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

合集下载

宋之韵-解说词

宋之韵-解说词

《宋之韵》解说词【1】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

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

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宋之韵解说词范文

宋之韵解说词范文

宋之韵解说词范文引导语:《宋之韵》想必有很多人都看过,那么从十一集开始,相关的解说词哪里有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的文章,欢迎阅读!第十一集集大成者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少年行》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转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转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

《宋之韵》解说词(全集)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词就是歌词。

大名鼎鼎的宋词,就是从十世纪到十三世纪北宋和南宋,流传下来的歌词。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词既是歌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随音乐一同发展变化,从隋代开始,特别是到八世纪盛唐时期,由于和西域地区交往频繁,就传进来一种叫胡乐的音乐,这种音乐与中原地区原有的音乐融合以后,又产生了一种叫燕乐的新音乐。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二十】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二十】

电视片《宋之韵》文字解说词【二十】第二十集《宋之韵》解说词【二十】末世悲歌南宋灭亡那年,文天祥代表朝廷与元军谈判,由于态度强硬被扣留,被押解北去时从镇江逃归温州,继续组织义军抗元,后在广东海丰作战时被俘,押送到今天的北京,关了三年多,因誓死不屈被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大概是无人不知的。

为了证明人性尊严的不可以辱损,为了展示人格脊柱的不可以弯曲,文天祥毅然选择了死亡。

他知道,秦淮河上孤凄的月亮今晚将最后一次来伴他度过这无眠的夜晚。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于是他死了,在中国历史上塑出一个永远四十七岁的巨人。

在押解北上路过今天南京与友人告别时,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邓剡,写下了有名的《酹江月》。

南京曾是东吴的国都,因此他想到了赤壁之战中的周瑜。

周瑜得东南风相助,火烧赤壁,战胜曹操,然而,“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却得不到东风的帮助,以到于战败被俘。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如今的南京城一片残垣断壁,在斜阳的映照下,到处是野花开放,野鸟啼鸣,惨不忍睹。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南宋覆灭,宫女妃嫔,尽被抢走,文物宝器,洗劫一空,这仇恨靠谁来洗雪?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上片结尾说自己不能为国报仇雪耻,枉为七尺男儿。

由此逗起下片,“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三年前从镇江脱逃坐小船出海,到温州再至福建,南行万里,想不到历尽艰险竟能到达南方继续抗元。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所以要这么坚持,就是为了回报盟友的推重,保留激越的目光来看这涛生云灭一样变幻莫测的局势。

“睨柱吞赢,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像蔺相如镇住秦王,诸葛亮死了还足以吓走司马懿一样,这怒发冲冠的气势将永远也不会减弱。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8)辛派词人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8)辛派词人

《宋之韵》解说词【18】辛派词人《宋之韵》解说词【18】辛派词人辛派词人,都是坚决主张抗金的,这一派的词慷慨激昂,愤呼怒吼,但都不免缺乏耐人寻味的深远意境。

像陈亮就是这样,他是政论家,哲学家,主张做事要讲原则,但不能不讲功利。

治国要靠农业,但不该压制工商。

在小农社会里,这自然是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

他上疏皇帝主张抗金,被当权者诬陷,几次蹲大狱。

五十一岁时中状元,但没来得及做官,第二年就死了。

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遭遇最悲惨的状元吧。

1186年,宋朝派特使去为金朝皇帝祝寿,这时金与宋已由原先的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其实不过是父子关系罢了。

陈亮在写词为特使送行时,于是大发了一通感慨: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槀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辛派另一个重要词人是刘过,刘过与陈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坚决主战,反对议和。

都曾向朝廷上书谈如何恢复中原,都以布衣终生,没有做过官。

他对自号稼轩居士的辛弃疾非常崇敬,认为不仅谋略不次于东晋系国家安危的重臣陶侃,而且还有杰出的文才。

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

说得非常中肯。

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即掌管一路军政和民政的最高长官。

他约刘过去见面,刘过当时在西湖住着,一时去不了,就写了一首词寄去,这首词说,正准备带上酒和猪肘子之类的食物,在风雨中度过钱塘江去见辛弃疾,不想被香山居士白居易,林逋林和靖与东坡居士苏轼三个人挡住了。

