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8.10.29•【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2008年10月29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习,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八条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九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执行抢险救灾任务。
第十条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
第十一条国家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极大。
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科学家们建立了一系列地震监测设施,并且为保护地震观测环境制定了相关的法规。
本文将探讨地震监测设施以及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条例。
一、地震监测设施的介绍地震监测设施包括监测站点、测震仪、地震网络等。
监测站点是用来安装测震仪的地点,通常分布在全球各地,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
测震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震振动的仪器,通过记录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和幅度,可以判断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
地震网络则是由一系列测震仪组成的系统,可以实现地震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地震监测设施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地震预警和预测,以及为科学家、地震学家和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关地震活动的准确数据。
通过对地震监测设施的持续观测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降低地震对人类社会的破坏。
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地震监测设施的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地震观测环境的影响。
地震观测环境包括地震监测站点周围的环境因素,如人为活动、自然景观以及噪音干扰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地震监测设施的运行和数据采集造成干扰,从而影响到地震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保护地震观测环境,各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
这些法规通常包括对地震监测站点周围环境的规划和管理,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控制噪音污染等措施。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三、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条例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条例是保护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和数据准确采集的法规文件。
这些条例通常由地震监测机构和地方政府联合制定,具体规定了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要求,以及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措施。
在地震监测设施方面,条例通常规定了监测站点的选址标准和建设要求,包括离人类活动区域的距离、地质条件等。
条例还要求对测震仪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监测管理条例
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常常让人难以想象。
为了及时掌握地震信息,采取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措施,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地震监测机构和管理条例。
在中国,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地震监测网络。
通过部署地震观测仪器和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和记录地震活动的强度、震源位置和发生时间等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科学家研究地震规律以及推测未来地震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密集度需要根据地震频发区的特点来确定,以确保能够准确、及时地监测到地震信号。
在地震监测纪录方面,地震监测管理条例要求地震监测机构及时、准确地对地震事件进行记录。
这些记录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源深度、震级等信息,可以作为后续救援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地震监测技术已经能够以数字化、自动化的方式进行记录,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地震监测管理条例还规定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和运行。
地震预警是指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和地面上传播的速度,提前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地震预警可以为民众争取到更多的逃生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定位和运行要求有详细的规定,包括预警信号的发送渠道、时效性和内容等。
另外,地震监测管理条例也着重强调了地震活动的信息公开和传播。
由于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震监测机构负责向社会发布地震信息,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同时,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地震信息的传播,在地震发生后,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及时了解地震灾害的情况和应对措施。
为了保障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的有效执行,相关地震监测机构还需要加强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
比如,与应急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以及科研机构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合作,能够提高地震监测预测的准确性和响应效率。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范本(二篇)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地震监测设施的完整性和地震观测环境的纯净度,规范和优化地震监测工作的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所有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第三条地震监测设施包括地震台站、地震仪器设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等。
第四条地震观测环境指地震监测设施所处的自然环境及周围人为活动的影响。
第五条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公正、透明、综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六条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运维、改造和拆除,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和许可。
第七条各级地震监测机构应当配备专职的环境保护人员,负责监督和落实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第二章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及改造第八条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远离人为活动噪声干扰和自然灾害影响。
(二)符合工程技术标准,确保设施稳定可靠且符合观测要求。
(三)配备先进的防护设备和系统,有效防范突发事故和恶劣天气带来的损害。
(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第九条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应当向相关环保部门进行申报,并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十条建设和改造地震监测设施时,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健康发展。
第十一条地震监测设施的运维工作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和记录有效。
第三章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第十二条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包括以下内容:(一)保持地震监测设施周围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二)减少人为活动对地震观测环境的干扰和污染。
(三)合理管理地震监测设施周围的土地使用,防止违法占用和过度开发。
第十三条地震监测机构应当定期组织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地震观测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第十四条地震监测机构应当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及时准确地预警和监测地震,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国纷纷设立了地震监测设施,并制定了相应的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本文将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进行详细介绍。
1.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地震监测设施是指用于地震的观测、监测和预测的设施。
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包括地震仪器设备的安装和地震观测站的建设。
地震仪器设备包括地震仪、地震计、地震监测仪等。
这些仪器设备通过感应地震波的震动来记录地震的发生和传播过程,为地震预警和预测提供重要的数据。
地震观测站是指用于安放地震仪器设备的场所。
地震观测站的建设需要合适的地理环境和场地条件,以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准确观测地震数据。
2.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的制定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是为了保护地震监测设施的正常观测环境,防止人为因素对地震监测数据的干扰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包括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和对违法行为的处罚等方面。
