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实例讲解(一)

合集下载

(word完整版)高一语文2.6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word完整版)高一语文2.6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1. 这首词上片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题是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题型,主要针对古代诗歌中所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设题,要求考生辨识诗歌所用的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所起的作用。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 “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

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

1.描写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写实与想象)视听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白描与细描细节描写2.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典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例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例2: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问:“闲敲棋子”虽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例3:酒泉子潘阆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问:词的下片中,“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  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 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 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 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A解析:(1)A(2)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分析】(1)A项,分析有误。

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和忧愁、幸福与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

“相思一夜中”,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

“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

高中古诗词鉴赏

高中古诗词鉴赏

高中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优美的艺术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高中古诗词鉴赏是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经典古诗词的鉴赏。

一、唐诗(一)《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张张简洁而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句极为简捷,却包涵深意,给人以慰藉和启示。

(二)《长恨歌》作者: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篇风格华丽、繁复、优美,曲折动人、气势恢宏,通过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相爱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杨贵妃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唐朝繁荣昌盛的追忆。

二、宋词(一)《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朦胧摩登、含蓄的词意和流畅婉转的音律,描绘了诗人对离散乡土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词句优美动听,体现出苏轼在情感上的极度细腻和深沉。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由于抒情深沉、意境精妙、音律婉转,被誉为“宋名词之冠”,描绘了词人随行卒徐步行进,夜晚经过荒野沙漠,思绪万千,想到自己的家国情怀,孤舟悄悄地驶向未知的远方,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和感受。

三、元曲(一)《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作者: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修辞手法
识别古诗词中常用的比喻、拟人、借 代、夸张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 意义。
古诗词的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概括古诗词的主题,理解诗人所表达 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
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情感词汇和表达 方式,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其 深层含义和价值。
04 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
《项羽之死》解析
总结词
此文记叙了项羽生命中的最后阶段,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悲壮。
详细描述
全文通过对项羽生命最后阶段的细致描绘,展现了项羽在面临绝境时的英勇和 悲壮。同时,通过对项羽性格特点的刻画,表现了项羽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整 篇文章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
《五代史伶官传序》解析
总结词
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古诗词背景知识介绍 •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
文欣赏篇目解析 • 古诗词鉴赏技巧与方法
• 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 值
• 综合练习与提高
01 古诗词背景知识介绍
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起源与萌芽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 说,如《诗经》和《楚辞 》。
繁荣与成熟
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05 综合固记忆
详细描述:通过默写和背诵古诗词,加强对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对古诗词 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古诗词鉴赏题目解析与练习
总结词:掌握方法
详细描述:通过对古诗词鉴赏题目的解析,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和答题水平。
详细描述
文章从文与可的生平和人格特点入手,深入剖析了文与可画竹的技艺和艺术特色,以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同时,文章还通过叙述文与可的逸事,展现了文与可的个性和人格魅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 大的艺术家。

文学_适用于高一学生的语文古诗词鉴赏

文学_适用于高一学生的语文古诗词鉴赏

适用于高一学生的语文古诗词鉴赏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代: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杆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赏析: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语文高一年级第三节课古文阅读与鉴赏优质课程案例解析

语文高一年级第三节课古文阅读与鉴赏优质课程案例解析

语文高一年级第三节课古文阅读与鉴赏优质课程案例解析古文阅读与鉴赏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一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关键。

本文将分析一则优质课程案例,旨在解析高一年级第三节课古文阅读与鉴赏的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

该案例以《金缕衣》为教学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达到思想感情的升华,同时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下将对该案例进行详细解析。

1. 引入与导入首先,教师应选取与《金缕衣》相关的故事、历史背景或者现实案例作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生动的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阅读与解读接着,教师应向学生提供《金缕衣》的原文,要求学生在团队合作的氛围中,进行朗读和独立阅读。

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句式结构、词语搭配等语言细节,并指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义和情感内涵。

3. 重难点解析在学生完成独立阅读后,教师应对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解析。

可以分析词义、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引用其他相关文本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文。

