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本体论1

合集下载

关凯元:本体论(一)

关凯元:本体论(一)

写在前边的PS:本文将证明,什么是实践、自在存在、世界、物质、意识、身体、运动、时空、认识范畴(或属性,如本质和现象,恒常性和抽象性,实在和虚无,同一性和差异性,必然性和可能性等)。

尤其要证明,马克思的哲学到底是怎样的,后继者到底有没有误解,甚至歪曲。

我一直觉得有必要详尽地去写并发表,但一直觉得还不是时候。

故这篇哲学本体论的文章,是对各问题的文段综合。

修订多次,这次觉得框架算是有雏形了,内容和排版也更适合阅读和理解,故再发一次。

文字不算多,但涉及很多。

为方便大家理解文中所述,可以参阅在贴吧发过的相关帖中的讨论。

很多引文不详细注明,免得有人说太学术,而想查阅的人,也能通过关键词在相关文献中找到对应的内容。

研究,是一种人的活动,总是从某处出发,再到达某处。

出发,总得有一定的前提和方法。

但太多的研究者,是以结果的有效性,来证明前提和方法的正当性。

行政法也受到过这种错误的严重影响,如后文将论及的那些以目的合理来证明手段正当的思想和制度。

前提并不先于方法,而是因某种方法得以显现、确定。

所以,首先应追问的是:用什么方法开始,是合理的?思辨?如黑格尔所言:“我们以为构成我们表象内容的那些对象首先存在,然后我们的主观活动方随之而起,……反之,宁可说概念才是真正的在先的。

”[1]观察?这确实是科学长期所坚持的。

但波普尔认为,这都是错误的[2]。

他认为,应从“假说”、“猜想”开始。

其“猜想和反驳”的方法,确实能较好的解决法学“应然”与“实然”二元论的问题。

这依赖于次生语言,即意义不依赖于实指的语言,如“方的圆”,实指不存在,意义却存在,也存在客观的形式。

但他却从未说明,原生语言如何产生,进而发展成次生语言的。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也有相同问题。

而以上各种方法的错误根本在于:将某种先验的规范作为前提,而方法才得以使用。

自然法学派[3]、分析实证法学派[4]、规范法学派[5],皆错于此。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
文学 本体 论
4.客体说 作品 客体说──作品 客体说
这种观点偏向于作品本身, 这种观点偏向于作品本身,是20世纪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 世纪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 位的文艺思潮,它不是某一家的观点,而是一种共同的倾向, 位的文艺思潮,它不是某一家的观点,而是一种共同的倾向,其共 同的一面就是都只关注艺术作品本身, 同的一面就是都只关注艺术作品本身,而反对由社会生活对作家的 影响、作品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读者对作品的反应等等方面来说 影响、作品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明文学和艺术的本质即,都是由艺术作品的形式、 明文学和艺术的本质即,都是由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出发来探讨 艺术的本质的。 艺术的本质的。 如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里就提出:“艺术是有意 如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里就提出: 味的形式”,这可能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艺术本质论了。苏珊·朗 味的形式” 这可能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艺术本质论了。苏珊 朗 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文学 本体 论
需进行比较。 从而能将各种理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艾布拉姆斯在其《镜与灯》一书的导言里提出了艺术四要素,并由 此构成了一个坐标从而有可能将不同的理论纳入其中进行比较。 艾氏认为,关于艺术的理论不论它们有多大的分歧,但都少不了这 四个地素:即,作品──艺术家──世界──读者,这四要素构成了 一个坐标: 世界 ↑ 作品 ↙ ↘ 作者 读者
文学 本体 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
它主张文艺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在此强调的是“世界” 它主张文艺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在此强调的是“世界”,但 反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认识世界,从而为改造世界而奋斗; 反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认识世界,从而为改造世界而奋斗; 它也强调作者的情感表现,但目的是为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 它也强调作者的情感表现,但目的是为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 借以起到鼓舞读者革命斗志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事, 借以起到鼓舞读者革命斗志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事, 所以要改造作者的世界观,要作家为人民、为革命事业而写作。 所以要改造作者的世界观,要作家为人民、为革命事业而写作。 它也强调文艺形式的重要性,但决不是为了艺术欣赏, 它也强调文艺形式的重要性,但决不是为了艺术欣赏,而是为了 让读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无形中接受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 让读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无形中接受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 即寓教于乐。 即寓教于乐。

