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

合集下载

戴震的人性哲学及其启蒙意义

戴震的人性哲学及其启蒙意义

V 1 3 NO 1 o .1 .
M a .2 2 t 0l
戴 震 的人性哲学及其启 蒙意义
魏 义 霞
( 黑龙江大学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 尔滨 10 8 500)
[ 摘 要] 戴 震是著 名 的早 期 启 蒙思想 家 ,不仅对 “ 宋儒 以理 杀 ’提 出控 诉 ,而且通 过对
震一再强调 :
天道 ,阴 阳五行 而 已矣。人 物之性 ,分 于道 而
有之 ,成其各 殊者 而 已矣;其不 同类者各 殊也 ,其
同类者相似 也 。
杜撰一个虚 空之理 ,进而 号召人们 “ 去人欲 ,存天
理” 。为此 ,戴震 针锋相对 地提 出了 “ 理者存 乎欲 者也”的命 题 ,以此强 调在理与欲 的关 系上 ,欲更 为重 要和根本 。“ 理者存 乎欲者 也”探讨 的是理欲 关系 ,以本体领 域对理 的界 定为基础 ,理论重心和
化流 行的思路解 决人性 问题 , 进而将 欲说成是 由气
这就是说 ,气化 生物 ,“ 以类 孳生” ,性是 由气 决定的 ,气是性 的载体 ,因为物 与物 、人 与物 和人 与人之 间的区别 说到底是 以 “ 其气类别之 ”的 。循 着这个 思路 ,他 进而宣布 ,万物 以 “ 气类 ”区别 , “ 舍气类 则无性 之名” 。万物之性 皆以气 为基础 ,离 开气 ,性 便无从谈起 。对 于性与气之 间的关系 ,即 性对气 的依赖 ,戴震论述 说 :“ 气心知 ,性之 实 血 体也 … - - 安睹所谓 性 。 按照 他 的理 解 ,事物 舍气 ”③
理欲 关系的重新诠释为宋明理学推 崇的天理祛魅 ,借此解构理学 “ 以理杀人’ ’ 。具体地说,他
从气化流行入手揭示人性的基本 内容,强调天理存在 于人欲之 中;在肯定人欲正 当性、合理 性的基础上 , 呼吁遂欲达情。作为戴震人性哲学的核心命题 ,“ 理者存乎欲者也”对理欲关系 进行了重新解读,具有鲜明的启蒙意义和价值。 [ 关键词] 戴震;人性哲学;“ 理者存乎欲者也” ;启蒙意义

戴震早年思想形成背景及其自然人性论

戴震早年思想形成背景及其自然人性论

戴震早年思想形成背景及其自然人性论
戴震早年思想形成背景及其自然人性论是他创立且研究行之有效的主要理论。

他的重要著作《自然人性论》就是以自然哲学的思考视角来研究人性,对现代伦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戴震早年的思想形成,伴随着他深厚的文化和经验和几百年的古代文化的追溯,历来也受到极大的关注。

在中国历史上,戴震的思想形成最大的背景就是他深入的儒家、道家之学,他著有《山海经》《夏小正》《易经》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对他对人性主义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戴震深刻阐释了“自然人性论”,要求人要自然而生,个人的潜能是实现自身
性格的根基,内在的素质决定个人的行为。

他认为,实现自然原则的需要是,从自然而发的本性出发,从心灵自省出发,从智力自觉出发,从定力自强出发,从慈悲仁爱出发,从行动效果出发,实践自然原则要三角,搭成个体人格素质。

让我们感谢戴震大师为东方社会无私智慧带来的新活力以及让我们学习人性论
的精神,这是具有普遍价值的思想,有助于打造和谐社会的永恒记忆。

从血气心智到内心和谐:论戴震的人性论

从血气心智到内心和谐:论戴震的人性论
义 还 归 于 人 的 现 实 生 活 ,还 把 “ 智 ” 与 “ 义 ” 视 为 心 理

个不断完善和发展 的过程 ,从 而将 传统 的人 性论 发展
成 以 “ 气 心 智 ” 为 特 色 的 新 的人 性 理 论 。 血

百人 。从 戴震 学术产 生 的时代背 景 ,到戴 震学 术思 想 的 精髓 ,再 至戴 震学术 思想 的深 远影 响 ,无一 不涉 猎。港 澳 台地 区及海外学 者 中,以钱 穆 、余英 时为 代表 ,对 戴 震思想 的研究较为翔 实 ,如余 英 时 《 戴 震 与章 学诚 》 论
对 于戴 震思想 的研 究 , 自戴 震生活 的 时代起 ,许多 学者便 给予了较大关 注 。戴 震死 后 ,继 承 、研究 戴学 的
学 者 层 出不 穷 ,其研 究 分 成 两 类 ,一 类 研 究 戴 震 哲 学 思
想 ,大多肯定其 唯物 主义思想 ,如焦循的 《 申戴》 ( 雕 《 菰楼 集》 卷七 ) 、章炳麟 的 《 释戴》 ( 《 文录》 卷 一 ) 、 梁启超 的 《 东 原 哲学 》 《 东 原 著述 纂校 书 目考》 戴 、 戴 ( 饮冰 室文集》 卷 四十) 《 、胡适 的 《 戴东原哲学》、容肇 祖的 《 戴震说的理及求理 的方法 》 等 ;另一类研 究戴震 的小 学 、文 献 学 ,如 刘 师 培 的 《 注 说 》 转 、马 裕 藻 的
所著 《 清代考据学研究》 对 清代考 据学 的学术 宗 旨、治
学 精 神 、考 据 方 法 等 问 题 进 行 了 较 深 入 的研 究 。姜 广 辉
( 戴 东原二 百年生 日纪念论文集》 、胡适 《 《 ) 一记 中央 图 书馆所 藏的直隶河渠书稿本》 (《 胡适手稿》 第一集卷 )

