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

合集下载

戴东原先生墓志铭文言文

戴东原先生墓志铭文言文

戴东原先生墓志铭文言文戴东原先生墓志铭文言文原文如下。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清乾隆间著名学者、大思想家。

出身贫寒,一生颠沛奔波于大江南北,讲学著述。

50岁入四库全书馆校理古籍,精于考据、训诂,在天文学、数学、历史、地理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

尤其可贵的是,戴震治学,志在闻道”。

他论治以富民为本”,不懈地探索古今治乱之源”,以思想家的大无畏勇气,严厉审视被统治者僵化的官方理学,尖锐地批判后儒以理杀人”,提出了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主张平恕”、舍名份而论是非”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启导了十九世纪的—线曙光”。

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等哲学著作,引入西方近代科学分析方法,充分利用自然科学成果,提出新的理”论,被称为八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一大革命”,发二千年所未发”,集中体现了徽州文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

铭曰:东原先生,休宁人,清乾隆间大学者、思想家。

出身贫寒,游学四方,讲求实证,考据精详。

校理古籍,天文数学,地理历史,无所不包。

提倡富民为本,批判官方理学,倡导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平恕为本,舍名份而论是非。

早期启蒙思想先驱,启导十九世纪曙光。

徽州文化代表,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译文:戴震,字东原,是安徽休宁人。

他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出身于贫穷的家庭,一生在江南各地游学,致力于讲解和研究实证知识,对古籍的校理有着精湛的考据和训诂技巧。

他在天文学、数学、历史和地理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

戴震特别重视以富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不断探索古今治乱的根本原因。

他以无畏的勇气,严厉地审视了被统治者僵化的官方理学,尖锐地批判了后儒以理杀人观点。

他提出了以民之情、遂民之欲为本的哲学思想,主张平恕之道,主张摒弃名份之争,以事实和是非为依据。

戴震成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为19世纪的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曙光。

他的《孟子字义疏证》等哲学著作引入了西方近代科学分析方法,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的成果,提出了新的理论,被称为过去八百年中国思想界的一大革命,开启了两千年来未曾有过的先河。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答案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答案

戴震,字东原,号半农,清代著名学者,以其博学多才、严谨治学而著称。

然其一生,亦不乏与师者之辩难。

兹以戴震难师一事,译为文言文,以飨读者。

原文:戴震少时,从师某。

师授《论语》,震问:“‘仁者爱人’,何谓‘爱’?”师曰:“爱,谓慈也。

”震曰:“慈,何所加于物?”师愕然,不能答。

震复问:“‘克己复礼’,何谓‘礼’?”师曰:“礼,所以正身也。

”震曰:“正身,何所自正?”师不能答,遂辞去。

译文:戴震幼时,师从某位先生。

先生讲授《论语》,震问:“‘仁者爱人’,所谓‘爱’者,何所谓?”先生曰:“爱,谓慈也。

”震曰:“慈,施于物何所加?”先生愕然,不能对。

震复问:“‘克己复礼’,所谓‘礼’者,何所谓?”先生曰:“礼,所以正身也。

”震曰:“正身,从何而正?”先生不能答,遂辞去。

戴震之问,非寻常问难,而是以问题探求真理,深究其理。

先生之答,虽欲以儒家经典释之,然终觉力不从心。

震之辞去,非因先生之无才,而是因先生之未能解惑。

此一事,可见戴震之求真精神,亦可见先生之谦逊。

戴震既去,心中仍挂念先生之答。

一日,于途中遇一老者,言及“礼”之含义。

震顿悟,遂归而著《礼记注疏》,详述“礼”之意义,以明己心。

此书一出,学者皆称善,先生亦自愧弗如。

原文:震归,著《礼记注疏》,述“礼”之意义,曰:“礼者,敬人也。

敬人者,敬己也。

己敬而人敬之,斯为礼矣。

”震之论礼,深得先圣之意,学者咸以为宗。

译文:震归家,著《礼记注疏》,述“礼”之意义,曰:“礼者,敬人也。

敬人者,敬己也。

己敬而人敬之,斯为礼矣。

”震之论礼,深得先圣之意,学者咸以为宗。

戴震难师之事,虽已过去,然其求真精神,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夫学海无涯,求真之路,亦无止境。

戴震难师,正是他追求真理、勇攀学术高峰之写照。

愿后人能以此为鉴,砥砺前行,以成一代宗师。

中国历史故事-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简介 戴震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简介 戴震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戴震简介戴震是怎么死的?公元1723年,在一片雷声震天之中,清脆的婴啼穿破雷声,在一个非常普通的行商家庭响起。

这个婴儿,便是戴震。

戴震为什么会被取名为“震”,大家应该都心里有数了。

戴家祖上在唐朝曾经做过大官,后来到了戴震的曾祖和祖父时,家族开始衰落,再没有出过当官的。

到了他父亲这一代,戴震的父亲戴弁更是成为一位卖布的行商,在江西一带经营着小本生意。

商人在古代的地位十分低,诸多行业中排在末尾,比靠天吃饭的农民更加不堪。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己为了生计行商,却并不想自己的后代也是如此。

