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合集下载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8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颅面形态信息学研究与应用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三、项目简介:
颅骨和面貌是人最重要的部分,该项目始于 96 年公安部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技术”,历时 21 年,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颅面形态变 化规律和应用技术,形成了颅面形态信息学系统研究,解决了面貌复原、身份认 证、人种溯源、颅面手术等关键技术,成果应用改变了涉及颅面的法医认证、人 类学与考古、医学等传统技术方法,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国际优势地位。
建模、复原重构、面貌评价等关键技术,提出颅颌面修复的统计及有限元混合仿 真模型,支持颅颌面虚拟手术修复。将黎曼流形几何度量用于颅面评价,解决复 原客观评价方法缺失难题。提出知识分析和统计学习两种颅面形态学习计算模 型。可视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用于相关医学领域,推进了传统医疗技术的进 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在下列工作中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 1、发明研制了根据颅骨的计算机面貌复原方法和颅骨人像重合技术,解决 了法医尸骸面貌复原、刑侦的遗骸与遗像的身份认证问题,为公安刑事侦查破案 提供了新技术;应用互联网+公安尸源认定的云计算平台,建设了覆盖全国的颅 骨人像复原识别认证网络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公安刑侦认证和身份识别的效率。 20 余年从事颅面形态的基础研究和社会安全事业,将传统手工复原变成了科学 数据计算、虚拟现实展示、3D 打印制作的信息工程,使颅面复原的效率与效果 达到国际先进。研究成果推动了公安法医刑侦的科技进步,形成国家标准《法庭 科学颅骨面貌复原技术规范》2014 年在公安部行业实施,有效维护了公共安全, 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2、研制了颅面三维数字测量、碎片修复和可视分析的技术,应用于古人类 和考古遗骨数字测量和头颅面貌复原,改变了传统的古人类遗骸研究和考古名人 遗骸面貌复原方法,实现了复杂遗骸可视量化分析和计算面貌复原,完成 138 例 古人面貌计算复原;应用破碎颅骨虚拟修复与三维测量实现 30 万年以来古人头 骨分析复原和面貌重现,初步建立了系列中国考古遗骸面貌演化图系。为古人类 学研究和考古学提供了数字分析和可视计算平台,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 3、提出了颅面数据采样新方法和颅面数据组织新技术,构建了精度和数量 国际领先的中国人颅面数据库。针对蒙古人种(中国人)研究,发现了在颅面、 性别、种族的关键特征数据群,揭示了多项人类学种族和性别特征差异。本成果 突破了传统人类学研究缺乏科学数据、主观性强的局限,填补了我国在计算体质 人类学的领域空白,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研究成果(发表在领域国 际顶级期刊)处于国际领先。 4、将复杂的颅骨面貌变为可计算对象,攻克了器官建模、模型配准、关系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模板】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模板】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一、项目名称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科学院提名意见: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7个项目为依托,通过近10年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布局优化决策方法;开发了宏观尺度的城市群空间集约拓展与布局仿真决策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观尺度的城市生态-生产一生活空间功能识别与集约利用决策关键技术,研制了微观尺度的城市中心区空间集约优化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与优化决策的理论和技术空白。

成果被鉴定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项,出版著作11部,发表论文201篇,其中SCI收录60篇,EI收录45篇,论文被下载29.49万次,被引用10827次。

先后在7个典型城市群和50多个典型城市空间集约利用中成功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成果原创性强,技术推广价值大,对推动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的贡献突出,应用前景广阔。

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0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21项。

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用的重要报告26份(其中被中央总书记、总理等批示15份),为推动中国城市群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决策支持贡献。

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题报道或现场直播50余次,社会效益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技术领域。

