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
初中语文文言文《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
(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注解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戴震难师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小,年少距:距离3.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
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 译文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后。
(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孩子啊。
”也有材料上是:先生少时就傅读书注解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的老师。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少,年轻。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为:是非常:不寻常作者及文中的戴震段玉裁(1735—1815),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
江苏金坛市人。
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
事例内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戴震治学广博,见解独到,他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学说进行了质疑和抨击,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 O
戴震十岁才会说话,但他能“过目成诵”,学习知识喜欢追根究底,敢于怀疑和批判传统的经典。
他在私塾学习时,听老师讲授《大学章句》。
讲完《右经一章》,老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
生执笔记录的。
”
戴震问道: “老师,凭什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又由曾子
记录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
笔记录的?”
老师告诉他:“这是先儒朱熹的注释里写的。
”
他又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南木。
他追问:“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东周。
”
他又追问: “周与宋相距多少时间?”
老师答:“大约两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问:“既然时间相距这么远,那朱熹怎么会知道两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师无言以对。
解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就必须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有自己的见解,学为所用。
戴震不迷信老师,不迷信先贤朱熹,正是这种批判精神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才使他最终取得非凡的成就。
初中语文文言文《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
《戴震难师》原文和译文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惠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译文先生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惠蕴蓄得太久的缘故吧,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静一章》以后。
(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不是一个通俗的孩子啊。
”注解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乃:才。
能言:说话。
盖:这里指推测。
蕴蓄:蕴藏,积蓄。
就傅:跟随老师。
言:字。
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大凡的孩子。
读书须教有疑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书须教有疑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读书须教有疑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方能有所长进。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读书须教有疑》阅读材料读书须教有疑解玺璋读书是要有一点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方能有所长进。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读书须教有疑》阅读材料读书须教有疑解玺璋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
戴震是有清一代的大学者,据说他10岁时,老师教他读《大学章句》,读到一个地方,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而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来的呢?老师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
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啊?老师说,南宋时的人。
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老师说,东周时的人。
戴震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了?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吧。
戴震于是说,那么,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无言以对。
中国老百姓心地善良,最容易轻信;而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愚民政策,也养成了我们轻信的习惯。
现在有些粉丝似的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
他们的逻辑,就是你说某某书有问题,你就该自己写一本试试。
这种盲目的崇拜,正是人性被异化、被遮蔽的结果。
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
而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
要想成就一个人和一番事业,这点慧根是不能少的。
陈寅恪在王国维沉湖之后为其撰写的碑铭中,把它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说法。
戴震则指出:"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清醒,别让人家忽悠你,也别自己蒙自己。
2012版语文版语文七上《戴震难师》word教案
戴震难师⑴【原文】先生⑵是年⑶乃⑷能言⑸,盖⑹聪明蕴蓄⑺者久矣。
就傅⑻读书,过目成诵⑼,日数千言⑽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⑾,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⑿师:“此何以⒀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⒁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⒂记之?”师应⒃之曰:“此朱文公⒄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⒅几何⒆时矣?”曰:“几⒇二千年矣。
”“然则(21)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22)应,曰:“此非常儿也(23)。
”【注解】(1)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题目是编者加的。
人物介绍见“资料库”。
(2)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3)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4)乃:才。
(5)言:说话。
(6)盖:大概,这里指推测。
(7)蕴蓄:蕴藏,积蓄。
(8)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9)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10)言:字。
(11)《大学章句》:南宋朱熹为《礼记·大学》作的注释书,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方教科书。
(12)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13)何以:以何,凭什么。
(14)述:记述。
(15)门人:学生。
(16)应:回答。
(17)朱文公:即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字元晦,号晦庵。
见“资料库”。
(18)相去:相隔。
去,距离。
(19)几何:多少。
(20)几:差不多。
(2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2)无以:无法,没有什么可以拿来……(23)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戴震难师》学案一、课题:《戴震难师》二、课型:新授课三、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感悟戴震的精神。
四、学习方法1、熟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五、学习过程环节一课前练兵,初步感知1、结合资料库相关知识了解作者。
2、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①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朗读时,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以情带声。
陕西初中一年级第12单元第12课_戴震难师
如何正确看待“戴震难师〞所提的问题
这篇短文写了戴震读私塾时向老师提出疑问,难住老师的故事。一般来说,后人是不可能知 道前人发生的事情的。戴震以此为出发点,来问老师:“然那么朱文公何以知然?〞对于一 个尚处于启蒙时期的儿童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老师也称他为“非常儿〞。但如果以 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朱文公完全可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但这是为幼儿的戴震所不能 了解的,所以,我们学习本文,重在学习戴震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正确看待“戴震难师〞所提的问题
1所•、以先老生师1是也、年称先乃他能生为言是“非年常乃儿能〞言。 读• 了这篇2文、章盖,聪你明认为蕴少蓄年者戴久震有矣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 1、日数千言不肯休。 • 2、周朝、宋朝相去几何 时矣?
