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第七章-关键事件法教学提纲

第七章-关键事件法教学提纲

第三节 关键事件法的实施
一. 关键事件法的实施条件 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要顺利实施关键事件法需要以下具备 几个必要条件: (1)高层管理者对关键事件法的认同和推动。 (2)制定与组织实际情况相适合的关键事件法的管理制度。 (3)明确关键事件法的责任人并赋予其应有的权限。 (4)确定组织内部的关键事件标准。 (5)建立员工关键事件的申报、审批、录入和查阅制度。 (6)建立基于IT平台的员工关键事件信息库。
3. 确定关键事件的方法
(1)工作场所会议 工作场所会议是最常用的关键事件确定工具, 一般要求有多名岗位专家参加,这些专家们 至少要有几年的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对所要 分析的工作岗位非常熟悉,有充分的机会去 观察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时表现出的各种水 平的工作行为,包括从最差的到最出色的工 作行为。通过工作场所会议的充分讨论,可 以确定出不同工作岗位的关键事件。
(2)行为事件访谈法
行为事件访谈法主要是与高绩效员工面谈,激发他 们讲述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关键事例。面谈的目的 是为了识别能导致高绩效的行为。
一般说来,如果被访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表达 能力强的话,更适宜使用访谈的方法来获取关键事 件。
访谈方式可借助STAR工具挖掘被访者的行为事件。 访谈结束后,调查人员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 析讨论,最终总结出相应岗位的关键行为模块
2. 关键事件清单法
关键事件清单法是开发一个与员工绩效相关联 的关键行为的清单来进行绩效考核。这种考核方 法是对每一个岗位工作给出20或30个关键项目。 考核者只简单地检查员工在某一项目上是否表现 出众。
实践中,关键事件清单法常常对不同的项目给 以不同的权重,以表示某些项目比其它项目重要。 关键事件清单的制定很费时间,费用也很高。
(3)抽样法

第七章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
理论基础:职能主义目的观、教育工具价值观、小大人的儿 童观、文化传递功能观、联想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特点: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三、学生中心说 ( learner-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 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说而提出来的。
1、中国古代: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儒家思孟学派: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笃行之 2、古代西方 昆体良:提出三个递进的学习阶段(1)模仿(2)接受理论的指导(3)联系 3、西方近代 夸美纽斯:以感觉论为基础,指出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主张教学必须与自然的规律、与
四、学科中心说 ( discipline-centered instruction)
又称科目中心说,产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运 动中。
背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反思科技落后的原因是教育问题。 代表人物:布鲁纳、古德莱德、施瓦布、菲尼克斯 理论基础:英才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个人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
现代教学应同时重视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使知、情两方面 的因素在教与学的总体矛盾框架中得到和谐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过程内部各组成阶段或组成环节及其在时间方面有机联系或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 序。实质是时间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进行的时间流程或逻辑历程。P240
(一)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结构的探讨
二、媒体设计与开发原理
就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整合地设计和开发以多媒体网络为 主的教学媒体,将内容融合到媒体及其结构之中,促进人的 知识、经验和价值的学习。
(一)知识的学习 分科知识的学习、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的“学

电工学课件--第七章--电动机教学内容

电工学课件--第七章--电动机教学内容
返回
定子接线端的连接
CAB
ZXY
W2 U2 V2 U1 V1 W1
去掉W2、 U2、V2短接 片后,变为
Y型连接
△接接
返回
第二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旋转磁场
转动原理
转差率
返回
一、旋转磁场
1、旋转磁场的产生
定子三相绕组对称,且空间上互差120°,接
成形。 U
A iA
YZ
X
W
V
C iC iB
电工学课件--第七章--电动机
一、转动原理
N
n1
n1=0, 磁场静止,转 子不能感应电流,导 体静止。
⊙F F
S
n1≠0,磁场顺时针旋 左通力 转。 右生电 转子产生感应电流,
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
▪ 异步电动机要转动起来,电磁转矩,使转子转
要有旋转的磁场,同时转 动起来,方向与磁场
子电路必须闭合。
方向一致。
s≈0.02~0.06
异步电动机刚起动的瞬间,n = 0 , s = 1
返回
例:某三相异步电动机额定转速nN= 980r/min,接
在 f 1= 50Hz 的电源上运行。试求在额定状态下,定
子旋转磁场速度n1、磁极对数P、额定转差率s。
解: ∵一般额定转差率为0.02~0.06 ∴n≈n1
n
n1
6
0f1 P
P60 f1 60 503
n
980
n 16P f0 1
6 050 10r0 /m 0in 3
sn1n100 9 08 00.02
n1
1000 返回
第三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磁 转矩与机械特性
转矩平衡 电磁转矩 机械特性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精心安排下进行的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5教学与教育、课程、智育等概念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一般任务1【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2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a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b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c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认识的间接性b认识的交往性c认识的教育性d认识需要教师的指导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阶段1、【引起】动机(1)设法使学生在每个章节、每个课题前,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2)进行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2. 密度的计算方法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4. 力的相互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特性(1)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回答:共同点是都有质量;不同点是体积不同。

