒抓痕、眼睑黄色疣、色素沉着);
肝硬化பைடு நூலகம்肝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溶血(苍白)
肝肿大 :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急性肝坏死; 脾肿大 :肝硬化门脉高压、血吸虫病、血液病、某感染性疾病 胆囊肿大:胆总管梗阻(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胆总管癌) 腹水: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
胆汁淤积性黄疸发病机制
1. 胆道阻塞 → 小/毛 细胆管破裂,胆汁 溢 出 , CB 返 流 入

2.胆汁分泌功能障碍\
毛细胆管通透性增
加\胆汁浓缩致胆盐
沉淀胆栓形成,CB
返流入血
胆汁淤积性黄疸
临床表现:皮肤呈暗黄 色。皮肤瘙痒,心动过 缓 实验室检查: CB↑
碱性磷酸酶↑ 总胆固醇↑
尿胆红素(++), 尿胆原↓ 或缺如。 粪胆素减少或缺如, 粪色变浅灰色或白陶土色。
腹痛: 持续性肝区隐痛或胀痛(病肝、肝癌、肝硬化)
发热: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溶血性黄疸;癌性黄疸;
阵发性绞痛(胆石症)、阵发性顶钻样疼痛 (胆道蛔虫)、溶血危象(腹及腰背酸痛伴酱油 色尿);无痛性进行性黄疸(壶腹部肿瘤) 其他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病肝、急性 胆道疾病及急性溶血),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肝癌、胆总管癌、壶腹癌、 重症肝炎)
发热、腹痛、黄疸(胆总管结石梗阻伴感染)
黄疸的时间和波动情况:区别梗阻性与肝细胞性黄疸 黄疸对全身情况的影响:肝细胞性黄疸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正

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鉴别诊断

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鉴别诊断

给你一个土点的方法:永远不会忘记••直”字组词——直接(直结)-一-结合胆红素.(经肝脏作用 后的了)患者曾于20年前感染病毒性肝炎,曾行过短期正规治疗。

后间断服药两次。

服药间隔 时间较长。

最近偶感右上腹隐疼。

久坐后右季肋区感钝疼。

休息后缓解。

于近日查肝功提示: 总胆红素37.7 (<20) H间接胆红素29.8 (2-17) H直接胆红素7.90 (1-7) H总蛋白83.2 白蛋白51.4 球蛋白31.8 白球比1.62 谷丙 38.6 (<40)谷草 27.8 (<38)谷丙/谷草0. 72緘性确酸酶73. 4 (<115)胆碱脂酶 8631 (5000-12500)r-谷氨酰氨转肽酶19.5 (0-40)以上肝功能结果中升高的值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对于这类长期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是什么?日 常生活中注意什么?各位给予相关解释及帮助!红细胞由血红蛋白和亚铁血红素构成,前者在肝、脾脏被分解为珠蛋白、铁、胆绿索•,胆绿素还 原成间接胆红素(即非结合胆红素因此,红细胞受破坏溶血时,出现间接型髙胆红素血症),间 接胆红素在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直接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

后者能经肾排出,前者不能。

1、 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疟疾、新生儿黄疸等。

2、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増高:肝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 滞综合征等。

3、 三者均增髙: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血中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UC 、结合胆红索9CB)和6-胆红素。

成人每日平均产生2 50、350吨胆红索,其中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另25%主要来自骨髓未成熟 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