《文学本体论》PPT课件_OK

《文学本体论》PPT课件_OK
• 这种看法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摹仿。古希 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 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 这个世界既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柏拉图的理论世界。
文学 本体

4
2.实用说──读者
• 这种观点偏向于读者,认为文学的本质就在于给人以快感和教诲, 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它往往根据作品实现这一 目标的成功与否来判断文学价值的高低,即文学作品的价值要由读 者的反应程度来决定。代表人物是古罗马的贺拉斯,他提出了著名 的“寓教于乐”的观念。
• 1.纪实作品──实际有的人和事 写的是真人真事。如,报告文学、抒
情散文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朱自 清的《背影》等等。 • 2.虚构作品──可能有的人和事
是作家根据可然律、或然律对现实进 行虚构、加工的结果,这是最广泛意义上 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作品。
文学 本体

11
❖3.变形──应该有的人和事
• 如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里就提出:“艺术是有意
味的形式”,这可能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艺术本质论了。苏珊·朗
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文学
本体

7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
• 文学就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以反映社 会生活本质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它的哲 学基础直接地就是: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 反映社会存在。
第二、作品中的生活真实与否,必须以实际生活作为尺度和归宿 1. 生活真实符合事理化的要求,即文学形象要符合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 2. 情感真实符合情理化的要求,亦即文学情感要符合人们的社会理想。

第一讲文学本体论

第一讲文学本体论

引论一、感性思考:1、你认为文学是什么?2、你认为文学是怎么产生的?3、你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吗?你是怎么选择作品的?4、在你读过的作品中有没有一部作品使你至今难忘?5、你如何看待作家?你认为作家与现实世界有无关系?有你最喜欢的作家吗?…………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1、文学本体论★文学起源★文学发展★文学的本质及其定义2、文学形态论★文本层次论★作品体裁论及其审美特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及其审美特征★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作品类型论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及其审美特征★文学形象论,如典型、意象、意境等3、文学创作论★作家论及文学创作基本原理4、文学接受论★文学传播★文学欣赏★文学批评美国当代学者艾布拉姆斯(1912——)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建立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系: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艾氏坐标提出了作品研究的四要素,根据作品与其他三者的不同结合形成了不同研究内容,艾氏理论对人们理解文学和研究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文艺学→文学批评→相互依存,关系密切文学史学补充:区分狭义文艺学、广义文艺学,此处是狭义文艺学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它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等关系密切,它通过对诸多文学现象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一般规律。

它力图指导、制约文学批评及文学史的研究,而它自身的发展又离不开作家、作品、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诸多文学现象的启迪与支持。

(学生记)第一章文学本体论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从文学理论学习的角度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有通过各种文学观的比较方可见出。

第一节文学观念与文学起源一、文学观念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1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1 第一章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启示我们,文 艺与政治的关系是永存的,文艺是不可能完全游离于政治的。我们 反对文艺从属于反动的专制的政治,但是,这不妨碍文艺应当与人 民的民主的健全的政治建立和保持良性的对话关系。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在当时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学者提出以“认 识论”代替“工具论”。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艺理论界 展开了关于现实主义问题以及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启发人 们更深刻地思考文学艺术的本质和本体问题。与这种文艺观念相呼 应,新时期文艺创作中也出现了以 “寻根文学”为主要代表的所谓 “文化小说”。“文化小说”的立足点在于对文化与人类关系的新 认识。
二、西方 “文艺本体论”剖析
(一)本体论文学
按照本体论的见解来界定文学,文学不是别的,文学即文学作品本身, 即自身的本体存在。作为这样的本体论存在,文学既不与作者的意图 相联系,又不与读者的阅读相联系,完全成了一种与历史、社会、现 实绝缘的神秘的形式语言符号实体。
二、西方 “文艺本体论”剖析
(二)评价“文艺本体论”范畴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坛的 “文艺本体论”话语
一、“文பைடு நூலகம்本体论”的流变
在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上,根据对文学艺术本质规律的不同理解,可以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界,把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基本上划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前,占统治地位的文艺观念认为,文学艺术是观念形态的 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无产阶级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是革命 事业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这种文学观念虽然承认 “形象思维”等 文艺规律的存在,但主要是在 “文艺从属于政治”等口号的支配下展 开对于文艺本质规律的探讨的。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社会主义文艺实践 主要是在这种文艺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