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本项目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7个项目为依托,将地理学(宏观)、城乡规划学(中观)、建筑学(微观)三大不同空间研究尺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融合起来,通过12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决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我国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和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的技术难题。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 地震沉积学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规模化工业应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姓名 赵文智 工作单位 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专家一 职称 提名者 专家二 姓名 职称 姓名 专家三 职称 教授, 院士 学科专业 提名意见 地震资料和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地 震地层学的出现推动了地震地质研究的发展,为油气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技 术,助推了油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阶段性发展。如何实现复杂油气藏的精细勘探开发成为当 前石油工业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该项目围绕地震“穿时”和薄层沉积相两个问题,开展地震地质长期研究,将沉积动 力学与地震岩石物理相结合,创立了以等时体沉积相为核心的地震沉积学新理论,阐述了 等时沉积单元的地质成因及其地震响应特征,引领了油气地震地质领域的学科创新发展。 开展方法和技术创新,在等时地层地震反射分析、新的切片方法、地震信息的地质转换技 术、地震成岩相预测等方面实现了方法和技术创新,以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基础,开发 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地震地质解释软件系统,核心软件实现了商业化推广应用, 实现了我国在地震沉积学领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超越。根据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实际情 况,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要,将地震沉积学应用于新的油气地质领域,实现了在深层和海 洋油气开发两个领域的成功应用。 该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内的海上及陆上十余个大油气田,应用面覆盖三大油公司, 并在南美、非洲、中亚等国外油田应用,获授权发明专利 28 项,软件著作权 25 项,多项 软件系统成功获得大规模的商业化推广。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4 项,出版专著 9 部,发表论 文 300 余篇,培养研究生 200 余名。近三年新增产值 200 亿元,新增利润 55 亿元。 该成果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实现油气地学中新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创新,通 过工业化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意推荐其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并 建议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教授, 院士 杨树锋 教授, 院士 邹才能 学科专业 工作单位 学科专业 工作单位 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 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

关于提名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关于提名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关于提名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面向智能制造系统的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

当前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自动化装备柔性欠佳、生产效率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产品快速更新、定制化以及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需求。

采用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在面向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中迫切需要解决机器人在适应性、网络化、智能化、安全性和移动化方面的问题。

该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合,历时多年的技术攻关,形成了在机器人柔性移动作业、机器人组件、智能编程和碰撞检测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研制了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复合机器人等机器人产品,实现了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的示范与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国产机器人在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占有量。

主要创新如下:1、发明了机器人高精度柔性作业的主动柔顺控制方法,采用机器人动力学和重力项的补偿技术,实现了机器人六维力/力矩控制技术,提高了机器人高精度装配、打磨等作业的适应性。

2、提出了一种机器人组件化、模块化设计方法,建立了机器人功能组件、模块化、开放式通信接口的设计规范,形成了国家标准,实现了即插即用的机器人技术组件,解决了机器人系统快速集成问题。

3、研发了一种基于视觉技术的免示教作业系统,解决了复杂工件的实时三维建模与重构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机器人的免示教作业编程,减少了机器人生产线现场调试时间。

4、发明了高效、可靠的机器人碰撞检测与保护方法,采用基于扰动观测器和神经元网络训练器的视觉碰撞检测方法,在加速度矢量和位置矢量组成的多维空间中建立了更可靠、响应更及时的机器人碰撞检测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应式行为规划的机器人安全保护方法,提高了机器人运行和人机协作的安全性。

5、研发了机器人全方位移动的关键部件和导航控制系统,开发了一种基于双滑动轴浮动支撑机构的机器人全方位移动的关键部件,减小了机器人行走时产生的振动;实现了一种基于无线远程通信技术的机器人高精度导航控制系统,解决了移动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导航的准确性,提高了机器人移动作业能力。

2018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2018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典型高风险条件下地下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二、提名单位意见本项目针对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高海拔”、“高富水”和“高敏感”——“三高”风险条件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四川雀儿山隧道(海拔4378m长7108m)、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中梁山隧道等工程,开展了专门研究与实践。

