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导演阐述(编导艺考学习材料)

合集下载

黄土地影片赏析

黄土地影片赏析

厚重的责任与使命——《黄土地》电影评论以黄、灰和黑为基色,以广袤无影的黄土高原为场景,处处充斥着沉重和不明朗,《黄土地》作为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除了背负着厚重的责任感之外还或多或少地意味着他的心境,他用电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并不稀奇却震撼人心的故事。

《黄土地》不仅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也是陈凯歌导演对中华民族的反省和思考。

这部电影正如片中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一样,流淌着苍凉雄浑的艺术血液,承载着厚重的深远的文化使命。

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导演用自己独特的电影手法演绎了一场更为独特的故事,而陈凯歌在电影方面的造诣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折服。

一、对白的应用电影最大特点就是动作多于对白,在《黄土地》中我们到处可见画面在不停敌运动,不断地切换或者人物相对静止不动,开始沉默。

但这并非说电影不注重对白的运用,在《黄土地》中,人物对白格外洗练,甚至可以说是惜字如金。

在开始的那场婚宴上,对从延安来的顾青,人们既拘谨又尊敬,大家对"公家人"仅有的表示客气的言语只有两个字"吃吧",但正是这仅有的两个字,把当地人所有的生活和精神状况都表达出来了:淳朴、单调、僵化。

而对生存状况的恶劣,翠巧爹只说了一句:"这就是命",此外再无抱怨;谈及翠巧的婚事,翠巧爹说:"庄稼人有庄稼人的活法",最简洁的话语准确地表达出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理解。

二、画面的运用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用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们贫穷愚昧的原因。

摄影张艺谋擅长用浓墨重彩的画面给人以视觉震撼,这种手法堪堪符合《黄土地》的表达要求。

黄色的土地占去画面大半的空间,地平线推得极高,把蓝色的天空逼得很窄,天地交际间出现的人物局促地活动在逼仄的空间里。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同时,《黄土地》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

影片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年获第七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第三十八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二十九届英国伦敦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和柯达最佳摄影奖。

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特技效果,没有什么大批资金投入。

《黄土地》如何能屡次赢得各大国际奖项并受到观众的欢迎?原因其实很简单,当你看完《黄土地》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部电影是十分具有艺术性的,绝对比那些用钱堆出的一堆貌似电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

《黄土地》讲述的是发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段故事:下乡采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这里。

此时,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婚礼。

他见到的新娘,竟是个十二、三岁的女娃。

然而,贫困、愚昧的庄稼人都沉浸在难得的欢乐之中。

突然,眼前一件红衣一闪,顾青在一片黑棉袄的缝隙中,发现了一双注满了哀伤与愤懑泪水的眼睛。

后来顾青才知道,她是当地出色的民歌手翠巧。

翠巧妈早年亡故,姐姐也已嫁人。

现在,她和饱经风霜的爹爹及年幼的弟弟憨憨住在单家独户的窑洞里。

当晚,顾青被引到翠巧家落脚。

顾青从白天所见的童婚,谈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

虽然这些话在老汉身上没有什么积极的反响,却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澜。

由于顾青在土地上熟练地耕作,翠巧一家才开始把他当作自己人。

然而,善良、忠厚又贫穷、愚昧的翠巧爹,却要因袭世世代代“庄稼人的规矩”,让女儿在四月里出嫁完婚。

但翠巧心里却对这种指腹为婚很就是不满。

顾青必须跑了,翠巧想要使顾青拎她一起跑,可是顾青还得回来呈报上级就可以拎翠巧返回。

按照千百年来的规矩,翠巧终于必须娶妻了。

订婚之日,憨憨激化了姐姐所用的水桶走进黄河边,不料碰到了私奔出的翠巧。

翠巧给爹遗留下了一丝长发并给爹放了最后一担水,把为顾大哥搞的鞋垫交予弟弟,便连夜东渡黄河而回去。

黄土地文档001

黄土地文档001

从电影《黄土地》看民俗学现代电影通过从民俗形式和内容中汲取灵感构件时空艺术,从民俗事项中选取原型意象的超现实魔幻幻影片越来越多,他们对民俗事项的再现和创造,使电影艺术进入民俗学的研究视野。

而电影《黄土地》就是其中的代表。

《黄土地》通过讲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女孩翠巧,小时候就定下了娃娃亲,后来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行,为采集民歌与翠巧相遇,翠巧从他口中了解到延安的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心生向往,她老父让他在四月完婚,顾青行将离去,翠巧想去延安,顾青有心无力,翠巧带着弟弟送了一程又一程,在四月翠巧完婚之日,她逃出了夫家,渡河去追寻新生活。

河面风高浪急,须臾就不见了小船的踪影,两个月后,顾青再次下乡,憨憨冲出求雨的人群,向他奔来。

这是一部套套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结构变迁的影片。

而影片中有关民俗移植的场景片段众多,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口头民俗、风俗民俗、物质民俗。

而在电影《黄土地》中导演将古老的民俗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中娶亲的红轿子,迎亲的唢呐曲新娘下轿的程序,婚宴菜上的菜品,和影片中最后出现的陕北腰鼓,万民求雨的古老祭祀制度等,这些不仅是我国陕北地区的风俗民俗,同时影片中以红色为背景,以乐景衬哀景,收到了很好的反讽效果。

影片中翠巧和他弟弟唱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则是口头民俗的代表,而顾青在翠巧家住的窑洞,拉的磨盘以及村民穿的陕北特有的服饰都是陕北物质民俗的代表。

民俗文艺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兼具民俗和艺术的双重特征,民俗文艺一直都对其他行业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在本影片中,陕北民歌所占的分量极重,影片中把陕北民歌所特有的粗犷、豪爽等特质都一股脑的表现了出来,种类繁多、曲风多样,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但是民歌中也唱出了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主人是怎样的愚昧懦弱,怎样的落后。

《黄土地》中的安塞腰鼓一扬,敲出了陕北人民的豪放不羁,乐观豁达,通过震耳欲聋的鼓声和舒展张扬的肢体动作痛快淋漓的表现了出来。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豪情也无法掩盖厚重黄土下的贫穷与荒凉。

陈凯歌 李安导演

陈凯歌 李安导演

陈凯歌&李安& 李安《黄土地》顾青崔巧根据珂兰的小说《深谷回声》改编。

影片讲述了陕北农村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亲,她无法摆脱厄运,只得借助"信天游"的歌声,抒发内心的痛苦。

如果说《一个和八个》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们的开山之作,那么《黄土地》则是标志着第五代导演真正崛起的电影作品。

陈凯歌的《黄土地》在电影风格和语言强烈了形成一种新的影像,并深深影响了整个第五代导演早期的叙事倾向和风格基调。

大色块和色觉强烈的摄影、西北黄土地的民俗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性叙事,让中国电影呈现了另一番不同的风貌,也标志着第五代视野不同与以往中国导演的历史视角。

《黄土地》不仅标志第五代导演群体的诞生,而且以对中国文化的反思性叙事,以突破性乃至革命性的电影语言,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