UCB 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通过 肾小球滤膜。

UCB 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 。

一表看懂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一表看懂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病史有溶血因素可查,有类似发
作史肝炎或肝硬化病史结石者反复腹痛伴黄疸,
肿瘤者常伴消瘦
症状与体征贫血、血红蛋白尿、脾肿大肝区胀痛或不适,消化
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黄疸波动或进行性加重,胆囊肿大,皮肤瘙痒
胆红素测定UCB↑UCB↑CB↑CB↑
CB/TB 《20% 》30% 》60%
尿胆红素(-)(+)(++)
尿胆原增加轻度增加减少或消失
ALT、AST 正常明显增高可增高
ALP 正常可增高明显增高
其他溶血的实验室表现,如网织
红细胞增加
肝功能检查异常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超声引导肝穿刺活检对不明原因肝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超声引导肝穿刺活检对不明原因肝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os d ,weecl ce ic u e2 0 . h ains optzt nw r r h no ew e na eae P rua e u rn h p t r ol tdsn eJ n 0 9 T ep t t’h s ii i eemoeta n e ko v rg . ec t o sta se ai e e la o n e
aoel a adc t uk o nr ln. t l r j nlewh nn w  ̄s s c u a l i Po Ke od ur on - i d ea c an c i nnw aos i s fi r ians yW rs la udg d ;h pt ud ewt u k o rs n ;b pyo v ;d g oi t s u e ij i h n e o le s
gx a g og 20 0 C i u nG ndn ,53 0 ) h t a n
Abt c Obet e odsus h l i l au f lao n—uddl e i s eac an i i n nw a sr t a jc v :T i s e i c e t su dgie vr o yi hp t u d ewt u ko nt ・ i c t cn av our l i bp n ij c h e
bo s a o e a d a ay e , w t a d a tmae ip y g n a d 1 / 8 c t n e d e . s l : D f i ah lg c ld - ip y w sd n n l s n d i B r u o t b o s n 6 1 G u t g n e l s Re u t h d u i s e n t p to o ia i i e a n ss w r d o t e t s e rw o 2 a e . e o sc mp iain c u r d Co cu in: U ta o n . i e v r g o i e ema ef m I su sd a n f m 9 c s s Nos r u o l t s o c re . n l so r l i r i c o l s u d g d dl e r u i bo s s s f T e ci ia p l ai n o l a o n — i e v r ip yi au b ewh n i i d f c t o ma e d a n s o e — ip y i a e. h l c l p i t fut s u d g d d h e o s v a l e i u k g o i f r p n a c o r u b s l ts fl t i i s h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过多而引起的。

黄疸可以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这是因为胆红素在皮肤和黏膜中沉积的结果。

黄疸的类型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病因,黄疸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并提供一份黄疸鉴别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而释放大量胆红素到血液中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深黄色,并且伴有贫血和溶血表现。

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等。

鉴别溶血性黄疸的关键是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沉等指标。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或肝外胆道的梗阻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而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明显的黄色,伴有尿液深黄和粪便颜色变浅。

常见的原因包括胆石症、胆管狭窄、胰头癌等。

鉴别阻塞性黄疸的关键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明确梗阻的位置和原因。

三、肝细胞性黄疸:四、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的黄疸,通常由于新生儿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不成熟或溶血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黄色,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鉴别的关键是通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其他病因的排除来确定。

总结: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及其鉴别方法。

正确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黄疸的类型和鉴别方法,及时就医治疗,保障自身健康。

【这里还可以加入一些预防黄疸和早期诊断的建议,以及对不同类型黄疸的治疗方法的介绍】。

第二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色。

黄疸通常是指胆红素在体内过量积聚所致,常见于肝脏疾病、胆道疾病和溶血性疾病等多种情况。

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

项目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 肝炎病毒标记物常(+) ● 异型输血、恶性疟疾等
部位:在巩膜最易观察到,但皮肤、舌系带亦可。
ALP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 血清转氨酶可↑↑
● 肝活检示肝损伤 ● 胆管内因素:如结石
● 珠蛋白异常 ● 尿Bili(+)、尿胆原↑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
特征
病因
★ 肝细胞性黄疸
网状内皮系统
无效的 血红素形成 (旁路)
胆红素生成较多
图 正常胆红素代谢
衰老的红细胞的 分解代谢80 %
肝脏
肝内血红素 组织血红素
转运胆红素能力不足 胆红素+血浆白蛋白------血液内
重吸收后 肠 90% 肝

肠肝循环增加

10%
肾脏
尿:尿胆原 门V (0-4毫克/日)
胆红素+Y、Z蛋白 光
结合作用
面 肝功能不足 内
结合胆红素
质 网
------肝细胞
毛细胆管
葡萄糖醛酸
结合胆红素 90%
细菌作用
----肠腔 0-葡萄糖结合物
尿胆原80% 排 0-木糖结合物
出 粪:尿胆原(40-280毫克/
黄疸的分类
按病因发病学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
肝内胆管阻塞 肝外胆管阻塞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 病毒性肝炎 ● 中毒性肝损伤 ● 肝硬化 ● 急性脂肪肝
血液 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网状内皮系统 红细胞 血红蛋白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积聚 胆道系统阻塞水平

