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道德的反思——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深度解读

合集下载

解析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解析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

解析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中的悲剧以极高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不仅反映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背景,还蕴含了对生命、爱情、权力和命运等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解析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探讨其独特表现手法及核心主题。

一、莎士比亚悲剧的定义与特征莎士比亚的悲剧一般指那些以坎坷人生命运为主线,常常以悲惨结局告终的戏剧作品。

这些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征:复杂的人物性格莎士比亚的人物往往具有多重性格特征,他们不是单纯的善与恶,而是在道德和情感矛盾中挣扎的复杂存在。

比如,哈姆雷特既有深入思考、追求真理的一面,也有犹豫不决、带有报复心的一面。

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在莎士比亚的许多悲剧中,人物常常面临命运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

如在《麦克白》中,麦克白的命运被预言所驱使,但他选择追逐权力,从而走向自我毁灭,这种对自由意志和外在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使得故事更具深度。

时间和空间的转化莎士比亚在悲剧中灵活运用时间与空间,使得事件的发展常常充满戏剧张力。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事件在短短几天内发展到高潮,浓缩了爱情的强烈与无奈。

情感与伦理的冲突许多角色在情感与社会伦理之间产生矛盾,导致情感破裂或冲突加剧。

比如,在《李尔王》中,李尔王因为对女儿的不公而引发家庭悲剧,展现出爱与权力之间复杂而尖锐的关系。

二、主要悲剧作品及其分析莎士比亚创作了多部经典悲剧,每一部都有其独特性,同时又相互独立开辟出各自的话语空间。

其中《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最为知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且影响深远的剧作之一。

其核心围绕复仇主题展开,讲述了年轻王子哈姆雷特在得知父亲被毒死后,如何面对复杂的人性和道德伦理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哈姆雷特展示了对生存意义、死亡和复仇过程中的种种思考。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题与人性的探索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题与人性的探索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题与人性的探索引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欢迎,而且在后世一直深受高度赞誉。

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其深刻而真实地描绘人性中的黑暗面而著称。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悲剧中常见的主题,并分析其中对人性的深度探寻。

主题1: 命运与宿命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往往受制于命运和宿命。

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最终都无法逃避自己注定遭受的痛苦。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被命运推向了和解父亲死因并报仇的道路。

同样,在《麦克白》中,麦克白注定要走上篡夺王位并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的道路。

这些故事传达出思考命运和自由意志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主题2: 爱与欲望莎士比亚悲剧中展现了强烈的爱与欲望,这些情感往往导致角色的悲剧结局。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使他们忽视了家族之间的仇恨,最终导致他们双双丧命。

而在《奥赛罗》中,奥赛罗对妻子的怀疑和嫉妒摧毁了他们的关系并最终导致双方死亡。

这些故事表达出爱情和欲望对人性带来的巨大影响。

主题3: 欺骗和背叛在莎士比亚悲剧中,角色之间的欺骗和背叛常常是引发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奥塞罗》中,艾戈因自私和嫉妒而背叛了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奥塞罗。

同时,在《李尔王》中,女儿勤勉忠诚地侍奉着父亲,但被姐姐腐化的行为所背叛。

这些故事展现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揭示了欺骗和背叛对关系的破坏力。

主题4: 邪恶与正义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经常探讨邪恶和正义之间永恒的斗争。

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因渴望权力而陷入邪恶的漩涡,并最终被正义所消灭。

在《哈姆雷特》中,充满野心和欺骗手段的克劳迪斯谋害了自己的兄弟并夺取王位,但最终遭到了报应。

这些故事引发了观众对善与恶、正义与罪过之间辩论和思考。

结论莎士比亚悲剧以其深刻而真实地刻画人类心理和情感而闻名,他通过探索命运、爱与欲望、背叛和正义等主题揭示出人性中复杂而多样化的一面。

这些主题不仅具有普世意义,也使得莎士比亚作品在历经几个世纪后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吸引着读者和观众们持续的探索和思考。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探索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探索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探索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通过对人性的探索,他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冲突和痛苦。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性探索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他通过对人性的描绘展示了人类的欲望和野心。

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因为对权力的渴望而走上了杀戮之路,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欲望如果无法得到适当的控制,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警示人们要警惕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欲望。