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风景好着呢,为什么要走?白居易说,对了对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西湖这里的南高峰是值得一游的呀。

林逋却说,你们两人说的不对,还是到孤山去赏梅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多有意思,等天晴了,再去拜访辛弃疾也不晚,还是先在这里游玩一番吧。

宋之韵 解说词 旷世奇才

宋之韵 解说词 旷世奇才

第六、七集旷世奇才公元1082年,四十六岁的苏轼,在黄州赤壁酹江亭这里写下了震古烁今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这一声长啸穿越千年,一直在这里隆隆地震响,将永远叩击游人的心扉,“大江东去”这四个音搭配在一起,像一声号角,是那么和谐那么响亮那么雄劲。

虽然这酹江亭上再也找不到他巨人的身影,再也问不出他悲凉的遭遇,但我们相信他还活在这里,他是不会死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首两句就像长江的巨浪,滚滚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赤壁怀古的题旨。

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突出赤壁的险峻,极有声色。

“一时多少豪杰”把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一总推入读者的想象,然后快速转入下片,用近景推出周瑜。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几句话就让周瑜赢得了赤壁之战。

怀古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积,词人于是站出来告诉读者,“人生如梦”,而自己偏生那么容易动感情,以至“早生华发”,实在可笑。

真的可笑吗?不!当时的苏轼是个有罪之人,因为三年前,他被一场卑劣的文字狱击倒了。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散发着血腥气的“乌台诗案”。

中国古代这个学者,思想家,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兼于一身的奇才,因为写诗同情老百姓,被告发诬蔑了早已走样的新法,差点就丢了性命。

三年的时间不长,他内心的伤口肯定还在流血,他肯定还在做被推上刑场的噩梦。

《赤壁怀古》就是在这种心绪下创作的。

明白了这一点,读这首词自然该别有一番滋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这首词,至今仍觉天风海雨气势逼人。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的一些诗被挖出来示众,用拐几道弯儿的目光,从中找出攻击王安石新法的罪证来。

《宋之韵》解说词汇总目录

《宋之韵》解说词汇总目录

《宋之韵》解说词汇总目录
《宋之韵》解说词目录
《宋之韵》解说词第一集宋词概览
《宋之韵》解说词第二集晏氏父子
《宋之韵》解说词第三集词坛新声
《宋之韵》解说词第四集一代文豪
《宋之韵》解说词第五集奉旨填词
《宋之韵》解说词第六集多面词人
《宋之韵》解说词第七集旷世奇才(上)《宋之韵》解说词第八集旷世奇才(下)《宋之韵》解说词第九集苏门学士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集婉约魁首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一集集大成者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二集战乱年代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三集千秋才女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四集风雅游士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五集爱国词人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六集辛词前奏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上)《宋之韵》解说词第十八集一代豪杰(下)《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九集风雅游士
《宋之韵》解说词第二十集末世悲歌。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

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集介绍电视纪录片《宋之韵》是一部展示中国宋代文化和历史的精彩作品。

本片通过深入研究宋代文化和历史,展现了这个时期的建筑、艺术、音乐、风俗和人物,向观众展示了这一时期的繁荣与光辉。

本文档是电视纪录片《宋之韵》的解说词集,旨在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该片。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介绍该片的主要内容、剧情梗概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主要内容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宋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一集将带领观众了解宋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并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建筑,如灵隐寺、张家界和黄山等。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一集将介绍宋代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并向观众展示一些著名的宋代文化艺术作品。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宋代是一个风俗繁盛的时期,这一集将介绍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活动和节日习俗,向观众展示当时的社会风貌。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宋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和英雄。

这一集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宋代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并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