《霸王别姬》1993 陈蝶衣(小豆子)段小楼(小石头)该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影片围绕两位京剧伶人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

作为华语影坛艺术成就最高的影片之一,《霸王别姬》集文艺性和观赏性与一身,在保留导演创作理念的同时,也很好的兼顾了观众的审美情趣,是一部近乎完美的经典电影。

1924年冬天,9岁的小豆子被作妓女的母亲切掉右手上那根畸形的指头后进入关家戏班学戏。

戏班里只有师兄小石头同情关照小豆子。

十年过去了,在关师父严厉和残酷的训导下,师兄二人演技很快提高,小豆子取艺名程蝶衣(张国荣饰),演旦角;小石头取艺名段小楼(张丰毅饰),演生角。

俩人合演的《霸王别姬》誉满京城,师兄二人也红极一时。

二人约定合演一辈子《霸王别姬》。

段小楼娶妓女菊仙(巩俐饰)为妻,依恋着师兄的蝶衣,心情沉重地来到师兄住处,把他用屈辱换来的、师兄向往已久的名贵宝剑赠给小楼,并决定不再与小楼合演《霸王别姬》。

在关师傅的召唤下,师兄二人再次合作。

抗战结束后,两人被迫给一群无纪律无素质的国军士兵唱戏,段小楼与士兵冲突,混乱中菊仙流产,而后有士兵以汉奸罪抓走蝶衣。

解读《黄土地》

解读《黄土地》
在今天 , 站在全球化背景之 下对其探 索进行 思考 , 以发现 可

事的悖离 : 革命叙事将 酸曲改编成 革命歌 曲 , 自觉地保 留 不
了酸曲的内涵 , 民间叙事 内容带 进 了革命 队伍 ; 民问叙 将 而
事所强调的民俗民风 , 在革命 性变革 之下也无法 改变 , 是两
些 以往被历史所遮蔽 的东西存在 , 也可以说对之进行一种
在影片中, 顾青所教的革命歌 曲铿锵有 力 , 鼓舞斗志 , 与
明了尽管革命文艺工作者这-4 知识分子努力靠 近老百姓 , , 却依然和他们存在隔膜 , 他们之 间的相互理解还存在巨大的
鸿沟。
二、 动的生命 : 跃 翠巧的悲剧故事
《 黄土地》 8 在 O年代 的出现 , 隐含 了对革命年代的回忆 ,
界性眼光。
关键词 : 黄土地》; 『 《 《 革命 ; 妇女命运 ; 文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 : 0 . / 67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0 1 7 3 ( 00 1 一O 1 o 10 — 8 6 2 1 ) 1 16一 2
第五代导演的成就有 目共睹 , 他们 丰富 的人 生阅历 , 恰 逢其时的文化思索 , 以及一定 的艺术语 言引领 了一个时代 。
革命文艺工作者顾青 的出现预 示着革命 已经走 到了新 的阶段 。国民革命和共 产革命再 次融合 了 。革命 的 目的在
于启 发民众 、 教育 民众 , 也在于指导 民众 、 拯救 民众 。延安革 命者适时地向国统 区的渗透 , 使得革命的宏大理想可以扩展
到处在水生火热 的、 亟待救助 的大众那 里 , 而国统 区的政 权

之相对的是陕北 当地的信 天游 曲调 , 带有高 亢、 婉转 、 悠远 的 特点 。革命文艺工作 者收集信 天游 曲调 是为 了将之改编 成 为革命歌 曲, 利于战士传 唱。当地老百姓 却将之看做 是“ 酸 曲” 。表面上看来 , 革命的文艺结合 了民间文化的 内容 , 是 但 实际上却存在极大的差别 , 中反 映的是革命叙事和 民问叙 其

《黄土地》导演阐述

《黄土地》导演阐述

《黄土地》导演阐述陈凯歌一、今年元月,我和摄影师、美术师一起为酝酿剧本修改事,到陕北体验生活,我们在佳县看到了黄河。

如果把黄河上游的涓涓细流和黄河下流的奔腾咆哮,比作它的幼年和晚年,那么,陕北的流段正是它的壮年。

在那里,它是博大开阔、深沉而又舒展的。

它在亚洲的内路上平铺而去:它的自由的身姿和安详的底蕴,使我们想到我们的民族的形象——充满了力量,却又是那样才沉沉的静静的流去。

可是,在它的身边就是无限苍莽的群山和久旱无雨的土地。

黄河空自流去。

却不能解救为它的到来而闪开身去的广漠的荒野。

这又使我们想到数千年历史的荒凉。

一天清晨,我们看到一位老汉,在黄河边打起了两桶水,佝偻着身躯走去——毕竟有人掬起黄河之水,黄河之水毕竟要流进干旱的土地。

我们就是在那个清晨,明白了应该写什么,怎样写。

在我们的影片所要展示的那个年代,引导着整个民族去掬起黄河之水的就是共产党。

翠巧,是觉悟到了应该掬起黄河水的人们中的一个。

即使那只不过是一桶水。

人们的向往和现实生活之间总是横亘着艰难的道路,但是,现实中的每一个行动又总是放射着理想热烈的光辉。

热爱黄河而去歌颂黄河,对于每一个尚未丧失激情的人来说,都不难。

如果我们清醒地看到,能够孕育一切的,也能够毁灭一切,那么,对于生活于旧中国民族整体中的翠巧而言,她的命运就一定带有某种悲剧的色彩。

她所选择的道路是很难的。

难就难在,她所面对的不是狭义的社会恶势力,而是养育了她的人民中的平静的,甚至是温暖的愚昧。

较之对抗恶势力,这种挑战需要很大的勇气。

因此,我们的影片就内涵而言,是希望篇。

因此从形象的历史审美价值着眼,我们的更高的期望是,翠巧就是翠巧,翠巧非翠巧。

她是具体的又是升华的。

如果要我说有关影片的主题方面的话,就是这么多了。

二、作为学步者要说明影片的风格,恐怕是件难事。

但是我们称之风格的东西毕竟是容纳主题的基础,那么,试着说明还是必要的。

黄河是大河不是小溪。

在它的水流之上,容不得落叶或枯枝的滞留,它的水势是强大的。

电影解读《黄土地》

电影解读《黄土地》

【南明网师•电影课程2020下】《黄土地》电影解读——《黄土地》第二次预习作业提交人:王兰君剧情简介: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亲作主定下娃娃亲。

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为采集民歌来到翠巧家,一段时间后,与翠巧家彼此仿佛自家人般。

顾青讲述起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翠巧听后,心生向往。

父亲虽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顾青行将离去,翠巧要随去延安,顾青有心无力。

翠巧弟弟憨憨跟着顾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

翻过一座山梁,顾青看见翠巧站在峰顶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别,顾青深受感动。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决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