所以戴震自幼就被自己的父亲送往私塾读书,而他也十分争气,很有读书的天分。

据史料记载,戴震小的时候过目成诵,十岁的时候就能读书数千言不休。

甚至还曾经反问老师,将老师给难住了。

今日流传的“戴震难师”的故事,说的就是此事!他十八岁的时候跟随经商的父亲来到江苏南丰,幕后又到福建邵武读书,师从程询、江永,学问大进。

二十二岁的时候著《筹算》,二十四岁成《考工记图注》,三十三岁完成《勾股割圜记》、《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声名很显。

三十三岁的时候,也就是乾隆二十年,戴震“避仇入都”。

因为状告豪绅侵占自己的祖父,反被其用银钱贿赂县令,勾结一起致罪。

为了脱身避难,最终仓促逃往京城。

因为离开的匆忙,钱财衣物都未曾带齐,只在歙县会馆寓居,饭食都难以为继。

虽然这段日子生活艰苦,但也是戴震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在寓居北京期间,他与纪昀(纪晓岚)、钱大昕等著名学者相交,不仅学识大有长进,并且还在朋友的帮助下,将《勾股割圜记》和《考工记图注》刊印,大获成功,名震京城。

留在京城期间,他受吏部尚书王安国聘请,教授王安国子王念孙读书。

王念孙与戴震的另一位学生段玉裁后来在训诂学和经学等领域获得很高的成就,成为戴震最著名的两个学生。

在京城的生活一直持续到王安国去世,乾隆二十二年王安国离世之后,戴震才离开京城南下。

戴震在当时的声名很高,但是有一点一直都是他的遗憾,那就是科举。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事例内容
戴震是清代出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戴震治学广博,见解独到,他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学说进行了质疑和抨击,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

戴震十岁才会说话,但他能“过目成诵”,学习知识喜欢追根究底,敢于怀疑和批判传统的经典。

他在私塾学习时,听老师讲授《大学章句》。

讲完《右经一章》,老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戴震问道:“老师,凭什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又由曾子记录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老师告诉他:“这是先儒朱熹的注释里写的。


他又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南宋。


他追问:“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东周。


他又追问:“周与宋相距多少时间?”
老师答:“大约两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问:“既然时间相距这么远,那朱熹怎么会知道两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师无言以对。

解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就必须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学为所用。

戴震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先贤朱熹,正是这种批判精神和认真、严格的治学态度,才使他最终取得非凡的成就。

大儒戴震,前清学者第一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大儒戴震,前清学者第一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大儒戴震,前清学者第一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戴震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

雍正元年(1724年)腊月廿四出生在安徽徽州府(今黄山市)休宁县隆阜街。

戴震生于深冬,但出生时却雷声大作,甚是少见。

因此,他父亲给他取名为“震”。

戴震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不得不随父母四处奔波,还讨过饭,十岁才读私塾。

去读私塾后,便显露出超强的记忆力,那真是过目不忘。

这其中还有个小故事:小戴震走在大街上,突然饿了,看有卖烧饼的,但由于没有钱,他突然心生一计。

他来到烧饼店,看到记账的账本,拿起来看一眼就仍进炉火里。

店老板一看就怒了,要打他。

小戴震说:“我能给你再抄一份,前提是得给我几个烧饼。

”店老板不信,只见小戴震刷刷点点,写完了。

店老板一看,这可真神了,于是给了小戴震几个烧饼。

戴震不满于背诵,还要弄懂背后的深意。

有一次私塾先生在讲《大学章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老师读完后,告诉学生:“这句话是孔子讲的,曾子述之。

后面的是《传》,是曾子对孔子讲的进行解释,曾子的门人记录了下来。

”只见这时,戴震突然问道:“先生,您怎么知道这些?”私塾先生说:“这都是朱老夫子说的。

”戴震又问:“那朱老夫子什么时候的人?”先生回答:“南宋”;“那孔子曾子呢?”回答:“周朝”。

接着问道:“那孔子曾子和朱老夫子相差多少年呢?”先生回答:“差不多两千年吧。

”只听戴震说:“既然相差那么久,朱老夫子又是根据什么断定就是那么回事呢?”私塾先生大为惊讶,认为这孩子不是等闲之辈。

戴震十六岁之前就将《说文解字》和《十三经注疏》背得滚瓜烂熟。

二十岁时偶遇当时的著名学者江永,遂拜江永为师。

江永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

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

戴震在江永那里,学问大有长进。

戴震二十二岁时写成《筹算》两卷,二十四岁时写出《考工记图注》,三十岁到三十三岁完成《勾股割寰记》、《周稗北极璇玑四游解》等自然科学著作。

三十三岁之前还著有《六书论》、《尔雅文字考》等文化著作。

戴震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戴震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戴震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戴震(1780-1826),清朝末年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深刻地反思了儒家传统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缺陷并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路。

他的重要政治伦理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我们现今的社会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戴震强调人的本质是自由平等的精神灵魂,这一观点激发了人们关注自由和平等的思考。

