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课题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教材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处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情景。

诗人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看到滚滚的黄河流到大海里。

如果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高些。

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2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古诗二首》的第一首古诗,一起来读课题《登鹳雀楼》,题目中的斜线处告诉我们要停顿,听老师读,登鹳雀楼,请你再读一遍吧。

2、学习生字“楼”;题目里藏着一个一类字,“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请你观看范写视频后,按下暂停健,在练习本上描红一个临写两个吧,注意坐姿哦。

3.读完课题,你一定想了解下鹳雀楼,出示图片:瞧,鹤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鹤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鹤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鹤雀楼》最为有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3)要求: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倾听,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和停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学生再读古诗。

师强调:“尽”是前鼻音,“层、黄、穷”是后鼻音,“依、欲”是整体认读音节。

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4.诗人想到了什么?圈出关键字词“疑是、银河”。“疑”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5.引导学生理解“九天”:“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表示极多之意,在这儿“九天”指极高的天空,体现了瀑布之高, 我们可以感受到瀑布的恢宏气势及作者对瀑布的由衷赞美。6.引导学生感悟:若是你站在
瀑布前,会联想到什么呢?出示: 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像
(一)品读第一、二句
(一)品读第一、二句。
1.自读古诗,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朗读诗句,抓关键词,结合图片理解“白日、依、尽”的意思。
3.交流黄河的相关资料,看图片。
4.想象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朗读诗句。
5.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6.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二)品读第三、四句。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环节一:
创设情境,看图导入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市去玩一玩。
2.课件出示鹳雀楼图。师介绍鹳雀楼外观,相机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简单介绍鹳雀楼
及诗人的背景。
1.看图,齐读课题。
2.看课件,交流古诗相关知识背景。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更有兴趣探究古诗,通过对古诗相关知识背景的渗透,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和诗人一起感受瀑布的美。
环节五:
书写生字,点评
反馈。
1.通过“一看结构,二看笔画, 三对照”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写字。
2.通过对生字的归类整合,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的生字规律。如:楼、依、炉、烟、挂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要写得舒展一些。“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
3.指导“炉、烟”两个字的书写时,要注意偏旁部首的变笔,左侧“火”的捺应改为点。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望庐山瀑布》教案【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教材分析】《望庐山瀑布》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诗。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乡”,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和“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本单元选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教学目标】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等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述的画面。

4.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读“生”和“挂”,体会诗人用字的精妙。

【教学难点】在品字品词中感受诗的画面之美、想象之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引入,字理析词识“瀑布”1.导语激趣:我们的祖国风景秀丽、山河壮美,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从古到今,吸引无数文人墨客的目光和脚步,2.课件出示瀑布图片:(贵州省)黄果树大瀑布、(陕西延安宜川县)壶口瀑布、(江西省九江市)、九寨沟瀑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齐读诗题)3.学习生字“瀑”和“布”。

瀑,形声字。

从水,暴声,本义:跌水。

组词:飞瀑、悬瀑(一帘飞瀑秀,万壑树参天)瀑,飞泉悬水也。

——《康熙字典》布,会意字。

从ナ,从巾,构形为手(ナ)持巾,本义:麻布。

(组词:布匹、布帛、布衣。

)瀑布:水由高处直泻而下,远望似布垂落,称为“瀑布”。

【设计理念:全课由瀑布引入,图片和诗句的呈现方式为课堂奠定了诗意的、开阔的基调。

采用字理析解的方法既学习了“瀑”和“布”两个生字,又理解了“瀑布”的本意。

】板块二:认识诗人,你说我说话李白1.大家心中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2.朋友眼中的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案)

标题:《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庐山瀑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选篇。

该单元以“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的第二课时,也是第一次在课后练习中出现“读诗句想画面”的要求,因此需将上述几个要点融入学习,为本单元以及诗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作为诗仙李白笔下的一首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在语言的建构上由奇特的意象“香炉”“紫烟”“银河”“九天”以相互关联的组合模式刺激对读者庐山瀑布美景的想象,学生可以结合上下文在吟诵中通过对意象的理解以及意象相互关系的联想进入诗文情境,并随文识字“瀑”“炉”“烟”“川”“遥”;而在声韵上,学生需在反复吟诵中想象画面的意境美,体会李白高度浪漫夸张的写景艺术手法。

