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韵》解说词十一集大成者

合集下载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宋之韵》解说词

《宋之韵》解说词

感受千年宋词——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1] 第一集宋词概览[2] 第二集晏氏父子[3] 第三集词坛新声[4] 第四集一代文豪[5] 第五集奉旨填词[6] 第六集多面词人[7] 第七集旷世奇才(上)[8] 第八集旷世奇才(下)[9] 第九集苏门学士[10] 第十集婉约魁首[11] 第十一集集大成者[12] 第十二集战乱年代[13] 第十三集千秋才女[14] 第十四集风雅游士[15] 第十五集爱国词人[16] 第十六集辛词前奏[17] 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上)[18] 第十八集一代豪杰(下)[19] 第十九集辛派词人[20] 第二十集末世悲歌《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

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11--20)《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十一集集大成者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少年行》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聂老师指出《宋之韵》重点

聂老师指出《宋之韵》重点

聂老师指出《宋之韵》重点第二十集文天祥与林则徐一样都是悲剧英雄!各位文友:到今天为止,《唐之韵》《宋之韵》便全部发完了。

也可能给大家的感觉是匆匆一撇,不过不要紧,在疫情时间,让大家在闲暇时先温习一下,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再静下心来慢慢品读!谢谢各位文友!第十九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第十七集17集—辛弃疾最是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第十六集济南二居士:易安居士——李清照幼安居士——辛弃疾!宋之韵第16集——一代词雄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沙场秋点兵!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十五集为国尚思戍轮台!铁马冰河入梦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第十三集千秋才女——李清照!多少女士为之骄傲,多少男士为之倾倒!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藕香残玉簟秋。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美哉,易安居士!伟哉,李清照女士!第十二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第十一集周邦彦,所谓宋词集大成者,不知各位是否也如此认为?听过后自己认定!第十集天若有情天亦老第九集婉约派的领头人——秦观(秦少游),苏小妹三难新郎的男主角,一首《鹊桥仙》让大家记住了他: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第八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第七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第六集《旷世奇才》——苏东坡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的大文豪,大诗人,可谓宋词第一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第五集柳永,又称柳三变。

白衣卿相。

词曰:今宵酒醒何处柳永,又称柳三变,白衣卿相。

词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四集欧阳修,苏轼的老师,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之韵》解说词(完整校订稿,特别排版)

《唐之韵》解说词(完整校订稿,特别排版)

电视片《唐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家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

那么,整个唐诗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作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十一集第十二集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十一集第十二集

《唐之韵——唐诗》解说词第十一集第十二集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

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八世纪下半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

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着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

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求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刘长卿算得上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和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赏,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听弹琴》)偶然听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因为现今人认为这是过时的曲调,不爱弹奏了,所以听了很感动,但诗人敞开想象,避实就虚,只用像劲风吹过松林发出带寒意的声音来描绘琴声,就戛然而止,此外一切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诗句。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写得非常简练的诗,标题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诗人在风雪之夜找人家借宿的一次经历。

妙就妙在诗人不说在这种风雪交加的夜晚,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兴,而把自己想象成远行的游子终于到家了。

日暮天寒,风狂雪大,远行人由小路指引着走在大山中。

人生不就是这样永远在奔波着么?大历诗人中能自成一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韦应物。

他有这样一首诗: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寄李儋元锡》)这是唐诗选本必选的名篇。

这首诗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语言浅切,娓娓道来,明白如话。

第二,诗的意境恬淡平和,说明诗人是名利比较淡薄的人。

纪录片宋之韵(11-20集)

纪录片宋之韵(11-20集)

纪录片宋之韵(11-20集)第11集:集大成者柳阴烟里,丝丝弄碧。

沉思前事,清泪暗滴。

周邦彦,以雅正为纲,用雍容妙丽的文字诉说幽怨伤感的情事,成为宋词发展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

第12集:战乱年代绕阶独行,白首功名,知音既少,弦断谁听?岳飞等爱国词人写就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

而上至被俘皇帝下至飘零隐士,也都在北宋王朝的覆灭后,在凄风苦雨中、怀念着回不去的太平盛世。

第13集:千秋才女帘卷西风,寻寻觅觅,难载多愁,千秋才女。

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笔触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自是花中第一流”。