通过研究,研发了高海拔地区特长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解决了高海拔低氧、低压、低温条件特长隧道施工面临的洞内独头长距离通风供氧、结构混凝土全周期保温防冻、施工机械效率降低等技术难题;研发了高压富水地段城市隧道动态信息化注浆成套技术,实现了高压富水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施工地下水限量排放和洞内安全掘进;研发了高敏感环境下隧道工程微扰暗挖施工控制关键技术,解决地下大断面隧道施工对周边结构和地层的变形与爆破地震动效应控制难题。

项目成果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累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企业标准1部;国家级工法3项;省部级工法13项;软件著作权4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SCI/EI学术论文60余篇;培养博、硕士10人;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相关成果已陆续推广应用于汶马高速狮子坪隧道、重庆中梁山隧道、深圳地铁9号线等地下工程中,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13亿余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下工程修建技术的进步。

提名书、附件材料全部真实有效,各单位对该项目的拟提名情况按要求进行了公示。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高海拔地区”、“高富水地质”和“高敏感环境”是隧道工程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三种典型高风险条件。

本项目针对“三高”风险条件下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技术,依托承建的国家重点工程四川雀儿山隧道(海拔4378m长7108m)、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中梁山隧道、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小什字车站隧道(断面430㎡)等典型工程,进行了“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取得了系列创新性关键技术成果。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在我国长期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巨大压力,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态服务需求的形势下。

该项目针对城镇绿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效用难以发挥,建设管养理念技术落后导致绿地建设生态化水平低下、管养消耗浪费严重等问题,以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为主题,集中了全国风景园林界权威的25家高校、科研与规划设计院所,投入428位科研人员,研究资金7258万元,进行了广泛、前沿、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完成综合示范工程6项。

该项目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科学技术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1.城镇绿地生态规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生态绿地网络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原理,从信息采集、分析评价、动态模拟、决策支持四个方面集成创新了城市绿地规划的信息化综合支撑技术和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构建、评价与优化技术,有效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精准化、动态化、综合化科学技术水平。

(1)形成了基于标准化和精确化的城镇绿地生态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包括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多点-多源数据采集和多维空间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城镇绿地时空信息快速、实时获取与更新关键技术,构建了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于一体的城镇绿地生态价值综合评估与管理信息系统。

(2)形成了城镇绿地生态空间扩展动态模拟预测技术,识别了影响城市绿地扩展的智能体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城市绿地时间和空间配置规则。

(3)形成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技术,提出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分析评价技术、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模式与优化构建技术、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空间增效与构建技术;开发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管理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4)首次构建了完整的郊野公园规划技术体系,对于改善我国城镇生态环境、丰富人民群众游憩活动类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docx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docx

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一、项目名称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科学院提名意见: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7个项目为依托,通过近 10 年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布局优化决策方法;开发了宏观尺度的城市群空间集约拓展与布局仿真决策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观尺度的城市生态 -生产一生活空间功能识别与集约利用决策关键技术,研制了微观尺度的城市中心区空间集约优化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与优化决策的理论和技术空白。

成果被鉴定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项,出版著作 11 部,发表论文201 篇,其中 SCI 收录 60篇,EI 收录 45 篇,论文被下载 29.49 万次,被引用 10827次。

先后在 7 个典型城市群和 50 多个典型城市空间集约利用中成功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成果原创性强,技术推广价值大,对推动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的贡献突出,应用前景广阔。

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0 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21 项。

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用的重要报告26份(其中被中央总书记、总理等批示 15 份),为推动中国城市群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决策支持贡献。

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题报道或现场直播 50 余次,社会效益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 201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技术领域。

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本项目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7 个项目为依托,将地理学(宏观)、城乡规划学(中观)、建筑学(微观)三大不同空间研究尺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融合起来,通过12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决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我国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和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的技术难题。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品创制及应用二、提名意见(600字)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为解决饲用抗生素耐药性与残留行业难题,聚焦替代物品种与功能单一、效果不稳、成本偏高的主要问题,经17年持续系统研究,突破产业化制造技术瓶颈,提出治疗与预防用抗菌肽初筛标准并创制新型抗菌肽;基于抗菌肽入胞、内外膜破坏及胞内靶标作用形成高效杀菌和低耐药分子基础与理论框架;建立基于高基因剂量、高效切割的高产关键技术。