剧情梗概第一集:宋代建筑与城市本集以灵隐寺为例,展示了宋代建筑的宏伟和精湛的工艺。

节目介绍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元素,并通过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信仰。

第二集:宋代文化与艺术本集以王安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介绍了宋代的文学创作和诗词之美。

同时,节目还展示了宋代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让观众感受到当时文化艺术的兴盛和独特之处。

第三集:宋代风俗与习俗本集以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例,展示了宋代人民庆祝和欢乐的场景。

节目还介绍了宋代人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和娱乐活动,让观众了解宋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

第四集:宋代名人与英雄本集介绍了一些宋代的名人和英雄,如苏东坡、文天祥和岳飞等。

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和贡献,节目向观众展示了宋代人才辈出和英雄出现的背景和氛围。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文字解说词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文字解说词

《宋之韵》文字解说词文字解说词《宋之韵》文字解说词第十一集集大成者有一天风流皇帝宋徽宗到东京名妓李师师那里去玩儿,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正好也在,来不及跑开,就躲在床底下,宋徽宗拿出一个橙子,与李师师分吃。

然后就说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悄悄话。

李师师还委婉地留宋徽宗过夜。

周邦彦都听见了,就概括为一首词。

宋徽宗知道后勃然大怒,就要把他发配到外地去,他赶忙又写了一首《兰陵王》,诉说被押出首都的凄苦,才算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自然是当时人瞎编的,有那首词为证:《少年行》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可想而知,这是周邦彦写自己在歌楼酒馆里的经历。

这首艳情词狎昵温柔,但点到为止,不流于恶俗,这是他比柳永高明的地方。

另一首《兰陵王》则写他客居京城开封时,送别友人的抑郁心情,也与宋徽宗毫无相干。

这首送别词曾风靡一时,被称为渭城三叠,是离别的筵席上必唱的,一直传唱到南宋初年,流行了几十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清明前后,在蒙蒙的烟气中,柳条依依地摆弄着嫩碧。

从汉代起就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所以,这首词就借杨柳起兴。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由“烟里丝丝弄碧”的眼前实景,转入年年来这里送别的往事,有意将情绪展开的逻辑线断开,这就叫顿挫。

下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又折回到眼前,经常来这隋堤上送别友人,而自己也是“京华倦客”。

每次来送人自己也“登临望故国”,为有家归不得而痛苦,因而接着说“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第二段写被送者终于去远了,第三段又折回到送别的地点。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在无边的春色里,太阳慢慢地落下山去,码头上冷冷清清,只剩下词人站在那里,满心凄恻,最后,词人再一次宕开,由眼前的冷清转入回忆,“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不说眼前的分手,而说原先的相聚,用痛苦的回忆,来凸现心情的灰暗和沉重。

宋之韵每集评论300字

宋之韵每集评论300字

宋之韵每集评论300字第01集宋词概览千年过去,物是人非;不朽宋词,情韵犹存。

那些词人的所思、所想、所叹,已由瞬间凝结成永恒。

让我们走近宋词,去领略这份含蓄迤逦的古典之美。

第02集晏氏父子无可奈何,落花散去;梦后微雨,弦上相思。

或闲怨闲雅,或凄酸凄凉,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宋初文坛,充斥着清丽婉丽的感人佳作,诉说着如梦如幻的悱恻缠绵。

