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的动能大小;2.掌握计算动能的方法,了解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3.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理解动能和功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材:《物理教材》;2.实验器材:小车、滑轨、定滑轮、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0分钟)1.利用实际例子引入动能的概念,如一个飞越悬崖的人,一个滑下斜面的滑雪者等,通过视频或图片呈现,让学生猜测其中的物理原理。
第二步:学习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5分钟)1. 讲解动能的概念和公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用K表示,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和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即K= mv^2/22.通过例题和讲解,引导学生计算物体的动能,加深对动能的理解。
第三步:讨论动能的影响因素(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分析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对动能的影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的动能与它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通过实验,使用小车、滑轨、定滑轮和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观察,考察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第四步:学习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30分钟)1.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动能定理是描述物体的动能变化与所做功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K2-K1=W。
2.通过例题和讲解,引导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动能变化和所做功的情况。
第五步:练习和巩固(20分钟)1.布置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分组进行问题讨论和解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第六步:归纳总结(10分钟)1.向学生总结动能和动能定理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延伸:1.给学生更多的实际例子,引导他们应用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知识解释现象;2.带领学生进行实际实验,进一步巩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3.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动能定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教案
物理《动能与动能定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动能的概念。
2.了解动能与物体速度、质量的关系。
3.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应用方法。
4.能够从实验数据中应用动能定理。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
1.联想与认知
1)导入:“杠杆原理”中,我们说过动力和力臂之积相等,也就是说动力和力臂之间是有量的关系的。
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之间的某些量也就有量的关系。
例如,我们在平时走路时步速快慢,千万不要大家都跟飞快的章子怡走啊!为啥能被维密列?就是因为速度更快。
2)提问: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存在呢?
通过新闻报道,名人秀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并发现其中有意思的关系。
3)概念及归纳
动能:一个物体由于速度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通常用K 表示,单位是焦耳。
其计算公式为: K=mv^2/2
4)讲授和实践
推导动能计算公式,并与具体实验数据结合讲解动能定理及应用方法。
以“滑动模型车匀加速在滑板上疾驰”的实验为例,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体验应用动能定理的操作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公式。
2.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
2.实验中的探究与讨论。
五、教学时间
两学时。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的运动和它的能量。
2. 介绍动能的概念:解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 讲解动能的计算公式:KE = 1/2 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4. 引入动能定理:动能的变化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的功。
5. 讲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ΔKE = W,其中ΔKE为动能的变化量,W为合外力做的功。
章节二: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的计算公式:KE = 1/2 mv^2。
2. 动能的单位:焦耳(J)。
教学步骤:1. 回顾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讲解动能的单位:1 J = 1 kg·m^2/s^2。
3. 举例说明动能的计算方法:给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计算动能。
4. 练习题:计算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物体的动能。
章节三: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应用场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
2. 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确定物体的初、末动能和外力做的功。
教学步骤:1. 回顾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2.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场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
3. 讲解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确定物体的初、末动能和外力做的功。
4. 举例说明动能定理的应用: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位移或力的做功。
5. 练习题: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的动力学问题。
章节四: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
2. 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原理。
2.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的运动和它的能量。
2. 讲解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介绍动能定理:阐述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意义。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理解。
2. 确认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的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回顾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计算公式的掌握。
2. 确认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章: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讨论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定理应用的理解。
2. 确认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复杂问题。
2. 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复杂问题。
2. 强调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综合应用的理解。
2. 确认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内容。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2《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
而在动能定理的运用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初状态、末状态的确定;一个是合外力所做的功的计算。
本节课在上一节对《功和功率》复习课的基础上展开对《动能动能定理》复习课的教学。
希望通过师生对一些实际问题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能根据题意,正确的确定初状态、末状态;在不同情形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合外力做功。
希望使学生能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了解动能定理的一般解题规律,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的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归纳得出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方法,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一个简单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回忆动能和能定理的内容;2、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3、分析得出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