(3)教师总结: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密度的计算方法(1)教师演示如何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

(2)学生分组实验,测量不同液体的密度,并记录数据。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密度计算公式:密度 = 质量 / 体积。

3.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讨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教师讲解力的相互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相互作用(1)教师展示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作用。

(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力的相互作用。

(3)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学生能通过实例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理解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加强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一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初中一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

初中一年级物理第七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光的传播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实验器材: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光的现象,如太阳光、灯光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光传播有什么特点?二、光的传播特点(10分钟)1. 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会沿直线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否恒定?三、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解释(10分钟)1. 讲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2.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这些光现象的示意图。

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光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等实验器材,观察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原理。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光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光的传播特点和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原理。

2. 引导学生反思: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现象是未知的?如何进一步探索光的奥秘?教学延伸:1. 光的折射和反射:讲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2. 光的传播速度:讲解光在真空和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探讨光速的可变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特点和日常生活中光现象的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第七章教案

高中生物第七章教案

高中生物第七章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细胞分裂的定义和意义;
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基本过程;
3. 了解减数分裂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细胞分裂的概念和分类;
2.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不同之处;
3. 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高中生物》第七章内容;
2. 幻灯片或板书;
3. 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分裂是什么?为什么细胞需要分裂?
二、讲解细胞分裂的概念和分类(15分钟)
1. 介绍细胞分裂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解释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基本过程及特点。

三、展示实验现象(10分钟)
利用实验演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胞分裂的神奇过程。

四、讲解减数分裂(10分钟)
1. 简要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2. 解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细胞分裂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或实验报告,提醒学生复习细胞分裂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验演示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分裂的概念和分类。

在教
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初中物理第七章弹力教案

初中物理第七章弹力教案

初中物理第七章弹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物体的形变,对比归纳,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2、经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兴趣,体会物理科学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的科学原理的情感,以及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

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1、弹力概念的引入,归纳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探究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教学工具:教师:小车、弹簧、钢直尺、弹簧测力计、拉力器学生:橡皮筋、面团、钢直尺、橡皮泥、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欣赏一段视频:撑竿跳的情景。

思考问题:撑竿为什么会跳起来?教师引导:撑竿跳高运动员撑竿时,撑竿发生了弹性形变,产生了弹力,推动了运动员的上升。

那么,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认识弹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一:拉伸橡皮筋1、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拉伸橡皮筋,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学生感受橡皮筋在拉伸过程中产生的力。

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实验二:压缩弹簧1、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压缩弹簧,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学生感受弹簧在压缩过程中产生的力。

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实验三:拉力器实验1、学生用拉力器拉扯橡皮筋,记录拉力器的示数。

2、学生感受橡皮筋在拉扯过程中产生的力。

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第三环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第七章教学

第七章教学

的两个方面 2、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题作 用的双重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3、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发展的漫长过程; 4、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
(二)意义:
1.教学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教学是培养、锻炼教师的最好课堂; 3.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工作: 全面安排,教学为主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设计目标,激发动机 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3.系统讲解,掌握概念 4.练习巩固,培养技能 5.小结反馈,理解升华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大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的简约性
(学生主要是通过掌握间接知识来认识世界的) 2.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4.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育性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 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 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1.以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 3.以获得练习技能为主的方法 4.以发展创新能力和研究素质为主的方 法
(三)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参观法 6.演示法 7.实验法 8.练习法 9.实习法 10.探究学习法
(四)讲授法与谈话法
评 价 与 反 馈
教师备课要做的三件事是: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根据教学任务,课的类型有新授课、巩
固课、技能课与检查课。