第03集词坛新声塞下秋来,征夫清泪;千古凭高,谩嗟荣辱。

王安石、范仲淹凭借浑厚的文学底蕴,挥毫着政治家的胸襟气度,为词坛注入遒劲的新风。

第04集一代文豪泪眼问花,乱红不语;明年旧地,知与谁同。

欧阳修,作为引领文坛的宗师盟主,词风精致典雅,在乐观基调中感慨沉浮的命途,为宋词增添了几分平易晓畅的艺术光彩。

第05集奉旨填词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晓风残月,无语凝噎。

柳永彻底摆脱了五代含蓄委婉的风格,将种种生活琐事、绵绵离情别绪用词章娓娓道来,突破了内容和形式的窠臼,拓宽了宋词的意境内涵。

第06集旷世奇才(上)大江东去,旷世奇才,人生如梦,千古风流。

苏东坡用哲学家的智慧观照人生,去领悟生命的永恒价值。

他秉着乐观豁达的心态,用满腹才情为我们留下一首首千古流传的豪放词篇。

第07集旷世奇才(下)千里孤坟,十年难忘,相顾无言,死生茫茫。

苏轼在幽梦后怀念亡妻,缅悼这段永不风化的举案齐眉,又在微冷中吟啸徐行,笑谈重重贬谪过后的宠辱不惊。

第08集苏门学士梅破春近,天涯无信;去国十载,少年老尽。

苏门学士黄庭坚风格多样,开创了江西诗派,以其高超绝俗的气派写诗填词,把一身兀傲之气尽情铺洒在书法遗墨与诗词杰作中。

第09集婉约魁首自在飞花,轻灵似梦;无边丝雨,绵细如愁。

淮海居士秦观是词坛的婉约魁首,辞情兼称。

总是深陷愁苦难以自拔,他用情真笔墨承袭了词家最正统的声音。

“少游之词,词心也”。

第10集多面词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谁复月夜,挑灯补衣。

贺铸一生尚气任侠又敏感细腻。

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也同时灌注在他的作品中,以多样的风格成就其词坛盛名。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下)辛弃疾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下)辛弃疾

《宋之韵》解说词第十七集一代豪杰(下)辛弃疾苏轼像写诗一样写词,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辛弃疾进一步拆除了词的禁区,使心是文学作品能够表现的内容,都可以用词来表现。

他是公认的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不过,那些把婉约派视为正宗的词论家对辛弃疾所以不敢不佩服,倒不是因为他的词,表达了奇谋救世的热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山水田园的优美和乡野农人的质朴,而是因为他表述的虽然是英雄气概,但能做到浓郁顿挫,缠绵悱恻,甚至比婉约派的词读起来更令人回肠荡气。

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他的《摸鱼儿》。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四十岁,两年后被弹劾落职,因此也就不难想象他此时的心情了。

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个宫中的女子,上片写她的惜春之情。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更能消几番风雨”,还禁得起几回风雨的折腾啊,这千锤百炼的一句,就足以令人惊心动魄。

下片由惜春转入宫怨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美人总是会招来忌妒的,陈皇后被汉武帝打入冷宫,尽管不惜千金,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去感动武帝,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陈皇后的满腹幽怨,又向谁去倾诉呢?词人不也这样吗?他受到忌妒,也曾尽力剖白,可又有什么用呢?他不是照样受到冷遇吗?“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就连杨玉环赵飞燕这样忌妒心极强的人也都化为尘土了。

那么你们这些唯一的本领就是善用忌妒的目光把人扳倒的人,也就别高兴得翩翩起舞了吧。

扳倒别人很容易,然而这破碎的国家,你们还想救不想救?你们又救得了吗?“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不要到高楼上靠着栏杆去看夕阳,因为夕阳照着烟气朦胧的杨柳,这种显示春天已经消逝的景致,会叫人魂销肠断,叫人受不了的。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宋之韵解说词16、17一代豪杰辛弃疾

宋之韵解说词16、17一代豪杰辛弃疾

第十六集一代豪杰(上)公元1161年,金朝的篡位皇帝完颜亮率大军南侵,想一举消灭南宋,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在山东济南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与耿京领导的另一支声势浩大的义军并肩作战。

第二年,他从南宋回来复命时,叛徒张安国已杀耿京投降金朝。

辛弃疾当机立断,带领五十名忠义军人,直冲张安国巢穴。

当时,张安国正在与金将饮酒,辛弃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他拿下,一阵风跑了。

等金人发觉,带兵来追,早已无影无踪。

一代豪杰辛弃疾就以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闯入了南宋的政坛和词坛。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