黄疸的诊断

黄疸的诊断

整理ppt
1
发病机理
一、胆红素的来源: 已知胆红素由血红蛋白中血 红素(heme)转化而来,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 约250~350mg,其中80%~85%来自循环中衰 老红细胞。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每日约有1% 衰老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脾脏、骨髓、肝脏) 内被裂解,释出血红蛋白(每日4~6g)。血红蛋 白中血红素经血红素加氧酶作用转变为胆绿素, 胆绿素再由胆绿素还原酶催化成胆红素。一克血 红蛋白能生成34mg胆红素,余下小部份(15~ 20%)胆红素并非来自衰老红细胞,故称旁路性 胆红素;来源有二,一为骨髓,另一为肝脏。
整理ppt
19
8.血清酶学检查
血甭酶活力(简称血酶)测定对黄疸的病 因诊断可有一定帮助。临床上常用的血酶 有两大类:①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类,主 要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及门冬近酸 氨基移换酶(AST)等,②反映胆道病变的 酶类,如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 肽酶(GGT)。
整理ppt
整理ppt
22
(二)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慢性活动性肝炎时IgG明显 增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IgM显著上升。 肝外梗阻时,免疫球蛋白则为正常。
整理ppt
23
2.甲胎蛋白(AFP):正常成人血中AFP含 量极微(<20ng/ml)。
整理ppt
24
3.自身抗体测定 :免疫荧光试验测定黄疸 病例线粒体抗体的阳性率不一,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约为95%,慢性活动性肝炎为 30%,而长期肝外梗阻者偶呈阳性。(< 5%)。整理ppt Nhomakorabea4
发病机理
四、胆红素的结合: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 胞内质网内,经醛糖酸移换酶的作用与葡 萄糖醛糖酸结合而成结合胆红素。

黄疸的鉴别诊断与诊断思路

黄疸的鉴别诊断与诊断思路

黄疸的鉴别诊断与诊断思路1.病史采集(1)年龄与性别:婴儿期黄疸常见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管闭锁),两者的鉴别见表4;儿童期至30岁以前,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年龄;30~50岁男性是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高发人群;50岁以上是肿瘤高发期,男性胰头癌较多见,女性胆管癌较常见。

(2)黄疸特征:①了解皮肤、黏膜发黄与饮食的关系,以便与高胡萝卜素血症等进行鉴别;②黄疸起病情况:如起病急或缓,是否有多人同时发病。

同时多人发病常见于病毒性肝炎;③了解黄疸持续的时间与波动情况,有利于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④黄疸对全身状况的影响:肝细胞性黄疸的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者一般情况良好。

(3)伴随症状:①黄疸伴发热: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急性溶血性疾病、大叶性肺炎等。

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性疾病可先有发热后出现黄疸;②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多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为夏科三联征,提示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③黄疸伴肝大: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胆道阻塞,而肝脏明显肿大、质地硬、表面不平,则更多见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④黄疸伴胆囊肿大:提示胆总管阻塞,常见于胰头癌、壶腹癌或胆总管癌等;⑤黄疸伴腹水:多见于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4)诊疗过程问诊:患病以来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如血常规和末梢血涂片、尿常规、粪便检查、肝肾功能、血胆红素测定、腹部B超及CT等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如何?是否接受过任何治疗,具体治疗措施?疗效如何?(5)发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如何:如饮食、尿性状及尿量、粪便颜色、睡眠情况,体重有无明显变化等。

(6)既往史:有无肝炎病毒感染及肝胆疾病史、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史、与毒物和药物接触史、不洁饮食史、饮酒史、疫水接触史及输血史等。

《诊断学》 第十六节 黄疸

《诊断学》 第十六节  黄疸

第十六节黄疸黄疸(jaundice)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1/L(0.1~1mg/dl)。

胆红素在17.1~34.2μmo1/L (1~2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 μmol/L(2mg/d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

引起黄疸的疾病很多,发生机制各异,全面理解胆红素代谢过程对黄疸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一巨噬细胞破坏,降解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红素和珠蛋白,血红素在催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胆绿素,后者再经还原酶还原为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由红细胞破坏生成的血红蛋白约7.5g,生成胆红素4275μmo1(250mg),占总胆红素的80%~85%。

另外171~513μmo1(10~30mg)的胆红素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与肌红蛋白等),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bypass bilirubin),约占总胆红素的15%~20%。

上述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与血清清蛋白结合而输送,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不出现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血循环运输至肝后,与清蛋白分离并经DiSSe间隙被肝细胞所摄取,在肝细胞内和Y、Z两种载体蛋白结合,并被运输至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部分,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或称结合胆红素(conjLtgated bmrubin,CB)。

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人肠道后,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形成尿胆原(总量为68~473μmo1)。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黄疸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为皮肤、黏膜、巩膜体液等黄染,主要是由于肝脏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过程。

临床结合发病原因将黄疸分为肝细胞性、溶血性和非溶血性几种,在这几种类型中,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是临床常发生的一种,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出现病变后,在对胆红素的一系列摄取、排泄等能力有所下降,引起肝细胞功能障碍,从而病人出现肝细胞性黄疸症。

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病原因较多,其中酒精性肝病、病毒性和药物性肝损伤均会引发肝细胞性黄疸,其中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高达90%。