他主张自由,反对专制的家长式统治;主张平等,反对士权和贵族的优越。

戴震认为,“学者自谓风骨,则又是陋习,自欺者也。

”(《戴氏家训》)他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学者必须首先恪守道德原则,坚持正确的伦理和道德。

因此,他的政治伦理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今天仍然持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在戴震的思想中,尊重个人权利、公正平等、合理法律等重点凸显。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举出五个例子,来证明戴震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尊重个人权利在戴震的思想中,尊重个人权利是其核心。

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由,而自由是天赋的神圣权利。

在戴震看来,自由是人生的基本条件,自由的尊重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条件。

1. 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戴震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关键思路: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信息和隐私,并采取适当的对策保护。

信息泄漏和侵犯隐私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害,是戴震所反对的家长式专制的非常现代的表现。

2. 个人创造价值的权利戴震的思想中,每个人都有权利创造自己的价值,如果行动受到限制或受到歧视,就是剥夺了这个人进行完全自由发展的权利。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己想尝试的不同职业和领域的平等机会,在不影响社会其他人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公正平等公正和平等是戴震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应该公正、平等,而不是支持某些强势的团体。

这样的确保命运公正平等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例子。

1. 公正的劳动法在现代社会,有许多关于劳工权利的法律和规定,用于保护工人权益,例如:标准化的工作时间,合理的工资支付,安全的工作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公正平等的基本权利。

戴震

戴震

版本
• • • • • • 《戴東原集》10卷,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微波榭本 《戴東原集》12卷,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經韻樓本 《戴東原集》 2卷 ,清道光九年(1829)廣東學海堂本(補刻) 《戴東原集》12卷,清光緒十年(1884)鎮海張氏刻本 《戴東原集》 2卷,清光緒十三年(1887)上海上海書局石印本 《戴東原集》12卷,札記1卷,年譜1卷 ,清宣統二年(1910)渭南 嚴氏刻本 • 《戴東原集》12卷,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 《戴東原集》12卷,民國十八年(1929)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學術成就
• 音韻學:創立了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以及陰陽入對轉的 理論。 • 訓詁學:針對當時對漢儒傳注株守篤信的學術傾向,提出 “志乎聞道”的為學宗旨,主張寓義理於考證,在對儒家 經典的訓詁中去求義理。 • 哲學:提出過“由故訓以明義理”、“執義理而後能考核” 的學術思想,既反對程朱理學空談義理的虛玄無物,又反 對乾嘉考據的矯枉過正。

吳派
• 治學宗旨:治學一尊漢經,是吳派的學術宗旨。 • 主要學者:惠棟、江聲、王鳴盛、錢大昕等。 • 主要表現:一、《易》學研究;二、《尚書》學研究;三、 治學兼及考史。 • 研究特點:擅長經、史,表現出博詳的特點,宗漢而近於 侫漢。
青 衣
皖派
• 治學宗旨:以研究漢經為宗旨,在強調漢代經學的家法師 法的同時,並不一味尊信。 • 代表人物: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孔廣森等。 • 研究內容:除了研究語言文字之外,對名物、制度、古文 獻的校勘、考證,也是皖派學術研究的主要內容;對中國 傳統數學也進行了重點研究。 • 研究特點:擅長經、子、小學,表現出專精的特點,不侫 漢,宗古求是。 青
青 衣

戴震

戴震

戴震目录[隐藏]∙ 1 生平∙ 2 学术∙ 3 学生∙ 4 主要著作∙ 5 水经注公案∙ 6 评价∙7 注释∙8 参考书目[[编辑]学术戴震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

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晚年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则是其一生哲学思考的总结晶。

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批驳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他指出,“举凡民之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之感,咸视为人欲之甚轻者矣,轻其所轻,乃‘吾重天理也、公义也’,言虽美,而用之治人,则祸其人。

”[2]程朱的“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诚见夫诐辞邪说之深入人心,必害于事,害于政,天下披其祸而莫之能觉也。

”[3]戴震并指责程朱“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4]。

胡适说“戴震是反抗这种排斥人欲的礼教的第一个人”。

戴震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对于中国以往“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

他在否定朱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过程中,建构了“天道-性-人道”的思想逻辑结构,“天道论”是戴震的世界图式。

戴震认为世界是“气”之变化过程,而“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即为“道”。

“气”即“道”之实体。

又以为《易·系辞》所谓“形而上”之“道”,即“未成形质”以前之“气”;“形而下”之器,即“已成形质”以后之物,反对理学家“理在事先”等说。

戴震的“天性论”是对于自然生命的关怀,肯定‘欲’也是人性,一反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教。

戴震与章学诚算是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上两大高峰,他们的出现,代表了清代儒家智识主义的兴起,是儒家学术思想由“尊德性”向“道问学”这一学术转向的表征与逻辑结果。

戴震“反宋儒”、“反朱熹”,故不为钱穆所喜。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认为︰“然东原斥程朱即所以发挥程朱,实斋(章学诚)宗陆王即所以叛离陆王,取径虽异,旨则归一,则两家之貌异缓和疼不能掩其心同。

”戴震撰有《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其间与章学诚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谦虚使人学业有成的事例

