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畜牧行业)重庆市十二五畜牧业专项规划(优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畜牧行业)重庆市十二五畜牧业专项规划
渝农发〔2011〕373号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农林水利、农林水务、农业水利)委(局),畜牧兽医局,市级有关单位: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年)》是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而编制,衔接了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全国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和《重庆市农业农
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相关规划,按专家论证建议意见认真进行修改,经过市农委2011年第8次主任办公会议审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十月八日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1—2015年)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畜牧业现有基础与面临形势 (3)
第一节发展成效 (3)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5)
第三节主要任务 (10)
第二章总体目标与战略重点 (11)
第一节总体目标 (11)
第二节战略重点 (15)
第三章产业布局 (18)
第四章体系建设 (21)
第一节畜禽良种繁育 (21)
第二节饲草饲料生产 (22)
第三节动物疫病防控 (24)
第四节产业化经营 (26)
第五节质量安全监管 (28)
第六节科技创新与推广 (30)
第七节信息化服务 (33)
第五章重点工程 (36)
第六章保障措施 (37)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37)
第二节完善扶持政策 (38)
第三节创新体制机制 (41)
第四节推进畜牧业法制建设 (42)
第七章环境资源分析 (44)
第一节畜禽养殖粪便利用现状 (44)
第二节环境控制措施 (44)
前言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库区与大山区并存,城乡二元结构异常突出、区域差异十分明显的特殊直辖市,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保障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场拉动下,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顺利起步,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十二五”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针对“十二五”时期我市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加快转变重要历史机遇期的新形势和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养殖农民增加收入的新任务,为加强对全市畜牧业发展的指导而编制。

《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我市畜牧业发展取得的“四大成就”,分析了“十二五”期间畜牧业发展的“四大机遇”、“六大挑战”,确立了以重庆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为主线,以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围绕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稳量提质发展生猪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草食牲畜优势产业、适度发展禽蜂
特色产业,按照一个区县布局一个支柱产业、一至二个优势特色产业的原则,提出了“1237”的规划目标建设,切实推进现代畜牧产业发展。

《规划》是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而编制,于2011年8月12日通过专家论证,衔接了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全国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和《重庆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相关规划,发展目标与国家行业发展规划及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吻合。

《规划》主要阐明全市畜牧业发展意图,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工作和扶持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相关部门履行宏观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责的重要依据。

各区县(自治县)要根据本规划制定和完善区县级规划。

《规划》属于指导性文件,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市级各相关部门可参考本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各畜牧业龙头企业可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把本规划作为产业发展的决策参考。

《规划》的编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十二五”规划办公室、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委、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部门及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第一章畜牧业现有基础与面临形势
第一节发展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启动了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和“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养殖方式转变加快,动物疫病有效防控,实现了主要畜产品基本自给,其中猪肉自给有余,牛羊兔肉、禽和蛋类产品自给率提高,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保供增收能力增强
2010年,全市出栏生猪2010.5万头、肉牛49.1万头、山羊191.3万只、家禽19674.2万只、兔3200.5万只,分别比2006年增长16.0%、41.1%、50.3%、59.6%和71.5%。

2010年全市实现肉、蛋、奶、蜂蜜产量192.5万吨、37.2万吨、8万吨、1.2万吨,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27.1%、22.8%、3.5%和92.8%;工业饲料产量173.6万吨,比2006年增长15.7%;畜牧业总产值326.6亿元,比2006年增长59.9%,年均增长12.5%,占农业总产值的32%;从事畜牧业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劳动力350多万人,年转化粮食600余万吨,常年出口畜产品货值1.2亿美元;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586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25.2%,占人均纯收入的11.1%,比2006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畜牧业发展较好的区县,农民从事畜
牧业生产现金收入已占农业生产现金收入的50%以上,成为养殖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布局结构逐步优化,一县一品特色鲜明
探索建立了“一圈”*、“两翼”**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模式,一县一个支柱产业和一至二个优势特色产业基本形成,荣昌、合川、黔江的生猪,江北、渝北的奶牛,铜梁、梁平的水禽,酉阳、云阳的山羊,开县、璧山的肉兔,丰都、石柱的肉牛,长寿、潼南的蛋鸡,南川、城口的中蜂,秀山、巫溪的土鸡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正在聚集。

畜牧业产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2010年在肉类总产量中,猪肉产量占76.6%,较2006年下降5.8个百分点;牛、羊、禽肉产量占比分别达到3.3%、1.3%和16.1%,分别较2006年上升了0.7、0.3和3.8个百分点。

特色品种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肉兔出栏增长71.5%,蜜蜂饲养量增长55.6%。

另外,各区县还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发展了一批如潼南县的七彩山鸡、铜梁县的鹌鹑等特种养殖,2010年全市特种养殖肉产量占比为2.7%,较2006年上升1个百分点,特种养殖初具规模。