4、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定的物理问题。
能力目标:1、能根据功是动能变化的量度关系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解题应用,培养学生对物理复习课学习的兴趣,牢固树立能量观点,坚定高考必胜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同学们每天都做的踢毽子游戏引入复习内容,然后通过一个热身训练让学生明确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同时教师把规范的解题步骤展示给学生,以便学生能逐渐掌握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正确书写。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以及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1.2 学习目标1. 了解动能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的表达式为:\[ E_k = \frac{1}{2}mv^2 \]其中,\( E_k \) 表示动能,\(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v \) 表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单位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米。
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也可以表示为千卡(kcal)或电子伏特(eV)。
第三章:动能的计算3.1 动能的计算公式根据动能的定义,我们可以用质量、速度来计算物体的动能。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2)将质量、速度代入动能公式;(3)计算得出动能的大小。
3.2 动能计算实例假设一个物体质量为2kg,速度为10m/s,求该物体的动能。
解:将质量和速度代入动能公式:\[ E_k = \frac{1}{2} \times 2kg \times (10m/s)^2 = 100J \]该物体的动能为100焦耳。
第四章:动能定理4.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 W = \Delta E_k \]其中,\( W \) 表示外力做的功,\( \Delta E_k \) 表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4.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加速,最终达到一定速度,我们可以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出物体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外力做的功。
第五章: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5.1 实例一:抛物线运动假设一个物体做抛物线运动,求物体在最高点的动能。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设计高中物理必修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设计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能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3.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
4.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弄清楚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动能的概念和性质(1)动能的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的计算方法: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1/2mv^2,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2.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的概念:动能定理指出,当物体做功使其产生速度改变时,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2)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W=ΔK,其中W表示做功,ΔK表示动能的增量。
3.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1)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具体问题。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例题演练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演示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
2.小组讨论与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问题解答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相关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为什么同样重的物体从不同的高度落下时,产生的动能不同?2.教学设计(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动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动能定理的概念介绍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式,帮助学生理解动能与做功之间的关系。
(3)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示范演练教师进行例题演练,让学生看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实际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或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习成果。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也是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但该节内容又是学生第一次定量的研究能量,所以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做功转化成其它能量的数学描述,了解动能的概念。
2.教学对象分析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为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
3.教学环境分析本课是与红旗中学的同课异构活动,教学活动选择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
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精心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理解明确学习任务,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进行体验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①理解动能的概念。
②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
③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过程:1.激发情感导入:授课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录像内容日本海啸,涌动的海水具有巨大的能量,吞噬无数条生命,摧毁无数房屋……学生观看录像后,教师提问,海水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破坏力。
同学们自然会回答运动的海水具有能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物理学上称为动能,前面我们学习过,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本节就来寻找动能的表达式。
2.理论推导,定量描述,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1)学生分析情境。
(2)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键句,通过提示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步步思考、推理,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目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动能和动能定理课程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课程教案
七、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⑵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⑶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
⑴体验实验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探究过程。
⑵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二、设计思路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尤其是变力做功,时间未知情况下的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很重要,建议安排一节习题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⑴动能概念的理解;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斜面、质量不同的滑块、木块等。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物理学中的能量概念,让学生了解能量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引出动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动能。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单位。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公式。
1.3 教学内容动能的定义及其单位。
动能的计算公式。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 教学内容动能的计算公式:\[ E_k = \frac{1}{2}mv^2 \],其中\( E_k \) 表示动能,\(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v \) 表示物体的速度。