谦虚使人学业有成的事例

谦虚使人学业有成的事例谦虚使人学业有成的事例11.戴震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

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

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

皇上大为兴奋。

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

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

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赐为翰林。

2.牛顿牛顿是科学史上的巨人之一。

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他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光学;在热力学方面,他确定了冷却定律。

在天文学方面,他创制了反射望远镜,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科学地解释了潮汐现象,预言了地球不是正球体;在数学方面,他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对他的伟大成就赞叹不已。

然而他自己却非常谦逊。

当他临终的时候,来探望他的亲朋好友在病榻边说: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

他听了伟人二字便摇摇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是怎样看我,我自己只觉得似乎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了几只光亮的贝壳。

但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还未被熟悉,被发现哩。

停顿片刻,他又说:假如说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说完这段话,他平静地闭上了眼睛。

3.孔圉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

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

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

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

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戴震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戴鸿运的兄弟。

他在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被称为“戴震难师”。

这个故事发生在戴震还是一名学生时期。

戴震年轻时聪明好学,但读书时总是有一些疑惑和困扰。

为了解答这些疑惑,他决定去拜访当时很有声望的学者朱熹。

当戴震拜访朱熹时,朱熹并没有给予他很多的指导和解答,反而说了一句让戴震困惑不解的话:“你问我一句问题,我也会问你一句问题,你能不能回答?”戴震说:“大人尽管提问,我一定竭尽所能回答。

”于是,朱熹问戴震:“人为何而活?是为了富贵与享乐吗?”戴震回答:“人生而为人,不仅仅是为了富贵与享乐,还要有高尚的志向和道德修养。

”朱熹听后,又问戴震:“那么,人为何而受苦?为什么要忍受痛苦和困难?”戴震思考片刻,回答道:“人苦不是为了痛苦和困难本身,而是通过苦难可以磨炼意志,增强自己的能力和品质。

”朱熹又问:“人要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戴震回答:“人要通过不断努力学习、修行和奉献,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朱熹听完戴震的回答,表情严肃地点了点头,表示对戴震的回答很满意。

他告诉戴震,自己这些问题都是他年轻时困惑并一直探索的问题,但很多人却无法给出满意的回答。

朱熹对戴震说:“你这样年纪轻轻就能给出这样深刻的回答,实在是难得。

”这个故事有了“戴震难师”的称号。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戴震的聪明才智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他不仅仅追求知识的积累,更追求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他用深刻的理论回答了朱熹的问题,展示了他独特的见解和思考能力。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激励人们不断学习和思考,追求人生真理和意义的典范。

戴震后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教育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主张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品质,提倡思辨和质疑的精神,在教育方面有着很高的声望。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他在学习道路上的艰辛和坚持,以及他对学习和教育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戴震理欲观探析

戴震理欲观探析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戴震的生平与思想背景•戴震的理欲观概述•戴震理欲观的核心内容•戴震理欲观的现代意义•戴震理欲观的局限与不足•戴震理欲观的影响与发展•结论与展望目录01戴震的生平与思想背景1戴震的生平简介23戴震,原名戴秉权,字震,号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皖派代表人物。

戴震出生于一个手工业家庭,自幼聪敏好学,10岁应童子试,15岁应乡试,16岁中举人。

戴震曾先后在南方多所著名书院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

戴震所处的时代背景此时,儒家思想已经高度发展,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理学逐渐暴露出其弊端。

戴震生活在清代中叶,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戴震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他的思想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戴震的思想来源戴震的思想来源复杂,既包括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包括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

戴震对佛学也有研究,并深受其影响。

此外,戴震还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也是他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01020302戴震的理欲观概述理欲观的定义与内涵定义戴震的理欲观是一种对理性和欲望关系的看法,他认为理性与欲望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存在内在的统一性。

内涵戴震强调理性和欲望的相互依存和转化,认为只有通过满足基本的欲望才能实现真正的理性,同时理性和欲望的统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理欲观的理论基础以气为本情欲归仁血气心知理欲观的历史地位对传统理欲观的突破对现代哲学的启示03戴震理欲观的核心内容理欲平衡是指个人的欲望和社会的规范、道德相协调。

在戴震看来,人的欲望是合理的,但需要通过社会规范和道德来进行调节。

协调理欲意味着既不能完全压抑欲望,也不能放纵欲望。

要使欲望与道德规范相协调,需要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理欲的平衡与协调VS理欲的动态平衡与变化理欲的实践与应用戴震认为,理欲观具有实践和应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不断调整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戴震(1641年-1717年),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流,虽然他曾是一位儒家学者,但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哲学、伦理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他的书籍《女诫》也展示了他不同寻常的女性伦理观,那是在当时非常前卫和激进的。

戴震的女性伦理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信男女平等,崇尚女性道德归根到底,戴震的女性伦理观归结于男女平权的基础上,即女性和男性应该享有相同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在他看来,性别不应该成为限制其自由和智力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社会应当为男女平等提供条件和机会。

他说:“才识和德行,并不分男女。

”此外,戴震对女性道德的崇尚也是他女性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女性和男性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女性和男性都应该同样受到道德约束。