4. 课堂互动与讨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和观点。

5. 情感体验与感悟为了提高学生的情感与审美体验能力,教师应设计一些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心理剖析。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写作或音乐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金缕衣》所表达的情感,并将其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背景联系起来。

6. 总结与延伸在课程的结束阶段,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和思维延伸。

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考方式。

总之,高一年级的古文阅读与鉴赏课程需要教师合理运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必修《古诗词鉴赏》教育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部编版高一必修《古诗词鉴赏》教育教学课件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杜甫《漫成一首》
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
虚实结合
柳永 《雨霖铃》 上片除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 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 活的假想, 是虚写, 着意描画词人孤独孤寂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拟人
1.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 的物、事表现的更生动、更形象的特点。
2.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 梅》)
3. 这一联采取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 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 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爱好之情夸 张到极点。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 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穷之吟唱。
①你读出了什么呢? ②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参考答案
①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 华的爱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穷凄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照、想象、联想:照 管、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 忧愁、 惆怅、 孤寂、伤感、 孤独、烦闷、 恬淡、 闲适、欢乐、敬慕、愤, 坚 守节操、 忧国忧民等。 作用: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语重心 长、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文鉴赏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文鉴赏

高中语文必修古诗文鉴赏古诗文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深刻的意境、美妙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在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

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必修的古诗文进行鉴赏,并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1. 《行宫》——元稹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行宫》是唐代元稹的名篇,通过对行宫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主题。

诗中通过对行宫的描绘,呈现出四季更替、花开花谢的景象,以此喻指人生的无常。

诗人在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表明了作者对于珍惜时光、积极奋斗的观点。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结构展现了对生命短暂性和青春逝去的深沉思考。

2.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作为唐代李白的名篇,以简洁的句式、清新的意境展示了诗人饱含乡愁、思乡的情感。

诗人透过写月亮、霜和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清新,通过简单的事物和形象展示了作者的感受,给人一种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这首诗在五言绝句中开创了抒发思乡之情的先例,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3.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王之涣的名作,以其高尚的情操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人们追求理想和永不满足的生活态度。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写。

高一语文古诗词的欣赏与鉴赏

高一语文古诗词的欣赏与鉴赏

高一语文古诗词的欣赏与鉴赏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与鉴赏古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真挚表达。

在高一语文学习中,对古诗词的欣赏与鉴赏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主题及意境等方面展开叙述。

一、诗歌的背景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古诗的背景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例如《长恨歌》是唐代盛唐时期的一首长诗,描绘了武则天的一生经历和感情生活。

读者通过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二、诗歌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诗词表达艺术的关键,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诗歌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杜牧的《秋夕》一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欣赏古诗词时,我们要注意寻找其中的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领略到诗人的艺术表达。

三、诗歌的主题及意境古诗词的主题多样,有抒情爱国,有描写自然山水,有道德讽刺等等。

通过理解诗歌的主题,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价值所在。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一诗以诗人登高望远的心情为主题,通过描绘秋天山水的变幻与壮丽,呈现了诗人对人生、对世界的反思与思考。

在欣赏古诗词时,我们要通过诗歌的意境,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诗歌的欣赏与鉴赏方法在欣赏古诗词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 细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表达;2.寻找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艺术表达;3.尝试背诵诗歌,体验诗歌的节奏与韵味;4.了解诗歌背景与作者生平,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5.多交流与分享,与他人一起欣赏古诗词,开展讨论与交流。

五、古诗词欣赏的意义欣赏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人智慧和情感的传递。

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和人生哲理也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

2023北京新高一语文(上册)古诗词解释

2023北京新高一语文(上册)古诗词解释

2023北京新高一语文(上册)古诗词解释一、《静夜思》1. 作者:李白2. 诗词内容:此诗为李白创作的五言绝句。

诗中描述了作者夜晚独自思念远方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 诗句解释:床前明月光:诗人坐在床前,透过窗户看见明亮的月光。