其次,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性探索还涉及到人类的道德观念和良知。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因为对父亲的死感到痛苦和愤怒,他决心要为父亲报仇。

然而,在实施复仇的过程中,哈姆雷特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他思考着复仇的正当性和后果,最终选择了推迟复仇。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类内心的道德挣扎和矛盾,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良知和道德观念。

此外,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性探索还涉及到爱和情感。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年轻人因为家族的仇恨而无法在一起,最终选择了死亡。

这个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爱和情感的力量,以及由于外界的限制而导致的痛苦和悲剧。

莎士比亚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人性中的爱情和情感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对个体情感的束缚。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索,揭示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冲突和痛苦。

他通过对人性中的黑暗面、道德观念和良知、爱和情感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人类内心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人性的机会。

通过对他的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更好地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冲突。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探讨人性的深度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探讨人性的深度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探讨人性的深度
1. 引言
•介绍《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广泛认为是西方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简要概述主题:探讨人类行为、心理和道德的复杂性以及对真相与谎言的追寻。

2. 人性之矛盾
•描述《哈姆雷特》中展现出来的角色矛盾与内心斗争,如哈姆雷特对待父母世界与宇宙观念冲突。

•分析角色行为背后的动机,如克劳狄斯王子和君士坦丁达耳王子等。

3. 真相与谎言
•讨论戏剧中真相和谎言在角色情节发展中的重要性。

•谈论相关场景和对白,例如「你好喝我的桶吗?」、「我只有一点点食欲。

因杀人失食」等经典台词。

4. 情感与道德困境
•探索哈姆雷特在丧父、家庭背叛和冷酷现实之间的情感纠结,以及他对复仇和正义的思考。

•讨论哈姆雷特的决择是否显示出他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刻思考。

5. 思想与哲学
•分析《哈姆雷特》中出现的一些哲学主题,如自由意志、命运、死亡等。

•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经典对白,讨论角色关于存在意义和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6. 结论
•总结《哈姆雷特》作为一部探讨人性深度的作品,展示了莎士比亚真实而复杂的理解力。

•指出该作品依然具有启示性和影响力,并可延伸至今天社会。

以上是根据主题填充相关内容所得到的文档编写概要。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初步草稿,并不包含详细内容。

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扩展并添加更多相关信息。

人性的善恶之辩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分析

人性的善恶之辩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分析

人性的善恶之辩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分析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关于人性的善恶之辩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而对于这个问题,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哈姆雷特》提供了独特的观点。

《哈姆雷特》是一部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主角的悲剧,该剧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整部戏剧中,人物角色塑造得深入人心,他们的行为与言谈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矛盾。

首先,让我们从主角哈姆雷特的角度来看。

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有高尚的一面,也有狡诈的一面。

他对父亲国王的死充满愤怒,他的内心充斥着复仇的欲望。

然而,与此同时,哈姆雷特也表现出了他对人性的善良洞察。

在与母亲的对话中,他揭示了她对国王的过早婚姻的痛苦认识,展示了他对婚姻的理解和宽容。

可以说,哈姆雷特既是一个激情四溢的复仇者,也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理解力的人。

然而,在剧中,除了哈姆雷特以外,也有一些人物进一步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

最典型的例子是克劳狄斯国王和其妹格特鲁德皇后。

克劳狄斯是一个别有用心的反派,他因为权力而毫不犹豫地谋杀了自己的兄弟,篡夺了王位。

他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人性中的邪恶和自私。

而与此相反,格特鲁德皇后则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她对克劳狄斯的罪行视而不见,选择与他生活在一起。

然而,在剧末她对哈姆雷特的死表示极度的痛苦和懊悔,她表现出了她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这也让读者开始思考格特鲁德是出于善良还是出于自私的选择。

同时,《哈姆雷特》还另外两个重要人物品夫人奥芬利娅和拉尔提斯,为我们展现了更多关于人性的思考。

奥芬利娅在家族和政治的压力下迷失了自我,最终精神崩溃。

相比之下,拉尔提斯则是一个勇敢正直的人物,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引领剧情的发展。

通过以上人物角色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没有将人性的善恶划分为绝对的黑与白,而是揭示了其中的灰色地带。

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善良和邪恶的两面性。

莎士比亚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对于读者来说,通过审视《哈姆雷特》这部杰作,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人性的善恶之辩。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的人性与命运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的人性与命运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的人性与命运介绍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写作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剧作品。

