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_张珍花
中国城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

中国城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宋德勇;徐安【摘要】This paper amends IPCC's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f the electricity in 2006. Based on China's energy balance table,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urba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s 30 provinces during 1995 and 2008.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arbon emission is analyzed by the division of high, medium and low carbon emission zones, while the STIRPAT model is employed to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rban emission, featured in rapid growth since 2001 particularly, played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 There is a strong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for eight provinces of high-emission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50% of China's total urban carbon emissions in 2008. The per capita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exerte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urban carbon emissions, followed by the urbanization rate and energy intensity. The population had relatively little influence on carbon emissions.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the influence on carbon emission as a result of urban average income increase,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 reduce. The intensity-affected difference constructs the main reason of regional difference in urban carbon emission. On the one hand, China's rising urban incomes and urbanization need some space for carbon emission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owns need to follow sustainable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修正了IPCC关于电力碳排放系数的计算方法,根据中国(省市)能源平衡表估算了1995-2008年中国30个省市的城镇碳排放,划分了高、中、低三个不同排放区域,分析城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城镇碳排放及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镇碳排放是中国碳排放的主体;城镇碳排放总体快速增长趋势,2001年后表现尤为明显;中国城镇碳排放存在很强的区域差异,2008年高排放区域的八个省市城镇碳排放总量占全国城镇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对城镇碳排放影响最大,然后是城镇化率和能源强度,人口总量对碳排放影响较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能源强度降低对城镇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这种影响强度的差异是导致城镇碳排放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决定了城镇发展需要一定的碳排放空间,另一方面,城镇需要走可持续的低碳发展道路.【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1(021)011【总页数】7页(P8-14)【关键词】城镇碳排放;区域差异;影响因素;STIRPAT模型【作者】宋德勇;徐安【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F29当前中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199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29.04%,2008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5.68%,增长了16.64%,年均增长1.28%。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论文研究了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2005 年和2015 年的中国家庭能源调查数据,通过分析居民生活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气候条件、能源结构等因素,探究了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和气候条件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其中城市化程度和气候条件的贡献最大。
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减少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总量和区域差异。
关键词:居民生活碳排放;区域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气候条件;能源结构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daily lives of Chinese residents. By analyzing the major sources of emiss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urbanization rates, population densities,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energystructures, based on the 2005 and 2015 Chinese Household EnergySurvey Data,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 emission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daily lives of Chinese residents, with emissions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a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northeast reg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 emissions, with urbanization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contributing the most.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reduce the total amount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daily lives of Chinese residents.Keywords: carbon emissions from daily lives; regional differ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climatic conditions; energy structure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量逐年增长。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作者:李国志李宗植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05期摘要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
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
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
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将至少对未来2-3年的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整个国家来说比单个区域要更大。
基于上述,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以适应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关键词二氧化碳排放;区域差异;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中图分类号 X2/F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5-0022-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5.005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气候变暖除了自然因素外,更大程度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1]。
二氧化碳是一种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中之重。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人口规模、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能源结构等都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二氧化碳的排放。