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当年完颜亮进据扬州,在采石矶被宋军击败,又在内讧中被杀,这次南侵就这样结束了。

十七年后,辛弃疾再过扬州,回忆当年“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在战火中穿行的经历,依旧是那么豪情满怀,甚至直到晚年,他已经退出官场,也还会想起这激战的场面来。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他带领一支队伍,渡江南来,曾与金兵遭遇,双方用箭对射,激烈交战,他杀回南宋,想有一番作为,先后进献过《美芹十论》和《九议》,分析宋金形势,讲明抗金措施。

尽管朝廷也知道他不是等闲之辈,分析得有理。

但宋王朝的国策就是对外不抵抗。

他满怀壮志而来,却像堕入了炼狱,开始了无尽期的煎熬。

追想往事,感叹今天,“春风不染白髭须”,银白的须发已经不是春风所能染黑的了,他已经无可挽回地老了。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学着怎样种树,以此来按压这一腔悲愤。

他不像陆游光凭着一腔热情呐喊,而是有能力冲锋陷阵,有能力运筹帷幄,后世也可以相信他有能力出将入相,有能力收回失地。

但他却什么也做不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广大的淮河以北地区失陷于金人之手,只能痛苦地去眺望,隐在无数青山之外的中原。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宋之韵

宋之韵

《宋之韵》解说词【3】词坛新声由公元第一个千年,进入第二个千年,与晏殊同时的范仲淹,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文不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但确有几篇脍炙人口的名文。

尤其是《岳阳楼记》,尤其是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可是说是千古不朽的。

同样,词只流传下来五首,却有两三首是宋词选本必选的,俨然是一大家。

同时代的晏殊和稍后的欧阳修,虽然也算政治家,但主要还是文士。

他们的词,风格都没有脱出五代绮丽柔媚的风格。

范仲淹则首先是政治家,他的词透出政治家的胸襟和底蕴。

因而,虽然还是绮丽的,但要疏朗遒劲的多。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

写景先由上而下,云淡天高,黄叶飘坠;再由近而远,淡淡的秋色,淡淡的寒烟,斜阳映照,水光接天,水天之间,是一望无边的野草。

这里碧天,黄叶,翠烟,斜阳……五色斑斓,交织成一幅壮阔的秋景。

极目望去,“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由向往中的天外家乡转入下片的乡愁。

而思绪则由远而近,从望家乡最后回到眼前,即词人站立的高楼上,词人在这里喝酒喝得太久了,“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他承受不住了,想去安歇,希望能在好梦中回到家乡。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里面折叠着多少人生的忧患,概括的岂止是一般的乡愁旅思。

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元昊在银川称帝,于是与北宋发生了战争。

在连续失利的情况下,范仲淹被调到防御西夏的重地延安来对付西夏。

他在这里整顿州兵,实行屯田,使形势稳定下来。

下面这首著名的边塞词,就是在这边防前线写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用“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个概括性的句子带出,点出地点是塞下,时间是秋来,环境是风景异。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8)辛派词人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18)辛派词人

《宋之韵》解说词【18】辛派词人《宋之韵》解说词【18】辛派词人辛派词人,都是坚决主张抗金的,这一派的词慷慨激昂,愤呼怒吼,但都不免缺乏耐人寻味的深远意境。

像陈亮就是这样,他是政论家,哲学家,主张做事要讲原则,但不能不讲功利。

治国要靠农业,但不该压制工商。

在小农社会里,这自然是不受欢迎的异端邪说。

他上疏皇帝主张抗金,被当权者诬陷,几次蹲大狱。

五十一岁时中状元,但没来得及做官,第二年就死了。

他也许是中国历史上遭遇最悲惨的状元吧。

1186年,宋朝派特使去为金朝皇帝祝寿,这时金与宋已由原先的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其实不过是父子关系罢了。