疑是地上霜:由于月光的倒影,使得地面上看起来仿佛布满了霜。

举头望明月:诗人抬头仰望着夜空中的明亮月亮。

低头思故乡:诗人因思乡之情而低下头来,默默地回忆起远方的故乡。

二、《登鹳雀楼》1. 作者:王之涣2. 诗词内容:此诗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上鹳雀楼所见的景色和感叹。

诗人借登高远眺之景,抒发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了超脱凡尘的情怀。

3. 诗句解释:白日依山尽:白天即将结束,太阳已经西下,山峰的轮廓成为了黄昏的烘托。

黄河入海流:诗人引用黄河入海的景象,表达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欲穷千里目:想要看尽千里风光。

更上一层楼:意思是寻求更高的境界,追求更高的境界和境界。

三、《悯农》1. 作者:李绅2. 诗词内容: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描写了农民艰苦生活的情景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诗中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辛劳和生活的困难,表现出了诗人的同情和关怀之情。

3. 诗句解释:饥饉起争飞:作物干旱枯萎,鸟类为了争夺有限的食物而彼此争斗。

举箸欲食:农民劳苦一天后,拿起筷子准备用饭。

恨不得穿:由于生活拮据,连鞋袜都不能买得起。

蓬首逢白发:形容农民辛苦劳作而白发苍苍。

四、《春晓》1. 作者:孟浩然2. 诗词内容: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五绝,以春天的早晨为题材,描绘了大自然万物苏醒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3. 诗句解释:春眠不觉晓:春天的早晨,人们都会因为春眠而不知天亮。

处处闻啼鸟:春季是鸟儿活跃的季节,到处都可以听到鸟鸣。

夜来风雨声:昨夜风雨交加,传来了阵阵的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春天的花朵虽美,但转瞬即逝,人们往往防不胜防。

通过以上诗词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每首诗词的艺术特点、表达意境和抒发情感。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必背古诗词的理解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必背古诗词的理解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必背古诗词的理解(一)成语梳理1.《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开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游刃有余:形容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善刀而藏:将刀擦拭干净收起来。

比喻有所收敛、适可而止或自藏其才而不炫露。

2.《项羽之死》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望风披靡:披靡,草木随风倒伏。

草一遇到风就倒伏。

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比喻军队毫无斗志。

3.《阿房宫赋》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也作勾心斗角。

锱铢必较:锱、铢,都是占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4.《文与可画筼筜偃竹记》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也说成竹在胸。

贻人口实:贻,遗留;口实,话柄。

指做事或说话不小心,给人家留下了话柄。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

5.《六国论》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

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6.《陶庵梦忆序》雕虫小技: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浮生若梦: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像。

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8.《项脊轩志》万籁俱寂: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9.《苦斋记》膏粱之子: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精美的饮食、代指富贵生活。

比喻富贵人家过惯享乐生活的子弟。

(二)文化知识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治:旧时称地方政府所在的地为“治”。

高中经典古诗词赏析

高中经典古诗词赏析

高中经典古诗词赏析诗词属于一项经典的语言艺术,欢迎大家一起来鉴赏,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高中经典古诗词赏析,供大家参阅!高中经典古诗词赏析:孤雁唐(杜甫)孤烟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景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第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颔联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理遥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高中经典古诗词赏析: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用“千”字好。

“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

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悠怨的老调,是雄伟知音。

高中经典古诗词赏析: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里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了是值得的。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喜爱与希望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下册《诗词四首》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下册《诗词四首》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我将鼓励学生主动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找到提高的方向。在评价方面,我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同时,注重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他们更加热爱古诗词学习。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四首诗词的背景和创作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历史文化内涵。
2.通过分析诗词的意境、韵律、表现手法等,让学生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
3.逐句解读诗词,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体验诗词中的美好情感。
4.结合实例,讲解如何鉴赏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深入阅读四首诗词,完成一篇诗词鉴赏短文。
2.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分析其意境、韵律、表现手法等特点,下节课分享。
3.尝试创作一首古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这种情境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下册《诗词四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下册《诗词四首》所选的四首诗词均为经典之作,既体现了古代诗人的高尚情操,又展示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对这四首诗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以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寄托了古人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思考。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鉴赏古诗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我们提高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下面将介绍几首经典的古诗词,并进行简要的鉴赏。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被誉为古诗中的绝世之作。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通过简单的描写,表达了李白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他看到窗外的明月,不禁使他想起故乡,远在天涯的他感到思乡之苦。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流亡诗人的境遇和寄托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抒情的言辞,使读者产生联想和共鸣,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以其雄浑壮丽的气势而闻名于世。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美的景色和宽广的视野,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诗中的“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一个人志向高远,追求卓越的心态,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己。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雄健的行文,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启迪。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以其悲凉的离别情怀而为人称道。