戴震人性论思想探析

戴震人性论思想探析

戴震人性论思想探析崔海亮(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收稿日期]2008-01-07[作者简介]崔海亮(1972-),男,河南渑池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戴震最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原善》和《孟子字义疏证》中,把血气心知规定为人性,认为人性就是欲、情、知的统一。

人要经过不断学习,使“心知”达到“神明”才能去除私蔽,从而达到人性真正的善。

戴震人性论与孟子的人性论差别较大,而与荀子的思路大体一致。

[关键词] 戴震 人性论 欲 情 知[中图分类号] B24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8)07-0046-04 哲学家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以下简称《疏证》)一书中批判了程朱理学理欲二分的道德价值观。

在此书中,戴震认为如果理欲二分,必然会导致以意见为理、进而以理杀人的社会恶果。

戴震认为人性就是“血气心知”,是欲、情、知的统一。

人的情欲是人性的表现,人特有的“心知”能引导人的情欲合理发展,情欲的合理满足就是理,或者天理。

因此,理存于欲。

戴震人性论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正当欲望的合理性,反映了社会下层小生产者要求发展商品经济、满足物质欲望的强烈要求。

由此可见,戴震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他的人性论。

一、戴震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一)血气心知为性戴震对人性的规定以其在《疏证》卷下中的表述最具代表性,为方便讨论,现将这一段内容摘录如下: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给于欲者,声色臭味也,而因有爱畏;发乎情者,喜怒哀乐也,而因有惨舒;辨于知者,美丑是非也,而因有好恶。

声色臭味之欲,资以养其生;喜怒哀乐之情,感而接于物;美丑是非之知,极而通于天地鬼神。

声色臭味之爱畏以分,五行生克为之也;喜怒哀乐之惨舒以分,时遇顺逆为之也;美丑是非之好恶以分,志虑从违为之也。

是皆成性然也。

戴震认为,人性是血气心知,欲、情、知是人性的自然表现,是人出生以后具有的。

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

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

《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摘要:基于学界对此议题涉猎不多,本文就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进行思考,以期探寻戴氏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助益当前公民理想人格塑造,在戴氏看来,凡天地、人物、事为等“实体实事”(“自然”)之中都有“理”的存在,这个“理”实为它们本身存在的“必然”之“则”(规律、制度或准则等),戴震人格理想既有对孔孟儒学理想人格的吸收与继承,也有对宋明理学与老庄释家理想人格的批判反思,体现了戴震人格理想的传承性、创新性、批判性与超越性等特征陶武摘要:人格问题一直为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关注。

乾嘉汉学主将戴震从三个方面诠释儒家理想人格内涵:士者以究心学术、心系民生为本,君子以仁欲兼得、闻道教化为要,圣人以仁智中和、自然无失为归。

戴震理想人格思想呈现了传承与创新、批判与反思、超越与局限等特征,并在理想人格培养的基本原则、有效途径和信心源泉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独到之处。

对此论题的研究于探寻戴氏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促进当前公民理想人格塑造应当有所助益。

关键词:戴震;理想人格;诠释;特征;启示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20)03-0100-006人格问题一直为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关注。

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的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理想人生境界。

儒家哲学认为:“人是群体的人,个人应服从家庭和国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达到人格的完善。

”[1]身为乾嘉汉学翘楚,戴震更为关注义理之学,他秉承“正人心之要”的夙愿,致力儒家理想人格的诠释与践履。

基于学界对此议题涉猎不多,本文就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特征与启示进行思考,以期探寻戴氏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助益当前公民理想人格塑造。

一、戴震理想人格的诠释“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化中人们最推崇的人格范型,这种人格范型最典型地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

”[2]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最为推崇理想人格构建。

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

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

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1. 引言1.1 作者简介戴震(1723-1777),字震之,号心斋,湖广利津县(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

清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戴震在18世纪中叶提出了“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内在良知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的“性善说”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戴震性善说”的代表人物。

戴震曾任过乡试解元、京官、显甲、阁臣等职务,但他辞官归隐,致力于先秦经典的研究和教育事业。

他创立了湖南书院,提倡“格物致知”,倡导“治学”和“真知灼见”。

他对古代经典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在儒家学说中为“性”、“理”、“礼”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戴震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1.2 文献背景戴震的《性理大全》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称为“戴震性善说”。

这部经典深入探讨了礼与理的关系和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献背景方面,戴震的思想深受孟子、程颢、程颐等先贤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戴震性善说”。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性理大全》被广泛传阅和研究,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震的思想也在后世不断被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戴震性善说的研究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与理的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1.3 研究意义戴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关于“礼”与“理”的论述,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内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之道、人伦道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戴震关于“礼”与“理”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本质。

语言学概论02任务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02任务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形成性考核02参考答案一、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普通话声母h,国际音标用符号[x]表示。