第14集:辛词前奏长淮望断,故宫离黍,扣舷独啸,今夕何夕。

宋金之战的戎马兵戈为宋词注入了一腔热血,豪放派自此正式步入了词坛。

第15集:爱国词人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里,才华横溢的陆游陆放翁,只能无奈地泣血悲鸣,满腹举兵无望报国无门的悲愤,和与深爱之人死生离别的憾恨。

第16集:一代豪杰(上)醉里看剑,梦回连营,可怜白发,欲说还休。

辛弃疾兼具文人气质和将军豪气,手执旷世英雄的剑与笔,虎啸风生地书写词坛翘楚的一代传奇。

第17集:一代豪杰(下)众里寻他,蓦然回首,铁笔将军,一代豪杰。

万里江山迟迟未归,行军打仗是辛弃疾壮心不已的追逐,填词作曲是辛弃疾生命价值的转移,豪放词派的巅峰,被永恒地定格在这个时代。

第18集:辛派词人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报国梦碎,不见南师。

辛派词人为抗金救国而呼号,纵笔挥洒着慷慨豪情,巍然屹立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节里,却最终没能躲过,末世衰亡的命运。

第19集:风雅游士暗香疏影,梅边吹笛,红萼无言,冷月无声。

姜夔在兵荒马乱中绝世而独立,以其幽香冷韵的气质,绽放成一枝高雅脱俗的孤梅。

第20集:末世悲歌刀兵齐聚,国破家亡,断魂千里,末世悲歌。

遗民漂泊流浪,山河残破动荡,这是一曲亡国的辛酸血泪史。

而文天祥等坚持用生命谱写文人志士的爱国尊严,高昂地为宋词长卷载入了最后的英魂绝章。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介绍电视纪录片《宋之韵》是一部展示中国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精彩作品。

本片通过深入研究宋代文化和历史,展现了这个时期的建筑、艺术、音乐、风俗和人物,向观众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繁荣与光辉。

本文档是电视纪录片《宋之韵》的解说词集,旨在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该片。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介绍该片的主要内容、剧情梗概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主要内容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一集将带领观众了解宋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建筑,如灵隐寺、张家界和黄山等。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一集将介绍宋代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向观众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文化艺术作品。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宋代是一个风俗繁盛的时期,这一集将介绍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活动和节日习俗,向观众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宋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和英雄。

这一集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宋代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并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

剧情梗概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本集以灵隐寺为例,展示了宋代建筑的宏伟和精湛的工艺。

节目介绍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元素,并通过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本集以王安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介绍了宋代的文学创作和诗词之美。

同时,节目还展示了宋代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让观众感受到当时文化艺术的兴盛和独特之处。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本集以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例,展示了宋代人民庆祝和欢乐的场景。

节目还介绍了宋代人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和娱乐活动,让观众了解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本集介绍了一些宋代的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

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节目向观众展示了宋代人才辈出和英雄出现的背景和氛围。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精简版)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精简版)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

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八世纪下半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

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这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

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找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刘长卿算得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

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这里不过是说,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无知小儿故意贬低李白,只不过像蚂蚁妄想摇动大树。

可是被韩愈这么一写,就有一种震撼力。

韩愈既写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就是说,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

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也就是所谓的“以文为诗”。

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一奴长须不裹头,一俾赤脚老无齿。

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且不说“破屋数间而已矣”是纯粹的散文句,还带之乎者也这类虚词,就是其他各句也都是散文化的,从语序看都符合口语的习惯,不过这种平直浅白的散文句,却又别有一种潇洒自在,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喜欢在诗里融入哲理。

《山石》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粗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把议论引入诗中,这可以说是韩愈开创的风气。

宋之韵每集评论300字

宋之韵每集评论300字

宋之韵每集评论300字第01集宋词概览千年过去,物是人非;不朽宋词,情韵犹存。

那些词人的所思、所想、所叹,已由瞬间凝结成永恒。

让我们走近宋词,去领略这份含蓄迤逦的古典之美。

第02集晏氏父子无可奈何,落花散去;梦后微雨,弦上相思。

或闲怨闲雅,或凄酸凄凉,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宋初文坛,充斥着清丽婉丽的感人佳作,诉说着如梦如幻的悱恻缠绵。

