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共22页
新中国的伟大建设
新中国的建设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l·1949~1956年(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就其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①1949~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主要措施有:没收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开展土地改革,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全国物价,统一财经,实现财政收支、物资供求、现金出纳平衡;合理调整工商业,精简整编国家机构;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引导农民组织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对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②1953~1956年,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虽然屡遭挫折,但从总体上看,取得了巨大成就。
主要表现在: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9~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最严重困难,但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1966~1976年(“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群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
4.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逐步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提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昭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按客观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制定经济政策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适应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过分地夸大入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必然使经济建设遭到破坏。
祖国建设新成就资料
祖国建设新成就资料导语:在历史的长河中,祖国的发展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
我为祖国的发展而感到自豪。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祖国建设有哪些新成就吧。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倾”斗争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1976年四五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XX年北京申奥成功XX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XX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并于XX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铁路进藏:西藏铁路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世界屋脊一小段西藏历史一大步XX年第28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水平,中国GDP:13年跨越10个万亿元台阶,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XX:成功举办奥运1949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上任何一个重大事项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我国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是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创造经济奇迹的60年。
60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此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的总和。
60年的大发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作为一个见证60年发展史、特别是亲身参与3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研究人员,内心深处充满着激动、兴奋、豪迈和自信。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60年的经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我想从纵向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及经济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理出一个头绪。
60年的经济发展史明显可分为前后两个30年。
前30年可以说是在曲折中探索发展道路、积蓄发展能量的时期;后30年则通过改革开放,进入快速增长的腾飞时期。
前3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三年恢复到“一五”时期的8年,即正确起步和初战告捷的阶段。
三年恢复时期实现了稳定物价、统一财政,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从1953年-1957年的五年,以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工业项目为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一五”计划胜利完成,旗开得胜。
第二个阶段是从大跃进开始到三年困难和经济调整时期,即从1958年-1965年的8年,经历了曲折又回到正确发展道路,走了一个马鞍型。
第三个阶段是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进入“十年动乱”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虽有发展,但最终陷于崩溃的边缘。
1976年“文革”结束到1978年,是对前28年的发展道路进行冷静思考和深刻总结的两年,为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的历程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后30年的发展历程也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
第一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这一阶段是消费品生产高速发展时期,即农业和轻纺工业大发展时期,在农产品供给连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
最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资料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发展,今天的成就是由昨天的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
没有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前三十年的创业,也就没有今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
因而在今天对建国后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做个历史的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以下将从个方面来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
一.二.工业成就解放前,我国工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外国进口。
建国后,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带基础上,全国工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
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 3 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 2 734.5亿元,年均新增94.29亿元。
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
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1980年增至4 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8年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
从各个时期的工业生产总指数来看,以1952年为100,到1957年为228.6,年均增长18%;到1965年为452.6,年均增长12.3%;到1978年为1 598.6,年均增长11.2%。
202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202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点击查看更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沧桑巨变七十载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的贫穷国家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城镇化稳步推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共生共荣,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
之后,按照当时环境和现实需要,我国主要实行“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同时配以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促进了工业积累。
1978年,农业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业比重降至70.5。
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迅速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深刻调整。
20**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35.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最多的产业;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增加值最大的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20**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40.7、52.2;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4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52年上升23.5和37.2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195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高达85.9,林、牧、渔业比重分别只有1.6、11.2、1.3。
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非常显著。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政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首先,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平均每年超过9%的经济增长率持续发展了几十年。
这使得中国经济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有望在未来几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
其次,中国实现了贫困人口大规模减少。
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果,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上亿人减少到不到1000万人。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减贫政策,包括扶贫项目、产业发展、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支持,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收入来源和福利保障。
第三,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
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汽车和高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如华为、阿里巴巴和小米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和移动支付市场,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规模居世界前列,城市地铁系统不断扩大。
中国的港口设施也在不断升级和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港口。
这些基础设施的发展提高了交通和物流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包括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的创新和市场的发展。
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加大等。
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推进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
总体而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非常显著,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
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材料四
邓小平同志曾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 全没有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 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来搞多种行业、搞 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的,异军突起。 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 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
回答问题:我国乡镇企业发展 起来,有哪些作用?
bjhk
13
高考举例
图一
7
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 分布示意图
bjhk
图二
8
1966-1976年工业建设主要成就 示意图
bjhk
图三
9
1978-1999年工业建设 部分工程示意图
图 四
bjhk 1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一指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力量优 先发展的部门,列出其中两个代表性建设项目. 2、比较图一、图二,分析两个时期成就分布有何特 点,试述形成原因 3、比较四幅图,分析图三成就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4、依据图四,分析这一时期工业建设成就分布的特点 是什么?试列出两个工业基地。并概括这一时期取得举 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5、从新中国的建设中,能得出哪些启示?
