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元气实体思想的内涵实质
戴震的治学思想
戴震的治学思想由宋至清初,思想界主流绕了一个圆圈:“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程朱理学”。
清初学者阎若璩曾在《潜邱札记》中指出清初学风的三个弊病,即陋、俗、虚。
为突破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人们思维方式上所设置的藩篱,戴震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戴震幼年从学时就对宋元以来理学家随意解释经传、歪曲孔孟学说的原旨感到不满,对其宣扬的明心见性、明道穷性、主静主敬的那一套求学途径极不赞同。
他指责“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贤圣立言之见,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
其于天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而事情原委隐曲,实未能得。
①”他决心通过治经来还先儒的本来面目,揭穿宋明理学家托名诠经、实为乱经的实质。
他指出:“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其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乃可得之。
2”这是针对宋儒妄谈义理、轻视训诂之学而提出的。
他十分重视对名物的考证,主张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了解古代经书的涵义,如他说:“凡故训、音声、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恶是非,以及阴阳气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实。
3”所以戴震强调治经要获得“十分之见”,。
所谓十分之见,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
本末兼察。
若夫依于传闻以拟其是,择其众说以裁其化,出于空言以定其论.,据以孤证以信其通,虽溯源可以知源,不目睹渊泉所导,循根可以达杪,不手披枝肆所歧,皆未至十分之见也。
4”在这里,他强调学者治经必须“巨细毕究,本末兼察”,所得结论要合乎客观规律,经得起多方验证。
他教授生徒时,鼓励弟子独立思考,从疑章难句中发现问题,敢于怀疑旧注,责难先儒。
他纠正了许多后世对先秦经传的附会解释,在学术上多发古人所未发。
戴震对当时学人或称新立异哗众以扬名,或迎合名家附骥以得利的治学态度极为不满。
他指出“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有名之见,其弊二,非掊击前人以自表爆,即依傍昔儒以附骥尾。
二者不同,而鄙陋之心同。
戴震关于儒学治学旨归的辨析
戴震关于儒学治学旨归的辨析
摘要:
一、引言
二、戴震的儒学治学思想
1.尊重经典
2.以实践为基础
3.强调“性”与“情”的统一
三、戴震儒学治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1.对当代儒学研究的启示
2.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四、结论
正文:
戴震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儒学家,他关于儒学治学旨归的辨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戴震的儒学治学思想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戴震主张尊重经典。
他认为儒学的根本在于经典,只有深入研究经典,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思想。
戴震主张回归原典,对经典进行严谨的考据和解读,从而为儒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观点对当代儒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醒我们在研究儒学时,应充分挖掘经典的价值,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
其次,戴震强调儒学治学应以实践为基础。
他认为,真正的儒者应该将儒
家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戴震主张通过实践来检验儒学理论,使之更加接近现实。
这一点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借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最后,戴震强调“性”与“情”的统一。
他认为,“性”是人的本质,“情”是人的情感,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戴震主张在儒学研究中,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实现“性”与“情”的和谐统一。
这一观点为当代儒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儒家思想。
综上所述,戴震关于儒学治学旨归的辨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
论述戴震的主要思想、着作及其影响一主要思想教育思想: 1,但却,“人虽有智有愚”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
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大致相近”,。
“虽愚必明”乎圣人之神明”。
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
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他认为学生首当通经,这是学问的根本,他说:”以适于化理。
在学习方法上,戴震反对死记硬背或生吞活肃的“食而不化”的办法,认为“食而不化”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他主张自学自得。
“其得于学,不以人蔽已,不以已自蔽,不为一时之此外,戴震反对沽名而学。
他说:”认为为学者不应为了表现自己而挟击前人,也不应依傍过去人物,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作前人的尾巴;不应以先入之见为主,也不应私智穿凿附会。