(问题一)黄土地的文化景观:开场时迎亲队伍中欢庆的喇叭声,红色的彩带,8人抬的轿子。

流水席上摆放的木鱼,从小定娃娃亲,换亲的习俗,这些是当地的婚姻习俗;墙上贴的无字对联,翠巧爹求雨时向大地撒米粒的情景;众人抬龙神祈雨时场景,数百人齐奏安塞腰鼓时那热烈奔放的场面等等都是陕北的民俗;翠巧的《女儿歌》、翠巧爹的《十五上守寡到如今》和憨憨的《尿床歌》这些也是陕北文化的一部分;影片开始处管子独奏《揽工调》的音乐片段、影片中部晚霞映照下翠巧挑水回家时管弦乐队演奏的背景音乐,这些都充分展现出黄土高原上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性,使影片中的人物的更加立体化。

黄土地正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封闭、隐忍的中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问题二)散文化笔法的运用典型的环境:千沟万壑的厚重像山一样的黄土高原,黄土地上几乎没有植株,音响中掺杂着风沙呼啸声、乌鸦鸟鸣声在渲染环境的恶劣、土地的贫瘠。

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是生命不息的代表,是历史的沉淀。

单调的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够传递感情和表达情绪。

在电影中,运用最普遍的色彩主要是黄、红、黑三色。

这三种色彩各有其独特的代表意义。

黄色,代表着黄土地和黄土地养育着的人们,黄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比如早晨的橘黄色,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有着低能量色彩的表现,如傍晚时分的灰黑色,给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

《黄土谣》导演阐述

《黄土谣》导演阐述

《黄土谣》导演阐述一、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黄土高原上,这个时候的社会大环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走出山沟沟的部分人生活渐渐好起来,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上伴随而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信仰产生怀疑甚至濒临泯灭,只追求物质的富裕。

而在黄河边上的小山沟沟里,凤凰岭村那些被忽视的农民党员,还保持着纯洁的党性,保存着心中的质朴。

二、主题:《黄土谣》的主题用剧中的话总结为:“在那些人花钱的时候,谁想到这是咱老百姓的钱,谁想到在中国,在黄河的边边上,还有一个村的老支书,在临终前还惦记着还老百姓的钱了?”“……用绳子,把你们三个人栓到一起。

”故事讲述的是在特定时间背景下,偏远山村里那些生活的艰辛却质朴、善良、保持着纯洁党性、有着黄土气息的人们,对于债务偿还问题的处理。

通过三个儿子对债务处理态度的发展变化,展现信仰下的人性和亲情,并隐晦的揭示经济冲击下的一些社会弊端。

三、全剧矛盾处理:全剧分三幕:①第一幕系扣——主要提出矛盾,借叔叔的口,叙述债务的产生及老支书的想法,将债务偿还问题提出,说明凤凰岭村面临的困难。

在这部分里,完成人物初始形象的塑造,安插偿还4万债务时兄弟仨痛快应承的小解扣,为接下来的剧情迭起铺垫。

②第二幕思想高潮——是全剧的思想冲突集中的体现,因为老支书是党员,不愿意让老百姓吃亏骂党不好,要自己的三个儿子承担全部债务18万余,超出了三个儿子的承受,并得不到经济条件最好、代表商人思想的二儿子的支持,进而兄弟间产生分歧与争吵。

形成一波三折的故事主线,完成人物性格和思想的对立展示。

③第三幕解扣——在相对节奏舒缓的环境下,将整件矛盾化解,兄弟和好如初。

在本部分中,全面展示人物性格,升华人物思想,完成全剧的情感高潮。

四、艺术风格:本剧为现实主义作品,表现了质朴的人们黄土般的心灵和气质。

1、舞台设置:舞台整体布置主色调暖黄,人物矛盾激烈或情绪低落时设置为冷色调,特别是在思想冲突加剧的第二幕后半段,建军的思想得不到众人的支持,有心灰意冷的情绪处加入冷色调,衬托人物心理环境。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一、简介《黄土地》是由张艺谋执导,于1999年上映的一部中国大陆电影。

该电影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感人故事,揭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坚毅精神和生命的宝贵。

二、剧情梗概电影《黄土地》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的陕北黄土高原上。

主人公刘竹松(张翰饰)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伴随着妻子李雪芹(陈红饰)和两个孩子艰难地生活在乱世之中。

日本侵略者肆意破坏土地和人民的生活,他们抢劫粮食,残害无辜,这让刘竹松感到愤怒与无助。

为了保卫家园,刘竹松毅然加入了抗日军,成为地下党员。

他深入日军占领区,和其他战士们一起进行抗击日军的斗争,为了给人民争取更多的幸福和尊严。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无论是抗日军还是普通民众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牺牲。

在战争的洗礼下,刘竹松与李雪芹的感情也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他们彼此支持,共同经历了痛苦和忧虑。

最终,抗日战争胜利了,刘竹松等战士成功解放了乡亲们,光复了家园。

然而,在胜利的喜悦中,也难掩刘竹松内心深深的伤痛和疲惫。

三、影片亮点1.真实再现历史:电影《黄土地》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历史事件的再现,使观众更加真实地了解了那个时期人们的艰辛和顽强抗敌的精神。

2.精彩的表演:张翰和陈红在影片中的精彩演绎,使得观众对于角色的情感投入度增加。

他们通过细腻的演技,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而感人地展现出来。

3.视觉表现手法:导演张艺谋巧妙地运用摄影技术,在惨烈的战争场景中呈现了鲜明的画面对比。

黄土地和烧红的天空相呼应,给人以深刻的视觉震撼。

四、观后感电影《黄土地》通过真实而残酷的历史背景,展现了普通农民在战争中的挣扎与抗争,同时也表达了人民对于和平与正义的向往。

影片中,刘竹松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敢令人难以忘怀。

他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更是一个为了家园和民族尊严而奋斗、无私奉献的英雄。

他的顽强精神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同时,影片对于抗日战争的描绘也非常真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战争残酷无情,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情感连接更加紧密,爱与希望永远不会被磨灭。

影评《黄土地》(5篇范例)

影评《黄土地》(5篇范例)

影评《黄土地》(5篇范例)第一篇:影评《黄土地》有人说,第五代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那么,毫无疑问,陈凯歌就是缔造这神话的最重要作者之一。

在我看来陈凯歌的电影生涯中,《黄土地》可谓是处女作,《霸王别姬》是其巅峰之作,《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西去好莱坞归来后的首部作品。

虽然三部作品代表了陈凯歌不同时期的导演风格,代表了不同时期陈凯歌对于电影的理解程度,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自己影片中的一个导演。

下面我就借助陈凯歌的巅峰之作《黄土地》来浅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

电影《黄土地》作为陈凯歌的处女作,他用电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并不新奇却震撼人心的故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生活在陕北的少女翠巧在延安干部顾青的影响下,为了逃离不幸的婚姻,追求自由和幸福,在一个大浪滔天的夜晚驾船出走,最后被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

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跟随着导演的镜头,观众的视线穿越了将近半个世纪,体会了西北信天游的粗犷和不羁;更加感受到那种传统的世俗婚姻与新文化的强烈冲击感。