文学 本体 论
二、文学的一般本质──社会意识 文学的一般本质 社会意识
文学的一般本质: 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并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的社会意识。 的社会意识。
文学 本体 论
(一)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1.纪实作品──实际有的人和事 .纪实作品 实际有的人和事 写的是真人真事。如,报告文学、抒情散文 的《哥德巴赫猜想》、朱自清的《背影》等等。 2.虚构作品──可能有的人和事 .虚构作品 可能有的人和事 是作家根据可然律、或然律对现实进行虚构、加 工的结果,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主要是现实 主义的作品。
(1)虚构作品 事理化 )虚构作品──事理化
这类作品作家在进行心灵化的加工改造时,主要是偏重于符合 事物的本质规律,加工的是事物的现象,符合的是事物的本质。 在此情感是隐蔽的,形象是富于客观化的。
(2)变形作品 情理化 )变形作品──情理化
这类作品作家在进行心灵化的加工改造时,主要是偏重于作家 的情感需要,变形的是事物的现象,符合的是人们的生活理想。 在此情感是显露的,形象是富于主观化的。
文学 本体案 三类人物 四个阶段 一个事件──两套方案──三类人物──四个阶段 两套方案──三类人物── 一个事件:某个政治任务,如《龙江颂》,就是为了泄洪要淹 龙江村大堤内即将收获的三百亩麦田。 两套方案:就是以村支书为代表的顾全大局的一套方案和以队 长为代表的只顾龙江村利益的一套方案。 三类人物:村支书、大队长和阶级敌人。 四个阶段:任务下达、说服动员、敌人破坏和任务完成。这同 样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那个极左思潮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的 产物。
文学 本体 论
2﹒心灵化的内容 ﹒
⑴事理化:通过作家的心灵的能动创造,使反映对象更加符合于人 事理化: 对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即要透过现象而把握到本质。《三

第一章文学本体论.ppt

第一章文学本体论.ppt

以后没有了欲望和理想,陷入一种失落,仍然是痛苦,
如何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呢,事实上因为缺乏会合冲突的共同 基础,许多文学观点根本就无法轻易地进行比较,它们似乎是不能
用同一尺度去衡量的,实际上都是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文学是什么所
作的不同的回答。
文学 本体 论
需要找到一个中介
从而能将各种理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艾布拉姆斯在其《镜与灯》一书的导言里提出了艺术四要素,并由 此构成了一个坐标从而有可能将不同的理论纳入其中进行比较。
的可能,因此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文学 本体 论
(三)源泉论的历史

客观唯心主义—Biblioteka 理念或上帝 柏拉图→普洛丁→黑格尔:理念是宇宙的本源,它
是无限的、绝对的,世界万物都是理念的具体显现, 因而是有限的、相对的,文学、艺术就是无限显现于 有限的一种形式。艺术审美价值的高低,就取决于对
作为绝对的理念的体现的多少。
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它往往根据作品实现这一
目标的成功与否来判断文学价值的高低,即文学作品的价值要由读 者的反应程度来决定。代表人物是古罗马的贺拉斯,他提出了著名 的“寓教于乐”的观念。
文学 本体 论
3.表现说──作者

这种观点偏向于作者,是由作者与文学的关系来论 述文学的本质的,这种观点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 文学思潮的主要观点,如华兹华斯在其《〈抒情歌 谣集〉序言》(1800年)里就明确提出“一切好诗
第一章
文学本体论
文学 本体论
第一节
文学的一般本质
一、 文学的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 (一)什么是文学?
这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人类创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