对于地震观测站周围的环境保护,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规定了建设地震观测站的地点选择原则和周围环境的保护措施。
地震观测站应该选择在远离城市和人口密集区、地质环境稳定的地方。
周围环境应该保持清洁整洁,避免噪声和振动干扰地震观测。
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还规定了对于对地震监测设施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相关规定。
例如,对于故意破坏地震观测设施、非法占用地震观测站等行为,将进行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究。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二)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的建设和制定对于地震预警和预测非常重要。
首先,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可以实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的发生,为地震预警和预测提供重要数据,提高了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地震监测数据的干扰,提高地震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最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的制定可以规范地震观测站的建设和周围环境的保护,提高地震观测的水平和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防震减灾规划第三章地震监测预报第四章地震灾害预防第五章地震应急救援第六章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第七章监督管理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140号]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0号)现发布《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李鹏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保障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震监测设施,是指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地震遥测台网设施和其他地震监测设施。
本条例所称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障地震监测设施得以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体。
第三条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负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责任。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对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义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行为,都有权检举、控告。
第六条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应当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损失。
第二章保护范围第七条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一)地震台(站)内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设施;(二)地震台(站)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堤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三)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设施;(四)地震遥测台网的中继站、遥测点观测用房、地震传输设备、供电设备,及其附属设施;(五)地形变、地磁、重力、地电测线和测点的测量标志及其保护设施、测量场地以及专用道路等。
2024年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2篇)
2024年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第一章总述第一条为了强化地震监测工作、提升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震监测设施指为了进行地震监测而建设的地震测点、地震观测站、地震仪器设备和相关设施。
第三条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指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周围的环境,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观测地震活动的能力。
第四条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应当依法组织和实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强化监测设施的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
第二章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第五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地震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规划地震监测设施的布局。
第六条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确保设施的安全可靠、准确敏感。
第七条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地震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建设方式。
第八条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和破坏。
第九条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应当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设施维护、检修和更新工作,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十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的组织和管理,确保设施按照规划建设、有效运行。
第三章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第十一条地震监测设施周围环境保护应当符合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第十二条地震监测设施周围环境保护应当加强监测和监管,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对观测数据的干扰。
第十三条地震监测设施周围环境保护应当保护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土地退化和水源污染。
第十四条地震监测设施周围环境保护应当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确保环境质量符合要求。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对于地震监测设施建设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六条对于地震监测设施周围环境保护不达标的,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第十七条对于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民事赔偿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最新整理规章制度地震监测管理条例.docx
最新整理规章制度:地震监测管理条例规章制度: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震监测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第五条xxxx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地震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地震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海岛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
第七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必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合作进行,并经xxxx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
从事前款规定的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危害国家安全。
第二章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和建设第八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有关单位、个人建设的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是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补充。
第九条编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应当坚持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十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国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xxxx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商xxxx有关部门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和预警地震活动,科学家们研发了各种地震监测设施,并积极推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
本文将从地震监测设施的种类、地震监测环境的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震监测设施的种类地震监测设施通常包括地震仪、地震台站和互联网地震监测系统等。
地震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震振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水银测震仪、激光干涉仪、气体测震仪等。
地震台站是地震仪的安装点,用于收集地震振动数据,并传输到地震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互联网地震监测系统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地震数据的即时传输和共享的系统,使得地震监测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