动能计算的示例。
2.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的例子。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动能定理的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动能定理的应用示例。
3.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四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原理。
让学生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4.2 教学内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原理。
动能和势能转化示例。
4.3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些实际问题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5.3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动能和能量守恒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与动能的关系。
让学生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动能相关问题。
6.2 教学内容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
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变化中的应用。
6.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动能的变化情况。
第七章:动能的实际测量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动能的实验测量方法。
让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动能测量实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基本性质。
2、掌握动能定理,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应用。
3、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动能的概念和性质首先,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动能。
例如,我们可以提到飞行的鸟、行驶的车辆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然后,我们将对动能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包括动能的大小、方向等。
2、动能定理的讲解接下来,我们将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
首先,我们将解释这个定理的物理意义,以及它在经典力学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3、动能定理的应用在理解了动能定理之后,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讲解如何应用这个定理。
这些实例将包括不同情况下的碰撞、摩擦力作用下的运动等。
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解,学生将更好地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4、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我们将安排一些实验来验证动能定理。
学生将通过实验设备,如滑轮、重物等,进行实际操作,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三、教学评价和反馈1、课堂小测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安排一些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程度。
这些小测验将以简短的问答形式进行,包括概念理解、应用举例等。
2、课后作业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布置一些课后作业。
这些作业将包括一些理论题和应用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加深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
3、学生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反思和改进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我们将评估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我们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内容是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基础,包括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以及应用。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及表达式2. 动能定理的内容3. 动能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的定义、表达式及动能定理的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动能定理的广泛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出动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的定义及表达式: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表达式为K = 1/2mv²,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3. 讲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W = ΔK,其中W 为合外力做的功,ΔK 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4.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在水平面上加速运动、物体在光滑斜面上下滑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能定理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并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定理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中涉及动能和动能定理问题的解答,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动能定理应用的理解。
动能与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与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应用;3.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动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对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思考,引入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
例如:“当我们把一个物体从高处往下扔,它为什么会越来越快?”“当我们在跑步时,为什么速度会逐渐增加?”“为什么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消耗燃料?”等问题。
第二步:知识讲解1. 动能的概念与计算方法:(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单位为焦耳(J)。
(2)公式:K=1/2mv²,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质量,v表示物体速度。
(3)举例:一个质量为0.5kg,速度为10m/s的小球,它的动能是多少?答案:K=1/2×0.5kg×(10m/s)²=25J。
2. 动能定理的概念与应用:(1)定义:动能定理指出,物体的动能变化量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做功的大小。
公式为:ΔK=W。
(2)举例:一个质量为0.5kg,速度为10m/s的小球,被一个力为5N的人用手接住,它在运动过程中失去了多少动能?答案:由于小球受到了人的阻止运动,因此它失去了全部动能。
根据动能定理可知,ΔK=W=-F×s=-5N×0.1m=-0.5J。
第三步:实验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实验内容如下:材料准备:小车、直线轨道、高度计、计时器、木块等。
实验步骤:(1)将小车放在直线轨道上,并使其从静止开始滑下;(2)记录小车滑到不同高度时所用的时间,并测量相应高度;(3)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小车在不同高度处的速度和动能;(4)通过比较不同高度处小车的速度和动能变化量,验证动能定理。
第四步:课堂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出题来检验学生对于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掌握情况,例如: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运动,它的动能是多少?2.一个力为5N的人用手接住一个质量为0.5kg、速度为10m/s的小球,它失去了多少动能?3.一个质量为0.2kg的物体从高处落下,落地时速度为10m/s,它从高处到地面时所受重力做功是多少?第五步:课堂总结教师可以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知识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功率和摩擦力等概念的基础。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知道动能是标量。
2、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及表达式,知道它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
3、能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概念及表达式
3、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方程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知识讲解: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及表达式,并强调其重要性。
4、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举例说明动能定理的应用。