凡此都是说要注重独立思考。
而独立思考又必须“实事求是,不主一家”哲学思想2“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他坚持“气化即道”的宇宙观,谓:”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永不停息的运动构成了道的“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并且说:道。
.真实内容。
、“生生者”与“生生而条理者”以及“自然”他重新梳理了“化之原”与“化之流”、“变,“本然”的关系,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必然”、。
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即“理”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天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于是,人合一”的境界:基于本然之德,归于必然之常,以全其自然之顺。
“就事求理”主要理学思想,可分为以下四种:?的自然观。
“气化即道,理到气中”“理欲统一”的伦理观。
的认识论。
“自然人性论”,训诂学思想3“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
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
《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摘要:基于学界对此议题涉猎不多,本文就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进行思考,以期探寻戴氏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助益当前公民理想人格塑造,在戴氏看来,凡天地、人物、事为等“实体实事”(“自然”)之中都有“理”的存在,这个“理”实为它们本身存在的“必然”之“则”(规律、制度或准则等),戴震人格理想既有对孔孟儒学理想人格的吸收与继承,也有对宋明理学与老庄释家理想人格的批判反思,体现了戴震人格理想的传承性、创新性、批判性与超越性等特征陶武摘要:人格问题一直为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关注。
乾嘉汉学主将戴震从三个方面诠释儒家理想人格内涵:士者以究心学术、心系民生为本,君子以仁欲兼得、闻道教化为要,圣人以仁智中和、自然无失为归。
戴震理想人格思想呈现了传承与创新、批判与反思、超越与局限等特征,并在理想人格培养的基本原则、有效途径和信心源泉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独到之处。
对此论题的研究于探寻戴氏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促进当前公民理想人格塑造应当有所助益。
关键词:戴震;理想人格;诠释;特征;启示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0)03-0100-006人格问题一直为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关注。
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的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理想人生境界。
儒家哲学认为:“人是群体的人,个人应服从家庭和国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达到人格的完善。
”[1]身为乾嘉汉学翘楚,戴震更为关注义理之学,他秉承“正人心之要”的夙愿,致力儒家理想人格的诠释与践履。
基于学界对此议题涉猎不多,本文就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进行思考,以期探寻戴氏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助益当前公民理想人格塑造。
一、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化中人们最推崇的人格范型,这种人格范型最典型地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
”[2]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最为推崇理想人格构建。
元气论和气本论
元气论和气本论一、定义1.元气论:元气论是一种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元气所构成,以元气为世界本原的学说。
2.气本论:气本论是强调“气”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及宇宙万物运动变化都依赖于“气”的变化的哲学理论。
二、历史背景1.元气论:元气论起源于先秦时期,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的杨朱、北宋的张载等。
其发展与古代的自然科学、医学等密切相关。
2.气本论:气本论的发展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戴震等。
这一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三、哲学思想1.元气论:元气论强调元气的自然属性,以及其在宇宙生成和运动变化中的决定作用。
它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元气所构成,以元气为世界本原。
2.气本论:气本论强调气的本体地位,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所构成,且气的运动变化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本原。
它特别强调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四、代表人物1.元气论: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的杨朱、北宋的张载等。
杨朱认为万物由元气组成,张载则提出了“太虚即气”的观点。
2.气本论:代表人物有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戴震等。