目前国内外有部分学者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进行了研究。
York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口之间的关系[2];Cole 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收入之间符合库兹涅茨曲线[3],而杜婷婷等人却认为两者之间是“N”型曲线关系[4];Wu等利用LMDI方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研究了中国1980-2002年碳排放的变化[5];徐国泉等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svisia分解法,定量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6];Coondoo还从Granger因果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因果关系[7]。
中国碳排放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碳排放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刘亦文赵丽可胡宗义摘要参照IPCC( 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方法,估算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97—2011年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显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整体上基本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显著.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特征,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而且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和出口贸易对各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关键词碳排放;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省级尺度中图分类号F062.2 AEmpirical Research on Provincial Differencesand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LIU Yiwen1,2,ZHAO Like1,HU Zongyi1(1. The Postdoctoral Mobile Research Station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2,China; 2.College of Finance and Statistic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China)AbstractThis paper made a detailed estimat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s 30 provinces(cities, districts) from 1997 to 2011, by the method of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6) and the national coordination 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2007).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the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show a rising trend with marke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Gnerally speaking,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resents a feature in descending order from east to west, i.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the maximum,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and is the least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absolut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export trade i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 emission coefficients; energy consumption;provincial scale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稳定增长,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 645.2 亿元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516 282.1亿元,大约增长了140.6倍,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10%.然而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为此付出的巨大能源环境代价1.由于我国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各种能源的大量消费和各种污染物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据统计,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从2011年的34.80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12年的36.17亿吨标准煤,增长幅度达1.3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3.9%,而与此同时全球的能源消费增量仅仅为2.5%.2009年我国1亿美元的GDP大约消耗能源4 622.9吨油当量,能源消耗强度是德国的5.4倍,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巴西的3.3倍,甚至是印度的1.3倍.我国能源消耗强度问题值得引起广泛的重视.同时,高能耗的背后又带来了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其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状况更是不容乐观.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67.2亿吨,超出美国59亿吨,成为世界头号碳排放国家.以碳排放强度的角度来衡量,即单位GDP产出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的碳排放强度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数据统计,2009年我国每万美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2.19吨,是德国的8.2倍,日本的8.9倍,美国的5.2倍,巴西的5.3倍,甚至是印度的1.6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整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上对全世界作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的碳减排目标任重而道远.当前,全球都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各国都在努力实现“绿色生产”,力求减少碳排放量.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16%,而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求减少8%到10%,同时把该目标进一步分解到全国各地区,要求各地区务必坚持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理念,把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消费模式,进而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作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一个新标识,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密切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碳排放也存在显著差异.要想制定出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就必须很好地把握中国各省市的碳排放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各省市碳排放量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算.然而,截止目前,我国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省级层面都没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官方统计数据,国内外学者的测算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那么,我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有多少,哪些因素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产生影响?这些相关影响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呢?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否,也关系到低碳战略实施成效的显著与否.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参照IPCC( 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3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4的方法,运用相关方法对各省市地区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估算,比较详细估算了我国30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 199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各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比较广泛,除了化石能源燃烧外,在水泥、石灰、电石、钢铁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发生,也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所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水泥大约占56.8%,石灰大约占33.7%,而电石、钢铁生产所占不足10%.