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合集下载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8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颅面形态信息学研究与应用
二、提名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三、项目简介:
颅骨和面貌是人最重要的部分,该项目始于 96 年公安部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技术”,历时 21 年,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颅面形态变 化规律和应用技术,形成了颅面形态信息学系统研究,解决了面貌复原、身份认 证、人种溯源、颅面手术等关键技术,成果应用改变了涉及颅面的法医认证、人 类学与考古、医学等传统技术方法,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国际优势地位。
建模、复原重构、面貌评价等关键技术,提出颅颌面修复的统计及有限元混合仿 真模型,支持颅颌面虚拟手术修复。将黎曼流形几何度量用于颅面评价,解决复 原客观评价方法缺失难题。提出知识分析和统计学习两种颅面形态学习计算模 型。可视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用于相关医学领域,推进了传统医疗技术的进 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在下列工作中推动了科学技术进步: 1、发明研制了根据颅骨的计算机面貌复原方法和颅骨人像重合技术,解决 了法医尸骸面貌复原、刑侦的遗骸与遗像的身份认证问题,为公安刑事侦查破案 提供了新技术;应用互联网+公安尸源认定的云计算平台,建设了覆盖全国的颅 骨人像复原识别认证网络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公安刑侦认证和身份识别的效率。 20 余年从事颅面形态的基础研究和社会安全事业,将传统手工复原变成了科学 数据计算、虚拟现实展示、3D 打印制作的信息工程,使颅面复原的效率与效果 达到国际先进。研究成果推动了公安法医刑侦的科技进步,形成国家标准《法庭 科学颅骨面貌复原技术规范》2014 年在公安部行业实施,有效维护了公共安全, 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2、研制了颅面三维数字测量、碎片修复和可视分析的技术,应用于古人类 和考古遗骨数字测量和头颅面貌复原,改变了传统的古人类遗骸研究和考古名人 遗骸面貌复原方法,实现了复杂遗骸可视量化分析和计算面貌复原,完成 138 例 古人面貌计算复原;应用破碎颅骨虚拟修复与三维测量实现 30 万年以来古人头 骨分析复原和面貌重现,初步建立了系列中国考古遗骸面貌演化图系。为古人类 学研究和考古学提供了数字分析和可视计算平台,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 3、提出了颅面数据采样新方法和颅面数据组织新技术,构建了精度和数量 国际领先的中国人颅面数据库。针对蒙古人种(中国人)研究,发现了在颅面、 性别、种族的关键特征数据群,揭示了多项人类学种族和性别特征差异。本成果 突破了传统人类学研究缺乏科学数据、主观性强的局限,填补了我国在计算体质 人类学的领域空白,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研究成果(发表在领域国 际顶级期刊)处于国际领先。 4、将复杂的颅骨面貌变为可计算对象,攻克了器官建模、模型配准、关系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要求,现对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予以公示。

项目名称:小型化高性能基站天线关键技术与应用提名者: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提名意见:该项目针对移动通信网络铁塔共建共享的基站选址难题、多系统天线设计和应用难题,攻克了小型化高性能基站天线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整体解决方案,其主要创新点包括:一、小型化宽带辐射单元:提出多频空间重叠复用技术方案,原创性设计出环形辐射臂,单元面积减少20%,天面资源节省60%,创新产品的多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扁平化高集成宽带移相器:原创性设计出免螺钉、免焊接端子的移相功分一体化移相器,实现了扁平化、小型化,增益效率提升10%、上旁瓣抑制提升3dB、三阶互调小于-110dBm,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线性传动机构与孔轴耦联接口:提出线性螺杆螺母及齿轮齿条组合传动机构,创新设计了孔轴耦联接口,RCU体积减少60%,为业内最小;四、一体化联合仿真设计平台:提出场和路模型自动互联构建方法,实现了天馈的级联求解,研发出可编辑等效数据模块,计算速度提升百倍,该平台简捷易用、快速高效、指标完整,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40项,其中美国7项,欧盟3项。