利用水酶及菌酶联用法创制新型寡糖制剂,拓展功能,满足短消化道动物需求;创制基于肠杆菌科病原菌外膜蛋白的高保护率亚单位通用疫苗,创新疫苗发展方向;创建粕基新型复合替抗产品中抗营养因子、致敏蛋白和转基因成分特异灵敏检测法,为食物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首创具有耐酸/氧/高温/抗氧化/解毒素/防腹泻功能的约氏乳杆菌、布拉酵母、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并实现产业化,实现替抗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建立菌酶联用工艺,确保替抗原料质量稳定品质可控。

以上成果有效促进饲用抗生素替代,推动畜牧业绿色、安全、高效发展。

项目获授权专利61项,形成行业标准3项,在Nature、Cell Reports、SciRep、Antimicrob Agents Ch等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63篇(其中SCI 87篇),共被引用2584次,其中SCI引用864次。

提名该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我国抗生素使用总量16.2万吨/年,为美国5.76倍,其中52%用于畜牧业,面临病原菌耐药性、畜产品抗生素残留等质量安全问题。

国务院已严令饲用抗生素全面退出。

该项目基于饲用抗生素替代国家需求,聚焦替代物品种与功能单一、效果不稳、成本偏高的主要问题做出以下创新:1. 首次提出治疗与预防用抗菌肽初筛标准,首创仔猪防腹泻用LfcinB、β-rpBD2、Arenicin类抗菌肽,降腹泻50%;及奶牛乳腺炎和鸡坏死性肠炎用MP1102、MP1106和AgPlectasin,活性增15倍优于杆菌肽锌;创建高基因剂量、高效切割高产关键技术体系,产量达2.3 g/L,纯度达93%;发现N系列肽一对二硫键对构效关系的必须性及穿膜解构DNA双效机制和类细胞凋亡现象。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我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我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7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王志鹏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讲师
完成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4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0 件)
知识产权 类别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方 法
国家 (地 区)
中国
授权号
ZL 2014102 87579.4
授权日 期
2016.04 .13
证书 编号
2022 111
权利人
武汉大 学
发明专
发明人
利有效
状态
施闯、楼益
栋、宋伟伟、 易文婷、辜声
沈兵,刘建, 李晶,冯涛, 有权 卢红洋
刘建,何惠
良,沈兵,李
晶,康小勇, 卢红洋,齐海
有权
勇,杨晓婧,
杨立,邵宁
5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施闯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教授
完成单位
武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排 名1 国 籍 中国
总体负责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及项目实施协调,参与应用推广工 作,负责中国高精度位置网核心软件系统研制。设计了中国高精度位置网的总体架构,提出 基于北斗的精确坐标框架的建立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北斗厘米级实时定轨方法、非差非组合 单点定位方法等,提出了未模型化的北斗系统误差识别与精确修正模型、顾及广域大气延迟 改正约束模型等。对创新点 1、2、3、4 有贡献。
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公路、海事、铁路、航空、岛礁建设、大众出行等方面取得成 功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保障了国家位置信息安全,实现了北斗在 交通运输行业从“无”到“有”的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形成了基于北斗的装备制造及导航、 监控、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条,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60 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推动北斗 系统在我国关键行业和公众位置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名意见: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选煤是煤炭清洁利用的基础。

我国2/3以上的煤炭分布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难以采用湿法选煤技术,迫切需要高效的干法选煤技术。

针对高效干法选煤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该项目经近20年的科研攻关,在“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等资助下,产学研合作研发,创立了气固流态化干法分选理论,发明了大型复合式干法分选技术和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技术,开发了模块式高效干法选煤工艺与装备,形成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解决了长期影响干法选煤工程化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煤炭大规模干法分选提质。