电影中也给我们呈现了西北文化的精彩,例如:腰鼓、秧歌。

谈起其开山之作《黄土地》之前不得不提及陈凯歌的身世,陈凯歌出身于艺术家庭,少年时期经历过文革和插队,参军复员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其后赴美国进修,正是拥有这样错综复杂的的经历,使得陈凯歌的电影作品从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具有风格化的视觉形象,新颖的画面结构,寓言化的电影语言和深沉的批判力量。

1984年,一部气势宏大而又思想深邃的中国电影征服了许多从来不看电影的中国观众,人们为那漫天黄土之下透出的激情所震撼,被创作者大手笔的历史勾画所折服,这就是《黄土地》。

在电影中,有许多的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东西;而且在电影中,许多信息都是用画面而非语言来传达的。

《黄土地》电影赏析

《黄土地》电影赏析

朴素深邃深挚的平易近俗寓言【2 】——片子《黄地盘》赏析片子《黄地盘》拍摄于1984年,是有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同时,《黄地盘》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初次合作的作品.《黄地盘》讲述的是一个很简略的故事,但是简略的故事当中却泄漏出陈凯歌对中国传统思惟中关闭.保守.迷信等落伍部分的思虑.揭穿和鞭挞.陈凯歌是一个很有思惟的人,他的片子不是单纯的再现生涯的手腕更不是单纯的娱乐对象,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涯的对象.他以一种批评的眼力来审阅人的生计状况,追溯这种状况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他说过说:“片子,是许多人在阴郁中聚首,去配合分享一个妄想.”所谓在阴郁中聚首,只有不断思虑和批评才能迎来光亮的妄想.现实上作为陈凯歌首作《黄地盘》应当是强烈表现其小我作风颜色和思惟的,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片子人在一个贸易化尚未成熟的片子市场上他的选择必然是表达本身想要表达的,爱好用片子表达本身对文化的反思的陈凯歌选择了陕北落伍平易近俗与革命新思惟的比较与冲撞作为题材,并且在影片中毫不吝惜地浓墨重彩地描绘陕北农平易近因为贫苦.关闭等造成的愚蠢封建.假如说摄影画面是由张艺谋兼顾负责的没有陈凯歌太多的小我作风,又假如说初出茅庐的陈凯歌还没有形成属于本身的在画面.音乐的操纵等具象化的作风,那么陈凯歌的小我作风则是小我对社会的反思强烈地表如今片子的情节的选择.安排和主题的表达中.《黄地盘》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对影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中国的改造凋谢才刚迈出了步伐,中国经济体系体例改造也尚在确立目的的阶段,就在如许一个无论是经济照样文化范畴都因外来与本国身分碰撞而略有混沌的时代,如何面临新的体系体例.文化的冲击以及应当如何转变旧有的是当局以及社会大众须要存眷的问题,当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陈凯歌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虑.是以《黄地盘》成为了如许一个向世人解释道理的寓言:生计在孕育我们的广袤的大地上,假如不回收新的思惟新的变革,这片大地会成为禁锢本身的温床,最终关闭愚蠢地渡过平生.对于《黄地盘》的剪辑方面用如今的眼力去审阅的话确定是光滑不堪的,但那是轻微受到当时的装备程度限制的,1984年电脑在中国尚未普及更不用谈电子剪辑技巧,早期的片子剪辑都是采用线性剪辑,是将有影像的片子胶片经由过程机械活动按次序找到响应的地位,并将须要的内容剪辑下来,采取直接粘贴胶片.在这种前提相当有限的情形下,《黄地盘》的剪辑技巧是值得确定的.但是撇除前提限制,《黄地盘》在某些情节表现出来的剪接技巧也确切略有左支右绌,例如说最后一幕憨憨挥着手艰苦地穿过人群想要去找顾青,这是片子停止前的最后并且相当重要的一幕,然而在剪辑上多个反复的镜头接在一路,固然这有可能是导演想要用较少的镜头来表现憨憨穿越的重重艰苦以及这段旅程的漫长,但是本人以为反复的镜头接在一路会使这一幕的表现力不足.在蒙太奇手段的应用上本人以为是比较朴实但也死力表现了主题的,在顾青离别了翠巧回到延安时,不雅看到了充满朝气的须眉在打花鼓,积极向上的精力风貌象征着革命新思惟对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镜头一换到了翠巧的一方,翠巧在结成娃娃亲之时没有等到顾青回来接她,但她并没有屈从而是逃了出来要本身去找八路军.这里应用了平行蒙太奇,经由过程展示两人几乎产生在统一时光的而不同地域的工作来展示封建思惟约束下人物的对抗精力这一配合主题.在日常的描述中也大量应用由宽敞的场景再到人的持续蒙太奇.例如一开首的由用多个全景表现黄地盘后,镜头切到由远方一向延长到前面的追随娶亲的人群.在拍摄方面,张艺谋作为本片的摄影师也是充分施展了他在摄影上的一般功力,学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对于画面的构图有本身奇特的懂得,使画面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有评论说:张艺谋拍摄的画面每一帧都像一幅油画.张艺谋摄影的艺术性这在《黄地盘》中表现为黄地盘的浑厚和壮美.但是,在《黄地盘》的摄影上,张艺谋不仅寻求了美,并且兼备了表现主题以及导演的深意.比方说,片中大胆应用了大量全景,展示了黄地盘上因风沙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面孔,也表现了黄地盘的空旷与辽远.而恰是这片黄地盘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关闭.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充满了情面味但以其传统固守的本性对人产生伟大约束力.这对凸起主题和推进情节成长有重大的感化.又有如对于黄河畔纤夫的俯拍,从而表现对于挣扎于生计中的弱小个别的恻隐与同情.并且在许多画面中黄地盘或者天空占领了画面的四分之三,剩下一小部分是人物,这些画面表现了黄地盘之上生计的人们微小而生涯艰苦.空镜头的应用也很频仍,重要为黄河.地盘与太阳,没有人物的参与,只有景物,这些镜头有多种表现功效和艺术价值.影片中有几个用色调灰暗的黄河空镜头来表现翠巧心境的低落,很能沾染人.在叙事手段上,《黄地盘》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正如其想样要表现的黄地盘上的故事一样朴实.在开首有一段讲述某户取娃娃亲的情节,新郎新娘都不同意,翠巧当时也在场,这为未来翠巧也成为娃娃亲的受害者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翠巧也将碰到的悲剧命运.《黄地盘》固然有那广阔的长空,无垠的黄地盘,以及那浩浩汤汤.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响亮的信天游但是画面之外的那种沉重的思惟却紧紧压在人们心头,《黄地盘》上的痛,不仅仅是翠巧的不幸与人平易近生涯的艰苦,有更多.更多的器械深深地埋在那黄土层的深处.影片最后没有交卸憨憨和翠巧各自后续的故事,但是那能让人看到黄地盘上年青的一代中消失了的愿望,对抗封建传统的约束去查找自由与新的思惟,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导演陈凯歌依靠在影片上的愿望.这则个产生在黄地盘上恍如寓言的朴实的故事,有太多深邃深挚的道理.影片中的剪辑和拍摄艺术值得我们去慢慢咀嚼,影片所传达的思惟也更值得我们去细细领会.。