第一、作品中的生活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和出发点。
第二、作品中的生活真实与否,必须以实际生活作为尺度和归宿 1. 生活真实符合事理化的要求,即文学形象要符合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 2. 情感真实符合情理化的要求,亦即文学情感要符合人们的社会理想。
(二)区别

第一、艺术真实应该比生活真实具有更高的哲学意味,
了,必极力挣扎,以图摆脱,摆脱不掉,则必化成一
股郁积心头的苦闷,这苦闷借文艺形式渲泄出来,便 是文艺的创造。(见《苦闷的象征》)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性本能的冲动说
艺术家与精神病患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则仅在于前者找 到了发泄冲动的合理的方式;后者则无法发泄性本能的冲动,因而 导致精神的崩溃成为精神病患者。性本能的冲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 根本动力,由此他将意识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个层次,将人格结构 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即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即追求性冲动 的满足,它属于潜意识层面;超我,则是人类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 构成的对本我的限制,它属于意识层面;自我,则是在这两者间所 达成的一种平衡。精神病人,就是无法达成这种平衡,艺术家则将 本我转化为一种能被超我所接受的形式,即艺术活动,从而使本我 得到了实现,因此艺术家都是些白日梦患者。
艺术的本质的。

如英国的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一书里就提出:“艺术是有意 味的形式”,这可能是最能被大家接受的艺术本质论了。苏珊· 朗 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

文学就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
特殊的意识形态。它的哲学基础直接地就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映社

这个世界既包括现实世界,也包括柏拉图的理论世界。

一章节文学本体论

一章节文学本体论
四个阶段:任务下达、说服动员、敌人破坏和任务完成。这同 样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那个极左思潮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的 产物。
文学 本体

关于概念化
❖ 1.定义:为某个政治任务服务、使其成为“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 声筒”的文艺作品。
❖ 2.特征:
①只有类型化而没有个性化,这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②艺术家独立的个体意识,表现出对当时政治的积极认同。
如何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呢,事实上因为缺乏会合冲突的共同
基础,许多文学观点根本就无法轻易地进行比较,它们似乎是不能
用同一尺度去衡量的,实际上都是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文学是什么所
作的不同的回答。
文学
本体

需要找到一个中介
从而能将各种理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
❖ 艾布拉姆斯在其《镜与灯》一书的导言里提出了艺术四要素,并由 此构成了一个坐标从而有可能将不同的理论纳入其中进行比较。
❖ 它也强调作者的情感表现,但目的是为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 借以起到鼓舞读者革命斗志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事, 所以要改造作者的世界观,要作家为人民、为革命事业而写作。
❖ 它也强调文艺形式的重要性,但决不是为了艺术欣赏,而是为了 让读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无形中接受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 即寓教于乐。
文学 本体

二、文学的一般本质──社会意识
❖ 文学的一般本质: 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并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的社
会意识。
文学 本体

(一)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 1.纪实作品──实际有的人和事
写的是真人真事。如,报告文学、抒情散文 徐迟 的《哥德巴赫猜想》、朱自清的《背影》等等。
❖ 2.虚构作品──可能有的人和事

本体论

本体论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 哲学范畴。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 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 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 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假设是以静止方式存在的,会导致什么 后果?


牛顿的第一推动力 上帝
马克思主义运动观
时空相对性的表现
1、时空特性随着物 体的运动速度不同 而不同 2、时空随着物体形 态的不同而不同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爱因斯坦广义相 对论认为,重力场的 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 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 物质的质量愈大、分 布愈密、重力场愈强, 则空间的“曲率”就 愈大、时间的流逝就 愈慢。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
尺缩钟慢
物质多样性的统一性 现代自然科学有力地证明了世界是物质 形态多样性的统一的世界。世界是“一” 和“多”的统一。
第三节 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二、意识的结构的功能 三、党的思想路线
第三节 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对这种悲剧意识的解读

在解决不了西方的悲剧 意识后,他们把目光投 向了中国
西方文明存在的问题

英雄主义崇拜的存在 造成了透支和泡沫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西方 的文化是一种征服性的高 科技文化

西方认为世界的本体是自然和人, 二者是分裂的;无机的自然和有机 的人是一种征服的关系
征服性的高科技文化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 度夕阳红.