第七章 教 学
一、教学的概念与意义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与特点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 课堂教学(教育学·小学)

第七章  课堂教学(教育学·小学)

第七章课堂教学一、课堂教学概述(一)课堂教学的性质课堂教学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围绕特定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

1.课堂的任务性。

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任务性,其直接任务是使学生社会化。

2.课堂的社会性。

课堂教学工作不仅存在于师生关系之中,还涉及多种社会关系。

3.课堂的交往性。

一般来说,每个个体的一生都是在交往中度过的,在课堂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

(二)课堂教学的结构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

课堂的三大要素: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

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它包括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

1.课堂的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学习效率越低,学习效果越差;然而班级规模太小,又极不经济。

一般而言,中小学班级以25~40人为宜。

(2)课堂纪律的建立。

课堂纪律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3)学生座位的分配。

座位的分配直接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

所以学生座位的分配,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防止纪律问题的发生;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的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

课堂活动可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类。

通常情况下,学生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就越好。

(2)课程表的编制。

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其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上午,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

(3)教学过程的规划。

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如任务难度适中、时间适宜、及时反馈学生课业结果等,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普通教育学第七章教学

普通教育学第七章教学

8.发展性原则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述
教学方法是指师 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 完成教学任务、实现 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 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 的总称 教师教的方式 和手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学习的方式和手段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特性
• 目的性。教学方法产生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
一、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 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 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
方面和始终。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的八大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 昆体良(约35-95)的教学过程思想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
• 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 凯洛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当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 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 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 •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
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与设施。它的范围很广, 主要有:教学用书、教学用资料、直观教具、现 代化教学手段以及专用教室等。 教学手段通常是教师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
用的,对教学方法起到补充、解释的作用,但它
本身不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 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要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具 有为完成一定任务而活动的方法特性,也属于方 法范畴。 常见的教学模式有传授/接受教学模式、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精读多练模式、自学辅导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等。 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起着单一的教学方法所难 以起到的具体而明确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教学方 法是构成教学模式的基础及要素。

九年级体育第七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体育第七章教学设计

九年级体育第七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团队合作和竞技精神的意识和兴趣,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 掌握篮球的基本技能,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比赛中;3. 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在竞技中的表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团队合作与篮球基本技能的学习,具体如下:1. 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的培养;2. 篮球基本技能的学习:运球、传球、投篮等;3. 球队战术的学习:进攻与防守的基本战术;4. 篮球比赛的规则与裁判知识。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通过介绍篮球的魅力和优点,激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和热情。

2. 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 篮球基本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篮球的基本技能,包括运球、传球、投篮等。

通过示范和练习,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4. 球队战术的学习:介绍篮球比赛中的进攻与防守的基本战术,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比赛中发挥个人优势并与队友合作。

5. 篮球比赛的规则与裁判知识:学习篮球比赛的规则并介绍裁判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在比赛中能够遵守规则并了解裁判的判罚标准。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篮球基本技能的正确姿势和动作。

2. 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反复巩固篮球基本技能。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比赛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在课堂练习和比赛中观察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2. 书面作业:布置篮球相关的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篮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考试评测:通过篮球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考试,评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篮球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

教育学第七章教案

教育学第七章教案

标题:教育学第七章教案引言: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教育的原理、方法和过程,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和个性。

本文将针对教育学第七章的内容,设计一份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2. 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 分析和评价不同教育模式的优缺点;4. 思考和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育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教育的定义和目的;2.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介绍;3. 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分析;4. 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章的重点是学生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本章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并分享意见和观点。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教育实例和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本章的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引入阶段:- 介绍本章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和思考。

- 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教育实例,引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讨论。

2. 探究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实践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探讨如何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制度。

4. 总结阶段:- 对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教案)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教案)
-难点二:针对具体问题,如给定两条直线和一条横截线,如何选择合适的判定方力。
-难点三:在作图过程中,教师应详细讲解如何使用三角板和直尺,以及如何避免作图误差。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作图技巧,提高作图的准确性。
四、教学流程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选自七年级数学教材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
1.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2.学会使用三角板、直尺等工具进行平行线的作图。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逻辑推理与证明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得相当积极,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作图不准确的问题。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不断提高。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的成果让我感到欣慰。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行线的证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看起来永远不会相交的情况?”(比如公路上的车道线)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行线的奥秘。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