科技成果鉴定意见为“打破本行业国外的专利壁垒和技术垄断,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基站天线的辐射单元、移相器和传动机构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成果曾获多项科技奖和专利奖,产品在国内外80多个国家获得大规模应用,为解决国家通信铁塔共建共享的技术瓶颈做出了巨大贡献。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无线网络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之重要发展领域。

随着多制式多系统无线网络的启用和快速发展,网络面临基站选址困难、用户感知差等难题,基站天线的共建共享亟待突破。

关于提名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关于提名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关于提名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项目名称:面向智能制造系统的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

当前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自动化装备柔性欠佳、生产效率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难以适应产品快速更新、定制化以及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需求。

采用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在面向智能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中迫切需要解决机器人在适应性、网络化、智能化、安全性和移动化方面的问题。

该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合,历时多年的技术攻关,形成了在机器人柔性移动作业、机器人组件、智能编程和碰撞检测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研制了智能型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复合机器人等机器人产品,实现了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的示范与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国产机器人在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占有量。

主要创新如下:1、发明了机器人高精度柔性作业的主动柔顺控制方法,采用机器人动力学和重力项的补偿技术,实现了机器人六维力/力矩控制技术,提高了机器人高精度装配、打磨等作业的适应性。

2、提出了一种机器人组件化、模块化设计方法,建立了机器人功能组件、模块化、开放式通信接口的设计规范,形成了国家标准,实现了即插即用的机器人技术组件,解决了机器人系统快速集成问题。

3、研发了一种基于视觉技术的免示教作业系统,解决了复杂工件的实时三维建模与重构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机器人的免示教作业编程,减少了机器人生产线现场调试时间。

4、发明了高效、可靠的机器人碰撞检测与保护方法,采用基于扰动观测器和神经元网络训练器的视觉碰撞检测方法,在加速度矢量和位置矢量组成的多维空间中建立了更可靠、响应更及时的机器人碰撞检测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应式行为规划的机器人安全保护方法,提高了机器人运行和人机协作的安全性。

5、研发了机器人全方位移动的关键部件和导航控制系统,开发了一种基于双滑动轴浮动支撑机构的机器人全方位移动的关键部件,减小了机器人行走时产生的振动;实现了一种基于无线远程通信技术的机器人高精度导航控制系统,解决了移动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导航的准确性,提高了机器人移动作业能力。

2018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2018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典型高风险条件下地下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二、提名单位意见本项目针对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高海拔”、“高富水”和“高敏感”——“三高”风险条件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四川雀儿山隧道(海拔4378m长7108m)、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中梁山隧道等工程,开展了专门研究与实践。

通过研究,研发了高海拔地区特长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障关键技术,解决了高海拔低氧、低压、低温条件特长隧道施工面临的洞内独头长距离通风供氧、结构混凝土全周期保温防冻、施工机械效率降低等技术难题;研发了高压富水地段城市隧道动态信息化注浆成套技术,实现了高压富水地质条件下隧道工程施工地下水限量排放和洞内安全掘进;研发了高敏感环境下隧道工程微扰暗挖施工控制关键技术,解决地下大断面隧道施工对周边结构和地层的变形与爆破地震动效应控制难题。

项目成果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累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42项;企业标准1部;国家级工法3项;省部级工法13项;软件著作权4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SCI/EI学术论文60余篇;培养博、硕士10人;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相关成果已陆续推广应用于汶马高速狮子坪隧道、重庆中梁山隧道、深圳地铁9号线等地下工程中,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13亿余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下工程修建技术的进步。

提名书、附件材料全部真实有效,各单位对该项目的拟提名情况按要求进行了公示。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高海拔地区”、“高富水地质”和“高敏感环境”是隧道工程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三种典型高风险条件。