三、养殖方式转变加快,畜禽养殖水平提升
畜牧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经营逐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
* 1小时经济圈:指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万盛区、双桥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长寿区、涪陵区23个区县。

**两翼:指渝东南地区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6个区县,以及渝东北地区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11个区县。

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比重显著上升,全市畜禽饲养规模化率达46%,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8个百分点;全市配合饲料使用率达到60%以上,生猪出栏率131%,平均瘦肉率达56%,猪料比达到了1:3.2;牛出栏率达40%;羊出栏率118%;蛋鸡料蛋比2.3:1;肉鸡料重比2.0:1。

畜产品深加工率超过10%。

畜牧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科技进步在畜牧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42.6%。

四、支撑体系保障有力,产品质量总体安全
畜禽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生产、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技创新推广、信息化服务等体系得到完善和加强。

全面完成了新一轮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加强了畜牧兽医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重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全国一流的重庆市动物卫生监督110联动中心和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动物免疫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疫病防控和投入品监管能力显著提高,连续八年没有发生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品一标”*步伐加快,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有机畜产品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130个、49个、15个和8个,有8个畜禽产品获国家地理标识。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阶段,我市畜牧业正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自我发*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
展能力逐步增强,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十二五”期间,我市畜牧业将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不利因素和深层次问题。

从国际方面看,我国已进入后WTO时代,贸易政策与规则将全面与国际接轨。

当前,我国农业成就世界瞩目,现在粮、肉、蛋、鱼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世界近45%的猪肉产自我国,但畜牧企业仍是对外贸易弱者,肉类出口仅占总产量的1.4%,潜力仍没有发挥。

从国内政策背景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这为“十二五”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

一、发展机遇
(一)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对重庆发展定向导航;国发〔2009〕3号*文件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予了重庆在统筹城乡发展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政策,同时拥有国家普惠、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库区后扶等政策的叠加,是我国西部优惠政策最富集的地区;农业部与重庆市政府签署《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备忘录》,将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作为重点建设内
*314总体部署:指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为重庆工作“定向导航”,高瞻远瞩地作出了三大定位,确定了一大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构成重庆发展“314”总体部署。

三大定位,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一大目标,即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大任务,即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国发〔2009〕3号:指《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容,明确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规模养殖、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动物卫生监督和饲料兽药等相关项目方面予以支持。

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持续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1000万人口、1000平方公里的特大都市加快建设,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将大大提速,2010年重庆市地方财政收入达1991亿元,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国民收入分配有条件更多的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各种资源将更多的投向农业特别是畜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政策环境将持续向好。

(二)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目前全国居民人均动物性蛋白摄入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占全国人口总数57%的农村人口畜产品消费仍处于低水平。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动物蛋白消费量占蛋白摄入总量的比重为60%,我国还不到40%。

2010年,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

随着我市城镇化步伐加快,主城绕城高速以内将加快两江新区、保税港区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原有畜禽养殖基地外迁、城郊观光型畜牧业将向外延展。

根据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规划提出到2015年实现500万农民变市民的目标,由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对畜产品消费需求将大幅增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消费也将进入新一轮的升级阶段,对畜牧业生产的拉动作用将日益增强。

(三)资源要素相对集中。

我市拥有荣昌猪等20个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系)资源,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渝荣I 号猪配套系等5个品系,引进了红安格斯等15个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外来优良品种齐全;饲料饲草基础良好,年产玉米230万吨、薯类作物270万吨以及丰富的秸秆资源,有可利用草地2874万亩,稍加改造和推广氨化青贮等技术年可饲养970万个黄牛单位,我市气候条件优越,适宜推行种草养畜模式,走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的生态循环产业发展道路;拥有26个生猪、3个肉牛、4个山羊国家优势区县;我市是国家六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之一;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能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有一批畜牧业专业科研院所、学校进行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经过二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以荣昌县为核心区,以合川区、黔江区、涪陵区、长寿区等30个畜牧业重点区县为拓展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畜禽规模养殖污染、畜产品质量、各环节利益连接机制、畜牧业融资、畜产品市场波动大的五大难题正在破解,正在为我国现代畜牧业尤其是西南农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成效初显。

西部最大的畜产品交易市场—中国(荣昌)畜产品交易市场、全国首个以生猪为主的
远期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和全国第一个生猪现货交割库及拍卖中心建成并顺利运营。

西部一流、国内领先的丰都恒都肉牛、渝北阿兴记种兔、开县聚鑫肉兔、黔江六九种猪、荣昌雨润生猪,垫江清水湾肉鹅、梁平大舜肉鸭等均已投产见效,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种、养、加、销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和利益连接机制正在加快形成。

二、面临挑战
(一)保障畜产品市场供给矛盾突出。

当前,我国动物蛋白消费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城镇与农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因此,我国国内畜产品消费总量增长空间很大;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镇化推进,占我国人口总量57%的农村居民将成为未来畜产品消费增长的主体。