1.(08海南)25.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 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 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 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2009年3月13日
bjhk
1
复习目标:
1 熟练掌握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熟练掌握新中国经济建设四个阶段的成就及地图。 2 分析四个阶段经济建设成就取得的原因, 并能在做题中灵活运用。
新我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今天的中国是过去中国的发展,今天的成就是由昨天的点点滴滴汇集而成的。
没有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前三十年的创业,也就没有今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
因而在今天对建国后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做个历史的回顾,是非常必要的。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以下将从个方面来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的经济成就。
一.工业成就解放前,我国工业非常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连一个螺丝钉也要从外国进口。
建国后,经过30年的努力,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应归功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带基础上,全国工业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
1952—1980年,工业投资累计达 3 95519亿元,工业新增固定资产达到 2 734.5亿元,年均新增94.29亿元。
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工业生产也得到迅速发展。
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为343.3亿元,1980年增至4 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28年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
从各个时期的工业生产总指数来看,以1952年为100,到1957年为228.6,年均增长18%;到1965年为452.6,年均增长12.3%;到1978年为1 598.6,年均增长11.2%。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
近5年来,随着免征农业税、发放粮食直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我国9亿农民负担明显减轻,收入和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同9亿农民一样,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城市居民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收入显著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盘点”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大幅增加,公共财政更加关注民生,覆盖亿万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近5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进展。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2003年至2006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4%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世界年均4.8%的水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2年的近1.5倍。
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工作取得新进展:交通、电信、能源供应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加快升级,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
去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9649亿元,跃居世界第三位,比2002年增长1.56倍。
高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信息、生物等高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促进了传统产业加速优化升级,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十六大以来,中央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2003年以来,我国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
我国先后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农业税和屠宰税。
与税费改革前相比,每年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约1250亿元。
新中国的前30年建设成就
建国前30年的建设成就新中国的前30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建成了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固的安全基础;进行了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和失误,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引导中国逐步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迈进。
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消灭,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立,创造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好的政治环境。
所有这些,都为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为新中国后30年的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从总体上看,20多年大规模的经济,我们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实力明显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新华社北京12月17日电题:实现历史性变革迈向高质量发展――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述评新华社记者韩洁、齐中熙、陈炜伟、于佳欣这是全球瞩目的发展“奇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尽管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过去五年年均经济增速超过7%,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这是展现活力与韧性的“中国力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以来,准确把握复杂局势,科学判断,正确决策,真抓实干,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经济巨轮向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劈波斩浪、扬帆远行。
稳定器:中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回首5年前,中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产能过剩等一系列矛盾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失速”“硬着陆”等悲观预测层出不穷。
12月13日,亚洲开发银行发布最新报告,再次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将9月份预测的6.7%调高至6.8%。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年内四度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国际机构空前一致的良好预期,源自中国经济的优异表现。
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一改近年逐级下探态势,经济增速企稳回升。
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8%,增速连续9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区间。
以来,运筹帷幄,以坚强的政治勇气和战略定力,统领全国上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巨轮穿过迷雾、破浪前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理念清晰、方法正确,就能克服困难、化危为机。
五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超过7%,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韧性增强。
“2013年到2016年,中国实现7.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2%的通胀率、5%左右的调查失业率,这种较高增速、较多就业、较低物价搭配的运行格局难能可贵,在世界范围内一枝独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 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 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 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 难和难题,突出的是: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 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 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可以在前进中解决,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 解决。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1982年全国人大全面修改宪法后,全国人 大又通过了4个宪法修正案,制定了200多 部现行有效的法律。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 有效的地方性法规。 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深入贯彻,以宪法为基础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 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引下,以科学发展 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重要指导方针。 人民解放军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 揽,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主线,以军 事斗争准备为龙头,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 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走 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第五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 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 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 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 界,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工作。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历史: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3万多公里。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
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地理:结合地图掌握不同建设时期修建的铁路、公路的主要路线名称、起点及终点,经过哪些重要城市和省份。
掌握主要大桥、港口、水库、水电站、油田等重大工程所在省份、位置及附近有哪些大城市和它们的特点。
政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时期的建设成就都是在前一阶段生产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虽然我国经济建设曾走了不少弯路,但从总体上看,成就和进步始终是主要的。
哲学:用矛盾的观点全面看待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成绩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即失误和错误方面。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证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唯一标准的哲学道理。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 取得了重大成就,许多珍贵的历 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 承。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新中国成立年来,我国积极开展 文化交流与传播,吸收世界优秀 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 界。