本项目针对“三高”风险条件下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技术,依托承建的国家重点工程四川雀儿山隧道(海拔4378m长7108m)、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中梁山隧道、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小什字车站隧道(断面430㎡)等典型工程,进行了“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取得了系列创新性关键技术成果。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名意见在我国长期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巨大压力,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态服务需求的形势下。

该项目针对城镇绿地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效用难以发挥,建设管养理念技术落后导致绿地建设生态化水平低下、管养消耗浪费严重等问题,以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为主题,集中了全国风景园林界权威的25家高校、科研与规划设计院所,投入428位科研人员,研究资金7258万元,进行了广泛、前沿、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完成综合示范工程6项。

该项目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科学技术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1.城镇绿地生态规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生态绿地网络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规划原理,从信息采集、分析评价、动态模拟、决策支持四个方面集成创新了城市绿地规划的信息化综合支撑技术和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构建、评价与优化技术,有效提升了我国城镇绿地规划的精准化、动态化、综合化科学技术水平。

(1)形成了基于标准化和精确化的城镇绿地生态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包括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多点-多源数据采集和多维空间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城镇绿地时空信息快速、实时获取与更新关键技术,构建了集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于一体的城镇绿地生态价值综合评估与管理信息系统。

(2)形成了城镇绿地生态空间扩展动态模拟预测技术,识别了影响城市绿地扩展的智能体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城市绿地时间和空间配置规则。

(3)形成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技术,提出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分析评价技术、城镇绿地生态网络模式与优化构建技术、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的空间增效与构建技术;开发了城镇绿地生态网络管理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

(4)首次构建了完整的郊野公园规划技术体系,对于改善我国城镇生态环境、丰富人民群众游憩活动类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docx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docx

2018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内容公示一、项目名称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科学院提名意见:本项目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7个项目为依托,通过近 10 年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布局优化决策方法;开发了宏观尺度的城市群空间集约拓展与布局仿真决策关键技术,构建了中观尺度的城市生态 -生产一生活空间功能识别与集约利用决策关键技术,研制了微观尺度的城市中心区空间集约优化与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填补了中国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与优化决策的理论和技术空白。

成果被鉴定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4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项,出版著作 11 部,发表论文201 篇,其中 SCI 收录 60篇,EI 收录 45 篇,论文被下载 29.49 万次,被引用 10827次。

先后在 7 个典型城市群和 50 多个典型城市空间集约利用中成功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成果原创性强,技术推广价值大,对推动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的贡献突出,应用前景广阔。

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0 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21 项。

被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用的重要报告26份(其中被中央总书记、总理等批示 15 份),为推动中国城市群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决策支持贡献。

成果被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题报道或现场直播 50 余次,社会效益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 201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技术领域。

针对我国城市群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宏观尺度空间布局无序、中观尺度空间功能混乱、微观尺度空间利用品质低下、各自为政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现实问题,发现缺乏将城市群多尺度空间贯通起来融为一体集约利用的传导决策技术手段,本项目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 7 个项目为依托,将地理学(宏观)、城乡规划学(中观)、建筑学(微观)三大不同空间研究尺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有机融合起来,通过12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城市群国土空间多尺度集约利用传导理论与决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解决了我国城市群国土空间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和空间集约利用传导决策的技术难题。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我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我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7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王志鹏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讲师
完成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4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0 件)
知识产权 类别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实时精密单点定位方 法
国家 (地 区)
中国
授权号
ZL 2014102 87579.4
授权日 期
2016.04 .13
证书 编号
2022 111
权利人
武汉大 学
发明专
发明人
利有效
状态
施闯、楼益
栋、宋伟伟、 易文婷、辜声
沈兵,刘建, 李晶,冯涛, 有权 卢红洋
刘建,何惠
良,沈兵,李
晶,康小勇, 卢红洋,齐海
有权
勇,杨晓婧,
杨立,邵宁
5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施闯 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性别 技术职称
男 教授
完成单位
武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排 名1 国 籍 中国
总体负责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及项目实施协调,参与应用推广工 作,负责中国高精度位置网核心软件系统研制。设计了中国高精度位置网的总体架构,提出 基于北斗的精确坐标框架的建立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北斗厘米级实时定轨方法、非差非组合 单点定位方法等,提出了未模型化的北斗系统误差识别与精确修正模型、顾及广域大气延迟 改正约束模型等。对创新点 1、2、3、4 有贡献。
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我国公路、海事、铁路、航空、岛礁建设、大众出行等方面取得成 功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消耗,保障了国家位置信息安全,实现了北斗在 交通运输行业从“无”到“有”的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形成了基于北斗的装备制造及导航、 监控、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条,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60 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推动北斗 系统在我国关键行业和公众位置服务的规模化应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名意见: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选煤是煤炭清洁利用的基础。