为了进一步增强估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文不仅估算了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也估算了水泥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为精确起见,本文进一步将化石能源消费细分为煤炭消费、焦炭消费、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其中石油消费则更进一步细分为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四类.所有化石能源消费数据都来自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水泥生产数据来自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由表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值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地区碳排放量基本都呈现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为了更好的体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异性,将我国30个省(市、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地理位置划分为三大区域,包括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具体来讲,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这11个省(市);中部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这8个省份;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重庆、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西藏(由于缺乏数据较多,未估算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这12个省(市、区).表3显示我国三大区域的碳排放量.表3的数据反映了我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量情况.从总体上来看,1997—2011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97年的336 565.69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1 066 359.01万吨,增长幅度达到729 793.32万吨,短短15年间排放量大约增长了2.17倍.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在1997—2002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为3.48%.这个阶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缩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从2003年起,亚洲各国陆续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我国经济发展加速,但由于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我国这一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快速增长期,2003—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达到13.70%.之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有所下降,2008—2011年增速为9.37%.虽然增长率依旧不低,但是相比于2003—2007年还是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意识到能源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探寻低碳经济路径,为实现绿色生产付出努力.特别是在2008年10月29日我国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白皮书,郑重声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相关行动,更是明晰了我国未来低碳发展路径.从表3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量情况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碳排放区域差异性是比较显著的.总体来讲,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东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少.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从图2可以看到,这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其增长规律均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97—2002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升有降,总体来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从2003—2007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整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2008—2011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增速下降阶段.图2是我国1997—2011年30个省市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的降序排列图.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位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均值的省市地区有: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河南、广东、辽宁、内蒙古、浙江、四川和湖北.排名靠前的前五个省份是山东、河北、江西、江苏和河南,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值的8.71%、8.00%、7.68%、6.21%和5.95%.我国的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均为传统工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靠后的五个省份分别是天津、甘肃、宁夏、青海和海南,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值的1.46%、1.44%、0.98%、0.40%和0.30%.图3是我国1997—2011年各省碳排放年均增长率的降序排列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宁夏、内蒙古、海南、福建和山东,其中宁夏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36%.宁夏出现较高二氧化碳排放速度的原因与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1997年宁夏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0.92亿元,2011年为2102.21亿元,增幅达到1891.29,增长了8.97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41.6%增长到了2011年的50.2%,增长了8.6个百分点.快速的经济发展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刺激了二氧化碳的高速排放.除了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排名靠前的省份外,青海、陕西、广西和新疆的年均增长率也均超过了10%,高于全国8.59%的平均增长水平.排名靠后的五个省份为辽宁、山西、黑龙江、上海和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7%、6.16%、5.41%、4.32%和1.95%,其中北京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以1.95%位居全国最低. 3我国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很多,比如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投资水平、制度环境、城市化水平、能源价格等5-8.考虑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考虑数据可得性基础上,本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出口贸易、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用Stata软件得出的估计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该面板回归模型拟合地较好,回归系数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其符号方向与现实情况较为符合.产业结构及国内生产总值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较高,说明二氧化碳对产业结构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比较敏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974 4%,这说明第二产业与碳排放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每增长1%,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会增加0.581 2%,这说明经济增长也是碳排放量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能源消费结构与出口贸易与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在1%水平上不显著.4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参照IPCC(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2007)的方法,相对客观的详细估算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97—2011年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整体上基本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显著.