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12讲文言文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课程主题:《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熟练背诵课文。

(重点)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难点)教学内容进门测试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在广大群众的注视之下。

()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3、形容装腔作势,活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4、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课堂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论语》吧。

互动精讲知识点一、文学常识【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背景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

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重点字音字形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曾子(zē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例题精讲】例1.填空。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二课《词四首》导学案导学案课题:《词四首》课型:综合课适用对象:初中九年级下册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词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并初步理解古代词的四个重要代表作品;3. 提高学生对于古代词作品的欣赏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打开课件,出示古代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词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古代词的认识。

2. 讲解古代词的定义:词,是宋代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特点是短小精练、意境优美,含蓄而富有韵律感。

古代词包括了唐词、宋词和元曲三个时期的作品。

3. 导入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并告知学生即将学习的是第十二课《词四首》。

学习探究(25分钟)1. 自读教材146页课文,然后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中有哪四首词?b. 这四首词分别是哪个时期的词?c. 请简单介绍一下这四首词的内容。

d. 这四首词的作者是谁?2. 学生读课文段落,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并分析其用词和表达的特点。

3.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并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

a. 唐词:唐代的词以五代辽宋时期为最盛,以王之涣、杜牧、李煜等为代表。

b. 宋词:宋代的词以北宋为盛,呈现出律呼、以诗入词、境界高逸的风貌,以李清照、辛弃疾等为代表。

c.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剧种,以元代为盛,融合了叙事、对白和歌唱的元素,以关汉卿、郑欧阳等为代表。

4. 教师出示这四首词的诗词题及其词牌,让学生分别朗读并谈一下对这四首词的感受。

5.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尝试模仿古代词的写作。

拓展延伸(15分钟)1. 教师出示其他的古代词作品,让学生逐个欣赏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包括《沁园春·长沙》、《长恨歌》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古代词在当今社会中还有什么样的应用和影响?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和感悟,同时让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第12课 满江红(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2课 满江红(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12课 满江红(导学案)活动一:积累字词1.正音正字拭( ) 强( ) 派 莽( )2. 字词释义满江红:词牌名。

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

小住, 。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 。

秋容如拭: 。

四面歌残终破楚: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这里是指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

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

徒 。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 。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

殊, 。

未,。

屑, 。

烈: 。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

热, 。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 。

青衫湿:失意伤心。

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

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活动二:积累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秋瑾,原名,字璿xuán卿(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

(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

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

2.写作背景。

1903年春,丈夫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客栈,后由吴芝瑛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朗读感悟。

3.文章体裁:词词最初称为" "或者" ",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导学案欧阳修一、课前预习部分(一)作者介绍《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文学常识1.中国四大名亭:北京的陶然亭、杭州的湖心亭、长沙的爱晚亭、滁州的醉翁亭。

2. “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韩愈、柳宗元、苏轼。

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

(二)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结构一、醉翁亭环境、得名缘由以及“醉翁”二字深意醉翁亭记二、山中景色与出游之乐三、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四、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2.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第一段的写作顺序?由远—近、大—小、面—点、整体—局部的写作顺序。

(2)《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乐”(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并解释。

(5个)①觥筹交错:形容宴饮尽欢。

②峰回路转:a.指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b.今常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③水落石出: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⑤前呼后应:写文章或做事情考虑周到,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

(5)《醉翁亭记》中表明意不在此而在彼的千古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课文翻译与重点文言字词解释(一)第一段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美,望之蔚然..而深秀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重点字词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绕(2)林壑尤..者:..而深秀..美:壑:这里指山谷尤:格外(3)望之蔚然蔚然: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4)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倾泻(5)峰回.路转:回环(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居高面下(7)作.亭者谁:建造,修建(8)名.之者谁:命名,取名(9)太守自谓..也: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10)饮少辄.醉:就(11)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1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之:代词,代指欣赏山水的乐趣寓:寄托2.翻译(1)环.滁皆山也。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十二教案20180804287

江苏省海安县2018届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十二教案20180804287

文言文专项复习十二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口技》一课。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培养迁移能力。