(三)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 教 学 教学


2、教学与智育
智育途径 作为教育 途径的教学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 分与整体的关系。
•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 一个基本途径。 •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社会活 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谟有关 正义的对话。
苏格拉底:让我们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 一行。首先,虚伪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归入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等应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应归于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将军必须惩罚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 人,他战胜了这个敌人,而且奴役他,这对吗? 欧谛德谟:不能说不对。 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 人,这种行为如何呢? 欧谛德谟: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 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 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 术教育的途径. 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 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 作用。
教学是教育目标规范下的,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 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
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 的发展。
(二) 教学概念的理解
( 1 )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 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是辩证统一的。

第七章-三萜及其皂苷教学内容

第七章-三萜及其皂苷教学内容

2)乙酰基质子的δ值在1.82-2.07。
对于绝大多数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三萜, 当-COOCH3位于C28位时,其甲酯的δ值小 于3.795,否则就大于3.795。这一规律常用 于推定齐墩果烷和乌苏烷母核中C28位的羧 基。
大多数三萜化合物C3上有羟基或其它含氧基团, 此时,C3质子的信号多为dd峰。以3-乙酰氧基取 代的三萜衍生物为例,C3-H为竖键(α-H,β-Oac)时, 其δ值在4.00-4.75之间,最大偶合常数为12Hz左右; C3-H若为横键(β-H,α-OAc),δ值在5.00-5.48之 间,最大偶合常数约为8Hz,二者均为宽峰。
▪ 抗肿瘤活性 如乌苏酸。 ▪ 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如齐墩果酸、甘草次酸等。 ▪ 降低胆固醇作用 如甘草酸。 ▪ 杀软体动物活性 ▪ 抗生育作用 ▪ 其他如溶血活性等。
小结: 第一节 概述 掌握三萜及三萜皂苷的定义,了解三萜类化合
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及存在形式。 第二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了解环状三萜的一般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环三萜 掌握四环三萜的结构分类,每种类型的主要结
AcO
3
δ3-H:4.00-4H .75,J=12Hz
H
3
δ3-H:5.00-5.48,O J=A 8Hcz
3)三萜中甲基的信号一般出现在δ0.50-1.20之间, 以吡啶为溶剂时,可以得到分辨较好的单峰。
对于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的三萜,其最高场甲 基的δ值与C28的取代基有关。当C28为COOCH3时 最高场甲基的δ值小于0.775,反之则大于0.775。
3. 羟基取代位置及取向的确定
羟基取代可引起α-碳向低场移34~50,β-碳 向低场移2~10,而γ-碳则高场移0~9。

第七章:课堂教学

第七章:课堂教学

刘朔
讲师
鱼就是鱼(Lionni,1970)
• 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 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 上朋友。在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陆地。几 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青 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故事 书呈现了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的东西的描述所作 的图画表征: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 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 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者乳 房的鱼。
•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教 学
教 育
•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途径 作为教育途 径的教学
刘朔
讲师
教学的功能
• (1)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刘朔
讲师
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 《学记》、《论演说家的教育》、《论语》┅ “教学半”——《尚书兑命》 上学为教(xiao),下学者,学习也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孔子“启发式原则”
刘朔 讲师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的定义 斯卡特金、 布鲁纳、 王策三、李秉德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 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 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 智慧潜能、陶冶个体得到的性格,使每一个学 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
刘朔
讲师
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
• 认知主义: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
重现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
•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
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他对教育的全部探讨, 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这种渴望学习天性上的,提倡促进自由学 习的方法。

画班班幼儿园第七章的教学内容

画班班幼儿园第七章的教学内容

画班班幼儿园第七章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认识颜色本节课将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颜色。

1. 课堂活动1:颜色卡片游戏•准备一组颜色卡片,包括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

•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颜色卡片,并问幼儿这个颜色是什么。

•让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将相同颜色的卡片放在一起。

•引导幼儿说出每种颜色的名称,并与卡片进行配对。

•让幼儿根据指示找出指定的颜色卡片。

2. 课堂活动2:颜色涂鸦•准备彩色画笔和纸张。

•引导幼儿选择一个颜色,并告诉他们如何用画笔在纸张上绘制这种颜色。

•让幼儿尝试使用不同颜色的画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涂鸦。

•鼓励幼儿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幼儿猜测他们所使用的颜色。

第二节:认识形状本节课将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基本形状。

1. 课堂活动1:形状拼图•准备一套形状拼图,包括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常见形状。