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特征,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而且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本文对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主要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出口贸易及其他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及碳排放效率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对本文实证部分中环境变量的合理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对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化的现状也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要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就要加快提高碳排放效率.缩小地区间碳排放效率的差距是实现我国整体碳减排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 要缩小碳排放效率的差距,我国的碳减排策略应当有所侧重,实施差异化碳减排策略,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缩小省际碳排放效率差距,要重点关注碳排放效率较低的地区的节能减排工程9.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有必要努力加强各省之间相关节能减排工作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积极借鉴一些切实有效的节能政策,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经验的推广和扩散.西部地区具有自身资源优势,政府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和技术、政策支持,全面统筹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对与欠发达的地区要及时提供减排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动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保证其节能工作的顺利有序的开展.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来说,在节能减碳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地区碳减排技术的进步,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碳减排的关键是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运用,通过激励自主研发和积极同国际技术合作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同时,我国要向低碳经济转型,必须建立碳减排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地促进经济增长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方式转型.参考文献1.胡宗义,刘亦文,黄多.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J..湖湘论坛,2012,25(4):80-85.2.刘亦文,胡宗义,戴钰.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路径研究J..经济数学,2013,30(3):51-56.3.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R.. Kanagawa, Japan: IPCC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Programmer, 2006.4.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5.戴钰,刘亦文.中国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 经济数学,2013,30(1):54-59.6.刘亦文,胡宗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 经济数学,2012,29(4):79-85.7.戴钰.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J.. 经济数学,2012,29(3):74-77.8.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7):84-88.9.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2):73-79.-全文完-。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碳排放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向大气中释放的过程,它是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了解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能源消耗是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之一。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主要依赖于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对环境污染较大,并且二氧化碳释放量较高。
此外,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对传统高污染、高耗能资源依赖是减少我国碳排放量的关键。
其次,工业发展水平也会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
工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但也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
工业过程中,许多行业如钢铁、化工、建材等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尤其是在传统工业中,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排放量较高。
因此,在推动我国工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以降低碳排放水平。
此外,在农村和城市化进程中也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
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农田灌溉、化肥使用等都会释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而城市化进程则伴随着大量建筑物、交通设施和能源消耗增加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碳排放问题。
因此,在推动农村发展和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注重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入,并加强对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
此外,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也会对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例如,高能耗的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大量汽车的使用都会导致碳排放增加。
因此,提倡低碳生活方式、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相关部门和国际合作也是影响我国碳排放问题的重要因素。
相关部门在减少碳排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制定了一系列减排目标、加强对高污染行业的管理等。
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差异分析张珍花a ,史文静a ,路正南b(江苏大学a.财经学院;b.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同,能源消费碳排放各异,理性认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是低碳政策制定的重要前提。
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 模型,基于2006-2010年的数据对我国八大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方差的自然分解揭示各偏离分量对总偏离的贡献度。
研究表明,我国八大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总偏离呈随时间扩大趋势,八大区域依据三个偏离分量可划分为四类,区域碳生产力纯竞争力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度具有绝对优势。