复习时数: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加点的字词。

善.口技:会.宾客:施.八尺屏障:但.闻:少顷..:犬吠.:惊觉.:欠伸..:呓语..:既而..: 当是.时:叱:一时..:众妙毕.备:未几..:意.少舒..:俄而..:力拉..崩倒:百千齐作.:曳.屋许许..声: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辨析词义。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以为妙绝.群响毕绝.众妙毕.备布衣毕.升吾与汝毕.力平险宾客意.少舒醉翁之意.不在酒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有仙则名.3、划分句子的停顿。

不能名.其一处也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皆指.目陈胜高可二黍许.曳屋许许..声众宾团坐.满坐.寂然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三、再读课文并识记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词义。

四、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

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目转动,艳妆如生。

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座。

安置已,叱犬疾奔。

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镫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无讹。

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

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

注释:泺口:地名竹簏:用竹子编的圆形容器。

学解马作诸剧:学着松开缰绳,扮演种种马戏动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荷.竹簏高尺余.叱.犬疾奔安置已.2、下列选项中有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的一项是()A、牵巨犬二B、又以小锦鞯被犬身C、跪拜起立,灵变无讹D、跨犬从之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4.本文采用了手法,描写的重点是木雕的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卖油翁》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卖油翁》导学案

《卖油翁》教案设计一、教材剖析说明:1、教材说明:《卖油翁》是一篇短小干练的文言文,经过卖油翁以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沾湿劝告因“善射”而自矜的陈尧咨的故事,说了然技艺专长,全在勤能补拙,精益求精,不值得骄傲的道理。

特别是对人物的描绘,寥寥几个字,人物的神情、动作、性格特色活龙活现地展此刻我们的眼前。

文章短小干练,寓事于理,详略适当,是一篇含义深刻的小古文。

2、学习目标:1)累积文言词语,梳理文章的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2)学习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掌握人物描绘的方法。

3)懂得“勤能补拙”、技艺有专长,不值得骄傲的做人道理。

3、学习要点:领会过对人物的相貌、语言、动作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显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难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5、教课方法:本课主要采纳朗诵法,怀疑法、合作研究等教课方法,充足调换学生的踊跃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字词的疏导,可采纳怀疑法,让学生利用说明,借助工具书。

自主学习,将自学中碰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怀疑问难,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在此基础长进一步研究所获取的道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6、教具准备:多媒体二、导教案设计《卖油翁》欧阳修课前热身:欧阳修( 1007 年 8 月 1 日- 1072 年 9 月 22 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 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后代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一、基础达标(自主达成,二人互查)1、本文出自。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学校九年级语文科环步导学案课题名称:第12课《醉翁亭记》(新授课)主备人使用人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1、学习写景与叙事结合的写法,体会“醉”与“乐”的关系。

2、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设计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导语: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你们能联想到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春(学生回顾《岳阳楼记》相关内容);引出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发醉翁亭,与民同乐。

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二、走进课文环节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欧阳修(1007—1072),_______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自号_______,晚年号________居士,谥号文忠。

环节二:初读课文,疏通文字1.听范读,学生扫清文字障碍。

环滁()林壑()尤( )美琅琊()也水声潺()潺饮少辄()醉若夫()林霏()开岩穴()暝()晦()明变化伛()偻()提携()酒洌()山肴()野蔌()宴酣()之乐射者中( ) 弈()者胜(gōng)(chóu)交错颓()然树林阴翳()2.学生自读,教师指导朗读第一步,指导读:(1)骈句的节奏要整齐对称。

例句: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散句的节奏要根据意义来停顿。

例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重点词语要重读。

例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第二步,自由读:(1)个读,读准停顿、重音、语气。

(2)点读,小组内评价朗读。

(3)齐读,交流重点句读,全班齐读。

环节三:翻译课文,理解文意1.自主翻译,疏通文意利用工具书,参照注释,翻译课文,特别要圈画出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

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合作,释疑解难个人在小组内提交不理解的字词句,在小组内讨论,形成共识。

不能解决的,提交课堂共同解决。

3.课堂答疑,分享成果小组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组答疑解惑,最后老师明确答案,并要求学生记笔记。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诵读文章,在诵读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音韵美。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延伸拓展,探究作者写作目的,感受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发布学习任务为迎接我校一年一度的“国学文化节”,我们年段开展了“国学达人挑战赛”,广发征集令,邀请各班优秀学子前来参加。