《黄土地》电影赏析

《黄土地》电影赏析

质朴深沉的民俗寓言之勘阻及广创作——片子《黄土地》赏析片子《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同时,《黄土地》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黄土地》讲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可是简单的故事傍边却透露出陈凯歌对中国传统思想中封闭、守旧、迷信等落后部份的思考、揭露和抨击.陈凯歌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的片子不是纯真的再现生活的手段更不是纯真的娱乐工具,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活的工具.他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面前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他说过说:“片子,是很多人在黑黑暗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所谓在黑黑暗聚会,只有不竭思考和批判才华迎来光明的梦想.实际上作为陈凯歌首作《黄土地》应该是强烈体现其个人风格色彩和思想的,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片子人在一个商业化尚未成熟的片子市场上他的选择肯定是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喜欢用片子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反思的陈凯歌选择了陕北落后民俗与革命新思想的比较与抵触触犯作为题材,而且在影片中毫不惜惜地浓墨重彩地刻画陕北农民因为贫困、封闭等造成的愚昧封建.假如说摄影画面是由张艺谋统筹负责的没有陈凯歌太多的个人风格,又假如说初出茅庐的陈凯歌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在画面、音乐的操纵等具象化的风格,那么陈凯歌的个人风格则是个人对社会的反思强烈地体现在片子的情节的选择、安插和主题的表达中.《黄土地》所处的时代布景也是对影片发生了很年夜的影响,1984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迈出了法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尚在确立目标的阶段,就在这样一个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因外来与本国因素碰撞而略有混沌的时期,怎样面对新的体制、文化的冲击以及应该怎样改变旧有的是政府以及社会年夜众需要关注的问题,固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陈凯歌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因此《黄土地》成了这样一个向世人说明事理的寓言:生存在孕育我们的广袤的年夜地上,假如不接纳新的思想新的变更,这片年夜地会成为禁锢自己的温床,最终封闭愚昧地渡过一生.对《黄土地》的剪辑方面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的话肯定是粗拙不胜的,但那是严重受到那时的设备水平限制的,1984年电脑在中国尚未普及更不用谈电子剪辑技术,早期的片子剪辑都是采纳线性剪辑,是将有影像的片子胶片通过机械运动按顺序找到相应的位置,并将需要的内容剪辑下来,采用直接粘贴胶片.在这种条件相当有限的情况下,《黄土地》的剪辑技术是值得肯定的.可是撇除条件限制,《黄土地》在某些情节体现出来的剪接技术也确实略有捉襟见肘,例如说最后一幕憨憨挥着手艰难地穿过人群想要去找顾青,这是片子结束前的最后而且相当重要的一幕,然而在剪辑上多个重复的镜头接在一起,虽然这有可能是导演想要用较少的镜头来暗示憨憨穿越的重重困难以及这段路程的漫长,可是自己认为重复的镜头接在一起会使这一幕的暗示力缺乏.在蒙太奇手法的应用上自己认为是比力朴素但也极力体现了主题的,在顾青告别了翠巧回到延安时,观看到了布满暮气的男子在打花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象征着革命新思想对人们发生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镜头一换到了翠巧的一方,翠巧在结成娃娃亲之时没有比及顾青回来接她,但她并没有屈服而是逃了出来要自己去找八路军.这里运用了平行蒙太奇,通过展现两人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的而分歧地区的事情来展现封建思想束缚下人物的反抗精神这一共同主题.在日常的描写中也年夜量使用由宽阔的场景再到人的连续蒙太奇.例如一开头的由用多个全景暗示黄土地后,镜头切到由远方一直延伸到前面的跟随娶亲的人群.在拍摄方面,张艺谋作为本片的摄影师也是充沛发挥了他在摄影上的超卓功力,学摄影出生的张艺谋对画面的构图有自己共同的理解,使画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性.有评论说:张艺谋拍摄的画面每一帧都像一幅油画.张艺谋摄影的艺术性这在《黄土地》中暗示为黄土地的浑朴和壮美.可是,在《黄土地》的摄影上,张艺谋不单追求了美,而且兼备了体现主题以及导演的深意.比如说,片中年夜胆使用了年夜量全景,展示了黄土地上因风沙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面貌,也暗示了黄土地的空旷与辽远.而正是这片黄土地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封闭、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布满了人情味但以其传统固守的赋性对人发生巨年夜束缚力.这对突出主题和推动情节发展有重年夜的作用.又有如对黄河边纤夫的俯拍,从而体现对挣扎于生存中的弱小个体的怜悯与同情.而且在很多画面中黄土地或者天空占据了画面的四分之三,剩下一小部份是人物,这些画面暗示了黄土地之上生存的人们渺小而生活艰苦.空镜头的使用也很频繁,主要为黄河、土地与太阳,没有人物的介入,只有景物,这些镜头有多种暗示功能和艺术价值.影片中有几个用色调灰暗的黄河空镜头来暗示翠巧心情的高涨,很能感染人.在叙事手法上,《黄土地》采纳的是顺叙的方式,正如其想样要暗示的黄土地上的故事一样朴素.在开头有一段讲述某户取娃娃亲的情节,新郎新娘都不愿意,翠巧那时也在场,这为将来翠巧也成为娃娃亲的受害者埋下了伏笔,暗示了翠巧也将遇到的喜剧命运.《黄土地》虽然有那辽阔的长空,无垠的黄土地,以及那浩浩汤汤、奔驰不息的黄河水、嘹亮的信天游可是画面之外的那种繁重的思想却紧紧压在人们心头,《黄土地》上的痛,不单仅是翠巧的不幸与人民生活的艰苦,有更多、更多的工具深深地埋在那黄土层的深处.影片最后没有交代憨憨和翠巧各自后续的故事,可是那能让人看到黄土地上年轻的一代中呈现了的希望,反抗封建传统的束缚去寻找自由与新的思想,这很年夜水平上也是导演陈凯歌寄托在影片上的希望.这则个发生在黄土地上恍如寓言的朴实的故事,有太多深沉的事理.影片中的剪辑和拍摄艺术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影片所转达的思想也更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

《黄土地》电影赏析

《黄土地》电影赏析

质朴深沉的民俗寓言——电影《黄土地》赏析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就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同时,《黄土地》也就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

《黄土地》讲述的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就是简单的故事当中却透露出陈凯歌对中国传统思想中封闭、保守、迷信等落后部分的思考、揭露与抨击。

陈凯歌就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她的电影不就是单纯的再现生活的手段更不就是单纯的娱乐工具,而就是一种揭示与评价生活的工具。

她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她说过说:“电影,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