A. 错误B. 正确2. 普通话声母x,国际音标用符号[s]表示。

A. 错误B. 正确3. 普通话音素[i]的发音特点是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A. 错误B. 正确4. 音素[o]和[u]的区别是舌位高低不同,其它方面都一样。

A. 错误B. 正确5. 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不受任何阻碍。

A. 错误B. 正确6. 两个音素属于互补的关系,那么这两个音素就属于不同的音位。

A. 错误B. 正确7.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

A. 错误B. 正确8. 普通话“洗”这个音节的声母,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使用同一个字母记录。

A. 错误B. 正确9. 普通话音节“可”的声母是辅音,国际音标用符号[k’]来表示。

A. 错误B. 正确10. 普通话音节ian. uan. uai中的字母a,其发音特点相同,属于同一个音素。

A. 错误B. 正确11. 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经过口腔要受到阻碍,这样的音素叫做元音。

A. 错误B. 正确12. 汉语各个方言都有声调,声调是由音高的变化形成的。

A. 错误B. 正确13. “豆腐”一词在实际发音中,语音形式变化成了[touf],这种语流音变现象叫做异化。

A. 错误B. 正确14. 拉丁字母b在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中都表示同一个音素。

A. 错误B. 正确15. 口腔中最为灵活的发音器官是舌。

A. 错误B. 正确16. 音素根据发音特点可以分为两类,普通话的声母就是由辅音充当的。

A. 错误B. 正确17. 普通话音位[p]和[t]的区别是发音方法不同。

A. 错误B. 正确18. 在发音器官中,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是主动发音器官。

A. 错误B. 正确19. 两个音素具有对立的关系,它们就属于同一个的音位。

A. 错误B. 正确20. 一个音素的发音特点是双唇、浊、鼻音,这个音素用音标[m]表示。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戴震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戏曲之父”和“文学大师”。

他的女性伦理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男女平等,倡导尊重自然,反对任何形式的压制和剥削。

在《春闺梦》一书中,戴震以女性视角来探讨女性的命运与自由。

他认为,女性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不应该被限制在传统的婚姻和家庭中。

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女性实行的一夫多妻制度和遗弃女婴等行为,呼吁重视女性的权利和地位。

戴震还提出了“男能当女,女能当男”的思想,反对对男女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

他认为,男女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性别而有所区别。

他强调人的内在世界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被社会角色所定义。

尽管戴震的女性观点超越了当时的社会,但他并不认为女性应该在婚姻和家庭中完全自由。

他仍然认为,女性应该遵守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道德标准。

他主张尊重自然规律,认为人的性别差异是不可逆转的,男女之间应该各司其职,共同建设家庭。

总的来说,戴震的女性伦理观是以崇尚自然和平等为主要特点的。

他认为,男女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应该享有自由和权利。

他对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对女性权利的呼吁,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当今社会的性别平等运动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从义理之性到血气心知:朱熹与戴震人性论的比较

从义理之性到血气心知:朱熹与戴震人性论的比较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1 6年第 1 8卷第 2期
从义理之性到血气心知:朱熹与戴震人性论的比较
吴 磊 天
(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 4 1 0 0 3 )
摘 要 :朱熹提 出义理之性 ,建构完备 的心性体 系,复兴 了 儒 学。然而 , 程 朱理 学逐 渐衰 落下去 ,沦为政治权威的 婢女;原始儒 学中那种对社会 的责任感 、积极 的入世情怀和人本精 神丧 失殆尽 。正 因为如此,戴震从性与理 、理与 欲 的关系 , 以及强化三纲五常的伦理 规范所 带来 的严 重后果 三方面展开对朱 熹人性 论的批判 。 人性包括血 气与心知 , 血气表现为情欲, 心知发展为义理。 戴震 以 血 气心知 的统一体批 判朱 熹性 二元论存在 的局 限性, 其 目的在于倡 导“ 体 民之情 ,遂 民之欲” 的王道政治 ,回归原始儒 学的人本精 神。
we l l a s Re a s o n a n d d e s i r e ,a n d s e r i o u s c o n s e q u e n c e s b r o u g h t b y 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t h r e e c a r d i n a l g u i d e s nd a iv f e c o n s t a n t
v i r t u e s . H u ma n n a ur t e i n c l u d e d Xu e Qi a n d Xi n Z h i . X u e Qi wa s o f t e n i n he t c l o a k o f l u s t , nd a Xi n Z h i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o R e a i z e d l i mi t a t i o n s o f C h u Hs i ’ S t h e o y r o n h u ma n n a ur t e b y u s e o f u n i t y o f Xu e Q i a n d Xi n Z h i f o r he t

戴震理欲观探析

戴震理欲观探析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戴震的生平与思想背景•戴震的理欲观概述•戴震理欲观的核心内容•戴震理欲观的现代意义•戴震理欲观的局限与不足•戴震理欲观的影响与发展•结论与展望目录01戴震的生平与思想背景1戴震的生平简介23戴震,原名戴秉权,字震,号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皖派代表人物。

戴震出生于一个手工业家庭,自幼聪敏好学,10岁应童子试,15岁应乡试,16岁中举人。

戴震曾先后在南方多所著名书院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

戴震所处的时代背景此时,儒家思想已经高度发展,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理学逐渐暴露出其弊端。

戴震生活在清代中叶,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戴震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他的思想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戴震的思想来源戴震的思想来源复杂,既包括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包括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