他在《女诫》中写道:“人生何求?不就是为了修德吗?”强调婚姻家庭的平等和和谐另一个戴震女性伦理观中的重要方面是婚姻家庭的平等和和谐。

他认为,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

在《女诫》中,戴震写道:“男女婚姻之道,都要相互美满”的观点。

他认为,夫妻之间应该坚持和谐、相互关心、信任和支持。

他还强调,婚姻关系的成功取决于夫妻双方的努力和精神支持。

反对男性的专制和性暴力戴震的女性伦理观还包括反对男性的专制和性暴力。

他认为,男人以权力进行压迫和剥削女性,是对人类道德的破坏。

他强烈反对性暴力,支持女性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他在《女诫》中指出:“男子凡是对于妻子小妾的乱搞说白了就是姦淫,这是违反天理和道德规范的。

”总之,戴震的女性伦理观可以说是非常有前瞻性和思想先进的。

他坚信男女平等、强调婚姻家庭的平等和和谐、反对男性的专制和性暴力,这些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前卫的。

即使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它们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戴震是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和道德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震的伦理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

本文将对戴震的伦理思想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

戴震的伦理思想的特点:1. 以仁爱为核心戴震将仁爱作为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仁者爱人,爱人则尽善尽美。

他强调人们应该发扬仁爱之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传统,也是戴震伦理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

2. 倡导敬畏天命戴震在伦理思想中强调了对天命的敬畏和顺从。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法则。

戴震将天命作为伦理行为的准则,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天命,顺从自然规律,遵循天道,不可超越。

3. 强调道德修养戴震认为,人们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做一个有德之人。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德行要比物质财富更加重要,提倡人们要以德立身,以德养德,从而实现个人的境界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4. 提倡节俭和勤俭持家在戴震的伦理思想中,他提倡了节俭和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节俭,勤劳,勤俭持家,以良好的生活方式,来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以上就是戴震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其伦理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发展,特别是在注重天命,追求道德修养和强调节俭勤俭持家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1. 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戴震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和道德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伦理思想注重了个人的德行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了人们应该尊重天命,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节俭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社会稳定和道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戴震 诗句

戴震 诗句

戴震诗句
戴震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的诗作虽不如其学问成就显赫,但亦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以下是符合要求的戴震的古诗,希望能满足你的需求:
《剡溪·已有扁舟兴》
已有扁舟兴,曾看过剡图。

翻思名手尽,谁复费工夫。

这首诗中,戴震借用了剡溪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感慨。

剡溪是浙江省的一条河流,历史上曾是文人墨客喜欢游览的地方。

而“扁舟”则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代表着漫游江湖、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

在诗中,戴震首先表达了自己游览剡溪的兴致,曾经看过剡溪的图景,心中充满了向往。

但随后,他又开始反思,想到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文人墨客,如今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禁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最后,他感叹如今已经没有人再愿意花费心思去游览剡溪了,这也反映了他对于时代变迁和人心不古的忧虑。

除了这首诗外,戴震的《题立鱼岩·何年矫首错云山》也是一首值得一读的诗作。

这首诗中,他借用了立鱼岩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生命的珍视。

整首诗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戴震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卓越才华。

总的来说,戴震的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展现了他对于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些诗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戴震的思想和人格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戴震

戴震

气化分理 自然性善 遂欲达情
一、气化分理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 道。……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孟子字义疏证》 卷中 “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谓, 非气化之谓。……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 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 也,非形而下明矣。器言乎一成而不变;道言乎体物 而不可遗。不徒阴阳非形而下,如五行水火木金土, 有质可见,固形而下也,器也。其五行之气,人物咸 禀受于此,则形而上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中
“宋儒亦知就事物求理也,特因先入于释氏, 转其所指为神识者以指理,故视理‘如有物 焉’,不徒曰‘事物之理’,而曰‘理散在事 物’。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理散在事物,于是冥心求理,谓‘一本万殊’, 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徒以理为如有物焉,则不以为一理而不可;而 事必有理,随事不同,故又言心具众理,应万 事。心具之而出之,非意见固无可以当此者 耳。” 《孟子字义疏证》卷下。
“宋儒程子、朱子,……辨乎理欲之分,谓 ‘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 虽视人之饥寒号呼,男女哀怨,以至垂死冀生, 无非人欲,空指一绝情欲之感者为天理之本然, 存之于心。……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 具,为祸又如是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下。
“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 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 无可救矣。” 《与某书》 批判宋明道学“以理杀人”,从而对传统宗法 等级社会的不合理制度提出了政治上的抗议。 戴震的理、欲关系论已经突破了宋明道学的藩 篱,有追求个人权利的近代精神。
戴震的哲学思想
戴震,字东原,生于公元1724年 (清世宗雍正元年),死于公元 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安徽 休宁人。 他出身小商人家庭,自己早年也曾 从事于负贩,经常靠教书维持生活。 曾中乡举,但未考中进士。乾隆时 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 校订天算地理书籍。他对于天文算 学地理等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同时 更针对着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 学提出了自己的学说。 他的著作很多,后人编为《戴氏遗 书》,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是《原 善》、《孟子字义疏证》。