本次挑战赛由文辞轩、画意阁和志趣轩三关组成,旨在考察同学们对《醉翁亭记》文辞翻译、美点品析、志趣探究等方面的理解程度。

第一关:文辞轩——通文辞大意第二关:画意阁——品景色之美第三关:志趣轩——探古人之志请大家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吧~三、课前预习任务欢迎大家来到文辞轩,本关闯关任务有两项。

1、第一项任务:通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或工具书,完成以下几张文辞卡片。

字词读音卡2、第二项任务: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陈述,有的表肯定,有的表示感叹,使得文章的语言富有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之美。

朗读下列三组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第一组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朗读时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朗读时的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学科上册第三单元学历案课题:《醉翁亭记》【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本文,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基本内容,领悟作者思想感情。

【课程背景】(一)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二)学情分析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九年级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发掘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

本篇课文是古文名篇,蕴含无限情思,需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收获自己的心得与情感体验,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2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2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教师寄语:笑对人生,能穿透迷雾;笑对人生,能坚持到底;笑对人生,能化解危机;笑对人生,能照亮黑暗。

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通过作者对湖、山、游人的描写,感受本文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把握写景(白描手法)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预习案一、作家作品我来写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把握节奏更.定拏.毳.衣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雾凇沆砀...三、文言词语积累:1.重点词语:解释加点字词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有此人....上下一.白焉得更..炉火雾凇沆砀强.饮三大白..莫说相公痴.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补充:2.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白:上下一白.三大白.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大:大.喜三大.白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3.词类活用4.古今异义四、自主学习:(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

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

读四遍,握文意。

)1.找出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

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

2.疏通文意并思考每一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具体分析。

3.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要求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4.文中那句话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我的小问题:五、合作探究1.疏通文意。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3.“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4. 文章第二段是否离题?为什么?拓展延伸:“白描”专项训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醉翁亭记素养目标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2.感受文章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特点;发挥想象,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3.感受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开阔的胸襟。

第1课时◎重点: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词义、用法,并识记、积累。

2.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把握文章主旨。

情境预设被誉为“天下第一亭”的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醉翁亭,用一次滁州之旅,涤荡心中的芜杂,感受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迷人风光;跨越时空,与圣贤会晤,感受那份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导学建议·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能帮助学生理解“醉”与“乐”之间的关系。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及名句。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秆画地教他认读字。

24岁登进士第,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背景介绍: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遭谗被贬,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今属安徽)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外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1046),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当作游息之所。

中考语文 第12课题《文言文阅读四》复习教案 苏教版

中考语文 第12课题《文言文阅读四》复习教案 苏教版
110.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1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
112.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11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
114.罔不因势象形(无,没有;依据)
④抽查上述解释,口答。
三.导练:点拨诱导深入
(六)乘骑者皆贱骡而贵马。夫煦①之以恩,任其然而不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不得不然者,世之所谓贱者也。煦之以恩,任其然而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行止出于其心,而坚不可拔②者,世之所谓贵者也,然则马贱而骡贵矣。虽然,今夫轶③之而不善,掼楚④以威之而可以入于善者,非人耶?人岂贱于骡哉?然则骡之刚愎自用,而自以为不屈也久矣。
86.陶后鲜有闻(少)87.香远益清(更加)
88.不以疾也(快)89.晴初霜旦(早晨)
90.良多趣味(的确,实在)91.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多次)
③抽查上述解释,口答。
92.是马也(这样)9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94.火烧令坚(使)95.遽契其舟(立即,匆忙;刻)
96.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97.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迷惑,糊涂)
27.咸来问讯(都)28.时而献焉(到时候)
2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30.便扶向路(沿着;从前)
①抽查上述解释,口答。
31.诣太守,说如此(拜见)32.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33.负势竞上(凭借;争着)34.争高直指(向上)
35.可以已大风(止,治愈)36.无冻馁之患矣(饥饿)
37.当其租入(充抵)38.不宜妄自菲薄(轻视,小看).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中考语文第12课题《文言文阅读四》复习教案苏教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7)(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7)(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湖心亭看雪》问题案【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

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难点】1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自主学习】1、搜集关于张岱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作者字,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2、反复诵读,积累字音字义。

A字音:崇祯更定挐毳衣雾凇沆砀一芥喃喃B词义:上下一白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余强饮一大白更有痴似相公者上下一白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客此3、文章描写西湖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的怀念。