戴震对佛学也有研究,并深受其影响。

此外,戴震还吸收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也是他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01020302戴震的理欲观概述理欲观的定义与内涵定义戴震的理欲观是一种对理性和欲望关系的看法,他认为理性与欲望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存在内在的统一性。

内涵戴震强调理性和欲望的相互依存和转化,认为只有通过满足基本的欲望才能实现真正的理性,同时理性和欲望的统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理欲观的理论基础以气为本情欲归仁血气心知理欲观的历史地位对传统理欲观的突破对现代哲学的启示03戴震理欲观的核心内容理欲平衡是指个人的欲望和社会的规范、道德相协调。

在戴震看来,人的欲望是合理的,但需要通过社会规范和道德来进行调节。

协调理欲意味着既不能完全压抑欲望,也不能放纵欲望。

要使欲望与道德规范相协调,需要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

理欲的平衡与协调VS理欲的动态平衡与变化理欲的实践与应用戴震认为,理欲观具有实践和应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不断调整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以符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

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

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

戴震义理之学中的人性结构模式戴震论“人性”,是展示其进步伦理观和思想启蒙意义的重要方面,是其义理之学的核心内容。

戴震从元气实体的本体论观点来规定人性,反对宋儒以所谓“天理”来“凑泊附著以为性”,把其人性理论建构在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

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

本文将从人性的生成阶段、人性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学说做一番梳理,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戴震人性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性的生成阶段戴震论“性”,首先把“性”描述为一个生成的过程。

戴震的这一思想完全是来源于《周易》。

《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戴震通过对《周易》这段话的诠释,实则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意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戴震是借由疏证、诠释儒家典籍来表达展露自己的思想。

从这种借由“经言”外衣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形式来看,戴震与中国所有思想家并无本质的差别。

对《周易·系辞上》的这段话,戴震认为它正好表征了人性生成的三个阶段。

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戴震这样说:“一阴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已也。

道也。

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

”[①]何谓“顺?”戴震解释说:“言乎自然之谓顺”,“上之见乎天道是谓顺”。

由于戴震认为性本之于天道,所以把“天地之顺”看着是人性生成的第一阶段,生命现象的存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如何解释“继之者善也”这句话?戴震认为“天地之常”是“继之者善也”的内容。

所谓“天地之常”是指阴阳二气的变化,是一个由天道蕴涵“性”内容之变化演化到人生内容之变化的过程。

戴震说:“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

条理之秩然,礼至著也;条理之截然,义至著也,以是见天地之常。

三者咸得,天下之懿德也,人物之常也”。

[②]戴震在这里是以“生”释“仁”,“仁”是人生命存在的道德内涵,有生命便有条理,有生命便衍生出仁、义、理等道德内容,道德的存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

论戴震的女性伦理观戴震(1641年-1717年),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流,虽然他曾是一位儒家学者,但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哲学、伦理和文化观念的转变。

他的书籍《女诫》也展示了他不同寻常的女性伦理观,那是在当时非常前卫和激进的。

戴震的女性伦理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信男女平等,崇尚女性道德归根到底,戴震的女性伦理观归结于男女平权的基础上,即女性和男性应该享有相同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在他看来,性别不应该成为限制其自由和智力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社会应当为男女平等提供条件和机会。

他说:“才识和德行,并不分男女。

”此外,戴震对女性道德的崇尚也是他女性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女性和男性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女性和男性都应该同样受到道德约束。

他在《女诫》中写道:“人生何求?不就是为了修德吗?”强调婚姻家庭的平等和和谐另一个戴震女性伦理观中的重要方面是婚姻家庭的平等和和谐。

他认为,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

在《女诫》中,戴震写道:“男女婚姻之道,都要相互美满”的观点。

他认为,夫妻之间应该坚持和谐、相互关心、信任和支持。

他还强调,婚姻关系的成功取决于夫妻双方的努力和精神支持。

反对男性的专制和性暴力戴震的女性伦理观还包括反对男性的专制和性暴力。

他认为,男人以权力进行压迫和剥削女性,是对人类道德的破坏。

他强烈反对性暴力,支持女性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他在《女诫》中指出:“男子凡是对于妻子小妾的乱搞说白了就是姦淫,这是违反天理和道德规范的。

”总之,戴震的女性伦理观可以说是非常有前瞻性和思想先进的。

他坚信男女平等、强调婚姻家庭的平等和和谐、反对男性的专制和性暴力,这些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前卫的。

即使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它们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

戴震伦理思想的特点分析及影响探讨戴震是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和道德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震的伦理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伦理观。

本文将对戴震的伦理思想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

戴震的伦理思想的特点:1. 以仁爱为核心戴震将仁爱作为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仁者爱人,爱人则尽善尽美。

他强调人们应该发扬仁爱之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传统,也是戴震伦理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

2. 倡导敬畏天命戴震在伦理思想中强调了对天命的敬畏和顺从。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法则。

戴震将天命作为伦理行为的准则,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天命,顺从自然规律,遵循天道,不可超越。

3. 强调道德修养戴震认为,人们应该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做一个有德之人。

他强调人的修养和德行要比物质财富更加重要,提倡人们要以德立身,以德养德,从而实现个人的境界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4. 提倡节俭和勤俭持家在戴震的伦理思想中,他提倡了节俭和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人们应该节俭,勤劳,勤俭持家,以良好的生活方式,来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以上就是戴震伦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其伦理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在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发展,特别是在注重天命,追求道德修养和强调节俭勤俭持家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1. 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戴震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和道德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伦理思想注重了个人的德行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共处,强调了人们应该尊重天命,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节俭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社会稳定和道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戴震