”所谓在黑暗中聚会,只有不断思考与批判才能迎来光明的梦想。

实际上作为陈凯歌首作《黄土地》应该就是强烈体现其个人风格色彩与思想的,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电影人在一个商业化尚未成熟的电影市场上她的选择必然就是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喜欢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反思的陈凯歌选择了陕北落后民俗与革命新思想的对比与冲撞作为题材,而且在影片中毫不吝惜地浓墨重彩地刻画陕北农民因为贫困、封闭等造成的愚昧封建。

假如说摄影画面就是由张艺谋统筹负责的没有陈凯歌太多的个人风格,又假如说初出茅庐的陈凯歌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在画面、音乐的操纵等具象化的风格,那么陈凯歌的个人风格则就是个人对社会的反思强烈地体现在电影的情节的选择、安排与主题的表达中。

《黄土地》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就是对影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迈出了步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尚在确立目标的阶段,就在这样一个无论就是经济还就是文化领域都因外来与本国因素碰撞而略有混沌的时期,怎样面对新的体制、文化的冲击以及应该怎样改变旧有的就是政府以及社会大众需要关注的问题,当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陈凯歌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因此《黄土地》成为了这样一个向世人说明道理的寓言:生存在孕育我们的广袤的大地上,假如不接纳新的思想新的变革,这片大地会成为禁锢自己的温床,最终封闭愚昧地度过一生。

张艺谋黄土地

张艺谋黄土地

张艺谋电影:民俗与伪民俗张艺谋在西方获得很大的成功,其独特做法是在他自己的电影世界里,运用视听语言通过视觉效果的强调和流动的画面来展现情节,来表情达意。

这其中最突出也最为成功的做法是对“民俗奇观”的展现。

张艺谋“民俗”电影是西方人对中国“想象”的主要空间,它远离现实却又源于现实,可以说不是中国民俗却又最像中国民俗,这是张艺谋问题的关键所在。

它构成了西方对张艺谋的长期关注和中国对张艺谋的长期漫骂,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张艺谋电影是一种“外向型”表达,他强调中国的独特,因而被西方关注。

其电影中的“颠轿”“染坊”“灯笼”“皮影”等等,尽管不一定全真实,但无可否认,它们很美,民俗的东西往往是陌生的东西,陌生的东西往往是美的东西。

陌生化是审美重要的追求,陌生化往往带来奇特的审美感受,张艺谋很多民俗风情的展示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我们中国人看了之后都觉得很有意思,更何况是视东方为神秘之地的西方人?在张艺谋的早期电影中,几乎每部影片都展现出相当多的民俗,黄土地、大宅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造型,京剧、皮影、婚丧嫁娶等场面的铺陈。

这些“民俗”往往集中典型地表现了中国的民间文化及地域特色。

在张艺谋的创作中,民俗场面的展示与加入有制造“中国味”的目的。

《菊豆》在中的“拦棺”、“命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点灯”、“吹灯”、“封灯”;《秋菊打官司》的孩子“过满月”;《活着》中的“皮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包梁布”、“挡棺布”等等。

而在这些民俗仪式中,有相当一部分并非是现实真有的“东方奇观”,而是张艺谋为了造型与表情达意的需要臆造出来的。

张艺谋电影给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保留有足够的空间。

虽然可能有人要说他总是给西方呈现一种被看的地位,一种弱势群体的姿态。

或许可以说没有西方的电影节就没有张艺谋电影,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这可能也是张艺谋最独特的地方,中国也有其他导演这样做,但是并不能成功,陈凯歌的《孩子王》就是明显的例子。

电影《黄土地》摄影阐述

电影《黄土地》摄影阐述

电影《黄土地》摄影阐述张艺谋立意大凡作一件事,必有立意,或称构思。

古人有语:“…… 故善画者,必意在笔先。

宁可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

意到而笔不到,不到即到也;笔到而意不到,到犹未到也。

”这一带是中华祖先轩辕帝耕耘征战之地,是民族的摇篮,在这里拍片,大约总要想很多的。

我们想表现天之广袤,想表现低之沉厚;想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想表现人们原始的蒙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瘠的黄土中生发而出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现人的感情——爱、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想的总是比做的好。

“取法于上,取得于中。

”“取法于中故为之下。

” 实际上,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窑洞、黄河、四个人物。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主题这部影片的主题,很难一言尽之。

我以为,如果说是一个反抗买卖婚姻的故事,毋宁说是渗透了对人,对土地深深的爱和对光明的执著追求。

风格是拨地而起的高亢悠扬的信天游,是刀砍斧剁的沟沟壑壑,是蹬踏而来的春雷般的腰鼓,是静静流淌的叹息的黄河。

“深沉、浓郁”——这是最简单的说明。

摄影基调色彩、光线、构图、运动四大要素构成了电影摄影的风格,我想,它们都应该统一在这样一个基调下:不求清淡而取浓郁,不求变化而取单纯。

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全片总体造型处理1.色彩“黄牛、土地和人有着一样的皮色。

”勿需多讲,黄色是本片的色彩总调。

是沉稳的土黄,不是跳跃的鲜黄。

在黄色中,有黑色的粗布棉袄,有白色的羊肚毛巾,有红色的嫁衣盖头。

黄黑、白、红——黄是土地,白是衣裳,白是纯洁,红是向往。

不学中国年画的设色鲜亮,而取它的单纯浓郁。

2.光线由于黄土高原在刺目的阳光下,呈现出接近白色的效果,考虑到充分体现泥土的沉稳本色及温暖的气氛,本片的光线处理,以“柔和”二字为主。

外景多用早晨,傍晚的光效,内景用大量的散射光和柔光照明。

在个别场景中,有意识运用明亮阳光构成大反差,加强视觉印象——这是戏的需要,内容的需要。

2023年《黄土地》观后感_1

2023年《黄土地》观后感_1

2023年《黄土地》观后感2023年《黄土地》观后感1头顶一片天,脚踩一方地,雄伟的黄河之水孕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英魂。

在这片沉默着的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在此诞生,在此成长,带领着人们走向着光明的未来,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导演黄建新联合张艺谋让这片富于变化的土地以最热烈的方式展现出来,定格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

其中光的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镜头语言的使用更是让影片增加了不少亮点。

光的运用是影片最独具特色之处。

影片中的光以温暖沉稳的土黄色为主基调,既有一定的统一性也传递着无数的感情元素。

传统的黄,一般代表着金钱,权利,富贵,大气等等寓意,而《黄土地》当中的黄,代表着黄土地和黄土地上养育着的人们,而这种土黄色,不仅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隐藏着让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

去过黄土高原的人或许都知道当太阳光照在黄土地上时,镜头中所显现的光是一种类似于美国西部片的浅黄色,而在镜头中这种光往往给人以烦躁而且粗犷的感觉,但是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更是党的摇篮,它既是贫瘠的,也透着如母亲般温暖,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张艺谋更是抓住了这一点,将《黄土地》中的光线拍出了一种温暖沉重感,即使是影片刚开始时顾青刚到窑洞的那场戏,也给人一种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暂时不熟悉而已。

在《黄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将窑洞内显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压抑,而且在布光上也多采用了非标准不光技巧,把窑洞内的阴暗与窑洞外的强光形成对比,翠巧坐在门前做鞋子等顾青回来时的画面就用了剪影布光。