学生通过对诗句间逻辑关系的思考,想象出诗人的观察角度是由远处的山峦紫烟到前川之上的瀑布,再沿着眼前瀑布由近及远直通天际,展示了庐山瀑布雄浑壮观的奇特景象,进而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学年的学习,班级的学生有了长足的进步,已能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养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及时完成作业,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但读书的习惯和方法还需要教师多指导。

特别是应该多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其体验成功学习所获得的快乐。

【教学构想】内容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语文园地合计课时 2 2 2 2 2 10 【教学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初步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积累李白的古诗。

2、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

3、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境。

4、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其他古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对比阅读,感受不同古诗的魅力。
(2)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其他作品:如《凉州词》、《登飞来峰》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人及其创作风格。
(3)鹳雀楼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
(2)理解诗意: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文化传承:部分学生对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了解不足,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讲解。
(4)审美鉴赏: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美感受不足,需要教师通过具体赏析和引导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学生可能对登高望远的美好寓意和爱国情怀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登高望远为主题的诗歌,可以参考《登鹳雀楼》的格式和意境。这个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4)古诗鉴赏:选择一首唐代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要求学生写出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通过这个作业,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作业反馈:
(1)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作业进行评价,指出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把握得当,并给出改进建议。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

《登鹳雀楼》是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高望远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这首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短短二十字,缩万里于咫尺,寓哲理于简言,描绘北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教学目标】1.【识字与写字】采用字理、图片等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

2.【阅读与鉴赏】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背诵古诗。

3.【表达与交流】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4.【梳理与探究】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

【教学重点】字理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任务一:以诗引诗,初识鹳雀楼1.引言: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引出楼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并以清代诗人尚镕的《忆滕王阁》诗句作为引子,激发学生对楼阁文化的兴趣。

2.猜一猜楼之得名: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鹳雀楼"三个字,并根据字形推测“鹳雀”的含义,例如,从“鸟"字旁推测鹳雀是一种鸟类。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鹳雀的了解,例如鹳雀的体型、习性等。

3.初识“鹳雀楼”:老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对鹳雀楼的整体印象。

例如,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市,始建于北周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鹳雀楼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成为唐代著名的登高胜地。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配套教案)8.古诗二首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配套教案)8.古诗二首

第四单元导读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3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第四单元 8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4.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重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能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4.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很多风景秀美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吧!二、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出示会认字:(1)采取多种形式认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这么多的生字,你们能帮它们找找朋友吗?(学生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三、初读《登鹳雀楼》,感受节奏过渡: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1.引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

(板书:登鹳雀楼)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

简要介绍鹳雀楼: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

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案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一.教材分析: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

前两行诗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几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

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

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中出现的生字,会认6个,会写2个。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知道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一句的意思,并知道古诗所讲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两天教师节,刘老师收到了大家的祝福很是感动,因此刘老师也送给了大家一份祝福,你们还记得吗?生:祝愿所有同学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师:是啊,这是一句名言,它经常出现在一些寄语、祝福语中,那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首诗吗?生:《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鹳雀师:猜猜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鹳雀楼正是因为鹳雀常成群栖息于此而得名,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鹳雀楼留下来了很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范读,你们愿意听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吗?生说要求师强调:听清楚节奏。

学生自读,划节奏:请你试着读一读,画出节奏。

组内赛读展示齐读(三)学习生字师:同学们把登鹳雀楼读的这么好,那么你们想不想去黄鹤楼看看呢?要想去黄鹤楼欣赏美丽的景色,必须穿过三关,你们有信心吗?第一关:认字:楼、依、尽、欲、穷、层。

第二关:辩字:楼、搂,你用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个字?第三关:写字四、品读诗句恭喜大家勇敢闯过三关,接下来就让我们尽情欣赏鹳雀楼的美丽景色吧!观察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这么多美丽的景色,大诗人王之涣只用了十个字就写了出来,那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

《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

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

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全单元)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全单元)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课目的:1.认识古诗背景及诗人平生简介。

2.正确流畅的朗诵古诗《登鹳雀楼》并背诵。

3.认识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感觉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教课重点:1、背诵古诗词。

2、认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1、认识古诗粗心,培育热爱文学的兴趣。

教课准备:1.采集对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

(师生)2.制作生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师)3.预习课文,试试朗诵。

(学生)教课课时: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启迪讲话,导入活动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拥有悠长的历史,绚烂的文化。