如要• 何求正 仔确细3看揣、待摩几“角二戴色千震特难点年师,有〞感所情提有的节问奏题地朗读。 清• 代思想4家、、此语非言常文字儿学也家。。
走进朱熹
朱熹〔—〕,字元晦,谥号“徽国公〞,南宋徽 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南宋著名
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 弘扬儒学的大师。代表作品?四书章句集注?? 楚辞集注?,词结有?晦庵词?。
• 难师:nàn • 蕴蓄:yùn xù • 为:wéi
• 3、然那么朱文公何以知然。
代一• 表、作 解为释?以〈下说加文点解的字字〉词注:?。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你对这位老师有何评价?
清代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
古义:不寻常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戴震(约公元1768年至1826年)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学者、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在历史上被尊称为“戴震先生”,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戴震自幼聪慧,学习刻苦,很快就成了村中的学究。
他对古代文化典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奋钻研书籍,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
在学业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尤以史学领域见长,他对历史文字的解读和判断非常准确,因此肩负起了许多重要的翻译任务。
戴震的广泛知识和卓越才华也引来了不少嫉妒者。
尤其是他的同学,有许多人羡慕戴震的才华,但也忌妒他的成就。
于是,他们利用戴震脾气急躁,容易冲动的特点,故意刁难他。
他们艳羡不已地说:“戴震这个人天赋聪明,确实非常有才华,但他的性格缺陷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我们需要找机会考他一考。
”于是一天,当戴震正在书房自习时,几个同学突然闯进来,故意惹他发火。
他们问了一些关于古代历史人物的问题,刁难戴震。
戴震本能地迎头反击,不顾自己知识有限,一一回答了问题。
但他们并不满意,故意继续提问,将问题难度逐渐加大。
戴震感到越来越吃力,他的愤怒也逐渐积蓄。
当最后一个问题问完后,戴震怒气冲冲地朝着同学们走过去,伸手要拍桌子。
可就在这一瞬间,他突然想到了自己被刁难的目的。
怒气瞬间被理智战胜,他停住了手。
戴震自嘲地笑了笑,说:“你们果然难倒了我。
”随即转身离去。
这次“戴震难师”的事件,成了戴震一生中的一次转折点。
他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急躁脾气和冲动行为,意识到这会给自己的学业和人际关系带来很大的困扰。
为了改变自己,他开始专注克制脾气,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努力调整自己的性格,变得平和稳重,处理问题时也更加客观公正。
此后,戴震成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他广泛培养人才,主张“民贵有德,德贵有才”,提倡素质教育,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独立思考能力。
戴震的学术传统和教育理念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古文二则》戴震难师教案 语文版
《古文二则》戴震难师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感悟戴震的精神。
2学习方法1、熟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
3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段玉裁的常识;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疏通文意,整体把握短文的中心,明确其中蕴含的道理。
3.学习戴震勤于思考、积极质疑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直接导入段玉裁(清代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戴震(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段玉裁的老师活动2【讲授】学习目标流畅朗读全文,读准字音与停顿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故事蕴涵的道理活动3【讲授】朗读课文,注意停顿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此非常儿也。
活动4【讲授】自读课文借助注解,疏通文意。
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活动5【活动】掌握以下字词的含义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师应之曰()即问()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此非常儿也()()活动6【活动】翻译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 活动7【活动】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刻画戴震的形象的?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活动8【练习】当堂练习注意下列加线字的读音。
戴震难师()蕴蓄()数千言()几二千年()活动9【测试】当堂检测释词译句。
⑴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译文:⑵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译文:⑶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译文:⑷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译文:活动10【作业】课后作业1、从课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戴震?2、谈谈戴震精神带给你的启发。
戴震难师
短文翻译
先生 是 年 乃 能 言 , 盖 聪明 蕴蓄 者久 矣。
老师(戴震)这年才能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藏久 了的缘故。
就 傅读书,过目 成 诵,日 数千 言 不肯 休。
他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 还不肯停止。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
(私塾先生)教授《大学章句》,到“右经一
戴震能把老师问得“无以应”,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学习要开动脑筋,要 多问为什么,才能真正学 出成果。