王阳明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戴震则主张“气化即道”。
五、现代应用1.元气论:现代医学运用元气论指导医学实践,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元气的推动和激发。
同时,元气论也影响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气本论:现代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借鉴气本论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此外,气本论也在企业管理、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六、意义与价值1.元气论:元气论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现代医学、自然科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它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自然科学、医学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2.气本论:气本论深化了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为现代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提供了哲学指导。
此外,它对现代企业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也有启示作用。
国学经典解读 戴震研究专题(五)理欲之辩:义理之学的价值核心 下
国学经典解读戴震研究专题(五)理欲之辩:义理之学的价值核心下三.自然与必然:对理、欲思想的深层次诠释在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概念所确定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有所扩大或缩小,加上中国传统的经典诠释特点,对一个特定的概念范畴,往往是不同的思想派别或不同的思想家都在使用它,因而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思想派别那里,就往往有不同的含义,这是一种思想现象;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个概念范畴由于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涵义所限,它往往很难传达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因而不得不采取许多“辅助”的方法来说明、诠释这一概念。
戴震的理欲思想就是在这一层面上来使用的。
戴震的理欲思想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内容,戴震为了更深入更形象更准确地揭示其理欲思想的丰富内容,戴震又从一个侧面即物与则、自然与必然的角度来深化其理欲思想,通过戴震对理欲思想所做的补充说明,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把握戴震理欲思想的精髓所在。
1、一个新的视角:“自然”和“必然”18世纪的中国思想界,虽考据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但程朱理学作为影响中国社会达数百年之久的官方意识形态,尽管已遭到明中叶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不同思想家、不同学术派别的猛烈抨击而日呈衰颓之势,但在社会日常生活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中,程朱理学仍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戴震提出的关于自然、必然关系的伦理思想,正是与程朱理学宣扬的“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存天理,灭人欲”、“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等观念针锋相对的。
程朱理学以“天理”作为衡量、评判一切思想行为的价值标准,从根本上限制了人的自然情欲的合理发展。
戴震坚决反对这种荒谬的观点,他指出,人欲与天理问题,实际上就是自然与必然的问题。
欲、理之极致便是自然、必然。
人的自然情欲是人们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前提,脱离了人的自然情欲,一切将无所归依,宋儒所谓“理”也便无存在之基础。
戴震指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
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
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
[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元气实体思想构成了戴震义理之学的价值源头和逻辑起点,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
戴震义理之学的思想宗旨决定了戴震必须把探索的视野由自然的层面转向社会的、政治的层面。
戴震论“性”,是展示其进步伦理观和思想启蒙意义的重要方面,是戴震义理之学的核心内容。
戴震从元气实体的本体论观点来规定人性,反对宋儒以所谓“天理”来“凑泊附著以为性”,把其人性理论建构在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
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
具体说就是,戴震论“性”,是其元气实体思想在整个社会政治、伦理领域的充分展开。
本文将从戴震对“性”所做的价值规定及“性”所具有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等特征方面做一总体分析和评价。
一.心性实体:以“血气心知”为存在基础戴震反对宋儒把“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不是二分的,而是一元的,“血气心知”就是“性”的实体,即戴震所谓“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