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草木的生命变化,表达了离别的惆怅和感叹人生的无常。

生命如草木一般,有枯有荣,有离别有相聚,而时间却在不停的流逝。

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悲伤的抗拒。

这首诗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使人不禁对人生的短暂而珍贵产生共鸣。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古诗词的鉴赏是一个提高语言能力和审美修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人生智慧和情感体验,了解古代社会的人情百态。

通过对意象、语言和情感的分析和理解,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集(完整资料)

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集(完整资料)

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集(完整资料)本文档旨在提供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完整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歌艺术。

1.古诗词的概述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

古诗词通常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感悟和表达。

2.古诗的特点历史背景:古诗词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韵律与格律:古诗词注重音韵和节律,有特定的格律要求。

感情表达:古诗词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给人以共鸣和感受。

3.古诗词的分类五言绝句:四行诗,每行五个字,表达简洁明快的意境。

七言绝句:四行诗,每行七个字,表达丰富深厚的情感。

唐诗:盛行于唐朝的诗歌形式,以优美流畅的表达和表情丰富的内容而著名。

宋词:盛行于宋朝的诗歌形式,以婉约、___带刚的特点而著称。

4.古诗词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通读整首诗词,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词语解释:理解生僻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帮助理解整首诗词。

比对对照:将相似或有关联的诗词进行比对,分析其异同之处。

背诵朗读:背诵经典的古诗词,提高对语言结构和节奏的感知。

5.古诗词的鉴赏示例___《登高》:描绘了登高所带来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反思。

___《静夜思》: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寂静夜晚的思念之情。

___《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梦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无奈。

这份文档提供了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完整资料,希望对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艺术有所帮助。

高一古诗词赏析

高一古诗词赏析

高一古诗词赏析
嘿,朋友!你知道吗,高一的古诗词就像是一扇神秘的大门,等着我们去推开,去探索那背后的奇妙世界。

就拿李白的来说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哇塞,那气势,就好像我们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峰脚下,仰头望着那几乎看不到顶的绝壁,心里直发怵,这路咋走啊?能不难吗?再比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纷纷扬扬飘落的树叶,那汹涌奔腾永不停息的长江水,是不是感觉自己都被卷入了这宏大又略带悲凉的画面之中?
还有白居易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琵琶女的出场,多让人好奇呀!就像你在台下等着一位神秘嘉宾登场,心里那个期待,那个着急,等到她终于出来了,还半遮着脸,是不是更勾起你的好奇心啦?
高一的古诗词,有的豪迈奔放,有的沉郁顿挫,有的清丽婉约。

它们就像是一道道各具风味的美食,有的麻辣刺激,有的醇厚悠长,有的香甜可口。

在我看来呀,高一的古诗词是我们与古人心灵对话的桥梁,让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情万种。

我们得好好品味,才能真正走进那精彩绝伦的诗词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实例讲解(一)一、分析意象意象,是情感的承载。

诗人选定特定的意象,以暗示诗歌特定的思想或情感,可我们的学生在分析诗人情感或思想,或在赏析具体语句时,往往忽视此“暗示”。

【例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学生答案】诗歌表达出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情感。

【分析】得0分。

菊:隐逸、高洁、脱俗。

它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获得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其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其清高的气质。

诗人此之咏菊,实为托物言志,暗示与寄寓自己的生命追求。

【参考答案】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2】阅读思考:诗中首联“一雁声”起着什么作用?(2分)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答案】以雁声的单调勾画出苍茫凄冷的意境。