课外拓展
关于质疑的名言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 怀疑来自过分认真。无所用心的人从不怀疑, 但也没有信仰。——周国平 • 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 进。——明人陈献章 •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戴震难师
段玉裁
关于本文:
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部 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 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语言 文字学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四库全书》 的纂修官之一。段玉裁是他的学生。 段玉裁(1735-1815),清代语言文字学 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 乾隆举人,官至四川巫山县知县。所著《说文 解字注》是研究文字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
课堂练习(难点字释义)
• • • • • • • • • 先生是年乃能言( 这,指示代词 )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大概,表推测 ) 就傅读书( 靠近跟随 )( 师傅、老师 ) 师应之曰( 回应、回答 ) 即问( 当即,就 )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互相 )( 距离 )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这样 )( 那么 ) 师无以应( 没有 )( 可以用来 ) 此非常儿也( 不是 )( 平常 )
2024年高考语文思辨类作文写作指导33:二元思辨性“独立思考,拒绝盲从”
写作指导33:二元思辨性“独立思考,拒绝盲从”模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
“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文题解析】材料第一句话首先指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第中间二句话具体列举了这些因素有哪些,古人权威和书本,大多数人的看法,并且我们经常会用“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说法来证明事情的正确性,过于迷信书本、权威,或者过多地听信了别人的意见,但是却恰恰缺少了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考生在写作时,可选的材料很多,行文思路也相对灵活,可以选择名人事例来论证质疑权威的可贵,可以谈质疑权威的意义和盲从权威的危害,也可以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如何面对权威等。
也可以写不能随波逐流,盲从别人,要坚持自我,有自己的主见。
本作文题聚焦理性表达,旨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提出论点并进行论证,从而提高思辨能力。
考生可以开展关于"坚守自我""敢于质疑”"独立思考""批判精神"等话题的讨论。
“自古以来”:代表古人之言、传统观点。
“著名专家表示”:代表权威言论、名家观点。
“书上说”:代表书本《课本、课堂,学校教育)知识。
“大多数人认为”:从众,趋俗,随大流,认为“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审题立意一】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影响人们判断的因素,如古人、权威、书本、大多数人的看法等,以上列举的因素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自古以来”,代表古人之言、传统观点。
“著名专家表示”,代表权威言论、名家观点。
“书上说”,代表书本、课堂、学校教育知识。
文言文戴震难师翻译
一日,戴震于乡塾中授课,有学子问曰:“先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则,何为尊师?”戴震沉思片刻,答曰:“尊师者,敬其德,尊其道,敬其业也。
师者,人之楷模,学问之源泉,故当尊之。
”学子又问:“先生,吾等学于师,如何能明辨是非,不至误入歧途?”戴震微笑曰:“此亦尊师之要义。
师者,授业解惑,若不尊师,则难明真谛。
吾等当虚心求教,以师为师,方能明辨是非,不至误入歧途。
”又一日,戴震于书斋中读书,偶遇一老者,自称乃前朝遗民,通晓天文地理、经史子集,颇有才学。
老者见戴震年轻有为,心生敬佩,遂欲传授其学业。
戴震虽感其诚意,然仍坚持己见,曰:“吾师,吾乡塾先生也。
吾虽未得真传,然乡塾先生之德行、学识,吾已深感敬佩。
吾不敢轻易改师,愿再请教乡塾先生。
”老者闻言,失望而归。
戴震继续在乡塾中求学,勤于思考,虚心求教。
一日,乡塾先生病故,戴震悲痛不已。
他深知,先生的离世,意味着他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于是,戴震立志要继承先生的遗志,弘扬先生之学。
戴震在乡塾中苦读数年,学业大进。
一日,乡里举行科举考试,戴震信心满满地前往应试。
然而,命运却弄人,他未能中举。
戴震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期在未来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又过数年,戴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次,他终于如愿以偿,高中进士。
戴震深知,这是先生的在天之灵保佑,也是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
于是,他怀着感激之情,回到乡里,为先师生前所立牌位祭拜,并立志要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戴震在官场上,秉持“尊师重道”的原则,严谨治学,廉洁奉公。
他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学者要关注民生,关注国家大事。
戴震的学识和品德,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被誉为“一代儒宗”。
总之,戴震难师是一位尊师重道的典范。
他对待学问严谨认真,对待师承关系坚守传统。
戴震的一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戴震难师文言文翻译
戴震,字东原,江苏金坛人。
幼而聪颖,好学不倦。
长而究心经史,尤邃于《尚书》、《周易》。
年二十有五,举进士,授编修。
震好古文,通经史,尤精于小学。
时人推为儒者之魁首,谓其学不泥古,不拘今,独探本源,以求至理。
震尝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古之师,往往泥于古,拘于今,不能通变,故弟子多不能成器。
吾欲求一师,能通古今之变,明道而不泥,授业而不拘,解惑而不滞,然后可以成吾志也。
”于是,震游历四方,遍访名师,以求得此难师。
遇一人,名某某,自谓通经史,能解古文。
震与之论学,问:“古文之道,何所取乎?”某某答曰:“古文者,载道之器也,不泥古,不拘今,方能载道。
”震曰:“然则古文之变,何所系乎?”某某犹豫,不能答。