[1]“性”不是空疏超然之“性”,而是建构在“血气心知”基础之上的“性”;“性”不是来自“虚”,而是来自“实”。
戴震在《读孟子论性》、《读易系辞论性》以及在其“正人心之要”的著作《孟子字义疏证》中,都用大量篇幅多层次多角度地论述了有关人性的思想,提出了其系统的自然人性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自然本质和价值内涵,成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学说的集大成者。
人与人性问题是自远古以来人类社会不断追寻和探讨的人生问题之一。
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对人与人性问题的探讨可以说是构成中国博大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石,哲学论文《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
◆分享好文◆戴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思想大师,在其义理之学思想体系中,也必然十分重视对人与人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那么,戴震是如何看待“人”的呢?在戴震所处的时代,“康乾盛世”掩盖下的是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解体,各种弊端日渐显露,封建体制下的“人”越来越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尽管有明清之际涌起的一股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思潮,但这股思潮很快即成为空谷足音,成为一种历史的绝响。
戴震理欲观探析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戴震的生平与思想背景•戴震的理欲观概述•戴震理欲观的核心内容•戴震理欲观的现代意义•戴震理欲观的局限与不足•戴震理欲观的影响与发展•结论与展望目录01戴震的生平与思想背景1戴震的生平简介23戴震,原名戴秉权,字震,号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皖派代表人物。
戴震出生于一个手工业家庭,自幼聪敏好学,10岁应童子试,15岁应乡试,16岁中举人。
戴震曾先后在南方多所著名书院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
戴震所处的时代背景此时,儒家思想已经高度发展,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理学逐渐暴露出其弊端。
戴震生活在清代中叶,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戴震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他的思想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戴震的思想来源戴震的思想来源复杂,既包括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包括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
戴震对佛学也有研究,并深受其影响。
此外,戴震还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也是他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01020302戴震的理欲观概述理欲观的定义与内涵定义戴震的理欲观是一种对理性和欲望关系的看法,他认为理性与欲望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存在内在的统一性。
内涵戴震强调理性和欲望的相互依存和转化,认为只有通过满足基本的欲望才能实现真正的理性,同时理性和欲望的统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理欲观的理论基础以气为本情欲归仁血气心知理欲观的历史地位对传统理欲观的突破对现代哲学的启示03戴震理欲观的核心内容理欲平衡是指个人的欲望和社会的规范、道德相协调。
在戴震看来,人的欲望是合理的,但需要通过社会规范和道德来进行调节。
协调理欲意味着既不能完全压抑欲望,也不能放纵欲望。
要使欲望与道德规范相协调,需要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理欲的平衡与协调VS理欲的动态平衡与变化理欲的实践与应用戴震认为,理欲观具有实践和应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不断调整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
试析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戴震被誉为“儒学复兴”的先驱,他倡导“大同理想”,提出理想境界是“至诚、至明、至洁、至真”的,“理欲”则是戴震哲学的核心。
他认为,理欲即“理想的愿望”,是一个可以驱动人们前行并拓展人类文明的动力。
戴震的理欲观对于今天的社会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想象与探索过程中。
下面,我将通过阐述戴震的理欲观及其意义,并举例说明戴震的理欲观在当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一、戴震理欲观的内涵戴震将“理想”与“欲望”结合,将理念和行动紧密关联起来,提出了“理欲”的概念,强调理念和行动的内在统一和互动。
他认为,“理欲”是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和人类进步功能的理念行动,既体现了人的自我本体,又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换句话说,“理欲”是一种目标导向的、具有动力性的理念行动,是一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动机。
二、戴震理欲观的意义历史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文明始终在不断地演化和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理念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正是戴震理欲观的意义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说明:1、理念与行动的动态互动戴震将“理想”与“欲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二者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