在这些悲剧中,莎士比亚展现了深刻的人性和命运的主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悲剧中所描绘的人性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人性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体现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各种各样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丰富而矛盾的人性特点。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例子:1.高尚而复杂:许多角色具有高度情感和道德觉醒,例如《哈姆雷特》中复仇心切、思想深沉的哈姆雷特以及《奥赛罗》中正直善良却易于受骗的奥赛罗。

2.动机复杂: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些具备动机复杂的角色,如《麦克白》中野心勃勃却内心矛盾的麦克白以及《李尔王》中自私而又痴迷于权力的李尔王。

3.带有人性弱点:莎士比亚展示了人性中脆弱和缺陷的一面。

例如,《奥赛罗》中的嫉妒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爱情冲动带来的后果。

命运对人性产生影响莎士比亚悲剧中,命运是一个重要主题,它对人物的行为和结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几个例子:1.外部力量:命运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经常以外部力量或事件的形式出现。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国王被毒死、父亲复仇等事件都是命运安排下发生的。

2.内部决定:除了外部力量,命运也可以由人物自身所做出的选择决定。

在《麦克白》中,主角麦克白选择过度追求权力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3.心理斗争:在一些悲剧中,人物内心的斗争也反映了命运对其产生影响。

例如,在《李尔王》中,主角面临疯狂和后悔的折磨。

结论莎士比亚通过他的悲剧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与命运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

他创造出了一系列丰富多样、充满矛盾和动机复杂的角色,展现了人类本质中强大而脆弱的一面。

同时,他也告诉我们命运不仅仅是外部力量所决定,还受到个体选择和内心斗争的影响。

通过这种探索,莎士比亚激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和命运关系深入思考,并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戏剧艺术体验。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启示》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启示》

莎士比亚悲剧的人性启示引言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具盛名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悲剧作品揭示了人性的黑暗和复杂。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悲剧所呈现的人性启示,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对读者和观众的深远影响。

1. 矛盾与冲突莎士比亚在他的悲剧作品中常常探讨人性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例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面临着复仇与道德、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冲突,体现了人性中力量强大却也无法避免犹豫不决和内心挣扎这一现象。

这一刻画既引起了读者观众对自身内心深处混乱情感的共鸣,又提醒我们意识到人性并非单纯而固定不变。

2. 欲望与野心莎士比亚描绘了欲望和野心如何驱使着人们做出疯狂的举动。

在《麦克白》中,主人公麦克白因野心勃勃而铤而走险,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性命运。

这一形象化地展示了欲望的危险和对人性的腐蚀作用,给予读者观众深思的材料。

3. 爱与痛苦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故事中没有缺少爱与痛苦的描绘。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青年因为家族仇恨而被迫分离、最终以双双死亡收场,让人们对激情和爱情中的苦难有所体味。

莎士比亚以其细腻生动的文字表达了爱与痛苦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引发了读者观众深沉而持久的共鸣。

4. 角色塑造与道德困境莎士比亚善于刻画各种角色,并将他们置于道德困境之中。

他描写了正邪之间的斗争,启发了人们对道德选择和伦理观念的思考。

例如,在《奥赛罗》中,角色伊阿古(Iago)以诡计欺骗主人奥赛罗(Othello),导致悲剧发生。

这个角色展示了欺骗、嫉妒和报复等消极原动力,并迫使读者观众对人性中的黑暗面有所认识。

5. 命运与自由意志莎士比亚关注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通过塑造角色和揭示事件的发展,探讨了人类是否能够摆脱命运束缚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面对神秘力量与操纵,困惑于选择和行动之间。

这一描写引起了读者观众对人生意义、自我决定权和未来命运的深入思考。

结论通过分析莎士比亚悲剧所呈现的人性启示,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提供了有关矛盾与冲突、欲望与野心、爱情与痛苦、道德困境、命运与自由意志等多个方面的思考和洞察。

莎士比亚的悲剧:人性的探索与启示

莎士比亚的悲剧:人性的探索与启示

莎士比亚的悲剧:人性的探索与启示引言1.1 概述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思想探索而闻名于世。