震又问:“经史之奥,何所求乎?”某某曰:“经史者,载道之文也,不泥古,不拘今,方能载道。
”震微笑曰:“汝所云者,非吾所谓载道也。
载道在乎变,变在乎通,通在乎解。
汝未能通变,故不能载道。
”某某默然,羞愧不能对。
震遂辞去,再访高人。
历访数人,皆不能令震满意。
震叹曰:“吾求难师,难矣哉!”后遇一人,名某,自称通天人之学,能解万物之理。
震与之论学,问:“天人之际,何所求乎?”某答曰:“天人之际,在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在于通变。
”震曰:“然则天人合一之理,何所系乎?”某曰:“天人合一之理,在于通变,通变在乎解。
汝能通变,方能天人合一。
”震喜曰:“吾得矣!吾得难师矣!”自此,震随某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明道而不泥,授业而不拘,解惑而不滞。
某亦以震为难得之弟子,相与切磋,共探真理。
译文:戴震,字东原,江苏金坛人。
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长大后深入研究经史,尤其精通《尚书》和《周易》。
二十五岁时,考取进士,授编修。
戴震喜爱古文,通晓经史,尤其擅长小学。
当时的人推崇他为儒者中的翘楚,认为他的学问不拘泥于古,不拘束于今,独立探索本源,以求得最高真理。
戴震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然而古代的师傅,往往拘泥于古,束缚于今,不能通晓变化,所以弟子多不能成才。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戴震难师_500字戴震是明末清初的一个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曾因与高拱、顾炎武共同反对东厂权奸樊梨花而受害。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霜,但却在那样的时刻,坚持了自己的信念,不妥协、不屈服,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令人敬佩的人物。
他被称为“戴震难师”,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韧不拔,他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
戴震出生在福建福州一个寒微家庭,他的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但他却因为聪明好学,被当地的进士江彦明收养,同时也得到了他的恩师秦章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副好的学风。
后来,戴震考中进士,接着又考中状元。
但他并没有因此就安于享受,在乡试中,他秉持着诚实、坚强的品格,勇敢地言行不合假仁假义的圈子,明刚坚毅的性格,使他在知识分子中便有胆量和开了钟鼓。
戴震在家乡事业无成,为了给家人赎罪,他在杭州当起了一名家庭教师,这也是他踏上仕途的第一步。
在杭州,戴震遇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挑战:西洋教会的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并且用世俗化、生动的形式教导学生。
戴震当时十分愤怒,他认为利玛窦是泯灭国教,祸害中国人的变态巫妖。
他决定挑战利玛窦,决定要用中国传统儒学的知识击败利玛窦。
他认为,利玛窦的教育方式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对中国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于是,戴震毅然决定到达利玛窦的学堂中学习基督教的教义,从而来找到破绽。
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与利玛窦战胜了,最终使利玛窦对外评定的举人皆能顺利通过举人考试,得以顺利把学生交给利玛窦。
通过这次与利玛窦的交锋,戴震得到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也为他的以后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戴震的现实生活中,教育是他最关心的重点。
他在教书育人的也在为民众谋福祉,提出了许多改革教育的新思路。
他弘扬孔子思想,主张“以教学、以信为馆、以经义为教、以公为师、以私奉公”等理念,提出了“言氏奠基”理论,以德育为首,推行以经义为教的实用性教育,主张“言义实相”。
他在教育改革上的探索和实践,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网打尽七年级《戴震难师》语文版
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一网打尽:《戴震难师》
2008年台州市
戴震难师段玉裁
先生①是年②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③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④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是年:指戴震十岁这年,即1733年。
③就傅:跟随老师④为:是⑤非常:不寻常
2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
(1)日.数千言不肯休()(2)相去.几何时矣()(3)师无以应.()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3分)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25.读了上文,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3分)
答:
参考答案:
23.(1)每天(或:每日)(2)距(或:距离)(3)答应(或:回答)
评分标准:3分。
每空1分。
24. 既然这样,那么朱文公(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评分标准:3分。
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25. 热爱学习,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或:勤学好问)
评分标准:3分。
意对即可。
读书须教有疑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书须教有疑阅读练习及答案读书须教有疑解玺璋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
戴震是有清一代的大学者,据说他10岁时,老师教他读《大学章句》,读到一个地方,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而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来的呢?老师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
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啊?老师说,南宋时的人。
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老师说,东周时的人。