二、地震监测环境的保护1.地震台站的布设地震台站是地震监测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布设位置的选择对地震监测效果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地震台站应尽可能远离噪声源,如交通干扰、工业区等,以减少背景噪声对地震信号的干扰。
同时,地震台站的布设应考虑地质结构、地表条件等因素,以保证台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地震仪的维护和保护地震仪是地震监测设施中最关键的部分,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维护包括定期校准、清洁和润滑等工作,保护包括防潮防尘、防震护套等措施。
此外,地震仪的安装位置也需要合理选择,以减少外界震动对地震仪的干扰。
三、地震监测设施对环境的影响地震监测设施的布设和运行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噪声污染、土地占用和能源消耗等。
1.噪声污染地震仪的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电子设备的运行噪声可能对周围的环境和生物造成干扰。
为减少噪声污染,可以采取隔音和减振的措施,比如地震仪周围设置隔音板和减震座。
2.土地占用地震台站的布设通常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这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田产出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减少土地占用,可以选择已有的建筑物或用地进行改造和共享,避免不必要的土地占用。
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2018年修正)
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2018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1.29•【字号】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号•【施行日期】2018.11.29•【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地质灾害正文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2011年7月27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11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防震减灾规划第三章地震监测预报第四章地震灾害预防第五章地震应急救援第六章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第七章监督管理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民政、卫生健康、公安、国土资源、教育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防震减灾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安排相应资金。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日常工作由同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承担。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避险、救生等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范文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范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准确地监测和预测地震的发生,对于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监测设施是实现地震监测和预测的基础,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是确保地震监测设施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因此,制定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内外地震研究的热点领域。
不少研究者对地震监测设施的构建、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第二章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整体性原则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应当贯彻整体性原则,协调各项工作,确保地震监测设施的正常运行和观测环境的良好状态。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统筹规划: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应当考虑到各项工作的协调性,避免相互冲突和重复建设。
2. 统一管理: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管理应当由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3. 统一技术标准: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应当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确保设施的质量和环境的稳定。
第二节先进性原则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应当贯彻先进性原则,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监测设施的精度和观测环境的可靠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用新技术:运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提高地震监测设施的精度和灵敏度。
2. 引进新设备:引进新型设备和设施,提高监测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数据记录能力。
3. 采用新管理方式: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提高地震监测设施的维修保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
第三章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第一节设施选址原则1. 选择稳定地形:地震监测设施应当选择地形稳定、不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确保设施的安全和运行的稳定。
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
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7.10.25•【字号】•【施行日期】1998.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的公告《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已经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于1997年10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7年10月25日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1997年10月25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建设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工作;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其职责范围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未设立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指定有关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四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减灾的方针。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根据防震减灾需要保证资金和物资的投入。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提高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社会的防震减灾功能。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与监测设施保护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和管理。
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分级、分类建设与管理的原则。
国家地震监测台网和全省区域地震监测台网,按国家有关规定建设,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起草目的是促进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保障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加强地震数据的收集和利用,促进地震预警和减灾工作的开展。
一、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和运营1. 规划和建设:条例明确了地震监测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流程和要求。
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地震监测设施建设的支持和投入,确保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运营。
2. 设施管理:条例规定了地震监测设施的管理要求,包括设施的维护、检修和更新,设施的日常运行和数据收集,设施的安全和保护。
监测设施的管理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3. 资金保障:条例要求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和企业参与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1. 规划和保护:条例规定了地震观测环境的规划和保护要求,包括地震观测点的选址和布局,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相关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监管。
2. 环境监测:条例要求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观测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
同时,条例还规定了地震观测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利用的方式和要求。
三、地震数据的收集和利用1. 数据采集:条例规定了地震监测数据的采集要求,包括数据的采集设备的选用和维护,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存储,数据的质量控制和验收等。
2. 数据利用:条例要求地震监测数据的利用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包括地震预警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地震灾害评估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监测技术的创新。