据此,文章提出了全面提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差异;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 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13)01-0060-05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y in ChinaZHANG Zhen-hua a ,SHI Wen-jing a ,LU Zheng-nan b(a .Department of Finance &Economics ;b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China)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s are different in China.Rationally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dif ⁃ference of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Low-carbon policy making.Based on the Esteban model of shift-share analysis ,the paper discusses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mong various re ⁃gion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6to 2010,and reveals the deviation from the component ’s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devi ⁃ation by natural variance decomposition.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iation of the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pability in eight major regions from the national average was expanding .Eight major regions can be grouped in 4clusters according to three deviational components.The pure competition of carbon productivity difference factor predominates in the aggregate differ ⁃ence accounting.According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ow carbon ability.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 ;regional difference ;shift-share analysis ;Esteban model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1]。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综述

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研究综述作者:万子捷肖雁飞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5期摘要: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减排新形势下,中国碳排放的增加受到全球的重点关注,如何降低中国的碳排放成为一个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以综述的方式总结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碳排放的多种因素,通过对经济学研究文献的梳理可知,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的研究主要从三大区域、八大区域和碳聚集三个划分标准展开。
影响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为三大主要影响因素,技术、贸易、人口和城市化也对碳排放有相应的影响。
关键词:碳排放;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综述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18-02引言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减排新形势下,中国碳排放的增加受到全球的重点关注,如何降低中国的碳排放成为一个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09)统计数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CO2排放量最大的国家。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把降低碳排放强度这一目标放在首要考虑的范围之中。
一、关于碳排放空间差异研究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因素、经济发展程度等都不尽相同,所以中国碳排放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非均衡性。
中国专家学者从不同区域划分的角度来研究CO2空间分布差异。
(一)地理区域划分标准1.三大区域划分标准。
把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谭丹(2008)运用碳排放量分解模型的算法,测算出中国三大区域的排放总量及变化趋势,简单描述了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同样的结论岳超(2010)用各省的CO2排放总量、人均CO2排放量和碳强度等数据,通过泰尔系数来分析省区碳排放差异。
结论认为中国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由东部沿海想西部内陆逐渐递减,而碳排放强度则是中、西部高于东部。
杨骞(2012)也采用泰尔系数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结构分解,则持不同的观点。
我国C0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区域碳强度对比分析

目前 , 全球 气 候变 暖 已严 重 威 胁 到人 类 的 生 存 和健康 。而大气 层 中二氧 化碳 等温 室气体 的大 量 积聚是 全球 变 暖的 主要原 因 ( C ,0 0 。 了 I C2 0 ) 除 P 自然 因素 以外 , 大 程度 是 人类 燃 烧化 石 燃 料 导 更 致 的温 室气 体排放 。自 1 9 9 2年 《 联合 国气 候变 化 框架公约》 制定 以来 , 面 控 制 和 减 少 二 氧 化 碳 全 等 温 室 气 体 的排 放 已成 为各 国 环境 经 济政 策 的 重 要导 向 。 0 9年的 哥本 哈根气 候谈 判会议 要 求 20 发 展 中 国家承 担 减排 义 务 , 中国作 为 目前 世 界 最
大的 C O 排放 国家 , 临着 来 自国际社 会 的巨 大 面
对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影 响 因素 的分 解 研 究 始 于 2 0世 纪 7 0年代 ,hl h和 H le (9 1 提 出 了 E rc i od n 17 )
IA P T模 型 来分 析 人类 活 动对 环 境 的影 响 ,即 I = P・ T方 程 , 方程 将环 境影 响 () 示 为人 口规 A・ 该 I表
压 力 。为 了应 对气候 变 化 , 国提 出争取 到 2 2 我 00 年 。 位 国 内生 产总 值 C : 放 ( 排 放 强度 ) 单 O排 碳 比 20 0 5年 降低 4 %- 4 % , 0 - 5 并将 其作 为 约束 性 指 标 纳 入 国 民经济 和 社会 发 展 中长期 规 划 。因此 , 分 析 影 响 C : 放 的相 关 因 素 , 终 找 出节 能 减 排 O排 最 的 内在 动 力 , 减 少 温 室 气 体 的排 放 , 现 可 持 对 实 续 发展 尤为 重要 。
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数据来源与精度
由于部分数据来源不够权威或更新不及时,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精度
受到一定影响。未来应加强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提高数据的质量和
可靠性。
02
模型与方法
尽管本研究采用了先进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但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
性。例如,部分模型和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情况,需要进一步改进
和完善。
03
政策建议可行性
针对研究结论所提出的政策建议,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未来应加强政策实施和监督工作,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在节能减排、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制约了碳排放量的减少。
技术转化率低
尽管我国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技术转化率低,许多先进的减排技术未能得到有效应用。
政策环境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在减排政策方面,我国政府的支持力度尚有待加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惩罚 措施。
环保意识不强
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较高,特别是重工业,导 致碳排放量较大。
高耗能产业占比大
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产业(如钢铁、水泥等)的占比过大,直 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加。
服务业发展不足
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服务业的碳排放量较低,但我国服务业 的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减排中的作用。
技术水平
研究指出,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 占比较高,而第三产业和高新技 术产业的碳排放量相对较低。因 此,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工业部 门的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是减少 我国碳排放的关键。
04
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证实,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 展水平、技术进步和政策措施是影 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为实现 碳减排目标,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

北部地区:排放量较低,主要来自农业和 畜牧业
中部地区:排放量较高,主要来自工业和 能源消耗
东北地区:排放量较低,主要来自农业和 畜牧业
排放变化的区域趋势
东部地区:排放量较高, 增长速度较快
西部地区:排放量较低, 增长速度较慢
南部地区:排放量较高, 增长速度较快
石油消费:南方地区石油消费量较高,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