•将拼图分成几块,并让幼儿试图将它们正确地拼在一起。

•引导幼儿观察拼图的形状特征,帮助他们区分不同的基本形状。

•让幼儿动手将拼图拼好,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成果。

2. 课堂活动2:形状找一找•在教室或操场上贴上各种形状的卡片,如圆、方、三角形等。

•让幼儿找到一个指定的形状,并告诉其他幼儿他们找到了什么。

•引导幼儿分享他们发现形状的方式和方法,以促进他们对形状的认知。

第三节:认识数字本节课将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10,并了解数字的顺序和数量。

1. 课堂活动1:数字游戏•准备一组数字卡片,包括数字1-10。

•让幼儿观察每个数字卡片,并问他们这个数字是什么。

•引导幼儿在教室或操场上找到指定的数字,并告诉其他幼儿他们找到了什么。

•鼓励幼儿按顺序排列数字卡片,帮助他们理解数字的顺序。

2. 课堂活动2:数字数量比较•给幼儿展示一些物品,如小球、积木等。

•让幼儿将物品按照指定的数量放到不同的盒子中。

•引导幼儿比较盒子中的物品数量,告诉其他幼儿哪个盒子中有更多的物品。

•鼓励幼儿使用数字卡片或手指进行数量的表示和比较。

第四节:认识时间本节课将引导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

第七章1-3节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

第七章1-3节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七章(一)溶液1.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分辨溶质和溶剂。

2. 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能区分浓溶液和稀溶液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三)溶解度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二. 重点、难点:1. 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教学过程】一. 溶液1. 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均一是均匀的意思,稳定意味静置后不会产生沉淀和分层的现象。

2. 在溶液里,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例如,CuSO4溶液中,水是溶剂,CuSO4是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3. 注意事项⑴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

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但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受到分子间的间隔影响。

⑵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

例如,将锌与适量稀硫酸反应,锌逐渐溶解,但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而不是锌。

也就是说,形成的溶液是硫酸锌的水溶液,而不是锌的硫酸溶液,。

又如,碳酸钙溶于稀盐酸,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

还有将蓝矾(胆矾)溶于水时,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而不是胆矾。

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教育学第七章--课堂教学

教育学第七章--课堂教学

LOGO
课堂教学
LOGO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过去:掌握知识的数量、速度和难度;以结果性成就作为根
本标准; 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乐学善学的态度;在学
习的过程中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终结性评价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档案袋评价
课堂教学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概述 1、教学理论的概念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2)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
课堂教学
LOGO
于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即将教材分成 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程序教 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呈现,称为“计算 机辅助教学(CAI)”。
课堂教学
LOGO
• (2)斯金纳对程序学习的处理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直线式”,包括以下特征:①小步骤进行;②呈现明显的反 应;③及时反馈;④自定步调学习。(如图1)
课堂教学
LOGO
3、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教育与教学
教育: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学校的教学、后勤、管理等工作; 教学: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 ➢课程与教学 课程:教育性经验及其进程规则,突出教育内容及其动态生成; 教学:经验获得及其进程展开的运行机制与活动状态,
突出教育行为及其活动变化; ➢教学与智育
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
• 古代中国 •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如“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思想都出自《学记》。 • 孔子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教学思想,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 施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第一节对外经济核算的基本问题一、常住性的识别(一)识别住户的常住性1.基本原则(1)住户的常住性取决于它的住所所在地,而不是工作所在地。

(2)一个住户的所有成员必须是同一个国家的常住单位。

2.例外(1)一国驻国外政府机构工作的本国官员及其家属属于该国的常住单位。

(2)留学生和在国外就医的病人被视为其祖国的常住单位。

(二)识别企业的常住性1.判断企业常住性的主要依据是该企业在哪个国家范围内长期从事经济活动,而不是该企业的财产所有关系属于哪个国家。

2.对于一国常住单位所拥有的经营流动设备的单位,如果这些单位长期在其他国家境内经营,且被所在国税务和工商部门认可,那么该单位就是东道国的常住单位。

如果这些单位在国际水域或空间经营,则仍属于所属国的常住单位。

(三)政府单位的常住性一国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所拥有的部门、机关,以及驻外使领馆、军事单位或其他政府实体都属于该国的常住单位,而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设在该国的使领馆、军事单位或其他政府实体则应视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