这些经典作品通过描绘主要角色的冲突、选择和命运之间的抉择,让读者深度思考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悲剧中所展示的人性进行探索,并探讨这些作品在当代社会中所带来的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目的和结构。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将探讨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背景和意义,包括对莎士比亚悲剧在文学界地位的讨论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探究。

第三部分将着重分析悲剧中各主要角色的人性特点以及爱、欲望和权力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与展示。

第四部分将从悲剧中汲取启示与思考,包括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抉择和冲突,以及道德选择和责任形成人性问询。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主题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展望对莎士比亚悲剧持续研究的可能性以及人性探索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特点和思想,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机会。

同时,本文还将思考这些作品在当代社会中所带来的启示,让读者能够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而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某种共鸣。

此外,本文也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莎士比亚悲剧持续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以上是“1. 引言”部分详细清晰撰写内容,请注意不要使用markdown格式回答,也不要包含网址链接。

谢谢!2. 莎士比亚悲剧的背景与意义2.1 莎士比亚作品简介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

他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创作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2.2 悲剧在文学中的地位悲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通过展现主人公在命运压迫下的错误决策和灾难性结局,探索了人类生活中困境和矛盾的本质。

莎士比亚的悲剧以其深刻而复杂的情感描写、精彩而犀利的对话以及深度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而闻名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世界文学史上,最能代表莎士比亚戏剧水平的是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刻划。

他结合社会背景及其本人的主观感情意识,深入刻画了悲剧人物在殊途同归走向人生悲剧的过程中的性格内蕴和行动路线,揭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现实的某些特征。

本文就莎翁后期著名戏剧巨作入手,从人性的灵与肉、道德等角度重新解读,感悟对社会进步发展起不可磨灭推动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巨匠,他笔下的人物可谓活灵活现,震撼感人。

莎氏的四大悲剧人物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每当人们通过这些剧中主人公的言行,体悟到了人性光明和黑暗两个方面,唤醒了超道德的崇高精神,对建设和谐社会将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一、对人性层面的质疑与拷问俗话说得好:“一样的米养百样的人”,说明人的复杂多样性。

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有喜剧也有悲剧。

所谓喜剧就是有一个快乐的结局,这是不言而喻的。

悲剧就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并以及其悲惨命运为结局的艺术形式,它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莎士比亚的第一阶段主要以喜剧为主,而第二个时期则以写悲剧为主。

后期他共写了七部悲剧、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数量只有第一时期的半,却极为重要。

为什么?因为他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和艺术都更加成熟了,而且他毕生最重要的四部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都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人是灵(思想灵魂)与肉(自然身体)的高度统一体,其中的“肉”就是自我意识主体,首先必须作为一种属于人的自然实体而存在,之后才有精神的灵性和社会的本质。

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对人的这种本质的重新发现和重新认识,此阶段戏剧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多为性格悲剧,而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也多体现在人格人性层次性与矛盾性方面,他那时的人物形象不是高大全而是活生生的“圆形人物”,且都有性格缺陷。

虽然如此,他的悲剧及悲剧中人物之所以耐人寻味就是它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我认为以下四个元素或多或少是悲剧的魅力所在。

第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第二,人性的缺点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剧。

第三,对所谓命运的无可奈何。

第四,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

在《奥塞罗》中明显的悲剧元素就是奥塞罗性格的缺陷,只要是人总会有些嫉妒心的,这是人之常情,更是人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他对自己妻子的爱本来就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对黛丝德摩娜又爱又恨又怕。

最终,亚果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无可奈何地将这种虚假的、毫无信任的、不牢固的爱情炸个粉碎。

剧中哈姆雷特往往将奥和葛并举,可以看出母亲失贞一事给他的心理造成多么巨大的阴影,作为现代人来说,一个正常的人也会有如此的心理压力的。

由于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对爱的欲望纠缠在一起,手足无措,以致痛苦万分。

后来因听了谗言,杀死了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而等到他明白事情的真相后,悔恨交集,终于自杀,追随爱妻于黄泉下。

《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该剧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人性的歌颂。

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也告诫后来者“人生无常”的道理。

葛罗斯特被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没有公平正义的“人吃人”非人性化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堕落、腐朽,也是体现了当时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莎氏另一个剧本《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刻画了主人公人性善良的一面。

李尔王流落荒郊,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

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

剧本还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读罢莎士比亚的名著,我不得不质问自己: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怎么啦?难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向往的,必将深得人心。