好问好思的戴震阅读后

好问好思的戴震阅读后

好问好思的戴震阅读后
摘要:
一、戴震的求知精神
1.好问好思的个性
2.阅读广泛的兴趣
3.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二、戴震的学术成就
1.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
2.戴震的哲学思想
3.戴震对后世的影响
三、戴震的启示
1.培养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2.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3.学以致用,传承学术
正文:
戴震,一个充满求知精神的学者,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知识的真谛。

戴震从小就展现出好问好思的个性,对于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总是想要探究其中的道理。

这种好奇心和思考能力使得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戴震对知识的渴求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领域,他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诸子百家,都有所涉猎。

正是这种广泛阅读使得他在研究儒家经典时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和解读。

戴震的学术成就
主要体现在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上,他的许多观点和理论都为后世所称道。

戴震的哲学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他提倡实事求是,强调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术研究应该立足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术的价值。

戴震的学术观点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戴震的一生,我们不禁为他那种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所折服。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

戴震,字东原,江苏金坛人。

幼而聪颖,好学不倦。

长而究心经史,尤邃于《尚书》、《周易》。

年二十有五,举进士,授编修。

震好古文,通经史,尤精于小学。

时人推为儒者之魁首,谓其学不泥古,不拘今,独探本源,以求至理。

震尝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古之师,往往泥于古,拘于今,不能通变,故弟子多不能成器。

吾欲求一师,能通古今之变,明道而不泥,授业而不拘,解惑而不滞,然后可以成吾志也。

”于是,震游历四方,遍访名师,以求得此难师。

遇一人,名某某,自谓通经史,能解古文。

震与之论学,问:“古文之道,何所取乎?”某某答曰:“古文者,载道之器也,不泥古,不拘今,方能载道。

”震曰:“然则古文之变,何所系乎?”某某犹豫,不能答。

震又问:“经史之奥,何所求乎?”某某曰:“经史者,载道之文也,不泥古,不拘今,方能载道。

”震微笑曰:“汝所云者,非吾所谓载道也。

载道在乎变,变在乎通,通在乎解。

汝未能通变,故不能载道。

”某某默然,羞愧不能对。

震遂辞去,再访高人。

历访数人,皆不能令震满意。

震叹曰:“吾求难师,难矣哉!”后遇一人,名某,自称通天人之学,能解万物之理。

震与之论学,问:“天人之际,何所求乎?”某答曰:“天人之际,在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在于通变。

”震曰:“然则天人合一之理,何所系乎?”某曰:“天人合一之理,在于通变,通变在乎解。

汝能通变,方能天人合一。

”震喜曰:“吾得矣!吾得难师矣!”自此,震随某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明道而不泥,授业而不拘,解惑而不滞。

某亦以震为难得之弟子,相与切磋,共探真理。

译文:戴震,字东原,江苏金坛人。

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长大后深入研究经史,尤其精通《尚书》和《周易》。

二十五岁时,考取进士,授编修。

戴震喜爱古文,通晓经史,尤其擅长小学。

当时的人推崇他为儒者中的翘楚,认为他的学问不拘泥于古,不拘束于今,独立探索本源,以求得最高真理。

戴震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而古代的师傅,往往拘泥于古,束缚于今,不能通晓变化,所以弟子多不能成才。

【名人故事】爱刨根问底的戴震

【名人故事】爱刨根问底的戴震

【名人故事】爱刨根问底的戴震爱刨根问底的戴震戴震是清代著名学者。

他自幼读书就好刨根问底。

存有一次,私塾老师给他讲授朱熹的《大学章句》,听完“大学之道”一段以后,照本宣科地说道:“这章叫做《经》,就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载的;以下十章叫做《传》,就是曾子的看法,由曾子的学生撰稿写下出的。

”戴震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满以为抬出“朱夫子”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朱熹就是哪朝人?”戴震撕着大脑袋问。

“宋朝人。

”“孔子、曾子呢?”“周朝人。

”“那么,周朝与宋朝相距多少年呢?”“将近2000年了。

”“既然如此,那么朱熹又就是怎么晓得的呢?”戴震幼稚的小脸充满了疑惑,塾师一下子被问住了,一时竟想不出用什么适当的话来回答。

塾师笑着摸摸戴震的头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后来,戴震因为家里贫穷,雇请老师,返回私塾以后,仅靠自学。

自学的道路坎坷不平,戴震非常希望仁一位科学知识渊博的学问家,做为自己的老师。

一次,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让戴震遇到了偶然来歙县拜友的大学者江永。

江永已年逾花甲,白发斑斑,治学数十年,精通三礼,兼及音韵、算学、地理等。

他为人和蔼,好学深思,极喜?书,往往把讲学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书。

戴震一见非常敬佩,把自己平日的疑难一一向江永请教。

江永见到他少年好学,心中十分钟爱,当即交他为弟子,悉心教导和培育他。

两人渐渐地结为了忘年之交。

在江永的熏陶下,戴震的思想、性格与学业,已经开始逐渐明朗出来。

有一天,江永列举算学中的一些问题试问戴震,并告诉他:“这些题目已存疑十多年了,一直未能解决,你能试试看吗?”戴震认真看看了看看,便将这些题目一一剖析比较,并讲出来龙去脉。