戴震

气化分理 自然性善 遂欲达情
一、气化分理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 道。……阴阳五行,道之实体也。”《孟子字义疏证》 卷中 “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谓, 非气化之谓。……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 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 也,非形而下明矣。器言乎一成而不变;道言乎体物 而不可遗。不徒阴阳非形而下,如五行水火木金土, 有质可见,固形而下也,器也。其五行之气,人物咸 禀受于此,则形而上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中
“宋儒亦知就事物求理也,特因先入于释氏, 转其所指为神识者以指理,故视理‘如有物 焉’,不徒曰‘事物之理’,而曰‘理散在事 物’。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 理散在事物,于是冥心求理,谓‘一本万殊’, 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徒以理为如有物焉,则不以为一理而不可;而 事必有理,随事不同,故又言心具众理,应万 事。心具之而出之,非意见固无可以当此者 耳。” 《孟子字义疏证》卷下。
“宋儒程子、朱子,……辨乎理欲之分,谓 ‘不出于理则出于欲,不出于欲则出于理’, 虽视人之饥寒号呼,男女哀怨,以至垂死冀生, 无非人欲,空指一绝情欲之感者为天理之本然, 存之于心。……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 具,为祸又如是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下。
“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 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 无可救矣。” 《与某书》 批判宋明道学“以理杀人”,从而对传统宗法 等级社会的不合理制度提出了政治上的抗议。 戴震的理、欲关系论已经突破了宋明道学的藩 篱,有追求个人权利的近代精神。
戴震的哲学思想
戴震,字东原,生于公元1724年 (清世宗雍正元年),死于公元 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安徽 休宁人。 他出身小商人家庭,自己早年也曾 从事于负贩,经常靠教书维持生活。 曾中乡举,但未考中进士。乾隆时 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 校订天算地理书籍。他对于天文算 学地理等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同时 更针对着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 学提出了自己的学说。 他的著作很多,后人编为《戴氏遗 书》,其中主要哲学著作是《原 善》、《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

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

戴震性善说中的“礼”与“理”1. 引言1.1 引言概述戴震是明代思想家,他在《礼论》中提出了“性善说”,强调人性本善,主张以“礼”和“理”来规范人的行为。

“礼”是指社会习俗和规范,而“理”则是道德准则和原则。

戴震认为,人应该遵循“礼”和“理”的教导,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戴震看来,礼和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礼是对社会规范的尊重和遵循,而理则是对于道德规律的理解和实践。

礼和理的结合,可以使个体行为合乎道德规范,进而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戴震认为,只有遵循礼和理的教导,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

戴震的“性善说”与“礼”与“理”的关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他强调了道德准则对于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对于个体的性善的信念。

在当今社会,戴震的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正文2.1 戴震对礼与理的看法戴震对礼与理的看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戴震对于礼与理的定位和关系的理论观点,二是他对于礼与理各自的内涵和意义的阐述。

戴震认为礼与理是一体两面,礼是一种外在形式,理是一种内在精神。

他认为礼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和行为规范,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则是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智慧和理性的表现。

礼是理的具体表现,理是礼的根基和内在动力。

礼与理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戴震强调礼与理的结合与平衡。

他认为,礼是对于理的实践,只有在实际行为中才能真正体现理念。

礼只有与理相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

在行为实践中,礼是对理的具体表现,理是礼的内在核心。

只有理的引导和支持,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戴震对礼与理的看法实质上是强调二者的内在联系与相辅相成的关系。

礼与理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人类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礼是理的表现,理是礼的基础,二者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2 礼与理的区别在戴震的性善说中,他对于礼与理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观点的一些摘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古代至今部分关于人性的观点1、孔子性近习远论在孔子看来,人生虽然“性相近”,“生也直”,但是并不完全平等,而是有不同的等级之差、智愚之别。

孔子虽然很少讲“性’,更没有讲性之善恶,但是他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却包含着善与恶的萌芽。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人性学说的人,对后来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世硕的人性有善有恶论战国初期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人性有善有恶论的人。

世硕主张人生来就具有“善”与“恶’这样两种不同的自然质性。

“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世硕在肯定人性的先天自然属性的同时,又承认后天教育对人性善恶形成所起的重要影响。

3、告不害的性无善恶论性?告子做了界说,提出:“生谓之性”“食色,性也’。

先天生来的本能为性,后天学习养成的习性为非性,因为食色为人人而生来皆具有的本能,所以为“性”。

为善必须教导积累,为恶亦须诱发养成,故不为性。

据此,告子提出了性无善无恶的人性论。

告子认为,性无善恶。

人生来既不是善,亦不是恶。

善恶是后天经过社会环境的教育而形成的。

所以他说“性无善无不善也”4、孟轲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是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

仁、义、礼、智这“四端”是与生俱来的,和人的四体一样,人人都具有。

人只有不断地培养善端,扩充善性,才能达到“尽心”、“知性”、“知天”、“事天”的神镜。

5、老聃的自然人性论在人性论上,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自然人性论。

他认为。

最好的道德规范是使人回到原始的朴素状态之中去。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无知无欲的,由于人们抛弃了淳朴的原初自然本性,而产生了自私心,占有欲,而使社会斗争不息,动乱不已。