第03集词坛新声塞下秋来,征夫清泪;千古凭高,谩嗟荣辱。

王安石、范仲淹凭借浑厚的文学底蕴,挥毫着政治家的胸襟气度,为词坛注入遒劲的新风。

第04集一代文豪泪眼问花,乱红不语;明年旧地,知与谁同。

欧阳修,作为引领文坛的宗师盟主,词风精致典雅,在乐观基调中感慨沉浮的命途,为宋词增添了几分平易晓畅的艺术光彩。

第05集奉旨填词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晓风残月,无语凝噎。

柳永彻底摆脱了五代含蓄委婉的风格,将种种生活琐事、绵绵离情别绪用词章娓娓道来,突破了内容和形式的窠臼,拓宽了宋词的意境内涵。

第06集旷世奇才(上)大江东去,旷世奇才,人生如梦,千古风流。

苏东坡用哲学家的智慧观照人生,去领悟生命的永恒价值。

他秉着乐观豁达的心态,用满腹才情为我们留下一首首千古流传的豪放词篇。

第07集旷世奇才(下)千里孤坟,十年难忘,相顾无言,死生茫茫。

苏轼在幽梦后怀念亡妻,缅悼这段永不风化的举案齐眉,又在微冷中吟啸徐行,笑谈重重贬谪过后的宠辱不惊。

第08集苏门学士梅破春近,天涯无信;去国十载,少年老尽。

苏门学士黄庭坚风格多样,开创了江西诗派,以其高超绝俗的气派写诗填词,把一身兀傲之气尽情铺洒在书法遗墨与诗词杰作中。

第09集婉约魁首自在飞花,轻灵似梦;无边丝雨,绵细如愁。

淮海居士秦观是词坛的婉约魁首,辞情兼称。

总是深陷愁苦难以自拔,他用情真笔墨承袭了词家最正统的声音。

“少游之词,词心也”。

第10集多面词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谁复月夜,挑灯补衣。

贺铸一生尚气任侠又敏感细腻。

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也同时灌注在他的作品中,以多样的风格成就其词坛盛名。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20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20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20集)(2017-05-26 11:25:55)转载▼标签:生活文化教育分类:高考文言诗文阅读讲习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得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国学馆)《宋之韵》全集

(国学馆)《宋之韵》全集

(国学馆)《宋之韵》全集《宋之韵》是国内第一部以电视纪录片方式表现宋词和宋代词人的电视作品。

她也是三多堂传媒自己投资的中国传统文化“韵”系列的第二部。

(韵系列为:《唐之韵——唐诗》、《宋之韵——宋词》、《元之韵——元曲》。

其中《唐之韵——唐诗》已于2000年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反响一直持续至今。

第三部《元之韵——元曲》正在规划中)。

《宋之韵》创作历经13年,由国内顶尖纪录片人联袂奉献。

她秉承了《唐之韵》的一贯风格,全片以词人和流派为分集,但她没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那些作词的人——关注他们的喜乐哀愁、他们的沉浮荣辱、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对时代深沉的温情与眷恋。

在漫长的制作过程中,摄制组纵横20余省,行程10万多公里。

创作者寻着千年前词人的游历足迹,遍访唐宋时期的遗址名胜。

在中华千年的文脉上,摄制组顺源流而上,在平仄抑扬之间,钩沉着那散落在历史歌台上的如梦之令。

责任与担当、豪情与抱负、吟赏与爱憎,千古流传的“中国梦”、“中国心”,在此穿越时空,共通古今。

(国学讲堂)《宋之韵》第一集宋词概览(国学讲堂)《宋之韵》第二集晏氏父子(国学讲堂)《宋之韵》第三集词坛新声(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四集一代文豪(国学讲堂)《宋之韵》第五集奉旨填词(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六集多面词人(国学讲堂)《宋之韵》第七集旷世奇才(上)(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八集旷世奇才(下)(国学讲堂)《宋之韵》第九集苏门学士(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十集婉约魁首(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十一集集大成者(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十二集战乱年代(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十三集千秋才女(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十四集辛词前奏(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十五集爱国词人(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十六集一代豪杰(上)(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下)(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十八集辛派词人(国学讲堂)《宋之韵》第十九集风雅游士(国学讲堂)《宋之韵》第二十集末世悲歌。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

《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唐之韵》解说词(11——20集)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

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八世纪下半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

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这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

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找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刘长卿算得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喜。