在他看来,理想的实现需要行动来支持和驱动,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则需要理想的引领和指导。
因此,构建一种理念与行动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理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理念与行动的相互激发在戴震的理欲观中,理念和行动的相互关系不仅是一种互动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激发力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欲望,理想的实现需要行动的支持和推进,行动的目标和方向则需要理想的引领和指导。
因此,理念与行动之间的相互激发可以加速理想的实现,促进行动的顺利推进。
3、理想的价值取向戴震认为,“大同”的理想境界是“至诚、至明、至洁、至真”的,他发明了“志君者弘大同”的口号。
这样的理想境界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基本品质,帮助人们认识到自我本体的完美,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最新-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 精品
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发布时间2019-1-22作者王杰第一、二章我们对戴震义理之学形成与确立的前提、原则方法等做了一定篇幅的叙述和铺垫,目的是为了引申和说明戴震义理之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影响。
因此,从本章开始,本文将遵循戴震义理之学的内在思想逻辑结构,对戴震义理之学的理论表现形态棗即从自然哲学元气实体论过渡到社会伦理哲学人性论、认识论再过渡到政治哲学理欲统一论做一较为全面系统的剖析和论述。
一.对理学超验本体论的否定1程朱杂袭释老以立说程朱理学在吸收、融合了儒、释、道思想的基础上,在思维水平和理论框架上超越了孔孟以来的传统儒学,建构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在建构起了其理学思想体系后,又不失时机地对释老思想特别是对释老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批判。
程朱对释老批判驳难的言论在其论著中俯拾皆是。
理学对释老的批判不可谓不尖锐,也不可谓不深刻,程朱把儒者以理为不生不灭,释者以神识为不生不灭[1]作为儒、释区别之标识。
但是,理学在对释老进行批判的同时,自己却不自觉地先入为主地陷入了释老的本末倒置的思维模式之中。
可以说,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根本之点就在于从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升到了本体论的层面,对一切社会政治、伦理现象寻找最终的价值本体。
理学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则主要得益于释老思维特征的影响。
对这一点,理学并没有自觉的意识。
朱熹说吾儒心虽虚而理则实。
若释氏则一向归空寂去了。
[2]朱熹把自己的理看作是实理,而认为释老所言皆空皆无,就像终日吃饭,却道不曾咬着一粒米;满身着衣,却道不曾挂着一条丝[3]一样。
朱熹似乎把儒言有与释言空、道言无作为区别两种学说之根据,但事实上,朱熹对释老本体论之批判,却没有跳出??;儒者以理为不生不灭,释者以神识为不生不灭。
孰不知,程朱所标榜之理,与释、道之空、无究其本质无任何区别,只是在称谓上有所不同而已。
第五节 戴震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戴震,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今属屯溪市),生于公元1723年,卒于 公元1777年。其出身贫苦,年轻时随父经 商,后来主要靠教书维持生活,晚年参加 过《四库全书》的编写工作。他对古代文 字、音韵、天文、地理、历算均有过深入 研究,在训诂考据方面有很高成就,开创 了乾嘉朴学(质朴之学)中皖学派。
首先,他肯定了“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气有阴阳,由于阴阳之气的变化流 行,生生不已,从而产生人和万物。总之, 万物统一于气。 其次,他对“道”作了唯物主义解释,他 认为道就是万事万物及其实体的运动变化 的过程。 其三,对道与器,理与气的性质及关系作 了唯物主义解答。
但是,戴震自然观存在局限性。
二、伦理学说和社会政治思想
戴震依据自己的自然人性论,首先肯定 “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 气心知之自然也”,又说“欲,生于血 气”,也就是说,有了生命就自然会有各 种要求生存的欲望感情,把人性的内容规 定为血气心知所固有的欲、情、知。
戴震从自己的人性论出发,对人欲所作了 充分肯定,认为人欲的存在是合理的,不 可断绝的,因为如果无物质欲望,也就无 法生存下去,人欲的存在是天然合理的, 不仅不应受到指责、压制,而且应该视为 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力量。 对于人欲,戴震认为是合理的,但又不是 主张人欲横流,漫无边际,相反,他认为, 人生在一定社会中,欲望也必然受到一定 限制。
戴震一生著述较多, 除自然科学和文字 训诂方面的专著外, 主要有《原善》 《绪言》《孟子私 淑录》《孟子字必 疏证》和《答彭进 士允初书》等哲观上,戴震反对朱熹“道即 理”“理在气先”“理生气”的唯心 主义观点,赞同张载的“气有阴阳” 的唯物主义学说,提出了“气化即 道”“道即阴阳气化”“气化流 行”“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命题。
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