二、对外经济活动与对外经济核算(一)对外经济活动的定义一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与国外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

(二)对外经济活动的类型1.对外贸易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2.对外投资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3.对外收入分配活动,包括投资收益分配和劳动收入分配。

4.对外转移活动,包括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三)对外经济活动的形式1.交换与转移。

2.交易与其他对外经济流量。

(四)对外经济核算1.核算形式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国际交易流量国际投资头寸表:记录核算期期初和期末时点的对外资产负债状况及其当期变动。

2.核算特点(1)遵循国民经济核算的总体原则,按照常住性确定对外经济活动。

(2)注重在对外收支发生环节进行核算,一般不延伸到收支产生的进一步影响。

三、对外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一)记录时间:权责发生制原则货物贸易应在货物所有权转移时记录;服务贸易应该在服务完成时记录;收入分配流量应在收入产生的时间记录;金融交易要在债权、债务形成的时间记录。

(二)记录价格:市场价格原则对于交易,要按照交易者之间商定的实际价格来计价;对于资产和负债存量,要按照资产负债表对应时间的市场价格计价。

在缺乏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利用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推算需要的市场价格。

(三)记账单位在进行对外经济核算时,要将不同的货币单位转换为统一的货币单位。

同时,还需要按照一个标准或通用的记账单位进行记录,以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汇总,进行国际比较。

进行货币转换时应选择即期市场汇率的中间价。

对于交易,应选择交易日的通行市场汇率进行转换,对于存量,应按照资产负债表编制日的通行市场汇率进行转换。

第二节国际收支核算一、国际收支及国际收支核算(一)国际收支1.定义国际收支是指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种交易活动。

2.形式大部分国际收支是以货币作为媒介完成的,但也有一些交易不涉及货币媒介。

(二)国际收支核算1.定义国际收支核算是对一国在核算期内国际收支状况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核算概括了当期所有对外经济交易活动,并按照交易对象的性质对这些对外经济交易进行了具体区分。

2.核算方法国际收支核算借鉴应用了会计借贷记账法,对各种对外经济交易活动进行复式记录。

二、国际收支核算的内容组成及其对应关系(一)国际收支核算与国内交易核算范围的比较消费—非金融投资非金融投资生产资产—非生产资产非生产资产有形非生产资产—无形非生产资产无形非生产资产金融投资金融投资(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组成1.一是经常账户:记录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以及收入分配交易,具体区分为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三个项目。

2.资本和金融账户: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前者涉及各种非金融投资,记录资本转移和无形非生产资产的交易,后者则记录各种金融交易。

三、国际收支各主要项目的核算方法(一)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的货物(goods)1.货物进出口货物交易是经常账户的组成部分,是指货物的对外进出口活动,即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可移动货物之所有权发生变更的交易。

2.几点注意事项(1)货物所有权发生变更,可能是商品性交换的结果,也可能以其他方式实现的。

(2)确认货物进出口的关键是所有权变更,而不是货物是否过境。

(3)某些情况下,进出口货物的所有权没有变更但也要作为货物进出口予以记录,这主要涉及货物加工贸易的情况。

3.进出口货物的计价货物进出口均采用离岸价格计价。

所谓离岸价格(free on board,F.O.B),是指体现货物离开出口口岸前所有成本费用的价格,它不同于到岸价格(C.I.F),后者要在离岸价格基础上加上该货物进出口过程中的运输和保险费用。

(二)经常账户的服务(service)1.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相互提供服务的交易。

2.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1)运输。

(2)旅游:旅游者因公或因私在其他国家停留不到一年的时间并从该国获得货物和服务的行为。

(3)建筑服务。

(4)通讯服务。

(5)保险服务。

(6)金融服务。

(7)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8)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

(9)咨询。

(10)广告和宣传。

(11)其他商业服务和政府服务。

(三)经常账户的收益(income)和经常转移(current transfer)在经常账户上记录的收益和经常转移属于国内和国外之间发生的收入分配活动,收益部分属于收入初次分配,经常转移则相当于收入再分配。

1.收益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两部分。

(1)职工报酬:个人在另一个国家为所在国机构单位工作而得到的报酬。

这里,职工主要是指季节工人、其他短工和边境工人,如果该职工在国外长期就业、停留时间超过一年,就转化为所在国的常住单位,其所得到的报酬就不再属于国际收支中的收益。

(2)投资收益:常住单位因拥有国外金融资产而获得的财产收入和因承担对外负债而支付的财产收入,具体内容包括直接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和其它投资收益。