陈亮在写词为特使送行时,于是大发了一通感慨: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槀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辛派另一个重要词人是刘过,刘过与陈亮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坚决主战,反对议和。

都曾向朝廷上书谈如何恢复中原,都以布衣终生,没有做过官。

他对自号稼轩居士的辛弃疾非常崇敬,认为不仅谋略不次于东晋系国家安危的重臣陶侃,而且还有杰出的文才。

古岂无人,可以似吾,稼轩者谁?拥七州都督,虽然陶侃,机明神鉴,未必能诗。

说得非常中肯。

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重新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即掌管一路政和民政的最高长官。

他约刘过去见面,刘过当时在西湖住着,一时去不了,就写了一首词寄去,这首词说,正准备带上酒和猪肘子之类的食物,在风雨中度过钱塘江去见辛弃疾,不想被香山居士白居易,林逋林和靖与东坡居士苏轼三个人挡住了。

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风景好着呢,为什么要走?白居易说,对了对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西湖这里的南高峰是值得一游的呀。

林逋却说,你们两人说的不对,还是到孤山去赏梅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多有意思,等天晴了,再去拜访辛弃疾也不晚,还是先在这里游玩一番吧。

感受千年宋词讲解

感受千年宋词讲解

感受千年宋词——电视纪录片《宋之韵》解说词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第一集宋词概览一说宋词,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想到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与月。

想到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想到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想到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时时都会在我们的耳边心上响起。

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诗意的色彩。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立志高远的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孜孜以求的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终于成功的第三境。

王国维所引的这三首宋词,作者依次是晏殊、柳永和辛弃疾。

这三首词尽管都是讲恋爱相思的,但因写出了深度,就都醇化出哲理的倾向。

说到宋词,我们自然会想到唐诗,唐诗宋词,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

总的来说,唐诗的特点是雄阔宏伟,几乎没有什么领域是不可以进入的。

宋词要窄的多,但精微深细,主要写花前月下的离情别绪,听歌赏舞的所思所感。

如果把唐诗比做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气势壮阔,旷莽浑厚。

那么宋词则像,自古就以风景幽优美而闻名的富春江,一路幽幽静静的流去,一曲一种气象,一弯一种景色。

水的碧绿,山的青翠,都那么含蓄有致,秀丽无比。

如果把唐诗比作泰山,磅礴雄伟,巍峨峻拔,有阳刚之气,一望就使人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那么宋词,就是构成桂林山水的峰林,小巧玲珑,晶莹润泽,有层次,有深度,具阴柔之美。

如果把唐诗比作松树,枝粗叶茂,高耸入云,像巨人一样矗立着。

那么宋词就是垂柳,长条摇曳,婀娜多姿,像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宋之韵》解说词【7】旷世奇才(下)
苏轼把自己的生活全方位撒进词的沃野,用独自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哲理去进行培育,使词万紫千红,争妍斗艳,开出了有深度的,经得起琢磨的意境。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日出游,忽然遇上阵雨,同伴狼狈不堪,词人却“吟啸且徐行”置之度外,“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烟雨中奔走一生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会怕这么一阵雨吗?终于阵雨过后,斜照相迎。

刚才那一阵“穿林打叶声”不过是一场虚惊。

实际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这里有陶渊明的随缘自适,有禅宗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的了悟。

苏轼抱着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来承当一切,一点不肯马虎,这当然是行不通的。

知无不言的性格,黑白分明的态度,使他受尽了折磨,贬官贬得一次比一比远——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已经贬到了惠州,当时这是地产的蛮荒之地,他竟然声言只要天天有荔枝吃,就“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自宽自解,然而因为他是旷世奇才,又有充满磁性的人格魅力,这使他那些藐小的政敌,忌妒得目光都发高烧。

于是,他们借故把苏轼再贬到海南的儋州。

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觉得真直到了人生的尽头——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他这块有用的石头,无法去补朝廷的裂缝,被抛掷出来,也许将永远与海南这里的巨石为伍吧!这是他无法排解的悲哀。