肝细胞性黄疸由于对胆红素摄取、排泄等过程出现功能障碍会引发血游离胆红素提高,而且因为肝细胞发生肿胀,导致胆红素反流至血液循环内,从而增加了血清与胆红素结合几率,致使血清内胆红素含量较高,胆素原经循环至损伤的肝后由尿排出,所以在临床特征中,肝细胞性黄疸血液中、尿中的胆红素较高。

肝细胞性黄疸性由于发病原因较多,临床表现有相同点,部分表现有所差异。

肝细胞性黄疸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特征,急性肝细胞性黄疸还有持续高热、肌肉酸痛等症状,病毒性肝炎的肝区痛和消化不良等,而慢性肝细胞性黄疸临床症状还伴有脾肿大、蜘蛛痣、出血以及腹水等。

黄疸典型的症状表现在皮肤、黏膜、巩膜体液等黄染,部分患者皮肤出现瘙痒等症状。

肝细胞性黄疸的胆红素含量的升高分为结合型和非结合型两种,两者均表现为分布匀称,表现为金黄色,因病人脸部毛细血管扩张,由此表现为红色,又被称之为也“红黄疸”。

原发病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黄疸对病人的危害程度,比如病原感染、肿瘤、或损伤等会导致肝功能损害程度有所差异,从而胆红素积累水平不同。

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特征有皮肤、黏膜、巩膜体液等黄染,一些病人伴有皮肤瘙痒、梗阻性黄疸等。

肝细胞性黄疸对机体损伤最为严重是胆红素脑病,若血液内的非结合胆红素含量在342μmol/L(20 mg/dl)以上时,脑部组织易受游离胆红素侵入,由此导致脑部神经细胞核和基底核损伤。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检验指标鉴别诊断、高胆红素治疗及抽血注意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检验指标鉴别诊断、高胆红素治疗及抽血注意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检验指标鉴别诊断、高胆红素治疗方法及抽血注意事项黄疸是由于血清总胆红素(TBIL)含量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胆红素为 1.7-17.1umol/L。

当胆红素在17.1-34.2umol/L,但肉眼无见黄疸,临床不易察觉,此时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胆红素超过34.2umol/L称为临床黄疸。

经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DBIL),又称结合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胆红素称为间接胆红素(UBIL),又称非结合胆红素黄疸又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包括先天性溶血性黄疸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黄疸。

其颜色主要是浅柠檬色。

发生机制: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临床特点:血清总胆红素增加,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而直接胆红素代偿性升高,至肠道内尿胆原增加,粪胆原随之增加,粪色加深。

急性溶血时可发热、头疼、寒战、呕吐,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有急性肾衰竭。

患者,女,36岁,体检时发现胆红素项目异常,后经诊断为溶血性黄疸,病因在查找中,该患者总胆红素55.9umol/L>34.2umol/L,属于临床黄疸,间接胆红素升高远远大于直接胆红素(51.7umol/L>4.2umol/L),符合溶血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各种是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均可导致黄疸的发生,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等。

其颜色主要是浅黄色至深黄色。

发病机制:由于肝细胞的损伤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功能降低,因而血中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加。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杨敏;卢明芹【期刊名称】《实用肝脏病杂志》【年(卷),期】2018(21)2【摘要】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症状和体征,表现为患者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通常因肝脏损伤引起,根据病因不同可将其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梗阻性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其中肝细胞性黄疸最常见。

肝细胞性黄疸是因肝细胞病变造成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

凡能造成肝细胞功能障碍,影响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泌的疾病均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各种肝实质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全身感染性疾病导致的肝脏损害(如败血症、疟疾、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布鲁菌病、结核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等)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肝脏肿瘤等,其中病毒性肝炎约占肝细胞性黄疸病因的90%以上。

