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课件
合集下载
儒道互补ppt课件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加法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减法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异 儒 道 同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不满社会现实 粮店 自身修养 加法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减法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异 儒 道 同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不满社会现实 粮店 自身修养 加法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药店 自然天性 减法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二)、“仁”的行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贵宾), 使民(役使百姓)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
(二)、“仁”的行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贵宾), 使民(役使百姓)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
(三)、仁的态度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 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 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守信) 则人任(信任)焉,敏则有功(效率),惠则 足以使人。”
有德 有仁 克己复礼
奋发有为 不去妄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有德 有仁 克己复礼
奋发有为
无辨 无争 顺应自然
不去妄为
比较探究
孔子、老子为什么树立“君子”
此课件可编辑版,如对课件有异 议或侵权的请及时联系删除! 课件可编辑版,请放心使用!
归纳概括孔子、孟子、老子 的主要思想主张。
A、孔子:
1、提出“仁”和“礼”:
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 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如“仁者爱人”“克己复 礼为仁”“仁者人也”,“仁”是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 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 决社会问题。“礼”是“仁”的一种政治主张,礼有上 下、尊卑、贵贱的 等级之分。
精品课件-儒道互补(公开课)课件
5、“述而”篇 原文:
子曰:“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子曰:“君子坦 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读:
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通 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 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 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 得失。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 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 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 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 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
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 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 与人的关系和谐。
7、“季氏”篇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 三戒:少之时,血气未 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 斗;及其老也,血气依 衰,戒之在得。”
解读: 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
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 熟稳重,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 不可以贪婪。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资料链接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儒道互补ppt(课件+检测) 人教课标版2
提示:今天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大致有三:其一,以“利”为功利之利、 利害之利,即某一特定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在这个意义上,“何必曰 ‘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含义是: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在动机 上应唯仁义是求,不计利害。传统“重义轻利”说大致如此。其二,认为 “利”是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如福利、公利、民利、大利以及与之相反 的财利、私利、君利、小利等等,而孟子的“何必曰‘利’”所反对的只 是后者。其三,同样以“利”为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但只划分为两大类, 即义之利和不义之利,认为孟子只反对“不义之利”,凡属“义之利”, 无论公利、私利、君利、民利、大利、小利、财利、福利,均可言可求。
提示:“义利”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也是孟子思想中 极重要的内容。但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之辨受到诸多曲解。传统的观点 认为孟子“重义轻利”,后来在认同“重义”的前提下,有人对其是否“ 轻利”提出质疑,并针对传统的“重义轻利”说,提出“重义但不轻利” 的新解释。其实,孟子之所以不言“利”,是因为当时的君主唯利是图, 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 是图而已。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君子也要言利。言国家之利、民族之利、 百姓之利,而不言私利。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平克在其所著《唤醒人性中的天使》一 书中指出,人类的基因中拥有趋向“善解人意、自制、理性和公正”的特 性。因此所谓的“天使”存在于我们的遗传天性中,但并不能直接影响人 的行为,只是在大脑中产生作用,真正决定我们所作所为的是大脑的运转。
(来源:《晶报》,2014.01.19)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人之初,性本善?
(1)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 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 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矣。(《孟子·告子》)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 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
儒道互补ppt课件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 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比较探究
从君子与圣人看儒道异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圣人”这样的楷模?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 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 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 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 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 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 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人 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有为善的倾向,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 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 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C、老子: (1)核心思想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 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2)哲学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 都是相反相成的,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孔子:
1、提出“仁”和“礼”:
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 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如“仁者爱人”“克己复 礼为仁”“仁者人也”,“仁”是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 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 决社会问题。“礼”是“仁”的一种政治主张,礼有上 下、尊卑、贵贱的 等级之分。
【教学课件】《儒道互补》课件
儒道互补的主要方面及实例
修身养性
儒道互补在修身养性方面有共同之处,如儒家提倡仁 爱、中庸,道家追求虚无、自然,两者都强调内心的 修养和自我完善。例如,《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与《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 物而不争”都是强调修身养性的实例。
处世之道
儒道互补在处世之道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儒家主张积 极入世,强调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而道家则主 张避世,强调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处理。两者相互补充 ,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采取更为合理的处 世态度和方法。例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与《道德经》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都是强调处世之道的实例。
引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儒道互补的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对个人的成长和 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传承中华文化精髓
儒道互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有助 于全面深入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儒道互补的思想和理念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有助于推动世界文 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思想融合与创新
儒道互补的思想将逐渐与其他思想流派融合,产生新的思想体系 和创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全球化与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加强,儒道互补的思想将在更广泛 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应用,成为人类文明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儒道互补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教育普及
通过加强教育普及,提高人们对儒道互补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者和发扬者。
02
儒道互补的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爱
01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强调人类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
精选 《儒道互补》参考完整教学课件PPT
儒道思想比较
儒家
道家
为人 处世 治国
“仁” “义”
符合“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恢复自然本性 见素抱朴
抱柔 居后不争
“爱人” “仁政” “王道” “以民为本”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无为”而治
儒道思想的异同
• 异:
• 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 求解决方法——使人心向“仁〞,以“礼〞标准 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 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的现象,思考其 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 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开展导致的,故而他找 到的解决方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知、 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 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 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 •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
守。〔苏轼〕 •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
万古对青苍翠色。〔郑板桥〕
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 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 。〔李白?书情 题蔡舍人雄 ?〕
•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李 白。?梁园吟?〕
• 儒道互补构成了 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 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 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 游泳到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 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 讼。〔曹操?对酒?〕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儒道互补PPT优选版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 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 说相对立。“天人合一”有两层意 思:一是天人一致。二是天人相应, 或天人相通。汉儒董仲舒提出: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二 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无为而治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道家,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之一,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 儒家在保护中有创新,道家在创新中有继承。 儒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济世),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 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 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 ”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 时间性哲学特征。 儒家(加法):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 使命和社会责任心;