该项目具有不用水、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分选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引领了世界干法选煤技术的发展,是世界选煤技术的重大突破。

国家发改委《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已将“高效干法选煤技术”列入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

该项目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件,美国等国外专利15件,发表SCI论文85篇、EI论文131篇,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该项目已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1275套,年分选煤炭近2亿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已出口至美国等21个国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该项目属选矿工程学科。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由于我国原煤质量差、加工利用程度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选煤是洁净煤的源头技术,长期以来,选煤以湿法为主,我国2/3以上的煤炭分布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难以采用湿法选煤技术,褐煤等遇水易泥化的低阶煤不宜采用湿法分选。

传统干法分选技术存在分选效率低、适应性差等问题,迫切需要高效干法选煤技术。

该项目在“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等资助下,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开发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解决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的世界性难题。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营运车辆安全驾驶保障技术创新与应用(二)提名意见项目针对营运车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突出问题,不良驾驶行为及行车环境风险难以控制的技术难题,项目建立了一套不良驾驶行为识别方法,开发了出车前安全状态筛选、在途不良驾驶行为车载预警及远程监测、事故自动报警及应急救援保障技术及装备,解决了不良驾驶行为难识别、监测不及时、预警不迅速、风险不可控的难题,实现了营运车辆安全驾驶行为的可视、可测、可控。

从整体上提升了我国营运车辆安全驾驶保障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引领了我国交通安全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及产业化发展。

项目研制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和装备,获得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19篇,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成果丰硕。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营运车辆承担了我国近2/3的运输客货运转量,但80%以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却与其密切相关,营运车辆交通运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社会稳定,构建营运车辆驾驶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是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优先主题。

本项目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等国家级重大课题,历经近6年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攻克了营运车辆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致因机理不明、在途驾驶行为难以监测、预警和控制手段不足、应急保障措施薄弱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实现了营运车辆驾驶员运输全过程安全状态的可视、可测和可控,形成如下创新成果:创新点1:创建了不良驾驶行为分类特征与识别方法。

在国际上率先从生理、心理及生物学角度阐述不良驾驶行为成因,揭示了高危人群不良驾驶行为易感性与基因组结构变异的关联性,建立了不良驾驶行为诱发机制理论模型,提出了不良驾驶行为识别方法及控制策略,解决了不良驾驶行为动态识别、特征提取等难题,实现了我国不良驾驶行为基础研究的理论创新。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公路学会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

该项目从我国汽车强国梦的战略目标和汽车智能化的战略部署出发,针对我国辅助驾驶技术缺乏核心技术储备的现状,开展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

创新性的提出了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和事故链阻断的理论方法,攻克了从环境感知、驾驶员状态识别、辅助预警到通信和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前方碰撞预警和车道偏离预警、驾驶员失去行为能力时接管车辆的控制权、基于车路协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交通信息共享和安全防控等驾驶辅助功能,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人-车-路”协同驾驶辅助的理论和核心技术体系。

项目技术成果打破了辅助驾驶相关产品的国际垄断和核心技术封锁,有力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出行便携性和舒适性等民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智能汽车及智能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引领作用。

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和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近百篇。

关键技术在行业相关产品中得到应用,为相关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申报材料内容真实,材料完整,附件齐全,完成人员排序合理。

在道路交通安全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有重要创新,学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成果转化程度高,对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实践验证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鉴于以上所述,郑重提名“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主要技术内容:发展智能汽车是解决交通安全危机和通行效率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除磷脱氮提标建设及节地节能降耗关键技术二、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该项目结合我国水环境综合整治、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发展需求,针对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特有的,高标准稳定达标要求与污水水质水量构成复杂、无机泥砂含量高、碳氮比例严重失调、冬季水温普遍偏低并存的复杂技术难题,历经20多年研究开发和工程实践,创新研发了一系列切合我国特有水质环境条件和不同时期排放标准的污水深度除磷脱氮新型工艺流程、单元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产品,全面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超大规模应用。