6、庄周的自然人性论人的本性为“性命之情”。

庄子认为,人人顺性命之情的自由活动,不受外物牵累,达到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境界。

戴震研究专题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

戴震研究专题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

戴震研究专题(二)血气心知:戴震义理之学的逻辑展开元气实体思想构成了戴震义理之学的价值源头和逻辑起点.戴震义理之学的思想宗旨决定了戴震必须把探索的视野由自然的层面转向的、治的层面。

戴震论“性”,是展示其进步观和思想启蒙意义的重要方面,是戴震义理之学的核心内容。

戴震从元气实体的本体论观点来规定人性,反对宋儒以所谓“天理"来“凑泊附著以为性”,把其人性理论建构在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学的含义。

具体说就是,戴震论“性",是其元气实体思想在整个治、领域的充分展开。

本文将从戴震对“性”所做的价值规定及“性”所具有的自然性与性等特征方面做一总体分析和评价.XX一.心性实体:以“血气心知”为存在基础戴震反对宋儒把“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不是二分的,而是一元的,“血气心知”就是“性”的实体,即戴震所谓“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

“性”不是空疏超然之“性”,而是建构在“血气心知”基础之上的“性”;“性”不是来自“虚”,而是来自“实”.戴震在《读孟子论性》、《读易系辞论性》以及在其“正人心之要”的著作《孟子字义疏证》中,都用大量篇幅多层次多角度地论述了有关人性的思想,提出了其系统的自然人性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自然本质和价值内涵,成为传统人性理论学说的集大成者。

人与人性问题是自远古以来人类不断追寻和探讨的人生问题之一。

在思想史上,对人与人性问题的探讨可以说是构成博大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石。

戴震作为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思想,在其义理之学思想体系中,也必然十分重视对人与人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那么,戴震是如何看待“人”的呢?在戴震所处的时代,“康乾盛世”掩盖下的是封建制度日益走向解体,**种弊端日渐显露,封建下的“人”越来越成为一种的力量,尽管有明清之际涌起的一股人文主义、个性解放思潮,但这股思潮很快即成为空谷足音,成为一种历史的绝响.尤其是程朱理学的盛行与肆虐,对“人”的压制和摧残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作为“最为天下贵”、“万物之灵”的“人”,作为构成主体的“人”,在外在道德规范及封建礼教的重压下,人的最起码的权利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气质一元论——浅析戴震的人性论

气质一元论——浅析戴震的人性论
荀子之后重视 人 性 论 探 讨 的 则 是 以 二 程、朱 熹 为 代 表的宋代 学 者。 他 们 将 人 性 论 一 分 为 二,分 为“气 质 之 性”与“天命之性”。认为天命之性即是天理在人身上的 体现,而气分清浊,浊 气 会 掩 盖 原 本 的 天 命 之 性,所 以 要 通过“格物致知”修养身心以革除气质之性,使人性回归 本始的纯净状 态。戴 震 与 程 朱 的 思 想 关 系 密 切,他 在 二 十岁前接受江永 学 派 的 教 育,而 入 京 后 受 颜 李 学 派 的 影 响对宋儒开始了 批 判,而 人 性 论 正 是 戴 震 批 判 宋 儒 的 着 眼之处。如胡适先生所说: “戴氏认清宋儒的根本错误在 于分性为理气二元,一面仇视气质形体,一面误认理性为 ‘天与我完全自足’的东西”( 《胡适文集》第 7 册,第 261
13
·思想文化·
页) 。戴震也在《孟子字义疏证》中写道“程子朱子其出 所讲求者,老、庄、释也”( 《孟子字义疏证·性》) ,指出宋 儒多受佛、道影 响,故 其 人 性 论 重 精 神 轻 形 体 有 情 可 原。 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戴震捡起了宋儒不屑的“气质之 性”,建立起了自己的气质一元论。
二、戴震人性论的具体内容 ( 一) 戴震对“性”及“性的实体”的定义 戴震对于人性 论 的 具 体 表 述 多 集 中 于《孟 子 字 义 疏 证》卷中。从以下这段论述中,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 戴震对“性”及其实体的定义,还可明白地读懂其人性论 的性质与根据。 性者,分于阴阳 五 行 以 为 血 气、心 知、品 物,区 以 别 焉,举凡既生以后所有之事,所具之能,所全之德,咸以是 为其本,故《易》曰: “成之者性也。”气化生人生物以后, 各以类滋生久矣; 然类之区别,千古如是也,循其故而已 矣……天道,阴阳五行而已矣; 人物之性,咸分于道,成其 各殊者而已矣。( 《孟子字义疏证·性》) 戴震结合《易》、《大戴礼记》、《中庸》的论述对“性” 下了一个定义———“性者,分于阴阳五行以为血气、心知、 品物,区以别焉”。也就是说“性”是由气化为阴阳、五行 之后经两者相互 杂 糅 而 形 成 的,阴 阳 五 行 变 化 形 成 了 多 种类的人与 物,由 于 种 类 之 间 的 血 气、心 知“有 偏 全、厚 薄、清浊、昏明之 不 齐,各 随 所 分 而 形 于 一,各 成 其 性 也 ” ( 《孟子字义疏证·性》) ,“性”的种类虽然有所不同,但 大致还是以类作为取去的标准。 “性”的实体也就是“血气心知”,实际上就是指内在 的思想和外在血气的融合,即宋儒所排斥的“气质之性”。 不同于宋代儒学家所倡导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 谓之器”( 《易·系辞上》) ,即将形而上的理与形而下的 气对立起来、带有明显唯心色彩的理气二元人性论,戴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内容提要] 戴震的人性理论是建构在其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