5、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讲解,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六、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促进教学的不断改
进。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并引入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在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学生将能够理解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转换和守恒。
1.2 学习目标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能的计算公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实验演示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验观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第二章:动能的定义和计算2.1 动能的定义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2 动能的计算公式单质点物体动能的计算公式:K = 1/2 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3 动能的物理意义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3.2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W = ΔK,其中W为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ΔK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3.3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速度的变化,或者物体重心的移动距离。
第四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验证4.1 实验目的验证动能的计算公式和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4.2 实验原理利用实验装置,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计算动能,并测量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4.3 实验步骤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动能的计算公式和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第五章: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实际问题举例举例说明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汽车行驶、运动员投掷等。
5.2 解题步骤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讲解解题步骤和方法。
5.3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使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运动时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并能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第7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用其定义式进行计算。
(2)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能定理,会根据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计算运动物体的动能,深刻理解动能定理的意义。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即惯性系和同一参考系)。
2.过程与方法(1)明晰运动归纳推导方法获得动能定理表达式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推广和拓展。
(2)对比分析动力学和动能定理解题,从而领悟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理解做功过程的本质。
(3)知道并能运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分析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初步探究的严谨态度、扎实功底和求实精神。
※重点:对动能中“v ”的深刻理解(即研究对象相对同一惯性系的速度大小)。
*难点: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设疑导入翩翩起舞的蝴蝶、飞翔的鸟儿、升空的火箭、盘旋的直升机、行进中的坦克、水中游动的鸭鹅、流动的空气等等都具有能量,威力巨大的龙卷风、飓风可拔起大树,掀翻车辆;强劲台风登陆可导致灾害性暴雨洪水;流动的水具有能量,可推动水磨,冲击水轮机发电;高速飞行的一颗子弹具有能量,可射穿一个固定的大苹果……可见,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因而具有能量。
这种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又如何改变或利用这种能量呢?带着此问题,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动能和动能定理》这一节内容。
一、本节课目标1.用动能式计算物体运动至不同状态时的动能。
2.掌握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明确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4.熟悉动能定理解题的规范程序。
5.对比功和动能间的联系与区别,着重体会状态量与过程量的内涵。
二、分组质疑、研讨交流前置性作业1.一质量为m 的物体以初速度01 v 自由落下,当下落距离为h 时,速度为2v ;2.一初速度为1v ,质量为m 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增至2v ;3.一初速度为1v ,质量为m 的小车,在粗糙水平面上受到滑动摩擦力f 的作用,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减小到2v ;4. 一初速度为1v ,质量为m 的小车,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作用下,沿某一粗糙水平面运动了一段位移l ,速度变为2v ,此过程中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为f 。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了解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3. 能够解决动能定理的基本计算题,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动能概念。
2. 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2.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或实验向学生介绍动能的概念。
2. 课堂讲解1)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记作K。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公式为:$K=\frac{1}{2}mv^2$,单位是焦耳(J)。
2)动能定理当力F对物体做功W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ΔK等于所做的功W,即ΔK = W。
可以用公式表示成:$ΔK=W=\int_{s_1}^{s_2}Fds$3.练习与讲解1)动能定理应用:- 做功变动能:物体所受的力沿着位移方向做功,就会消耗这个力所具有的能量,将它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一定量的功可以产生不同的动能变化:不同的物体大小和速度,需要不同的功- 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如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举个例子:某人以6.0m/s的速度跨过一段1.8 m宽的小溪,落差为0.8 m.假设这个人质量为70kg,他跨过溪流的时间为1.0s,求其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势能的变化,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解: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解答。
先看一下给出的已知条件:v=6.0m/s,d=1.8m,h=0.8m,m=70kg,t=1.0s。
首先,我们计算物体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公式 $K=\frac{1}{2}mv^2$ 可以给出答案:$K_1=\frac{1}{2}mv^2=\frac{1}{2}\times70kg\times(6.0m/s)^2=1260J$接着,我们计算势能的变化,公式$ΔU=mgh$ 可以给出答案:$U_1=mgh=70kg\times9.8m/s^2\times0.8m=548.8J$最后,我们计算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2.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利用大屏幕投影展示风力发电与龙卷风的视频片断,让学生观察、自主提问、分组探讨教师引导参考问题:1.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节能方法,风力发电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2.龙卷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龙卷风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能量呢?故事导入传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200多年)阿基米德曾经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投石机,它能将石块不断抛向空中,利用石块坠落时的动能,打得敌军头破血流.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了提高这种装置的杀伤力,应该从哪方面考虑来进一步改进?学习了本节动能和动能定理,就能够理解这种装置的应用原理.推进新课一、动能的表达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参案:奔驰的汽车、滚动的足球、摆动的树枝、投出的篮球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教师引导: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学生思考后总结:汽车运动得越快,具有的能量越多,应该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相同的速度,载重货车具有的能量要比小汽车具有的能量多,应该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即动能的影响因素应该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问题:如何验证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演示实验: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2.