江永看后不胜惊喜,高兴得像个孩子似地手舞足蹈,连连说:“你解了我十年来不能解决的难题,实在聪明过人,聪明过人。

”从此以后,戴震跟从在江永左右,随时质疑问难,研究学问。

最终沦为知名考据学家。

戴震的教育思想

戴震的教育思想

戴震的教育思想戴震(1723年----1777年),字东原,安微休宁人,清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我国十八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年后回到休宁,跟从汉学家江永学习礼经、算学、舆地、钟律、声韵等学问,受益很大,为他后来治学打下了基础。

他二十九岁成秀才,三十岁时受到迫害,在北京、扬州等地过了十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四十岁中举人,五十岁时他曾在浙江金华主持金华书院,后又任清政府四库馆的纂修官。

中举后曾先后六次入都参加会试,均落第,至一七七五年准于乙进士一体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年后病死。

他曾在北京、山西、邵武、扬州、金华以及家乡等地讲过学,他的及门弟子很多,著名的有王念孙、段玉裁、洪榜等。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但只是“等差凡几”,“人虽有智有愚”,但却“大致相近”,“而智愚之甚远者盖鲜”。

所以他强调人只要通过学习,虽愚也可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

他认为愚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加之以学,则日近于智”,“虽愚必明”。

因此,他强调“君子慎习而贵学”。

他在《原善》中说:“人之血气心知本乎阴阳五行者,性也。

如血资饮食,其化也,即为我之血气,非复所饮食之物矣;心知之资于问学,其得之也亦然。

以血气言,昔者弱而今者强,是血气之得其养也,以心知言,或者狭小而今者广大,昔者暗昧而今也明察,是心知之得其养也,故日:虽愚必明。

人之血气心智,其天定者往往不齐,得养不得养,遂至于大异。

苟知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

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源,我立心知,极而至乎圣人之神明矣。

”这就是说,只要“慎习”、“贵学”“贵其化”,人的认识就能由“暗昧”到“明察”,即由不知到知;由“狭小”到“广大”即由知得不多到知得更多。

如果我们消化和理解了所学的东西,就能牢固地掌握它,各界多了就能运用自如。

这样,认识就可能达到同圣人一样的境界。

因此他又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据学家,思想家。

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属屯溪)人。

进士,曾任纂修、翰林院庶吉士之职。

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

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中”。

他还认为宇宙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

他还提出“光照说”,认为心之认识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反映论。

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

他主张要区别欲与私的界限,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

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能只“存理灭欲”。

他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

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

有《戴震文集》(中华书局版,1980)、《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0)等。

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

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及《答彭进士允初书》等,批判宋明以来程朱陆王之学,集中阐明其哲学主张,在清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提出了“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见解。

认为理就是条理,而宋明理学家的所谓理,不同于儒家经典中的理。

指出:“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

”抨击程朱“以理为气之主宰”是“诬圣乱经”。

痛斥宋明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是“适成忍而残杀之具”,是“以理杀人”。

与之针锋相对,他提出了“欲,其物;理,其则也”的命题,认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

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

无欲无为,又焉有理?”从而建立起带有浓厚考证色彩的人性说。

整个乾嘉时期,考据之学风靡朝野,戴震的义理之学一直未能引起学术界重视,他只是作为一个考据家而深为一时学者所推重。

一生著述甚多,后世汇为《戴氏遗书》刊行。

戴震的一生充满坎坷与传奇。

他自幼跟随父亲走南闯北经商,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见多识广,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追本穷源的思维习惯。

其一生的学术成就,也完全得力于他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学术品格。

戴震22岁写成《策算》,23岁写成《六书论》,24岁写成《考工记图》,25岁写成《转语》,27岁写成《尔雅文字考》……可谓天资聪颖,著述繁富。

他一生汲汲于科举考试,但屡遭败绩,直到40岁才考取举人,51岁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52岁才得到乾隆皇帝的特别开恩,赐同进士出身,而次年他便英年早逝了。

在学术研究中,戴震首先是以乾嘉考据之学大师著称于世的。

但与清代中叶其他经师钻故纸堆不同的是,戴震考据学的出发点在于有意识地继承并发扬顾炎武以来的学术传统,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

他说:“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

”“离词——辨言——闻道”,构成了戴震哲学的主体框架。

在戴震看来,故训明物,乃是明道之具,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他说:“夫今人读书,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鲜能有通,妄谓通其心志。

”戴震的意思是,义理、考据、文章(词章)同为学问之途,“义理即考核、文章二者之源”,义理是最为重要的,考据、词章只不过是通向义理的手段。

这直接导致了戴震的考据学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质:“有志闻道,为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

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犹渡江河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阶梯也。

”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看来,戴震“取证于经书”的训诂学,完全是一个主体意识呈现的过程,是通过传统经典的义理发现来揭示哲学思想的手段。