四、地震预警和减灾工作1. 预警机制:条例规定了地震预警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的要求,包括地震预警中心的设置和运行,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预警系统的测试和改进等。
2. 减灾工作:条例要求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地震灾害防治工作,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措施,开展地震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总之,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的出台,对于促进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和运营,保障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加强地震数据的收集和利用,促进地震预警和减灾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3年地震监测管理条例修订
(2004年6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09号公布根据2023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监测活动的管理,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第三条地震监测工作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震监测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四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地震监测的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地震监测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海岛的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运行。
第七条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必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合作进行,并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
从事前款规定的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和危害国家安全。
第二章地震监测台网的规划和建设第八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
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有关单位、个人建设的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是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的补充。
第九条编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应当坚持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十条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国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省级地震监测台网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根据全国地震监测台网总体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模版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模版一、引言地震是自然界中最具破坏性和危险性的灾害之一。
为了及时、准确地预测和监测地震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需要合理布设地震监测设施,并重视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本条模版旨在规范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确保地震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地震监测设施建设1. 地震监测设施的选址应符合以下原则:a) 远离可能引起干扰的设施或人类活动区域,如高压输电线路、交通要道等;b) 考虑地形地貌和地震活动性质,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地质条件较为稳定的区域;c) 考虑监测设施的可靠供电、通讯和数据传输条件。
2. 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a) 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和地震监测要求的仪器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校准和更新;b) 设计合理的防护措施,提高设施的抗震能力,确保设备正常运行;c) 设置完善的防雷、防水、防虫等设施,保护监测设备的安全和稳定运行;d)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设备的布线、安装和调试,确保监测设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地震观测环境保护1. 尊重地震监测环境的自然状态,不进行扰动性的工程活动;2. 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地震监测环境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3. 做好周边环境的噪音控制工作,减少其对地震观测数据的干扰;4. 定期进行地震观测环境的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影响地震监测的问题;5. 对地震监测环境中的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禁止非法采伐、破坏植被等活动;6.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共同维护地震观测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四、地震监测设施维护与更新1. 建立健全的设备维护制度,定期进行设备的检修、清洁和维护;2. 加强设施巡视和故障排查,及时处理设备故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3. 定期对地震监测设施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提高设备的灵敏度和可靠性;4. 做好设备备份和数据备份,以应对突发情况和设备损坏的可能性;5. 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维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素质。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地震是自然界常见的地球震动现象,常常在地球的板块运动过程中引起。
人们提出了“预防于未然”的理念,并从预警、预测、应对三个方面出发,全面加强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提升地震观测技术和保护地震观测环境,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地震监测设施的建设,我们应该优先考虑设施的耐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这需要经过长期的规划和研究,建立以地震科学为基础的设施体系,力求设施互相配合,完整覆盖地震活跃区域。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地震监测设施系统,这一系统由地震台网、地震烈度仪、地下水位监测井和人工地震源网络等四部分组成。
其中地震台网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建设起来的,完整的固体阵列观测系统和人工地震源观测系统也已经陆续建成开展监测工作。
除了加强设施建设之外,我们还需要继续提升地震观测技术水平,增强预警、预测和应对能力。
地震观测技术包括地震波形分析、地震信号处理、地震图像反演和地震学数值模拟方法等,这些技术可以为预警和预测提供有力的支持。
我们应该发挥地震烈度仪的作用,不断改进其观测精度、扩大其覆盖范围,实现高密度、高时效、高可靠性的加强地震监测。
同时,为了保护地震观测环境,我们也需要严格落实《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合理利用环境,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同时也需要科学的掌握环境污染的行为机理,制定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确保地震观测站点不被环境系统干扰。
保障观测环境还需要注意防范地震观测站点的地貌运动,保障观测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同时也需要避免人类和自然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影响,如震源密度的不均匀性、移动测点的影响、测量噪声等等。
有了完善的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可以有效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为地震预警和预测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
在地震监测技术不断进步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的倡导下,我国的地震事业会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认真落实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不断推动地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就一定能够为应对地震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人民度过更加安定、和谐的生活。
山东省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山东省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佚名
【期刊名称】《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正>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号)《山东省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已于2008年5月29日经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8月1日起
【总页数】4页(P208-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7
【相关文献】
1.关于《山东省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2008年3月31日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 [J], 晁洪太;
2.山东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关于《山东省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2008年5月27日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J], 谢国忠;
3.山东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关于《山东省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审议情况的报告 [J], ;