项目解决了我国特有/而发达国家未曾遇到过的城镇污水深度除磷脱氮提标建设及节地节能降耗复杂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低碳氮比污水深度除磷脱氮及节地节能降耗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建设、优化运行和再生水利用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先进工艺流程、新型设备产品及工程实施经验,工程应用规模高达6000万m3/d以上,工程建设投资近2000亿元,推动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行业的跨越式创新发展,引领了我国城镇污水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水质永续与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与生态健康的未来发展方向。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项目成果属于土木工程城市给水排水领域。

在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863计划和重大专项支持下,通过20多年的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和持续改进,研发出一系列适合我国不同时期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和再生水利用要求的深度除磷脱氮工艺流程、单元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产品,并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大规模推广应用,切实解决了我国特有,而发达国家未曾遇到过的、动态复杂多变条件下的城镇污水深度除磷脱氮提标建设及节地节能降耗等复杂技术难题。

主要创新成果:(1)通过长期现场研究和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发现我国城镇污水SS/BOD5比值普遍偏高严重影响污泥活性与能耗物耗、BOD5/ TN比值普遍偏低严重影响生物脱氮、冬季水温普遍偏低影响氨氮与总氮达标、回流污泥硝酸盐过高影响生物除磷、水质水量波动影响运行稳定性,结合大数据验证,阐明了主要成因与核心机理;(2)针对前述复杂因素相互交错和叠加影响所带来的高排放标准稳定达标技术难题,国际首创“强化预处理→新型初沉发酵池→回流污泥反硝化/多级改良A2/O→悬浮填料强化硝化→化学协同除磷→机械/深床过滤”污水深度除磷脱氮集成工艺流程及精细化管理技术,同步实现高标准稳定达标与节地节能降耗;(3)国际首创系列化改良A2/O除磷脱氮工艺,实现碳源优化配置与损耗控制、化学与生物除磷协同,增强了系统灵活性与稳定性,有效解决了污水BOD5/TN比值明显偏低、水质水量波动大和季节性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出水氮、磷难以稳定达标的关键技术难题;(4)国际首创强化城镇污水惰性悬浮固体组分去除和内部碳源利用的新型初沉(发酵)池工艺系统,实现污泥产酸发酵功能与初沉池融合,降低后续系统污泥产率,提高污泥活性和快速碳源比例,脱氮能力相应提高20%以上;(5)创新研发悬浮填料强化硝化新型工艺系统及设备产品,实现不新增生物池容条件下的提标改造,反硝化区比例可提高30%以上,有效解决冬季低水温氨氮硝化不稳定和总氮难达标问题;(6)创新研制具有全拦截功能的平板式、内进流式和转鼓式超细格栅等新型设备,有效解决头发丝、细微纤维、塑料片等惰性杂质所导致的仪器设备缠绕磨损、阀门管道堵塞腐蚀等问题;(7)研发出具有自动清洗及连续过滤特征、占地小、能耗低的新型纤维转盘滤布滤池系统,替代砂滤池,技术经济性能指标超过国际同类产品。

提名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中国质量协会

提名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中国质量协会

附件:提名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一、项目名称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新技术及产业化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质量协会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开创了家用空调器新的技术研究方向,在行业内首次开发出了1-6HP全系列新型磁阻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摆脱了变频空调对战略储备稀土资源的依赖。

项目攻克了新型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的多项技术难题,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抗退磁及可靠性保障技术以及空调器的噪声抑制技术,已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5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8项。

项目技术已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应用该项目技术的空调产品销售4627.1万套,新增销售额1420.9亿元,新增利润192.4亿元,新增税收155.9亿元,项目近三年节省国家战略储备稀土资源1861.6吨。