第一章课程本体论

第一章课程本体论
——过多注重教学效率和教学控制,使学生沦为毫无主体性可言 的被动的存在;
(2)课程即学习经验(learning experience)
经验”用英文表示即“experience”,常见的一种解释是: 1.(the gaining of)knowledge or skill from practice rather than from books. 2.something that happens to one and has an effect on the mind and feelings.
(1)课程即教学科目
评价: “课程即学科”的定义祈求通过对教学科目这一工具性形态的传
递和授受来完成对人类经验的整体描述和薪火传递。在一定程度上 揭示了其本质属性的教学科目维度,反映了课程作为一种工具和手 段的物质载体形式和可操作性的蓝本。 ——强调学科知识的学术性,结构性和逻辑性维度,把课程内容与 课程过程割裂开来; ——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 的学科知识体系,往往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
3.从课程的运作过程来界定 (5)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6)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4.从课程的层次来分,古德莱德 的五个层次论
(一)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看
(1)课程即教学科目
古代的课程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中世纪初的课程有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 天文学)。 《教育大辞典》将课程定义为: (1)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2)泛指课业的进程。…… (3)学科的同义语,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课程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指 所有学科(教育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第一篇 本体论

第一篇 本体论

11
•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问,是关于世界最为根本的存在, 也就是本原的存在。 • Adam,阿大;Eva,夏娃。Forbidden fruit,智慧之果 。Original sin 原罪。上帝创世,是否需要材料?凭意志 就可以创造世界;或者上帝只是一个大工匠。世界的本原 到底是精神还是物质的? • A bone of my bones ,flesh of my flesh.我骨中的骨,肉中 的肉。 • 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精神创造物质。主观唯心主义 ,世界的存在取决于哲学家的意愿。贝克莱:“存在就是 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一个精神的本原:理念,绝对 精神,天理。
13
三.康德的形而上学转向
• 1.认识的超越 • 所谓超越,有两层含义:①.人的思维有超出先有范围的 倾向。它总会意识到先有认识的局限,而企图在更高的程 度认识对象。②.摆脱现实利益或经验的束缚,进行思维 的自由追求,达到对最高对象的认识。 • 认识到局限,即已超越局限。没有认识到局限,就表明仍 然处在局限之中。意识到有限,是超越有限达到无限的前 提,也是达到无限的道路。 • “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哉!”庄子 强调了知识的无限性。这使我们意识到知识的局限性,也 要认识到知识本身的价值。
12
• 苏格拉底:不经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 一般生物存在于直接性之中,人则存在于反思之中。 • 对死亡的沉思我们可以获得如下观念:1.我们都珍惜生命 ,并渴望将它延续。自然的生命有限,我们一方通过生儿 育女来延续生命,另一方面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生命的延 续。2.人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 在。作为自然的存在,是短暂的;只有在精神的存在中, 才能超脱短暂,达到永恒。3.人希望超脱短暂和有限,达 到更加久远的存在或永恒。无论是希望亲人不要忘记你, 还是希望世人不要忘记你,都是因为这样一种渴望。 • 杨绛《斐多》;王太庆:《柏拉图对话集· 裴洞》(《论 灵魂》)。