【总页数】3页(P160-162)【作者】杨敏;卢明芹【作者单位】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ADA、ALP、GGT血清水平对肝细胞性黄疸与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效能 [J], 谢军;褚玲;程德芹;石冬敏2.结肠治疗机治疗55例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的护理体会 [J], 赫英雷3.ADA与γ-GT检测在鉴别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应用 [J], 盛学清;向长春4.血清腺苷脱氨酶在肝细胞性黄疸与阻塞性黄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J], 蒲泽宴;刘仲魁5.肝细胞性黄疸和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药物治疗进展 [J], 徐京杭;于岩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黄疸分类及病因
肝前性黄疸是由于血液内异常增多的非结合型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结合能力而发生的非结合型胆红素升高型黄疸。非结合型胆红素是脂溶性的,无法通过尿液排泄,但是可透过血脑屏障危害神经系统。肝前性黄疸主要是因溶血性疾病造成的,例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白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大部分黄疸患者病因是肝细胞性或肝后性因素。肝细胞性黄疸的常见病因是:各种嗜肝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肝病黄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及肝病、各种中毒性肝炎、罕见代谢性肝病(Wilson病及血色病)、原发性肝癌等。肝细胞性黄疸临床特征是血清结合型胆红素和非结合型胆红素测定值均升高,并且患者尿液及粪便的颜色正常。尽管白陶土样大便及尿色变浅是肝后性黄疸的典型表现,但在许多急性肝病病程中也出现一过性的大、小便颜色变浅,因此大、小便颜色改变不能作为诊断肝细胞性黄疸的依据。
(一)血清学检查 ①血清总胆红素、结合型胆红素、非结合型胆红素测定,有助于黄疸分类和鉴别;②ALT、AST检测,升高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患者;③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提示胆汁淤积或胆道疾病,有助于与肝细胞性黄疸鉴别;④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提示慢性肝炎肝硬化;⑤PT及PTA:肝细胞损害,肝功能损害;⑥AFP及肿瘤标志物:有助于原发性肝癌诊断。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
朱 强 山东省立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高胆红素血症是指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正常胆红素浓度上限17.1μmol/L以上。黄疸成为可见体征是指胆红素沉积在人体巩膜、皮肤黏膜并使其染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发现。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值在17.1~34.2μmol/L时,查体看不出黄疸,被称为隐性黄疸或者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值超过34.2μmol/L时,查体可发现黄疸,被称为显性黄疸。黄疸可以依据发生原因分为三类:分别是肝前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肝后性黄疸(梗阻性黄疸)以及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包括: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iar综合征、Rotor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
肝后性黄疸亦被称为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由于各种病因的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或受压导致肝细胞合成的结合型胆红素无法排泌入胆道而进入血液及胆总管结石,慢性胰腺炎、胰头部肿瘤、胆管手术后狭窄;罕见的胆道出血阻塞胆管;肝吸虫或胆道的蠕虫病等;胆管本身或胆囊的恶性肿瘤(胆管癌)、胰头癌、十二指肠壶腹或乳头癌。临床特征为:黄疸,皮肤瘙痒,白陶土样大便,小便变深。
对黄疸患者查体时应包含以下内容:①黄疸的深度,肝细胞性黄疸呈浅黄色或金黄色;②皮肤抓痕,部分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可见皮肤瘙痒抓痕;③慢性肝病的体征,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有助于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④肝脏查体:大小、形状、表面;⑤胆囊大小;⑥脾脏大小;⑦腹部包块、腹水。
对疑似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应做以下辅助检查。
二、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
疑似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在采集病史时一定要包含以下内容:①年龄,肝细胞性黄疸多见于成年人;②起病情况与病程;③黄疸持续时间,既往是否发生过黄疸;④是否伴腹痛,伴持续性肝区隐痛或胀痛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⑤妊娠史;⑥是否伴寒战、发热以及其他症状,寒战、发热常见于胆系感染引发的黄疸;⑦是否伴皮肤瘙痒,胆汁淤积性黄疸出现明显瘙痒,肝细胞性黄疸出现轻度皮肤瘙痒,溶血性黄疸不伴皮肤瘙痒;⑧药物暴露史,氯丙嗪、对乙酰氨基酚可导致药物性肝病引发肝细胞性黄疸;毒物接触及职业暴露史,四氯化碳、砷、汞等肝毒性物质致中毒性肝炎并引发肝细胞性黄疸;⑨胆道手术史;⑩是否伴厌食及体重下降、贫血;尿液和粪便的颜色;.与肝炎患者的接触史,有传染性肝炎密切接触史,应考虑肝细胞性黄疸诊断;不洁注射史、输血史、吸毒史、疫区接触史、饮酒史,有助于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六)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通过造影显示整个胆道系统,鉴别肝内外胆管阻塞,明确胆管阻塞部位、程度及范围。
(七)肝组织活检 综合病史、体征、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对肝细胞性黄疸做出正确诊断。
(二)B型超声检查可用于了解肝脏本身器质性病变,鉴别肝内或肝外胆道梗阻。
(三)CT检查 肝包膜光滑程度,肝内胆管扩张程度,肝内占位性病变范围。
(四)磁共振成像对肝的良恶性肿瘤鉴别比CT优越,检查代谢性及炎症性肝病,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显示胆胰管走向、直径、有无阻塞。
(五)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有助于明确胆道或胰腺的各种良恶性梗阻性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