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听弹琴》)。

偶然听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因为现今人认为这是过时的曲调,不爱弹奏了,所以听了很感动,但诗人敞开思想,避实就虚,只用像劲风吹过松林发出带寒意的声音来描绘琴声,就嘎然而止,此外一切经历都给读者去想象。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诗句。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写的非常简练的诗,标题叫〈〈逢雪宿芙容山住人〉〉。

写诗人在风雪之夜找人家借宿的一次经历。

妙就妙在诗人不说在这种风雪之夜。

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兴。

而把自己想象成远行的游子,终于到了家,日幕天寒,风狂雪大,远行人由小路指引着,走在大山中。

人生不就是这样永远在奔波着么!大历诗人中能自成一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韦应物。

他有这样一首诗。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芒愧俸钱。

闻到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是唐诗选的名篇,这首诗有几点值的注意,第一是语言浅切,娓娓到来明白如话。

第二诗的意境恬淡平和,说明诗人是名利比较淡薄的人。

第三从身多疾病想回家隐居又舍不下俸钱,可是拿着俸钱而自己管辖的地方内百姓还在流亡又不能不敢到惭愧,可是看的出诗人是个有良心的地方官。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一集大历诗人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一集大历诗人

《唐之韵》解说词第十一集大历诗人第十一集大历诗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

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八世纪下半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

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这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

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找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刘长卿算得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

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听弹琴》)。

偶然听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因为现今人认为这是过时的曲调,不爱弹奏了,所以听了很感动,但诗人敞开思想,避实就虚,只用像劲风吹过松林发出带寒意的声音来描绘琴声,就嘎然而,此外一切经历都给读者去想象。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诗句。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写的非常简练的诗,标题叫《逢雪宿芙容山住人》。

写诗人在风雪之夜找人家借宿的一次经历。

妙就妙在诗人不说在这种风雪之夜。

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兴。

而把自己想象成远行的游子终于到了家日幕天寒,风狂雪大远行人由小路指引着走在大山中人生不就是这样永远在奔波着么!大历诗人中能自成一家。

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韦应物。

他有这样一首诗。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到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是唐诗选的名篇,这首诗有几点值的注意,第一是语言浅切。

娓娓道来明白如话。

第二诗的意境恬淡平和说明诗人是名利比较淡薄的人。

第三从身多疾病想回家隐居又舍不下俸、钱可是拿着俸钱而自己管辖的地方内百姓还在流亡又不能不敢到惭愧可是看的出诗人是个有良心的地方官。

宋之韵解说词11集大成者

宋之韵解说词11集大成者

第十一集集大成者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少年行》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转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转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宋之韵

宋之韵

《宋之韵》解说词【3】词坛新声由公元第一个千年,进入第二个千年,与晏殊同时的范仲淹,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文不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但确有几篇脍炙人口的名文。

尤其是《岳阳楼记》,尤其是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可是说是千古不朽的。

同样,词只流传下来五首,却有两三首是宋词选本必选的,俨然是一大家。

同时代的晏殊和稍后的欧阳修,虽然也算政治家,但主要还是文士。

他们的词,风格都没有脱出五代绮丽柔媚的风格。

范仲淹则首先是政治家,他的词透出政治家的胸襟和底蕴。

因而,虽然还是绮丽的,但要疏朗遒劲的多。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

写景先由上而下,云淡天高,黄叶飘坠;再由近而远,淡淡的秋色,淡淡的寒烟,斜阳映照,水光接天,水天之间,是一望无边的野草。

这里碧天,黄叶,翠烟,斜阳……五色斑斓,交织成一幅壮阔的秋景。

极目望去,“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由向往中的天外家乡转入下片的乡愁。

而思绪则由远而近,从望家乡最后回到眼前,即词人站立的高楼上,词人在这里喝酒喝得太久了,“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他承受不住了,想去安歇,希望能在好梦中回到家乡。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里面折叠着多少人生的忧患,概括的岂止是一般的乡愁旅思。

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元昊在银川称帝,于是与北宋发生了战争。

在连续失利的情况下,范仲淹被调到防御西夏的重地延安来对付西夏。

他在这里整顿州兵,实行屯田,使形势稳定下来。

下面这首著名的边塞词,就是在这边防前线写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用“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个概括性的句子带出,点出地点是塞下,时间是秋来,环境是风景异。