第1章、本体宇宙论

第1章、本体宇宙论

• 本末 王弼 崇无论 崇有论者裴頠 向秀郭象 独化论

王弼的贵无论是典型的本体论:“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 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 体用 天台华严的体用论
• 华严宗的法藏用体用范畴来阐述他的理事说,以体用相即论证理 事无碍。他说:“事虽宛然,恒无所有,是故用即体也,如会百 川以归于海;理虽一味,恒自随缘,是故体即用也……由理事互融, 故体用自在。若相入,则用开差别;若相即,乃体恒一味,恒一 恒二是为体用也。”
• 二)起源与演化
• 巫史文化 萨满教 良渚文化、红山文化 玉琮
• 伏羲画八卦与变易(一元化自组织)的世界
• 道器 易大传《系辞传》说:“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 象生八卦。”
• 《易大传》中道器论观点是其共同的本体论观点。“乾坤其易之 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见则 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 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 神:一个事物的形式就是它的规定性即种属的定义,因此个体不再是第一本体,种 属才是第一本体。亚里士多德对种属作为第一本体,仍然是不满意的。因为种属并 不是纯粹的形式,只有从混杂到纯粹不断追溯,我们才能得到纯粹的形式,即不包 含质料内容的纯形式即“神”。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不管是种属的形式还是神都是 通过一种追溯达到的,都不是经验感觉所能获得的,它们都是思想到的,因此也可 以说是一种智思物noumenon,是nous灵魂在理念界看到的物。亚里士多德提出个 体作为本体,是对柏拉图的一个挑战,但是他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老师的哲学路线 上来。形式作为本体实际上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某种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个体是ousia(本体)的观点,他认为ousia(本体) 要符合两个标准,一个就是只作主辞而不做述谓辞;第二个标准就是本体必须是分 离的“这个”,不能依存于其他范畴。这两个标准只有个体在严格意义上才满足, 但是种、属等也基本满足。因为种、属只是相对于个体才欠缺,而对其他范畴来说 就是满足条件的。因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个体是第一本体,而种属则是第二本体。 Ousia本体和其他属性的“是”范畴的关系就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本体和其他 “属性”范畴的关系是通过述谓关系的逆推找到的,因此本体和其他“属性”范畴 不是同质的。后者是经验的,本体概念则是一种超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国语·郑语) 五材说总结当时的科学知识,认为金,木,水、
火,土五种物质是构成和资生万物的基础。五 材说表明,古人试图从五种物质构成的关系上 来把握一切有形物体的整体。
巴门尼德将“存在”确定为哲学的对象,为后来在西 方哲学史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本体论奠定了基础。
巴门尼德对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存在确定为哲 学的对象,从此哲学不再过多地追问自然的本原或构 成元素,而是探索宇宙之统一的、最普遍的本质,亦 即决定一事物是这一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这就为本 体论奠定了基础。与追问宇宙自然“在时间上”最古 老最原始的开端的自然哲学道路不同,巴门尼德致力 于探讨宇宙自然“在逻辑上”处于第一位的根据或本 质,他称之为“存在”。一切存在物都存在,但是它 们总有一天都将不再存在,惟有使一切存在物存在的 存在本身是永恒不变的真实存在,存在之于存在物, 不是“生成性”的本原,而是“本质性”的根据。
早期希腊哲学以自然作为思考的对象,这个时 期通常被称为自然哲学或宇宙论时期,它的主 要问题是“本原”(arche)问题。按照亚里士多 德的经典规定,所谓“本原”亦即万物从那里 来,毁灭之后又回到那里去,一切皆变惟它不 变的“始基”,它是宇宙最原始的开端和主宰。 当时的哲学家们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 争论,他们企图以自然来解释自然,用一种自 然元素来说明自然万物,以求得真理性的知识。 于是,有人说本原是水,有人说本原是气,也 有人说本原是火……
(《语类》卷一)
2. 理一分殊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 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
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 (《文集·答黄伯商》)
“本体论” (也称为“存在论”或“形而 上学”)通常意指哲学中关于宇宙万物 之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 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
本体论问题:
(1)既然万事万物都是有生灭变化的,那 么它们赖以存在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 是什么?宇宙中一个有机的整体,那 么它的统一的根据、基础或本质是什么?
(3)如果宇宙万物是有规律、有秩序的, 因而是合理的,那么它的规律或秩序是 什么?
(4)如果宇宙万物有统一的根据、基础或 本质,它一定是普遍的和超验的,那么 我们有没有能力认识它?我们的语言能否 表述它?
(5)如果人与万物同样都以统一的存在、 实体或本体作为其存在的根据或本质, 那么人类理性与之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 确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二、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一)终极存在:寻求世界统一性。 把本体论界说为“存在论”即关于“存
在”的理论,这是一种有哲学史根据的 通行看法,但是,作这种解释时必须注 意,存在于哲学史上的本体论,它所指 向和寻求的“存在”,并非各种具体事 物或经验对象的存在,即不是“存在 者”,而是总体性的存在或存在的总体 性,即“存在”本身。
本体论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其开端, 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完成。
柏拉图认为:应该而且必须存在一个高 于物理事物并且规范物理事物的“理念 世界”;这个作为共相的“理念世界” 给予并且显现“物理世界”的意义,因 而也构成对“物理世界”的统一性理解 和解释。
马克斯·韦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的存在,通过对具体实践和环境的算 计,使人能够在自身智能和体能的基础上达成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实现人的本质力 量的物化。
价值理性是一种目的理性。在价值理性视野中, 人是终极目的,人是各种努力的终极关怀。一 切努力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合理性需要,都是为 了维护、发展、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 益,都是为了推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 凸现人存在的意义,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发展 和完善,趋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 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正)。”(39章)