戴震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了?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吧。
戴震于是说,那么,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无言以对。
中国老百姓心地善良,最容易轻信;而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愚民政策,也养成了我们轻信的习惯。
现在有些粉丝似的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
他们的逻辑,就是你说某某书有问题,你就该自己写一本试试。
这种盲目的崇拜,正是人性被异化、被遮蔽的结果。
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
而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
要想成就一个人和一番事业,这点慧根是不能少的。
陈寅恪在王国维沉湖之后为其撰写的碑铭中,把它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说法。
戴震则指出:“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清醒,别让人家忽悠你,也别自己蒙自己。
这也恰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
”他还说,戴震能成为一代宗师,皆因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这样一种本能。
其实,梁启超对于所读之书也是不肯轻信的。
他作《王安石荆公传》,为了弄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穷究其原因,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了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与《宋史》所记互相参证。
他发现,《宋史》记载的王安石变法,有许多不实之词,“重以入主出奴,谩辞溢恶,虚构事实,所在矛盾”。
《戴震难师》翻译注释
《戴震难师》翻译注释《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
接下来,店铺为您介绍了《戴震难师》翻译注释,欢迎欣赏与借鉴。
【原文】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老师)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朱熹)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翻译】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戴震问老师):“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
”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戴震问老师):“既然这样,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说:“这不是一般的孩子。
”【注释】先生:老师,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推测蕴蓄:蕴藏,积累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凭什么。
孔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距离。
几何:多少。
《清史稿·戴震传》原文对照翻译
《清史稿·戴震传》原文对照翻译导读:《清史稿戴震传》原文对照翻译戴震,字东原,休宁人。
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
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
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戴震,宇东原,安徽休宁人。
读书时喜欢深入思考,年少时塾师拿《说文》教授他,三年间他全部掌握了《说文》的条目。
十六七岁时,精研各种注疏文字,实事求是,不以一家之说为主。
跟着婺源的江永求学,戴震以自己的学问向江永求问,江永为之惊叹;江永精通礼经济推步、钟律、音声、文字等学问,只有戴震能获得其全部。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
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
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
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
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
经进图籍,论次精审。
所校大戴礼记乾隆二十七年,戴震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三十八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征召海内外博学之士担任编校的职务,四库全书总裁推荐戴震充任纂修。
四十年,皇帝特别下令,让他与会试考中者一同参加殿试,赐予他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戴震凭文章学问得到礼遇,出入于朝廷负责编撰的机构。
四库全书馆有了奇文和疑惑,总去向他咨询请教。
戴震勤于思考、兢兢业业,早晚翻卷检阅,寒暑不断。
经过他进呈给皇帝御览的图书典籍,都是依次编排,精确审核过的。
他校对的《大戴礼记》《水经注》尤其经过详细的审核。
四十二年,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五岁。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
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于古经。
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
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
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
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戴震的学问,是从字音、字形推求字句的理解,根据字义、句义来推寻圣贤之道。
戴震的读书故事
戴震的读书故事戴震是清代著名学者。
他自幼读书就好刨根问底。
鲁迅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除了他有不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进修,勤学不倦,以及十分注重念书体例。
有一次,私塾老师给他讲授朱熹的《大学章句》,讲完“大学之道”一段以后,照本宣科地说:“这章叫《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以下十章叫《传》,是曾子的见解,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出来的。