戴震最高的学术成就其实不在于文字考据,而在义理之学。

章学诚说:“戴君所学,深通训诂,究于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将以明道也。

时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训诂名物,有合时好,以谓戴之绝诣在此。

及戴著《论性》、《原善》诸篇,于天人理气,实有发前人之所未发者。

时人则谓空说义理,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学者矣。

”章氏高论可谓独具慧眼。

戴震借助对《孟子》的再次诠释(主要见于他的代表作《孟子字义疏证》),重新解释了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等哲学范畴,在继承并尖锐批评程朱理学的同时,展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坚持“气化即道”的宇宙观,谓:“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并且说:“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

”也就是说,阴阳五行永不停息的运动构成了道的真实内容。

戴震的哲学思想特别擅长于哲学分析、抽象与理性思辨。

他重新梳理了“化之原”与“化之流”、“生生者”与“生生而条理者”以及“自然”、“必然”、“本然”的关系,认为宇宙生命及其变化的源头是“仁”,“仁”是“生生者”,“变化之流”是“生生之条理者”,即“理”。

换言之,人道本于性,而人性源于天道;天道固无不善,人道、人性自然也就无不善;于是,人的生命价值与宇宙生命的意义就融汇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基于本然之德,归于必然之常,以全其自然之顺。

戴震最大的理论贡献在于打破了“天理”、“理”的神圣性、神秘性,他用分析的方法将其还原为不同类与不同事物的规定性,借助先秦两汉时期质朴、平实的经典释诂,指出所谓“天理”就是天然的、自然而然的道理。

宋儒将“理”与“欲”截然对立,戴震则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欲望的适当满足就是“理”。

“理者,存乎欲者也。

”他十分注重人的血气心知,“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惟有欲有情而又有知,然后欲得遂也,情得达也。

”欲、情、知是天赋的人性,天赋人以“心”,即理性思维来调节作为感性存在的人。

换言之,人欲并不可怕,也不是邪恶的,追求人欲的满足是正当的人性要求。

欲、情、知三者条畅通达,才是人生的理想状态。

戴震以“理欲一元”的论说,打破了程朱理学“理欲二元论”的藩篱,并且视程朱之“理”为专制主义的“残杀之具”:“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旗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诸如此类的论述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都十分流行。

这些思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平等要求,包含着启蒙思想的因素,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先声。

戴震是王夫之以后比较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之一,他通过训诂考据探讨古书义理,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

戴震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物质的气,这种物质性的气就是阴阳、五行,就是道。

道的实体,就是物质的阴阳五行,“天地间,百物生生,无非推本阴阳”。

他明确指出,“道,指其实体实事之名”,绝不是精神性的东西。

他批判了程朱学派“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所谓形上形下都是气化流行的形态。

形而上是指阴阳未成形质时的原始形态,形而下是指阴阳二气所产生的各种具体事物。

戴震继承和坚持了“理化气中” 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程朱学派“理化气上”的唯心主义。

他认为所谓“理”,无非是事物的条理,即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不是离开具体事物的所谓形而上者,理就在事物之中,“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

戴震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

他把宇宙看成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并把这个运动变化的过程,称之谓“道”。

但在发展观上,戴震认为道是运动变化的,而具体事物(器)却是一成不变的,“器言乎一成而不变”,“气化生人生物之后,各以类滋生久矣,然类之区别,千古如是也,循其故而已矣”,这又具有形而上学的因素。

戴震提出“人之血气心知,原于天地之化”和“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的观点。

认为天地之化产生人的血气,由血气而产生认识能力,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起源论。

他认为人的耳目鼻口等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心能发现事物的规律,说“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

他强调对事物要进行考察研究。

他解释“致知在格物”这一认识论命题时说:…其曰…致知在格物‟,何也?事物来乎前,虽以圣人当之,不审察,无以尽其实也”,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规律,“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戴震还提出“光照论”,认为“凡血气之属,皆有精爽。

其心之精爽,钜细不同,如火光之照物,光小者,其照也近,所照者不谬也,所不照斯疑谬承之,不谬之谓得理;其光大者,其照也远,得理多而失理少。

且不特远近也,光之及又有明暗,故于物有察有不察,察者尽其实,不察斯疑谬承之,疑谬之谓失理”。

把认识比作光照,这是一种直观的反映论,并不能正确说明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

戴震猛烈地抨击宋明理学“存理灭欲”的禁欲主义观点,在“血气心知”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论述了以理欲统一为中心的伦理学说。

戴震认为,人是一种有感觉的自然物,有血气心知,“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认了人的情欲,就否定了“人之为人”。

他强调欲和私的严格区别,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

相反,人的自然情欲是道德的基础。

“理存乎欲”,道德准则的作用在于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满足和发展,即“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并使之不断臻于完善。

他主张“以情洁情”,使天下人的物质生活欲求“无不得其平”,戴震揭露宋明理学“存理灭欲”的禁欲主义是统治者“以理杀人”的工具。

他沉痛地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的伦理思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平等要求,包含着启蒙思想的因素,是中国近代反对封建旧道德的先声。

戴震是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代宗师,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是中国十八世纪的高峰标志。

其著作主要有:《毛郑诗考正》、《诗经补注》、《尚书义考》、《仪礼考正》、《考工记图注》、《孟子字义疏证》、《原善》、《大学补注》、《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尔雅文字考》、《水经注》、《古历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