色彩是影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运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达出来。

《黄土地》中除了以土黄色暖光之外,也着重运用了白,黑,红这三种色彩。

黑色,既是陕北的农民的服饰,也是陕北农民的性子。

陕北的老汉正如这黑色的棉袄一样稳重,不爱说话,不爱动,像一个树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烟,喝水,不讲说话也不吭声。

论汉族民间舞蹈《黄土黄》的艺术风格

论汉族民间舞蹈《黄土黄》的艺术风格

分类号: J6 单位代码: 117 密级:一般学号:1172905014016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汉族民间舞蹈《黄土黄》的艺术风格专业:音乐学姓名:罗海敏指导教师:赵宇涛职称:讲师答辩日期:二○○九年六月二日论汉族民间舞蹈《黄土黄》的艺术风格摘要:汉族民间舞蹈《黄土黄》是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老师的经典名作之一,它荣获1991年第三届“桃李杯”民间舞优秀创作奖,1994年“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奖, 在民间得到长久流传,受到热烈欢迎。

面对如此优秀的作品,我们不禁要去思考,《黄土黄》为何会有如此强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要从其主体内容欣赏、思想内涵、艺术价值以及作品的文化背景时代特色、美学意蕴等方面对《黄土黄》的艺术风格展开论述。

关键词:黄土黄;艺术风格;美学意蕴On the Han folk dance "yellow yellow" of artistic styleAbstract: Dance is a movement to the human body as "language" of art forms, it has other art forms can not be replaced by social function. It "Yong-song inadequate, I do not know the dance of hand, foot of the dance. Covered in the heart of the music, the sense of moving, since I do not know of hand-foot-Yun, also all due Huan." When people meet until the emotion, language and Other methods can enjoy venting, lyrical dance is the best move of the Italian table. Make word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dance of “yellow ocher”Zhang is the teacher of the classics for one!Key words:Yellow loess; artistic style; Aesthetic Meaning作为黄土地的儿女,对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手捧一把黄土,体味着浓浓的黄土情味,感慨着世事的神奇造化,贫瘠的土地孕育了丰硕的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地》导演阐述陈凯歌一、今年元月,我和摄影师、美术师一起为酝酿剧本修改事,到陕北体验生活,我们在佳县看到了黄河。

如果把黄河上游的涓涓细流和黄河下流的奔腾咆哮,比作它的幼年和晚年,那么,陕北的流段正是它的壮年。

在那里,它是博大开阔、深沉而又舒展的。

它在亚洲的内路上平铺而去:它的自由的身姿和安详的底蕴,使我们想到我们的民族的形象——充满了力量,却又是那样才沉沉的静静的流去。

可是,在它的身边就是无限苍莽的群山和久旱无雨的土地。

黄河空自流去。

却不能解救为它的到来而闪开身去的广漠的荒野。

这又使我们想到数千年历史的荒凉。

一天清晨,我们看到一位老汉,在黄河边打起了两桶水,佝偻着身躯走去——毕竟有人掬起黄河之水,黄河之水毕竟要流进干旱的土地。

我们就是在那个清晨,明白了应该写什么,怎样写。

在我们的影片所要展示的那个年代,引导着整个民族去掬起黄河之水的就是共产党。

翠巧,是觉悟到了应该掬起黄河水的人们中的一个。

即使那只不过是一桶水。

人们的向往和现实生活之间总是横亘着艰难的道路,但是,现实中的每一个行动又总是放射着理想热烈的光辉。

热爱黄河而去歌颂黄河,对于每一个尚未丧失激情的人来说,都不难。

如果我们清醒地看到,能够孕育一切的,也能够毁灭一切,那么,对于生活于旧中国民族整体中的翠巧而言,她的命运就一定带有某种悲剧的色彩。

她所选择的道路是很难的。

难就难在,她所面对的不是狭义的社会恶势力,而是养育了她的人民中的平静的,甚至是温暖的愚昧。

较之对抗恶势力,这种挑战需要很大的勇气。

因此,我们的影片就内涵而言,是希望篇。

因此从形象的历史审美价值着眼,我们的更高的期望是,翠巧就是翠巧,翠巧非翠巧。

她是具体的又是升华的。

如果要我说有关影片的主题方面的话,就是这么多了。

二、作为学步者要说明影片的风格,恐怕是件难事。

但是我们称之风格的东西毕竟是容纳主题的基础,那么,试着说明还是必要的。

黄河是大河不是小溪。

在它的水流之上,容不得落叶或枯枝的滞留,它的水势是强大的。

走上陕北的山顶,登临送目,你又会发现,黄河的流水几乎是静止不动的,只是在流向的曲折上,才能看出它的壮阔。

我把黄河的流向比做影片的结构,又把远观的流水比做占了影片相当大比重的一部分句子。

我的意思是,就结构而言,我们的影片应该是丰满而多变化的,具有自由而又狂纵的态势,意写纵横,无拘无束,而就大部分句子而言,却温厚,平缓,取火之木,穿石之水,无风皱起,小有微谰。

因而大有响入云天的腰鼓,哀吟动地的求雨声,小有入夜深谈,和边浅唱。

在总体构思的制约下,我们已经扫除了原剧作中一切公然的对抗性因素。

我们不正面描写与黑暗势力的冲突,不正面铺排父女间的矛盾,不正面表现人物在接受外部世界信息后的变化,也不点明人物出走的直接动机,而代之以看似疏落,却符合时代特征和民族性格的人物关系。

我们还将在拍摄过程中扫除影调、色彩、构图、音乐音箱、表演、场面调度、服装、道具等诸多方面一切利于外而害于内的棱角,使影片成为可以向规定方向隆隆滚动的球体。

我们极度重视影片的情节和所要完成的戏剧任务,我们又希望其能够潜水而行,到达彼岸。

掌握本片的要领就是一个字“藏”。

“大言无声,大象无形”影片的风格的形象概括就叫做“黄河远望”。

三、音乐和音响在我们的影片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我为此规定了若干准则。

A.本片的音乐利用力求单纯,包括构思和配器都要贯彻此原则。

音乐一定要在其他音响媒介的引导下进入,音量应进行控制,务使其产生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效果。

B.在许多影片中,常以音乐作为情绪表现的辅助手段,一般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错。

问题是,当情节进展,演员表演,视觉的强烈效果同时并举时,再加上音乐,就造成了诸手段的不必要的堆积。

为使影片保持必要的客观态势,音乐在经过研究后。

应稍滞后于情节的进展。

这一点也应该成为音乐构思的原则。

C.我们已经确定,影片中将出现翠巧和顾青的音乐形象。

音乐形象的旋律应力求简练、上口,且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只是依情况在节奏和配器上有所变化。