“一”是形成和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本原则 老子这里讲“道生一”,既有指具体万物
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又有道使万物获得 统一原则的意思。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 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 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 物来。
(中国的老子关于“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好像”(“似”)的字眼, 其实是肯定了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 二章》) “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 状态。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 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 “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 语。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 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 离而消失。
2、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 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
(中国古代也有气论,五行说)
“五材”说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
传·襄公二十七年)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
理念的含义:
(1)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2)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3) 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4)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和动因
理念世界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 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 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哲学之父”泰勒斯
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宣称“大 地浮在水上” 。他首次突破神话宇宙论, 以哲学方式表述宇宙本原思想。泰勒斯 的“水”体现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朴素、 直观、辩证的有机自然观 。
阿那克西美尼
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
2、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 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 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第一章 本体论1
何谓“本体论” 本体论的三重内涵 本体论的认识论难题 本体论的语言学困境 本体论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一、何谓“本体论”
“本”为事物的根源或根基。 “本体”概念总是具有寻求最根本的东
西的意义,总是具有以“本”释“末” 的意义,总是具有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寻找最终根据的含义。
三、本体论的认识论难题
赫拉克利特
“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 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 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 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
1 、从外在形态来看,火是万物的本原,万物 是火转化而成。
2、从内在本性来看,万物与火一样,有着同 样永恒不变的原则。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本体论寻求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和作为 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并不是超然于人类历 史活动之外的玄思和遐想,而是企图通过对终 极存在的确认和对终极解释的占有,来奠定人 类自身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即人类存在 的最高支撑点。人类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 关怀,植根于对人类自身终极价值的关怀。
寻求生命意义的根基,也就是寻求对人 类具有普遍适用性或普遍约束性的终极 价值。这种终极价值是衡度人类全部思 想和行为的最高标准,而人类所追求的 一切较小的目标都只是达到这种终极价 值的途径或手段。对终极价值的关怀, 构成本体论的最激动人心的终极关怀。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 提出,哲学本体论所寻求的是关于“最 高原因的基本原理”。
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 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 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 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 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 的。
(三)终极价值:寻求意义统一性。
(1)自然物的理念

(2)人造物的理念

(3)数学意义的理念

(4)范畴意义的理念

(5)道德审美意义的理念

(6)“善”的理念
(中国的朱熹关于“理”)
1.理气先后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卷一)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同上) “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
(二)终极解释:寻求知识统一性。
哲学家们对“世界本原”或“终极存在” 的追寻和确认,不能把自己所承诺的 “本原”或“本体”只作为一种抽象的 观念,而必须对其进行逻辑论证,使之 具体化,获得知识形态。本体观念的具 体化和知识化就是对本体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终极解释的本体论。 它是以知识论的形态为中介而指向世界 的终极存在,或者说,在其直接的理论 形态上,不是表现为关于世界统一性的 存在论,而是表现为关于知识统一性的 认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