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

本文将从人性的生成阶段、人性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学说做一番梳理。

[关键词] 人性血气心知自然结构社会结构[作者简介] 王杰1963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审,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史领域的研究。

戴震论“人性”,是展示其进步伦理观和思想启蒙意义的重要方面,是其义理之学的核心内容。

戴震从元气实体的本体论观点来规定人性,反对宋儒以所谓“天理”来“凑泊附著以为性”,把其人性理论建构在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

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

本文将从人性的生成阶段、人性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学说做一番梳理,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戴震人性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人性的生成阶段戴震论“性”,首先把“性”描述为一个生成的过程。

戴震的这一思想完全是来源于《周易》。

《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戴震通过对《周易》这段话的诠释,实则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意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戴震是借由疏证、诠释儒家典籍来表达展露自己的思想。

从这种借由“经言”外衣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形式来看,戴震与中国所有思想家并无本质的差别。

对《周易·系辞上》的这段话,戴震认为它正好表征了人性生成的三个阶段。

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戴震这样说:“一阴一阳,盖言天地之化不已也。

道也。

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以是见天地之顺。

”[1] 何谓“顺?”戴震解释说:“言乎自然之谓顺”,“上之见乎天道是谓顺”。

由于戴震认为性本之于天道,所以把“天地之顺”看着是人性生成的第一阶段,生命现象的存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如何解释“继之者善也”这句话?戴震认为“天地之常”是“继之者善也”的内容。

所谓“天地之常”是指阴阳二气的变化,是一个由天道蕴涵“性”内容之变化演化到人生内容之变化的过程。

戴震说:“生生,仁也,未有生生而不条理者。

条理之秩然,礼至著也;条理之截然,义至著也,以是见天地之常。

三者咸得,天下之懿德也,人物之常也”。

[2] 戴震在这里是以“生”释“仁”,“仁”是人生命存在的道德内涵,有生命便有条理,有生命便衍生出仁、义、理等道德内容,道德的存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人性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其进入社会领域,戴震认为人性生成的第三阶段是“天地之德”。

他说:“言乎人物之生,其善则与天地继承不隔者也。

有天地,然后有人物;有人物而辨其资始曰性”。

[3] 人性的内容就存在于日用事为之中,日用事为即指社会生活。

戴震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人性生成第三阶段的内容。

这三个阶段,既是戴震对《周易·系辞上》这段话的新的理解和诠释,也是戴震对人性生成阶段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戴震便由“性”的生成进到了对“性”的结构的剖析。

二.人性的自然结构模式:才、性、命的内在统一“性”作为沟通与连接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从逻辑上说,它必然在内在结构上既包含有天道方面的一般特性,也包含有人道方面的一般特性。

才、性、命是戴震自然人性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戴震义理之学之主旨核心即在于“理欲之辨”,而自然人性论正是其“理欲之辨”的理论基础。

戴震把才、性、命称之为“天性”,他说:“所谓性,所谓才,皆言乎气质而已矣”,才、性、命,“合而言之,是谓天性”。

戴震的自然人性思想所探讨的是人的自由与外在客观必然性的关系问题。

何谓“才”?戴震说:“才者,人与百物各如其性以为形质,而知能遂区以别焉”、“据其体质而言谓之才”。

[4] 所谓“才”就是指人与百物依据各自不同本性所呈现的自然形质和知觉能力,是指人自身的材质及功能;何谓“命”?戴震说:“气化生人生物,据其限于所分而言谓之命”,“凡命之为言,如命之东则不得而西,皆有数以限之,非受命者所得逾”,还说:“论气数,论理义,命皆为限制之名”。

[5] 所谓“命”就是由阴阳五行所分得的不同规定性,是人得之于天者;就像金锡的器皿要受金锡的本性限制一样。

在才、性、命三者中,戴震论“命”颇异于孔孟,也不同于程朱,戴震把“命”理解为人得于天者,戴震有时又把人的这种规定性训释为“分”。

他说“《大戴礼记》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

分于道者,分于阴阳五行也。

……各随所分而形于一,各成其性也。

”[6] 针对彭允初与之论性反复强调“天命”的重要性,戴震举例予以反驳:“譬天地于大树,有华、有实、有叶之不同,而华、实、叶皆分于树。

形之巨细、色臭之浓淡,味之厚薄,又华与华不同,实与实不同。

一言乎分,则各限于所分。

”不但人“分”于天地之气,就是动植物也是“分”于天地之气。

[7] 何谓“性”?前面已言之甚详,此不赘引,简言之就是“据其为人物之本始而言谓之性”。

[8] 所谓“性”即源于阴阳五行所构成的个人特质。

在戴震看来,才、性、命是一个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有机整体,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性的自然本质属性。

“成是性,斯为是才。

别而言之,曰命,曰性,曰才;合而言之,是谓天性”。

[9] 才、性、命共同构成了人性的自然本质。

戴震以器具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他说:“犹金锡之在冶,冶金以为器,则其器金也;冶锡以为器,则其器锡也;品物之不同如是矣。