我国2/3以上的煤炭分布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难以采用湿法选煤技术,迫切需要高效的干法选煤技术。

针对高效干法选煤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该项目经近20年的科研攻关,在“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等资助下,产学研合作研发,创立了气固流态化干法分选理论,发明了大型复合式干法分选技术和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技术,开发了模块式高效干法选煤工艺与装备,形成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解决了长期影响干法选煤工程化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煤炭大规模干法分选提质。

该项目具有不用水、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分选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引领了世界干法选煤技术的发展,是世界选煤技术的重大突破。

国家发改委《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已将“高效干法选煤技术”列入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

该项目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0件,美国等国外专利15件,发表SCI论文85篇、EI论文131篇,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该项目已在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1275套,年分选煤炭近2亿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已出口至美国等21个国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该项目属选矿工程学科。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由于我国原煤质量差、加工利用程度低,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选煤是洁净煤的源头技术,长期以来,选煤以湿法为主,我国2/3以上的煤炭分布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难以采用湿法选煤技术,褐煤等遇水易泥化的低阶煤不宜采用湿法分选。

传统干法分选技术存在分选效率低、适应性差等问题,迫切需要高效干法选煤技术。

该项目在“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点项目等资助下,产学研联合自主创新,开发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关键技术,解决了煤炭高效干法分选的世界性难题。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项目主要成果已应用于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海外市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中,
海外市场占有率 50%以上。项目已在国内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500 多个市县的政府部门得到应用,其中云数据交换软件 400 多套,云数据交换总控 90 多套,云数据交换网关和桥接器 1090 套,在政务云的电子监察领域占有率达 70% 以上,在我国电子监察领域系统使用率达 70%以上。项目已和国内多个省、市政府机
项目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了我国教育、医疗、电子政务、云计算等多个产业链 的升级发展,促进了我国云计算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影响深远、广泛积极的 社会效益。
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 2018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 奖。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在十多个国家省市科研项目支持下,在差异化安全、云性能提升和云资 源共享等领域的理论、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项目填补了云技术 数据交换和服务调度的硬件系列设备领域的产品空白。制订了 3 项国际标准和 4 个 国内标准,已授权发明专利 26 项,发表 SCI 论文 90 篇。其中高被引用论文 6 篇, 热点论文 1 篇(TOP 千分之一)。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发明专利有效状态其他云计算工程深圳大学和华为公司合著中国9787115406459787115406453有效发明专利一种计算存储融合的集群系统中国cn103503414a201401081976649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闵小勇有效发明专利一种服务代理方法及自助服务智能代理平台中国cn101938492a201409172010102863017有效发明专利一种二分网络中社团检测方法及装中国cn102148717b201308211255620有效发明专利一种对网页中的文章进行评注的方法及服务器中国cn101493843a20111026854733有效发明专利一种资源发放方法中国cn103703724b201506101692001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有效发明专利数据中心的业务迁移方法装置及系统中国cn104798342a201507221867353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有效发明专利一种适配qos的方法和装置中国cn105743808b201607062629085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有效发明专利一种多网络系统数据传导装置及方中国cn103186743b201307031828671有效发明专利基于安全和服务质量对网络进行优化控制的系统及方法中国cn101854337a201210031053765有效1011七主要完成人情况中国出生年月1967身份证号360102196708306353归国人员归国时间技术职称教授最高学历博士最高学位博士毕业学校中山大学毕业时间2004年12所学专业计算机软件电子邮箱mingzszueducn办公电话075526534480移动电话13501564356通讯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邮政编码518060工作单位深圳大学行政职务二级单位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中国共产党完成单位深圳大学广东省深圳市单位性质高等院校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20070101至2012121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2018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创新团队公示内容