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师生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即质量、速度是动能的两个影响因素.问题:动能到底跟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动能的表达式是怎样的?情景设置一:大屏幕投影问题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1.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2.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牵引力对飞机所做的功与飞机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并总结回答:1.在起飞过程中,飞机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飞机的速度在不断增大.2.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功,导致飞机的动能不断增大.3.据功能关系: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大多少.由于牵引力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之间的等量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做功的多少,来定量地确定动能.情景设置二:大屏幕投影问题,可设计如下理想化的过程模型:设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图所示.提出问题:1.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大?2.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3.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4.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推导:这个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为W=Fl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而=2al,即l=把F、l的表达式代入W=Fl,可得F做的功W=也就是W=根据推导过程教师重点提示:1.mv2是一个新的物理量.2.是物体末状态的一个物理量,是物体初状态的一个物理量,其差值正好等于合力对物体做的功.合力F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动能.总结:1.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2.动能的公式:E k=mv2.3.动能的标矢性:标量.4.动能的单位:焦(J).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动能具有瞬时性,是个状态量:对应一个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就有一个动能的值.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思考分析,最终总结归纳出结论.同时注意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例1 质量为2 kg的石块做自由落体运动,求石块在第1 s末、第2 s末的动能是多少?解析:先求出第1 s末和第2 s末的速度再求出动能值,明确变速运动的物体动能是时刻变化的.v1=gt1=10×1 m/s=10 m/s,v2=gt2=10×2 m/s=20 m/sE k1=mv12=100 J,E k2=mv22=400 J.答案:100 J 400 J或者先求出石块1 s内和2 s内的位移,再确定重力做功的对应值,重力做功的值就是石块动能的增加量,即石块的动能值(因为石块的初动能为0),从而进一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二、动能定理课件展示: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足球运动员踢球的场面,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用力将足球踢出,足球获得了动能;足球在草地上由于受到了阻力的作用,速度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小. 问题:1.若外力对物体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增加吗?2.如果物体对外做功,该物体的动能总会减少吗?做功与动能的改变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推导: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v2,如图,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外力F做功:W1=Fs摩擦力f做功:W2=-fs外力做的总功为:W总=Fs-fs=ma·=E k2-E k1=ΔE k.师生总结: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增量.其中F与物体运动同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增大;f与物体运动反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减少.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物体动能的变化.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问题情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独立推导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思维拓展将上述问题再推广一步:若物体同时受几个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况又如何呢?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结论并板书: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用W总表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用E k1表示物体初态的动能,用E k2表示末态动能,则动能定理表示为:W总=E k2-E k1=ΔE k.分组讨论:根据动能定理的表达形式,提出下列问题,加强对动能定理表达式的理解:1.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学生总结分析:1.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2.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知识拓展1.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为W总=W1+W2+……=F1·s+F2·s+……=F合·s,所以总功也可理解为合外力的功.2.对动能定理标量性的认识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如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变而改变.3.对定理中“变化”一词的理解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因而定理中“变化”一词,并不表示动能一定增大,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数值可正,可负.4.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5.对适用条件的理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例2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到l=5.3×102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 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力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解法一:以飞机为研究对象,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作用F合=F-kmg=ma ①又v2-02=2al,所以a=②由①和②得:F-kmg=F=kmg+=0.02×5×103×10 N+5×103×N=1.8×104N.解法二:以飞机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作用,这四个力做的功分别为W G=0,W支=0,W牵=Fl,W阻=-kmgl.据动能定理得:Fl-kmgl=mv2,代入数据,解得F=1.8×104N.方法比较:解法一是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的,而解法二是用动能定理求解的,那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比较后得到:解法一采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要假定牵引力是恒力,而实际中牵引力不一定是恒力.解法二采用动能定理求解,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用它可以处理牵引力是变力的情况.而且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时比较方便.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2)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进而明确合外力的功;(3)明确物体在始末状态的动能;(4)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可用E 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2.动能是标量,也是状态量.3.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4.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动能定理中的W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5.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对于外力是变力,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同样适用.布置作业教材“问题与练习”第1、2、3题.板书设计7 动能和动能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