社会治理的成就
01
社会稳定与和谐
新中国成立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保 持了稳定和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05
CATALOGUE
新中国成立年的经验与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01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发展的
关键。
02
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不断调整和完善经济体制,
逐步实现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
03
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历史
性飞跃,为世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会不稳定、政治动荡、文化落后、教 育水平低。
VS
详细描述
建国初期,中国社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政 治动荡不安,文化落后导致思想保守,教 育水平低,人民文化素质不高。
02
CATALOGUE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建设的成就
工业建设的成就
工业结构调整
新中国成立年来,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 变化,传统工业得到了改造和提升,新兴工 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02
法治建设与公正司法
我国在法治建设与公正司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不断完 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保障人民合法权益。
03
社会管理创新
新中国成立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通过加强 基层自治、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等方式,提高社会管 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04
CATALOGUE
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
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经历了多次战争和颠沛流离,中国在1949年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从此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
在经历苦难与挫折的同时,中国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不断加强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围绕最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进行阐述。
一、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国家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GDP不断攀升。
2012年,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GDP已经达到90.03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GDP的不断增长不仅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也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对外贸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已超过31万亿元人民币,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
三、脱贫攻坚“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是党中央确立的脱贫攻坚目标。
自2012年以来,中国共有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2020年,全国已有所有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工作的胜利,是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
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政府以及全体人民付出了巨大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产业扶贫、资金扶贫、生态扶贫等,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在过去40年中,中国的城市人口从1.7亿增长到8亿,城市化率也从17.9%提高至60%以上。
城市化是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实现劳动力的流动,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技术进步。
五、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各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移动通信、可再生能源、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
新中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从经济上,1.锐意改革,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跨越。
2.扩大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
3.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
从农业上,1.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一级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2.农业机械化水品大幅度提升,“科技增效”硕果累累。
3.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副、牧、渔、林齐头并进。
4.乡镇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从民生上,1.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品显著提高。
2.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3.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斐然。
4.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从科教上,1.教育成绩有目共睹。
2.科教成就振奋人心。
从法制上,1.人民当家做主,中国人民政治地位发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实现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
2.基层自治从城市向农村推进,“草根民主”成了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3.依法治国,人民民主实现从实体民主到程序民主的全方位发展。
从文化上,1.文化建设理论不断丰富,时代精神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
2.文化事业成就辉煌。
3.体育事业跨入强国之林。
从国防上看,1.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2.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3.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和武器装备现代化。
4.捍卫了国家主民族尊严和人民和平生活。
从台湾方面看,1.“一国两制”是解决同一问题的金钥匙。
2.和平发展、互利共赢顺应民心,是推动统一大业的根本动力。
从外交上看,1.小外交走向大外交。
2.小合作走向大合作。
3.小舞台走向大舞台。
从党建方面看,1.党的理论创新卓有成效,形成了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党的队伍发展壮大,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3.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党内生活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4.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创新和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和治理体系的协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经济发展成就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实现了从经济赶超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外资、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迅速崛起。
中国在保障民生、扶贫攻坚、生态保护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科技创新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重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
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了自主创新。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和电子商务市场。
科技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全球科技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城乡发展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中国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
农村地区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中国还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
四、社会治理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重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智能化。
中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公平和公正。
中国在打击腐败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和透明度。
中国注重居民素质和社会信用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百年沧桑迎巨变 千秋伟业启新程 献礼建党百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
百年沧桑迎巨变 千秋伟业启新程献礼建党百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就■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牛 犁 赵硕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人民成就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努力奋斗、勇往直前,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一个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实现了人民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国家从“一穷二白”迈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济总量历史上首次跨越100万亿元大关。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共产党人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昂扬姿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由积贫积弱走向国强民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建党100周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2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首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世界,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用3年时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前提条件。
从“一五”计划开始,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上升至1978年的367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7%,位居世界第11位,为美国的6.4%,日本的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