我国唐朝的优异诗人有哪些,你们知道吗?学生议论沟通。

( 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国唐朝的有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王之涣等 ) 此刻天我们要说的是王之涣。

2.介绍王之涣3.朗读报告(1)(出示《登鹳雀楼》课件)集体齐读《登鹳雀楼》白天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沟通文章写作背景(1)同桌商议、准备沟通。

(2)老师进行提示并请同学回答。

(3)老师进行总结。

该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从前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告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此后过上了探友遨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2.游戏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富裕感情的朗诵)白天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2)组内竞赛读,指名读,全班沟通报告。

(3)学习文章中的重点说明。

鹳雀楼:原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逗留,故有此名。

白天:太阳。

依:依傍。

尽:消逝。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梦想,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广阔。

更:替、换。

(不是往常理解的“再”的意思)三、指导书写1.显现本古诗书写生字2.指引学生认真察看每个生字,看清偏旁和笔划,找一找不简单写好和简单写错的笔划。

新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8课 古诗二首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8课 古诗二首 教案教学设计

创新教案《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

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

听导游介绍,这座楼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设计意图:利用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数一数,有几层楼?”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

]2.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

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43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过渡: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三、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啊,我们现在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美景吧。

(看动画)2.你看到了什么?预设:(1)山a这是怎样的山?(青山,评价: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这是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b山怎么样呢?(一座挨着一座。

统编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说课稿

统编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说课稿

8《古诗二首》说课稿《登鹳雀楼》说课稿一、说教材《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三、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二)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

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三)读中有悟,培养语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8.古诗二首优秀教学案例

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8.古诗二首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象,并写一写自己对诗人的感悟。这样,学生们可以通过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同时,我会在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他们及时的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引入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视频或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笔下的世界,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两首古诗的插图,分别是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图片。然后,我会向学生们提问:“你们知道图片上的是什么吗?”在学生们回答之后,我会顺势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即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八单元的《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首先逐句解读两首古诗,让学生们理解诗文内容。在解读过程中,我会注意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同时,我会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如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情景创设在教学策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视频或音乐,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例如,在教授《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展示鹳雀楼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古楼的雄伟与壮丽。在教授《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播放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的眼前。通过情景创设,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8.古诗二首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统编)第四单元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统编)第四单元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彭山区凤鸣镇余店小学刘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生紫烟”、“挂前川”,体会“飞流”、“直下”、“落九天”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随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了黄河美景,这节课,诗人李白又会带我们欣赏哪里的景色呢?(板书:庐山瀑布)师: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李白,了解诗人李白。

(课件:走进作者)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1、师:李白五岁起就开始读书习字,他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就离乡远游,走过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留下的(板书:望庐山瀑布)师:诗人游览庐山瀑布用了一个什么字?(望)2、师: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想一想,说一说,这个“望”字是什么意思?(看)那你觉得可以把“望”换成“看”吗?(不行)为什么?(看是从近处看,望是站在远处看)3、题目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4、师: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在课堂上也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

(课件播放视频《庐山天下悠》,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有紫色的云雾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为香炉峰,远处的瀑布从山上飞流而下,水花四溅,犹如天下的银河从九重天上落下来。

诗人游览庐山后,被庐山的雄伟壮丽所震撼,因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望庐山瀑布》。

)师:欣赏了庐山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呢?生答……三、初读,检查预习1、全班自由读(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第44页,自己读一读这首《望庐山瀑布》)(出示课件《诗歌朗诵》)2、师:接下来,请同学起来认一认这一课的生字个别读,全班读3、师:你们的字音读得都很准确,但是读好一首诗,不只是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和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古诗两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必备品格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
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
(1)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黄”上中下结构,“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

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

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欲”:想要;“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指再。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

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黄河入海)(19-22)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

(重点)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口述:
你认识上面的景物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品读释疑
1.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

“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

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

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2.学习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太阳香炉峰)
“紫烟”在这里指的是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川:河流。

(板书:遥看:挂前川生紫烟)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

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3.学习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飞一样。

“九天”:天空的最高处。

“三千尺”,虚数,形容庐山之高,瀑布之长。

(板书:联想三千尺落九天)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了壮观的庐山瀑布。

5.作者站在庐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6.认识夸张
概念: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效果:增强感染力,烘托气氛。

运用:画出诗中的夸张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成功之处: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2.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

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3.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

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不足之处:诗歌的朗读范读得还不够,最好能配乐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