二、对社会道德的拷问我们知道,艺术作品能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理性行为,在人类文明历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戏剧艺术是哲学的艺术,戏剧的悲喜剧人物的生命激情与生命历程的展开受制于理性控制,它所体现的悲喜剧意味总要交织着某种形而上的理性因素,而这种理性的因素其实就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就是一种道德取向。

那什么叫道德?它就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理性的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高尚的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

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通读莎士比亚的几个时期的巨作,通过悲剧剧情和塑造的人物基本都能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规范人们的言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书中对悲剧人物作了界定,他认为悲剧人物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一种人。

“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

”“悲剧主人公必然是自身有缺点或缺陷的人,只有这样,他在追求实现自己的某种要求和理想时,才可能犯下悲剧性的‘过失’,从而落入悲惨的结局。

”。

戏剧里的悲剧认识层面的理性趣味能够让接受主体在审美感受中提高认识世界、认识真理的能力。

因而,阿瑟?密勒在论述“悲剧的性质”时指出:“悲剧不仅能激起我们的悲伤、同情和同感,甚至还有恐惧;而且跟怜悯大不一样,它还能给我们带来知识或启迪”。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表现出来的人物心理抗争精神。

这样的悲剧能够昭示人们去认识并努力清除积淀在思想深处的消极落后的思想污垢,唤醒道德的良知。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的艺术形象,他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人文主义教育使他胸怀远大抱负,但突破其来的巨变,使他遭受了那样多的不增,他无忧无虑、明朗爽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父死母嫁,奸邪当道,国内一片乌烟瘴气。

他渴望用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改造社会,却又觉重任难当,难以施为。

他的这种改造社会的大局观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其实就是莎翁对社会的一声声呐喊。

再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纯真的青年为了追求爱情自由,最终以死反抗阻碍他们结合的封建势力,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气氛,实际是一首青春与爱情的赞歌,主人公俩很久以来也因此影响了好几代人,尽管该剧反映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冲突的一出充满诗意地悲剧,但隔阂却消除了,爱情、理想最终得胜,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他们的形象已经完全成为了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似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绝少见到,毕竟我们认为亲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

可是我们要注意戏剧的背景是一个充满谋求权力和财富的宫廷政治斗争,而政治可以让一切变得肮脏,可以使人丧失起码的道德观,践踏人类的道德底线,对触手可及的权力和财富的谋求可以让人变成魔鬼。

众所周知,道德是人的内在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完美的人应高度重视自身道德的修养,达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莎翁的人物心灵却显得十分扭曲,灵与肉组合十分不和谐,更谈不上道德美了。

人的道德美之核心是善。

大凡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道德行为就是善的,善是不伤害任何事物,更不伤害与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也是善的。

具有道德美的人,他的行为总是能够自觉选择有利于民族和社会,有利于人类文明前进的行为的。

具有道德美的人,他的言行从来都是以大局为重,把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

三、对生命价值的意义的疑惑与反思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处在文化的转型期,开始对生命进行新的思考,开始为生命的价值重新定位。

此时的莎士比亚不愧为伟大的人类心灵的艺术家,他天才的扑捉到了这一时期人的心灵状态,以及窥测到现代人即将面临的生存困惑,戏剧《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独白印证了莎氏的洞察力。

他那段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著名独白,解开了主人公和人们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心结。

莎氏悲剧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所写的悲剧之所以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悲剧作品包含哲人们无不津津乐道、苦苦求索的人生哲理,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深邃的生命价值及其存在意义,可以强化人生理想、生命价值观,也能获取社会的经验模式和生命激情。

因此,他的悲剧作品既展示了它的精神内涵又强调了它的巨大社会作用,欣赏他的作品就像甘泉一样不可干涸,总能让我们思考生命乃至宇宙的意义。

《麦克白》(1605)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

全剧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由于受到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

空有抱负面对现实却走向了消极的一面,值得读者的深思。

为此,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增大了悲剧的深度,通过人类自身的欲望、罪恶、性格等间接作用于人的,使人产生共鸣。

就像赫卡忒所说,命运让“种种虚伪的幻影迷乱他的本性”,让他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结局。

但是悲剧并不是悲观,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短暂的悲剧中却表达了一种对生命不妥协的永恒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