从而察之,金锡之精良与否,其器之为质,一如乎所冶之金锡,一类之中又复不同如是矣。

为金为锡,及其金锡之精良与否,性之喻也;其分于五金之中,而器之所以为器即于是乎限,命之喻也;就器而别之,孰金孰锡,孰精良与否,才之喻也”。

[10] 在才、性、命三个范畴中,性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

“性,言乎成于人人之举凡自为。

性,其本也”。

关于“性”、“命”关系,戴震认为,“性”具有主动性,而“命”则具有受动性,是得之于天的必然性。

在“性”、“命”关系上,戴震基本认可孟子的观点,并没有做太多的发挥,关于“才”、“性”关系,戴震虽取之于《孟子》却有较大的发挥和超越,并提出了“性善才美”说,即“人之性善,故才亦美”,“性善则才亦美”。

[11] 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戴震用了两章篇幅来说明它们的内涵。

他引用孟子的话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12] 戴震对此评论说:“孟子所谓性,所谓才,皆言乎气禀而已矣。

”[13]“性”是构成人的最初始的本质,是隐含在事物之中的内在抽象的东西;而才则是性所显示出来的形体气质,是显露于事物之外的外在的可见的东西。

所以,“性以本始言,才以体质言也。

”[14]“才质者,性之所呈也”,人的才质如何,于性之损益皆无关联,“才之美恶,于性无所增,亦无所损”。

在戴震看来,人的才质如何,与人性善恶也没有直接联系;戴震还认为,“禀受之全,则性也;其体质之全,则才也”。

[15]“性”是禀受阴阳五行之气之全,而“才”则是禀受体质之全,“性”之与“才”,犹本质与现象之关系不可或分,无“性”则“才质”无以依附;无“才质”则“性”无所显现,“言才则性见,言性则才见”,性的如何决定了才质的如何。

“分于阴阳五行而成性各殊,则才质因之而殊。

”那么,如何解释人与人之间才质所出现的差异?戴震认为关键是后天“习染”的缘故。

他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食以养其生,充之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于贤人圣人,其故一也”。

[16] 人不食则必死,人不学则必愚,成圣成贤,并非先天可得,乃后天学习所使然,犹如人身因饮食而获得滋养一样。

“试以人之形体与人之德性比而论之。

形体始乎幼小,终乎长大;德行始乎蒙昧,终乎圣智,其形体之长大也,资于饮食之养,乃长日加益,非复其初;德性资于学问,进而圣智,非复其初,明矣”。

[17] 戴震在其人性的自然结构中,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在自然性上,而在社会性上。

后天的习染和学习是人性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化的必然契机。

三.人性的社会结构模式:欲、情、知的内在统一如果说戴震从“性”的自然层面论述了才、性、命的内在统一,那么,对欲、情、知的内在统一,戴震则是从社会的层面来论述的。

较之于性的自然层面,戴震对性的社会层面论述得更为详尽。

戴震指出,人性的社会结构模式由欲、情、知三个不同的层面构成,他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

给于欲者,声色臭味也,而因有爱畏;发乎情者,喜怒哀乐也,而因有惨舒;辨于知者,美丑是非也,而因有好恶。

声色臭味之欲,资以养其生;喜怒哀乐之情,感而接于物;美丑是非之知,极而通于天地鬼神……。

是皆成性然也。

”[18] 可以说,人性欲、情、知三个层面的构成与人性生成的三个阶段是一致的,它们之间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戴震把它具体为三对对应关系:第一层次是“性之事椬匀粭欲”;第二层次是“性之能棻厝粭情”;第三层次是“性之德棻救粭知”。

关于第一层次,戴震指出,“人与物同有欲,欲也者,性之事也。

”[19] 人与物皆有生理欲求,此人与物同者;然人与物由于禀阴阳五行之气不同,形成各种本质差异,此人与物异者。

“性之能”处于人性的“自然”阶段。

关于第二层次,戴震指出,“人与物同有觉。

觉也者,性之能也。

”[20] 人与物皆有感知功能,但人、物之感知功能不同,人的感知的延伸也就有了“情”即“喜怒哀乐之情”,“性”之发为“情”,是“性”发展演化的必然逻辑结果。

“性之能”处于人性的“必然”阶段。

关于第三层次,戴震指出,“欲不失之私,则仁;觉不失之弊,则智;仁且智,非有所加于事能也,性之德也。

”[21] 此所谓“德”即指“言乎本然之谓德”。

人之欲望不沉溺于私欲,人之感知不被外物所蒙蔽,即是仁与智。

“智”所涵盖的内容就是“美丑是非”,是“情”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无论是性之事、性之能、性之德,皆本之于“五行阴阳以成性”,是建构在实性的基础之上。

“性之德”处于人性的“本然”阶段。

戴震对人性社会结构的描述更多是受到荀子的影响。

因为荀子认为天生就的“性”是最根本的,“情”不过是“性之质”,是在“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

而“欲”又是“情”对外物的感应产生的,是“情之应”。

由于情与欲都是在人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性恶便可能导致情欲恶。

为了改变人性恶,就要通过“化性起伪”、“解蔽”的过程即通过外在环境、道德磨砺及后天学习,以达到改变人性恶的目的。

荀子的人性学说给了戴震两方面的启示:一是强调了人性是一切社会存在的基础;二是强调了后天学习对改变人性的重要性。

对于戴震与荀子之间的关系,近现代已有不少学者看到了这一点。

章太炎就指出:“极震所议,与孙卿若合符”。

[22] 钱穆也指出:“今考东原思想,亦多推本晚周,……而其言时近荀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