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摘要】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本文从引言、逻辑学作为戴震义理之学的基本方法论、戴震对神学和哲学的结合、戴震对“元气实体”概念的阐释、戴震义理之学的实践路径以及戴震对世界观的建构这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戴震的思想深受儒学、道家和儒教影响,提出了“元气实体”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通过对戴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他的义理之学思想,了解他对于宇宙万物的看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指导意义。
结合整个研究内容,形成对戴震思想的全面认识,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戴震, 研究专题, 元气实体, 义理之学, 逻辑起点, 逻辑学, 神学,哲学, 实践路径, 世界观, 引言, 结论1. 引言1.1 引言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之一。
他提出的“义理之学”主张,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戴震的逻辑起点入手,深入探讨他对“元气实体”概念的阐释以及其对世界观的建构,从而揭示戴震的思想体系在当代仍具有启示意义。
在戴震的理论体系中,逻辑学被视为他的义理之学的基本方法论。
戴震认为,逻辑学不仅是一种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更是一种推理和判断的基本技能。
通过逻辑学的训练,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戴震在其义理之学中大力倡导逻辑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经过逻辑思维的检验和论证,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知识体系。
戴震的义理之学以逻辑学为基础,通过对神学和哲学的结合、元气实体概念的阐释、实践路径的探讨以及世界观的建构,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的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戴震义理之学的各个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贡献。
2. 正文2.1 逻辑学作为戴震义理之学的基本方法论逻辑学作为戴震义理之学的基本方法论是戴震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最新-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
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发布时间2019-1-16作者王杰元气实体思想构成了戴震义理之学的价值源头和逻辑起点。
戴震义理之学的思想宗旨决定了戴震必须把探索的视野由自然的层面转向社会的、政治的层面。
戴震论性,是展示其进步伦理观和思想启蒙意义的重要方面,是戴震义理之学的核心内容。
戴震从元气实体的本体论观点来规定人性,反对宋儒以所谓天理来凑泊附著以为性,把其人性理论建构在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
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
具体说就是,戴震论性,是其元气实体思想在整个社会政治、伦理领域的充分展开。
本文将从戴震对性所做的价值规定及性所具有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等特征方面做一总体分析和评价。
一.心性实体以血气心知为存在基础戴震反对宋儒把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不是二分的,而是一元的,血气心知就是性的实体,即戴震所谓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
[1]性不是空疏超然之性,而是建构在血气心知基础之上的性;性不是来自虚,而是来自实。
戴震在《读孟子论性》、《读易系辞论性》以及在其正人心之要的著作《孟子字义疏证》中,都用大量篇幅多层次多角度地论述了有关人性的思想,提出了其系统的自然人性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自然本质和价值内涵,成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学说的集大成者。
人与人性问题是自远古以来人类社会不断追寻和探讨的人生问题之一。
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对人与人性问题的探讨可以说是构成中国博大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石。
戴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思想大师,在其义理之学思想体系中,也必然十分重视对人与人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那么,戴震是如何看待人的呢?在戴震所处的时代,康乾盛世掩盖下的是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解体,各种弊端日渐显露,封建体制下的人越来越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尽管有明清之际涌起的一股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思潮,但这股思潮很快即成为空谷足音,成为一种历史的绝响。
论戴震义理之学的基本含义
摘要:戴震(1723-1777),字东原,是我国18世纪著名的思想家。
戴震继承了孔孟儒学正统和程朱理学精髓,上接于天道、中纳于仁道、下体于世道,创新建构了应世的义理之学。
其认为:理与性互明相生,理与欲互融相合,理与情互动相显。
关键词:戴震;义理;含义戴震带着正人世、扬正儒的抱负,继承了孔孟儒学正统和程朱理学精髓,上接于天道、中纳于仁道、下体于世道。
创新建构了应世的义理之学。
戴震认为理者。
察之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亦曰文缕。
理、缕,语之转耳)得其分则有条而不紊,谓之条理。
理就是人们在对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而得出的关于其本质的正确认识。