2018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创新团队公示内容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提名(创新团队)公示内容一、团队名称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南海油气高效勘探开发创新团队二、提名意见该团队在中国南海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工程应用实践一直处于前沿地位,是国内外公认的领先团队。

自上世纪90年代起,该团队紧密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围绕海洋油气地质理论创新和安全高效开发,坚持协同创新和集体攻关,引领了该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团队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

经过20年的发展,该团队坚持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精神,已经成长为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组织管理高效、人员分工明确、上中下游有机结合、创新能力突出的科研队伍。

团队从南海勘探技术瓶颈和海上油气开发特点出发,在海洋油气地质理论和复杂构造安全高效开发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获授权专利83件,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531篇,其中SCI/EI收录174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3篇,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宣讲50余次。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共计13项。

该团队指导发现了10个大中型气田,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57亿方,天然气地质储量5220亿方,支撑了南海油田连续九年油气产量1000万方(当量)及持续稳产,实现产值数千亿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战略做出重大贡献。

该团队技术创新突出,应用效益显著,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授奖条件,提名该团队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三、团队简介该团队成立于1998年,现有成员100余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公路学会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

该项目从我国汽车强国梦的战略目标和汽车智能化的战略部署出发,针对我国辅助驾驶技术缺乏核心技术储备的现状,开展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

创新性的提出了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和事故链阻断的理论方法,攻克了从环境感知、驾驶员状态识别、辅助预警到通信和信息安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前方碰撞预警和车道偏离预警、驾驶员失去行为能力时接管车辆的控制权、基于车路协同实现区域范围内的交通信息共享和安全防控等驾驶辅助功能,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人-车-路”协同驾驶辅助的理论和核心技术体系。

项目技术成果打破了辅助驾驶相关产品的国际垄断和核心技术封锁,有力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出行便携性和舒适性等民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智能汽车及智能交通行业的科技进步具有引领作用。

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和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近百篇。

关键技术在行业相关产品中得到应用,为相关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申报材料内容真实,材料完整,附件齐全,完成人员排序合理。

在道路交通安全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有重要创新,学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成果转化程度高,对推动我国智能交通与智能汽车领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实践验证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鉴于以上所述,郑重提名“基于‘人-车-路’综合状态的驾驶辅助关键核心技术及应用”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工程领域。

主要技术内容:发展智能汽车是解决交通安全危机和通行效率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提名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中国质量协会

提名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中国质量协会

附件:提名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一、项目名称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新技术及产业化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质量协会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开创了家用空调器新的技术研究方向,在行业内首次开发出了1-6HP全系列新型磁阻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摆脱了变频空调对战略储备稀土资源的依赖。

项目攻克了新型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的多项技术难题,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抗退磁及可靠性保障技术以及空调器的噪声抑制技术,已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5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8项。

项目技术已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应用该项目技术的空调产品销售4627.1万套,新增销售额1420.9亿元,新增利润192.4亿元,新增税收155.9亿元,项目近三年节省国家战略储备稀土资源1861.6吨。

该项目引领了我国空调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显著提高了我国空调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加速了我国变频空调的普及速度,为国家推进低碳、节能、环保的政策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目前中国家用空调年销量达到1.08亿台,空调的能耗巨大,中国空调年耗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12%,高效变频空调成为行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高效变频空调采用稀土压缩机,而稀土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价格昂贵,同时稀土开采也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国家出台了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政策。