【分析】得1分。

因为这大雁是递书传情的使者,古人常是瞩目大雁而心生对远人的牵挂与思念。

在这首怀人诗歌中,可见还有这特定意象引出思念的暗示作用。

【参考答案】加上:引出自己对舍弟的思念。

【启示】诗歌有特定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意象,我们复习时,也就要有意归纳柳、月、竹、菊、松、桥、大雁等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与思想。

二、背景暗示诗人写作的背景,直接影响着诗人情感的积蓄与导向,我们分析诗人形象或情感时,却往往无视命题者提供的背景注解,以致无法准确体味思想或情感。

【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年轻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学生答案】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得1分。

文章是在表达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但仅点至此,还未分析到位。

作者写柳树,实则写自己的心境,是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释有道: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可知,注释暗示了“寂寥”之源:抱负难全,命运坎坷。

【参考答案】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心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作者最后以沙鸥作喻,表达什么情感?(3分)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765年正月,杜甫辞去严武幕府职务,生活失去依靠。

五月,杜甫率家人离开成都,乘舟东下,途经渝州、忠州时,写下这首诗。

【学生答案】表达摆脱官场世俗的羁绊后的自由独立的喜悦之情。

【分析】得0分。

这是无视其背景(生活失去依靠)与诗歌风格(沉郁)而想当然得出的答案。

此句诗中前两句也表达了自己的不平与悲愤: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以苍茫的天地间的沙鸥比喻自己的漂泊,如何可见喜悦之情?【参考答案】表达了自己漂泊无依的那种凄凉寂寞之情。

【启示】复习时,我们要有关注背景、关注注解的意识,要从注解与背景中体味命题者的提醒暗示,如此才能正确把握、深入体味诗歌的情与思。

高一语文古诗词鉴赏实例讲解(二)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

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形象:身份+性格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点绛唇·蹴罢秋千(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深层含义)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四、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简析】“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

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七、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漫成一绝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八、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九、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春日偶成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

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

上下辉映,生机盎然。

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附文:杨万里《过杨村》诗赏析【原作重现】过杨村杨万里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作品赏析】江西铅山县有一个地方叫“杨村”,诗题所说的杨村,可能就是这个地方。

作者外出做官,途中经过杨村,看到农村的一派美好风光,便想到辞官归隐,回老家种田,就写了这首诗。

第一联概写杨村的好景致:走到石桥,看到桥的两头,溪的两岸,一边是农田,一边居住着许多人家,炊烟袅袅,一派好景;和其他村子比起来(匹似诸村),一望平川,另是一种境界。

怎么个好法呢?中间两联便具体地描绘杨村的美好景色:看到村头,初夏绿色杨柳的浓荫下,有一家门面崭新的酒店,一湾溪水绕村流过,村庄这头的溪边葡萄(蒲萄)架下,停泊着打鱼的小船。

可以想象,到这酒店里,一定有鲜鱼下美酒,这岂不是十分惬意!掉转头来,看溪流的对岸,沿着水边,开着红的白的各色鲜花。

水边的花儿和倒映在水中的花影交织成一片,好看级了。

越过溪流,再向远处看去,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将要成熟的麦穗,一片金黄,一直延伸到天边,和碧蓝色的天空连接在一起,显然是一派丰收景象。

这四句勾画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画:构图好,一个村庄,一湾流水,一座石桥,一片农田;布局好,着色好,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象是重彩的民间画,色调的对比很鲜明;立意也好,不只画出了美景,而且通过景物,表现了田园的乐趣:麦子丰收,吃得饱;鲜鱼美酒,滋味好。

画面上没有人物,但是农民的乐趣却表现出来了。

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想,意思是说,正当这(政尔)农历的四月天(“清和”一般指四月,如司马光《客中初夏》诗说“四月清和雨乍晴”),我还在赶到外地做官的路上,农村有这样的好景,有这样的乐趣,我何不回家种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为了谁呢?他说了许多农村如何如何好的话,主要目的,就在于最后这一句话,以田园乐趣来反衬他不太想做官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