岂因祸福避趋之。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舍生取义”
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儒重视继承,道重视批判。 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
政治理想
儒家:以“仁”爱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
社 道家:“会邻稳国定相—望—,“鸡为犬政之以声德相”闻,
《儒道互补》专题课件
显学主流以儒、墨为代表, 隐学主流以老、庄为代表。
显学以不避人、不避自己,积极入世为特征。
“游方之内”入世主义
儒家学派立教宗旨是以“匡俗救弊”、 “回复王道”、“实现仁政”为目的的道 德人本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
这种理想主义以强调人道之爱,肯定 人伦秩序,讲求“合群”之道和对追求道 德理性之自觉为其要义。
《明德》 是实现理想的人生进修阶梯, 《修身﹒博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梯的具 体展开,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 《养浩然之气》说的是修养后达到的“天人合一”的人生理 想境界。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礼记·大道之行也》
大同 小康
氏族部落的公有制向集权世袭的私有制转变
三纲八目的追求 ——《大学》
• 逍遥游的心理感受是乐. • 在逍遥游的乐中,存在着两种情感的混合,
一种是卸去物累的安宁感、超脱感;另一 种是在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的陶醉感、 满足感。
道遥游的途径: 无名 无功 无己
• 无名,即不“以天下为事”,就是不求治 理天下的虚名 ,消除人们求取名声的贪欲。
• 无功,即破除一切功利欲念 ,做到“物物 而不物于物”,寄心万物之外 ,不受其限 制。
• 无己,就是要忘掉自己的形体存在,达到 精神彻底解脱。
老子: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
身,吾有何患。
• 吾丧我——无己
•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
做到“无名”无功“无己”的办法是: 心斋和坐忘
• 心斋,“虚者,心斋也。”就是要保持 心的虚静,摒绝任何思虑。要“去 知”“黜聪明”。
隐学以避世、避人、避自己,消极遁世为特征。
“游方之外”的超世主义 • 道家学派立教的宗旨是要人懂得超越自身的
儒道互补(公开课)课件
3、“公冶长”篇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
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 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
解读: 这则语录中,写的 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以言“志”为题,讨论
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
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
作品分析
1、“学而”篇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 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 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读:
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
子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 小心说话,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 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这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 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 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
《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 承中华民族的传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
选文(二)
老 子 像
老 子 骑 青 牛
作者简介
李耳(约前580年— 前500年之后)字伯阳,又 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
子”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
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选文介绍
在卷帙浩繁的中国书海当中,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
不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2、“为政”篇 原文: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高中语文】儒道互补ppt精品课件
,鼓励人们 入世 ,即“出 人,身通六艺者 人。
来做事”。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 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 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 的人。”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通“智” 乐:前一个:喜欢;后一个:快乐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 爱山;聪明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 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敏:敏捷,勤快 就:靠近 正:修正 已:通“矣”,了
先生说:“君子不求吃得饱,不求住得安定, 勤于做事而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 (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学 的人啊。”
讲述好学的态度、表现和要求。
• 黄州,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 换骨,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种蒸馏和升华, 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的大家 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 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 他身边的时刻。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儒道互补》课件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 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 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 复正常的秩序。
• 儒家: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 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 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君子、 圣人的意义
• 道家: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 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 天下就太平了,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 越世俗的观念。
“爱人” “仁政” “王道” “以民为本”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无为”而治
原因
• 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 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 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
• 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 •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儒家义利观
• 孔子的义利观: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重义轻利” • 孟子的义利观: •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舍生取义”
• ——弃圣无盗
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苏轼:会挽雕弓雨也无晴 • 郑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 • 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 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 • 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 • 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 • 道为体, • 儒为用。
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 复正常的秩序。
• 儒家: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 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 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君子、 圣人的意义
• 道家: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 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 天下就太平了,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 越世俗的观念。
“爱人” “仁政” “王道” “以民为本”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无为”而治
原因
• 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 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 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
• 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 •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儒家义利观
• 孔子的义利观: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重义轻利” • 孟子的义利观: •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舍生取义”
• ——弃圣无盗
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苏轼:会挽雕弓雨也无晴 • 郑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 • 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 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 • 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 • 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 • 道为体, • 儒为用。
【优质】儒道互补PPT资料
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
原因
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 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 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
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 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 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 ,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 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 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 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 ,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 人更多。
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
政治理想
儒家:以“仁”爱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
社 道家:“会邻稳国定相—望—,“鸡为犬政之以声德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而治
儒道思想比较
为人 处世
治国
儒家
道家
“仁” “义”恢 见素复自抱然朴本性
符合“礼 ” 君君臣臣 “父爱父人子”子 “仁政” “王道”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 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 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 道两家学说在 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 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 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 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老子
庄子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 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 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 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 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 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内涵和特质。
原因
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 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 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
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 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 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 ,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 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 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 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 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 ,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 人更多。
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同:
政治理想
儒家:以“仁”爱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