该项目引领了我国空调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显著提高了我国空调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加速了我国变频空调的普及速度,为国家推进低碳、节能、环保的政策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目前中国家用空调年销量达到1.08亿台,空调的能耗巨大,中国空调年耗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12%,高效变频空调成为行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高效变频空调采用稀土压缩机,而稀土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价格昂贵,同时稀土开采也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国家出台了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政策。

如何摆脱变频空调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成为了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该项目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空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明了采用铁氧体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的变频压缩机(简称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高效控制系统,开创了变频空调技术的新方向,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了不使用稀土永磁体的1-6HP全系列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核心技术创新点如下:(一)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发明高磁阻转矩的压缩机电机结构,提出永磁转矩和磁阻转矩最大化设计方法,构建空调最大效率控制体系,解决了铁氧体永磁材料性能低导致的空调能效下降的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项目名称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提名单位意见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

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 CI、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

经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人益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建设运行对国家安全、绿色发展关系重大。

国内外曾有多座因建管缺陷导致渗漏甚至溃决的案例;俄罗斯萨扬水电站因设备健康状态无法及时诊断, 致75人死亡,直接损失130亿美元;美国奥罗维尔水电站因维护和调度不当引起溢洪道破坏,紧急撤离18.8万人。

国家能源集团在大渡河流域开发居于主体地位,已建在建电站16座,电站群装机2700万kW,库容158亿m3。

在建双江口大坝高达312m,是全球第一高坝,建成的大岗山拱坝210 m,地震加速度高达557.5cm/s2,为同类世界最大。

随着电站群规模、建成时间和新建电站技术难度的增大,安全风险和调度、维护难度逐渐凸显,急需创新突破,以保障安全,避免灾害,提高效益。

项目基于20余项重大科研,历经10余年,形成了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成套技术并成功推广应用。

主要创新包括:1.大坝与边坡安全管控系统集成与预警技术。

首创多因子全要素定量化风险动态评估模型,提出电站群危险源分级管控技术,研发高精度外部变形一体化监测技术,建立流域梯级库坝群安全风险智能管控模型。

成功预报并治理重特大地质灾害危险点10处,提前4小时在节日期间预警大渡河中游川藏生命线滑坡体大规模垮塌,避免了高车流情况下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

2.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

首创多数据源混合同化流域气象预报技术,实现气象水情高分辨率、多时空尺度、自动耦合预报;发明大型梯级水电站间负荷实时智能调控技术,自动匹配市场需求、梯级来水、设备状况及经济运行等要素,首次实现大型流域调度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每年减少人工负荷调节3万余次。

3.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

研发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和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智能安全帽等产品,实现设备健康状态智能感知化转变;发明基于超球算法的设备健康趋势预警和故障诊断技术,首次实现设备故障早期预警,减少检修冗余,设备等效可用系数大幅提高约10%。

4.智慧化工程建设技术。

研发心墙砾石土自动掺合、含水率自动调整配料技术,实现基于流式数据感知的智能精准控制技术突破,首创自适应的个性化碾压无人驾驶技术,开发智慧化工程建设系列技术,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等电站建设,实现了枢纽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智慧化建设重大转变,较传统建设模式减员约25%获国家专利授权98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51项,纳入行业标准9项。

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0余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

出版《智慧企业框架与实践》、《流域梯级水电站群联合优化运行》等5部智慧化建设与运行领域先导性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91篇,其中SCI/EI收录92篇。

在大型流域首次全面应用,并在国家能源集团和四川省国资委推广,新增收入94.9亿元,节约投资21.1亿元,增发清洁电量150亿kWh,减排温室气体1300万t,连续安全生产4500余天。