即分理;理在形质上叫肌理、腠理、文理;事物之间各持其所以然相互区别,而又有序相存,即是条理。
人们只有抛却冥空虚构、深入研究事物之道,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得理。
只有讲理、依理,才能事通意顺、合仁达智、毫厘不爽。
戴震之理的阐述,是通过对理与性、欲、情等关系的考察而渐明其蕴的。
一、理与性互明相生戴震认为,理与性都是分于阴阳五行而各具其义的。
人性就是阴阳五行而发的善,由人们对人伦日用的体察而得备。
戴震指出: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品物,区以别焉,举凡既生以后所有之事,所具之能,所全之德,咸以是为其本,故《易》曰:‘成之者性也。
’&&天道,阴阳五行而已矣;人物之性,成分于道,各成其殊者而已矣。
性是从阴阳五行的自然之道中聚化各具的人、物之特性,它是千形百态之物适应其生存环境所集有的自得属性,并按其性而诞生进化。
人、物虽各具其性,但同类之性相差不大,上圣下愚大体相近。
此以震耳发聩之声,呐喊出人人生而平等的最强音。
性与理义同源相通。
随物而具。
可知,戴震之性是生于自然,合于仁义,行于人伦,体于日用的实性论;性能开通,通过后天的努力,下智能够曰进于智,涂之人可以为禹,就能达理。
关于戴震哲学思想的评价问题
作者: 冒怀辛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59-62页
主题词: 哲学思想 戴震 唯物主义观点 评价问题 阴阳五行 理学家 形而下 十八世纪 思想家理学思想
摘要:<正> 戴震(公元一七二三--一七七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对于他的哲学思想,在许多方面还值得进一步细致地分析研究。
今年是戴震诞生二百四十周年纪念,以下几个问题和粗浅的意见,先提供出来,希望同志们批评纠正。
一、关于戴震的宇宙观戴震解释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是本着一元论的主张,反对了宋儒的理气二元论。
宋朝理学家认为“道”或“理”是形而上的虚无缥渺的东西。
理学家认
为“道”是“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把“道”加上神秘主义的色彩。
戴震与此相反,他认为“形而上”是指“形以前”,“形而下”指“形以后”。
“形”的“以前”、“以后”,以是否“成形质”来区分,而“道”就是“一阴一阳”,流行不巳的“气”,不是“形而上”的。
这是研究戴震哲学思想的一个关键。
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1)
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起点(1)第一、二章我们对戴震义理之学形成与确立的前提、原则方法等做了一定篇幅的叙述和铺垫,目的是为了引申和说明戴震义理之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影响。
因此,从本章开始,本文将遵循戴震义理之学的内在思想逻辑结构,对戴震义理之学的理论表现形态??即从自然哲学(元气实体论)过渡到社会伦理哲学(人性论、认识论)再过渡到政治哲学(理欲统一论)做一较为全面系统的剖析和论述。
对理学超验本体论的否定1、程朱杂袭释老以立说程朱理学在吸收、融合了儒、释、道思想的基础上,在思维水平和理论框架上超越了孔孟以来的传统儒学,建构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在建构起了其理学思想体系后,又不失时机地对释老思想特别是对释老的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批判。
程朱对释老批判驳难的言论在其论著中俯拾皆是。
理学对释老的批判不可谓不尖锐,也不可谓不深刻,程朱把“儒者以理为不生不灭,释者以神识为不生不灭”[1]作为儒、释区别之标识。
但是,理学在对释老进行批判的同时,自己却不自觉地先入为主地陷入了释老的“本末倒置”的思维模式之中。
可以说,理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根本之点就在于从伦理道德的层面上升到了本体论的层面,对一切社会政治、伦理现象寻找最终的价值本体。
理学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则主要得益于释老思维特征的影响。
对这一点,理学并没有自觉的意识。
朱熹说:“吾儒心虽虚而理则实。
若释氏则一向归空寂去了。
”[2]朱熹把自己的“理”看作是“实理”,而认为释老所言皆“空”皆“无”,就像“终日吃饭,却道不曾咬着一粒米;满身着衣,却道不曾挂着一条丝”[3]一样。
朱熹似乎把“儒言有”与“释言空”、“道言无”作为区别两种学说之根据,但事实上,朱熹对释老本体论之批判,却没有跳出释老思维模式的束缚,程朱以所标榜的“理”,与释、道之“空”、“无”相区别,以为“儒者以理为不生不灭,释者以神识为不生不灭。
”孰不知,程朱所标榜之“理”,与释、道之“空”、“无”究其本质无任何区别,只是在称谓上有所不同而已。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论戴震生生之仁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论戴震生生之仁发布时间:2021-05-17T06:38:02.66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2期作者:黄嫣然[导读] 戴震基于训诂《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生生之谓易”、“继之者善也”等等文本,从而批判程朱理气之辨,得到“气一元论”的本体论观点。
通过“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气一元论”,戴震建立了与宋儒不同思想路径的“生生之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黄嫣然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戴震基于训诂《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生生之谓易”、“继之者善也”等等文本,从而批判程朱理气之辨,得到“气一元论”的本体论观点。
通过“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气一元论”,戴震建立了与宋儒不同思想路径的“生生之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关键词:理气之辨;气一元论;生生;理;仁;天人合一一、“气一元论”理学家以“天理”为其最高哲学范畴,“理”作为天道是形而上的,而“气”作为生物之具是形而下的。