电力消费:东部地区电力消费量较高,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 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不同地区的工业结构 差异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同
技术进步的区域不平衡性影响
技术进步在不同 地区的发展速度 不同,导致二氧 化碳排放的区域 差异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环保意 识
THANKS
汇报人:
排放强度的区域比较
东部地区:排放强度较高,主要受工业和交通影响 西部地区:排放强度较低,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南部地区:排放强度较高,主要受工业和能源消耗影响 北部地区:排放强度较低,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排放结构的地区特点
东部地区:排放量较高,主要来自工业和 能源消耗
西部地区:排放量较低,主要来自农业和 畜牧业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影响
政策协调: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资金支持:国际资金支持, 促进减排项目的实施
技术交流:促进技术进步和 减排技术的推广
经验分享:借鉴国际经验, 提高减排效果
Part Five
政策建议与措施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广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太阳能、 风能等可再生能 源,减少对化石 能源的依赖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和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通过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然而,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低碳经济的定义和指标低碳经济是指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通过减少碳排放和降低能源消耗,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度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时,常用的指标包括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和资源利用率等。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GDP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耗强度是指单位GDP消耗的能源量,资源利用率则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
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数据来源和方法为了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本文使用了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
首先,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分别计算出各个区域的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和资源利用率。
然后,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
区域差异的实证结果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
在碳排放强度方面,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则排放强度最高。
能源消耗强度方面,东部地区相对较低,中部和西部地区较高。
资源利用率方面,东部地区表现较好,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
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水平不够均衡。
这导致了东部地区在低碳经济建设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2. 资源状况的差异我国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
东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能、太阳能和风能等。
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基于空间统计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入廊有偿使用费测算模型。
为疏导电力电缆入廊所产生的相关费用,在有偿使用费测算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电力电缆入廊有偿使用费的补偿模型,并对原有线路迁改、新建线路等电气部分新增费用提出资金疏导策略。
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电力公司对电力管线入廊的积极性,推动电力管线入廊工作顺利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2]张丽,鲁斌,夏凉.高压电缆线路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协调规划[J].华东电力,2011(8):1304-1307.[3]刘禹,李鑫.基于PPP 的城市综合管廊投资与收益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7(2):10-14.[4]杜娅妮.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 模式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6(10):58-61.[5]崔启明,张宏,韦翔.城市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式探讨[J].建筑经济,2016(9):11-15.[6]谭忠盛,陈雪莹,王秀英,等.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关键技术[J].隧道建设,2016(10):1177-1189.[7]王曦,祝付玲.基于博弈分析的城市综合管廊收费对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1):197-203.[8]方圆震.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地方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制度[EB/OL]./xinwen/2015-12/09/content_5021816.htm.2015-12-09.[9]陈寿标.共同沟投资模式与费用分摊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10]王建.城市地下市政综合管廊建设费分摊探讨[J].上海建设科技,2008(4):66-67.[11]田强,薛国州,田建波,郑立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经济效益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z2):373-377.[12]王曦,祝付玲.基于博弈分析的城市综合管廊收费对策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1):197-203.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基于空间统计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辛玲,付志刚,刘莹(湖南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长沙410205)[摘要]进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成因研究,可以为制定合理科学、针对性强的节能减碳政策提供信息支持。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排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之一,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也备受关注。
因此,对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碳排放问题。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尽管我国在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其次,能源结构也是影响我国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主要能源消耗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其中煤炭的使用量较大。
煤炭的燃烧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还会释放其他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是降低我国碳排放的关键。
第三,工业结构也对我国碳排放起着重要影响。
目前,我国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如钢铁、石化等,其碳排放量较大。
因此,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治理力度,推动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是减少我国碳排放的必要举措。
第四,人口数量和生活方式也是影响我国碳排放的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量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人口数量的控制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减少我国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是影响我国碳排放的关键因素。
政府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政策导向和措施将直接影响碳排放的水平。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大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改善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是减少我国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我国碳排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工业结构、人口数量和生活方式、政府政策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我国碳排放的水平。