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提升了水利水电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四、客观评价1 .成果评审与鉴定2015年1月5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了“大渡河下游梯级电站群变尺度预报调控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实施”项目成果鉴定,王浩院士等鉴定专家认为“在大型梯级电站EDC实时动态调控一体化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6年6月4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了“大渡河下游梯级电站多时间尺度预报调控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鉴定,王浩院士等鉴定专家认为“项目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流域梯级水电站调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短期降雨预报与季尺度中小洪水预泄调度相结合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8月28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组织了“智慧工程管理模型研究与管控平台开发应用”项目成果鉴定,钟登华院士等鉴定专家认为“首次提出了含有风险(偏差)评价体系、事件预警体系、决策(纠偏)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的智慧工程管控模式”,“首次提出了适用于水电流域梯级开发建设的智慧工程技术标准体系框架”,该项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7年6月29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组织了“国电大渡河流域危险源(点)分级管控体系”运行成果评审,评审专家认为:“取得良好的应用效应”、“充分实现闭环管理”、“危险源(点)分级具有较为完善的原理支撑”、“对安全风险从被动防控向主动防控转变”、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2017年11月29日,中国企业联合会组织了“国电大渡河公司智慧企业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成果鉴定,潘云鹤院士、钮新强院士、王光谦院士等鉴定专家一致认为:“大渡河公司率先集成开发了涵盖智慧工程、智慧电厂、智慧调度和智慧检修的智慧企业成套关键技术和智能产品”,“国电大渡河公司智慧企业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2•学术评价项目成果被SCI/EI收录论文92篇,纳入行业标准9项,出版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71项,软件著作权51项。

项目成果多次在国际大坝委员会年会、大坝安全国际研讨会、中国水电风险管理年会等高规格学术会议上受到业界的高度肯定。

3.行业评价项目有关成果已列入《流域梯级水电站集中控制规程》、《水力发电厂和蓄能泵站机组机械振动的评定》等5部行业标准。

4.工程应用评价成果应用广泛,效果显著,其成果应用项目获国际堆石坝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

5.主要科技奖励项目主要成果已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

部分重要科技奖励如下:(1) “强震区高拱坝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6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节能调度机制下大渡河下游梯级电站发电及水沙协调运行方式研究与实施”获2011年度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 “瀑布沟高土石坝建坝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度水力发电科学术奖一等奖;(4) “水电工程高陡边坡稳定性微震监测预警与数值仿真研究”获2014年度岩石力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 “大渡河下游梯级电站群变尺度预报调控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实施”获015年度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基于GNSS/INS集成的大型缆机智能诱导与防撞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2015年度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 “智慧工程管控模型与平台在大型水电流域的开发与应用”获2017年度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 “超强震区特高拱坝建设关键技术及大岗山工程应用”获2017年度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一等奖;(9)“高精度地表三维位移监测自动化技术与应用”获2017年度全国设备管创新成果一等奖;(10) “智慧检修设备状态诊断评价系统建设与应用”获2017年度中国智慧电创新成果一等奖。

6 •社会评价2016年至2017年,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环球时报等30余家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连续报道了涵盖智慧工程、智慧电厂、智慧调度和智慧检修的大渡河智慧企业建设成果2016年,清华大学和四川省企业联合会分别授予项目第一完成单位“管理创新实践基地”和“智慧企业示范基地”称号。

2017年,在智慧企业创新发展论坛上,集成智慧工程、智慧电厂、智慧调度和智慧检修的大渡河智慧企业建设成果受到国务院国资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企业联合会等高度肯定,获得潘云鹤院士、陈纯院士等专家高度评价,认为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外智慧企业的理论空白,有效提升了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平,有力推动了传统水电企业转型升级和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创新示范效应。

五、推广应用情况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并推广应用于安全管控、流域调度、设备检修、工程建设等领域。

通过已开具应用证明的应用单位效益统计,应用的经济效益巨大,新增收入94.9亿元,节约投资21.1亿元,增发清洁电量150亿kWh,减排温室气体1300万t。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七、主要完成人情况八、主要完成单位情况及主要贡献九、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为应对大型流域梯级电站群地质灾害频繁、安全事故多发、质量缺陷常见、运行效率不高、技术手段不足等关键难题,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和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以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为依托,开展了“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实践应用工作,合作关系说明如下表:主要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