”戴震问道:“老师,你这样讲,有什么根据呢?”“这是朱熹说的呀!”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满以为抬出“朱夫子”来,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朱熹是哪朝人?”戴震歪着小脑袋问。
“宋朝人。
”“孔子、曾子呢?”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下面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周朝人。
”“那么,周朝与宋朝相隔多少年呢?”“将近XX年了。
”“既然如此,那么朱熹又是怎么知道的呢?”戴震幼稚的小脸充满了疑惑,塾师一下子被问住了,一时竟想不出用什么适当的话来回答。
塾师笑着摸摸戴震的头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
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后来,戴震因为家里贫困,请不起老师,离开私塾以后,只能靠自学。
自学的道路坎坷不平,戴震非常期望拜一位知识渊博的学问家,作为自己的老师。
一次,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让戴震遇到了偶然来歙县拜友的大学者江永。
江永已年逾花甲,白发斑斑,治学数十年,精通三礼,兼及音韵、算学、地理等。
他为人和蔼,好学深思,极喜读书,往往把讲学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书。
戴震一见非常敬佩,把自己平日的疑难一一向江永请教。
江永见他少年好学,心中十分喜爱,当即收他为弟子,悉心教导和培养他。
两人渐渐地结成了忘年之交。
在江永的熏陶下,戴震的思想、性格与学业,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
阶段
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
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
作品名称,戴震难师。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记叙文。
作者,段玉裁。
就傅读书。
过目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
至“右经一章”以下。
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
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
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
曰:“此非常儿也。
”。
注释译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
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
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
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
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
”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
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说:“周朝人。
”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
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
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先生:老师。
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
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
推测蕴蓄:蕴藏。
积累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塾:私塾。
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
凭什么。
孔
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
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
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为:是非常:不寻常日:每天去:距离乃:才。
就:跟随。
作者简介。
段玉裁:。
中国清代经学家。
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字若膺。
号懋堂。
晚年又号砚北居士。
长塘湖居士。
侨吴老人。
江苏金坛市人。
生于雍正十三年。
卒于嘉庆二十年。
乾隆二十五年中乡试。
入都会试。
屡不中。
乾隆三十五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
后又为四川富顺。
南溪和巫山知县。
经10年。
称疾告归乡里。
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相关链接。
先生是年乃能言。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
过目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戴震难师授《大学章句》。
至“右经一章”以下。
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
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
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
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
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日数千言不肯休相去几何时矣师无以应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是年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就傅读书。
过目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跟随老师读书。
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3.读了上文。
戴震难师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学好问善于思考踊跃质疑 4.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
是不是也会时常遇到一些困惑?你尝到过怀疑的甜头吗?请简要谈谈这方面的经历。
5.写出两则关于学贵有疑的名言。
前辈谓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6.有什么启发?应学习戴震勤于思考问题的精神敢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