我市2010年末有城镇人口1529万人,到2015年将增加到2000万人以上,主城区居民对畜产品消费将由猪肉向牛羊兔禽肉转变,小城镇及农村市场对猪肉消费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对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消费呈现刚性增加,而畜牧业生产发展受到饲料、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制约增产十分有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保障市内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任务艰巨。

(二)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畜牧业生产方式总体上仍处于落后阶段,近50%的生猪由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提供,畜禽分散饲养和小规模养殖将在较长时期存在,畜禽个体生产性能、动物营养和健康总体水平不高,养殖场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畜牧业标准规范不完善,导致畜牧业综合
生产能力不高。

(三)资源和市场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约束加剧。

我国蛋白饲料总体不足,玉米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随着玉米深加工业和畜禽规模养殖业的发展,供求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我市人口多,山地多,人均资源少,规模养殖用地受自然条件和用地政策的限制,用地矛盾越来越突出;饲草饲料资源匮乏,大量农作物秸秆未充分利用,饲草资源利用不足,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畜牧业资源特别是饲料资源和市场波动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

(四)疫病和质量安全事件对生产冲击越加突出。

近年来频发的动物重大疫病、投入品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使畜牧业遭受较大损失,社会愈加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养殖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监管体系不健全,不可预见的类似因素还会持续增加,致使对畜牧业生产的冲击越加突出。

(五)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与投入不足成为新的瓶颈。

畜牧业是弱质产业,尤其是养殖环节利润不高,市场和疫病风险交织,致使养殖农户自我积累发展能力差。

“十一五”期间,虽然社会资本对畜牧业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与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畜牧业进一步发展新的瓶颈。

(六)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我市地处三峡
库区,保护长江淡水资源不被污染是首要任务,养殖场扩大规模受到自然条件极大限制,在一些养殖集中地区,尤其是城市郊区,养殖场环境污染控制难度和治理成本不断加大。

“十一五”时期,尽管落实了畜禽养殖“三区划分”、规模养殖用地规划和污染设施的“三同时”及生态循环利用示范、沼气工程建设等减量化处置、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措施,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但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污染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粪污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

第二章总体目标与战略重点
第一节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企业为主体,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创新现代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突出养防并重理念,走品牌化发展、名牌化引领、产业化经营道路,围绕一条主线、实现二个转变、发展三大产业、完善七大体系的“1237”工程建设,即以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为主线,加快畜牧业养殖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生猪、草食牲畜、禽蜂三大产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饲草饲料
生产、动物疫病防控、产业化经营、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技创新推广、信息化服务七大体系,保障主要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二、主要任务
(一)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

随着散养农户大幅下降、主城8区和城市周边逐步退出养殖业,应加强畜产品保供基地建设。

“十二五”期间,以保护规模养殖场(户)的养殖积极性为重点,加快建立畜牧业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生产稳定和市场供给。

以生猪调出大县和优势区县为重点,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建设为手段,确保生猪生产总量保持稳定;持续推进“两翼”林下养殖和禽蜂特色产业发展,确保以鸡蛋为主的蛋产品和兔肉基本自给;继续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提高牛羊肉及牛奶的自给率。

(二)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大力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建立健全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养殖环节管理,强化疫病防控和投入品监管;健全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提高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能力。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循环农业发展,实施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发展模式,推广粪污治理先进工艺和适用技术,实现粪污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切实保
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深入推进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加快建立现代畜牧产业体系,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的比重,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适度规模标准化的发展方向。

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在坚持适度规模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积极推广健康养殖,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二)坚持结构和布局优化的发展重点。

突出优势区域和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布局,集中连片发展,引导形成一区县一个畜牧支柱产业、一至二个优势特色产业,使“一县一品”格局更加鲜明。

(三)坚持种养结合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种植业与养殖业资源可循环利用特点,推广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种养业的副产品资源化利用,建设环境友好型畜牧业。

(四)坚持质量和效益优先的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进程,强化各环节质量控制,打造知名品牌和名牌产品,推进产业升级和效益提升,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

培植一批辐射
面广、带动力强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一批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六)坚持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发展动力。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现代科技、现代设施设备装备畜牧业,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七)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生产发展与动物疫病防控并重的理念,落实到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切实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以监定免、以检促防”和强制免疫措施,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以实施畜牧业示范区“1135”工程为主线,即建成一个全国畜产品信息物流中心;建设一批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保供基地;建成以生猪为主的畜禽良种供种、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高地;有效破解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五大难题,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建成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实现猪肉、禽肉、兔肉和蛋类产品基本自给,牛羊肉及牛奶自给率比2010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末,全市畜牧业实现以下六大重点目标:——主要畜产品实现有效供给。

出栏生猪稳定在2300万头左右,出栏肉牛、山羊、肉兔、家禽分别达到80万头、400万只、4000万只、3.5亿只以上,存栏奶牛、毛兔分别达到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