【学生疑惑】【问题探究】1.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并说说作者眼中的西湖的雪景有什么特点?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这篇写景散文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试问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6.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8、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教后反思】答案:【自主学习】1《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2A崇祯(chóng zhēn)更(gēng)定ná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jiènánB词义:上下一白(白色)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余挐一小舟(数词,一艘)余强饮一大白(酒杯)更有痴似相公者(还)上下一白(全)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数词,一个)是日更定矣(这)余挐一小舟(携)客此(客居)3冬夜雪景凝静清绝故国往事【问题探究】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名人名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曹雪芹第五单元(人教版) 1湖心亭看雪班级姓名组名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品味、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

3.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性格、志趣。

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品味、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

学习难点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性格、志趣。

课前学法指导老师建议同学们课前自学时按下列步骤进行: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在此基础上请书面完成“自主学习”中的第1、2题;2、再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尝试疏通文句,把你不理解的词、句在课文中作上标记,并列在讲学稿“自主学习”第3题下面的空白处,以便课堂上向同学、老师请教;3、跳读课文,在文中标出直接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尝试课前背诵这些句子;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书面完成“自主学习”中的第4题。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一)资料链接1、关于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梦忆·自序》2、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12讲 文言文导学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12讲 文言文导学案

第十二节文言文一、预习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多音字的不同读法和不同意义、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不同用法及古今异义的重点字词;2.理解重要教材中重点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意义;3. 掌握文言文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二、预习要点掌握文言文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三、复习要点回顾(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1、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

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一一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一一的方法一一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 (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一一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2、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无答案)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背诵课文,理解“绝、强、更、痴”等字,积累文言词汇;2、了解张岱及其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领悟“痴人”、“痴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学习难点】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3、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尝试背诵全文。

二、预习检测1、为下列带点字注音。

更.()定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余舟一芥.()铺毡.()对坐余拏.()一小舟强.()饮2、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 (4)强.饮三大白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6)及.下船________(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3、辨析多义词(1)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4、翻译下面的句子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找寻文眼,感知全文1、文中有一个字最能形象的概括作者,你能发现吗?(痴)①“痴”是什么意思?②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请用原文回答?③张岱奇寒雪夜独自去看雪,这样的行为表明他什么性格?(清高孤傲)二、读课文,品“痴景”。

孤独的张岱,去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节文言文一、预习目标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多音字的不同读法和不同意义、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不同用法及古今异义的重点字词;2.理解重要教材中重点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意义;3. 掌握文言文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二、预习要点掌握文言文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三、复习要点回顾(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1、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

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一一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一一的方法一一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 (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一一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2、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打洞)其中妇抚儿乳(喂奶)名(取名)之者谁公将鼓(击鼓)之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狼不敢前(上前)愿为市(买)鞍马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②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择其善(优点长处)者而从之亲旧(亲戚朋友知其如此)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百废(废弃的事情)具兴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⑤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马)屠(屠户)惧,投以骨⑥意动用法。

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例: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⑦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3、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

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

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疑问代词,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动词,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把:动词,拿、持。

把酒话桑麻把酒临风形容词,白色的。

比:动词,挨着对着。

天涯若比邻动词,比作。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动词,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兵:名词,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名词,兵器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池:名词,古代护城河。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名词,水池。

墨池记出:动词,出现、露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动词,出去、出来。

不复出焉动词,拿出。

皆出酒食动词,产生。

江山代有才人出处:名词,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名词,时候时间。

乡书何处达动词,处在。

处江湖之远次:名词,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动词,编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从: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依从。

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

形容词,从容。

道:动词,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名词,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名词,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名词,学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动词,达到。

动词,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书动词,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发: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动词,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动词,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动词,征发、征派。

发闾左谪戍鱼阳负: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动词,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动词,感动。

帝感其诚动词,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动词,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臣不胜受恩感激观观:名词,景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动词,观看,观赏。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动词,阅读。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二)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a 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 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于”(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 a 在其一犬坐于前b 到指通豫南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a向告之于帝b 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对万钟于我何加焉(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以介词:(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代词:(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为介词:(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连词:wèi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所(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

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

虽然,受地于先王(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杂然相许(3)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4)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其(1)代词 a 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

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 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c 特殊: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2)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乃(1)连词a 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 b 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2)副词 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

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表出乎意料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