关于理学家对《易传·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解读,戴震说:“六经孔孟之书不闻理气之辨,而后儒创言之,遂以阴阳属形而下,实失道之名义也。
”可见,戴震“气一元论”的本体论是基于程朱理学得出“理气二元论”的批判上的,反对理学家独设一物“理”、“理体气用”、“理形而上,气形而下”和“理同气异”的观点,从而得到“理”的“气一元论”的观点。
(一)程朱理气之辨关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程颢说:“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此说。
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
”虽然在这里程颢区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但是讲完区别又圆融地讲道和器是统一的。
程颐不同,“一阴一阳之谓道”,有阴有阳就不是一,而是二,就是有分别,有分别就是器的层面、形而下的层面,而不是形而上的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 之 不 见 , 却 弥 漫 宇 宙 空 间 ; 元气 处 于 不 停 的运 动 状 态 中 ,它 聚 生 而 成 万
归于 此 ” 。 通 过 以 上 引 述 可 以看 出 ,
物 , 万 物 又 离 散 而 为 元 气 。 由 于 元 仅 停 留在 对 “ 气 ” 为 万 物 本 原 现 象 的 尽 管 戴 震 在 不 同 时 期 的 义 理 论 著 中 对
一
层 面 上 的 关 系 , 戴 震 之 所 以 在 不 同
统一 的 “ 气 ”所 构 成 的 ,王 充 、 柳 宗
场 合 强 调 宇 宙一 社 会 生 原 的 多样 性 , 目 的 就 在 于 说 明 宇 宙 万 物 、 社 会 人
生 产 生 的 物 质 基 础 而 已 。 在 戴 震 看
这 一 点 上 , 戴 震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中 国
罗 钦 顺 、 王 廷 相 、 王 夫 之 以来 元 气 本 段 ,通 过 严 密 细 致 的 推 理 方 法 ,打 破 了程 朱 赖 以存 在 的 “ 天 理 ” 基 础 ,并
传统 的 “ 气 本 论 ” 思想 。 戴 震还 认
为 ,宋 儒 把 “ 气 ” 分作 “ 形而上 ”、
气 中 阴 阳 两 种 属 性 的 矛 盾 冲 突 ,从 而
描 述 上 ,则 无 任 何 新 意 可 言 。 在 这 个 问题 上 ,戴 震 借 助 当 时 自然 科 学 的 最
宇 宙 一 社 会 的 生 成 从 不 同 侧 面 进 行 了
构成 了宇 宙 万 物 及 其 运 动 的 多样 性 。 在 戴 震 以前 ,对 元气 理 论 的这 一 思 想 特 征 , 已 有 许 多 思 想 家做 了大 量 不 懈
物界 皆 为 阴 阳 二 气 矛 盾 运 动 的 结 果 。
顺 、 王 廷 相 等 人 , 更 是 进 一 步 发 展 了 元 气 论 ,使 其 更 加 系 统 和 完 善 。 但 真 正 完 成 这 一 任 务 的 是 明 清 之 际 的 思 想 家 王 夫 之 。 王 夫 之在 更 高 的理 论 思 维 水 平 上 ,继 承 了 罗钦 顺 、 王 廷 相 等 人
的 努 力 , 如 苟 子 认 为 自 然 万 物 都 是 由
描 述 ,但 终 其 根 本 , “ 气 ”与 “ 阴 阳
新 研 究成 果 ,对 “ 气 ” 产 生 万 事 万 物 五 行 ” 居 于 核 心地 位 。 “ 气 ” 与 其 他
的 矛 盾 运 动 过 程 及 其 内在 运 动 规 律 进 行 了深入细致 的剖析。在戴 震看来 , 原 始 之 气 分 化 为 阴 阳 二 气 ,阴 阳 二 气 几 种 生 成 万 物 的 本 原 来 说 , 并 不 是 同
元 、刘 禹 锡 等 人 都 相 继 提 出 了 自 己 的
“ 元 气 自然 论 ” 思 想 。 张 载 、 罗 钦
内部 相 互 摩 荡 、相 互 杂 糅 ,从 而 演 化
出宇 宙 万 物 与 人 类 社 会 ,这 就 是 戴 震 所说 的 “ 在 气 化 … … 则 阴 阳五 行 ,杂 糅 万 变 ,是 以 及 其 流 形 , 不 特 品 类 不 同 ,而 一 类 之 中又 复 不 同 。 ” I 2 】 不 但 宇 宙 万 物 与 人 类 社 会 由 阴 阳 二 气 演 化 而 来 ,就 连 — 潜 动 植 ” 乃至 一 切 生
徽 学 春 秋
— —
H I Z l i ' . ( ) I . S HI ' HU1 K EX I : E
! ! ! 堡塾宣 ! ! !
戴 震 元气 实体 思 想 的 内涵 实质
■ 王江 媛
பைடு நூலகம்
一
气 理 论 认 为 . 宇 宙 间 的 万 事
戴 震认 为 , “ 阴 阳 五 行 之 运 而 不 已 ,天 地 之 气 化 也 ,人 物 之 生 生 本 乎 是 , 由 其 分 而 有 之 不 齐 ,是 以成 性 各殊。 ”… “ 气 ”是 宇 宙 万 物 、 人 生 的 唯 一 物 质 实 体 和 本 原 。 如 果 戴 震 仅
的 价 值 和 意 义 就 在 于 他 全 面 继 承 了 自
“ 气 化 生人 生 物 ” ’【 3】“ 人 物 分 于 气化 ,各成 其 性 ” :【 4 】 二 是 认 为 阴
阳 五 行 的 运 动 变 化 是 人 与 万 物 产 生 的
“ 气 ” 为 万 物 存 在 之 本 原 , 在
戴 震 对 世 界 存 在 的 本 原 做 了 多 层 次的探讨 。一是认 为 “ 气 ” 是 人 与
万 物 产 生 的 根 源 , 这 就 是 他 所 说 的
“ 阴阳五行 ”是 “ 实体 ”,
“ 道 ” 不 过 是 实 体 的 一 种 功 用 而
已。
气 本 体 论 学 说 不 同于 以往 “ 气 本论 ”
其 实 体 之 名 ;谓 之 道 者 , 指 其 流 行
之名 。”【 1 2 】 戴 震 非 常 明 确 地 指 出 了 “ 气 ”与
而
本 体 、 气 即 实 有 等 观 点 ,全 面 系 统 地
解 决 了理 气 、道 器 问 题 ,成 为 中 国 古
代 唯 物 主 义 思 想 之 集 大 成 者 。 戴 震 元
受形 于 天地 ”。
“ 人 之 生 也 , 禀 天
兀
万 物 都 是 由“ 气 ” 氤 蕴 和 合
而成 , “ 气 ”稀 微 无 形 , 虽
地 之气。 ”【 1 0 】 除 以 上 四种 提 法 外 , 戴 震有时还把 “ 太 极 ” 视 为人 与 万 物
产生 的根源 ,以为人与万物 “ 莫 不 会
的 气 学 思 想 , 提 出 了 气 先 理 后 、 气 为
来 , 它 们 之 间 的 关 系 是 一 种 体 用 关 系 ,是 物 质 实 体 与 物 质 属 性 、 存 在 方式 的关 系 。他 说 : “ 阴 阳 五行 , 道 之 实体 也 。 ” 【 11 】“ 谓 之 气 者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