如何摆脱变频空调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成为了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该项目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空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明了采用铁氧体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的变频压缩机(简称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高效控制系统,开创了变频空调技术的新方向,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了不使用稀土永磁体的1-6HP全系列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核心技术创新点如下:(一)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发明高磁阻转矩的压缩机电机结构,提出永磁转矩和磁阻转矩最大化设计方法,构建空调最大效率控制体系,解决了铁氧体永磁材料性能低导致的空调能效下降的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 地震沉积学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规模化工业应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姓名 赵文智 工作单位 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专家一 职称 提名者 专家二 姓名 职称 姓名 专家三 职称 教授, 院士 学科专业 提名意见 地震资料和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地 震地层学的出现推动了地震地质研究的发展,为油气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技 术,助推了油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阶段性发展。如何实现复杂油气藏的精细勘探开发成为当 前石油工业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该项目围绕地震“穿时”和薄层沉积相两个问题,开展地震地质长期研究,将沉积动 力学与地震岩石物理相结合,创立了以等时体沉积相为核心的地震沉积学新理论,阐述了 等时沉积单元的地质成因及其地震响应特征,引领了油气地震地质领域的学科创新发展。 开展方法和技术创新,在等时地层地震反射分析、新的切片方法、地震信息的地质转换技 术、地震成岩相预测等方面实现了方法和技术创新,以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基础,开发 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地震地质解释软件系统,核心软件实现了商业化推广应用, 实现了我国在地震沉积学领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超越。根据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实际情 况,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要,将地震沉积学应用于新的油气地质领域,实现了在深层和海 洋油气开发两个领域的成功应用。 该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内的海上及陆上十余个大油气田,应用面覆盖三大油公司, 并在南美、非洲、中亚等国外油田应用,获授权发明专利 28 项,软件著作权 25 项,多项 软件系统成功获得大规模的商业化推广。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4 项,出版专著 9 部,发表论 文 300 余篇,培养研究生 200 余名。近三年新增产值 200 亿元,新增利润 55 亿元。 该成果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实现油气地学中新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创新,通 过工业化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意推荐其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并 建议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教授, 院士 杨树锋 教授, 院士 邹才能 学科专业 工作单位 学科专业 工作单位 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 浙江大学 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
客观评价 1.国内外专家学者评价 Zeng, Hongliu:国际期刊 Interpretation 副主编,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BEG 高级研究科学家,地震沉积学的创立者。在《地震沉积学及应用实例》一书中对本项 目组所做工作的评价: “本书的作者们是国内率先进行地震沉积学系统介绍和推广应用的学者,正是他们促 成了从 2006 年起国内出现的地震沉积学研究热潮”; “最近十余年,本书作者根据中国实际地质情况,开展了河流、三角洲、砂砾岩扇体 等不同类型的陆相湖盆沉积体系地震沉积学研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陆相湖盆地震沉积学 方法技术和理论”; “本书作者们在研究中有多点创新,其中主要的两点,一是考虑不同沉积单元的沉积 动力学特征,强调在地震解释中首先要对“沉积-侵蚀”过程控制的地质体成因有充分认 识,为地震沉积学解释提供合理的地质模式指导;二是强调地震岩石物理工作,为地震和 地质交叉融合的研究提供可靠基础”; “将地震资料和地震沉积学方法应用于老油田开发后期,……,也是本书研究团队在 地震沉积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创新性实践与探索”。 2.用户单位的评价 本成果先后应用于十余个油田的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研究,得到了用户单位的好评。 