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采取综合措施,以实现我国碳排放的减少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城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

实物量转化为标准量的系数 ; ②将各种能源消费标准量转
化 为碳排 放量 , 后加 总 , 然 各种碳 排放 系数 ( 了电力 和热 除
力) 来源于 IC < P C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 < 。本文采
用 19 20 96— 09年能源 统计 年鉴 。 城镇 碳排 放 的计 算公 式 如下 :
衡 表 中 , 省市 终端 电力 消费量 等于本 省市 电力 生产 量 加 本 上 从外 省市 的输 入量 再减 去 本 省 市输 出量 和加 工 转换 过 程 中的损失 量 , 据此 , 省市 电力 消 费产 生 的碳 排 放 也就 各 等于本 省市 火 电生产 的碳 排 放 加 上外 省 市 输入 电力 的碳 排 放减 去本 省市输 出 电力 的碳 排 放 。本 省 市 电力 生产 的 碳 排放 用能 源平衡 表 中火力发 电投 入产 出计算 ; 本省 市输 出 电力 的碳 排放 为本 省 市输 出 电力乘 以本 省市 电力 生产 碳 排放 系数 , 省市 电力碳 排放 系数等 于本 省市 火力 发 电 本 产 生 的碳 排放 除 以本省 市 电力 生产 总量得 到 ; 算省 市外 计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 的部分 , 具体包括终端能源消费 中工
业 、 筑业 、 通运输 业 、 业 、 建 交 仓储 邮电通 讯业 、 发 和零 售 批
业、 餐饮业以及城镇生活的能源消费, 利用估算 的城镇能
源 消费量 可 以计算 出各 省市城 镇碳 排放 。此 外 , 文不 计 本 加 工转换 、 运输 和分配 过程 中损失 能 源 的碳 排放 。
IC P C没 有具 体 给 出 电力 和 热 力 的 碳 排放 系 数 , 出 给
了它们的计算方法: 通过计算火力发电和热力各 自消耗的
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及影响因素

•研究背景与意义•碳不平等测度研究综述•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分析•中国地区碳不平等影响因素研究•政策建议与展望目•参考文献录01研究背景1. 全球气候变化012. 中国碳排放023. 碳不平等测度03研究意义1. 理论意义通过对碳不平等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政府制定有效的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实现碳排放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2. 实践意义3. 政策建议01定义内涵碳不平等的定义和内涵方法指标碳不平等测度的方法与指标总之,碳不平等测度是评估碳排放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制定有效的碳排放治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提高测度精度和广度,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政策依据。
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碳不平等测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国家、地区等不同层面。
其中,关于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碳不平等测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趋势: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不平等测度将更加受到重视。
同时,随着数据获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方法的不断出现,碳不平等测度的精度和广度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此外,随着政策制定者对碳不平等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关于碳不平等治理政策的研究也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01数据来源主要采用政府公开数据、权威研究机构报告及实地调研数据。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标准化处理,以确保数据质量和可比性。
数据来源与处理碳不平等测度模型构建030201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结果分析01影响因素分类与筛选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其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差异,是影响碳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因素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如能源政策、环保政策因素不同产业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贡献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
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差异。
能源消费结构0201030405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0102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能源消费结构政策因素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03040501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强化环境法规执行力度推动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政策建议研究展望与不足之处研究展望深入研究碳不平等现象的形成机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势十分严峻。
是什么因素影响中国的碳排放量,值得探讨。
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减缓碳排放日趋严重的趋势。
关键词:碳排放,GDP,能源1.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现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二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温室气体排放世界第一大国。
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第二,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率大;第三,二氧化碳的能源排放系数大;第四,相对OECD国家,GDP能耗强度较高。
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消费,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温室气体排放的上述特点: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2007年我国的GDP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达到301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
经济发展需耗费大量能源,产生温室气体,因而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非常巨大;第二,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70%左右,煤炭是主要的能源。
据预测,我国需要消耗31亿吨标准煤左右的能源,包括约23亿吨煤炭,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三,我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工业是最大的能源消费产业,其中,钢铁、化学、水泥、电力、造纸和玻璃等支柱行业都属于能源密集型产业,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基地。
1992年,中国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于维护全球气候正常有一定的义务;2002年8月中国又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从此合法具备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的资格。
虽然在第一承诺期我国没有减排目标,但是我国已经面临着很强的国际减排压力,在第二承诺期(2012年以后)可能被分派一定的减排任务。
而减排任务的承担必然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珍花,方 勇,侯 青
*
( 江苏大学,江苏镇江 212013 )
摘
要: 根据全国各省 2000 ~ 2009 年的年均碳排放量将全国划分为重度 、中度以及轻度排放区域,在此
基础上对三大区域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强度三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重度与中度排 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差异在扩大,而中度与轻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差异在缩小,然后对三大区域碳排放 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是影响三大区域碳排放强 度的共同因素,最后对全国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作一探讨,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与经 济发展水平呈现倒 U 型关系,与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正相关关系,与产业结构呈现 N 型关系 。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广义最小二乘模型 ( FLOS) ; 影响因素 一 、引言 当今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与能源的消费 有着紧密联系,然而大量消耗含碳能源会直接导致全 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无疑给人类的生存 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的趋势成为各国政府一致努力的目标 。 在这种背景 下,国内许多学者都对如何降低碳排放等相关话题展 开了一系列研究 。纵观此类文献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重度排放区域 碳排放总量 65281. 13 69994. 27 76263. 15 88753. 37 104749. 7 128216. 03 145860. 61 154190. 23 160422. 24 166099. 22 人均碳排放量 1. 29 1. 38 1. 51 1. 76 2. 07 2. 46 2. 80 2. 96 3. 08 3. 19