感受千年宋词讲解

感受千年宋词讲解

感受千年宋词——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

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

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集集大成者
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
《少年行》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转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转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总是蜻蜓点水似的点到为止,避免一泄无余,力求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周邦彦的词虽然离不开男女恋情离愁别恨和个人哀怨,在内容方面没有什么新东西。

但结构严谨,沉郁顿挫,情韵悠长,耐人寻味。

在语言上他追求雅正,即便用口语,也能做到俗中见雅。

加上他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又曾做过掌管乐府的官员,因而,对词的进一步规范化和精密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到南宋末年,他就成了许多词人学习的榜样,影响达及于清代,被尊为词坛集大成者。

有人甚至把他在宋词中的地位,比作唐诗中的杜甫。

虽说只是从艺术成就上着眼,实际上无法相比,但也足见他的影响之大了。

把前人的诗句不露痕迹地融化在自己的词里,这是周邦彦最叫人佩服的拿手好戏。

比如像他的《西河.金陵怀古》。

第一段写南京形势的壮丽,化用了谢眺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和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第二段写南京的历史陈迹,化用了“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和刘禹锡上面那首诗的第三四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第三段写六代兴亡的凄凉,化用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

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沉雄悲惋,层次分明,是凭吊金陵的名作。

《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

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

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周邦彦这首词虽然是成功之作,但与王安石那首一比,就显得单薄多了,“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显然周邦彦只是看到了许多足以使人感慨生哀的历史现象,有的还是借前人的眼睛看到的。

而王安石则观今吊古,忧愤无端,透过现象还看到了应当吸取的历史教训。

据记载,周邦彦的诗,在当时也颇有名气。

不过,他诗中展示的由文人遗传基因带来的那种雄心壮志,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那种悲愤情绪,比他在词中展示的要直白得多,也强烈得多。

比如,像他在《凤凰台》这首诗里,就心情颇为沉重的感叹说:“危台飘尽碧梧花,胜地凄凉属梵家。

凤入紫云招不得,木鱼堂殿下饥鸦。

”李白曾经歌唱过的凤凰台已经破败,一片凄凉改成了寺院,“飘尽碧梧花”说明梧桐都死了,没有了栖息的地方,凤凰于是随云飞走,再也招不回来了。

如今寺院里的木鱼声,招来的只是饥饿的乌鸦,等着吃僧人吃剩的饭菜。

这显然是说,像百鸟之王的凤凰那样的高尚之士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些饥饿的乌鸦,即为糊口而奔走不暇的庸人。

话说得虽然拐了几个弯儿,但把自己比作凤凰,而把他所鄙视的庸碌之辈比作乌鸦,借此以发泄自己想有所作为而不遇时的不平之感,从诗的矿脉中还是能勘探出来的。

如果不是因为他在政坛上不显眼,没有人像整苏轼那样从他的诗中提炼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首诗说不定也就能给他惹来一场灾祸呢。

他的词也一样有漂泊的凄苦,失落的悲哀。

但这一切都淡化成一声自怨自艾的叹息,只是觉得心里有一丝苦涩,却根本没想过,对不愿接受的现实要用目光顶回去。

这种思想底色,与诗中所表现的简直判若两人。

像他的一首《满庭芳》,是他在四十岁前在江苏溧水写的,就能充分的说明这一点。

词的上片说节序催人,已近夏至,溧水这里地势低洼,又靠山区夏日宁静,乌鸦欢叫,但空气潮湿使人不舒服。

最后说“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想学白居易贬谪九江时,在“黄芦苦竹绕宅生”的环境中泛舟去排遣心头的郁闷,这是表示要挣扎一下,不想逆来顺受。

但下片接着却说“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词人沉沦下僚,憔悴不堪,像燕子一样飘流,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且莫思身外”想放下一切,尽管歌筵上节奏强烈的乐声,也还是无法使他安静下来。

他也只求“长近樽前”,喝醉了算了,“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喝醉了就躺下睡觉,既不想跟柳永那样玩世不恭,也不敢像苏轼那样说话犯忌讳。

既能把住自己,有一种不同流俗的清高,又不像写诗那样说话带辣味儿,惹人不高兴。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
近樽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这种浓郁顿挫的词,到明清两代那些被文字狱吓破了胆的文人,怎么能不摇头晃脑,读得涕泪横流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