社 道家:“会邻稳国定相—望—,“鸡为犬政之以声德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而治
儒道思想比较
为人 处世
治国
儒家
道家
“仁” “义”恢 见素复自抱然朴本性
符合“礼 ” 君君臣臣 “父爱父人子”子 “仁政” “王道”
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 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 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 道两家学说在 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 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 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 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
老子
庄子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 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 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 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 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 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内涵和特质。
儒道互补之论语十则ppt实用课件
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 两个学生以言“志”为 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 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 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 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 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 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 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 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 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道 互补
『 论 语 之』 十 则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 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核心是:“礼”、“仁”。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 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
——《论语》——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二十篇。
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语录体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 别人,容纳各种事物,不计较个人厉害得失。心胸狭窄, 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 成为君子。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莎士比亚
70、当一切似乎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 贾柯•瑞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71、瓜是长大在营养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吃 粗粮 喝白水 gōng修 代
作动词
胳膊。曲肱,连 肱
即弯着胳膊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 道 互 补
儒道思想比较
儒家
道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人 处世 治国
“仁” “义”
符合“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恢复自然本性 见素抱朴
抱柔 居后不争
“爱人” “仁政” “王道” “以民为本”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无为”而治
原因
• 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 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 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
儒家义利观
• 孔子的义利观: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重义轻利” • 孟子的义利观: •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舍生取义”
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儒家思想适用于盛世及人生得意之时, • 道家思想适用于乱世及人生遭遇坎坷之时; • 儒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济世),
道家义利观
• 老子:
•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弃圣弃利
• 庄子:
•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18)?”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 藏(19),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 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 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 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 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 复正常的秩序。
• 儒家: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 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 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君子、 圣人的意义
• 道家: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 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 天下就太平了,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 越世俗的观念。
小结
• 简言之 易中天总结出了孔子的一颗爱心、孟子的一 股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韩非子的一双冷 眼、老子的生活辩证法、庄子的艺术人生观、 荀子的科学进取心。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 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 读荀得进取、读墨得侠义的心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 侠人格,( );杨朱的贵我人格,( );孟子 的大丈夫人格,( ) ;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 ) ;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 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 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 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 •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孔子和老子为我们树立
做人的楷模
君圣 子人
从《论语》《老子》看“君子”与“圣人”
•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 己复礼、奋发有为。
•圣人,无辨、无争,能够顺
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为什么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 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 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 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 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 • 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 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 • 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 • 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 • 道为体, • 儒为用。
林语堂: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儒道互补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一个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一个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1)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2)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3)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4)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3412
• ——弃圣无盗
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郑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儒道思想比较
儒家
道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人 处世 治国
“仁” “义”
符合“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恢复自然本性 见素抱朴
抱柔 居后不争
“爱人” “仁政” “王道” “以民为本”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无为”而治
原因
• 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 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
• 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 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
儒家义利观
• 孔子的义利观: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重义轻利” • 孟子的义利观: •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舍生取义”
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儒家思想适用于盛世及人生得意之时, • 道家思想适用于乱世及人生遭遇坎坷之时; • 儒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济世),
道家义利观
• 老子:
•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弃圣弃利
• 庄子:
•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18)?”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 藏(19),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 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 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 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 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 复正常的秩序。
• 儒家: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 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 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君子、 圣人的意义
• 道家: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 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 天下就太平了,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 越世俗的观念。
小结
• 简言之 易中天总结出了孔子的一颗爱心、孟子的一 股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韩非子的一双冷 眼、老子的生活辩证法、庄子的艺术人生观、 荀子的科学进取心。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 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 读荀得进取、读墨得侠义的心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 侠人格,( );杨朱的贵我人格,( );孟子 的大丈夫人格,( ) ;荀子的君子式人格, ( ) ;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 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 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 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 • 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孔子和老子为我们树立
做人的楷模
君圣 子人
从《论语》《老子》看“君子”与“圣人”
•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 己复礼、奋发有为。
•圣人,无辨、无争,能够顺
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为什么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 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 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 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 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 • 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 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 • 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 • 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 • 道为体, • 儒为用。
林语堂: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儒道互补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一个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一个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1)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2)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3)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4)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3412
• ——弃圣无盗
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郑燮: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