测算方法采用目前的主流算法,即二氧化碳排放量 = 含碳能源消煤 、油、气 3 种化石燃料能,碳排放系数的计算口 各不相同,表 1 为美国能源部 ( AED ) 、 日本能源研
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的差异, 径很多,煤炭 、石油 、天然气三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7 度排放区 域,年 均 碳 排 放 量 超 过 10 × 10 t 标 准 煤, 7 第二类为中度排放区域,年均碳排放量介于 5 × 10 7 与 10 × 10 t 标准煤之间,第三类为轻度 排 放 区 域, 7 年均碳排放量低于 5 × 10 t 标准煤 。 本文碳排放量的
,可以发现,研
究重 点 主 要 集 中 在 能 源 消 费 、 低 碳 经 济 、 碳 排 放 很少涉及碳排放强度,另外,也有一些文献涉及碳排 放的区域差异
如表 3 所示,三大区域的碳排放量总量呈现逐年 上升的趋势,且重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量总量大于中 度排放区域和轻度排放区域之和,重度排放区域的碳 排放总量在 2004 年就已经超过 10 亿吨标准煤,这相
其中,CEI 为碳排放强度,CEM 为碳排放总量, GDP 为国内生产总值, CEI i 为第 i 区域的碳排放强度,
7 域,分别是山东 、 山西、 河北 、 辽宁、 江苏 、 河南 、 均碳排放量大于 5 × 10 t 标准煤,被划分为轻度排放
煤,其中山东省的年均碳排放量水平位居全国第一, 庆、北京 、广西 、宁夏 、青海和海南,其中,海南和 达到 1. 974 亿 t 标准煤,山西省的年均碳排放量水平 紧追其后,达到 1. 832 亿 t 标准煤 。有 11 个省区处在 表2 划分标准 重度排放区域 ( 年均排碳量大于 10 × 10 7 t )
中度排放区域,分别是浙江 、 湖北、 黑龙江 、 安徽 、 文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划分结果见表 2 。 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划分 省 区 数量 8
山东 、山西、河北 、辽宁 、江苏 、河南 、内蒙古和广东
②
相关数据来源于 http: ∥xmecc. xmsme. gov. cn /2010 - 11 /20101116111816. htm。
EI 0. 756 0. 586 0. 540
CAE 0. 680 0. 540 0. 410
CCCF 0. 748 0. 583 0. 444
ADB 0. 726 0. 584 0. 409
BACP 0. 656 0. 591 0. 453
平均值 0. 711 0. 560 0. 441
根据公式 ( 1 ) 可以计算出 2000 ~ 2009 年全国各省区年均碳排放总量,按照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结果 图1 2000 ~ 2009 年全国各省区年均碳排放量
91
中度排放区域 ( 年均排碳量在 5 × 10 - 10 × 10 t 之间) 轻度排放区域 ( 年均排碳量小于 5 × 10 t ) 三 、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7 7 7
浙江 、湖北、黑龙江 、安徽 、四川 、上海 、吉林 、 湖南 、 贵州 、陕西和云南 新疆 、 福 建 、 甘 肃 、 天 津 、 江 西 、 重 庆 、 北 京 、 广 西 、 宁夏 、青海和海南
90
究所 ( EI) 、中国工程院 ( CAE ) 、 全球气候变化基 金会 ( CCCF ) 、 亚洲开发银行 ( ADB ) 以及北京 加 拿大项目 ( BACP ) 等全球六大机构对煤炭 、 石油 、 天然气三种燃料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②。 本文采用部门 加权平均的方法得到三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 0. 711 、0. 560 和 0. 441 。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 表1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有 8 个省区处在重度排放区
7 内蒙古和广东,其年均碳排放量超过 10 × 10 t 标准
四川 、湖南 、贵州 、上海 、吉林 、陕西 、云南,其年 区域,分 别 是 新 疆 、 福 建 、 甘 肃 、 天 津 、 江 西 、 重 青海两个省的年均碳排放量均不到 1000 万 t 标准煤, 分别是 537. 27 万 t 和 787. 43 万 t 吨标准煤 。 综上,本
轻度排放区域 碳排放总量 20305. 58 20854. 05 22992. 52 25639. 69 25934. 65 28869. 29 33095. 57 35572. 27 40415. 62 45610. 03 人均碳排放量 0. 83 0. 85 0. 94 1. 05 1. 06 1. 18 1. 46 1. 65 1. 72 1. 87 ( 2)
中度排放区域 碳排放总量 45917. 88 47047. 81 49669. 65 58307. 75 66187. 89 74291. 83 81715. 73 89847. 43 93679. 66 100937. 19 人均碳排放量 0. 88 0. 90 0. 95 1. 12 1. 27 1. 43 1. 57 1. 72 1. 80 1. 94 CEI i = CEM i GDP i
[1 - 6 ]
后探讨了全国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变 关系,得出研究结论,最后给出几点政策启示 。 二 、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划分 正如上文提到,传统的区域划分是将我国分为东 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但笔者认为这种区域划分 方法用作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的研究有一定的盲目性, 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本文对区域的划分有别于 我国传统的区域划分,本文首先分析 2000 ~ 2009 年 十年间我国各省 ( 西藏地区的能源数据缺失,本文 放规模来进行区域划分,划分的标准为: 第一类为重
当于中度排放区域当前的水平 。 从表 3 还可以看出, CEM i 为第 i 区域碳排放量,GDP i 为第 i 区域生产总 。根据公式 ( 2 ) ,可以计算出 2000 - 2009 年全国 三大区域的人均碳排放总量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值, 且重度排放区域的人均碳排放量在 1t 标 准 煤 以 上, 和三大区域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情况,如图 2 所示 。 图 2 显示了 2000 ~ 2009 年全国和三大区域碳排 2004 年之前,与目前中度排放区域和轻度排放区域 的人均碳 排 放 量 差 不 多,但 2008 年 已 突 破 3t 标 准 煤,差距进一步拉大 。尽管中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总 量远大于轻度排放区域,但两者的人均碳排放量相差 不大,中度排放区域略高一点 。 ( 二) 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 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只能反映碳排放水平 差异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反映区域碳排放水平之间差 异的最优选择,而碳排放强度同时把经济发展水平与 碳排放量结合在一起,基于此,本文选择碳排放强度 作为衡量碳排放水平的另一指标 。碳排放强度是指生 产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可以作 为衡量低碳经济以及绿色 GDP 的重要指标 。 碳排放 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放强度的变化状况,可以看出,重度排放区域的碳排 放强度最大,中度排放区域次之,轻度排放区域最 小。2004 年之前,重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先下 降后上升,趋势线呈现 “U” 型特征,之后又呈现下 降趋势,于 2007 年达到最低点,之后又短暂的上升, 整个趋势线呈现倒 “N” 型特征 。中度排放区域的碳 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轻度排放区域的碳排 放强度除了在 2006 ~ 2007 年出现了短暂的上升,整 个趋势线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中度排放区域和轻度 排放区域碳排放强度的下降速度基本一致 。从全国的 碳排放强度来看,2000 ~ 2006 年全国碳排放强度略 高于中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强度,2007 ~ 2009 年全 国碳排放强度略低于中度排放区域碳排放强度,从总
作者简介: 张珍花 ( 1969 - ) ,女,江苏丹阳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与统计 方法应用; 方勇 ( 1984 - ) ,男,安徽全椒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 侯青 ( 1963 - ) ,男,吉林大安人,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副 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证券投资 。 * 基金项目: 本文为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能源消费及其区域差异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基于低碳经济理念 ( 项目批准号: 10YJA79025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非期望产出率熵变的产业系统减排机理及碳减排差别责任研究 ( 项目批准号: 71173094 ) 、 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启动资金项目 ( 项目编号: 11JDG001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 、《中国统计年鉴》 以及各省区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经计算整理得到,下同。 ① 数据来源于 2001 ~ 2010 年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