以研究成果在江苏油田的应用为例,用户单位对本成果给与了这样的介绍评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林承焰教授课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从 2011 年开始重 点攻关“复杂储层地震沉积学精细表征方法”,解决了少井区陆相湖盆低渗透储层沉积微 相表征和砂体分布精细预测难题,单砂体厚度的识别可达到 3m 以内”,“指导部署徐闻 x6 井,获得油层 45.7m/15 层,其中 7 号层 3.6m 试油日产 8.9 吨,是徐闻探区首次获得稳 产工业油流,实现该探区重大突破”,“项目认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3.文章发表及引用评价 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相关论文 300 余篇,单篇文章他引次数在 50 次以上的 11 篇,其中单篇他引 100 次以上的 5 篇,论文“地震沉积学的概念、方法和 技术”被评为“《沉积学报》创刊 30 周年高下载量论文(TOP10)”,“地震沉积学及其 初步应用”等 2 篇文章入选国家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选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 尖学术论文”,另有 3 篇文章获得“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提名。 4. 教育部及省教育厅聘请专家评价 作为本申请研究成果的一部分,申请人林承焰教授指导的博士张宪国的博士论文《地 震沉积学及其应用研究》,先后经过山东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聘请的专家组严格匿名函 评和会评,在 2012 年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 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 名奖。 5.主要知识产权及获奖情况 项目研究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28 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25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4 项。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领域,涉及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及其边缘交叉学科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规模化应用。 20 世纪 70 年代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科交叉产生的地震地层学,80 年代的层序地层学, 90 年代三维地震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在石油工业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探井成功率由 13%大幅提升至 47%;进入新世纪,我国原油产量增长再次进入瓶颈期,迫切需要油气地震 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突破地震地质研究长期存在的“穿时”和“薄层”两大世界性难题, 助推油气勘探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该项目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等持续资助下,经过十余年多学科联合攻关,创立了适合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地震沉积学理 论、方法和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1.创立了以等时体沉积相为核心的地震-地质学科交叉新理论,引领了我国含油气盆 地地震沉积学发展。将沉积动力学与地震岩石物理相结合,提出了物源、古地貌和水动力 变化事件控制下的沉积-侵蚀过程是等时体和岩性穿时体的地质成因,揭示了地震频率影 响下的等时体与穿时体地震响应特征,创立了以等时地层单元沉积相为核心的地震沉积学 理论体系,成为继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又一个地震地质交叉学科新理论,为复杂 地层薄层沉积相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引领了油气地震地质领域的学科创新发展。 2.创新了地震沉积学关键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地震地质解释的“穿时”和“薄层” 两大世界性难题。独创了地震等时性分析和非线性切片新方法,解决了等时沉积界面地震 识别难题,对沉积成因的低幅度构造解释精度达到 5m 以内;研发了地质模式约束下的薄 层沉积微相地震解释新技术和基于“沉积-成岩”耦合与地震叠前参数反演的“岩心-测井 -地震”多尺度地震成岩相预测技术,编制出单期次河道及扇体的沉积微相及成岩相图; 建立了储层构型地震表征技术,刻画精度达到 Miall 三级构型(侧积层/前积层)级别。 3.率先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沉积学解释软件系统。自主研发的地震沉积学 解释软件系统,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在地震等时界面分析和非线性地震 切片新方法等方面实现核心技术创新超越国际同类技术,已在 14 个油田商业推广 500 余 套,为国家节约软件购置费 5 亿元。 4.地震沉积学规模化工业应用创新。率先将地震沉积学技术从勘探到开发,从浅层到 中深层,从碎屑岩到碳酸盐岩,从常规到非常规储层,从海相到非海相的规模化石油天然 气工业应用,适用于所有的含油气沉积盆地地震地质研究以及各种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 通过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成功应用于南海西部海域、胜利、松辽、江苏、大港、南 阳、华北等国内油气田及南美、非洲、中亚等国外油田,获授权发明专利 28 项,软件著 作权 25 项,获省部级奖励 4 项,出版专著 9 部,发表论文 300 余篇,培养研究生 200 余 名。近三年新增产值 200 亿元,新增利润 55 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