2.经常转移经常转移包括政府间或政府与国际组织间的转移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转移。

(四)资本账户(capital account)资本账户记录对外发生的资本转移和无形非生产资产交易。

(五)金融账户(financial account)金融账户包括涉及一国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交易,包括资产和负债的产生和清偿。

1.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1)定义一个国家的常住单位为了在其他国家的企业中获取长远利益而进行的投资。

按照OECD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基准定义,原则上,如果常住单位拥有国外企业10%及10%以上的股权或投票权,则该投资即可视为直接投资。

(2)组成①股本:直接投资者在直接投资企业的股本金。

②再投资收益:直接投资企业未分配红利中属于直接投资者的部分③其他资本:包括直接投资者和直接投资企业之间的各类资金借贷。

2. 证券投资(portfolio investment)证券投资包括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投资者进行这类投资往往是为了获得价差收益或财产收入,而不是为了控制企业经营。

(1)股本证券包括股票、参股证或类似文件,它们代表投资者对企业资产所拥有的权利,一般来说,只有投资者在企业拥有的投票权不到10%的情况才属于股本证券投资。

(2)债务证券包括中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等。

3. 其他投资(other investment)其他投资是一个剩余项目,包括所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储备资产没有覆盖的对外金融资产,主要有贸易信贷、贷款、利用基金组织的贷款、货币和存款等。

(六)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1.定义储备资产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拥有的可随时利用并控制在手的对外资产,主要目的是保证货币当局可以利用这些资产为国际收支失衡提供直接融资、以及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影响汇率间接地调整国际收支失衡。

2.内容在BOP中,储备资产项目不是记录储备资产的存量,而是记录货币当局在核算期内通过交易增加或处置的储备资产。

(1)货币黄金:国际收支核算记录不同国家货币当局之间的货币黄金交易。

(2)特别提款权:国际收支核算记录不同国家货币当局之间的特别提款权的交易。

(3)外汇储备:货币当局对国外的债权。

国际收支核算记录当期外汇储备的变化。

(4)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普通帐户中会员国可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

国际收支核算记录储备头寸的购买和基金组织对头寸的回购。

(七)净误差与遗漏(net error and omissions)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经常会由于统计资料来源和记录时点不同而产生统计误差,或者由于统计范围不全面而产生遗漏,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核算过程中各项目记录总额的不平衡。

为了保证国际收支的平衡核算,一般国际收支平衡表都要设置误差与遗漏项目,所记录数额取决于国际收支其他各账户记录数额的不平衡状况。

如果该项目长期出现较大数额而得不到扭转,则意味着有重要信息没有被反映出来。

四、国际收支核算的记录方法(一)借贷记账法国际收支核算采用复式记账法中的借贷记账法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根据借贷记账法所体现的复式记账原理,对于每一笔交易,都应该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和贷方同时得到反映,即所谓有借就有贷,借贷必相等。

借方: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入、金融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贷方: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出、金融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

(二)顺差与逆差国际收支平衡表还设置了一列,记录各项目之贷方减借方的差额。

对于每一个具体项目,如果贷方大于借方,则其正值差额称为顺差,即通过交易获得的价值大于支付的价值;否则,贷方小于借方,其负值差额即为逆差,表示交易中获得的价值不足以抵补支付的价值。

五、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平衡关系(一)账户内部的平衡关系项目差额=贷方总额-借方总额(二)帐户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果在任一项目之下划线,把国际收支平衡表区分为两个部分,其线上所有项目差额的合计必然等于线下所有项目差额合计的相反数。

划线的位置根据分析需要可以灵活设定,一般认为线上项目是自主交易项目,即一国主动采取的交易,而线下项目是调节项目,是为了给线上项目融资而发生的交易。

第三节国际投资头寸核算一、国际投资头寸的概念和分类1.定义所谓国际投资头寸(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是指常住单位拥有的国外资产存量、对外负债存量以及净头寸,其中净头寸是资产存量减去负债存量的净额。

2.内容分类国际投资头寸的内容分类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四个部分。

国际投资头寸核算突出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区别,强调内容类别下面的功能分类和部门分类。

整个国际投资头寸的分类体系包括四个层次:资产和负债、内容类别、功能类别、部门类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