4.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J],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自治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
西藏自治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办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提高地震监测能力,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震监测设施,是指用于地震监测台网、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的设备、仪器、装置、专用场地场所、监测标志、数据通信传输系统设施及附属设施等。
本办法所称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证地震监测设施正常发挥效能的各种相关因素。
本办法所称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是指依据国家标准划定或者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实测确定的保证地震监测设施正常发挥效能的区域。
第四条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分级管理、属地保护的原则,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中涉及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上级人民政府要求,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公安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无人值守的地震监测设施,需要委托当地单位或者个人负责保护的,委托方应当与被委托方签订委托保护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树立全社会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意识。
第八条对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九条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受法律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题注】国务院令第140号
【章名】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保障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震监测设施,是指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地震遥测台网设施和其他地震监测设施。
本条例所称地震观测环境,是指保障地震监测设施得以正常发挥工作效能的周围各种因素的总体。
第三条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负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责任。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对地震监测设施及其
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义
务。
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行为,都有权检举、控告。
第六条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应当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对
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损失。
【章名】第二章保护范围
第七条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
(一)地震台(站)内的地震监测仪器设备、设施;
(二)地震台(站)外的观测用山洞、仪器房、观测井(水点)、井房、
观测线路、通信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堤坝、专用道路、避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
(三)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设施;
(四)地震遥测台网的中继站、遥测点观测用房、地震传输设备、供
电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五)地形变、地磁、重力、地电测线和测点的测量标志及其保护设施、测量场地以及专用道路等。
第八条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是指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
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最小区域。
干扰源距地震监测设施的最小距离见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未
列入有关附表的铁路、电气化铁路、高压输电线、发电厂、建筑群、无线电发射装置等其他干扰源距地震监测设施的最小距离,由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现场实测确
定。
【章名】第三章保护措施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
域内地震监测设施的分布地点及其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通报同级
公安机关和城乡规划部门。
第十条新建或者扩建地震台(站)、地震遥测台网的规划和计划,县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应当通报地震监测设施所
在地同级城乡规划部门。
新建和扩建地震台(站)、地震遥测台网,应当征得建设地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城乡规划部门同意,并按照国家有关地震台(站)观测规范
的要求选址,避开各种干扰源。
第十一条无人值守的地震台(站)、地震遥测台网以及其他地震监测设施,应当由拥有该监测设施的单位委托所在地乡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保护。
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地震监测设施委托保管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二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妨害;确实无法避免而又必须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单位在工程设计前应当征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同意,并采取下列措施:
(一)增建抗干扰工程,确保地震监测设施发挥正常工作效能。
所增加的工程建设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二)拆迁地震监测设施。
由地震监测设施使用单位负责办理拆迁手续,建设单位承担拆迁、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全部费用。
在新的地震台(站)、地震遥测台网正常开展工作满一年后,原地震台(站)、地震遥测台网方可拆除;因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需提前拆除地震台(站)、地震遥测台网的,应当由建设单位报请国务院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禁止下列危害、破坏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行为:
(一)进入地震台(站)进行影响地震监测工作的活动,或者拆除、损坏地震台(站)建筑、设备、设施;
(二)在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石、设置振动设施或者堆放金属物品;
(三)在地电布极区埋设金属管道、修建变电所以及切断、损坏观测线路和地下设施;
(四)破坏、污染观测井(水点);
(五)在地形变和地磁的观测墩至观测标志之间以及在观测标志周围设置有碍测量的障碍物;
(六)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高频电磁辐射装置,影响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工作效能;
(七)危害、破坏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其他行为。
第十四条禁止下列危害、破坏地震遥测台网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行为:
(一)拆毁、损害地震传输设备和附属设施或者在距其10米范围内挖掘土石;
(二)移动、损坏观测线路;
(三)在距超高频天线接收端前方250米范围内种植成片林木、堆放金属物品;
(四)在距地震传输设备250米范围内点火烧荒;
(五)危害、破坏地震遥测台网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其他行为。
第十五条禁止擅自移动、损毁地震测量标志或者在距地震测量标志50米范围内施工以及进行可能妨害其工作效能的其他活动。
第十六条用于地震监测的通信网络和电力线路设施的保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章名】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十七条对下列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给予奖励;
(一)严格执行本条例,为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作出显着成绩的;
(二)对破坏、哄抢、盗窃地震监测设施的行为检举有功的;
(三)制止破坏、哄抢、盗窃地震监测设施的行为,防止事故发生的。
第十八条对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地震监测设施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有权制止,并责令限期改正;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章名】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条例由国务院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一九七九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地震局发布的《国家地震局关于保护地震台站观测环境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章名】附表一:干扰源距测震台(站)的最小距离
(以拾震器为起算点)
干扰源种类距测震台(站)的最小距离(公里)
三级以上公路、机械化农场1.00
飞机场5.00
岩石破碎机、重型机械5.00
采石场等人工爆破源3.00
四至十层建筑物0.20
一至三层建筑物0.03
【章名】附表二:干扰源距地磁台(站)的最小距离(以地磁探头为起算点)
干扰源种类距地磁台(站)的最小距离(公里)
铁路1.00
铁路编组站的调车场5.00
飞机场2.00
电车(直流)30.00
地铁35.00
公路三级以上0.50
三级以下0.20
人工爆破源0.50
机械厂、钢铁厂
厂内总计有万吨以上钢铁3.00 厂内总计有千吨以上钢铁2.00
厂内总计有百吨以上钢铁1.00
电力电缆线路0.30
【章名】附表三:干扰源距地电布极区的最小距离(以地极为起算点)
干扰源种类距地电布极区的最小距离(公里)
地下金属管道管道直径0.5米以下0.10
管道直径0.5米以上0.30
铁路0.50
高压输电线铁塔0.50
高于1000千伏安变电设备1.00
高于50千伏安变压器0.10
抽水井(站)0.30
低于30千伏安用电设备0.03
库名:01.国家法律法规库(49年--94年)(全部) 检索表达式:A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