然而,他毕竟是哲人,并没有在荒凉中板结成石头。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把这四年的贬谪当作一次旅游。

如今,他矗立在东坡书院这里,一派智者的深沉和学者的儒雅,来接受游人的瞻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思想家而兼词人的苏轼,通过中秋夜对弟弟的怀念,来破译人生这个永恒的命题。

这个命题永远吸引着人们去解析,却又是无法彻底解析的。

因则这首词,也就对千秋万世的读者,永远都是一个无法排除的磁场。

使人在磁力线的作用下产生无法抑制的审美冲动。

诗人就是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从生活中找到缺憾的人。

苏轼就总是能从别人认为理所当然的地方,用自己特有的敏感,看到并不如此。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残红凋尽,燕子呢喃,“枝上柳绵吹又少”的春末夏初,正“天涯何处无芳草”。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从一道围墙外面走过,看见“墙里秋千”,听见“墙里佳人笑”。

终于,“笑渐不闻声渐悄”,转瞬之间,一切又复归沉寂,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只有之多情的行人还在聆听。

他想找到一点什么呢?生活永远也不可能是美满的,人们欣赏落霞的艳丽时,总是正在兴头上,天就暗下来了。

总是“多情却被无情恼”,于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一种令人神往的心跳,就这样像电光石火一样,一闪就消失了。

就的那样一闪就消失了?不是的。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天地间的一切,不是还那么充满了生机吗?服膺庄子的苏轼,总是会在暗淡的画面上,留下一点透气的亮点。

“天涯何处无芳草”如今已经成了格言,成了民谚,我们都能信手拈来,随口道出。

再来看看词人是怎样悼念亡妻的吧--“夜来幽梦忽还乡”,他梦见妻子在“小轩窗,正梳妆”,于是两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一梦醒来由不得想到“十年生死两茫茫”,想到“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十年来风刀霜剑的煎逼,人在风尘中老了,“尘满面,鬓如霜”,经历了那么多层层叠叠的忧患,会不会“纵使相逢应不识”呢?不会!“不思量,自难忘”!这是一段永远也不会风化的爱,是不会变形的。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读这首词的最佳切入点,就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诗人梦见亡妻,想到“十年生死两茫茫”,因而伤心哭泣,这是很自然的。

可是死去的妻子与丈夫相对,为什么也泪流满面呢?因为词人经历了那么多的忧患,无暇自己伤悼自己,就把一腔涩泪逢移植到亡妻的眼中,让亡妻来为自己哭泣。

深人无浅语,苏轼总是能在词中,留下一面窗子,让读者看到更远的景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略呈椭圆形的庐山,横看绵延不尽,侧看高高耸起。

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可是站在西林寺那里,却只见四围都是山,根本想象不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只缘生在此山中”。

人被山吞噬了,失去了看山的角度,于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就成了生活真理。

不过永远能让人咂出新意,而又永远也说不尽的,还是那首咏雁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寂寞沙洲冷”的环境中,“缺月挂疏桐”的背景上,“漏断人初静”的时刻,一只孤鸿,“惊起却回头”,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这只孤鸿为什么要“拣尽寒枝不肯栖”呢?是因为被孤独驱赶着,而惊疑而害怕吗?应当是的。

会不会是这些寒枝不合它的意,因而不愿意停落在上面呢?应当也是的。

原来这首词是词人在那场文字狱中死里逃生后,被贬到黄州时写的,很显然,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就是词人无处依托的投影。

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他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他自己的位置。

宋代词坛上最杰出的一代奇才,这个永远都竭力用苦笑来按压内心悲苦的哲人,终于就这样在“有恨无人省”的冷漠中,耗尽了一生。

如今,他依然坐在四川老家三苏祠这里构思诗词;站在第二故乡海南这里观照人生;又静静地卧在河南郏县这里净化他一生的悲苦。

苏东坡这个名字,将永远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