另则,我们拟在音乐运用上采取较强烈的对比手段,例如,翠巧歌声一直是低吟浅唱,直至送别顾青才有一泻而出之势。

再加,全片音响清淡如缕,但在腰鼓阵一场却有振聋发聩之声。

D.在音乐音响的构成形式上,我主张取不完整道的态势。

例如,顾青的音乐形象在前几次出现时,应只有几小节,目的是使其成为人物内心活动的外观手段。

翠巧的音乐形象在各处的出现看做是一颗颗珠子,而总体中将其一一串起;这样,完整统一的核将在不完整的形势中求得位置。

让我们对音乐音响方面的设想作一个归纳,就是,单纯,简练,反复出现,对比和不完整。

我希望录音师据此意向,制定一份音乐音响的总谱交我。

四、可以说,我的总体构思是和摄影师、美术师共同完成的,因此,我对他们已没有更多的话可说。

要说的只有两句:A、构图的完整和形象上的平淡无奇,应是本片大部分镜头追求的目标之一。

B、我们不搞民俗方面的展览,又要在所有场景的细部真实上足以服人。

五、对于服装、化装、道具各部门的同志们,我也有一句话:影片的时代感和地方特色的体现完全依靠你们的努力。

我建议,当我们到达外景地时,三个部门应各有一位同志有针对性地对影片表现的年代中,与自己部门有关的种种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研究、搜集、购买等项的工作,最终体现在银幕上。

我要特别指出的是两次迎亲的场面。

希望你们在五月初向我提供详尽的文字设想和所用服装、道具方面的清单。

我欢迎你们对分镜头剧本中出现的服装、化装、道具方面的细节进行补充,在这些方面,你们呢将是创造者,而不单是执行者。

你们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事关影片的成败,希望同志们在美术的领导下努力工作。

六、最后我想谈一谈表演问题。

我们的影片只有四个人物,如果,分别去描绘四个人物的性格基调用不了许多篇幅,但我不打算这样做,尤其不想向你们说明你们将分别担任的角色各自是什么人。

我的意思是,他们是什么人,将最终由你们呈现于银幕上的形象来完成。

我的任务不过是把你们扮演的角色置于各自适当的位置。

你们所应该感受、把握和再现的一切都已经存在于分镜头剧本之中。

因此反复研究分镜头剧本是绝对必要的。

我希望,你们将主动找我,我们将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使角色的形象活起来。

同视觉形象相比,文字是极其乏力的。

我不要求你们写出人物小传。

我只要求你们在如下几个方面认真思索,并将你们的想法逐一告诉我。

A、你对人物自身性格的生成和造成这种生成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你对体现这种关系有何设想?B、你如何理解在表面无冲突的状况下的人物关系?你是否认为自身形象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的关系间的消长?你将如何表现这些关系?C、就分镜头剧本提供的内容看,大到全剧、小至每场戏、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第二任务和远景任务,你对此作何理解?准备怎样在完成具象任务透露出来?D、你们一定不要试图去表演人物的美或丑,无论是善良或愚昧,无论是欢乐或痛苦,在他们都是正常的生活,是不需要格外加以表现的,尤其不能够单独加以表项。

你们要谨慎地使用你们的眼睛,尤其不要用眼睛去表现结果。

我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重内功,重联系,重变化,重整体。

不以形夺人,而神夺于形外。

我们是青年摄制组,热情高,干劲大,重效率。

众人拾柴火焰高,前一段工作已见成绩。

希望所有的同志能对导演的工作提出建议,给予帮助。

很高兴和大家合作。

谢谢大家。

1984年4月6日电影《黄土地》摄影阐述张艺谋立意大凡作一件事,必有立意,或称构思。

古人有语:“……故善画者,必意在笔先。

宁可意到而笔不到,不可笔到而意不到。

意到而笔不到,不到即到也;笔到而意不到,到犹未到也。

”这一带是中华祖先轩辕帝耕耘征战之地,是民族的摇篮,在这里拍片,大约总要想很多的。

我们想表现天之广袤,想表现低之沉厚;想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想表现人们原始的蒙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瘠的黄土中生发而出的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现人的感情——爱、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想的总是比做的好。

“取法于上,取得于中。

”“取法于中故为之下。

”实际上,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摇动、黄河、四个人物。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主题这部影片的主题,很难一言尽之。

我以为,如果说是一个反抗买卖婚姻的故事,毋宁说是渗透了对人,对土地深深的爱和对光明的执著追求。

风格是拨地而起的高亢悠扬的信天游,是刀砍斧剁的沟沟壑壑,是蹬踏而来的春雷般的腰鼓,是静静流淌的叹息的黄河。

“深沉、浓郁”——这是最简单的说明。

摄影基调色彩、光线、构图、运动四大要素构成了电影摄影的风格,我想,它们都应该统一在这样一个基调下:不求清淡而取浓郁,不求变化而取单纯。

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全片总体造型处理1.色彩“黄牛、土地和人有着一样的皮色。

”勿需多讲,黄色是本片的色彩总调。

是沉稳的土黄,不是跳跃的鲜黄。

在黄色中,有黑色的粗布棉袄,有白色的羊肚毛巾,有红色的嫁衣盖头。

黄黑、白、红——黄是土地,白是衣裳,白是纯洁,红是向往。

不学中国年画的设色鲜亮,而取它的单纯浓郁。

2.光线由于黄土高原在刺目的阳光下,呈现出接近白色的效果,考虑到充分体现泥土的沉稳本色及温暖的气氛,本片的光线处理,以“柔和”二字为主。

外景多用早晨,傍晚的光效,内景用大量的散射光和柔光照明。

在个别场景中,有意识运用明亮阳光构成大反差,加强视觉印象——这是戏的需要,内容的需要。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画面意境的产生,首先在光。

3.构图“简练、沉稳”这是构图的宗旨。

“思赡者善敷,才核者善删。

”在画面中,坚决排除可有可无之物,强调简练,强调大块面的重厚感。

同《一个和八个》不同的是:不是有力的震撼,而是静的恬美。

构图不求奇特大胆,而求朴实完整。

4.运动为造成一种深沉,厚实的感觉,能不动尽量不动。

通过镜头内部的有机调度,通过演员的运动,与不太运动的摄影机形成一个整体,造成既有层次,又有变化的视觉印象。

电影是动的艺术,但电影摄影未必只有“动”这一种手法。

“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

”几种具体手法根据内容的需要——这是根本。

统一在导演构思之中——这是前提。

1.重复全片中,大量运用同景别、同机位、同镜头焦距,甚至同光孔的重复镜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华民族就这样走过了漫长的路.日复一日中有国痛苦、欢乐、渴望、斗争。

同一画面,往往蕴含着,再现着不同的质。

2.色彩蒙太奇黄是全片的总体色调,但在几个段落中,大量拍摄红色;红轿帘、红盖头、红衣红裤、红腰带、红腰鼓、红花、红马……充满画面的红色!强化了视觉冲击力,造成了情绪上的跌宕起伏,形成节奏。

同样的红色,在不同的段落中,给人迥然不同的感受。

3.光线跳跃全片是柔和的光线,但两处有跃:腰鼓——刺目明亮的阳光!这是翻身农民纵情的歌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